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39;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习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做一些练习题,回过头来解决开始设计的问题:男同学跳远成绩的排名。这样能使新知识学以志用。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1) 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口答。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二、探究新知

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 Z=xy,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板书标题)

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生:s=v t 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 t=s÷v 师:大家看这,我把s=v t写成v t=s行不行?

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 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师:第3个同学说的非常棒,咱们表示的是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vt不能反映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咱们在表示公式时一定要把三个量都写出来。师:下面请你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汇报,师总结并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C=(a+b)×2 长方形的面积:S=a×b

正方形的周长:C=4a 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a×a可以写成 错误!未指定书签。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它跟2a一样吗? 生:不一样。2a表示两个a相加。

师: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小兄弟,大家可以从表示的意义上区分一下。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咱们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并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

三、 课堂小结

师:对照板书,回想一下咱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四、 作业设计

课本P11第5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 3472+(1206+786)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 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 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理解“魁伟”、“保镖”、“同盟”等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3、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泼水的情景。

4、了解泼水节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知道是个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传统,与民同乐的好总理。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描写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积累第三小节相关词句,复述阿果、阿岩和泼水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了解泼水节。

1、板书:泼水节

2、我们都预习过课文了,谁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一下泼水节?

3、齐读第一小节。

二、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

1、(补充课题:的怀念)轻声读课文,思考: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泼水节,为什么有一年的泼水节却特别让人怀念呢?

2、交流,梳理课文内容。

三、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1、默读课文的2—9节,用“——”画出描写的有关语句;再读读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出示句子:

突然,人群里一个魁伟的傣家人出现在阿果面前,欢笑着把一个银鉢里的水向她迎面泼来。

(1)课文为什么不直接说是,而是称他为“傣家人”呢?从中你感受到些什么呢?

(2)朗读句子。

4、出示句子:

总理笑着说:“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他示意随行人员把伞收起来,又笑着对阿果说:“你的保镖不错呀!”

(1)总理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些话的?

(2)“我们是来过泼水节的。”你认为这话是总理对谁说的?

(3)说一说阿果、阿岩和泼水的情景。

5、出示句子:

总理想起来了,用银钵舀了满满一钵净水,欢笑着,拉开阿岩的衣襟,顺着脊梁浇了半钵,又把半钵从阿果头上轻轻浇下去。

(1)小组自学,大组交流。

(2)总理还会把这盛满自己祝福的吉祥和幸福的水,泼在谁身上呢?

四、感受情景相融的节日场面,总结全文。

1、引读第2节。

2、总结。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自然数。

2.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3.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认识自然数,及自然数的一些含义。

教学重难点:

认识自然数的6种含义。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图编题。

出示图片、学生编题

小结:自然数0、1、2、3、4、5等,可以表示物体的个数。

二、揭示课题

认识自然

三、新课探索

(一)探究一:自然数

1.数苹果,看个数。

(1)出示:1个苹果。

提问:现在你看到了什么?

回答:1个苹果。

(板书:1)

(2)逐步的一个一个添加苹果。

提问:现在有多少只苹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1、2、3、4、5„„

提问:这里的1、2、3、4、5„„表示什么?

回答:苹果的个数。

(板书:表示个数)

2.找名次,看序数。

(1)出示:刘翔110米栏比赛后的领奖的情景

提问:谁得了冠军?冠军还可以怎么表示呢?

回答:第1名。

(板书:1)

提问:那亚军和季军又可以怎样表示?

(板书:2、3)

(2)提问:这里的1、2、3表示什么?

回答:表示比赛的名次。

小结:比赛的名次是一种有序的排列。1、2、3也可以表示这样的序数

板书:表示序数

3.小结:像1、2、3„„这些用来表示计数编序的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被称为自然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深入地了解自然数。

(出示课题:自然数)

4.认识自然数。

(1)提问:谁能说说看你在平时生活中的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然数表示?

(2)学生举例回答

(3)小结:所以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做自然数。

(二)探究二:自然数所表示的6种含义

1.自学。

2.交流反馈。

学生逐步归纳自然数的6种含义。

3.小结。

①表示序数——如第3个。

②表示个数——如3个。

③表示代码——如:邮政编码中的3,3号运动员等。

④表示量数——如:“多长?多大?多重?”。

⑤表示计算结果——如:2+1=3。

⑥表示重复计算的次数——如:2重复加3次:2+2+2=3×2=62重复乘3次:2×2×2=23=8㈢

探究三:“0”的认识

1.提问:“0”是自然数吗?说说你的理由。

(1)学生介绍说理。

(2)小结:从历看,国内外数学界对于0是不是自然数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0是自然数,另一种认为0不是自然数。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材一直规定自然数不包括0。目前,国外的数学界大部分都规定0是自然数。为了方便于国际交流,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3100-3102-93)《量和单位》(11-2.9)第311页,规定自然数包括0。所以在近几年进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修订中,教材研究编写人员根据上述国家标准进行了修改。即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3)自然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0、1、2、3、4、5、6、„„叫自然数,简单说就是大于等于零的整数。

(4)板书:0是自然数。

2.提问:有比“0”更小的自然数吗?

(1)回答:“0”是最小的自然数。

(2)提问:的自然数会是几?

(3)回答:没有的自然数。

(4)板书: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3.小结。

0是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0加1得1,1加1得2,2加1得3,„„这样继续下去可以得到任意一个自然数。而从自然数的排列顺序可知,后面一个自然数比前面一个自然数多1。因此,任何一个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合并而成,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0可以看成是由0个1组成的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集合。如果把任意一个自然数用字母n表示,那接在这个自然数后面的一个自然数可以表示成“n+1”。

板书: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四、课内练习

1.找出下面哪些是自然数。

18、100.01、0、10000000、-9

2.判断。

(1)从1开始的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

(2)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都是自然数。()

(3)没有的自然数,也没有最小的自然数。()

(4)接在自然数18后面的自然数只有1个。()

(5)在4.2和8.5之间有4个数。()

3.有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可以表示为(a—1),那么另外两个自然数可以表示为()和()。

五、本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自然数有哪些深入地了解呢?

1.0是自然数。

2.每个自然数都只有一个自然数接在它的后面。自然数n的后一个自然数是“n+1”。

3.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六、课后作业

找找身边的自然数,说一说它所表示的含义。

小学数学四年级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59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