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1
一、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同学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同学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同学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只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这些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当。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 教材处置
教材首先由同学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由于我是借班上课我改为先让同学介绍自身的好朋友开始,引出姓名可以区分班上的同学。再让同学讨论用别的方法区分班上的同学。教学例1时,书中的邮编和地址距离同学的实际很远,我举了几个例子,通过不同省份、不同邮区、不同县(市)的邮政编码更有利于同学比较和观察,使同学更容易更形象的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在应用的时候,我出了一封收信人地址没有省、县的信,要同学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解答,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我让同学用编码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同学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
4、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和数字反映的信息。
课前准备 :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信封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2、能看图列出加、减混合算式。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做题,计算正确、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5、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记住第一次的运算结果。
【教具准备】
例题图,口算卡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播放丑小鸭动画片断,你看过这个故事吗?丑小鸭讲的是它在小时候因为长的丑处处被人欺负,后来经过自己顽强的努力终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那你知道美丽的白天鹅生活在哪里吗?今天我们请来了白天鹅为大家做向导带大家去做客吧。
二、合作探究
1、教学天鹅例题1。看:湖里有几只天鹅?演示:又飞来3只。现在呢?谁能说出完整图意。
[演示:又飞走2只。说出正确图意,然后老师演示完整图意。湖里有4只,飞来3只,又飞来2只,现在有几只天鹅?谁能把图意完整的说一遍?你知道怎样列式吗?求先飞来3只,怎么办?]
一共有几只天鹅?怎样列式?(4+3)又飞走2只又该怎么办?
问:飞走几只天鹅?怎样列式来表示飞走的2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4+3”的后面写“-2”。]
师:这个算式们以前学的连加、连减有哪些不同呢?这个算式里有加法也有减法,是加和减混合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式题(板书:加减混合)
这样的算式读做:4加3再减2。(学生齐读算式一遍。)
[加减混合式题怎样计算呢?你知道吗?]
根据图意想一想,先算什么?
你怎么知道先算4+3接着什么?用哪个数减去2?谁能说说4+3-2的意义?演示课件,鼓励学生把这道题计算过程说一说。
[这道题是加在前面,减在后面,就先算4加3得7,然后再算7减2得5。]
2、教学天鹅例题2。
咱们再来看看另一个湖里的天鹅吧。
演示:先有4只飞走2只,又飞来3只。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出图意,独立列式后集体订正。
[师:这道算式也是有加法,有减法,也是加减混合式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学生在书的方框里填数,指定学生说计算过程。]
3、小结:同学们真聪明,看看我们学习的和前面学过的连加连减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吗?
刚才计算两题都是加减混合式题,第l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先算什么?第2题是加法在前还是减法在前面?先算什么?
[概括:计算加减混合式题,加法在前面就先算加法,如果是减法在前面就先算减法。像这样的算式叫加减混合。]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67页“做一做”题。
[指定学生说图意。指名列算式。]
问: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接着学生计算,填方框里的数。做完后订正。]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题意,边讲边填,集体订正。学生说计算过程。]
四、课堂练习
1、练习十五的第2题。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算式。
2、练习十五的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总结:加减混合运算应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
我首先用丑小鸭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然后演示天鹅飞来又飞走或飞走又飞来的过程,让学生形象的感知加减混合算式的具体含义,从而掌握了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和方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4
教材解析: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习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习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5
一、学情分析
我班共有20名学生,10名男生,10名女生。学生的来源很广,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较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很多行为习惯有待进一步培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体单元安排为: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认识10以内的数;认识图形(一);分与合;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认识11—20各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期末复习;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个综合实践活动。
1、“数与代数”领域安排了6个单元。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认数,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单元数一数、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第七单元分与合,第九单元认识11—20各数;第二部分是计算,安排在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十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些内容是学生今后计算学习的重要基础,教材编排时不但课时有所增加,而且增设了“思考题”和“你知道吗”的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拓展认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丰富对数的认识,增强探索规律的意识和简单应用知识的能力。
2、“图形与几何”领域安排了3个单元。即第二单元比一比、第四单元认位置、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一方面利用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远近等,初步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另一方面,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分辨自己的前后、上下、左右,并初步应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再一方面,经过实物、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感知这些几何体的基本特征,为今后学习几何图形奠定初步的基础,也有利于学生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初步经验。
3、“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了1个单元。即第三单元分一分,要求学生能根据给定的标准或者自己选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初步体验简单的分类活动,学习分类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为以后学习统计和概率领域的内容打好基础。
4、“综合与实践”领域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分别安排在第六、八单元里,结合认识物体安排了《有趣的拼搭》,结合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安排了《丰收的果园》。让学生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体验,激发开展数学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现实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的数,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在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中,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探索10以内的加法、减法以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法、减法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能探索一些简单的物体、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在具体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经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3)能根据物体的数量、形状、颜色或其他标准,对熟悉的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2、数学思考。
(1)在认数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体会分与合的数学意义,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法和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经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体会有根据地进行思考;经过对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经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培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发展思维能力。
(3)在认识常见几何形体的活动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和观察、比较的能力。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和问题,初步感受数学抽象和简单推理的意义。
3、问题解决。
(1)初步学会从事物的数量多少,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方面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2)初步学会经过简单的数数、比较大小、加减计算以及观察、操作、分类等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3)初步学会用20以内的数描述和交流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态度。
(1)在老师的帮助与鼓励下,对数数、比较、分类、计算等与数学有关的活动感兴趣,具有喜欢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在建立数的概念、认识物体形状、讨论计算方法、表达思考过程等活动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3)在用简单的数表示事物的多少、用加减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以及用文字、符号表示简单规律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用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知道在计算以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数学活动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并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建议。
1、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一年级学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认真的学习态度。要求他们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倾听、积极发言、准确表达、认真作业。学生在写作业时,老师既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质量,更要关注学生的坐姿、握笔的方法,保护学生的视力。严格要求学生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涂改,认真听题、细心计算、耐心检查,逐步养成书写规范的良好习惯。说到书写规范,不仅要求学生数字写得清楚、美观,还要注意写数字的笔顺,比如:经常有学生把“0”、“8”的笔顺写错。
2、丰富问题情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1)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
教材在选择素材时注重创设形象、生动、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游数学知识的“海洋”,进行有趣的数学活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实际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从而引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如“数一数”教学中,选择了儿童乐园的场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观察、数数、初步感受数的实际意义。再如教学“10以内加法和减法”时,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浇花、植树、游泳、跳高、踢球、乘公交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2)编写生动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征,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些童话故事的情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有趣的童话故事中学习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以“森林运动会”为素材,引导学生学习数的大小比较;在教学5以内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经过“小朋友浇花”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提出“现在一共有几人”“还剩几个人”的问题,让学生产生数一数、算一算的冲动,主动去探索计算的方法,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设计丰富的活动提高计算能力。
在上一年级前,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10以内数的认识和计算等方面的经验,所以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基本没有问题。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稍有难度,这是后续学习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生必须学好,并达到熟练计算的程度,学期末速度要求大约为每分钟8道一步计算式题(直接写得数),正确率要达到90%~95%。由于低年级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而计算练习又比较枯燥,因此,老师在强调计算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数学扑克、登山夺红旗、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同桌自编计算题交换算等。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3、经历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给学生锻炼数学思维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发展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获得发展。
(1)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探索与合作的空间。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数学。真正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如在学习加、减法计算,特别是20以内进位加法时,鼓励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索并交流算法,实现算法多样化,并引导学生对不同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感受每种计算方法的优劣,选择适合自己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优化计算方法。
(2)要注重突出数学基本思想在知识形成和应用中的作用。
一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数学抽象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抽象的意义。例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数出现实场景中人或物的数量,再引导他们用相应颗数的算珠表示“一类等价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最后由相应颗数的算珠抽象出数,并借助直尺和图形使他们初步感受直线上的点与数是一一对应的,明确数的顺序和大小。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侧重引导学生经历“用小棒摆出十几→在计数器上拨出十几→写数”这样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初步感受不同数位上的数可以表示不同的数值,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特点。
二是要重视引导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体会数学思考的条理性和确定性。例如,组织“比一比”的活动时,增加了比“3支笔的长短”、比“3种水果的轻重”、比“3杯水的多少”等问题,引导学生在确定最长最短、最轻最重、最多最少等活动中,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
4、注重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可选择性。
一是要适当增加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练习。例如,为了给学生多提供一些练习写数的机会,在学习“认识1-5”和“认识6-9”这两个部分内容后分别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同时还在练习一和练习二中适当增加了习题的容量。另外,考虑到学生熟练掌握8、9的分与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历一个适当的过程,把8、9的分与合分开编排,并增加了1课时的练习。
二是进一步加强相近、相似或容易混淆的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比较。例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计算时,让学生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起来,说出指定得数的若干不同算式,启发他们在此过程中自主体会相关加、减式题的联系和区别。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经过题组形式,多次引导学生比较“得数相同的不同算式”和“得数不同的相近算式”,启发他们在比较中进一步把握相关式题的内在关联,提高计算的灵活性,并形成必要的技能。
5、适量补充安排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
本册教科书一共安排了12道思考题,这些题目涉及数和运算的意义、计算的方法和技巧、简单的实际问题和数学规律、简单的判断和推理等内容。解答这些思考题,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自身的价值与魅力、锻炼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本册教科书还经过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两则自主阅读材料,目的主要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愿望,启发他们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量补充安排相关的思考题和自主阅读材料。如在教科书29页“照下图这样,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要打()个结”,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做一做或者画一画中探索规律,解决问题。进一步延伸“把8根短绳连在一起,围成一圈,要打()个结”,让学生进一步探讨。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6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笨谒憬滩挠兴母霰嘈刺氐。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7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
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一年级数学教案下教案册篇8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在课的一开始,让学生把双手背到后面去,不看手指,说一说一只手上有几根手指?(5根)每两根手指之间有一个空挡,一共有几个空挡?(4个)想一想,手指数和空档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呈现例题情境图,看看图上有什么?你能从图中找出像我们刚才游戏中手指和空档这样排列的事物吗?看看哪个同学找到的最多?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 兔子和蘑菇 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师:一个一个排列就是手帕、手帕、手帕……夹子、夹子、夹子……来排列的,它们是这样排列的吗?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蘑菇和小兔子吧,他们又是怎么排列的呢?第一个是谁?最后一个是谁?两端都是谁?那么小兔子的只数与蘑菇的个数之间有没有规律呢?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要多1(板书:要多1)反过来,处于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要少1(板书:要少1)。]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四、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仔细看这幅图,这是马路的一边,有电线杆和广告牌,仔细观察它们是怎么排列的?谁是两端的物体,谁是中间的物体?现有25根电线杆,那么会有多少块广告牌呢?为什么?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 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五、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课件出示,一起交流。 师: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柳数和桃数相等)为什么会相等?(因为它们是在一个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圆形是一个封闭图形)什么是封闭图形?(首尾相连的图形,像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接下来我们再看两幅图。(课件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这都是封闭图形。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一共可以栽多少棵桃树?小结:在封闭图形里,如果两种物体间隔排列,那么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现在同学们知道刚才哪一个答案正确了吗?
六、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