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2.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分类记录卡。

2.音乐《找朋友》。

3.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讨论确定分类标准。

幼儿操作模切卡片,将树叶抠下,仔细观察,讨论这些树叶的大小、颜色、形状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些树叶分成两组,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2.清幼儿给树叶分类,并记录分类结果。

3.汇报交流,分享成果。

(1)请2~3名幼儿给大家讲讲是怎么分类的,分的结果如何。鼓励幼儿大胆连贯讲述,并进行集体验证。

(2)引导幼儿知道同样的树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请幼儿阅读幼儿学习资源3第20页,分类并记录,相互交流分类的.方法及结果。

5.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玩法:幼儿站成一圈,请出6位幼儿站到圈里找朋友。《找朋友》音乐开始,幼儿随音乐节奏拍手,找朋友的幼儿边拍手边找和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幼儿手拉手成为好朋友,音乐结束时请幼儿说一说找到的好朋友是谁?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游戏可进行3次,教师提醒幼儿按衣着、性别、头发等特征来找好朋友。

活动延伸

1.关注生活中的分类现象,如家庭中橱柜的物品、超市中各种物品的摆放等

2.活动结束时,请幼儿分类收整玩具和材料。

活动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2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统计这一单元是学生认识了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的有关的统计知识,而《买气球》又是本单元的第二节课,它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同时又是今后学习统计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统计意识、学习统计过程的重要阶段,因此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有关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意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培养统计意识。

2、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继续学习收集与整理数据,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体验通过统计结果,进行判断与决策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和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4、通过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统计的过程及完成统计图。

【教材处理】

(一)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买气球》是《组织比赛》之后的一节课,不同的是它是横向统计图,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会相对减少。但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会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为了学生收集数据的过程能顺利进行,要向学生渗透有序思考及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

(二)教学方法及选择的依据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教师通过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组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注重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三)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及实用性

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师要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采取个别辅导、启发、引导、讲解等方法来调控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方法灵活性和实用性。

(四)教具学具准备

四种颜色的气球,不同颜色的磁铁,记录表,横向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课前播放音乐:《蓝精灵》。)

1. 谈话导入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每个班级的小朋友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都正积极准备着呢。你们喜欢用什么来装扮我们的教室呢?

【方案一】2. 引出课题

师:五颜六色的气球既经济又实惠,我们就去买一些气球来布置教室,那你们想买什么颜色的气球呢?(板书:买气球)

(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出自己喜欢的颜色)

3.找寻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都不一致,这该怎么办呢?(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到统计,师适时导入)

师:那我们就一起用统计的方法来看看同学们喜欢哪种颜色的气球最多,陈老师就能知道买哪种颜色的气球多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内部需求,引起学生的思考,在回答中使学生感到必须进行调查才能得出结果,让学生体会到统计的目的,从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二、讲授新课,自主合作

1.活动一:全班参与收集数据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统计”的知识。陈老师想给大家买这四种颜色的气球,你瞧气球好漂亮,但是小朋友只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的气球,把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磁铁贴在黑板的气球下面。

(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磁铁,把他最喜欢的颜色的磁铁贴在黑板上,分小组上讲台,全班参与,提高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2.活动二:自主探究记录方法

师:大家都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颜色,你能不能用你喜欢的记录方法记录上面这喜欢不同颜色气球的人数呢?

师:现在请你拿出我们的记录表,用你喜欢的方法记录上面的结果。

(教师巡视,引导部分学生进行记录)

师:请哪位小朋友上台展示他的记录方法?(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时,让学生评价记录方法是否简便)

师(小结统计方法):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最喜欢的气球颜色,都很有创意,而陈老师发现画“√”,画“○”,还有用“正”字表示的,这几种方法都是比较简便,美观。

师:如果再完成一张统计图,刚才画“√”和写字两种方法,你会选择哪种方法呢?

(插入课堂休息环节:拍手游戏)

3.活动三:小组合作制作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的小朋友都表现很不一般,那陈老师有个问题,选择红色气球的人数有多少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每种气球下面写下人数)

师:你们表现可真棒!为了能让大家更清楚看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的多少,我们可以画统计图。(在黑板展示统计图)

师:每个格子就代表一个同学的意见,喜欢红色的同学有10个,我就在这个统计图上涂上10个格子。

师: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横向的统计图,请小组长组织小组内的组员先一起讨论用什么方法制作出一张漂亮的统计图,然后在方格中涂一涂。哪个小组先完成统计图就贴到黑板上。

师:请大家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统计图是长方形的直条,也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从这幅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师问:(1)从统计图中知道我调查了______名同学.

(2)喜欢______色的人数最多,喜欢______色的人数最少.

(3)布置教室,什么颜色的气球要买多些?

师(小结):现在陈老师就知道该买什么颜色气球多一些,谢谢大家一起合作,这样的活动体现我们公平并关注多数人的愿望。你们是用什么知识来帮助陈老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师:统计知识真了不起,帮助我们做了决策。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交流,获取更多的信息,听取不同的意见,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所以通过合作交流、小组讨论,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助,让不同的学生都有表达的想法、表现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压抑学生的思考,要注重个性思维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想法,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调查和记录。因为创新意识要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才可能产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展示其独特的想法与构思]

三、感受本课,说说收获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师:用调查统计方法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确进行决策,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需要进行统计呢?下课找一找。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游戏中认识左和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2.不断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验,巩固练习,提高学生应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3.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办事效率.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上下楼规则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迅速地辨别左和右.

教学难点

体会左和右的相对性.

教学设计

一、初步认识左和右.

(一)活动一:认识汉字.

1.教师:老师早知道你们没上学的时候就认识好多的字,对不对?

出示汉字:左右

2.教师:谁认识?都谁认识左和右?把手举得高高的.

3.教师:你们真棒!那么多同学都认识!你举的是左手,还是右手?那只手呢?你用右手做什么?

(二)活动二:通过左和右介绍自己

1.教师提问:谁能把你的手举得高高的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哪是你的左手,哪是你的右手?你的左手和右手可以帮你做什么?

2.教师: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你的身上还有没有这样成对的好朋友,想不想向同学们介绍介绍?(眼、耳、脚……)

(三)活动三:找朋友游戏.

1.教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的好朋友,下面咱们就来找一找这些好朋友,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我一说左手,你立刻把左手举起来,一说左腿立刻指左腿,说哪指哪,看谁反应最快,指得最准确.

3.放“找朋友”的音乐,慢到快,由有规律到无规律:右手、左手、左腿、右腿、右肩、左手(空)摸左耳,右手(空)摸左耳……

(四)活动四:找位置.

教师过渡语:爱吃水果吧?桌面上每个袋子里都装了一些水果,轻轻倒出来.

1.看见什么了?

2.请像我这样摆上三种水果.(苹果、桔子、梨)

教师提问:最左边是什么?最右边是什么?

3.拿出香蕉,把香蕉和苹果挨着,放在苹果的右边.再拿出西瓜,西瓜和梨挨着,你们说放在哪儿?桔子的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

4.盖住三个水果贴在右边,告诉学生从右数梨是第四个,能猜猜白纸后面藏着几个水果?为什么?现在一共有几种水果?

(五)活动五:找同学家.

教师过渡语:左和右的用处太大了,你们看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1.出示图片:找朋友

教师:小龙到好伙伴小明家去玩.只知小明家在左边,到底是几号呢?他犯难了,你们能不能帮帮他?

二、进一步认识左和右,使学生明白左和右是相对的.

(一)活动一:讨论.

1.指定学生和老师一起玩.

2.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右边正好反着,到底谁做错了?

3.把你们的右手举起来,判断一下我们俩谁做得对?

4.怎么办?

教师:由于老师与你们站的方向是相对的,所以咱们的右手刚好相反.(玩拍手游戏.)

(二)活动二:帮一帮.

1.出示图片:上学路口

教师:小明上一年级了,他想我都是一年级的小学生了,我要自己去上学,于是,妈妈欣然同意了,妈妈把上学的路线告诉了小明.到了路口,可把小明难住了,你们能帮帮他吗?

2.找人来指一指.像小明这样站好指右边.

(三)活动三:上下楼梯.

1.出示图片:少年宫

1.教师提问:这些小朋友是靠右边走的吗?

2.展开讨论.

3.学生体验.五人模仿上楼,五人模仿下楼.想想靠哪边走.中途停.

(1)老师提问: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

(2)老师提问:(亲自体验上下楼的同学)你们是靠右走的吗?

那你的右边怎么一会儿在这边,一会儿又在那边呢?

4.除了在楼道里行走时我们要靠右行之外,还有干什么的时候我们也需要靠右?

(四)活动四:找球.

游戏规则:找一个同学被蒙上眼睛,再找一个同学拿好奖品站在教室的某一个位置,游戏开始,全体同学开始告诉被蒙眼睛同学的行走路线,如果你们把行走路线告诉得特别清楚,他就能找到球,我就把球送给你们.

三、小结.

你喜欢上这节课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5

《物体分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戏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计定的任务,所以只是找两个同学做了一下,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去参与,使学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机会,我想如果能重上这节课,我会真正的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去玩一玩。

2、在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提出翻一面来比时,由于我没有理解学生的意思,所以没有抓这个闪光点,如果当时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将是一个多好的生成。

3、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的是我要奖给学生什么,我的.喜欢就是学生应遵守的。课后专家们关于评价提出了建议,身体的语言是一种发自于情感的评价,胜过小红花这样物质的奖励,评价是可以延续的。

虽然这节课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小沙粒,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会一直督促我不断探索前进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6

“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

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案篇7

教学课题:

十几减9。

教学内容:

十几减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十几减9。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算理,学会“破+法”“连减法”,掌握“想加算减法”,感悟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9+3 9+7 9+4 9+6 9+9 9+2 9+5 9+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 )=12 9+( )=13 9+( )=14 9+( )=15 9+( )=16 9+( )=17

二、探究交流,展示汇报

1.出示教科书P10的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谁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有15个气球,买了9个,还有几个?)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算法的多样化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该怎样列式?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板书:15—9=

提问:如果没有图,要算15减9等于几,该怎样想?(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商量。教师可提示学生联系旧知识进行计算。)

[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或在直观图中圈一圈的方法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9加6得15,15减9等于65 想加算减法

(2)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连减法

(3)10减9等于1,l加5等于6; 破+法

(4)15减5等于10,再减4等于6。 连减法

教师对学生的不同想法,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多思考。

[进一步提问:这么多的想法都是对的,那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好呢?

(鼓励学生用想加算减的方法:想9加几得15,15减9得6)同时板书得数“6”。)]

2.小朋友玩套圈游戏,投了14个圈,有9个没套中,套中了几个?提问

(1)要求套中了几个,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4-9=)

(2)得多少?怎样想的?教师板书得数“ 5”。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十几减9)教师板书课题。该怎样计算这些题目呢?

[教师指题,引导学生总结出想加算减的方法,同时也鼓励学生可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检测与反馈

1.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在桌子上用小棒摆一摆,边操作边小声地说想的过程。然后指名说,再在方框里填上数。

2.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完成教科书P10“做一做”第3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任指几题,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教科书P11练习二第1、2题。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15-9=

10-9=1   9+6=15

1+5=6   15-9=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学本课时引导学生从情景入手收集信息,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理解+几减9的不同算法,在比较中发现想加算减法是计算又快又对的一种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做了铺垫。

5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