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几个方面。好的初二语文教案表格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二语文教案表格,供大家参考。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

【研究目标】

阅读《社戏》,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对作品中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激发对鲁迅小说的研读兴趣。

【研究课型】

活动课

【教学策略】

研讨式

【课前准备】

课前阅读鲁迅小说,预习课文《社戏》,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利用书刊网络查阅资料,撰写主题研究报告、口头主题报告提纲及研究客观评分表。

学生口头报告主题研究成果,学生和教师对口头报告客观评分,教师讲评,在发言讨论和写作中总结心得。

【研究步骤】

第一部分:专题研究指导

1、查阅作品《呐喊》、《孔乙己》(重点研究)、《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

2、在书刊(教科书、鲁迅文集、百科全书、学术期刊、研究专著等)及互联网上查阅有关作品的评论以及关于鲁迅的资料。

3、撰写《社戏》研究报告(书面论文及口头报告提纲)。

4、思考题:

⑴课文写乐土平桥村,只用一句话,却表达了多方面的内容。想一想,是哪句话?表达了哪些内容?

⑵为什么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课文是怎样具体写乐土的乐的?

⑶平桥村既然是乐土,我为什么会有不乐的时候?课文怎样写我的.不乐?

⑷在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到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这四个自然段中,既写了景,也写了我的心情,那么课文是怎样写我的心情的呢?

⑸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

⑹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

⑺《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5、研究报告题目举例:

⑴研究过程报告

⑵鲁迅生平

⑶有哪些问题还不懂?

⑷重读《社戏》的收获

⑸《社戏》的写作特色及艺术风格

⑹《社戏》赏析

⑺我最欣赏的小说人物形象:

6、研究成果评估方法和标准:

⑴制定评分表:每位同学独立构思评分标准及制定一个评分表,教师选出最合理的成分综合出一份全班统一的评分表。

⑵初评:将学生研究书面报告装订成册,分发给同学。

第二部分:专题研究课堂教学

本课教学是学生主题研究口头及书面报告及师生讨论部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钥匙;淡化知识点,留有空白,激发学生自己阅读研究的兴趣热情。

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鲁迅,说出阅读(预习)鲁迅作品(《社戏》)的真实感受(可读性、乐趣、困惑、疑问)。

2、教师介绍当初接触鲁迅作品时的心路历程。

3、每个同学(20名左右)限时(100秒)作口头研究汇报,全班同学为其评分。

4、总评:

⑴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

⑵教师给每个同学评分表评分。

5、教师讲评班级研究成果。

6、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研究一篇文章。

7、同学修改研究报告,整理成集。

【自评】

1、《社戏》是鲁迅的小说,作为一篇具有个性化的文学作品必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直接与作家、与作品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这个教学设计来看,不同的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提出不同角度的思考题,教师帮助学生提出的问题,如:老农民六一公公是怎样一个人?当今社会农民是否还有六一公公式的影子?,这样的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即所谓诗无话,就是要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欲望,引领学生自己去阅读去感悟去大胆想象,大胆创新。

2、在这种学习中,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成果呈现形式,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张扬、发展和提升,由此而产生丰富多采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作表现。

3、该教学设计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以一名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虽然权威不再,但仍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的帮助,实施调控,依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流程图】

开始

导入

学生谈感受

教师谈感受

学生口头汇报研究成果

教师总评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2

[教学构想]

《三峡》是郦道元为《水经注》一书做的注释,它虽属地理著作,但描写委婉曲折,文字峻洁明丽,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也可堪称一篇美妙绝伦的描景散文。

针对本文的特点,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笔者有以下思考:

1、本课宜以“美”为情感主线展开教学活动,并利用电教多媒体,引导学生去感受三峡的景色美,揣摩描写的生动美,分析结构的层次美,品味语言的简约美,体会情感的变化美。若学生能感知这些美,其兴趣一定会高涨,从而主动地去探究“美”。

2、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须注重积累与归纳。对于八年级的学生而言,已积累了一定的文言词语,且还能利用课_释来读懂文章大意,因此,可采取学生自译、互译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疏通文意,有问题的词句可由各小组代表提出,并在全班交流解决,这样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重视对课文的诵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这是学好文言文的一把金钥匙。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多种诵读形式交错进行,在反复的诵读中,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情感,从而激发学生自发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三峡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2、体会作者总分结合的层次美和变化多姿的写景方法。

3、学习掌握文中的多义词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节奏分明地朗读课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疏通文章大意,力争当堂背诵。

2、品味文章语言,借助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欣赏之情,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文章结构及描写方法。

难点:通过展开想象来体味作品意境。

[教学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_释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教师录制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的配音朗读。

4、作者郦道元简介及《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5、教师利用网络_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同时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

2、导言:

听着如此优美的乐曲,欣赏着如此多姿的画面,让我们乘上白云,飞越高山流水,来到三峡这个秀美的名胜风景区尽情地游一游吧!

(音乐是最有穿透力的无声语言,而画面易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再加上教师优美生动的语言,极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

1、有关作者──郦道元的简介

2、有关《水经注》的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

郦道元(466或469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

【关于《水经注》】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叫《水经》,《水经注))则是以注释《水经》而得名。

《水经注》本书共四十卷,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内容,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之广,时间跨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可谓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

(本环节的相关资料以幻灯片投影形式呈现,介绍作者和背景资料,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帮助,同时还可拓展学生的视野。)

三、美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朗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分清节奏、把握语调。

2、生在背景音乐中试读课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3、教师请四名学生轮读文章的四个段落,比比看,谁读得好,师生共同评议。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教师的配乐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感染学生,更是不着痕迹地给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学生的试读和轮读是对其朗读能力的训练和检测,在轮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归纳文言文的诵读要点。)

二读课文,疏通文意

1、四五人为一小组,学生结合自我预习情况,在小组讨论时提出有疑问的地方,并将有争议的问题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提交全班合作探究。

2、教师引导全班学生互相质疑、互相释疑,尽量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伺机适当地点拨引导。

3、播放背景音乐,师生齐读课文。

(本环节的读的目的是为了疏通文意,把握内容。浅显文言的翻译应避免教师从头到尾的串讲,预习时先自主探究,再通过小组互助、合作解决问题,仍有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探究。)

四、想象意境,体会写法

三读课文,想象意境

1、这篇文章充满了“美”,郦道元用凝练的笔墨,用高超的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浓缩了三峡的万千气象,展现了三峡的无限风光。多媒体展现三峡不同风光的画面(山势图、夏水图、春冬图、秋景图),学生选取课文中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可借助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作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也为下一教学环节作铺垫。)

2、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让老师饱览了三峡的风光。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用“三峡美在_________,我从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来的”这样的句式说话。

师示范说话:三峡美在山的连绵不断、高耸入云,我从文中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中读出来的。

(想象的过程就是把握文章景色特征的过程,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能体会出作者的写作技巧,为突破本文重点作准备。)

四读课文,体会写法

3、《三峡》美在那宏观勾勒的一笔,描写角度多变,生动形象,那么作者是如何多角度地细致描绘呢?请你从文章结构、动静描写、正侧描写、感观描写等方面体会本文的写作技巧。

教师示范说话:文章第一自然段总写三峡的峰峦重叠、高耸入云的山势。“两岸连山”是正面写山的连绵不断,“略无阙处”则是从侧面写山的“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运用夸张手法正面写山的“高耸入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从侧面烘托山的“高峻”。

3、学生配乐齐读,再次体会三峡的美。

(学生以前已学过一些写景的文章,具备初步感知写景的方法的能力,教师的示范说话能给学生体会写作技巧提供一个导向,无形中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体会与评议,固巩学生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思考

1、多媒体展示现今三峡开发建设后的一些图片,感受三峡的巨大变化,促使学生树立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2、有人说:三峡的开发建设可能会破坏自然美,课后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搜集有关三峡的文章、诗句及现今开发现状等,为三峡的日后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此设计着重于让学生积累,开拓视野,也激发学生树立责任意识与忧患意识。)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4

教学目标:1、能体会课文中父母亲对儿女的深情。

2、能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和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教学重点:体验和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我们来作个调查:知道爸妈生日的同学请举手。(指名学生说说父母的生日)知道爸妈生日并给爸妈庆祝过生日的同学请举手。(学生回答)

看来,父母在我们心中有可能不是第一位,可恰恰相反,孩子在父母的心中却永远是第一位的:下雨时,总能见到父母送伞的身影,生病时,总能见到父母担忧的神情,生日时,仍能见到父母发自内心的会心一笑。那么,我们今天就跟随川端康成一起来走近父母的心、感受父母的心。

请大家把课本打开到110页。

二、新课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后准备回答两个问题:

①、请用简要的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②、你觉得这对父母可恶吗?他们居然要把自己的孩子当作货物一样卖掉。说说理由。

(建议大家朗读)

准备好了吗?荆老师注意到刚才朗读的过程中这个词有个别同学读得不很准确:褴褛谁能告诉我它怎么读?学生读

相信通过刚才的朗读、思考,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现在就请大家发表观点。

答案:①、本文写一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的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

请2—3人发言,比比谁更简洁。

提问:其他同学怎么样?有没有比他更简洁的?

②、(不可恶。

a、他们地位低下。一家六口,生活艰难,把孩子送出去,是现实所迫。

b、富人家条件好,孩子去了能过上好日子,也会减轻家里的负担。

c、他们最终还是把孩子要回来了。

因此,这对父母并不可恶。)

过度:这对父母不但不可恶,而且在内心深处痛苦地挣扎着,他们所作的一切源于对孩子的爱。而这种真挚的感情已经被川端康成用文字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现在,就让我们把这些文字还原成真挚的感情。

2、再读体验:

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细细品味,边读边圈点勾画,思考两个问题:

①他们既然把孩子送出了,为何最后又把孩子要回来?

②文中哪个画面最使你感动?请简述理由。

(可从神态、语言、动作入手,抓关键字词等方面分析)

a、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b、送走长子时。

c、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d、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e、要回女儿时。

答案:①、虽然理智告诉他们可以送出孩子,但这种理智经不起时间和感情的折磨,理性决策经不起感情的考验。爱子之心使他们难以割舍任何一个孩子,不得已,她们又向贵妇人要回了孩子。

3、三读感悟:

过度:文中的父母忍受不了与孩子的骨肉分离,最终把孩子要回了,那么,这一家人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四人小组讨论,时间3分钟)

①、这一家六口今后的命运将会怎样呢?越多越好。

答案:学生可以想象:a、一家六口经过艰苦奋斗,终于翻了身,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

b、一家六口到财主夫人的公司打工,由于工作出色,大儿子最终成了总经理家业的继承人。

c、由于找不到工作,走投无路,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

d、生活艰苦、父母后悔没有送走孩子

e、贵夫人认这几个孩子为干女儿、干儿子,给父母孩子提供生活上的一部分保障

f、父母用100元开了一家小店,和贵夫人一家有生意上的往来——)

4、真情表白

过度:文中的父亲说:“宁愿和儿女饿死在一起,也不愿舍弃任何一个孩子”,这是一种爱的表现。那么,我们自己的父母呢?她们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呢?

①、荆老师课前采访了一位嘉宾母亲,对自己的儿子期望很高,儿子犯错,她经常会责备儿子,那么,她是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首先让我们来听听这位母亲的心里话。打出采访视频。

你是如何看待视频中妈妈的?3位学生发言

对,虽然儿子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在父母的心中永远是最好的。生活中父母之爱的表现虽是朴实的,平凡的,但值得在记忆中永远珍藏。

②、学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看了视频中的母亲,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父母是多么地爱孩子,那么,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将如何向你的父母表白?可以是语言,也可以是行动。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结束后挑选一位代表展示你们的成果。(时间3分钟)

(学生用诗歌、歌曲、及自己的行动来回报父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好好学习报答他们

多与父母沟通,多听取他们的意见

关心父母,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帮父母做一件事,让他们感受孩子的爱

给父母写一封信…)

5、同学们说得多好啊,把这些内容连在一起就是一曲爱的赞歌。这一切一切的爱都源于父母有一颗赤诚的晶莹透亮的爱子之心,荆老师现在把这爱的赞歌浓缩成一句话:父母之爱如暖阳无私奉献给大地来作结。

并把它赠送给在座各位的爸爸妈妈。

三、作业

1、请展开你的想象,选择一种结局进行续写。

2、请同学们把自己内心的美好祝愿浓缩成一副对联,并发挥我们班的特色,用毛笔写就送给你挚爱的父母。

四、结束语

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小说中的主人公因为有了父母浓浓的爱心,他们一定能克服生活上的艰难险阻,健康而幸福地活着。同时也让我们祝愿普天下所有的父母,都能平安渡春秋,让亲情永驻人间。

也希望大家把这种爱的感觉延续到课后,让我们以笔传情。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5

学习目标:

1.识记难字生词和文体常识。

2.引导学生品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理解句式和修辞在演讲中的作用。

3.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舍生取义”是中国古代文人推崇的一种生死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闻一多面对敌人的枪口拍案而起等都是这种生死观的真情表白。闻一多拍案而起痛斥国民党_的言辞是什么,大家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闻一多同志在生前的最后一次讲演。(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卑劣(liè)污蔑(miè)捶击(chuí)_(tú)

蛮横(hèng)毁灭(huǐ)赋予(fù)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污蔑: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

光明正大:心地光明,言行正派。

挑拨离间:挑起是非争端,破坏团结。

(3)指出下列词语的感_彩。

光明正大(褒义)偷偷摸摸(贬义)悲愤痛恨(中性)

挑拨离间(贬义)制造恐怖(贬义)卑鄙无耻(贬义)

2.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_反人民的内战。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_”的爱国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_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会议协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_人民。1946年7月11日,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忌,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3.作家简介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五四运动时参加学生运动,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后研究文学,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代表作有《七子之歌》《红烛》《死水》等。

李公朴,江苏人。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_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在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受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_的特务杀害。

4.文体链接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①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②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正确深刻的论点、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③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以“情”来开启听众的心灵。

其特点主要有:①针对性。要考虑听众的需要,讲话的题目应与现实紧密结合,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事情,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同时又要注意环境气氛,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②鲜明性。演讲的内容不能只是客观地叙述事情,还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③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初读全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_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剖析国民党_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并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2.通读全文,讨论问题。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的罪恶和卑劣,表达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2)文章表现了闻一多怎样的崇高品质?

【交流点拨】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于斗争和献身的崇高品格。

3.研读第一自然段。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义正词严地揭露国民党_令人震惊的罪行。

(2)“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中加点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究竟”“竟”均为副词,强调了李先生的行为是一个中国人的正当行为,是正义的。揭露了国民党_的卑劣无耻。

(3)请从选段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并说说其在表达上的作用。

【交流点拨】“光明正大”和“偷偷摸摸”是一对反义词,通过对比,揭露国民党_卑劣无耻到极点。

4.研读第五自然段。

(1)选段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观点的是哪句话?

【交流点拨】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2)为了证明观点,闻一多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了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什么?

【交流点拨】正面: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

(3)说说本段的讲演思路。

【交流点拨】围绕“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这一中心,先指出“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并列举事实证明。

(二)探究语言

5.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1)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交流点拨】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揭露敌人暗杀手段的无耻。又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李公朴先生为进步事业而死的光荣。

(2)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交流点拨】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一个”和“千百万个”对比,突出人民的力量,既打击敌人,又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

【交流点拨】反问句,当面责问特务,强烈谴责了_的_。

(2)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交流点拨】反问句,揭露了_的凶残与愚蠢,表达必胜的信念。

(3)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交流点拨】祈使句,当面命令特务,揭露了_虚弱的本质,表现了自己大无畏的精神。

(4)你们完了,快完了!

【交流点拨】感叹句,揭露了敌人的虚弱本质,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

7.在演讲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两句中人称都有变化,简析这种变化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

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

【交流点拨】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交锋。第一句由“他们”变为“你们”,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第二句“你们”“我们”相连相对使用,表现了讲演者坚定的立场。

8.这篇演讲词有什么特色?

【交流点拨】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三)教师小结

这篇演讲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使情感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设问、反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演讲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

四、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痛斥——敌人的卑劣

赞扬——李先生的光荣

揭露——虚伪的本质

指出——末日来临

号召——进步青年临危不惧

坚持真理

勇于献身

五、拓展延伸

演讲是一种在公开场合,用口头语言宣传自己的主张的最简便易行的方式。进行演讲要做到如下准备:

1.明确演讲的观点。演讲要提出自己的主张,让别人接受自己的主张,就应使自己的主张正确、鲜明、突出。

2.围绕主题选择材料。观点确定后,就应该为自己的观点找寻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道理论据包括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论据典型、生动、丰富,才能使人耳目一新。

3.安排好演讲的层次。清晰的思路、层次有利于听众抓住要点,理解演讲的内容。

4.反复推敲语言。演讲的语言应做到:口语化,通俗易懂;生动化,活泼风趣,富于感染力;精彩,富于哲理,耐人寻味;用词、色彩、句式、语气语调恰当,为表明观点、表达感情服务。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6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下列词语缄默窥探狩猎顾忌滑翔目空一切

了解有关大雁的科学知识

了解作家作品

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也在个别环节得到培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大家听说过电影《木乃伊归来》吗?那真是一部令人闻之即不寒而栗的电影,

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恐怖”……(阴森、黑暗、骰髅等)这些词语。现在当我们看到《大雁归来》这个题目时,不知大家会想到些什么词语?(春天、阳光、温暖、亲情、南方、自然、和谐……)

看来同学们都深受此文的感染,都对它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谁能介绍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呢?

(二)整体感知

1、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春天,大雁归来的活动。

2、不知同学们在读后有否与老师一样的感受:获得了不少有关大雁的知识?

(大雁飞行的路线很直;雁队的数字以六为单位;孤雁通常鸣声凄凉;雁是群体生活的鸟类;等等)

明确本文具有很强的知识性。

(三)精彩赏析

1、语言形象优美

①作者是一个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对他而言,发现许多不为人知的关于大雁的秘密并非难事,真正难的是当他发现这许多之后如何与读者分享,怎样使读者喜欢看他的作品,你认为他还要在他的文章里添加些什么?

学生发言:

对大雁的热爱;

语言十分优美。

这两点恰是本文难能可贵之处。这两位同学真是慧眼识真珠玉,就让一起先赏析文章语言之美。

②学生结合文中优美的语句畅谈对本文语言特点的感受

③学生总结:

A、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等,使文章形象生动,可读性强;

B、多处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大雁的特征;

C、词汇丰富多彩。

④仿写句:选一句你喜欢的句子,仿照它另写一句。或者,仿写老师从文中提炼的句子,来小试牛刀。

例: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⑤学生精彩仿写句选:

一股刺骨的寒风说明不了冬天,但当漫天的凛冽的风夹杂着雪花时,冬天就来了。

一棵树的叶子落光说明不了冬天,但当一片树林受不了十一月寒风的折磨时,冬天就来了。

一片落叶的飘零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层层叶子沐浴在金黄的大地的怀抱时,秋天就来了。

一只鸣蝉的死亡说明不了秋天,但当一片麦田更换了十月的新衣时,秋天就来了。

(教师给予表扬:刚才几位同学的仿写句可以用《敬畏自然》里的“精巧绝伦”来形容。)

2、“爱”融化在字里行间

①为了观察研究大雁,作者都是怎么做的?

他半夜三更偷偷“潜伏”在沼泽里,只为了聆听大雁的集会;

几乎年年都统计光临农场的大雁的数据,并作科学的考察;

长期观察大雁的生活习性;

②同学们所造的好句都源于丰富的心灵与用心的学习,那么作者呢?他又何以将大雁写得如此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而又是什么推动他为大雁付出那么多呢?

明确:是爱。他在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对大雁的深情。

这种感情尤其体现在文中的一些语句语段中,如:

“我们的大雁”“我们刚到的客人”“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

③阶段小结:学生对上半节课的教学内容加以总结概括,明确本文是集知识性、形象性与抒情性于一体。

(五)质疑畅谈

1、学生针对文章能提出一些疑问:

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是什么意思?

“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是指什么?

2、学生也提交了些独立的阅读思考的成果:

作者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描写大雁,也是有感而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有集会,有辩论,讲亲情,讲友谊。

大雁身上有许多珍贵的品质:团结,勇敢,善良,温和,大方,这些从文中许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

(六)拓展延伸

结合研讨与练习一,谈谈人们究竟“失去”了什么东西?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7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说明文,它们都属于事物说明文。这个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即事理说明文。今天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二)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列宁语)。我们人类通过语言输出信息,获取信息,服务于学习、工作、生活,人类社会才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不能没有一个信息来源“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它告诉我们人类什么?有什么意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大自然的语言”的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设计(三)

多媒体显示春、夏、秋、冬四幅美丽的图画。

春柳的飘逸,夏荷的袅娜,秋枫的激情,冬梅的傲岸,如诗如画,各具风韵,这就是物候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物候学知识的文章——《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竺可桢先生。(板书文题、作者)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多媒体显示一年四季从春到夏到秋到冬的风景。声屏显示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教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

多媒体显示:

(1)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āi)/蓑衣(suō)连翘(qiáo)/阻挠(náo)纬度(wěi)/忌讳(huì)

销声匿迹(xiāo)/悄然无声(qiǎo)候鸟(hòu)/诸侯(hóu)难测(cè)/侧面(cè)

(2)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造句。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3.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多媒体显示阅读要求如下: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侯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侯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分头筛选信息,然后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请最先完成的同学举手示意,教师为学生计时。历时最短的十位同学决出之后,教师按照先后次序要求学生展示阅读成果,最后选出历时最短,成果最好的同学,授予他“阅读小标兵”的称号。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学生阅读有困难的大概是第(4)题。教师可提示学生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于………”“还可以……”“也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概括很有参考价值。

三、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1.选两位同学划分段落层次,理清全文思路,并板示,其余同学评价。

明确:第一部分(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

如有不同见解,其余同学可自由质疑或说出自己的理解。

明确:文章首先介绍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作总结发言: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理顺序,如由一般到特殊,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简单到复杂。文章四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五、布置作业

1.收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阅读下文,回答文后的问题。(教师以文字资料的形式提供给学生阅读)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8

《短文二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课前准备】陶弘景及苏轼的生平资料、承天寺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对于祖国的秀美山川,无数位文人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大量的描写,但用书信这一文体进行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用书信文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山川之美。

二、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高帝即引为诸王侍读。后隐居于句容茅山,自号华阳隐居。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大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好神仙之术,爱山水。著作甚多,大都亡佚,诗文今传《陶隐居集》辑本一卷。

三、文本链接

陶弘景生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山林,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山水昭示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整体感知

1.明确学习目标。

2.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两三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

(3)全班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4.背诵课文。

(1)自由竞背。

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

(2)教师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本文语言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试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句式上多采用四字短句,运用对偶、排比手法,语言精练生动,将描绘的山水之美写得清丽自然,毫无堆砌雕琢的弊病。

2.深化:找出文中你所喜爱的句子并简要分析。

3.拓展:“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历代诗人也留下了大量山水诗句,请大家相互交流收集的诗句,并试简评诗句特色。

4.《答谢中书书》首句总领全文,概括古今高雅之士的情怀。纲举则目张,中间部分承前文具体描写山川之美,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从仰视、俯视、平眺的视觉角度,从色彩,从四时,从晨昏,从动静,从听觉等角度展开,用自己独特的体验去诠释自然景物绮丽的风光,展现出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卷。而最后一句则以感慨收束,自比先贤,怡情山水,自得其乐。

六、探究升华

描写讴歌自然之美的作品浩如烟海,但像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这样短小简约、字精意达的却并不多见,我们应学习他不作繁文、惜墨如金的写作态度。

七、文章脉络

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垫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

八、写作特点

1.描写细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作者描写自然景物时,扣住最能表现景色特征的时间——早、晚来描绘。在旭日东升、晨雾将散的一片寂静里,山林中呈现一片猿鸟争鸣的欢腾景象。“乱”字写出了猿鸟争鸣的喧闹景象,使整个山林充满着勃勃生机。夕阳将要落山时分,余晖照映着水面,层层粼波之中,不断有鱼儿从水中争相跃起。“竞”字写出鱼儿争先恐后跃出水面的场景。一早一晚,一空中一水面,一鸣一跃,构成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立体流动画面。

2.抒写奇美。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中展现了多种“美”。一是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二是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四是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九、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见过月亮,也沐浴过它的清辉。在古代,月亮是人们寄托情思、抒发情感的物象。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有关月亮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以文才闻名于世,而他的成就。他在欧阳修去世后,成为宋朝文坛领袖。他在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方面均有骄人的成就,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作家。

三、文本链接

元丰二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由于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因此,利用夜晚赏月排遣心中的苦闷,故作者借景抒情写了此文,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1)学生听读,画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由朗读两遍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1)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①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③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

(4)竞背课文。

(5)抽查背诵。

五、课文精读

1.文中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这十八字写景,有何妙处?

文中十八字写景,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使读者如见其景:月朗庭空,竹柏弄影,创造了一个明净幽闲的境界。作者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明月经常有,美景亦常在,但人物心情不同,欣赏景物的感受也不同。作者当时与张怀民俱贬官黄州,虽任团练副使,却无实权,实在是一个闲人。作者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心境肯定不会如意,但是作者却能从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中得到美的享受,并描绘得充满诗情画意,表现出作者豁达宽广的胸襟。

4.《答谢中书书》与本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现加以分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作者是个隐士,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同赏的些微怅惘。本文却是作者贬官之后作的,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之情,但同时也有善于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六、探究升华

山川、清流、明月是大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也是无数文学家们不遗余力地歌颂和吟赏的对象,不论是得意或失意之人,仿佛只要回归到了山水中,与清风明月为伴,那一腔的失意或怅然总能一扫而空,重获心灵的自由。

“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山水的清音与丝竹之音截然不同,它能让真心观赏它的人荡尽胸中块垒,得到无比美好的精神享受。古往今来的人们从大自然的美景中不仅能寻求精神上的安宁,也在沉醉山水之中练就了一双慧眼,他们用生花妙笔及时地描绘出了这些美景,并融入了自己的感情,不论是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无人同赏的些微怅惘,还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豁达,都能够引起千载之后人们的共鸣,让人仿佛进入当时的情境中。

七、文章脉络

《记承天寺夜游》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写作者与张怀民在庭中散步。第二层写散步时所见的月色。第三层写作者内心的感慨。

八、写作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

1.衬托手法的运用。

这是一篇小品文,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方法。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从下到上,突出月亮的皎洁,给人一种独特的自然之美,把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小品文写出了作者承天寺夜游的感受,大体可归结为:前半部分叙事,中间部分写景,最后三句抒情。这样,使全文写景、抒情结构分明,叙事中流露出被贬的悲寂,因此作者在文章中借景抒情,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感慨。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文章中起笔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楚明了。又如作者写“月”,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作者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见到月色空明。这样写,精致而含有深长的意味。

九、板书设计(略)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9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__的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 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 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0

1、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理解、积累词语;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理解内容,能够借助文本说出人们所看到的美轮美奂的落日实际上是幻觉的科学依据。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启迪学生能够用明辨的双眸、思考的大脑,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张幻觉图片导入

二欣赏落日谈谈感受

三基础知识

1、小组代表竞读课文。

2、小组代表上黑板给词语注音,词语有:吟咏绮丽绚丽殷红

3、小组代表听写词语比赛。听写了:幻觉、吟咏、变化多端、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夕阳无限好

4、抢答:“夕阳无限好”出自哪首诗歌,请把全诗背诵出来。

四我读我画我赏(1-3)

1、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自然段,另外三位同学上黑板一边听一边画出落日图。之后点评。

2、讨论这个自然段用的主要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3、第二自然段的“躺”和“缩身”两个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4、第二自然段的分号有何作用。

5、改第一段的双重否定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6、改最后一段的反问句为陈述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7、用书中的原话回答“落日”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

8、第三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五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1、引导大家阅读4到7自然段,讨论了形成落日幻觉的原因有哪些?要求同学们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概括出关键信息。完成课后表格.

2、讨论这几段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六课堂拓展延伸

1、结合《两小儿辩日》的故事进行对比阅读。

2、观察日出或日落,写一段描写文字。

七人生的启迪?

比如:幻觉带来灵感,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仍是水等。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2

教学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培养文言语感。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①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大意。

②通过想像描述画面,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学难点

①语言的品位

②画面的描述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述:最近许多电视台都在热播一部谈狐说鬼、充满神奇色彩的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学生接,老师板书《聊斋志异》)那么同学们对《聊斋志异》了解些什么?(生答,可能从作者、内容,主题、特色方面答)

(如果答到了创作艺术,师就说:郭沫若曾给蒲松龄题了一幅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就是对其艺术成就的高度概括。)

问:《聊斋志异》的书名是什么意思,知道吗?(生说一说,不知道,老师就明确指出)

述:“聊斋”是蒲松龄书房的名字,“志异”即记下一些奇闻异事。《聊斋志异》以狐鬼故事著称,但也包含极少部分自然界的奇异现象,今天我们就学习其中的一篇《山市》。(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熟

述:请翻书至100页,老师朗读一遍,同学们认真听,拿起笔,查查老师的错误。此为第一次读――老师读中间重点部分

师故意读错几个字:甍(yuan)垣(tan)睥睨(beini)亘(huan)

问:老师读得怎么样?有错误和遗漏吗?(生评,找错误之处)

述:好,请你把正确的读音领读两遍。(生领读)

述:哦,还遗漏了开头和结尾,原因请听下回分解。

述:好,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能否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准字音读得流畅。此为第二次读――学生自由读,

述:停!时间到!全班齐读来展示一下我们的读书效率――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此为第三次读――检查齐读(纠正学生可能读错的“数”字)

三、理清思路,明确大意

问:作者描绘的“山市”景观给了你怎样的印象?请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

(引导答出“瞬息万变”,并板书“瞬息万变”)

问:“万变”变了哪些景象?

孤塔-宫殿-城郭-危楼

问:“瞬息”体现于哪些词语?

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注意边找出这些词语,边引导学生念读(第四次读),熟悉变化的过程)并明确这些词语共同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品析语言

问:变换的这些景象具有什么特点?你能找出文中相关的词语来品析吗?(两个人一组,相互交流,时间能否允许???)

如:生可能找出“高插青冥”、“直接霄汉”,说――写出了孤塔和危楼高的特点。

师评或补充:多么雄伟的气势,让人感觉心胸开阔,化静为动

生可能找出“碧瓦飞甍”,说――宫殿的瓦师碧绿的颜色,屋檐是飞起来、向上翘起来的样子。

师评:有色彩的渲染,也有情态的描摹

生可能找出“高垣睥睨”、“连亘”,说――写出了城墙凹凸不平的形状。

师述:表现生动,描写细致!你是不是联想到了万里长城呢。

生可能找出“裁如星点”、“如拳如豆”,说――写出了危楼越变越小的特点

师述:比喻修辞,形象生动。

生可能找出“往来屑屑”,说-(师注意提示词义的理解――匆匆)

生还可能找出“历历在目”、“风定天清”、“黯然飘缈”等――情景交融。

师述:我们来直观地分析一下,同学们刚才找的词语大多都是几个字的词语?(四个)可见作者的语言表达多么简练!请一位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来朗读一遍,大家听读来体会体会这简练的语言风格。(点读,第五次读)

五、依托课文,再造画面

述:听了同学们的分析和朗读,老师头脑中已经呈现了一幅流动的画卷。

“一座耸立起来的孤零零的宝塔,高高地直插青天,它的背景是一片蔚蓝的&39;天空,天空中朵朵白云漂浮而过,轻拂着它的脸庞,让它在雄伟壮观之中也显出几分清丽与妩媚。”

这是老师头脑中的第一幅画面,你的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画面呢?(生描述画面,至少点3人把流动的画卷描述完)

(看看时间,时间够就再齐读一遍课文(第六次读),“让我们插上想像的翅膀再来朗读一遍课文‘忽减山头有孤塔耸起。。。。。。’预备开始!”)

六、解读头尾,延展探究

问:为什么遗漏了开头和结尾没读呢?你来猜猜原因,看是否与老师心有灵犀。(生答,)

述:哪位同学把遗漏的开头朗读一遍?(点读遗漏的开头)

问:奂山山市是奂山县的八大胜景之一,是不是每年都能看到呢?(生答)你怎么知道的呢?(引导理解“然数年恒不一见”)

问:蒲松龄亲眼目睹过吗?(生答)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引导理解“孙公子禹年”)

述:遗漏的结尾谁来读?(点读遗漏的结尾)

问:为什么蒲松龄称山市为“鬼市”?(生答)

述:科技不发达,无法解释,加上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也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的鬼神了。难怪蒲松龄把这一类文章也归入《聊斋志异》呢!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

问:你知道吗?怎么知道的?

(查阅词典的就读一遍,强调查阅工具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述:哎呀!听了同学们的解释,老师这时才恍然大悟:蒲松龄看到的山市景观原来是通过光的折射或反射,把遥远地方的景物再现了。因为空气的密度不断变化,所以反射或折射的景观也就瞬息万变啦。

问:还有其他了解的途径吗?(生七嘴八舌地回答)

述:为什么会出现在海上、山中、甚至沙漠中?为什么不常出现?产生需要哪些条件?仅仅词典上的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想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那么交给大家一个任务:六人一组,课后查阅资料,得到有关海市蜃楼的详细知识,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告诉他“山市”的科学成因,让他也地下有知。

(有时间,全班再从头至尾齐读一遍课文,第七次读)下课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3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法

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

(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

(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品味这份母爱。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

(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分析文章的结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五)、深情诵读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

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4

《蚂蚁》教案(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品读文章对蚂蚁的描写,学习作者细心观察,善于联想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蚂蚁的精神,领会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

重点

难点重点: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美。

难点:对“勇气”的阐释与拓展

教法

选择朗读、比较、探究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是否采用多媒体是

教学

时数2课时教学

时数第2课时备课

总数第13课时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指导学生先学

学生细读课文。

四、学生先学,教师巡视

学生精读课文,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1.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运用拟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蚂蚁初登书桌这一陌生大陆时胆怯与不安。也传神地描绘了蚂蚁在书桌上爬行时执着坚定信念。

2.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运用拟人、夸张意外获得食物的惊喜与激动。

3.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作者由蚂蚁联想到自我的命运,抒发了对人生的独特思考。导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强调学习的重、难点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明确学习内容。

组织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点评。

教师引导归纳学生倾听思考

看幻灯片,明确学习任务。

看幻灯片,掌握先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依据练习册中对作者的介绍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掌握作者知识

学生参考工具书学习文中生字词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自读试划分课文结构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人类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4.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这粒饼干屑对蚂蚁来说是实实在在的幸福,有了它,就有了生存的依靠,也便拥有了快乐,蚂蚁的幸福与人相比是货真价实的。但是蚂蚁不知道它的幸福顷刻间会被毁灭。“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表达了我对弱小者命运的同情

四、检查学生先学效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种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种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五、学生讨论,老师指导点拨

1.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感慨”能变成“感动”吗?为什么?

不能,作者对蚂蚁的观察引发的对生命的感悟,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怜悯和同情、慨叹、思考,还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

2.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六、教师小结

本文以生动、贴切的语言,写了一只蚂蚁在我的注视下,由畏畏缩缩地爬上书桌,进而发现食物并运走食物,表现出蚂蚁执着进取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表达了我对弱小者命运的同情和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生探究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的给予帮助、点拨

让学生真正地进入文本,摒弃那种蜻蜓点水,走马观花的阅读教学,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能从容读书,静心思考,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归纳,举例说明并适时板书。

小组内选出代表在班内交流,教师评价,鼓励优秀

教师提问、评价并小结

自己读书,在书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完成目标任务。

针对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互相交流,开展讨论,共同解决。

小组交流,合作写出答案。

针对多媒体布置的学习任务,全班交流,明确答案,理解主题。

小组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独立完成练习

作业设置完成课后练习二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5

教学设想:

文章有明暗两条线索: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暗线。教学时,可以采用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的教学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突破其他相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多朗读,多感悟,多讨论。

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

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

(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

2、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

3、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这两件事情给作者怎样的刺激?

学生讨论后明确: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对探索救国救民之道的鲁迅刺激很大。匿名信事件使作者深感弱国弱民倍受歧视的悲哀,激发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拯救民族、富国强民的斗争精神。“终于这流言消灭了”,鲁迅的正义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看电影事件”更深深地刺激了鲁迅。他极为沉痛而愤慨地写道:“中国是弱国……也无怪他们疑惑。”用这样的反语来表达作者的自尊心所受到的挫伤,思想上所受到的极大的震动,以及改变志向,弃医学文的决心。

4、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

2、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

3、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请参考教学用书P6页。

4、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四、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6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学习重点】

1、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学习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唱。这里是富春江的几张图片(看课件2),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请看学习目标(看课件3)

1、能正确朗读、译讲、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任务比较艰巨,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紧张地自主学习,顺利地达到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检查预习情况,知道本文作者的举手?(预习时注意了课下注释,很好!)

2、道本文体裁及这种文体特点的举手?(学生回答后明确:本文是一篇骈体文,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律。)

3、那么课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书信。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导自学)

1、出示自学指导(一)(出示课件4)

请自由朗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三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师板书学生提问的的字于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词:

转缥碧轩邈见横柯急湍

三分钟后,则指着黑板上的字问:会读的举手?指名会的学生读。

2、师:下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比谁读的正确,声音响亮。愿意读的举手。

__,你先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发现读错了,就举手帮他更正。

3、生轮流读,有错即停,指名更正,师板书读错的字与黑板左侧。

4、生齐读课文(配乐朗读)。

四、二读课文,练习译讲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二),准备译讲课文(出示课件5)

自学指导(二)

请读读课文,利用注释或字典练习译讲。如有疑难,就向同学请教,或举手问老师。六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地译讲课文。

2、生自渎,自译课文,师巡视,了解学生自译过程中的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并板书于黑板中间。

师提示:请同学们不要放过一个疑难,有不会的一定要提出来。

3、(6分钟后)师:能译讲的同学请举手。

下面开始译讲课文,这几个疑难词句,在译讲时一并解决。怎样译讲呢?请看:(出示课件6)译讲方法:

逐句译讲,即读一句,解释词,最后翻译这一句(人名、地名不必解释)

4、这一排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译讲,其他同学认真听,随时指出错误。(如出现错误,问:能讲对的举手?指名许多学生回答。如无人举手,教师讲解。)

5、生可能有以下难翻译的句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

点拨:[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生在译讲过程中,可能有些内容没有补充出来,师提示:翻译时要做必要的补充,如“(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

6、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一遍,如有疑难,可以提出来。如有疑问,老师个别辅导。

7、齐读课文,如果时间来不及,就不用了。

五、课堂作业

师:下面请大家完成课堂作业(出示课件7)出示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请大家练习背诵,读一点,背一点,背不出来的,再看看书,可以自己背,相互背。5分钟后,比谁能正确的背诵。

2、5分钟后,问:能背的同学举手?

如果举手少,就让学生再读;如举手多,就指名背诵。

3、检查背诵

同桌背;

齐背(不熟练的可以翻翻书)。

继续出示课堂作业(出示课件8)

4、请读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读了课文,你有何感受?[美]作者面对美景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往反。”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仅富春山的魅力很大,表现了作者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5、探究、练习二[解决探究练习二]

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

奇山──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视觉和听觉结合)

异水──水之清澈(深、清、急)[千丈见底,直视无碍,急湍甚箭]。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小结: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内容,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课后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作业。

师:下课

六、作业设置(出示课件9)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3、同学们,请那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7

《春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家醅、一马当先、挑剔、炮制、顾名思义、兴高采烈”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作者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作者故乡杭州一带的新年习俗,领会文章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声传情,领会文章的情致,感受作品的意蕴。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关注细节描写,感受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感受作品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生活、诗一般的童年,激发学生珍惜花样年华,追求诗意人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孩子们对于新年总是有许多丰富的感受。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提交新年家庭录像带并播放,引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营造教学氛围。

2.朗读教学法。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方法。教师宜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表演朗读;个体读、集体齐读等方式。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激发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品读课文,鉴赏作品诗化的语言,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延伸拓展,从更深的层次上理解作品。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琦君,当代最有名的台湾女作家之一。代表作品有散文集、小说集以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琦君说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其中的《春酒》。

设计(二)

一年之计在于春,新年是极喜庆的字眼。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准备些象征来年幸福、美满的东西,如春糕、春馍、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二、激发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氛围

1.课前,学生提供新年家庭录像带,教师选择精彩片断播放,创设浓浓的课堂氛围,师生一齐步入第一个教学环节——“都来看我过春节”。

2.学生漫谈自己过年的故事、体会,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那些经历中蕴涵的情感和意蕴,步入第二个教学环节——大家都来说“新年”。

3.教师总结并提示:我国浙江温州一带是如何过年的,请听琦君为我们讲述的过年的故事——《春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说中。

教师强调需要积累的字词。

(多媒体显示)

家醅(pēi)炮制(páo)挑剔(tì)

一马当先:作战时冲锋在前,形容、带头。

顾名思义:看到名称,就联想到它的意义。

兴高采烈:兴致高,情绪热烈。

2.学生默读,体会文中深情。

3.学生大声读课文,力求读得顺畅,读出文中的情感。

4.选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其余同学点评。

四、精读课文,合作研讨,领略作品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理解作品的意蕴、作者的思想情感多媒体依次显示各个讨论题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然后集体交流。

1.文章主要记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

明确:文章主要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如今自泡八宝酒等四件事。

本文的构思非常精巧。作者在文末巧设文眼,却又不露痕迹,作者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家乡的味道”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里的种种风俗与禁忌,“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乡亲之间互相“起会”置办“会酒”的融洽,“我”在许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的“八宝酒”……这一切都围绕“家乡的味道”展开。

2.作者回忆儿时过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件事,有何意义?

明确:这几件事显示了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

民俗之美:新年虔诚地迎神拜佛,有诸多禁忌,添了几许神秘;元宵节后,换下的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孩子们兴奋、快乐;家家邀饮春酒、贺喜道福。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中国传统风俗画卷。

人情之美:家家户户轮喝春酒,大有“家家扶得醉人归”之景象;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大家起会捐助;正月里会首置酒表示酬谢,母亲让出花厅供人请客,并捧出自己泡的“八宝酒”为人助兴;此时灯火通明,人人兴高采烈。寥寥几笔,淳朴的民情便流淌开来。

3.文章结尾写道:“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春酒的味道吗?

明确:作者在文中主要通过春酒写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写自己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其间,流淌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对一种让人难忘的生活的深情怀念。

4.教师总结引申:琦君散文中的童年记忆、故乡怀想是那样的美,儿童圣洁的心灵,乡民美好的生活情趣,似乎轻笼着一种超凡脱俗的光辉。她曾经这样深情地说过:“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过渡: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接下来,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插入音乐、歌词)

2、提问:这首诗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么?

乡愁,是琦君笔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这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树。下课!

初二语文教案表格篇18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__周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演讲的语言特点。

3.热爱体育,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生活、学习的激情。

一、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倾听他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背景知识

1.背景知识介绍。

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作者介绍。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灿烂文化饶有兴趣。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涯。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8年之久,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5年前”具体是哪一年?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

明确:具体指1914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明确: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一是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二是体育带给人的是美感,三是体育能振奋人心。

4.“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明确: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5.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明确: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在经历战争后即将扮演崭新的角色。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与自信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撑;第4—5自然段,说明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第8—10自然段,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2.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明确:①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②简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③通俗性。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要说自己的话。④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⑤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3.请学生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用词准确。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崭新角色”把“奥林匹克”当作人来写,准确阐明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今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②表达生动感人,富有感召力。如:第4自然段描述奥林匹克主义带给参与者的快乐,“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4.尝试演讲,揣摩下面的句子,应用怎样的语气演讲呢?

(1)“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明确:用赞颂的语气,喜悦的语气。

(2)“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找出应重读的关键词语。

明确:“包括”“超越”这几个关键词语需要重读。

(3)“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

明确:运用平和的语调。

(4)“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应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朗读呢?

明确: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三、板书设计(略)

70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