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集合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那要怎么写五年级集合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五年级集合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2

《桂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琦君用柔美的笔触,动人的语言回忆了飘满桂花香味的故乡以及童年时期充满童真童趣的“摇花乐”,儿时生活的乐趣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对故乡、对童年的深深怀念。文章语言清新,情感丰富而真挚。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初步接触散文这一文体,对于这样形散神聚,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也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初识桂花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和这味道有关。(齐读课题)

2.猜题:这“桂花”和“雨”的组合有些奇妙,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丝丝缕缕的香萦绕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简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既然它并不出众,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香。仅仅是香吗?还有摇花的快乐)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脑海中这么久久挥之不去了。

二、导读提示,疏通脉络

1.阅读“导读提示”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导读提示里就隐藏着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导读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提示里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梳理问题

①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问题随着作者琦君一起共赏这场纷飞的桂花雨吧。

三、词句引领,细品花香

1.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中秋节前后,桂子飘香。课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看来这香味也特别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师想请大家再次仔细地品读这几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让你特别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们圈划下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4.小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全年--桂花花期长、晒干的时候香、制成糕点的时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几户人家--范围广、村子里邻居友爱

6.聚焦“关键字眼”

(1)刚刚这两句话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浸”用了两次)

(2)是的同学们,这种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品味。我们来琢磨下这个“浸”里包含着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义)意思是泡、沉浸。弥漫,充满。你能读一读吗?

如果换成“飘”字可以吗?对比下好不好?

b.看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呀。

孩子们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头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绿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条铺鹅卵石的路,你--

是呀,无论你村子的哪个角落,那阵浓郁的花香总会萦绕在你的身旁。

而当春天来临,在翠绿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夏天,在绿树阴下,咬一口桂花糕,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秋天,忙完农活,赏着芬芳的桂花,你会感觉--

冬天,白雪皑皑,还可以品着桂花酒暖身,你会感觉--

c.看来,家乡的桂花香真的是与众不同,久久都飘散不去,并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日益浓郁,日夜累积,这香味还仅仅是桂花的香吗?那更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画面,享“摇花乐”

1.过渡:其实,深刻我心的不仅只有桂花的香味,还有--摇花的快乐。

2.寻找“摇花乐”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快乐?

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①缠“--缠是什么意思?怎么缠?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师来当你的母亲,请你来表演下。为什么会这么”缠“着母亲?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摇曳的花朵带来了满怀的欢喜。老师这还有几张图片?视频?读了,看了画面,此刻的你们一定有别样的感受吧。

5.想象画面,随机采访:此时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这漫天的桂花香里,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轻轻地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悄悄地钻进你的领子里,你--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悠悠地栖在你的小手上,你--

摇着那桂花树,

你摇出了--

你摇出了--

更摇出了--

6.是呀,所以这份快乐是特属于家乡,属于童年的欢乐。连在一旁看着的琦君的父亲也忍不住吟诗道:

细细香雨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小结:花语缤纷入梦甜。这做的是什么梦?童年的梦,思乡的梦。

五、资料补充,感悟乡情

1.过渡:一树桂花开,心头难忘怀。只是,童年终会远去,而”我“也离开了故乡。

2.作者生平简介

琦君,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举家迁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完成了学业。1949年,琦君离开祖国大陆到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直到20_年,84岁高龄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远离故土的漫长岁月中,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以及她在故乡所度过的童年美好时光,都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对家乡的一切都难以忘怀。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姐妹……她把自己的满腔思念,一片挚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里。《烟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乡甜》等文章里就流淌着她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份浓浓的爱将与她的文字一起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她曾深情地写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孩子们,画面定格在这里,看着琦君的这些经历,你会想到什么词语(漂泊、无依无靠、浮萍)

2.理解母亲的话。

难怪,我们搬离了家乡,我也常到杭州的那处满是桂花树的小山上赏花当我把桂花带回给母亲时,母亲却说: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这满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是的,对于琦君来说,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梦里故乡的甜美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愁,是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而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独一无二的,早已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亲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亲的眼里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远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还是故乡的香。

2.除了这花,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母亲和“我”的心中都是最为珍贵的。孩子们,你们能不能也仿造这样的句式说说心中所感呢?

3.生仿写句子()还是故乡的()。

4.指名上台将答案填写到白板内。

5.看,将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构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老师想给它取个题目,就叫--《乡情》。

【板书设计】

桂花雨

品花香

摇花乐

思乡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等自主理解和积累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3、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慈母情深,亲情无价。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环境和人物描写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powerpoin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同学们,知道孟郊的《游子吟》吗?(师生共同朗诵)

2、诗歌赞颂的是什么?(母爱)

历来文人墨客喜欢用诗歌赞美母亲。今天,我们来阅读一篇梁晓声写的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慈母情深》,听听他买的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

3、作者简介:

梁晓声,男,1949年出生,山东荣城人。当过知青,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突出了母亲的什么特点?

三、再读课文,感悟慈母情深

1、仔细默读,研读专题:课文中哪些词句能表现“慈母情深”?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体会“慈母情深”

(1)慈母瘦小苍老的形象

(2)慈母肩负的生活压力

(3)慈母艰辛忙碌的工作

(4)慈母伟大无私的付出

2、补充梁晓声原著《母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3、组织学生交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好母亲艰辛工作的三个场景

(1)我穿过一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毛茸茸的`褐色的脊背弯曲着,头凑近在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的烤着我的脸。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肮脏的毛茸茸的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看我,我的母亲……

(3)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四、总结拓展,加深体验

由梁晓声的母亲,我想起了许许多多母亲,他们是那么平凡,然而是那么伟大。此时,我又想起了一位作家的文章——《母亲》。想听听吗?

当我是婴儿的时候,母亲为我托起我的.整个世界,让我感受所有的温柔。

当我长大一点的时候,母亲为我引开一条蹒跚的小路,让我沿着小路去寻找生命里的自由。

当我开始读书的时候,母亲把我送入广阔的海洋,让我在里面恣意地生长。

……

在每个母亲眼里,儿女就像春天里放飞的风筝。

风筝在天空里自由地飞翔,母亲永远在另一头守望。

母亲的手紧紧抓住那根纤细的绳,因为那上面能承载所有的爱,传达所有的关怀。其实,在母亲眼里孩子永远是个孩子。我们时刻享受着母爱。

五、语言实践,倾诉情感

1、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心里一定涌动着爱暖流,请你把它说出来,把你心中的感动、感激、感怀说出来!你可以对文中这位母亲说,可以对孟郊的母亲说,也可以对自己的母亲说,还可以对天下所有的母亲说。

2、爱需要表达!同学们,回家后把你们的话深情地说给你的母亲听。

六、教师总结

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完母亲和我们之间的感情!同学们,母亲的爱还有很多很多的表达方式,随着你们生命的成长,我相信你们会对母爱有更深的有、体验。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4

教学内容:1.互射

2.4-5分钟定时跑

教学任务:1.通过互射游戏,培养学生灵敏、反应和掷准能力

2.发展学生耐力素质,提高耐久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准备部分:(8')

1.开课式。

2.队列练习:横队、纵队齐步走。

3.准备活动:慢跑两圈,徒手操6节。

二、基本部分:(28')

1.游戏:互射

(1)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分为人数相等垢甲,乙两队各队分散站在本队的场地内。游戏开始,先由甲队用沙包向乙队投击,乙队接住或沙包回击。击中对方身体得1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的队为胜。

(2)规则:1.投击和躲闪必须在场内进行。2.只准投击头以下部分。

(3)注意事项:1.在场上画几似排球场地,视人数多少分成双数组进行比赛。2.教师要启发学生互相配合巧妙用沙包击中对方,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善于判断及时躲闪。3.根据情况可以增加沙包数目,提高学生积极性。

2.4-5分钟定时跑

(1)动作:4-5分钟定时跑上一种规定时间的耐力跑。开始练习时,可用中等以下速度匀速跑动,坚持跑完4-5分钟。在此基础上还可采用变速跑,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跑完的距离越长越好。跑时,用全脚掌着地,然后过渡到前脚掌后蹬离地,动作要轻快,步幅要均匀,呼吸要有节奏。

(2)讲解示范。

(3)练习方法:成纵队集体练习。

(4)注意事项:教师随时观察学生情况,对体弱学生要区别对待。

三、结束部分:(4')

1.整理放松。

2.小结、讲评。

3.宣布下次课内容。

4.下课。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5

1.小数乘整数。

动物名称长颈鹿大猩猩企鹅

体重/千克50022540

2.提出问题。

教师:大家认真看图,谁能告诉我表格中显示的信息内容是什么?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指名让举手最快的学生回答)

学生:表中显示的是长颈鹿、大猩猩和企鹅三种动物的体重。长颈鹿的体重是500千克,大猩猩的体重是225千克,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教师:回答得非常好!你对表中信息把握得很准确,其他同学也要多向这位同学学习。现在我们知道了三种动物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如果换作吨作单位,那么长颈鹿的.体重是多少吨?

3.讨论分析。

(让学生在下面分组讨论,教师指名让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甲:长颈鹿的体重是500千克,要化成用吨作单位的数,只要用500除以1000即可,即500÷1000=0.5,所以长颈鹿的体重是0.5吨。

学生乙:根据我们刚才学的小数除以10、100、1000……的得数的规律,我们可以直接把500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即500千克=0.5吨,所以长颈鹿的体重是0.5吨。

教师:你们两个的答案都是对的,但第二个同学很好地运用了我们刚才学过的知识,他的方法更为简便些。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把你的想法说给对方听听。

4.练习巩固。

教师出示教材第61页的“试一试”。

大猩猩和企鹅的体重各是多少吨?

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教师最后统一订正。

教师要提示学生注意前后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6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但他们初步接触散文这一文体,对于这样形散神聚,情感表达较为含蓄的文章,更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懂文本背后所蕴含的深深的思乡之情。也应在读文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情达意的方式。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学会抓住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悟作者感情的方法。

3.通过自读自悟和交流,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童年的思恋之情。【教学难点】

边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题导入,初识桂花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请同学们放松放松,跟我一起深呼吸。今天我们要上的课文就和这味道有关。(齐读课题)

2.猜题:这“桂花”和“雨”的组合有些奇妙,看到课题,你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画面?

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季节,这丝丝缕缕的香萦绕着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童年。

3.你们见过桂花吗?(桂花简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呢?(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

既然它并不出众,作者为什么偏偏对它情有独钟?

(香。仅仅是香吗?还有摇花的快乐)

学完这篇文章,我们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桂花在作者的脑海中这么久久挥之不去了。

二、导读提示,疏通脉络

1.阅读“导读提示”

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前的导读提示里就隐藏着学习这篇文章的方法。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读“导读提示”,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提示里要求我们做哪几件事?

2.梳理问题

①香气迷人的桂花又让“我”想起了什么呢?

②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③和同学交流读了“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的体会。

3.接下来我们就带着这问题随着作者琦君一起共赏这场纷飞的桂花雨吧。

三、词句引领,细品花香

1.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中秋节前后,桂子飘香。课文里有哪些文字也能让你感受到桂花的“香”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下来。

“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3.看来这香味也特别吸引大家的注意,那么老师想请大家再次仔细地品读这几个句子,联系上下文思考思考,哪些字眼让你特别感受到桂花的芬芳,把它们圈划下来,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4.小组合作探究

5.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全年桂花花期长、晒干的时候香、制成糕点的时候香,香味持久。

至少、前后十几户人家范围广、村子里邻居友爱

6.聚焦“关键字眼”

(1)刚刚这两句话大家都深有感触,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浸”用了两次)

(2)是的同学们,这种特别之处值得我们品味。我们来琢磨下这个“浸”里包含着什么。

a.浸:(出示字典里的字义)意思是泡、沉浸。弥漫,充满。你能读一读吗?

如果换成“飘”字可以吗?对比下好不好?

b.看来整个村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呀。

孩子们想象下,假如此刻你漫步在村头村尾,你感受到什么?此刻你正坐在绿意盎然的小山丘上,你

此刻你踏上村里那条铺鹅卵石的路,你

是呀,无论你村子的哪个角落,那阵浓郁的花香总会萦绕在你的身旁。

而当春天来临,在翠绿的草地上端一杯桂花泡的茶,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夏天,在绿树阴下,咬一口桂花糕,你会感觉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秋天,忙完农活,赏着芬芳的桂花,你会感觉

冬天,白雪皑皑,还可以品着桂花酒暖身,你会感觉

c.看来,家乡的桂花香真的是与众不同,久久都飘散不去,并随着岁月的累积而日益浓郁,日夜累积,这香味还仅仅是桂花的香吗?那更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四、想象画面,享“摇花乐”

1.过渡:其实,深刻我心的不仅只有桂花的香味,还有摇花的快乐。

2.寻找“摇花乐”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文章,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份快乐?

3.全班交流

指导朗读:

①缠“缠是什么意思?怎么缠?假如你就是小琦君,老师来当你的母亲,请你来表演下。为什么会这么”缠“着母亲?

②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4.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也感受到了这摇曳的花朵带来了满怀的欢喜。老师这还有几张图片?视频?读了,看了画面,此刻的你们一定有别样的感受吧。

5.想象画面,随机采访:此时此刻,假如你正和作者琦君一起,沉浸在这漫天的桂花香里,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轻轻地落在你的头发上,你此刻有什么感受?

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悄悄地钻进你的领子里,你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悠悠地栖在你的小手上,你摇着那桂花树,你摇出了,你摇出了,更摇出了

6.是呀,所以这份快乐是特属于家乡,属于童年的欢乐。连在一旁看着的琦君的父亲也忍不住吟诗道:

细细香雨淡淡烟,竞收桂子庆丰年。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小结:花语缤纷入梦甜。这做的是什么梦?童年的梦,思乡的梦。

五、资料补充,感悟乡情

1.过渡:一树桂花开,心头难忘怀。只是,童年终会远去,而”我“也离开了故乡。

2.作者生平简介

琦君,是我国著名的现当代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气候温和,山清水秀的江南小城。而后举家迁往浙江杭州,她在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完成了学业。1949年,琦君离开祖国大陆到了台湾,后来定居美国。直到20__年,84岁高龄的琦君首次回到了她日夜思念的故乡。远离故土的漫长岁月中,家乡的一草一木,风土人情,以及她在故乡所度过的童年美好时光,都给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琦君对家乡的一切都难以忘怀。她忘不了故乡的山水,自然更忘不了故乡人,忘不了亲爱的父母,尊敬的老师、姐妹……她把自己的满腔思念,一片挚情,熔铸到每一篇作品里。《烟愁》、《桂花雨》、《春酒》《水是故乡甜》等文章里就流淌着她浓浓的思乡之情。这份浓浓的爱将与她的文字一起永远萦绕在我们的心间。她曾深情地写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孩子们,画面定格在这里,看着琦君的这些经历,你会想到什么词语(漂泊、无依无靠、浮萍)

2.理解母亲的话。

难怪,我们搬离了家乡,我也常到杭州的那处满是桂花树的小山上赏花当我把桂花带回给母亲时,母亲却说:

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杭州这满山遍野的桂花真的比不上家乡院子里那一棵桂花吗?

3.学生交流

4.小结:是的,对于琦君来说,那阵阵摇落的桂花雨分明就是她梦里故乡的甜美记忆,是浓浓的思乡情愁,是童年欢乐生活的深情怀恋;而对于母亲来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独一无二的,早已成了母亲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母亲心中对家乡的思念!

六、拓展延伸,直抒真情

1.所以,在母亲的眼里这杭州的桂花再美、香味再迷人也永远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出示:花还是故乡的香。

2.除了这花,故乡的一草一木,在母亲和“我”的心中都是最为珍贵的。孩子们,你们能不能也仿造这样的句式说说心中所感呢?

3.生仿写句子()还是故乡的()。

4.指名上台将答案填写到白板内。

5.看,将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不就构成了一首清丽的小诗?老师想给它取个题目,就叫《乡情》。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能听懂对话,能够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并按意群朗读对话。

2. 能够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 do you(usually) …?”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并作答。

3. 能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late”, “when”, “after”, “start”, “usually”, “Spain” , “eat dinner”的意思,并能正确发音。

重点:

在情景中运用句型“Whendo you (usually) …?”询问他人的作息时间并作答。

难点

单词“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其用法;“at +时间点”表示“在某个具体的时间点”。

教具

五个动词短语的教学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Warm-up

1. 活动:快速抢答。出示卡片,让学生抢答,复习学过得动词短语。

2. One minute’s talk 。(两人一组快速地进行对话:)

When do youdo morning exercises?

I do morningexercises at....

二、Presentation

1. Let’s try.

(1)教师介绍听力任务。

(2)第一次播放教学录音,学生根据录音内容给正确的图片打钩。

(3)教师第二次播放教学录音,师生一起核对答案。

2. Let’s talk.

(1)在课件上出示本部分的情境图并介绍情境图内容。

(2)播放A Let’stalk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画出生词,然后回答问题:Where is Pedro from?

(3) 通过与学生对话,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新词when, after,start, usually, late. (教师重读“usually”,提醒学生“usually”表示的频率及用法)

(4)在课件上出示新词,学生跟录音读。

(5)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跟着读。

(6)再次播放课文动画,学生听完录音后回答问题:

① When does Pedro finish class in the morning?

② When does Pedro go back to school after lunch?

③ When does Pedro usually eat dinner in Spain?

(7)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逐句仿读。(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

三、Practice

1. 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教师可挑学生上台表演对话。

2. Role-play.

(1)两人一组,一位学生扮演访问者,一位扮演出租车司机,示范读对话。

(2)学生同桌合作,根据图片提示,替换对话中的关键短语,编新对话,并尝试表演新对话。

(3)请两三对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新对话。

(4)问答接龙:把班里学生分成若干组,A问B “When do you (usually) …?”,B回答后问C,C回答后问D。依次类推,循环进行问答练习。最先完成任务的小组获胜。

提供参考词汇:get up, go to school, go to bed, have breakfast,have lunch, have dinner, have English class, have Chinese class…

3. Pairwork: 让学生列出一张自己的作息时间表(包括起床、吃饭、上各种课、回家、看电视、睡觉),同桌两人就彼此的时间表进行对话。

参考句型:When do you (usually)…? I(usually) … at … o’clock.

四、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重点句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中注意安全的重要性。

2、学会正确使用常用的劳动工具,防范劳动造成的伤害。

3、树立学生热爱劳动,注意劳动安全、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大话”劳动

活动目的:

1、通过猜谜语、角色扮演讲故事等交流活动,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安全的重要性。

2、了解忽视劳动安全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增强劳动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手机有关“劳动中受伤害”的各种案例。

活动方式:

1、教师出示有关劳动工具的谜语“千只脚3,万只脚,站不住,靠墙角”(扫帚),激趣引入。

2、由学生扮演劳动工具为大家讲故事,应重点说明劳动工具的作用和劳动中的注意事项。

3、研讨:你通过故事获取了哪些知识?

4、请学生代表讲述劳动中受伤害的案例。

5、学生交流对伤害者行为的看法。

教师总结: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积极参加集体劳动和公益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和收获。劳动工具是我们劳动的好帮手,在劳动中,我们一定要合理操作,注意安全,别让我们在劳动的快乐打折。

(二)活动二:错在哪里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注意劳动安全的重要性,辨别有关劳动安全的好习惯和坏习惯,帮助身边的人改掉不注意劳动安全的毛病。

2、教育学生要时刻把劳动安全记在心间。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两把扫帚。

2、课前,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值日情况编排一个情景剧。

活动方式:

1、活动活动师生一起观看“学生值日打闹”的情景剧。

2、师生讨论:剧中同学劳动时的行为错在哪里?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3、学生谈改正错误的办法,给剧中的几位同学提出意见与建议。

4、根据讨论结果,全班同学编制《劳动安全备忘录》。

教师总结:

劳动是光荣的,我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可是劳动时,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安全,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因此,我们在劳动中一定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遵守操作规程和劳动纪律,文明劳动,安全劳动,时刻将安全记在心中。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掌握课文中的丰富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理清记叙的顺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点拨,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不断的提高学生修养。

二、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分析概括能力。

四、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1、读准字音,在文中圈画出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2、读通课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读懂文意,指文章大意,并能够指出不同时期的不同书本带给作者的影响。

4、读出疑问,能够把文中一些不能理解的词句圈画出来,以便于课堂上讨论解决。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许多多高尚的人谈话。”不错,读书给予我们知识,而知识又富予我们内涵。而读到好的文章,就犹如听美妙的音乐,似乎每一个字都是有灵魂的,它们在那里活泼地跳跃着。许多字合起来,就如同一个绝大的音乐会,很和谐地奏着音乐。这种美的感觉,是自己所独有的。这就是读书给人的愉悦享受和精神熏陶。世纪老人,冰心,在回忆自己的读书经历时,也为我们总结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让我们一起走进冰心的读书生活。(板书课题和作者。)

二、作者及作品

冰心,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女士,男士等。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

作品集:诗集《繁星》和《春水》被人称为“春水体”。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另有散文集《再寄小读者》、小说集《超人》、儿童文学作品选集《小橘灯》等。

爱的哲学:童心、母爱、自然美。

三、检查预习

1、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生字生词,查字典或看课下注释,正音释意:

斩黄巾笸箩水浒传消遣天罡地煞朦朦胧胧

气愤填胸(义愤填膺)怒发冲冠惨惨戚戚不能自已津津有味若有所失人情世故索然无味风花雪月无病而呻

四、新课讲授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按照接龙的方式,每个学生读一段,一共是15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对方朗读时的失误与不足。

2、思考:

冰心介绍了自己读了哪些书?分别是什么时候读的?

什么样的书是好书?

(二)

1、请同学指出能够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一句话。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2、课文紧紧围绕“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内容来选材、组材,请学生说出作者都读了哪些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聊斋志异》《精忠说岳》《茶花女遗事》

这些内容体现了_____哪一中心思想?多读书

3、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出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自1986年。

4、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通过回忆作者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以及多年来读书的经验,勉励青少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五、课内小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生中从亲身经历获得的经验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其他途径,用别人的、间接的经验来弥补缺失,丰富心灵,完善自我。

读书,是人获得人生经验的不竭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多读书。享受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巨大欢乐。

六、作业。

1。抄写本文的字词。

2。整理出三条有关“读书”和“书”的名言,写到自己的摘抄本上,并写上日期。

3。查找并阅读介绍作家冰心的文字或者是冰心的作品,下节课请同学分享。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介绍作者冰心及其创作。

2、导入课文:

正如同学们所了解的,冰心女士在作品中讴歌和颂赞的是壮美的自然、纯晶的童心、真挚的母爱。

巴金在谈到少年时代和哥哥共读冰心作品时的感受说:过去我们都是孤寂的孩子,从她的作品那里我们得到了不少的温暖和安慰。我们知道了爱星,爱海,而且我们从那些亲切而美丽的语句重温了我们永久失去了的母爱。……现在我不能说是不是那些著作也曾给我加添过一点生活的勇气,可是甚至在今夜对着一盏油灯,听着窗外的淅沥的雨声,我还能想起我们兄弟从书上抬起头相对微笑的情景。

具有永恒魅力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冰心女士不竭的创作之源是什么呢?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本诗通过比喻揭示:成功来自艰辛的奋斗的道理。(激励青年努力学习,艰苦奋斗。)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圈画出在字里行间体现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进行概括,同桌为一组,可以讨论,:

例如:《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

《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

《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现代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作者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茶花女遗事》则让作者对外国小说有了广泛的兴趣。

以上内容体现了?一中心?———读书好

2、重点思考:

问题:本文作者讲了很多读书的好处,那么请同学将结合本文内容以及上一节课的感受,概括归纳读书好的“好”字都体现在哪几方面?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同桌为一组,3分钟的讨论时间。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满的人物形象能激发读者的各种情感,让人获得多种精神享受。

读者可以随着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的遭遇有所感触,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比如A《三国演义》先是听得“津津有味”,“含泪上床”3段;哭了...又哭了...5段;

B《水浒传》...气愤填胸!7段;

C《声声慢》“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D《红楼梦》起初的感受是....,中年以后、、、、、,

这些都使读者获得了一个精神层面的享受,使读者的感情更加丰富。

②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第六段,作者并没有读过柳和李贺的文章,那么文章受到表扬也是因为文章功底好。

③读书能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开拓视野:

A七岁时开始读《三国》,一知半解....居然懂了,————自身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B《三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发展规律,《水浒传》当时的历史状况,《红》中朝代家庭的兴旺盛衰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中所包含的道理,这些都是作者通过读书获得的。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11段,读书使人更聪明,更善于思考。

3、作者还提到了“读好书”,那么在冰心眼里,什么样的书是”好书”呢?请同学快速浏览12—13段,圈画出能表明作者读书体会的词语。

真情实感,引起共鸣的,语言质朴浅显的,哪怕篇幅不长,也能够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

读书是一种精神享受、

读好书是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

借助书本中的道理,

能够帮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提高自身修养,更好的立足社会。

三、提高升华。

1、小结全文。

学生活动要求:概括本文主要内容,理清记叙文的顺序,指出文章中总结性的语句。

教师辅导策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及时评价。

2、请同学们思考,“书”为谁而读?

是为家长?老师?不明确。我们来回顾一下从古至今的人们是为了谁,或者说的为了什么而读书?

我国古代文人是为了光宗耀祖,升官发财而读书,有“十年寒窗无人知,一举成名天下闻”的说法,当然,也有有节操的仁人志士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书中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伟大的周恩来总理,12、3岁时,从小就有高尚的情操,目标远大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么新世纪的我们应当为什么读书呢?请同学们谈谈。

为祖国,为社会,为自己的未来,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贡献。

同学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远大的目标,那么我们读书才会有动力。

四,作业布置。

《忆读书》学完了,但是我们的读书之路才刚开始。学完这篇文章,给我的启示是,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做有用的人。那么又对你有什么启发呢?是否有自己一直想读却没有读的书呢?写一篇日记。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0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18÷4=4.5)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2的因数,再从1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12的因数(图略)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各列一道乘法算式。

2、师:看你能不能读懂下面的算式?

出示:因为2×6=12

所以2是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

12是2的倍数,12也是6的倍数。

3、师:你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说说另一道算式?

(指名生说一说)

师:你有没有明白因数和倍数的关系了?

那你还能找出12的其他因数吗?

4、你能不能写一个算式来考考同桌?学生写算式。

师:谁来出一个算式考考全班同学?

5、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因数和倍数。(出示课题:因数 倍数)

齐读p12的注意。

二、新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从12的因数可以看得出,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那我们一起找找看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

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那些?

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的是几?

看来,任何一个数的因数,最小的一定是( ),而的一定是( )。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

18的因数

1、2、3、6、9、18

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汇报:2、4、6、8、10、16、……

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

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

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倍)

5的倍数有:5,10,15,20,……

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

2的倍数 3的倍数 5的倍数

2、4、6、8…… 3、6、9…… 5、10、15……

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的倍数)

三、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独立作业

完成练习二1~4题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3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收集原始数据和分类整理的方法。

(2)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

(1)用投影制作出教材的复习题

(2)学生每人准备一枚一元的硬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学过收集静止的数据,如:第1页的复习题(投影显示)。

1、点一名学生上来完成下面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其余的学生做在书上。

2、统计一下我们班同学寒假里读课外书的数量情况。

以前我们学习的是收集静止事物的数据,如复习题,但有的时候要收集的数据往往不是静止的,要随着时间的变化逐个收集和积累,这时就要采用另外的方法来收集和积累数据。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

(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探索研究

1、探索收集数据的方法。

放:例1中的路口在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录像,让学生看。

(1)小组合作,探索研究

①各种车辆的出现有没有规律?

②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才能准确无误地记下各种车辆通过的数据?

③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记录数据?

④汇报展示,统一方法。

(2)学生实际操作。

每人拿出一张纸写出各种车辆名称,然后听老师报通过的车辆,并画“正”字记载。

讲:你们纸上收集的数据是原始数据。为了清楚地表示10分种内各种机动车通过路口的辆数和总辆数,需要把这些数据加以整理,制成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

2、数据的整理。

(1)统计表。

想:这个统计表该怎样制?要分几栏?

(2)条形统计图。

投影显示教材第2页空白的条形统计图。

想:①图中的每格代表几?

②每种车的辆数如何用竖条表示出来?

③如果收集的数目较大怎样办?

做:让学生翻开书第2页,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三、实践操作

1.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硬币,按照刚学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进行,并填好书上的统计表。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1题。做练习一的第3题。

四、课外实践

收集本班同学家庭人口数的数据,并按照所学的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整理。

课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依照他们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是新课程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深入研究的课题。

课题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教学要求①使学生认识分组整理和编制统计表的意义;②初步学会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③学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教学用具放大例2的两张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我们复习一下已学过的简单数据整理和一些统计表的知识。

2.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平均:

身高:(厘米)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

①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②这组女同学的身高有什么特点?

③最高的女同学比最矮的女同学高多少厘米?

④如果这张表上的女同学很多,又不能清楚地看出她们身高的分布状况,怎么办?这节课我们学习把原始数据按照数量的大小划分成几组,再制成统计表。

二、探索研究

1.分组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

(1)教师出示记录单,学生独立思考

①谁最高?身高多少?

②谁最矮?身高多少?

③身高大多在什么范围?(很难看出,要分组整理一下)

(2)小组讨论:

怎样分组整理?说说你的设想。

(3)分组整理的具体做法(对照着做):

①找出原始数据的范围(学生找出记录单中原始数据的范围)。130~154厘米。

②把数据的范围划分成几组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制成表。(按5厘米一组可分为五组,再分成“身高”和“人数”两栏制好表并出示例2的统计表)

③统计各组中的数目,填写统计表(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并让学生填好统计表)。

(4)看书回答问题:

①看教材第3页,回答下面的三个问题。

②看教材第4页,“想一想”该怎么办?(说明记录单上的原始数据的重要性,不能随便丢掉)

三、课堂实践

1.调查本班学号1~32的学生的体重,并将调查结果按分组的方法进行整理。

2.课堂作业

做练习一的第4、5题。

课后反思:

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是现代化社会对人的最基本要求,是每一个人必备的技能之一。而让学生感受体验到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意义,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内的最好方法。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诗歌范例。

2、人手一份纸、笔。

3、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

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导入。

1、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二、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4、了解古诗结构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三、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四、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五、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1、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5

1、能够识别单词:list airport shoe ticket toothbrush.

2、学习目标语句: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o’s going to go with you?

3、功能:能够谈论旅行前的准备和具体事宜。

教学重点:

1、掌握新单词,并能够理解旅行所准备的物品。

2、能够口头运用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这类 问句就具体信息提问。

教学难点:

能够和同学用 “where、 what、when、who”这四个单词开头的疑问句谈论旅行前的准 备。

教学用具:

录音机、PPT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师生之间相互问候

Step2、Presentation Free talk

T:the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s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in your summerholidays?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her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is going to go with you ? (生逐一回答后,师总结):I think you had a lovely time, Yes? 由此活动引出 Where, When, What, Who?等特殊疑问词,并带领同学们复习一般将来 时的用法。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单词:list airport shoe ticket toothbrush.

2、学习目标语句: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o’s going to go with you?

3、功能:能够谈论旅行前的准备和具体事宜。

教学重点:

1、掌握新单词,并能够理解旅行所准备的物品。

2、能够口头运用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这类 问句就具体信息提问。

教学难点:

能够和同学用 “where、 what、when、who”这四个单词开头的疑问句谈论旅行前的准 备。

教学用具:

录音机、PPT

教学过程:

Step1、Warm-up

师生之间相互问候

Step2、Presentation Free talk

T:the summer holiday is coming ,s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in your summerholidays?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her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Who is going to go with you ? (生逐一回答后,师总结):I think you had a lovely time, Yes? 由此活动引出 Where, When, What, Who?等特殊疑问词,并带领同学们复习一般将来 时的用法。   8、 Listen again and answer some questions: Where is Daming going to go ? What is Daming going to take ? When is Daming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9、Listen and repeat.(教师随机解释 passport)

Step4、Practice

1、Now,I want to be Daming,You want to be grandma. I answer you ask me together(师说答语,学生找到相对应的问句) S: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Who’s going to go to the airport? T:To the airport. Clothes,shoes,present,ticket,passport,toothbrush? At seven o’clock tomorrow morning. Daming

2、分角色表演课文对话

Step5、Extension

Step6、Summary and homework.

1、 Summary 欣赏 Chant: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Where are you going to go ? To the airport, to the airport.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What are you going to take? Shoes,ticket and toothbrush,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When are you going to go ? At 7 o’clock, At 7 o’clock, Who is going to go ? Who is going to go ? It’s me! It’s me !

2、 Homework

(1)Read the words and text

(2)请学生询问朋友或家人外出旅游的准备情况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6

教学内容:

教材P32例6及练习八第1、2、3、8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理解商的近似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求近似数。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除法计算中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正确求出商的近似数。

教学方法:

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旧知:(出示如下题目)

1.用“四舍五入”法将下面的数改写成一位小数。

8.769  3.452  12.71  18.64

2.计算下面各题,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43×4.67   12.15×3.41

订正答案,并通过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求这些数的近似数?

(保留几位小数就看这位小数后面的数位,大于4就向前一位进一,小于五就舍去。师引导总结方法的名称:“四舍五入”法。)

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商的近似数”。(板书课题:商的近似数)

二、互动新授

1.出示教材第32页例6情境图。

阅读情境图中的信息,并问:怎样解决爸爸提出的问题呢?

引导学生自主列算式,并试着计算:19.4÷12

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会发现除不尽。这时,师引导学生小组交流,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通过交流,学生可能会想到:实际计算钱数时应该算到分,因为分是人民币的最小单位;也可以算到角,因为现在买东西时已经不用分了。

教师小结:根据我们的生活实际,当所买的商品数量少的时候,可以保留整数,或者保留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当然如果数量很多的时候,通常会计算到分,这就要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进行取近似数了。看来取近似数一种是按照要求去取,一种是按照实际情况去取。(板书:按要求取,按需要取。)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一想:算到分和角时分别需要保留几位小数?

(算到分要保留两位小数,算到角就要保留一位小数。)

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除的时候应该怎么算?

小组讨论后,学生汇报: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算出三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就要算出两位小数,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

让学生自己用竖式计算:19.4÷12。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

2.提问:说一说如何求商的近似数?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小结:求商的近似数时,只需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用“四舍五入”法就可以取近似数了。或者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同时,求商的近似数的时,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之后再进行取舍。

3.引导学生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小组讨论后发言:相同点:都是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不同点:积的近似数要求出准确数之后再求近似数;商的近似数不需要求出准确数,只需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求近似数。

师小结:求商的近似数非常重要,有时按照要求取近似数,有时按照实际取,在取商的近似数的时候,要明白应该除到哪位就可以不用再除了。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近似值分别是怎么取的。有些题保留指定小数位数后,近似数的末尾有0,要让学生说说是如何处理的。如第2小题1.55÷3.9,保留两位小数是0.40。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归纳

1.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2.求商的近似数的时候不需要算出商的准确值之后再进行取舍。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作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者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加上1。

作业:教材第36~37页练习八第1、2、3、8题。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数

求商的近似数时,计算到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将最后一位“四舍五入”。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7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以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Recycle1第一课时,重点在于复习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并要求能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1)重、难点:复习1---3单元会话,并在情景中运用;能听懂Listenand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难点:在实际的情景熟练运用这些句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较活跃,具备一定的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我在新单元的教授过程中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创设一定的语言交流的环境,鼓励学生自然的交流。同时,由于个体的差异,学生的分化已经形成并开始逐渐拉大,导致英语兴趣浓的学生越学越有劲头,而部分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越学越没劲。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逐步提高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优生和学困生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复习1---3单元的语言和词汇,要求学生做到能听、会认,并在实际情景中准确表达。

(2).复习1---3单元Let’slearn中的四会单词和Readandwrite中的四会句子,要求学生能熟练地听、说、读、写。

(3).能听懂Listenand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前三个单元所学语言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去。

(2)能够通过温习旧知识开拓思维,自觉学习并运用融合和扩展后的新世界语言知识。

3.情感目标

随着学生内容的扩展,教师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说话、写话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难点:复习1---3单元会话,并在情景中运用;能听懂Listenandcircle的录音,并回答问题,会唱Let’schant的歌谣,能理解其含义。

(2)难点:在实际的情景熟练运用这些句子。

五年级集合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2、尝试做一个沙漏。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

(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

(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

(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72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