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怎么写好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主要艺术风格和成就。
2、理解诗歌中星星、静夜、土地等物象的象征意义,学习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朗读朦胧诗歌的技巧,学会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2、学会比较阅读的方法,通过诗内物象的对比,理解诗歌主旨。
3、仿照诗歌结构,开展诗歌写作的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诗人对现实的否定和对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对重重磨难也不放弃希望的感情。
2、体会诗人经历人生苦难之后对诗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学重点】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理解诗歌所寄托的诗人的理想和信念。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
1、《星星变奏曲》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江河的一首重要诗作。这首诗在诗歌主题、手法和诗歌技艺方面都体现了朦胧诗的一些典型特征。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星星”为主要意象,并以假设为前提.来展示现实与理想的背离,表现诗人对光明的渴求。
2、教读本文,应简介“朦胧诗”产生的背景,将这种创作现象与社会整体环境相联系,为了更好地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的写作风格提供知识平台。课文借用了“变奏曲”这一音乐术语,围绕一个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教学活动应强化诵读,在熟读过程中,揣揣摩语言,感知“星星”的形象,领会其象征意义。对于形象的丰富内涵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合作研究,鼓励有创意的个性化阐发。以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江河的《星星变奏曲》是—首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全诗含蓄朦胧.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领会“星星”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从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全诗运用象征手法,围绕主题与主要意象变换情境,委婉抒情。学习这首抒情诗,要创设氛围激活学生思维,借助对形象的感悟,把握丰富内涵,深人体会诗中的思想情。
3、讨论探究法如对“星星”形象的感悟,可引导学生活跃研讨,提高审美意识。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回忆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写了自由自在的天上街市,通过写牛郎织女的自由来往来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来学习《星星变奏曲》这一首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板题】:
星星变奏曲
江河
二、介绍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一个独特的诗学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芒克、方含、食指、多多等为代表的——批斗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__时期的“地下文学”。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伟)、多多(栗世征)等在__中就已经开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诗人加入。他们的诗以手抄形式流传。1979年《诗刊》发表了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1980年又以“青春诗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朦胧诗人的作品和诗歌宣言。朦胧诗随即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并且涌现了一大批广为流传的代表性作品。
朦胧诗—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蓄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一层朦胧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作者简介:
江河:原名于友泽,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毕业。1980年在《上海文学》发表处女作《星星变奏曲》著有诗集《从这里开始》《太阳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时期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他的诗作当中灌注了厚重的历史感。以《纪念碑》等政治抒情诗和古代神话组诗《太阳和它的反光》赢得社会瞩目。
四、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听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提示:《星星变奏曲》抒情细腻,意境优美。全诗由两个基本对称的诗节构成.每一节十六行,都以“如果……”的假设句起头,具有一气呵成的气势和浓郁的诗意氛围。朗读时要感情饱满,注意音量、语速和诗歌内趋力的和谐。
2、学生参考课本后播音员丁建华所淡的朗读感受。自由诵读全诗,体会诗中的情境意蕴。
五、新课讲授:
1、诗歌中是否有相似或反复的诗句?提示学生,这些反复的诗句就是结构标志,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诗句之间是否有不同之处。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2、分析:“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
明确:“如果……谁不需要……谁还会……谁不愿意……谁不愿意……”是肯定句,而“如果……谁还需要……谁还会……谁愿意……谁愿意”是否定句。前一诗节是肯定结构,而后一诗节是否定结构。
3、请学生划出诗歌中出现的物象,提醒学生注意这些物象的不同。
明确:星星、诗、蜜蜂、柔软的晚上、湖、睡莲、萤火虫、春天、鸟、白丁香、寒冷、苦难的诗、冰雪、冻僵的夜晚、僵硬的土地、瘦小的星。
4、指名学生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1)、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柔软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宁,平静、柔和、温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给人以温柔如梦的美好感觉。
(2)、“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鸟落满枝头”,点缀在繁密的树林间,周围的环境一定是无人搅扰,十分宁静的;“星星落满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现在晴朗的夜间,虽然星星视觉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热闹,反而衬托出心情的宁静、闲适、自在。这两种情境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都只有在心境宁静时才能观察体会得到,因此勾起诗人的联想与类比。而春天“鸟落满枝头”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满天的情形,更显生机,更富有直观的动感和美感。“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更生动地表现了“光明”的美好。
(3)、“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在语意上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明确:“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与“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这两句诗,分别从听觉上和视觉上描写声音的隐约、白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朦胧迷离的美好意蕴。表现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诗人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因为声音—会儿入耳,一会儿消失,一会儿清晰,—会儿模糊的感觉与视觉上“闪闪烁烁”的感觉是相通的。这足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课堂小结】
这首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诗人总是借助一些物象来暗示或间接地表现经验,如用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象征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2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能力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学法指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第二层:具体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议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第二层:抒发宏伟抱负。
1诗词的雄浑、奔放、挺拔、流畅。
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处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势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创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写景咏怀词。作者将写景与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势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充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下阕是议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无数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个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准确、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作者观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喻、对偶,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
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
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
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
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
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
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他的孤独之旅,其实也是他的成长之旅。
(四)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
这个孤单的少年,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呢(他身边的环境是怎样的)?
1.请找出环境描写(芦苇荡、鸭群、暴风雨)的句子,轻轻朗读,说说它的作用。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总作用:渲染孤独的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衬托杜小康的心理,造就他坚强的性格。
2.猜一猜:下面这段文字体现的是怎样的心情?
小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呆在河边。那时的天总是很蓝,蓝蓝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大雁北飞的影子;绿莹莹的草地上缀满白白红红的小花,白色的小蝴蝶在花丛中上下翻飞,蜻蜓落在远处的芦苇上,惊落一串露珠;看着生命都在快乐地忙碌着,我的心便也充盈着,鼓着腮帮子吹起苇叶做的哨子,“嘀嘀”的声音便会在河面上传出很远,吓得聒噪的麻雀们也能安静好一阵子。(快乐)
3.练一练:可以用怎样的环境来表现你的心情:高兴、悲伤、兴奋、苦恼、孤独……
请选择一种心情,自己设置情境(比如考试得了满分;妈妈去外地了,家中只有我一个人;朋友要去远方求学了;爸爸买来了我渴望已久的物品……)说一说或写一写。
示例:我怀里揣着满分的试卷,走在回家的路上,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树叶在晚风吹拂下轻轻交谈着,似乎他们也在祝贺我、鼓励我。夕阳影在山巅也似乎想多看我一眼……(高兴)
(五)小结全文并拓展。
这个孩子在芦苇荡中成长起来了,他由幼稚、软弱的少年长成了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同学们你们从这个同龄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呢?这个故事给了你这样的人生启示呢?
(六)以赠言结束本堂课,配歌曲《壮志在我胸》(成龙)。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怀特曼
(七)作业。
1.请你搜集8条对你的人生有启示的名人名言。
2.请从文中找出描写芦苇荡、暴风雨、鸭群的句子进行赏析(各两句)。
示例:句子(第21节)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赏析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地写出了芦荡的幽深繁茂(原句景色),反衬出小船的孤小,突出了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的真切(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后反思
在了解小说三要素的基础上,把小说的学习推进到欣赏评价阶段,这其中蕴涵了有益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及思维能力的训练,相信学生能满怀兴味而来,满载收获而归。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4
一、检查复习情况,抽几个句子翻译。
1.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4.将军身披坚执锐。
二、自读课文,思考:
1.“苟富贵,毋相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两句话,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性格?
参考:充分表现了陈涉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写出了他强烈要求改变现状的雄心壮志,这也点明了他领导起义的思想基础。
2.起义的导火线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参考: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陈涉的“谋”和对形势的分析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参考:“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对形势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应者。”说明“谋”决定了“举大计”的方针,尽管也估计到了失败的可能,但又认为“死国”是壮烈而有价值的。这表现了陈胜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对形势的分析既揭示了当时的尖锐的阶级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内部矛盾和与六国的旧矛盾,既揭示了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发动群众的策略,还预见到运用这一策略的结果“宜多应者”。这段话显示了陈胜既敢于斗争又有斗争的智谋,表现了这位农民起义领袖洞察时局的能力。
4.陈涉是如何制造舆论来号召、发动群众的?
参考:置书鱼腹、篝火狐鸣
5.说说“公等遇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番话对当时起义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陈涉怎样的性格特点。
参考:这番话说明走投无路的处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有极大地号召力,所以徒属们都“敬受命”。起义领导人卓越的宣传、组织才能得到了充分显示。
反映了陈涉远大抱负、反抗决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为顺序组织材料的?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的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答案见“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词
1.你认为文章写得最生动的地方有哪些?为什么?
参考:此题开放。如:其中描写陈涉、吴广“并杀两尉”和叙写起义军胜利进军势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动词就很生动。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词,对文中的“之”“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加以归纳。
五、布置作业:
1.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和“号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
2.整理笔记。
谋:等死,死国可乎?(远大的抱负和起义的决心)
板书设计:陈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势分析扶苏之谜(秦王朝内部矛盾)发动群众(敏锐的洞察力)
项燕受怜(与六国旧矛盾)
实施建议:本课第二部分分析讨论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部分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大组交流的形式,最后还要总结:紧扣课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5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篇。
从语文教材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本课在本单元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人物分析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教学目标及要求
①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③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3、重点难点
①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②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二、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共性——善变的性格
3、自主讨论法
深入理解小说主题。
三、学法指导
本文在分析人物,环境时抓住一个“变”,在构思铺排时抓住一个“巧”字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在初二学过一篇《变色龙》还记得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变色龙”是指谁?为何称之为“变色龙?有何特点?”
明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
特点——善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希望(正直,有良心)→福星唯一希望→不是他,
后:↑↑↑
恐怖流氓,坏蛋不安
是他→流氓
↑↑
哆嗦打听煞白暴怒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
对民,爱慕虚荣。
比“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杜小康的话,品味孤独,体会杜小康的成长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和挫折?
二、整体感知
这篇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可抓住小说的三要素简要概括,采用“人物+环境+情节”的格式。
三、赏析杜小康的三句话
请找出并画出这篇课文杜小康讲的话,说说分别位于哪一小节?
(一)齐读第二小节,品味杜小康说的这句话
提示赏析语言的要点:注意联系上下文,如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注意挖掘说话人的此刻内心的情感与心理
1、杜小康为什么去放鸭?“一落千丈”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会一落千丈?“只好”一词表明了什么?
3、当时杜小康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二)赏析第二句话“我要回家------”
1、这样一个孩子愿意跟父亲去放鸭吗?那么这句话该怎么读?
2、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出怎样一个杜小康?
3、21节,这一段属于什么描写?烘托了杜小康怎样的心理?此时他面临的最大的敌人是什么?
4、这句话跟第一句话比少了什么内容?
(三)请学生自主赏析其他两句,用“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在书中进行批注。四人或同桌互相交流。
1、第三句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杜小康?哪个词突出了他的成长?
2、听老师朗读第36节环境描写的内容,你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杜小康说出了“还是分头去找吧”可以看出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若把“。”改为“?”或“!”行不行?请同学读一读。
(四)第四句“我读出了一个的杜小康。”
1、若把原句改为“爸!蛋!鸭蛋!鸭下蛋了!”好不好?为什么先喊出的是“蛋”?
2、谁来读一读,评价。
四、是什么促使了杜小康的成长?
五、感悟“感动”
六、作业布置
1、教师补充稍后的故事,请同学们课后阅读《草房子》
2、推荐曹文轩的其他作品《青铜葵花》《野风车》《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黑瓦》《根鸟》
内容包括:
①教学目标;
②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
③教学对象分析;
④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
⑦备查网址。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7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主旨
2、掌握各种论证方法
3、学会鉴赏格言式的语言风格
4、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良好的行为美德。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引导提问、讨论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各位同学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硕士研究生王琳,今天借用大家一节课的时间,看看我是否有缘成为大家的老师。初次见面,想必大家看着我这位新老师,是不是心里在琢磨着:艾,这位老师长得……穿得……
可见,看一个人我们首先会想他漂亮不漂亮,帅不帅,也就是说外表美不美。
所以外表美不是不重要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中被尊称为哲学史和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人物。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人。
二、教授新课:可结合“大长今”
1、美德
美德好比宝石喻证
有美德的人例证
(第一组朗读)
2、美貌
(第二组朗读)
讨论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对比中看出作者的价值取向对比论证
大家先想想,一个长得很漂亮的人但没有什么才能的人,和一位长得比较普通但很有才能的人,你偏向喜欢哪个,或者说比较欣赏哪位?
俗话说:“绣花枕头一包草”其实就是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的鄙视。也就是大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表现。其实伟大的科学家培根和大家一样,他也觉得有才能有所为的人比光有美貌的人更值得肯定、赞赏。从这一段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作者培根的价值取向,即还有其他东西比美貌更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呢?
3、最高的美——美德
好,我们来跟着培根“仔细考究”一下:
(第三组朗读)
对比论证、例证
外在:优雅行为形体之美颜色之美(最直观,画家最容易表现出来)
内在:美德——最高的美(难于直观,画家无法表现)
内在外化外在内现
随后作者进一步说明: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公式是简单的,机遇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难得的。课文举例说明,可以让学生补充说明。
——美是难的。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论美》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8
学习目标:
1、本文的论证方法。
2、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3、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4、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5、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言。
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2、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莎士比亚说:“思想是自由的精灵。”,法朗士说:“最难得的勇气,是思想的勇气。”,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说出下列题目的答案,多说几种。
1、1+1=?2、4+9=?3、5+7=?4、6+18=?
附答案:
1(里)+1(里)=1(公里)
4(点)+9(点)=1点(13点即下午1点)
5(月)+7(月)=1(年)
6(小时)+18(小时)=1(天)
二、检查预习:
恭喜(gōng)根深蒂固(dì)依赖(lài)孜孜不倦(zī)汲取(jí)持之以恒(héng)锲而不舍(qiè)渊博(yuānbó)
根深蒂固: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持之以恒: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锲而不舍(qiè):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
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做成;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三、整体感知:
1、按议论文的三段式结构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课文开头的图形揭示了一个什么问题?开头有什么特点?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从生活中的现象谈起;开门见山;通俗易懂。
3、作者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
因为这个问题很具体,生动形象,又富于针对性,极易引起读者兴趣。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①渊博的知识。②运用知识去不断探求新思路。③留意细小的想法,并锲而不舍地使之变为现实。
6、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7、“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8、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9、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关于创造性思维所必需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
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关于创造性必需的三个要素,经过课文逐层论述,最后才给出答案,这合乎“分→总”这种思维规律,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10、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论点?
(1)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2)引证法:第6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
11、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四、课堂小结:
本文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论证了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创造思维不是名人的专利,让我们大家也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吧。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预习《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频道小编推荐: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9
一、齐读课文。
二、重点字词小组互测。
三、翻译句子:
1.回忆翻译的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
2.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
3.各小组分工合作组内讨论,尝试翻译句子。
4.各小组提出在讨论过程没有解决的问题,全班范围内质疑、释疑互动。
5.各小组推举发言人串译句子。译文:陈胜是阳城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人,表字叫叔。陈涉年轻时,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说:“如果谁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了。”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你是被雇佣耕地的人,哪儿来的富贵呢?”陈胜长叹说:“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停驻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被编入谪戍的队伍,并担任驻守队伍的队长。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耽误守边期限。误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杀头。陈胜、吴广于是商量说:“现在逃跑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陈胜说:“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该被立为国君,该立的人是长子扶苏。扶苏因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边外带兵。现在有的人听说他无罪,二世却把他杀了。百姓们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他已经死了。项燕是楚国大将,多次立下战功,爱怜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充自称是公子扶苏和大将项燕的队伍,向天下人倡导反秦,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吴广认为他说的正确。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业。但你们把事情向鬼神卜问过吗?”陈胜、吴广很高兴,考虑卜鬼的事情,说:“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就(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王”(三个字),放在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们买鱼回来烹食,发现鱼肚子里绸子上写的字,本来就已经认为诡异了。陈胜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装作鬼火,作狐狸嗥叫的凄厉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士兵们夜里都很惊慌恐惧。第二天,士兵们到处谈论,都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陈胜。吴广一向爱护士卒,士兵们多愿听吴广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说想要逃跑,使军官恼怒,使(军官)责辱他,用来激怒那些士兵。军官果真用鞭打吴广。军官拔剑出鞘(要杀吴广),吴广跳起来,夺过剑杀死军官。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陈胜、吴广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耽误了守边的时期,误期就要被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但是因守边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况且壮士不死倒也罢了,死就要干出大事业,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所属的人都说:“听从(你的)号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依从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为起义的标志),号称大楚。(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起义军首先攻下大泽乡,收集大泽乡的军队,攻打蕲县。蕲县攻下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率领军队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地,都攻下了。行军中沿路收纳兵员,等到到达陈县时,(起义军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攻打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员在城门洞里与起义军作战。不能取得胜利,战败身亡,于是占领了陈县。过了几天,下令召集乡官与当地有声望的人一起来集会议事。乡官与有声望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暴君的恶行、诛灭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国,论功劳应当称王。”陈胜于是自立为王,对外宣称要张大楚国。在这个时候,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杀死他们来响应陈涉。6.同座互助,翻译给对方听,找出对方的错误。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字词,会翻译课文
2.找出文中陈涉的语言,揣摩这些语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板书设计:规律:直译、补充、调序、语气翻译句子注意点:字字落实、凸显语法现象、鲜明句式特点实施建议: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尝试翻译,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当堂进行循环往复的抽查掌握情况,及时弥补听课及参与缺漏。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壑、辄”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朗读和背诵全文。
2.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3.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思路,理出文章线索。
2.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理解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
认识欧阳修“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会作者的旷达胸襟,学会正确看待挫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和欣赏这篇《醉翁亭记》吧!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2.知识链接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旁,名列四大名亭之首,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由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命名并撰《醉翁亭记》一文而闻名遐迩。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滁(chú)林壑(hè)琅琊(lángyá)潺潺(chán)僧(sēng)辄(zhé)晦明(huì)
霏(fēi)瞑(míng)伛偻(yǔlǚ)携(xié)洌(liè)肴(yáo)蔌(sù)
觥筹(gōngchóu)阴翳(yì)弈(yì)酿泉(niàng)翼然(yì)岩穴(xuè)
朝暮(zhāomù)酣(hān)颓然(tuí)
(2)词语释义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环:环绕。
壑:山谷。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云归:烟云聚拢。
岩穴:山谷。
暝:昏暗。
晦:阴暗。
发:开放。
茂盛,繁茂。这里指草木茂盛。
杂然:交错的样子。
陈:摆开。
(3)一词多义
①乐不知太守之乐其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乐趣)
②名名之者谁(命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③秀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植物开花结实,此指繁荣滋长)
④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每有会意(意旨)
此中有真意(心思)
⑤高而年又最高(大)
风霜高洁(高爽)
⑥宴太守宴也(宴请)
宴酣之乐(宴会)
⑦出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出来)
⑧归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
⑨乎在乎山水之间也(于)颓然乎其间者(在)
⑩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表承接)
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4)词类活用
①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取名、命名)
②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④杂然而前陈者(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⑤翼然临于泉上(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⑥自号曰醉翁也(名词作动词,称呼)
(5)古今异义(
①意古义:情趣。例:醉翁之意不在酒。
今义:意思或愿望。
②去古义:离开。例:游人去而禽鸟类也。
今义:到、往。
③射古义:例:射者中。
今义:射箭。
(6)出自本文的成语:
觥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峰回路转:亦作「山回路转」。①谓山势曲折,道路随之迂回。②今常以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用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也比喻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本义为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山肴野蔌:野味和菜蔬。
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案示例:全文四个自然段。
第1段,写醉翁亭的位置和形势,以及命名的经过,解释“醉翁”的含义,表现作者寄情山水寻找乐趣的心情。(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
第2段,写亭外山间景物的美丽可爱,山中早晚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千变万化,美妙无比,使人感到乐趣无穷。(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第3段,写滁州人的游乐和作者同宾客游宴的欢乐情景,表现作者寄情于山水之间与民同乐的欢快心情。(描写太守与滁人游山宴饮之乐。)
第4段,写作者游醉回归和愉快心情,进一步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交代归来后写了这篇《醉翁亭记》。(写酒宴散,众人归的情景。)
(二)研读分析
(1)精读第1段并回答:这段如何划分层次?写法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这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代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这段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欧阳修在描写滁州四周的山时起初用了40个字,把东南西北四方都写了,但最后改成“环滁皆山也”5个字。这5个字高度凝练,高度简洁,是锤炼字句的典范,鸟瞰全景,概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
(2)精读第2段,说说它的内容、层次和写法。
答案示例:这段分别描写山间朝暮及四季的不同景色,是上段“山水之乐”的具体化。分三层。
作者在写朝暮图及四时景时抓住各自特点来写。写朝暮图就是一天时间的纵面展开,写四季景则是横向铺排。
写早晚景色变化,抓住“明“晦”的特点,用“日出”“云归”写出“林开”“岩暝”的变化景象,成为对比鲜明的两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突破重难
(1)第3段写什么?可分为哪几层?段首的“至于”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场面。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俱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用“至于”一词表示这一层的内容跟前一层是平列。
(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答案示例: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能兴高采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3)精读最后一段,说说哪句话体现了全文主旨?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案示例:主旨句:醉能同其乐。“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4)结合全文内容回答,太守是为什么而醉?
答案示例:①为景而醉。第1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第2段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②为人而醉。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说说笑笑,无拘无束;太守醉,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③为情而醉。“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一句中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是在于与民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5)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他的“醉”与“乐”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答案示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他的“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这“乐”也不是纯粹的乐,而是乐中含悲。为何?因为作者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他乐中也含悲。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于“乐民之乐也”(与民同乐)。宋仁宗庆历五年,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职为滁州知州。“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更在乎“与民同乐”。
2.写法探究
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示例:①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字,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蕴涵。
②本文的记叙、写景、抒情是如何相结合的?以抒情贯穿于记叙写景之中。第1段写亭之概况,第2段写朝暮图、四季景等,都以太守“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为主线贯穿起来。景中处处有情,真是情景交融。
二、课堂小结
欧阳修在__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文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散文便是他对文学主张最好的艺术实践。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优美的画面、淳朴的人情,也展现了先生那旷达自适、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操。让我们一起在优美的朗读声中与先生道别吧……(配乐朗读)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板书设计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2
【教学设想】
通过作者简介,了解诗人情感根源,反复诵读,体会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目标】
一、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近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席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习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3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我准备达到以下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3、引导学生认识到人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二学情分析
我说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三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
1.掌握文章思想内容。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课难点:
1.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2.如何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 教法学法:
教法:诵读法、引导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启发学生思考在现实社会中,什么样的人被称为“千里马”,什么样的人被称为“伯乐”,“千里马”与“伯乐”之间是什么关系。
课的题目是《马说》,它是语文版九年级(上)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文章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散文中的名篇。文章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短小精悍,写得曲折而畅达,有雄辩气势。马说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地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
二讲授
1.关于文体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活动
1读通课文
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第一关挑战自我
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计时)
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
3、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
B 语速、停顿恰当
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2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1-3组负责第一段,4-6组负责第二段,7-9组负责第三段
四练习
1学习第一段
祗:枥--辱-骈--称--
虚词:
而--故-- 于--之--
学习第二段 实词
食马者:才美:外见(xiàn):且:等:安:是马:
学习第三段
实词策之--执策--道--材--以--通--执--临--
词语归纳: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一字多义
以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通 假 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之不能尽其材
五测试
1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读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这又说明了什么?
(2)、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的结果?
(3)、第二段作者主要阐述了什么?
(4)、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5)、第三段通过那些语句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6)、你认为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揭露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现状?
2品读赏析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并当场尝试背诵课文。
板书 马说
千里马--人才
伯乐 --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
六课堂小结
“人才”“千里马”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也是《马说》之所以千古流传的主要原因。人才应该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应具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应具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虚怀若谷;应具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宽广眼界;应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舍我其谁”的雄大气魄;应具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吐故纳新;应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德行……我们赋予“人才”的内涵太丰富了。
刘春新
[《马说》教案(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4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
自主学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人鸟声俱绝()
2)是日()
3)更定()
4)余挐一小船()
5)雾凇沆砀()
6)上下一白()
7)焉得更有此人()()
8)强饮三大白()()
9)客此()
10)莫说相公痴()
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用原文回答问题:
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合作探究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一句是从什么角度写雪的?如何体会句中的“绝”字?
2、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这几个词的妙处。
4、舟子云:“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那么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这个“痴”字的?
课堂小结:江南少雪,西湖当不例外,然西湖竟大雪三日,当为奇事,人多蛰居,惟我出游,不随波逐流之高洁情怀显露无遗。因此,我也得以观赏雪后西湖之奇景:天、云、山、水相接,迷茫一片,白雪皑皑,点缀以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舟子一芥,人三两粒,则一幅意境深远的山水画展现在眼前,而在物我两忘的奇景中又结识知己,其喜悦之情,雅致知趣,溢难以言表,只能用心灵去默默感受,这样的奇景及雅趣与作者张岱在明朝灭亡后消极避世,专心从事著述的心境相合,作者借回忆旧日往事所现之景,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与淡淡的哀愁,可谓“身与事接而境生,物与人接而情生。”
课后作业:
1、结合文意写诗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2、辨析多义词
(1)一:上下一白________长堤一痕________
⑵更:是日更定________更有痴似相公者________
⑶是:是日更定________问其姓氏,是金陵人________
⑷绝:湖中人鸟声俱绝________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________
3、问答: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3)文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着相同意境的一句是?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5
教学目标:
1、积累优美诗句,培养赏析能力。
2、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品味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
3、领会词中丰富深刻的意蕴,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领会意境,明白主旨。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教具:录音机
教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望江南》、《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我们的前人为我们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汉魏六朝的风碑巨制、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的小说画卷,无不表现了前人对社会国家的情怀,对宇宙世界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有幸见到“艳语传绮怨”的温庭筠的《望江南》,听到范仲淹吹的苍凉悲壮的号角,感受到辛弃疾那种报国有心、请缨无门的无限悲愤之情……它们或悲愤难忍,或柔情万千,或气壮山河,或低声浅吟……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词五首》,首先欣赏词人温庭筠的《望江南》。
二、师范读《望江南》,注意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认真听,师读完要检测学生对这首词朗读节奏和重音的把握。
三、点生简介温庭筠及其作品。
四、生预习课文:
1、做《导与练》上的与这课有关的基础题,夯实基础。
2、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课文。
五、师抽查这课的重点字词,并以小组为单位采用推火车的方式翻译课文。
六、揣摩课文:《望江南》描写的是什么内容?诗中人因何而断肠?
①这首小词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她清晨梳洗后登楼远眺,盼望自己的心上人早些归来,但是“千帆过尽”却仍旧不见归人,她被相思折磨得柔肠寸断。
②思念和盼望的人始终没有出现又没有音信。
七、师引导学生赏析这首词。
这是一首风格清新、明快的小词,不到30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从楼头千帆,写到斜晖、江水,又写到白蘋洲;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景物层出,情感起伏。全词没有粉饰、刻板之语,多用白描、直叙的手法,却又含蓄、细腻。
八、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这首词。
九、范仲淹,北宋名臣。据史传记载,在镇守西北边疆期间,他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卒,招徕诸羌并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赞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十、点一生朗读这首词。要求:声音洪亮、吐词清楚、有节奏感,感情充沛。
十一、师点拨重点字词后,点两生结合书下注释分别翻译上下片。
十二、师生互动
1、概括词的上片写什么?下片写什么?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的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是哪个字?【异】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A、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风声、马嘶、同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孤城便关闭了城门,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B、这首词表达了守边将士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情怀。
4、试找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及韵脚。【异、意、起、里、闭、计、地“i”韵】
5、《渔家傲》的上片景物描写突出了一种怎样的氛围?它对表达全词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A、孤寂荒凉B、烘托了边将战士的思乡之苦。
十二、小结: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十三、生齐读《渔家傲秋思》。
十四、“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是谁的词?【苏轼】这首词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意境优美、豪放、粗犷、苍凉】今天,我们学他的另一首也具有此风格。充分体现了苏轼豪放派词人的特点。
十五、请同学们看书下注释及《导与练》走近苏轼,可点生谈“苏轼印象”。
十六、师放录音,学生听朗诵。
十七、师点拨重点字词,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师抽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重点字要翻译出来,翻译要精准。力求踩点翻译。
十八、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词中借用了哪两个典故?【A、孙权射虎B、汉文帝遣冯唐】
2、上片写狩猎盛况有何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表现其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为下片抒情作铺垫。(写作者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重用他,给他机会建功立业。)
3、词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
4、找出这首词中押韵的字。【狂、黄、苍、冈、郎、张、霜、妨、唐、望、狼,压“ang”】
5、找生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十九、赏析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写出猎的盛况,开篇便起豪情。“左牵黄,右擎苍”,好一副出猎的雄姿!“千骑卷平冈”好一副壮观的出猎场面。弯弓射虎,何等豪兴。好一个意气风发的狂夫。此处用典,极写其“狂”。一“狂”:太守出猎而须“报”知人民跟随去看。二“狂”:出看而须“倾城”。三“狂”:猎比射虎。四“狂”:自比孙郎。下片抒报国之情,痛饮美酒,胆气豪壮,双鬓斑白,又有何妨。词人雄心未减。以魏尚自许,借典喻志,表现出词人渴望报效国家,为国立功的急切心情。此三句表现出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爱国之志。可谓卒章显志。
二十、生齐读课文。
二十一、作业:写这课的《作业手册》
二十二、附板书设计
(1)渔家傲秋思
上片写景(异)渲染荒凉萧瑟气氛(借景)
下片抒情(泪)抒发思乡报国之情(抒情)
(苍凉悲壮,沉郁雄浑)
(2)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片:(记叙)出猎场面(拿“孙郎”自比)
下片:(抒情)报国情怀(以“魏尚”自比)
主旨: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武陵春》、《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年)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年)丈夫赵明诚病故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绍兴五年(1135年)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53岁,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段和思想感情。
三、师放录音,学生认真感受朗读的节奏。
四、生结合书下注释及资料翻译。
五、师生互动:
1、在《武陵春》中词人是如何表现愁苦之情的?“闻说”、“也拟”、“只恐”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这哀愁浓重到使她无心梳妆打扮的程度,甚至不能提起,不可触摸。
2、首句交代季节特征。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下片一转,另辟蹊径。
3、在这里,我们宕开一笔,古代诗词歌赋中有很多写离愁别绪的,请同学们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列举几例。
①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③李煜《清平乐》:“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④贺铸《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六、生齐读这首词。
七、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也是爱国武将,一生主张收复失地,北进中原。他是对苏轼豪放派词的继往开来者。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风采。
八、师范读这首词,生勾画出生字,边听边标出朗读的节奏及重音。
九、生结合书下注释及古文资料翻译。
十、师放录音,学生跟读。
十一、师生互动,研习课文。
1、该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概括。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渴望再有机会杀敌立功;下片描述战斗场面,抒发壮志不遂的抑郁。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3、这课中出现了“浊酒一杯家万里”“酒酣胸胆尚开张”“醉里挑灯看剑”等,你能再找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吗?请把它们归纳整理出来。
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②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三国)曹操《短歌行》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三国)曹操《短歌行》
④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4、《破阵子》的最后一句,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词人的感情从豪壮激昂跌落为深沉的痛苦,乃至对人生的感叹。
十二、生齐读这首词。
十三、引导学生赏析词,师念范文《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十四、作业:收集“古今风流人物”的故事及诗文,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十五、附板书设计
(1)武陵春上片-----表现愁苦之情
下片----表现了词人的感情变化(艺术构思奇特)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上片:描写军旅生活表现了作者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激情,
下片:描写战斗场面充满了抑郁、愤慨之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梳理文章内容,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明确文章论点。
2.从“有业”“敬业”“乐业”三个角度为每一部分分层,从而明确文章各部分之间以及每一部分各自然段之间、每一段层与层之间的逻辑关系。
3.在分析梳理文章内部逻辑关系的过程中,学习文中涉及到的多种论证方式并能够将举例论证的方法加以运用。
4.通过评价作者的观点,学生能够尝试用辨证眼光看待问题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回顾已知,激兴趣、导新课
教师引导: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人,他不但自己非常优秀还是一位特别出色的父亲,他把九位子女都培养成了特别杰出的人才,他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字卓如,又号饮冰室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梁启超共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
我们学过他的《少年中国说》,一起来背诵一下最后一句话。
学生活动:聆听老师对作者的介绍,引发学习的兴趣,再由熟悉的文本过渡到对新课文的学习。
(二)环节二:圈点批注,玩游戏、理结构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做一个文字游戏,在做游戏之前请大家把所有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在书上画出来,在书的空白处适当写一写你读这些句子的感受。
学生活动:在书中画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然后旁批自己的感想。
教师引导:
第一个游戏:请从你画的句子中挑出十句话,这十句话要能够涵盖文章内容,以作者的口吻说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发言依次接龙,每人说一句话,互相订正所找句子是否是作者的观点。①“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②有业很必要③首先要敬业。④什么是敬业呢?⑤业有什么可敬呢?⑥为什么该敬呢?⑦怎样才能做到敬业呢?⑧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里上发出来的便是敬。⑨第二要乐业。⑩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教师引导:
第二个游戏:请从十个句子中删掉六句,保留四句话。这四句话要能够涵盖文章内容,以作者的口吻说出来。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读懂文章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从十句话中挑选文章的分论点。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第一要敬业,第二要乐业。
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
教师引导:
游戏升级版:只保留一句话,这句话是作者最想对我们说的。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筛选找到本文的中心论点。
“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三)环节三:分段研读,理结构、辨方法
教师引导:请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阐述作者是如何把“有业”部分说清楚的。提示:说清楚把什么问题说明白用什么方法即可。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后梳理概括本部分各段文字的内容,关注论述过程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第2段提出有业之必要。
第3段引用了孔子的言论,举了他的例子,从反面证明了有业很重要。
第4段举了百丈禅师不工作不肯吃饭的例子,从正面阐明了有业的重要性。
第5段作者再次强调百行业为先的观点。
教师引导:课文6、7两段能调换位置吗?请根据我们学习“有业”部分学到的方法,自己分析第6、7段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如何将“要敬业”这个观点阐述清楚的。
学生活动:学生仔细研读6、7两个自然段,概括段意,辨析两段之间的逻辑关系。第6段:为什么敬业——分析问题;第7段:怎样敬业——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这是一篇演讲词,下面老师来朗读第8自然段的内容,大家听我朗读后提取作者对“乐业”的几点看法。
(四)环节四:辨证思考,悟内容、说看法
教师引导: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你都同意吗?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比如:“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对这句话的理解,可能会有不同看法。
(五)环节五:继续拓展,比类文、明关系
教师引导:阅读《怀疑与学问》一文。课文与拓展文的题目都是并列短语,试分析两个题目中各自的两个词语之间逻辑关系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阅读文章,梳理内容,判断题目中两个词语的关系。“敬业”与“乐业”就是递进关系;“怀疑”与“学问”是条件关系。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与写作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习重点
1、体会诗歌语言凝练、准确的特点。
2、学习诗人通过描绘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感受生命的真谛。
学法指导
朗读法;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爱,是大自然的赐予;最终,爱又将回归于大自然之中。这就是人类爱情的价值实现,这就是真正获得了生命“巨树永青”的人生之爱的归宿。诗人穆旦在《我看》一诗中写到:“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将人的喜怒哀乐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是对生命的一种怎样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诗人穆旦,去读一读这首诗吧!
二、助学资讯
作者简介: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诗人和翻译家。中学时即开始写诗著文。1949年赴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在南开大学任教。主要译著有《普希金抒情诗集》《欧根奥涅金》《雪莱抒情诗选》《拜伦诗选》等。他的译诗韵律和谐,忠实传达了原著风格。主要著作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三、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红晕(yùn)凝望(níng)忧戚(qī)
枉然(wǎng)飘逸(yì)摇曳(yè)
2.理解词语。
忧戚:忧伤烦恼。戚,悲伤。
丰润:指丰茂滋润。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看视。
摇曳:摇荡,晃动。
四、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把握节奏、重音、情感。
2.自由朗读诗歌,感知诗歌的主要内容。
(一)朗读诗歌,感悟诗境。
1.诗歌的内容分为两部分,请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
我所看:大自然的美
我所思:人生的意义
2.前两节诗以“我看”领起,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的怎样的图景?
意象:春风、青草、水、绿潮,飞鸟、晴空、流云、大地
作者写风,写鸟,写云,写大地,富有诗情画意,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勃勃生机。
3.第三、四节诗情出现了怎样的转折?有什么作用?
眼前美好的景象引发了作者的忧思,不由心生感叹:大自然的美好枉然在眼前掠过,鲜活、短暂而又宝贵的生命,只能在“寂静”里“勃发”,如何不叫人悲哀?
作用:即景生情,是作者诗情的缓冲,也为下文浪漫、潇洒的抒情蓄势。
4.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作者融入自然,在自然中感悟、寻找生命的真谛:生命既有“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那样自由、潇洒、快乐,又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的忧戚。
(二)再读诗歌,赏析语言。
1.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揉”字得妙,写出了风的力度和温柔,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勃勃。
2.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吸入”写出平展翅翼的静鸟与天空融为一体的景象。
3.像鸟的歌唱,云的流盼,树的摇曳。
欢笑是生命的永恒旋律,如同大自然的美好。
4.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熄灭”也是一种自然,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如同盛开一样)。
(三)归纳写作特点。
这是一首优美、流畅又略带伤感的生命之歌。充沛的激情、博大的胸怀在这首诗中体现无遗。
1.意象大气而深远。
诗人的目光是充满激情的,第一节写风、草地,从面前的草地想到了更远方的广阔大地。第二节与天空、晚霞、飞鸟,由天空到大地,用词典雅高明。
2.抒情明快而酣畅。
在美好自然面前,诗人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抒情明快,不见一丝悲伤。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不仅增加了诗的韵律和美感,而且使我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更真切的体验。
3.文章主旨诗人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好景象,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充满生机的万物由衷的咏赞以及对生命真谛的思索。
板书
我看自然之美
穆旦我看欢乐与哀愁是永恒的旋律
我思人生意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集篇18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及其文学常识,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
2、欣赏孔乙己的人物形象,能用各种描写手段来表现人物的手法进行训练。
3、体味重点的字词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了解封建社会广大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关注社会发展,体味人生意味,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及细节描写的作用。
3、关键、理解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会分析人物。
课时划分:
三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绍兴咸亨酒店门前矗立的一尊铜像,他就是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大家说是谁?孔乙己(板书孔乙己)。是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开山之祖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我们初一时已经读过《风筝》,大家对鲁迅先生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先请一个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熟悉的鲁迅(只要是鲁迅先生的有关知识点均可)。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鲁迅先生确实是一代文学巨匠,在的全球阅读排行榜上,鲁迅先生的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分别雄据排行榜第一位和第十一位,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从而揭开了中国新文学的序幕,他的这两本短短的小说集,内容深切,格式特别,茅盾先生在《读呐喊》一文中说: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见到了绚丽的阳光。可见感受是那样的至深至切。如果说,茅盾先生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开拓者的话,那么鲁迅先生则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开拓者,今天让我们走进孔乙己,去感受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被旧制度所吞噬。
题解
本文写于19冬天,发表于194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19就废除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旧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二、大家都已经在课前预习过课文了,一起来讨论一下下面的问题:
1、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 )
(2)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孔乙己的结局--“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2、什么是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
小说概念: 小说就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或事件场面及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三要素是:(板书)
人物:孔乙已
环境:社会环境(对鲁镇酒店及穿长衣和穿短衣人的介绍);自然环境(对秋风的描写,也是暗写社会环境)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3、谁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情节?
明确:孔乙己在咸亨酒店里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唯一的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但他屡考不中,直至最后连个秀才也没有捞到,后来他为了度日替人抄书,但由于他懒散成性,经常把人家的书纸笔砚丢掉,导致连叫他抄书的人一个也没有了。于是他经常偷人家的书,也经常被人家打得鼻青脸肿的,他经常来咸亨酒店,他教酒店的小伙计识字,分孩子们茴香豆,他经常受到众人的取笑,直到有一天,他因偷了丁举人家的东西被打折了腿,直到死去。
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通过“我”--咸亨酒店小伙计的口述,记叙了清末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一生的不幸遭遇和悲惨结局。)
据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开端(1-3段):介绍咸亨酒店,交代环境。
发展(4-9段):孔乙己的经历和性格。
高潮(10-11段):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
结局(12-13段):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4、我们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是小说的重点,要把人物形象刻画完整必须要有一定的人物描写手段,你所知道的人物描写手段有哪些?
板书:外貌、语言、神态、动作
那么我们依次照这几种描写手段梳理一下全文,我们首先来看外貌描写,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描写孔乙己外貌的有关语句。
明确:(1)、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说明他穷愁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所致),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窃被人打伤的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颓唐萎靡)。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愁的经济状况和懒得出奇的性格特征)。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他满手是泥(说明他已经被打折了腿,丧失了劳动能力,断腿前后外貌的对比,更显出其遭遇的悲惨。)
第二课时
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分析了对孔乙已的外貌描写,通过对他的外貌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穷困潦倒,遭遇悲惨的活生生的孔乙已形象,这节课,让我们来学习人物描写的另外几种方式。
二、在文章中依次画出孔乙己讲的话,这里要提一下,直接用引号说出的叫直接语言,还有一种是叙述人讲出孔乙己讲的话叫间接语言,凡所有的语言一并画出并作体味。 明确:依次语言排列是:
(1)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板书:迂腐可笑)
(2)“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有钱时很阔绰,好喝,舍得花钱)
(3)“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板书:死要面子
(4)“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板书:自命清高,自欺欺人)
(5)接着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迂腐)
(6)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迂腐)
(7)“你读过书么?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帐要用。对呀对呀,回字有四种写法,你知道么?”(说明他一方面很自命不凡,又迂腐不堪,同时字里行间也显示出他善良、热心的性格)
(8)“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说明他迂腐又不失善良)
(9)“温一碗酒,温一碗酒”(说明他俨然失去了先前的阔气,同时也表明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
(10)“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说明死要面子,好喝)
(11)“不要取笑,跌断、跌,跌”(说明他至死还是死要面子,始终没有醒悟)
三、神态描写也有好几处,请找一下。
(1)、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讥笑)
(2)、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自命清高)
(3)、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至死不悟)
(4)、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说明迂腐不堪)
(5)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说明其迂腐不堪)
四、动作描写有几处,画出并细细体味。
(1)、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明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对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出了他的心理。)
(2)、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直起身又看了一看豆,自己摇头说。(表明他虽然迂腐可笑,但本性还是善良的)
(3)、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已经穷困潦倒到了极点,摸字表明他悲惨的境地。)
五、环境描写的作用
(1)这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前三个自然段,思考一下:小说为什么并没有直接先写孔乙己,而是先介绍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有何用意呢?
明确: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悬殊阶级对立,并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创设了一个吃人的社会环境。板书: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贫富阶级对立明显
(2)、文章还有一处环境描写是: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明确:渲染冷酷的环境,预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五、小结
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要想将一个人物写得有血有肉,那就必须对他进行刻画,只有通过对他身上最具特点的东西进行描绘,并让他拥有活动的舞台,成为我们中间的一个,这个人物才会真正地活起来,才会栩栩如生,才能真正拥有生命力。大家想想,在我们平时的写作中,我们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了吗?我们有没有去把平时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呢?
第三课时
一、导入:同学们都明白,不管是说话还是写文章,都是要向听者或读者传情达意的,或喜或悲,或愁或乐、或憎或爱……那么,本文要向我们传达什么情感,传递什么思想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下问题。
二、问题探究:
1、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什么特点?(从衣服、地点、方式三方面启发答问)
〔提问〕:“短”和“长”,“外”和“里”,“站”和“坐”等对立词语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等级森严,贫富悬殊,阶级对立。(补充板书:鲜明的阶级对立。)
补充说明:“踱”写出了长衫主顾趾高气扬、悠闲自得的神情;“要酒要菜,慢慢坐喝”写出他们有钱有势还有闲。
2、学生朗读第2、3节。
〔提问〕:掌柜对长衫客、短衣帮以及小伙计态度上有何不同?这说明掌柜是怎样的人?
明确:掌柜对长衫客:极力逢迎,恭敬侍候
对短衣帮:不讲情义,恣意剥削
对小伙计:凶狠无情。
说明掌柜虚伪、势利、冷酷,媚富欺贫,唯利是图。
3、写“长久没有看到孔乙己”,用了四个“到”,说明什么?
明确:具体写出了孔乙己已渐渐被人遗忘,与“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照应。
4、以“我”--酒店小伙计的见闻为线索组接生活画面有何好处?
明确:使人物性格脉络清楚,故事情节的展开线索分明,结构安排严谨完整,增强了亲切感和真实感。
5、文章结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究竟死了没有?既然是“大约”,哪为何还要用“的确”,作者为何要这样写?
明确:大约说明作者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所听到孔乙己的死讯,他最终的命运几乎无人问津,在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里,没有人能关心他,照他这样的身体状况和生活境遇,加上从此失踪的迹象来看,孔乙己的确死亡无疑,作者这样写更加凸现出社会的冷漠和底层人的麻木,漠不关心了。这样的简练而不失精确的语言艺术深得我们学习。
6、我们现在讨论一下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板书:
客观上社会原因是
(1)、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
(2)、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侵蚀下,民众麻木不仁
(3)、丁举人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摧残
主观上自身的原因是
热衷科举 好喝懒做 麻木不仁 至死不悟
7、本文中心是什么?
明确:《孔乙己》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受封建科举制度摧残致于毁灭的旧知识分子的典型,揭示并控诉了封建制度人吃人的罪恶本质。
三、课文总结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可笑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被社会所吞噬。
在封建社会中,民众的思想被毒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读书人则通过科举爬到上层,却变得残忍冷酷。
以笑贯穿全文,使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最后在笑声中离开生活舞台,既是对孔乙己的性格的批判,也是对社会的冷酷、群众的麻木的批判,更是对罪恶的封建制度的无情鞭挞。
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发出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深哀叹,孔乙己的人物形象将永远矗立在世界文学的艺术之林中。
四、布置作业
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可以使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塑造或小说的语言等方面)写一篇评论文章,主标题自拟,副标题--读鲁迅小说《孔乙己》,要求有具体分析,字数5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外貌 穷愁潦倒
语言 迂腐可笑 死要面子
人物 ( 孔乙己 )
神态 自命清高 自欺欺人
动作 不失善良
环境 封建科举制度并未废除
情节 不幸遭遇 悲惨结局
孙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