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的主要经历和作品的主要题材及风格。
2、学习作者善于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感情的技巧。
3、体会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动人的特色。
4、体验文中流露出的真挚的亲情。
【学法建议】
要重视诵读。本文是归有光的抒情名篇,感情真挚强烈,应通过诵读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项脊轩() 珊珊()
偃仰()兀坐()迨诸父异爨()()
先妣()门扉()栏楯()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可容一人居:顾视无可置者:
以当南日:室始洞然: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
客逾庖而宴:凡再变矣:
先妣抚之甚厚:某所,而母立于兹:
一、文本研习
1、层次结构
全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文章开头,具体地写项脊轩的小、旧、破漏而又阴暗:旧称“”,“,”见其小;“”直接点明旧;“,”见其破漏;“,,”则见其阴暗。这样写,跟下面写修葺后的项脊轩形成鲜明的对照,表现出作者对它的喜爱。修葺后的项脊轩变得不漏、不暗了。作者在这样的环境里读书,怡然自得。
这一段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写可喜事,记项脊轩内外的景物,着意写自己在轩中读书怡然自乐的情景。
后面四节是第二部分,写可悲事。作者写了“,,
”这三个典型的细节,写出封建大家庭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这是可悲事之一。,是可悲事之二。,是可悲事之三。十几年后作者又补记了最后两段,,是可悲事之四。
2、艺术特色
(1)文气贯通,浑然一体
文章写于不同时期,思念的人有三代,但作者以为线索,把人物、事件串联起来,又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使得文章浑然天成,毫无松散凌乱的感觉。
(2)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写出真情实感。
表现大家庭的破败衰落,作者选取了自己感受最深的细节,不言感慨而感慨自见;写祖母,也只是平平常常的几句话和“”“”两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39;复杂情感。
三、问题探讨
1、作者在修葺后的项脊轩中有时“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请从古代诗歌中再找出一些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并加以体会。
2、第二节中写作者的悲情写得很有层次,请划分出层次并加以品读。
3、有人认为第三节是多余的,应该删去。你是怎么看的?请说出理由。
4、本文的结尾,不言悲而悲不可禁,说说这样的结尾妙在何处。
5、有人说《项脊轩志》的主题是写亲子和夫妇之情,有人说是表达对昔日家庭生活的怀念,也有人说是对家道中落的身世的哀鸣和对个人遭际的不幸的凭吊,请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扃牖(jiōng)修葺(qì)栏楯(shǔn)栖息(xī)
B.象笏(hù)先妣(bǐ)阖门(hé)老妪(ōu)
C.尘泥渗漉(shèn)长号(háo)异爨(cuàn)冥然(míng)
D.万籁(lài)偃仰啸歌(yǎn)逾庖(yú)呱呱而泣(guāgu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今已亭亭如盖矣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室西连于中闺
D.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室始洞然(宽畅的样子)
②桂影班驳(错杂)
③先妣抚(抚摸)之甚惜
④妪每(每次)谓余曰
⑤风移影动,姗姗(美好的样子)可爱
⑥吾妻来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⑦其制(形式、制式)稍异于前
⑧或凭几学书(学写字)
⑨旧时栏楯(横的叫栏,纵的叫楯)
⑩瞻顾(泛指看,有瞻仰、回忆之意思)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⑩B.②⑤⑥⑦⑧⑩
C.③④⑤⑧⑨D.①③⑥⑦⑨⑩
5、翻译以下句子:
①.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②.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③.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簌有声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三、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理解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⑥殷忧:大忧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⑿谦冲:谦虚。⒀自牧:自立调养。
(14)简能:选拔人才。(15)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查解答疑问。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3、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小女孩勤劳、诚实、淳朴的美德,并受到感染。
2、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并体会这些语句在表达人物性格特点上的作用。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字词
吆喝狗吠鲫鱼拨浪鼓千丝万缕青山绿水
(1)读轻声,注意区分“拨”“拔”这组形近字。
(2)能再说出含有“千”和“万”的词语吗?
(3)青山绿水这是什么样的画面,想想怎么读?这样的描写环境的词语还能说出来吗
3、抓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说说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读课文,分段
读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小女孩为“我”送鱼的经过?试着给课文分段。
四、读课文,初步了解小女孩的品行
1、让我们走进姐弟俩,读课文,想想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我们要想深入了解一个人,要抓住人物的什么?就用这个方法我们进一步了解小女孩。
五、自学、小组合作学习文章第二段
1、默读画出描写小女孩外貌、言行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感受。
六、全班交流
1、当小女孩发现钱给错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同桌分角色读出小女孩的心情。
2、从中你感受到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让我们再来感受小女孩的诚实。师生分角色读课文。
3、出示小黑板(句子):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腰间的一个布包打开它,又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读这句话与书中有什么不同吗?
(2)你觉得的哪句话好,为什么?
出示:
我看着她沾着泥点的手,撩起橘红色衣襟,取出(紧紧埋在)腰间的一个布包,(十分复杂)地打开它,又(十分复杂)地分拣布包中的大小纸票,心里有些过意不去.
(1)括号中的这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2)小女孩的家境不富裕,而且很在乎钱,如果换别人看到多给了钱也许会怎么做?
(3)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带着你对她的赞叹再读这句话。
4、看着小女孩用一把葱对我补偿,此时我什么也说不出来,我在想什么?七、学习第三段
1、小女孩的诚实、朴实使我感动,令我无法忘记她。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我一直想念着小女孩?
2、读出我的失望。
出示小黑板:
但那些船上没有一点红。
3、我想念小女孩,我还想念什么?
4、学完文章,你此时有什么感受?说一说。
八、作业布置。
1、抄写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写一写你学习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18__月下桨声
问购、照顾
我姐弟
还钱、送葱
认识感动
诚实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创意]
点、线、面、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好的切入点,在点画出一条或两条反映课文内容或主题的亮线,围绕其主线深入分析全篇课文,这样便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教学有序生动,也容易达到教学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先找出切入课文的“点”——课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然后画线——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称呼,画出一条小说构思的&39;情节线;这其间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在如何变化?画出一条人物情感变化线。再以“线”及全篇——小说是从人物的哪些语言、动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态度变化的,这样便于深刻理解小说隐含的主题思想。
[平台展示]
下面请看根据此创意而设计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学过程。
1.教师:请同学们扫读课文,把课文中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找出来。
同学们扫读课文,勾画圈点,找出课文前后对于勒称呼的词语是: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3.教师指明回答后小结。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意还他们的钱,而且还可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4.教师:在上面这一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读书讨论,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学生活动:分组读课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语言、行动、表情。分小组交流意见。
6.教师小结:
①师结合板书归纳:
称呼于勒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家伙、贼、流氓
于勒———花了钱———赚了钱———破产没有钱
↑(态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妇
②师引导分析:小说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在变,对于勒的态度在变,这变来变去的原因是什么——钱,这变来变去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钱,这就形象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中学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积累民居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语言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互动讨论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六、教学过程:
导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会游玩那些景点?
长城。不到长城非好汉。
故宫。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宫很遗憾。
前些年新兴旅游的热点:胡同。坐上一个老实黄包车,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们的导游)作者介绍: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虽是江苏人,但他大半辈子都在北京度过,对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写作风格和沈从文相似,取材自由,讲历史、掌故、花鸟虫鱼、四方食事。其作品以营造气氛为手段来抒发情感,语言平实自然,较多使用口语,很有表现力。
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北京胡同的特点(1----4)
2.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胡同文化发展的趋势(13----15)
我做一个示范:读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种反正不当影响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这个方法,快速默读文章2------4段。
提问,然后归纳。
胡同特点:
胡同特点——正
名字来源——广
胡同数目——多
胡同环境——静
第五段是一个过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39;日常生活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习惯——安土重迁
邻里关系——过往不多
物质生活——要求不高
处事态度——置身事外
先让学生欣赏电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过程注意品味语言。
1.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2.“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面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卖!”
“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体现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胡同文化
安土重迁
封闭
过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易于满足
置身事外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点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语言:
1.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2.再见吧,胡同
讨论作者的感情:
1.喜爱与批判
2.伤感与留恋
3.理智与豁达
七、作业
课本84页。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