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好的教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讲解、实验、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五、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习(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

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习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2

教师讲授新知识之后,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并能把它转化为技能、技巧,仅靠新授课的练习,显然是不够的,还必须安排一定的练习课才行。上练习课,常常只是把新授课中没有做完的习题继续做完,或是找一些课外习题印在纸上让学生做做,第二天再把学生做错的题讲讲就算了。这样的练习课往往缺乏计划性,练习题的设计目的性不明确,计划性不强。结果,学生题目做了不少,而收效甚微。怎样上好练习课呢?

1.练习的目的性要强

练习的目的性要强,第一是指每节练习课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突出练习的重点。例如,学生刚刚学习“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之后,要安排四至五节练习课。第一、二节课要把重点放在分析数量关系“求几个几是多少”,找准被乘数,也就是要正确地列出乘法算式。第三节课要通过乘法应用题与加法应用题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正确地判断用什么方法解答。第四、五节课要使学生学会自编乘法应用题,理解两个条件与一个问题之间的关系,可以加深对“求几个几”的乘法应用题的认识。第二是指每节课的每项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例如:学生学习了份总关系的三种应用题之后,为了使学生正确选择算法,要进行“求几个几”、“等分除”和“包含除”应用题的对比练习,可以安排三项练习:

(1)老师给三个量,学生编三道应用题。

如:6个人 做30套衣服 平均每人做5套

①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乘法应用题。

②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等分除应用题。

③用其中两个条件编一道包含除应用题。

这项练习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一乘必有两除,一道乘法应用题可以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2)给应用题补充问题的练习。

(3)给应用题补充条件的练习。

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结构,掌握每种应用题必须已知哪两个数量,求什么数量,加深对应用题的理解。

2.练习的针对性要强

练习题的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生容易混淆的概念,计算时容易发生的错误,应在练习设计中充分注意。

例如:学生学习了加、减、乘、除一步应用题之后,常常在审题时,受巧合数或个别词的干扰,错误地选择算法。这时,老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用易造成干扰的数或词编题,让学生解答。

如,小军要画72张画,已经画了8张,还要画多少张?有个别学生马上想到72÷8=9,就错误地列成除法算式了。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用减法计算后,还可以追问:“这道题怎样改,就用除法解答了?”

3.练习的实效性要强

练习方式要多样,但不要走过场。练习课中常常暴露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老师不要放过,及时发现后,注意讲评,务必做到当堂练习的内容当堂巩固、消化。

总之,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活动,课堂教学一定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3

放动画片《同桌的你》

导语:同学们,这首歌是否让你心潮澎湃,是否激起你某种情怀?是啊,同桌一个多么熟悉亲切的话题。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秦文君的《同桌阿伦》。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读为快,一吐为快。

学习目标:

1.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和心理描写。

2.理解贾里和阿伦友谊的变化过程,理解小说刻画的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秦文君,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作品400万字,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新传》,《小鬼鲁智胜》,《小妖林晓梅》,先后四十余次获各种文学奖,其中《男生贾里全传》、《宝贝当家》、《孤女俱乐部》等作品分别获国家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冰心儿童文学奖及上海第三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中国作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三届全国优秀少儿读物一等奖;并多次在由读者投票产生的“知音奖”、“好作品奖”中获奖。

出示生词:

yíyangzhàohǎnxīcí

贻笑大方佯作肇事罕见奚落决一雌雄

做客真情屋————让真相大白(感知主题)

由于班主任的一次偶然安排,贾里阿伦成为了一对同桌,从此开始了一段在磕磕碰碰中不断发展的友谊。

出示板书:

开端————成为同桌

发展————遭讥讽,心中不平

高潮————动手打架友誼

结局————重归与好

畅游智慧泉——让发现闪光(评析人物)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阿伦温厚地笑笑,很有力量地做了个手势。意思是说:

你这家伙!阿伦,听说有偏方可以治口吃,你快点去弄点来吃吃,

医好它,否则我得闷死。

2.“我,我……”阿伦说,“我坐惯了这,这里。”

“我简直喜欢上了这儿了!”贾里说。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进入录音棚——-让心情激荡(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要求:

1.要声音洪亮。2.要感情充沛。

3.要有角色特点。4.要有合作精神

走进共鸣区——让往事依依(畅谈友谊)

友谊是什么?

人之相交,贵在相识;人之相识,贵在相知。——孟子

友谊是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流。——俞伯牙

真挚的友谊犹如健康,不到失却时,无法体味其珍贵。--(英)培根

人生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德)马克思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总结:

友谊是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细小的动作。友谊永远扎根于你我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啊,友谊永远是人们心中最美好的情感,希望同学们珍惜友谊,珍藏友谊!

来到创作室———让想象飞扬(语言表达)

你成长的道路上还有哪些类似的故事?

选一则,注意叙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经过,保持故事的完整性,中间可以穿插适当的抒情和议论。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4

一、明确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用细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二、理解父亲形象的深刻内涵。

三、预习检测,熟悉情节。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让我们一起回顾小说的情节。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哪几部分

生: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下面请几位同学分别概括小说的几个环节,说不全的其余同学补充:

生1:小说开端围绕三级青石板台阶,写了青石板台阶的来历,青石板台阶给家人带来的方便,以及父亲在台阶上洗脚的片断。

(师板书:三级青石板台阶)

师:父亲的一句话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哪句话

生:“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底。”

生2:小说之后着重写了父亲为建高台阶而做了认真而漫长的准备。

(师板书:准备建造高台阶)

师:做了哪些准备呢

生3:今天捡回一块砖,明天捡回一块瓦,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忙时种田,闲时上山砍柴卖钱,就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

师:故事的高潮阶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4:写父亲修台阶时的兴奋和喜悦,以及台阶修好后的怅惘。

(师板书:建好九级新台阶)

师:台阶建好后,父亲应该尽享他的收获和喜悦了,小说是这样写的吗

生4:不是,写父亲建完了九级高台阶后身体累垮了,连一桶水都挑不动了,父亲非常难过,他老了。

(师板书:父亲老了)

四、精读小说,分析人物。

师:我们熟悉了情节,大家再思考一下,“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

生:贯穿全文的线索。

师:但小说主要为了表现台阶吗

生:小说主要为了表现父亲,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师:小说为了刻画父亲的形象,成功的&39;使用了细节描写,那么,什么是细节描写呢

请大家看屏幕:(人物的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外貌、肖像和心理进行细致的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

师:小说使用了第几人称来叙事这种方式便于描写人物的心理吗

生:第一人称,不便于描写心理,但是便于观察。

师:好,让我们精读小说,分析人物形象。

大家看要求:(找出文中最能表现父亲情感和性格的神态、动作、及语言的细节描写,并概括父亲的性格特征。)

学生在文中寻找,用圈点标注法分析语段,找到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师巡回辅导。

师:好,哪位同学先来尝试分析

生1:父亲在三级青石板台阶上洗脚的细节“┅┅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在脚上沙啦沙啦地刷。后来父亲的脚终于洗好了,终于洗出了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颜色。”这里是对父亲洗脚动作和父亲皮肤颜色的描写。

师:找的很准确,那么从这段描写中,我们了解到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用板刷刷脚上的泥沙说明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也可以看出父亲生活的贫困和艰辛;“黄几几”是泥土的颜色,更是父亲的肤色,看得出父亲的朴素和敦厚。

(师板书:吃苦耐劳、朴素、敦厚)

生2:父亲在准备建台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父亲坐在绿荫里,经常望出去,那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是对父亲神态的描写,父亲虽然忠厚老实,但看到别人家高高的台阶,内心世界还是时时有波澜的。

师:你分析的很好,你能发挥想象,说说父亲到底想了些什么吗

生2:父亲应该在想:“我家什么时候也能盖起高台阶的房子呢不行,光羡慕是不行的还得一步一步的朝着目标奋斗啊!”

师:想象很合父亲的身份,那么这里可以看出父亲的什么性格特征呢

生2:有志气,有理想

师:你刚才分析的很到位,可你读的缺少点感情,能重新试一下吗

生2有感情的读。

(师板书:有志气,有理想)

生3:在建好了新房,大家都来给他庆祝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一段既有对父亲的动作的刻画,又有对父亲神态的描写,写出了父亲在众人仰慕是的不自在。

师:父亲应该扬眉吐气才对啊,可为什么不自在呢这是一种怎样的心理在做怪呢

生3:┅┅

生4:我觉得是自卑心理,因为前文介绍到“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这说明他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而盖好了新房后一下子受到别人的仰慕,这种心理反差造成了父亲的尴尬。

师:你能深入人物的内心,分析的很透彻,你能用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这种性格特征吗

生4:谦卑

(师板书:谦卑)

师:小说还有反映父亲这一性格特征的细节吗

生5:有。“第二次他再坐台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挪台阶的细节正是父亲谦卑心理的外在表现。

师:大家找找有没有典型的语言细节描写

生6:“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的这句话贯彻了全文。

师:父亲为什么总是重复这句话这看出了父亲的什么心理

生6:因为在家乡有这样的风俗:“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亲们在一起常常戏称:你们家的台阶高!”父亲说这句话正是他追求高地位的反映。

师:在家乡,地位高意味着什么

生6:意味着会受到乡亲们的尊重。

师:父亲的这种追求也是六十年代初新中国农民的普遍追求。这是时代的进步所致。那么父亲耗尽一生的心血只为建造高台阶的整个过程,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呢

生6:坚忍不拔,持之以恒

(师板书:坚忍不拔)

五、尝试写作

师总结过渡:小说正是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完成了对父亲性格的刻画。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内的细胞,人失去了细胞,将失去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也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我们领会了细节描写的神韵,我们也来尝试一段描写怎么样,大家有没有信心写好!(生答:有)

大家看,小说有这样一段情节:“我只好让在一边,看父亲把水挑进厨房里去。厨房里又传出一声扁担沉重的叫声,我和母亲都惊了惊,但我们都尽力保持平静。”作者写到这里,没有将我和母亲展开描写,留下了一段空白。

请大家看要求:(出示屏幕):请你发挥想象,给小说补充一段情节,对母亲看到父亲闪腰时的心理、动作或神态进行深入、细致的描写。50字左右。

(学生写,教师巡视)

学生写作展示,师生共评: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掌握文章的重点实词。

能力目标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提高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

3、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背诵短文。

德育目标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习得《答谢中书书》文章布局之巧妙。

●教学方法

诵读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播放录像《最美中国——山水武陵》让学生初步感受山川之美。(板书:美)

二、导语设计

感受录像内容,能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课文做好内容、情感铺垫。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学生介绍)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四、文体介绍: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五、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要求其他学生注意听,之后点评。

2、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之后点评。

教师提示朗读节奏:(投影)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再读课文(配乐),师生点评。

4、重点实词提示(投影)

(1)同桌之间讨论交流,理解词句。

(2)多媒体显示图片,结合图片学生谈对文句的理解。(投影)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

A、山水相映之美(板书)。“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B、色彩配合之美(板书)。“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C、晨昏变化之美(板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D、动静相衬之美(板书)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互为影响,构成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

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A、学生各抒己见

B、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背诵课文

背诵中再次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板书设计

六、布置作业

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⑶领悟作者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情意目标: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南方的优美风光,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美的教育;感受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⑵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⑶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⑴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体会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⑵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2、教学难点:

    认识大榕树的大和美,领悟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新课:

    音乐导入。

    (点评: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板书课题。

    二、抓重难点,自主感悟

    1、检查预习:

    作者几经过鸟的天堂?每次都看到了什么?哪些段落写榕树?哪些段落写鸟儿?

    2、明确学习目标: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榕树与鸟儿这两个部分。

    (点评:自然引入对重点段的学习,明确目标。)

    3、自主学习:

    自学,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写上你的感受。

    (点评:培养学生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汇报交流,研读课文

    1、说说你喜欢哪些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点评:尊重学生对阅读的多样感受。)

    2、师点拨理解以下句子: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

    3、指导朗读。

    (点评: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理解。)

    四、拓展体验,运用语言

    创设情境:

    小画眉了兴奋地唱着,它会唱些什么呢?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

    (点评:1、开发学生上潜力,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鼓励学生创新。2、因材施教,创设展示平台,让每个学生充分张扬个性。)

    五、珍爱生命,保护环境

    1、创设情境:

    说说树与鸟的关系。

    2、激发环保热情。

    (点评:充分挖掘语文的人文因素,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布置作业

    1、口头:

    朗读课文。

    2、书面:

    抄写喜欢的句子。

    3、实践: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并收集一些有关资料,为导游写一份导游词。

    【板书设计】

    鸟的天堂

    榕树

    大美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借事喻理的写法。

    2.掌握课文细节描写和对比的手法。

    3.体会家庭生活的健康情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析读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和细节描写,表现3次养猫的乐趣和痛惜之情。

    2.感受作者在文中提倡明辨是非,反对主观武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运用析读法,按“粗读一细读一精读”三个步骤组织教学。

    2.运用程序教学法,按“写什么一怎样写一为什么要这样写”三步组织教学。

    3.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按“自读一质疑一释疑一练习”的过程组织教学。

    媒体设计

    课前制作好《猫》的光盘或投影片,准备好语言学习机。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先点一两名同学谈自己最喜爱的宠物,并说明为什么喜爱它。然后教师相机点拨,早在几十年前,郑振铎先生写了“我家”3次养猫的经历,让我们随他一起去感受生活的情趣吧!(板书课题,放猫图片)(解说:这主要考虑本文.写作年代距今较远,以此激发学生“动情”,引起兴趣。)

    二、解题

    本文是短篇小说。作者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著名学者,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刨导者之一。福建长乐人。著有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海燕》等;论著《文学大纲》等。《猫》是作者的小说集《家庭的故事》中的第一篇。作者于1928年10月24日为这本集子写的《自序》中说:“我不曾写什么小说,这一个集子所收的不过是小小的故事而已。……我写这些故事,当然未免有几分的眷念(指对旧家庭——引者注)。”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课文录音或示范读课文。圈画勾点精美的字词句,自行注音释义。

    忧郁郁闷怂恿安祥居然蜷伏惩戒断语

    (2)思考。

    ①小说写了什么中心事件?

    讨论明确:3次养猫的经历。

    (解说:可以以此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讨论:A、全文共分几部分写“我”养猫的经历。B.同学们讨论发言:有的说以时间为序,每次养猫为一部分,可分为三部分。有的认为结合“我”的感情变化,可分两部分。C、教师点拨:按作者3次养猫的不同感情,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14)记叙前两只猫受宠。可分两层:一层(1~2)写第一只猫病死(略写);二层(3~14)写第二只猫亡失(较详)。

    第二部分(15~34)写第三只猫受屈而死(详写)。可分三层:一层(15)写第三只猫来得可怜;二层(16~29)写鸟被咬死后,猫蒙冤遭棒打;三层(30~34)写“我”明白真相后的自责和悔恨。

    (解说:为此整体感知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概览全文内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细读课文,美点揣摩。

    (1)鲜明的对比。

    ①讨论:作者为何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们思考发言:可能会说出记叙、描写、对比之类。

    ③教师点拨全文对比的两大群落。(也可参照课后练习二中1题的4个方面列表比较)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这与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全家视若宝贝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不难看出,前两只猫的受宠,反衬了第三只猫遭冷遇,而第三只猫遭冷遇的地位,是酿成它的悲剧的直接原因。经过这样层层铺垫,故事推进到高潮“芙蓉鸟事件”。在这个事件中,猫的负屈含冤与“我”的暴怒虐待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解说:围绕两大对比群,文中衍生了若干小对比,由此可引导学生品味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比艺术的无穷魅力。)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2.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3.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将百草园既是乐园又是“学园”的特点和三味书屋的单调陈设、枯燥生活、失败教育进行对比学习,领悟作者的感情。

    2.品味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增强语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追求新鲜知识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教学难点:

    描写三味书屋的部分: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以及有些难解的词语。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题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点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释词。

    确凿 菜畦 桑椹 轻捷 油蛉 斑蝥 缠络 攒 珊瑚 高枕而卧 豁 敛 脑髓 陌生 鉴赏 觅食 竹筛 秕谷 系 传授 书塾 人迹罕至

    2、前后两个生活片段各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两个生活片段中各写了哪些好玩的事情?说说你们的印象。

    4、画出你不理解的句子。

    三.整体把握

    通读课文,然后解决下面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2.快速阅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四.细读课文。

    1.百里草园里有哪些好玩的东西?

    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雪地捕鸟。

    2.两个部分之间是如何过渡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感情丰富,符合孩子的心理,突出了对百草园的依恋)

    3.这篇文章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作业: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问题探究:

    1.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

    (2)作者如何将这些景物联系在一起。

    (3)这个句式有什么特点?

    (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俱全;层次井然,条理分明,由整体到局部)

    模仿这个句式造句

    2.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鲁迅对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而已。

    教育。

    二、解决疑难的句子。

    1、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2、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是宣扬孔子哲学思想“仁”的)

    上九潜龙勿用:“上九”即初九,“潜龙勿用”即龙德而隐。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做官,以免被害。(是宣扬消极避世人生态度的)

    “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摘自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最艰涩难懂的《尚书》中的《禹贡》篇,原文不在一起,而是由“厥土惟涂泥”;“厥赋下上(上)错”;“厥贡……厥包橘、柚,锡贡”和“厥名包匦、青茅”诸句拼合而成。意思是“天下土地(共分九等),下上为下等里最上的一级,好坏交错;那进贡的物品里有茅草、橘柚等物品。”我们可以如下断句:“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

    三、作业

    写一段话,或叙述做某个游戏的过程、或描写蚂蚁搬家的经过,也试着用上一系列动词。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学习演讲稿中显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和睿智的思想。

    2、理解文章内容,学习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诚挚的感情,睿智的思想。

    2、短小精悍,结构严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借助多媒体播放介绍居里夫人生平事迹的资料片,让学生了解居里夫人的事迹。

    介绍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1867—1934),法藉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生于华沙。1891年进巴黎大学深造,1893年参加李普曼实验室工作。1895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夫妇共同研究放射性元素。1903年,她与居里、贝可勒尔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获诺贝尔化学奖。著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等。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德国科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他曾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认为是上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本文是作者在1935年11月23日在纽约罗里奇博物馆举行的居里夫人悼念会上的演讲。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四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全文中心论点,阐述人品与才智的关系,高度赞扬居里夫人的人品比才智更加出色。

    第二部分(第2~3段),具体阐述居里夫人的人格、品德、力量的热忱。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第4段)指出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现实意义。

    全文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提出论点,第二部分是具体阐述,第三部分是结论。这三部分紧密联系,融成一体。

    三、学习第一部分

    思考:第一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话有何特点?对表现居里夫人的品质起着怎样的作用?

    明确:

    第一句:“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一、居里夫人是一位崇高人物;

    二、她已去世;

    三、对她的悼念不能仅仅只回忆她的工作成果,还有更值得回忆的东西。

    文章的第二句话就紧接着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这里通过比较法,强调了居里夫人有道德品质方面对于时代和历史的意义。第三句强调“才智”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因为“才智”也需要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的精神来支撑。这段文字由三句话组成,这三句在意思上层层递进,一句比一句深入,突出了居里夫人在道德品质方面的光辉榜样。

    四、学习第二部分

    朗读第二段。结合自己了解的居里夫人的事例,说说作者阐述居里夫人怎样的人格、品德和力量?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居里夫妇是镭的发现者,镭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具有很高的商业用途。有人建议他们申请专利权,这会给他们带来巨大的财富。但居里夫人认为利用科学发明来图利,“这是违反科学精神的。”她与居里毫无保留地向世界公布了镭的研究成果,这一事例,充分表明了居里夫人“人格的伟大”,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镭的发现和应用,使居里夫人成为闻名世界的大科学家。她成了法国科学院的第一位女院士、巴黎大学的第一位女教授。她一生中有7个国家24次授予她奖金和奖章,担任了25个国家的100多个荣誉职位。在荣誉面前,居里夫人虚怀若谷。表现居里夫人的崇高品德,即: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当时她的祖国正在沙皇俄国的铁蹄下呻吟。她后来在巴黎上大学生活也非常艰苦。后来居里突然被马车撞,这给她的打击更为严重。祖国的不幸,家庭的不幸,使“她的心情总是抑郁的”。这种抑郁,就会使她的外貌严肃,甚至使人误解。这并不影响她走自己的路。居里夫人的“毫不妥协”、“极端顽强”表现为她为探求科学秘密而奋不顾身、百折不挠的精神。

    朗读第三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照应了第一段的第三句话,赞颂居里夫人的热忱和顽强:“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一生最伟大的科学功绩是“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

    五、学习第三部分

    明确:结尾这段文字,高度评价了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指出居里夫人的品格和作风对欧洲未来的重要性,希望欧洲知识分子为了欧洲的未来向居里夫人学习。爱因斯坦本人也是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的最好实践者。这一段照应第一段的第二句话。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探究活动

    1、文章一开头就指出:“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那么,本文是着重从哪一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并具体论述了哪些内容呢?试根据课文作出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从人格、品德、力量、热忱、意义等方面来悼念居里夫人。

    人格:具体指“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已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

    品德: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极端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力量:一旦她认识到某一道路是正确的,她就毫不妥协地并且极端顽强地坚持走下去。

    热忱:不仅是靠着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在难以想像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

    意义: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2、阅读下面两句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⑴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⑵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采用“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即使……也……”“哪怕……”这样的句式表示让步关系。在偏句里用“即使”“哪怕”引出一层说话人认为是达到了某种极限的情况作为让步的条件,来强调和突出正句的意思。与“即使”“哪怕”相呼应的关联词有“也、都、总、还”等。这样的句式先退一步,再进两步,强化了肯定的语气,充分突出了优秀品质的意义。

    第一句,强调和突出了“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偏句中的后者指的是“单纯的才智成就”,连才智方面的成就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优秀品格,这还不表明优秀品格的意义吗?这句中的“即使”后面引出的是已经出现或存在的实际情况,这种让步不带假设性。

    第二句退一步讲“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被继承很少很少(一小部分),也对欧洲的未来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充分表明优秀品德是改造社会的重要因素。这句中的“哪怕”后面引出的是尚未出现的情况。这种让步带有假设性、预见性。

    二、小结

    本文作者深切怀念了与居里夫人长达20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高度赞颂了居里夫人的高贵品质,指出她所具有的人格力量远胜于才智,呼吁欧洲科学家继承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__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1

    《孙权劝学》作为一篇精练的文言文,是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好文章。其简练生动的笔墨,个性鲜明的对话,极富特色。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它放在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紧扣住单元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名人的品格,态度与精神这一要求,同时新教材将文言文分散在每一单元中,也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与积累文言知识,提高自己的文言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4.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人物对话的深意。

    教学难点:

    情节的详略。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法指导:

    朗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朗读中凭借语感了解大意。

    讨论法: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跟同学讨论明确答案。

    点拨法:教师针对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适时提示,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学习本文。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但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相劝,但他都以各种理由推托了。那么,孙权最终规劝吕蒙读书了吗?我们看《孙权劝学》。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把握人物对话的特点,揣摩人物神态、心理活动。

    三、初步尝试:

    1.熟读课文,掌握注释中的重点词。

    朗读要求:

    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背会。

    2.解释难解词语,及古今异义词。

    文言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

    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权谓吕蒙曰告诉、对------说

    卿今当涂掌事主管事务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了解

    卿言多务,孰若孤谁。比得上

    蒙乃始就学从事

    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卿今者才略现在

    古今异义词: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博士:古义: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求学的较高学位

    见往事耳

    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3.试译课文,翻译重点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四、研讨与赏析: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你能否从这寥寥数语中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朗读时语气坚决,不容推辞,同时又体现其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要读出其语重心长,言辞恳切的味道。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反映了吕蒙为自己的才略长进深感欣喜与自豪。

    五、写作小提示: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结论:

    说话要符合人物身份,针对说话对象不同,语言要有所变化,语调也应有所不同。

    六、尝试二: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2.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

    3.问题研究:

    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吕蒙由不学到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启示?

    4.送同学们一句名言:

    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高尔基)

    --开卷有益

    5.从文中找出常用成语:

    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做刮目相待。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七、小结: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即生命有限,学海无涯。通过吕蒙的变化,让我们懂得了开卷有益的道理。同学们,希望你们以此为起点,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八、拓展延伸:

    昔日的吴下阿蒙,经过发奋努力,让同僚刮目相待,而《伤仲永》里的仲永虽天资聪颖却因“不使学”而“泯然众人矣”。读罢这两篇文章你有何感想?请自拟题目或以《当吕蒙碰到方仲永》为题写一篇练笔。

    九、补充:由本文提炼出来的道理--

    1.通过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就有收益。

    4.要善于听取他人好的建议或意见并去做。

    5.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就会学有所成。

    6.不但自己要学好,还要督促周围的人学习,随着社会一同进步。

    7.做人不能太骄傲,要谦虚。

    8.劝人要讲究策略。

    9.不要找借口轻言放弃。

    10.只要发愤读书,就能积学修业,学有所成。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比较两首诗,体会“直抒胸臆”与“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勇敢慎重地面对人生的各种重大选择。

    二、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直抒胸臆与象征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体验,想象和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激学生学诗之趣,循诗歌鉴赏之路,使学生体情明理,兼得学诗之法。

    四、本课学法的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

    五、本课的教学设想

    学诗之法,诵读为第一。入情而读、读中想象、读中思维、读中品位、读中领悟,直至熟读成诵,诗中意象、意境、语言、哲理,在诵读中释然,学生认知(智力)得到发展、情感得到熏陶、知识得到积累,可谓一举多得。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

    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

    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们常常把人生比作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道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3.读诗,理清诗的思路.

    学生自己概括,小组展示

    第1节:伫立林间岔道口

    第2节:我择幽寂路上走

    第3节:路径绵长难折返

    第4节:人生之路不回头

    4.读诗,说说“路”的含义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的选择。

    5.读诗,体会诗的内涵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6.读诗,感受语言特点

    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读诗,了解诗的方法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8.读诗,练习一下迁移

    1.抄读汪国真的《生活》一诗。请回答,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并简述你的理由。

    你接受了幸福/也就接受了痛苦/你选择了清醒/也就选择了糊涂/你征服了别人/也就被别人征服/你赢得了一步/也就失去了一步/你拥抱了晨钟/怎么可能拒绝暮鼓

    提示:汪国真的《生活》一诗告诉我们:生活让我们学会了不计较得失,但更多的是教会我们一种在得失之间作出选择的能力。

    2.总结: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未选择的路》,诗人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采用了象征手法,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岔路口都要慎重选择,切不可随意盲目!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39;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

    (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

    (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1.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

    (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三、板书设计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

    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

    备课笔记

    【学法指导】

    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39;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能读出壶口瀑布雄伟、壮阔的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黄河精神的象征意义,理解黄河精神在职场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结合朗读,品味文章极具感染力的语言,体会壶口瀑布的特点。

    2.理解壶口瀑布与中华民族精神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璀璨的华夏文明。因此,黄河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果要去瞻仰这位母亲,你知道黄河的哪一处景观是不可不看的吗?今天我们通过游记散文《壶口瀑布》一同领略“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奇特景观。

    二、自读课文,落实字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查检并记忆生词的读音及解释。

    2.课堂交流补充,当堂提问检测。

    3.齐读课文,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三、整体感知?

    1.如果为壶口瀑布选择一个词作为宣传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为贴切?结合文中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写了两次看壶口瀑布的经历,为什么写两次的景观?对于表现壶口瀑布的壮观起到怎样的作用?

    3.朗读课文,想象、感受壶口瀑布的景观。

    四、感受壶口水的阳刚之美?

    1.文章重点写第二次看壶口瀑布,第二次看壶口瀑布主要表现壶口瀑布的水有怎样的特点?

    2.讨论:作者是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的?怎样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不同方面多种角度描写?

    通过写石侧面表现水?

    拟人的手法为水注入了生命力?

    恰当形象的奇特比喻?

    想象的动词选择?

    短促有力的句式?

    排比铺陈的句式?

    3.朗读课文第四、五段,读出力度感,读出阳刚之美。

    4.朗读互评,再读。(重点强调重要字词的重音,果断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语气变化)

    五、景与情的关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写这篇游记散文是否仅仅停留在了所见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壮观的层次上?作者仅仅是为了表现壶口瀑布之水的阳刚之美吗?由水想到个人——由个人想到民族(有层级的过渡,少说教味,易于理解接受)?2.壶口瀑布之水与作者所思所想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相似、联系——触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国古人关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水滴石穿——辩证思维。

    4.在思考的基础上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并说说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思考:这篇文章结尾标注了写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六、作业

    运用排比句式,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古典诗歌相关知识复习

    古体诗:古诗、乐府诗

    古典诗歌

    绝句(四句)

    近体诗(格律诗)

    律诗(八句)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

    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自主学习

    一、看题目怀古(怀人)诗

    二、看作者、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杜甫,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安史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这也使他形成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诗史,而他则被称为诗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的一首《蜀相》。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三、看注释(理解诗意)

    (一)分析颈联、尾联,具体把握感情。(思想情感)

    1、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伤、叹惋感情的是哪些诗句是前半首还是后半首

    明确: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这四句诗中写了诸葛亮的哪些事(课后作业)

    明确:三顾茅庐,定天下计,联吴抗曹,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3、该怎样来理解两句诗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思想感情)

    明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4、诸葛亮虽然雄才大略,功业昭著,最终却没有完成自己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的写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

    点拨: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分析首联、颔联,体会情景交融的手法。(表现手法)

    1、这里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还是失败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业的英雄还是指壮志未酬的英雄(课后作业)

    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几百年后,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因国事忧愤成疾,临终时就是吟诵这两句诗,三呼渡河而逝。这说明了杜甫这首诗的成功,显示了杜诗的魅力。)

    2、这里的英雄有没有包括杜甫自己呢

    明确:有,这英雄也包括着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却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这苦痛是老杜心头永远的伤口。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寄托了自己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3、这种感情在前两句诗中有没有表现出来如果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点拨、明确:

    丞相:(能否改为蜀相为什么)丞相更能体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寻:特意去找,寻访武侯祠,也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4、揣摩语言,分析自空(诗歌炼字)

    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满院的碧草映衬着台阶,黄鹂在浓阴密叶中发出婉转的鸣叫,却空荡荡无人欣赏。春色无限,本是赏心悦目的之景,自空二字互文见义,却使诗意逆转,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隔叶的黄鹏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春色虽然无限,却与诗人无关,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就叫情景交融。

    诗人面对丞相祠堂的无限春色,感受到的是凄清冷落的失望与感慨:虽然祠堂内春意盎然,然而时过境迁,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却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

    合作探究

    1、诗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蜀相》诗的主旨

    借诸葛亮的功业未遂来慨叹自己的壮志未酬。

    拓展延伸

    怀古诗: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

    抒发情感和表现手法: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②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39;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实用的初中语文教案篇17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单元的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注视,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1、教法:

    2、学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设计意图:在课前让学生通过预习打破与文本的陌生感,这也是我学法指导之一,所谓“预则立不预则废”。刘显国老师说过:“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导入,让学生欣赏图片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从而奠定感情基调,还未真正进入文本就未成曲调先有情。

    (二)情境导入

    二、窥一斑而知全豹(12分钟)

    整体感知全文,筛选关键信息,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且通过思考问题理清全文线索,感知行文脉络,从而解决教学重点。问题的设定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并且,我将对话式的教学模式运用其中,鼓励学生即兴创造,打造动态生成的课堂。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

    (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展示例句,让学生运用联想法,替换法,咀嚼品味作者细腻而准确的写作手法。

    (二)赏读入心悟情思

    让学生“读其所喜,品其所爱”,重视诵读能力,并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这也是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学生边读边评边议,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并作好评价的引导。

    (三)涵咏入理勇质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更好的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建构主义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为了更好的展开小组合作学习,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这个环节安排在这里是为了给学生讨论交流提供一个缓冲的空间,让学生质疑,这个疑问可以是预习课文时留下的,也可以是在讨论交流中产生的。产生的疑问可由学生互相解答,然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

    四、万水千山总是情(8分钟)

    (一)拓展迁移

    欣赏一段视频,走出语文的范本,走向课改中倡导的“大语文”境界。

    (二)课堂总结

    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师总结,改由学生总结。这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且这种生成性的信息反馈更加准确有效,可以使得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和完善。

    (三)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知识迁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这一时期还是学生注意力的反弹期,反弹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时段,让学生总结,能使得课堂所学知识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作业布置能够强化学生的反思能力,加深学生对课业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使课前、课堂和课后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清晰展示全文整体结构,突出重难点,彰显文章主题。运用色彩的变化,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

    (略)

    68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