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第1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2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98-99页例1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3题。
教材分析:认识百分数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小数,特别是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关注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教材创设了“谁投篮准一些 ”的主题情境,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在认识百分数以后,教材安排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百分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学生自主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设想:
如何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意图设计教学、开展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尝试 让学生先预习,再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出发,设计课前的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指导学生自学文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指导编写是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作为基础的。
2.从学生生活实际和预习后的现状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充满活力和灵性。所以,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预习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知识储备,采用了讨论、交流、互助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切关注。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你们收集了吗?谁来汇报?(学生教师指名学生上讲台在展台上展出收集的百分数)汇报时,教师:你收集的确实是百分数。你怎么知道这里的数就是百分数的?你怎样理解的?
2、教师导入:同学们收集的百分数真不少,说明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为什么会经常用到百分数呢?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激发了探究新知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引导探究,认识百分数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部分内容:
教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这里是我们学校六年级篮球队训练时记录的一些数据。
出示:六年级篮球练习数据统计
姓名 投中的次数
李星明 16
张小华 13
吴力军 18
教师:根据表中的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投的准一些呢?
(教师引导:如果他们投篮的次数相同,吴力军投的准一些;因为这是投篮的练习,而不是比赛,有可能他们投篮的次数不相同,如果投篮的次数不相同,还会是吴力军投的准吗?并相机引出下面的表格)
(2)教师将表格完整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提问:现在可以知道谁投的准吗?你打算怎样比较?
教师:(接学生回答)对,我们比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3)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出示例1的表格,教师问:李星明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在表格中依次出现表示三位同学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师解释我们把“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叫着“投中的比率”。
教师问:谁投的准一些,就看谁的投中比率高一些。谁的投中比率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得到的结果。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比较方法。
(教师肯定用小数的方法是可以的,两个两个比也是合理的。)
板书通分的结果。
教师:像这样的数也可以表示成百分数的形式。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师:(接上面)到底什么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怎样读和写呢?
(2)全班交流:
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例题中应把什么看成“一个数”,什么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64/100表示的意义?65/100、60/100呢?
让学生说三个百分数的所表示的意思。
(4)你会写和读百分数吗?指名说怎样读。教师板书。请同学们把例题中的数写成百分数,并读一读。
教师:现在你觉得表示投中的比率用什么数来表示比较好呢?分数、小数还是百分数?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看出? 3、教学“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第(1)题。
引导: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交流第(2)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是优秀率?
教师:优秀率就是优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交流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
提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知道“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教师:看来,大家对百分数都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现在你知道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4、再次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说意义和从中知道的信息。
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的百分数的意思
全班交流:让在黑板上交流的同学先发言。。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说的真好,不仅会读会写还知道了很多百分数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因此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科学合理的对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时又使得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练习,组织反馈。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及空白部分分别是“1”的( )%,交流时说情每个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问: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我们全班同学的解答情况吗?
教师:有方格的我们会用百分数表示,没有方格的你会表示吗?
出示:
引导学生用百分数表示。
教师: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能用分数的地方都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2、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整理成下表。
分 数 百 分 数
意义 (1)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还可以表示某个具体量 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做游戏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10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要求写的认真。教师记时(时间不是很长)
教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完成的情况吗?
你能只告诉你完成情况的百分数,让我们猜猜你写了几个吗?
你还能用百分数来描述没有完成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从我们生活中取材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真正感受百分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四、回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百分数有哪些认识?(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特殊在哪里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外实践:同学们,不仅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有些成语也和百分数有关呢。比如: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举一些例子让生说一说什么意思)。课后就请同学们继续收集与百分数有关的信息和成语。
附板书设计:
认识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64100 =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65100 =65%
60100 =60%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3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小学数学《位置与顺序 上下》说课稿模板
。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原有的基础进一步学习按物体的一个特征(用途)进行分类并计数。
2、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分类整理的习惯。
活动准备:
1、玩具店、食品店、文具店图片各一张。
2、常见玩具、食品、文具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活动主题。
1、师:小朋友们,如果你的生日快到了,你最希望收到什么礼物呢?谁可
以来说一说?
2、师:今天是小熊维尼的生日,他也想收到很多很多礼物,你想送一份礼物给它吗?那你想送什么礼物给维尼呢?你为什么想送那份礼物给他呢?
3、师:小朋友真棒,都想自己喜欢的礼物送给维尼,那你知道那些礼物可以在哪里买到吗?(请小朋友们一个一个地说一说,你最喜欢什么礼物?那些礼物可以在什么地方买到。)
4、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如,我最喜欢的礼物是图画书,图画书可以在书店买到;我最喜欢的礼物是遥控车,遥控车可以在玩具店买到。。。。。。(教师注意提醒幼儿表达方式。)
二、教师确定某类物品的用途,请幼儿说出该类型的物品有哪些。
1、师:小熊维尼收到了好多好多的礼物呀,谢谢小朋友了!可是那么多的礼物全都放在一起多乱多杂呀!我们给这些物品分分类好吗?
2、教师出示三张分类图片。
师:请小朋友看看,这张图片是什么意思呀?(文具类/食品类/文具类。)
师:那图画书应该放在哪个类呢?(文具类)
师:小朋友再想一想,文具类里还可以放上什么东西呢?(教师提醒幼儿尽量能说出3种以上的物品名称并注意表达的`句式。)
3、鼓励幼儿大胆联想,说出更多的物品。
师:那食品类里又可以放写什么东西呢?谁可以举手完整地回答老师,说出3种以上的物品噢!看谁最爱动脑筋了!(给每个幼儿表达的机会,特别是没有单独发言的幼儿。)
三、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幼儿人手一件物品。
师:朱老师给小朋友也准备了一些物品,先看一看你的是什么物品,你觉得它的属于什么类型的?
师:朱老师这里有三块类型图:玩具类、食品类、文具类。那么,第一组是玩具类,第二组是食品类,第三组是文具类,那么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找属于自己的类型吧!
师:请拿着玩具类的小朋友到第一组找个位置坐好,请拿着食品类的小朋友到第二组找个位置坐好,请文具类的小朋友到第三组找个位置坐好!
师:都找到了你的位置吗?朱老师来检查一下,看看有没有哪个物品走错了地方的噢!
注:教师在选择物品时注意一下两点:一是方便收集;二是特征明确,便于分类,尽量不出现某一物品既能分到这一类,又能分到那一类的情况。
四、结束活动。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手中的物品从后往前传,收好物品了吗?
师总结:在幼儿园,我们都能把物品归类放好,那在家你会吗?会不会自己收拾整理有序地摆放好物品呢?效果分析: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5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图)你能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吗?
2、汇报观察结果。
3、出示课题:操场上。
4、同学们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老师有2人、学生有6人、男学生有3人……)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老师把同学们回答出的问题整理成图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
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
6、同学们,根据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7、出示课题:两数相差应用题?
二、合作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比老师多()人。老师比学生少()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3、男学生比男老师多()人。男老师比男学生少()人。
(1)根据提出的问题,观察人物图片,解答第一组问题。
(2)把你观察的结果讲给你的同桌听。
(3)谁愿意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大家听呢?
(4)个别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讲给大家听吗?
(6)(指着图片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就是从学生人数中去掉和老师一样多的人数,剩下的就是学生比老师多的几个人。
(7)你们能用刚才同学们的方法解答“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吗?”
(8)学生汇报解答方法。
(9)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10)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感兴趣的另一组问题。
3、联系实际,尝试应用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43页1题,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3)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完成。
(4)游戏:抢椅子。
游戏规则:要求每人抢坐1把椅子,抢不到的则为失败。
a先摆放4把椅子,让3个小朋友去抢占,结果会怎样?
b如果把4把椅子坐满,需要()个小朋友呢?
c还是摆放4把椅子,让5个小朋友抢占,结果会怎样?
(5)实践活动“小调查”
要求: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方法:指定一个小组站起来,让其它小组的同学数、说、列式计算。
4、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同种、同类的物品。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口头列式解答,并和家长进行交流。
5、总结。
通过观察、操作,你们理解了有关多些、少些的概念,能根据图意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既锻炼了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6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跳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34-35页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同时,结合学生一些日常的活动,将解决问题的思想也渗透在计算的学习中。教材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加减法计算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加减法计算的动机和兴趣。
二 学生分析
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0-10并掌握了7以内的加减法,已具备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上过学前班,数的组成也基本上知道;大部分的学生会看图说算式。所以这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相关的减法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交流加减法算式,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三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正确计算“8”和“9”的加减法。
(2)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看到一幅图写出四个不同算式的过程,体验和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逐步养成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一说
上体育课了,有很多小朋友在一起跳绳。(课件出示)
1、同学们从图中可以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说说看。
4个男生和4个女生;1个戴帽子的、7个没戴的;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
然后完成有关算式: □+□=□
2.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你还能说出哪些加减法算式?(同桌合作,边说边写,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同整理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看、说、写,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活动二:画一画
(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初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
1.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画画。今天,我们就和小象一起当一名小画家。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小画家”卡),先看小象怎样涂方格,并帮它把算式填完整;再想还可以有哪几种不同的涂法和算式,请完成在卡片上。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并及时作出评价)
3.小结:
小朋友们真是又聪明又能干,不但方格涂得漂亮,而且列出了很多不同的加减法算式。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再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领吗?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课本35页的练一练。(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己先涂方格,再列算式,然后小组再交流。不仅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还要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活动三:练一练
(通过练一练,进一步巩固新知。)
1.说一说,填一填。(1题是开放型习题,只要学生的解释、想象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2.算一算(综合练习)
3.数学游戏:找朋友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找朋友的游戏情境中,轻松的练习并巩固了9的分解与组成。】]
活动四:试一试(34页的内容)
(通过“试一试”这一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1.刚才小朋友表现得很棒。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最聪明,大家愿意吗?
2.师出示卡片,指名口答。
如8+□=□或□-4=5(教师可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试一试,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初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五:数学故事
课件出示第35页八戒吃瓜图
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看图编故事。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们都表现得很好。回家后,把你今天所学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一年级教案篇8
“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40页练习六1~3题
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观察商场实物的摆放情况,初步感知分类的意义;通过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学会物体进行分类方法。
教学具准备:
学具袋(6袋不同的物品)。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1.感知分类。
教师出示书柜,把手中的书本非常整齐的摆放在书柜中.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老师是把一样的物品放在了一起。
[从生活引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看录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通过学生相互叙述,使叙述在观察、思维、想像、交流中初步感知分类的方法。]
2.明确分类。
揭示概念:像老师这样,把一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叫分类。(板书课题)
教师再出示一个书柜,比较乱,书和练习本放在一起了,让学生谈一谈观看这样的'书柜的感受.进一步明确分类的意义.
[通过学生观察,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分类使生活更方便了,同时感受到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就有数学。]
二、巩固发展,体验分类。
1.摆一摆。
出示书柜,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相应物品分类摆放在柜台里。
学生汇报物品是如何摆放的,教师从而明确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分类使每种物品看得更清楚了,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许多方便。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分类中初步体验分类的必要性。]
2.分一分,完成做一做。
(1)教师出示很多水果和蔬菜,说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
[为学生提供“做”的机会,通过亲手操作进一步体验分类。]
(2)小组活动,组内互相交流是怎样分的,体验分类的方法。
通过分一分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分类的作用。
[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3)汇报交流
教师在巡视中指导,同时注意西红柿的分法,及时纠正错误.
3.练习,练习六1—3题。
(1)第1题
启发学生在书上圈一圈,并说一说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
(2)第2题
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
启发说出:前、后4辆车是同一类的。
(2)第3题
教师说明题意,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明确其中一个与其它三个不是同类。
[通过学生独立练习,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渗透集合思想。]
4、补充练习
(1)每组一袋物品,明确要求:先议一议怎样分,哪一组分得又快、又准确。然后汇报说明。
(2)出示很多蔬菜和水果,请小组同学分类.然后派代表汇报.最后对容易出现错误的西红柿要进行指导.
[补充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练习,使学生体验分类的技巧。]
5、拓展练习
出示9张卡片,要求学生分类。学生进行汇报。(可出现两种分类的标准)。教师小结:分析事物要从多角度去看。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类,回家之后自己整理书包和书柜,看谁整理的最干净、整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