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优秀的如何下载语文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如何下载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欣赏童话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并学说故事中的对话。

2、通过故事感受作品中,温馨、友爱的感情色彩。

3、知道与人友好相处,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活动准备:

图片、录音机,磁带。《梦幻曲》

活动过程:

一、出示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看,图片上这个是什么?哦,是一个梨对不对。小朋友拿梨会做什么。森林里啊,有一只小松鼠,它看到了一个梨。猜猜它会做什么呢?好,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吧!这个故事的题目叫《梨子小提琴》。

二、教师出示绘本,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讲故事。

提问引导幼儿:

小松鼠用半个梨子做成小提琴后,森林里发生了什么事?

师:1、狐狸看见小鸡,它会怎么说?

2、两只小熊在抢饼干,它们会怎么说?

3、狐狸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后,它又会对小鸡怎么说呢?

4、狮子听见小提琴的声音后,它又会对小兔怎么说呢?

5、小提琴掉下一粒东西,你知道是什么吗?

6、种子变成了什么?

7、为什么要把梨子都变成小提琴?

教师陪幼儿阅读完绘本提问,故事的题目?故事中出现了那些小动物?

三、老师讲述故事。

师:1、当琴声飘到狐狸的耳朵里,它对小鸡怎么说?(学说:我不抓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2、当琴声飘到狮子的耳朵里,它对小兔怎么说?(学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

3、为什么狐狸不追鸡了?为什么两个小熊不打架了呀?

三、完整欣赏故事,播放音乐。

1、是什么使森林里变得又美好又安静?

2、我们要感谢谁呢?为什么?

3、我们小朋友平时应该怎样相处呢?

小结:我们小朋友也要像森林里的小动物一样友好相处。

故事《梨子小提琴》

小松鼠捡到了一只大梨子。她把梨子切下一半做成了小提琴。琴声传地很远很远,这样好听的音乐,森林里从来没有过。

狐狸听到了琴声,对小鸡说:“我不抓你了,我要去听音乐。”狮子听到了琴声,对兔子说:“我不追你了,我要去听音乐。”动物们都来到松树下,听小松鼠拉琴。拉呀、拉呀……星星也来听,月亮也来听,森林里又美好又安静。

突然,小提琴上掉下来一粒东西。咦?这是什么呀?小松鼠说:“这是小提琴上掉下来的一个小音符。”

第二天,地里长出了一棵小绿芽,它多像一个小音符呀!小绿芽很快长成了一棵大树,树上结出了很多梨子。这些梨子呀,都被做成了小提琴,森林里到处可以听到音乐,到处都有快乐。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先请学生把书都关上:“我得和大家探讨两个问题。”

1.最喜欢本单元的哪一篇课文?(单元意识)

2.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学习重点说明。

本课学习程序

1.把握思想内容的第一步就是朗读,那种“把自己放进去”的朗读。好,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一遍课文。注意,在朗读《荷塘月色》的时候,你就朱自清!(教师注意指导矫正,最后听录音)

2.了解作者知人论世:“同学们,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交流后、教师边放多媒体投影边补充:

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作为现代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早在75年前的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

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产生敬意,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毛泽东的著作里对他的评价!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_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1998年,在朱自清100周年诞辰时_又专门题词--

当然,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第二课时

3.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同学们能不能交流一下,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不需要说理由,只要把有关的语言读一遍就可以了。

①以《采莲赋》为切口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但是,同学们知道吗?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那么我们首先来讨论一下,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说:我认为这一段与全文的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现的正是一种喜悦的、详和的感情。”“他对荷花的描写,对月光的描写,等等,都表现的都是一种恬静愉快的心境。”

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惆怅的心情。因为第一句就说得很清楚,’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各有道理啊,因为她们都在文中找到了依据。那么,朱自清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或者说混乱呢?

“不矛盾。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是变化的。他开始是不宁静的,为了寻找宁静来到荷塘,在这里,他的心情获得了一种暂时的愉悦。但最终他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从不静、求静、得静到出静,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

“从哪里可以看出他最终还是没有摆脱烦恼?”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他引用《采莲赋》,描写采莲时热烈活泼的生活,本身就说明他因内心的苦闷而产生的对自由快乐的向往。因为作者说’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见作者的这一段关于采莲场面的描写是不能删去的,因为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

“有人把这篇文章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概括为’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我认为是很贴切的。但作者的感情底色是’不宁静’。”

“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不宁静’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极了!”我说,“不过我也不知道,因为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还有没有什么问题啊?”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是不是有点矛盾?”

“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这里作者实际上强调的是‘冷静’和‘独处’,因为‘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重点还是在后面的‘冷静’和‘独处’。用平时的热闹来反衬现在的冷静,用平时的群居来反衬现在的独处。”

“作者的确是在强调’独处’,因为接下来后面有一句’这是独处的妙处’。”

“揣摩语言要联系上下文。“

②从修辞的角度继续品味语言

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似的。”

又例:“宋代词人秦观有词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梦与花互比,愁与雨互喻。还有诗人艾青曾在写诗这样描绘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的‘这’是指什么?”有人问。

“大家看前后文,是指什么呀”

“指‘流水’。前面写‘只不见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由《西洲曲》里的‘莲子清如水’而来。”

“知道吗?这是一首情歌啊!”“‘莲子清如水’就是‘怜子情如水’的谐音。”“你们看,咱们的古典诗词中的对情感的表现是极富艺术性,含蓄而美。比如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而现在的一些流行歌曲,开口是就’让我一次爱个够’!你们看,同样是表现爱情,中国的古典文学诗词与现在的一些庸俗的流行歌完全是两种艺术境界!同学们要学会鉴赏真正的美。”

“课文第四段说‘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既然只有‘一丝’,为什么会‘像闪电一般’呢?”

“这里的‘一丝’既指程度很轻,也指速度很快,是‘一丝的颤动’,稍不注意,就闪过去了。所以,‘像闪电一般’。”

比喻和拟人:“‘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为什么作者要用裙来比喻叶子呢?”

“荷叶和舞女的裙子都很柔美。句中有‘亭亭’二字。”“是舞女的裙,有一种舒展、旋转的动感,很美。”“荷叶本来是静的,但作者想像它是动的,是舞女的裙。这是以虚写实,以动写静。”

“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等词语,还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等佳句以及作品中叠字运用的妙处。

“如果大家继续品味、继续推敲和继续研究,还会有更多感受、更多的发现和更多的问题。这就是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4.小结。

同学们千万不要指望老师讲得有多么精彩,而应该自己参与教学,大家讨论研究,共同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学生、教室、作家三者平等对话。老师当然也要参与交流,但我的意见只是一家之言,仅供同学们参考。快下课了,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读这篇课文的感受。

我这样概括我对《荷塘月色》的理解--

借景抒情(艺术表现形式),是阅读本文时应抓住的一个关键。具体说,作者正是借“荷塘月色”之景,抒“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之情。

如许多论者分析的那样,开篇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确是全篇的“文眼’,定下了文章的基调。这“颇不宁静”,正是作者对严酷现实的不满和苦闷心情的写照。因此,他才“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这说明作者夜游荷塘,目的是使“颇不宁静”的心情宁静下来。而置身于“无边的荷香月色”,他也的确感到了某种超脱:“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也正是在这淡淡的喜悦之中,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屡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一直到“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一直到“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有人评论:(作者)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

如果说,“借景抒情”表现了作者面对黑暗现实对时代苦闷的排遣;那么,“托物言志”则表达了作者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主动追求。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本来,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不过是自然界的客观景物,但在朱自清眼里,它们都成了寄托自己思想感情和理想人格的载体。许多论者在分析本文时,多抓住“荷塘月色”的“朦胧”大作文章,认为这反映了作者扑朔迷离、如烟似梦的愁绪,所谓“借朦胧之景抒朦胧之情”。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只说对了一半。自然界的“朦胧之景”多的是,可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荷塘”与“月色”来抒情呢?问题的实质,在于这里的“荷塘”是月下之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上之月色。朦胧固然是二者的共同点,但朱自清赖以言志的是二者更鲜明的相通处,这便是“荷”“月”之高洁!所以,在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无不是作者那高尚纯洁、朴素无华品格的象征。作者原名“自华”,后更名“自清”,由此我们可以读出荷月之美景与作者之品格的相通处,这就是一个“清”字:出淤不染,皎洁无暇!而作者一生都无愧于“自清”二字:清正、清贫、清白、清廉……

只有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我们才能真正领会文章在写法上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融入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中国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

2、通过反复诵读,深入理解诗意。

3、适当拓展阅读,学习诗人情怀。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1925年之秋:国共合作,大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湖南、广东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由韶山赴广东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

2、同学少年:毛泽东1911年到长沙,进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常和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到橘子洲一带游泳,畅谈人生国事,慷慨激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与同学开展反袁斗争;1916年,毛泽东领导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斗争,同学参加者众多;1919年毛泽东组织新民学会,成员多为第一师范同学;1920年7月,毛泽东回湖南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为建党的一支力量,骨干多为同学。

二、自主学习:

1、熟读全词以下的字不容易读准确,注出拼音:

2、诵读中设想自己就是诗人,我发现,描写诗人行为

又最能体现出诗人情感发展线索的是这几个字:

—————

三、合作探究:

1、诵读上阕:

(1)“独”立“寒秋”,诗人的情感本应该是的,但是,诗人却“看”到了这样一幅湘江秋景:

(注1:读诗方法之一展开想象,把诗句化为散文句子,展现出诗中景象。)

(2)置身于这样的湘江秋景中,我感到这境界充满了。

(注2:读诗方法之二体会景象,感悟其氛围与特点。)

(3)再次诵读,用声音表现出景象的特点。

(4)置身这样的景象之中,诗人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详解“怅寥廓”一句:

2、诵读下阕

(1)上阕结尾诗人发出惊天动地一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回答了吗?怎样回答的?把诗人的回答明确写出来,应该是:

(2)细读“同学少年”一节,我感到,这真是一群的人。

在他们的身上,寄托了诗人的情怀。

(注3:读诗方法之三体会人物形象特点,并且从中领悟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

(3)结尾句中,蕴涵着诗人的呼喊,把它写出来,应该是:

3、再诵全词

(1)从情与景的关系看,这首词和许多词一样,上阕,下阕,这种情况叫做;

上阕的景象中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这种情况叫做;

下阕结尾一句是一幅画面,其中蕴涵诗人深深感情,这种情况叫做。

(注4:读诗方法之四体会情景关系,判定抒情方式。)

(2)上阕的湘江秋景具有多重象征意义。

如果把它理解为当时大革命形势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祖国壮丽河山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如果把它理解为波澜壮阔人生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其实,还可以把它理解为的象征,那么,诗人要表达的主旨应当是

(注5:读诗方法之五对诗中的意象意境作不同的合理解读,可以读出诗的多重意义。)

四、当堂检测:

准确填写空格中的字词:

子头层林尽百争流万类霜天自由怅

岁月风华正挥斥方万户浪飞舟

五、课后作业:

中国古代,写秋的诗很多。

1、请诵读下面三首诗,并简要分析:

立秋前一日览镜李益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

山中王勃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衰。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总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分析:这三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2、再诵读下面两首诗,并简要分析: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分析:这两首诗写的秋景,其特点可以用这些词概括:

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有这些:

3、最后诵读课文后毛泽东三首诗,用下面的格式写一段富有诗意的话,表达一下你读了这些诗以后的感悟:或许,我的人生也会遭逢“独”立“寒秋”的境况;但是,我不会;我要......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4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也是一篇比较难理解的古文,这一课摘取了孔子、朱熹、曾国藩三位大家的读书之论。《论语》中的三句名言,分别表达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的读书态度;朱熹的读书方法为心到、眼到、口到,特别强调了“心到”的重要性。曾国藩的读书要诀为“三有”,即文人读书要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并强调“三有”缺一不可。

一问:我是用什么方法达到我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本文时,第一课时我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划分节奏,在反复、多种形式的读中帮助学生解决生字的读音及古文断句问题,这也为理解古文打下基础;第二课时,我将重点放在对课文的解读上,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古文的意思,从而学习三位大家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理解也是为了帮助学生记忆,绝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能达到成诵的地步。

二问: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理解、背诵这三篇古文是这课的重难点,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两个学习目标,但是少数基础薄弱的同学依然需要在作业中巩固知识点,所以我布置了两项基础性的作业:1、写上这三篇古文的翻译;2、工整抄写三篇古文。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这两项作业完成起来比较轻松,所以我又布置他们课下搜集其他古人优秀的学习方法,已达到拓展积累的目的。

通过这一课的教授,我深刻意识到古文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逐步逐层对学生进行古诗词及文言文积累的培养。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儒雅、沉吟、举手之劳”的意思;复习巩固学过的字词“疑惑、歉意、摁响、叩头、鞠躬、感慨、储蓄”。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3、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情感与态度: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例举1、2件生活中“举手之劳”之举给人们带来方便与欢乐的事。

2、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题渗透:能理解“生活就是这样,当你在为别人行善时也在储蓄幸福。”这句话的含义。资源与技术:投影、字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件发生在邻里之间的普通而又感人的小事。

2、齐读课题

二、理清线索,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1、自由读文,初步感受师: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到底是怎么一个故事,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课文。、

2、交流读文,理清线索;

(1)师:下面就让老师听听你们的朗读。其他同学注意认真倾听,边听边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怎样分?

(2)生交流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师:这3部分内容分别讲了什么呢?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概括一下。先自己默读这3部分,思考如何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然后选择你最有把握的一部分在小组内交流。组长注意协调好组员,是每部分的内容都能在组内交流到。

(2)指名多个小组交流,互相修正、补充。

(3)师:明确了三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一目了然了,只要把三部分的主要意思进行合并,

(4)指名多人交流。

(5)听写课文主要内容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掌握了,现在就让我们落实到笔头上。请同学们听记课文主要内容。

(6)出示主要内容,生自己核对。

(7)齐读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品读词句;

理解“儒雅”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深入学习。作者和他的妻子第一天搬入新居,刚刚送走最后一批前来祝贺的朋友,门铃响了,而站在门口是他们素不相识的一对儒雅的夫妇。你能说说对“儒雅”这个词语的理解吗?

生交流

品读描写夫妇言行的句子,领略中心;

师:儒雅是这对夫妇留给作者的第一印象,而从后文对这对夫妇的描写上来看,他们确实举止优雅,知书达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对这对夫妇言行的描写,并结合重点词语,说说他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交流,随机出示有关句子;

①李先生道:“以后出入单元防盗门的时候,能不能轻点关门,我老父亲心脏不太好,受不了重响。”说完,静静地看着我们,眼里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歉意。

②李太太解释道:“其实我们也不喜欢住一楼,既潮湿又脏,但是老爷子腿脚不方便,而且心脏病人还要适度的活动。”听完后,我心里顿时一阵感动,便答应以后尽量小心。两口子千恩万谢,弄得我们挺不好意思的。、

指导朗读;

①师:同学们能从这对夫妇说的话中感受到他们知书达理的为人,那么他们在说这些话时语气是怎样的呢?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

②指名生挑选一句交流读

③分角色朗读

师:这对儒雅的夫妇不仅给作者,也给我们留下了好印象。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部分内容。请男生读李先生的话,女生读李太太的话,老师来读作者的话,旁白一起读。

四、创设情境,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引读课文的四、五小节

师:正是因为这对夫妇对老人的一片孝心感动了这个单元住的所有人,所以大伙——时间过得很快,转眼一年过去了。有天晚上——我急忙扶起询问——前些时候,他对儿子交代过——我用眼睛偷偷一扫——夫妇根据李老爷子临终前的交代,挨家挨户地向邻居们致谢。让我们再来读读李老爷子临终遗言——

2、创设情景,小组排演课本剧;

(1)师:根据李老爷子的话,老师请你们想象一下,当夫妇俩来到了王大爷的家,他们会怎么做?怎么说?王大爷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四人小组合作,先编编台词,再分角色排演一下。

(2)小组表演课本剧。

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全班)

2、创设情景,小组排演课本剧。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个性特点。

3.过程与方法: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语言美和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重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_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_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教学方法

师:导读法

生:体验法、探究法

教学准备:准备、了解相关影视资料。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那个人物?

2.谈谈你对人物的了解。

3.你知道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新课文,了解孙悟空变成美猴王的经过。

二、初读感知

1.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交流自学情况。

三、了解石猴的由来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石猴是从哪儿来的。

2.交流。

(1)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理解“盖自”(自从)、“即久”(已久)、遂(于是)

◇提示:这一句交代顽石生成的环境。

(2)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朗读并感受作者运用了排比句,语言简练,初步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提示: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勇敢。写出了石猴出世后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

四、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原因

1.自由读读2~4自然段,画出并理解石猴成为猴王的相关句子。

2.交流。

(1)“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2)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3)石猴端坐上面道:“各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各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

3.用自己的话说说孙悟空是怎样成为“美猴王”的。

五、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准备好召开一个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

六、课后小结

板书设计:

21猴王出世

出世:一块仙石迸裂产生石猴

↓勇敢顽皮

探洞

成王: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读准“称”“禁”“撒”“挣”4个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能对与故事有关的说法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的原因。

2.体会故事的寓意,初步学习复述故事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头戴珊瑚帽,美丽可御敌,腿儿细又长,翻山快如飞。(梅花鹿)

2.鹿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经历了一件事后,它改变了一些看法。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鹿角和鹿腿》的故事说起。(板书课题)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语句,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讲一只鹿原来十分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自己的四条腿长得难看。后来当它被狮子追赶的时候,美丽的角让它差点儿送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帮它狮口逃生。)

三、品读课文第1—4自然段

1.欣赏鹿角的美丽。

(1)鹿角到底美在哪里呢?请你们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画下来。

(2)学生朗读。(课件出示句子)

(3)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两束美丽的珊瑚)“精美别致”是什么意思?(精致美好,而且很特别)

(4)当它发现自己的角如此美丽,心情怎么样?(兴奋板书:鹿角美丽)

(5)谁能把这样的心情读出来?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鹿自我欣赏时兴奋、陶醉的语气。)

2.抱怨鹿腿的难看。

鹿悠然自得地欣赏美丽的鹿角时,忽然觉得自己的腿很难看,它开始抱怨了。它是怎样抱怨的?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并画下来。

(1)课件出示句子。(学生齐读。板书:鹿腿难看)

(2)这时候鹿又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指导学生读出不满、嫌弃的语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指名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本课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品读第5—7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说说鹿对自己的腿和角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请学生朗读,并从中找出两对反义词。(美丽—难看送命—逃生)

(2)问题过渡:难看的腿让鹿狮口逃生,美丽的角却差点儿送了它的命,这是怎么回事?(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6自然段。板书:险些送命狮口逃生)

3.指导朗读第6自然段,感受惊险。

4.课件出示:

①咦,这是我吗?

②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③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④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1)鹿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此时它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死里逃生的鹿此时会用怎样的语气来评价角和腿呢?(后悔、叹息、感激)

5.小结课文。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不能只凭外表去判断事物的好坏。)

6.将课文与《陶罐和铁罐》作比较,说说这两篇课文的共同点。

(两篇课文都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全面地看待事物的道理。像这样用一个故事告诉人们道理的文章,称为“寓言”。)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小小辩论会。

(1)出示:美丽的鹿角不重要,实用的鹿腿才是重要的。

鹿角和鹿腿都很重要,它们各有各的长处。

(2)学生读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可以联系实际说一说)

2.教师总结:事物各有长短,不要因为它的长处而看不见它的短处,也不要因为它的短处而否定它的长处。

四、复习巩固,识字写字

1.指导学生写字,课件出示会写字。

2.学生自主观察字形,识记字形。

3.集体交流自学成果,教师重点点拨、范写。(“鹿”注意“比”的写法)

4.学生书写练习,自评、互评。

[教学板书]

鹿角和鹿腿

鹿角鹿腿

美丽难看

险些送命狮口逃生

各有所长全面看问题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鹿对它的角和腿前后不同态度的相关句子,再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自主朗读体会鹿态度的变化,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课文。接着,我以课后习题作为一场小“辩论赛”,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谈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明白好看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有用的,不好看的东西并不是没有用的道理,引导学生建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观。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8

《刷子李》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以“刷子李”的高超手艺为话题。既为奇人,则轶事多多,但作者只选择一件小事来写,借一件极富戏剧性的小事窥见人物的大本领、大智慧.。所以我以一个“奇”字,“奇”在何处?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潜心涵咏。抓好重点词句是学习这篇课文的方法,因为课堂内容来自语言,课堂操作落实语言,课堂细节敲打语言。因此我抓住直接描写“刷子李”刷墙的重点句段的情景,组织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想象情景,来体会“刷子李”神奇。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凭借对曹小三内心世界的揣摩,凭借对小说布局谋篇的初步认识,体会“一波三折”的写作手法。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思路敏捷,完成学习任务也就干脆多了。

课堂是一门缺憾的艺术,这节课也不例外。聆听了教研员的评后,收获颇多:

1、在课堂上语言赏析还不够,比如:句子“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什么都不用放,单坐着,就如同升天一般美。”在学生理解完这句话体现了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后,应再引导学生想想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学生不难答出是“夸张”。还有几句,也应引导学生自己去体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说明我钻研教材还不够深入,以后上课前应该反复研读教材。

2、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讲得多,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刷子李的奇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描绘刷子李的奇的?”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可以充分让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总包办的太多,这是我今后要注意的一点。

执教《刷子李》,有亮点,有败笔。再次感谢教研员的肯定和批评,感谢你们给了我参照系,给了我反思力。我将以此为契机,不断努力完善自己,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教学反思。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能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和社会意义,教育学生鄙视趋炎附势、媚上欺下的丑恶言行。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了解题目的深刻含义和社会意义。

【教学媒体】

实物标本录音机投影仪。

【课前准备】

1、自录变色龙的特征介绍和背景介绍;

2、实物标本朗读磁带投影图片(人教版第三册配套内容)

【教学方法】

听读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题,简介背景

同学们,你们看过“动物世界”吗?你们到动物园游玩过吗?你们见过变色龙吗?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有关变色龙的知识。

(边出示实物标本边放录音。)

变色龙,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脊椎动物,四肢稍长,运动极慢。舌长,可舔食虫类,表皮下有多种色素块,能随时变成不同的保护色。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变色龙》,请听作者写作背景录音介绍。(放录音,板书课题:变色龙)

《变色龙》,作者,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发表于1884年。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谋杀,亚历山大三世继位。为了保证统治者的安全,沙皇大大加强了警察的权力,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统治。

二、听课文朗读录音,了解内容

过渡语:刚才我们听了本文的社会背景介绍,所写的是发生在军警宪兵当道的俄国警察统治时期的一件事。下面我们再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语气、声调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及当时环境;注意删节号所表示的停顿、省略、转折等语气,看本文描述的是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故事。(放课文朗读录音一遍)

回答:

1、课文朗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语言描写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生动逼真。

2、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出示投影图片)

⑴概括画面内容:

第一幅:警官广场巡视。

第二幅:警官审案遇难。

第三幅:警官终审判决。

第四幅:警官结案离去。

⑵小结: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广场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书:奥楚蔑洛夫狗咬人)

2、课题和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

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像变色龙一样善于改变自己的态度。)

(板书:善变)

3、作者为了表现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话描写。

4、主人公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请同学们边看课文边完成表格。

教师边订正边板书:

三、分析课文,讨论总结

1、主人公对狗的评价和对赫留金的态度为什么会有六种观点,五次变化?

(主人当官官官相护板书:警官将军哥当官的赫留金老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联系板书看投影片,讨论)

板书:

看风使舵阿谀逢迎专横跋扈欺压百姓

3、作者为了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还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它有

什么作用?

细节描写。以脱穿大衣作掩护,掩盖了他惴惴不安的恐惧心理和出尔反尔,强作镇定的尴尬窘态。板书:忠实走狗)

4、我们从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国当

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讨论)

(经济衰败人们麻木官官相护欺压百姓板书不平等符号)

5、讨论: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该怎样断这个案?

6、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变色龙》这篇课文,认清了主人公奥楚蔑

洛夫的丑恶嘴脸,看穿了沙皇俄国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我们作为新中国的青少年,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努力学习。

四、目标巩固训练

课余分角色朗读比赛。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0

明确目标:

1、认读2个生字。能够借助注释、 字典理解古文重点字词的意思, 能说出古文的意思。

2、理解古文蕴含的教育意义,懂 得学习应该诚实、有兴趣、善质 疑。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 诵课文。

解析思路 预设过程:

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二、精读内容

三、回归整体 体会道理配乐朗读

一、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学读。

3、师生同读。

4、展示朗读。

二、精读内容 体会道理

(一)感受学习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板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学生质疑,依疑导学。

2、理解意思,体会道理。

3、角色朗读,积累知识。

(二)感受学习要有浓厚的兴趣

出示: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运用学法自学

2、汇报、质疑。

3、讨论:为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整合前两句,体会联系。

5、角色朗读。

(三)感受唐彪的论学习之教诲

出示:

“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1、依法自主学习。

2、互相说说意思。

3、小结内容。

4、指导朗读。

三、回归整体 配乐朗读

1、师: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你知道该如何学 习吗?

2、配乐朗读。

指名诵读。(古筝曲)

全体诵读。(配乐)

3、师小结

半部《论语》平天下,读《论语》不同之人 会有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能多读,善思,勤 学,把我国古典文学发扬光大。

板书设计:

27、古人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应诚实

(知道)       (聪明)

知   好   乐   有兴趣

疑       悟   善提问

布置作业:

必做:

1、背诵课文。

2、把你搜集到的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摘录在积累本上。

选做:

写一写学习的收获或体会。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正确读写静谧、小巷、音韵、勤勉、庞然大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喜欢的语句。

3、与大自然为友,感悟自然中花鸟虫鱼、山川草木的生命与灵性,与大自然进行心灵对话。

4、体会作者怎样用心观察大自然,怎样通过丰富的想象来表达独特的感受。

【课前准备】

关于重点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去观察过虫子吗?那你看到过草虫的村落吗?草虫的村落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新课文。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次,把课文读通顺。思考:草虫的村落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字词检查。

3、交流反馈。

三、梳理内容,明确场景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草虫的村落在哪儿?你在那里看见了什么?

2、交流反馈:

⑴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里,很多的黑甲虫村民,熙熙攘攘地往来。

草虫的村落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这个森林是在作者的想象中通过放大构成的。

⑵空间在我眼前扩大了,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只小虫,一只生着坚硬黑甲的小虫,迷失在这座森林里。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

作者是怎样想象的?

(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他把一个草丛边上有甲虫的小土堆想象成了一个草虫的村落。)

⑶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里看到了什么?

交流时,教师相机出示:

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终于走出一条路。

蜥蜴面前围拢了一群黑甲虫,到处参观远房亲戚的住宅。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着翅膀,这是只有虫子们才能演奏出来的!

作者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村落:有建筑,有形形色色的人们,他们还有各自的工作、交往和生活。

3、再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个草虫的村落的?

⑴我目光追随着爬行的小虫,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理解追随)

⑵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无限的静谧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静谧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读懂了什么?

静谧不但写出了周围环境的幽静,还写出了作者的心境非常平静、人很放松。有这样的环境和心情,才使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才会发现这草虫的村落,才会发现──(生齐读)

我发现了草丛中虫子的快乐天地。我多么得意啊!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在草虫的村落里作了一次奇异的游历,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一个草丛中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为什么说这是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呢?我们到下节课再去学习。

2、作业: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一个小虫子的快乐天地。作者认为草虫的村落是个快乐天地?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大家自由读,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句子。

2、学生自由读,画句子。

二、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从归来的游侠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⑴我想它一定是游侠吧!你看它虽然迷了路,仍傲然地前进着。它不断地左冲右撞,终于走出一条路。

①作者为什么把黑甲虫称作游侠,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你从哪里看出甲虫是勇敢的?

小结:从这位勇敢的小侠客身上,我们体会到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他是快乐的。

⑵云游四方,回到家乡,同伴们是怎么招呼游侠的?你感受到它们的快乐了吗?

2、从村民的和谐生活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抓住驻足痴望、攀谈地很投机体会小甲虫们不但同类之间相处得很好,和异类的关系也十分的融洽。他们在这个小天地中,生活得真是其乐融融。)

3、从音乐演奏会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我的目光为一群音乐演奏者所吸引,它们差不多有十几个吧,散聚在两棵大树下面──这是两簇野灌丛,紫红的小果实,已经让阳光烘烤得熟透了。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理解甲虫们所在的音乐厅很美,是天然的。

甲虫音乐家们全神贯注地振动着翅膀,优美的音韵,像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们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这是只有虫子才能演奏出来的!

⑴联系实际,说说你听到过哪些大自然的音乐家演奏出来的音乐。

⑵作者认为甲虫的叫声优于人间的一切音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音韵、灵泉,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⑶小虫们特有的灵性和才智让作者佩服。读好这句话。

4、从村民的劳动中,体悟作者的独特感受:

现在它们归来了,每一个都用前肢推着大过身体两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赶着路。是什么力量使它们这么勤勉地奔忙呢?

是什么力量使甲虫们这么勤勉地奔忙,你读懂了吗?

(生活的快乐,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促使甲虫们勤劳地工作着,在劳动的同时,它们也快乐着。)

5、小结:

通过交流,我们体会到甲虫们在自己的天地中快乐地生活着,劳动着,也快乐地创造着。

三、升华情感,进行练笔

小甲虫们不但有生命,还有灵性。这是作者用心观察的结果。

1、自由读最后两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体悟作者对田野、对大自然充满了喜爱之情。)

2、只要我们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观察,我们也会发现很多,说说你去观察过什么?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写下来,写的时候要学习作者的写法,融进自己的感受,等会儿我们看谁写得最生动。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资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质疑问难、小组谈论、全班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式学习。

(2)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西北高原人民生命中奔放的力量,理解阳刚之美。

教学重点:

朗读,体会恢宏气势,体会铿锵激越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助学

2、诵读导学

教学步骤:

一、播放画面(导语):

上节课我们随着鲁迅先生去江南水乡看了一场社戏,领略了那里的柔情美,今日呢,我将要带同学们去探访一下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刘成章先生。

二、研习课文

听读,整体感知

1、接下来我们将从刘成章的文字中去体味活力的腰鼓。请同学们欣赏《安塞腰鼓》电视散文朗诵,在听的过程中标出课文的生字词,同时注意把握语言的节奏以及语速的变化。(电视散文朗诵)

2、听了范读,此刻请同学们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你此时此刻心中的感受。(爽、美、安逸、巴实、地道的很、震撼、痛快、亢奋、让人浑身变得很有劲了,充满了力量……)

3、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和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结构,以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课文。

选读,感受气势

如此豪放的腰鼓,如此活力飞扬的朗读,是否也触动了你朗读的愿望?从文中选出你最喜欢或你认为最有气势的文字,大声朗读它。读中在轻重缓急上不能把握的时候就举手问教师。最终我们请同学朗诵表演。

品读,学习语言

1、过渡:安塞腰鼓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礼赞,为了表现生命挣脱束缚、()冲破羁绊、撞开闭塞的雄浑粗犷的力量,作者十分注意形式与资料的和谐。我们重点品读其中一个片断,感受作者是怎样造成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排山倒海的气势,来与所要歌颂的生命的力量相辅相承的。

2、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全班齐读或者放录音)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比喻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句内部的排比,增强气势。)

(3)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

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节奏感强,渲染动感形象。)

(4)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层层推进,一气呵成。)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比喻修辞,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配合音乐、看画面齐声朗读。)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而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们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安塞腰鼓的形与神结合起来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神”的纽带。

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活力,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充分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三、拓展运用:

安塞腰鼓,它是一曲生命与力量的赞歌!它是一幅鼓在搏击、情在燃烧、人在奋发的北国风情图!它给以了我们强大的震憾,今日教师还将带着同学们再走进另一个震憾。欣赏影片:《千手观间》,它是由21个又聋又哑的人表演的。这21又聋又哑的人,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震撼!欣赏后请你请你借鉴本文的写作技巧,把你刚才所看、所想的汇入你的笔尖,向同学们传递你的心灵上震撼。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认识“万、复”等13个生字,会写“万、丁”等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

3、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产生寻找春天的想法。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认读“我会认”的字和正确书写“我会写”的字。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从诵读中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1、看图说话:你看了上面的图画后,你发现春天是怎样的?你找到春天了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好吗?

2、引入课题:春天的图画五彩缤纷,春天的声音变化无穷,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的美丽景色。

二、教给方法,自主识字

1、提问识字的方法。看拼音、预习、问老师、问同学、爸爸妈妈教的等方法。

2、出示图画,玩摘苹果游戏,认识课后“我会认”和“我会写”的生字:

(1)先让学生自己读,同桌读,小组读,指明当小老师领读。

(2)把生字苹果去掉拼音,让学生小组读,开火车读,男女比赛读,小组互相练习和互相对考。

3、找字卡,一个学生读,其他同学找,显示字卡。

4、做游戏,两个小朋友,我读一个你找,你读一个我找。

5、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互相说说识字的方法:

比一比:冬──齐万──丁

加一加:白──百

(2)老师在田字格指导并范写五个生字。

(3)学生自己练习写。

6、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导学生读词语卡片。

7、会读词语卡片的同学把卡片送给他们,下一个环节请他们来玩贴词语游戏。

三、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1、鼓励学生,自己初读。

2、分角色每人读一行。

3、教师读第一行,其余三行由同学读。

4、听录音读,闭上眼睛,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让学生说一说。

5、春天来了,一切事物都醒了,小燕子也飞来了,你们觉得应该贴那些词语?让刚才拿着春回大地,

万物苏醒的卡片同学出来贴。

6、出示第二行的画面,你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谁来学黄莺怎样唱歌?燕子怎样跳舞?

7、出示第三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

8、出示第四行的画面,你又看到什么?应贴什么卡片?让全班齐读。看图画说说看怎样才是百花齐放?怎样才是百鸟争鸣?让一些同学学小燕子怎样叫?学小黄莺怎样叫?学小百灵怎样唱?

9、诵读课文。

10、男女每人轮读一个。

四、拓展延伸,主题升华

1、你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最喜欢图画里的什么事物?你想对她说什么?

2、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一下美丽的春天?提示:可以唱关于春天的歌,可以画春景图,可以扮春天各种各样动物的叫声,可以收集春天的好词等形式。(分小组讨论,两分钟时间准备。)

板书设计: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柳绿花红莺歌燕舞

冰雪融化泉水叮咚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教学反思:

《识字1》是本学期第一单元教学中的首次教学内容,有8个四字词语,写的都是春天的典型事物或现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能引人进入春天的美好境界。

1、优点: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看、听、说、读、画等手段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要求掌握的知识,利用课件播放泉水丁冬、莺歌燕舞等春天的美丽景色,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相关词语的含义。我用猜谜游戏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讲述一个大意,让学生比赛猜出相应的词语。在读方面,我采用全班齐读、大组朗读、小组赛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通过唱《春天在哪里》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总体说来,这堂课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

2、不足:

没能让全班同学个个收获甸甸,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发展不太均衡,以后还有待于自己去提高。

3、如何改进:

1、柳树醒了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雷、醒”等8个生字,会写“说、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3、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朗读感悟春天的美。

2、能发现春天里事物的变化。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承接课前,精巧导入

1、课前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2、春天在哪里呢?是不是藏在你的书包里了,快把你画的美丽的春天拿出来,再加上一个赞美春天的词,让我们相互欣赏一下。

3、小朋友眼中的春天可真美呀!万物复苏,小柳树呀也醒了。

二、聊中识字,生生互动

1、范读课文,注意听准每个字音。

2、自读课文,提出要求:边读边将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将生字多读两遍。

3、学习生字:综合运用所学的识字方法,四人小组坐在一起聊一聊,互相交流字音字形,解决不认识的字。请一位小老师用生词卡检查识字情况,出示不会的,一起解决。

4、出示带生字的句子,小组分读帮助不会的同学认会。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

2、同桌互相读,哪节读的好就夸夸他,哪节读的不好就帮帮他。

3、推荐几位读的最好的,师生评议。

4、说一说通过读文,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新课

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试背诵

1、同学们生字记的不错,课文也一定读的比上节课棒。自己先读一遍,试试是不是这样。

2、同学们,自由选择一段或全部课文小组合作。

3、合上书,回忆一下:

柳树醒了,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呢?随机板书(春雷);柳树醒了后,又是谁帮助它洗澡、梳头呢?随机板书(春雨、春风)。洗好澡、梳好头又是谁和小柳树游戏玩耍呢?随机板书(春燕、孩子们)。那么,你觉的小柳树现在什么心情,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4、同桌互接背。

5、看图背诵。

6、仿课文编诗句:

春天跟___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字指导课后延伸

1、出示6个生字。

2、重点指导“说、话”左窄右宽,点高一些。“春”三横不宜长,撇捺伸展,盖住“日”字。

3、巡视,个别指导。

4、春天还有什么醒了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说话洗澡

春雷柳树柳树醒了春雨柳枝软了梳头捉迷藏

春风春燕柳絮飞了

玩耍

柳树小朋友

教学反思:

《柳树醒了》是人教版新课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童话。课文中的插图,让人感到春天跳动着的生命力。春天是美好的,春天是迷人的,春天是催人奋进的。这是一首儿歌,讲述了在春雷、春雨、春风、春燕的作用下,柳树悄悄地发生了变化。

1、优点:

在整体感知环节,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是柳树是在谁的帮助下醒了?学生读文后能够很快地找到是春雷、春雨、春风、春燕让柳树醒了。这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了铺垫。同时,在课堂上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春雷轰隆隆,好像在跟小柳树说话,他会说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有的说:“小柳树,小柳树,快醒来吧,春天已经到了。”有的说:“小柳树,快睁开眼睛看看,春天来到了。”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即深入引导学生感悟春天到了,万物在春雷的催促下发生着变化,又训练学生依据创设的情境说合理的话。这篇儿歌句式相似,用词准确丰富生动,是训练学生准确表达的好例子。学完课文后,在课堂拓展环节“春天来了还有什么醒着呢?”同学们根据课前的观察,回答的非常踊跃。然后出示句式引导学生说话:__________跟__________说话了,说着说着,_________。如:有的同学说:“春雨给小花洗澡了。洗着洗着,小花哟,红了。”有的同学说:“春风给小草梳头了。梳着梳着,小草啊,绿了。”从他们的口中,美好的春天以诗的语言源源流淌。

诵读与背诵结合。课文优美生动,篇幅短小,段式相似,于是我将读诵和背诵结合起来,提高效率。先感情朗读,引导注意用词的丰富多样,如“呀、哟、啊”等语气词的变化。这堂课我将教学环节删繁就简,整合提炼,缩短教学时间,突出重点,提高实效。

2、不足:

孩子刚刚开学,还处于收心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发言积极性不够高,朗读放不开,感情不到位。

3、如何改进: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课堂,参与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2、春雨的色彩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会写“红、绿”等6个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感受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喜爱春天这个季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春雨图》

1、师生观看,说说春雨的特点。

2、联系实际,说说春雨之后周围景物有些什么变化?

3、教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

二、朗读课文,认读生字,了解感悟内容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抽读字卡,认识生字:

(1)读准音。(形式可采用随机叫或开火车)

(2)这些字有什么特点,怎样记住呢?(学生说一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提示:趣和题都是“半包围”结构的。题和颜都有“页”。

“低”字换偏旁就是“底”字,“吹”字换偏旁就是“欢”字。

“淋、洒、滴、油”四个字都有“三点水”旁。“线”利用数笔画来记忆。

(3)读一读词语:争论、问题、有趣、到底、颜色、你们、红花绿草

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读课文,说一说哪些小鸟讨论了春雨的颜色?(小燕子、麻雀、小黄莺)

2、他们是怎样回答的?请三位同学戴上头饰向大家展示。(读课文的内容)谁听出来了,他们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

3、谁再试一试,读出争论的语气。

4、谁听出来了,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鸟儿们在争论?(请同学们继续练习用争论的语气读鸟儿们的话。

5、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同学争论过问题?怎么争论的?

6、鸟儿们争论得这样激烈,那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呢?

7、同学们你们也四人为一组讨论讨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讨论后说一说?

四、朗读全文

自己朗读。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的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居里夫人三克镭的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居里夫人在自传中说的一段话,进而理解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的精神崇高。

教学准备:

教师:居里夫人图片、视频、材料《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学生:收集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完成预习笔记。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资料交流

1、出示居里夫人名言:请同学们来读读下边两则名言,谈谈你的理解。

(1)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守着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法)居里夫人

(2)我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法)居里夫人

2、刚才同学们畅谈对名言的感受,(出示居里夫人图像)谁能谈谈对这位伟大女性的了解?(相机板书:居里夫人)

3、居里夫人是“镭”的发现者,(板书“镭”)谁能说说“镭”是一种怎样的物质,随着学生介绍,出示一小段相关视频)

二、拓展阅读,积淀情感

1、居里夫人,这位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多少个日日夜夜,都拖着疲惫的身躯等待镭的出现,想知道她是怎样发明镭的吗?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之前先来读一读《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吧

2、出示文章《居里夫人的伟大发现》

3、自由读材料,完成小练习

居里夫人经历( )提炼了( )。

三、自学课文,了解大意

1、可是,提炼了镭以后,居里夫人的一生却只拥有三克镭(将题目补充完整)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来寻找答案。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居里夫人一生拥有三克镭的事)

3、在初读课文之后,你认为居里夫人是个怎样的人?

四、细读品味,感悟人格

1、提炼了镭之后,居里夫人做什么?(公开了镭的提炼方法)

2、一克镭的价格曾高达“七十五万”金法郎,我们一起来换算一下,合人民币多少?(大约98万)

3、这一克镭可以为居里夫人换来什么?(汽车、豪宅……)

4、这些居里夫人有吗?(没有)

5、那她有的是……(简陋的实验室)

6、对于来之不易的第一克镭,居里夫人用去干什么了,课文并没有说明,老师这里有一小段资料,道出了这一克镭的去向。

7、出示资料—最初研究出的一克镭的去向

由于镭的放射线穿透力很强,能破坏动物体的组织并杀死细菌,可用来治疗癌症和皮肤病,当时刚好有一家医院正在研究治疗癌的方案,因此居里在夫人把一克镭捐献给这家医院。

8、认真读课文,找出第二、第三克镭是怎么来的,有何作用?(第二克:公众捐助,用于研究,第三克公众再捐,研究癌症)

五、巧抓语言描写,凸现人物品质

1、当美国记者认为凭着镭的专利技术,居里夫人早就应该富甲一方时,然而居里夫人却在18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是怎么解释的?(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出示)

A、这句话该怎么读?(异常来淡)

B、从这“异常平淡”的语气中,我们感受到什么?(居里夫人的大公无私)

小结:可惜的是,事情违背了居里夫人的初衷,正如课文中所说:“镭的提炼技术已使世界各地的商人腰缠万贯,而镭的发现者却如此困顿!”

2、文中居里夫人说的话中还有哪些句子令你感动?找出来读一读并谈谈感受。

A、但人类也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人。(表现了居里夫人沉醉于事业一心为大众的精神)

B、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居里夫人的一生曾经拥有过三克镭,这三克镭,展示了一位科学家伟大的人格。时至今日,居里夫人仍以她的科学成就与伟大品格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怀念。她高尚的品格就像她杰出的科学成就一样,在人类文明闪烁着令人崇仰的熠熠光辉,让我们在她名言的激励下继续努力。

出示名言后齐读:理想的琴键,只有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美好而动听的乐章。

七、作业套餐

1、读: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居里夫人传》

2、写:就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5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归纳出:(1)这架飞机为什么叫“香玉剧社号”?它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要写“香玉剧社号”飞机?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

(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

(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13 香玉剧社号

拿出积蓄

捐献飞机 卖掉汽车 多次立功

(为抗美援朝) 全国义演

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文中描写生动的词句,了解作者笔下的北京胡同;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方式。

教学重点:

朗读、品味文中生动描写北京胡同的语句,从而了解北京的胡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描写家乡小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北京胡同的照片。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交流朗读感受

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请学生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语段。

2、朗读直接描写北京胡同的两个语段

3、学生结合文中作者的描写谈自己对北京胡同的感受。

(学生自由言,教师将学生发言中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学生思考并讨论:课文的题目是“北京的胡同”,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家乡的小巷?

2、全班交流,并找出文中能够表现作者写作意图的语句。

3、朗读课文的第6自然段,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作业:

1、仿照例句“如同在电脑上写字,少了些许麻烦,也少了见字如人的温情”的格式,写两句话。

2、为什么“快乐并不因为富贵而多一点”,而“胡同里的一切都故旧,却不因此而少了快乐和温情?”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如何下载语文教案篇17

目的要求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具学具 鹏博士教育软件幻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解题

1、水见过白杨?说说白杨是什么样的?

2、微机出示“资料部分”,认识白杨

二、检查预习

1、微机出示“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

2、指名读课文,指导生字的读音

3、指导读描写“大戈壁”、“白杨”的话和爸爸谈论白杨的话。

三、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课文想想这一段主要些什么?

2、讨论解答弄懂环境和气候的恶劣

点击:理解词语:戈壁清晰浑黄一体

(二)、理解2—3自然段

1、指名朗读2—3自然段

2、微机出示白杨树的画面理解“高大挺秀”

3、读了这一段后你有什么感受?(喜爱、崇敬)

(三)、理解4—14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讨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一位旅客”指谁?说说“爸爸的神态有什么变化?(望着—出神”—“并没有从沉思中回过头来”—“打断了爸爸的思路,他微笑着”—“微笑消失色变得严肃起来”)

4、理解爸爸说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①默读15—17自然段。

②说说爸爸的话表达了什么心愿?

(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希望自己的子女在边疆落户、学好本领长大建设边疆)

(三)、讲读第15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说说爸爸沉思什么?

3、“一课高大的白杨树”和“一棵小树”各比喻什么?为什么嘴角又露出一丝微笑?

四、作业:

朗读课文,尝试给课文分段。总结段意。

第2课时

一、默读课文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1、自由度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情况,概括段意

一段:(1—3)列车在大戈壁上运行。

二段:(4—14}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特点。

三段:(15—17)爸爸在表白自己的心。

四段:(18)孩子们会像小白杨一样在边疆茁壮成长。

3、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1、浏览课文,概括中心

2、讨论确定中心

三、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1、同位讨论

2、集体讨论订正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生字

2、学生练习写生字和课后词。

五、作业:

默写生字感情朗读课文。

第3课时

一、指导背诵14—18自然段

1、指导分段背诵

2、借每段开头一句话背诵

3、同位互相检查背诵

二、巩固练习

鹏博士出示以下各题

1、辫字组词

2、找反义词

3、判断句意

4、选词填空

三、总结学法,巩固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背诵课文14—18自然段

2、朗读4《在希望的田野上》

69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