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g过程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一)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2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感知诗歌内涵,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其人及写作背景,准确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诵读,品析诗歌的意境美、结构美和音乐美。

难点:

能通过诗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理解诗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林徽因是中国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很多人认识她,是因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让我们走近林徽因,来学习这篇课文《人间四月天》。

(二)初读课文

【作者简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创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标题解读】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总而言之,不论为什么写作,这都是一首“爱”的颂歌。

【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呢喃:本课形容燕子的叫声。

(三)精读课本,贯通全文

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

1.诗中的“你”指代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指代“人间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暖,希望”,突出了“你”娇柔、温和、静雅的特点。

2.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意境?

明确:

意象:四月天、风、云烟、星子、细雨、花、月圆、新芽、白莲、燕。

3.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细读课文

1、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细雨点洒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抒发的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2、诗人为我们呈现出了什么样的人间四月天图景?结合诗句分析。

【交流点拨】

诗人给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明丽、温润丰美的人间四月天图景。

和煦的微风在春光里飞舞,黄昏的云烟弥漫,繁星在夜空闪烁,细雨洒落花瓣;百花润泽鲜艳、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洁明净,草是鹅黄、芽是嫩绿、莲是洁白,繁花一树树绽放,春燕一双双呢喃,这些景和物都给人一种温馨柔媚的感觉。

(五)研读。

1、文章用了什么创作技巧?【明确】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具体了“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2、请同学们再品读诗歌,仔细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内涵和主题。

明确:

这首发表在1934年《学文》上的作品,是为儿子梁从诫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对儿子降临人世的喜悦和对儿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诗是一首表达母爱的亲子之诗,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首对生命的赞歌。表达了对儿子的无比喜爱和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交流】

徐志摩《再别康桥》,卞之琳《半岛》等。“新月派”诗歌提倡新格律诗,主张“三美”:即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舴艨、载的读音,能有感情地朗诵全词,

过程与方法: 掌握几种表达感情的方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学会运用诵 读品词对比知人论世等方法赏析古典诗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美节奏美语言美。

4.体悟词人的情感,理解词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 鉴赏词作的意境。

2.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 在多媒体课件上结合白板功能的使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一位宋代婉约派的女词人,也是老师喜欢的一位词人,他被成为“一代才女”,她就是李清照,下面我们来赏读他早期的作品《如梦令》,看这首词中,表达了词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九百年前的这位旷世才女孤独而高贵的灵魂,学习她后期的另一首作品《武陵春》

二、 读愁

1、自由朗读这首词,大概了解词的内容,读完后告诉我你的感受。(愁——板书)

2、为什么作者前后期的作品有如此大的感受?(介入背景)

3、强调字音 : 舴艋 、 载 、拟

4、强调语速、语调和节奏

5、全班带有感情的齐读

6、听读,在听读的同时,试着理解这首词。

三、 解愁

1、结合词中的内容,谈谈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自由赏析,老师适当引导

四、 赏愁

1、听说双溪的春景不错,可是作者去了吗?(没有)为什么?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2、回想一下前人在诗词中也有许多描摹愁的诗句,他们是怎么写“愁”的?写出了“愁”的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积累的诗句)

3、老师展示搜集的资料

4、那么,我们看一下词人李清照是如何写“愁”的?“愁”怎么能用船去载呢?这个词是不是用错了?

引导:愁是什么?它是什么状态?——是感情、是抽象的东西

而能用船装载的是什么?——东西、货物,有形有重量

明确:在这里,词人把无形抽象的情感当作有形具体的事物,化虚为实,巧用比喻、夸张,其实它突出的是愁的什么特点?(重——板书)

5、小结

李白写出了愁的韧读,李煜写出了愁的长度,而李清照则别出心裁的称出了愁的重量,其才情可见一斑,给我们以后的写作也有了一个启示:要另辟蹊径,做到标新立异,别出心裁。

五、诵愁

1、在古筝曲《月满西楼》音乐的伴奏下,诵读这首词。

2、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六、写愁

古人把愁写成了各种形态,请你也仿写几句摹愁的句子。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到李清照内心的愁苦的情感,领路了他遣词造境的文学才华,希望同学们能爱上李清照、爱上中国古典诗词。

七.作业布置

1、 继续写愁

2、赏析《声声慢》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品读语文精练、准确的语言;学习多角度生动细致写景的方法。

3、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感受词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诗人对历代帝王的评价。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用人民大会堂里的巨画《江山如此多娇》引入。

2、介绍写作背景。

3、范读(听录音或教师范读)

4、读准下列词语

莽莽妖娆折腰红装素裹稍逊成吉思汗一代天骄

5、学生朗读课文

6、齐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请分别概括这首词上下两片的内容。

二、质疑赏析

(一)赏析文段一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开头三小句写了什么内容?在写作上起到什么作用?

②诗人“望”到了哪些景观?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

③请你简单概括一下作者描绘意境的特点,且用课文中的一小句来概括祖国河山的特点。

(二)赏析文段二

1、朗读

2、完成下列思考题:

①文段第一大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②诗人是如何评价这五位历史人物的?

③“惜“字包含了哪些意义?

④请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指导

1、齐读

2、教师点评

3、听配乐朗读

4、个人朗读,学生点评

5、齐读

四、巩固迁移

1、小结

2、学生自由朗读,进行背诵。

3、布置作业:

①背诵课文

②积累写雪的诗句

③《导学导练》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5

学习目标:

1.品味词中凝练、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重点)

2.理解词的大气镑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感受词人的豪迈与大气,激发热爱祖国壮美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的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示标:

由回顾写雪的诗句导入。

(由回顾旧日积累导入到对新诗文的阅读,便于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可适时补充。

二、课文探究:

(一)一读课文,感受气势:

1.指名朗读,请学生听准每个字音。(将需要着重指出的字写到黑板上)

2.强调以下字音

沁qìn数风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3.注意节奏和重音

以前三句为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师生共议停顿和重音,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集体朗读全词。

(二)二读课文,理解词意。

1、赏析上阕:可围绕以下几个问题来进行:

⑴大家看上阕写了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上阕主要描写北国雪景。

⑵哪个字在上阕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内容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望”字。在古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阕各有一个,读诗词要注意找出领字。

⑶那么,“望”字在文中领起了哪几句话?作者抓住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写的?

讨论并归纳:

从“长城内外”到“试比高”。长城、大河、群山、高原。

⑷诗人采用了哪些修辞和写作手法把他所要描绘的雪景形象地呈现出来?

(先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可能遇到的疑难:

①为何“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不是“望”统领的句子?

结合这个问题,可以感受一下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化静为动的写法。

这里可以结合《社戏》中“单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一句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

2、赏析下阕

⑴祖国的江山正因为如此的多娇,才引得无数英雄竞相为之倾倒,作者对他们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讨论并归纳:

“惜秦皇汉武……射大雕”

⑵作者在文中评论的历代帝王中,你都了解他们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请几位学生简单介绍,其他同学和教师都可作补充,此处点到即止,不能过细。)

⑶作者在评论这些帝王时又用了哪个领字?领到哪句?为什么要用这个字?

讨论并归纳:“惜”,统领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⑷在下阕中,作者有没有直接抒发这一观点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在这里适时介绍写作背景,并引导学生理解本句的内涵。

⑸作者是怎样将上阕的写景与下阕的议论有机的结合起来的?(从文中找出)

讨论并归纳:

“江山如此多娇……折腰。”

可能出现的疑难:

①为何评价古代帝王要用“惜”字?

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重点字词的方法全面的看问题。如:从“略”、“稍”、“只”等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还可以,但在“文学才华”方面就差一些。从“略输”、“稍逊”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这些古代帝王的丰功伟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他们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是历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还包含着后来者必然居上的伟大气概。以此来明确作者如此评价古代帝王的目的,并为理解分析主旨句打好基础!

②要适时追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三读全词,体会感情。

此处可采用男女分读的形式,也可以全班齐读!

三、背诵比赛

《沁园春雪》诗意充沛,有声有色。全诗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从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认真朗读品味,会给人留下淳美的艺术享受。下面我们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熟课文。

四、总结全文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2、找毛泽东的其他诗词自读,体会诗作中蕴含的情感。

可推荐《沁园春•长沙》、《七律•长征》等。

九年级语文教案上册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3、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4、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吟诵词作并默写。

教学难点:

1、利用想像、联想等方式培养学生赏析诗词的能力。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词作意境,品味词作的内涵。

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挥联想和想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并且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边塞诗词,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学过的有哪些?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岑参:《白雪歌送…》“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陆游:《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这首词也是描写边塞生活的。(板课题)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作者简介(略)

背景介绍(略)

三、自读欣赏,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

2、齐读

3、自由读(提出质疑)

四、品析词作内容

师:同学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的是什么吗?

(一)、品析上阕的景物描写

1、写了哪里的景色?你觉得这里的景色与作者家乡的景色一样吗?

2、景色的不同体现在哪一个字上?(“异”字,以异统领)

3、“异”在何处?(再次自由阅读,合作讨论,找出“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雁去无留意、边声四起、孤城紧闭

4、以上的景色描写渲染出怎样的气氛?(荒凉、萧条、寒冷)

过渡:此景会让人产生怎样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踏着文字,去体味作者心中的那份情。

(二)、体味词人的思想感情

1、作者和将士们长期生活在如此荒凉的边塞之地,他们的内心感想会是怎样的呢?(寂寞、孤独、思乡)

2、从哪些词句的描写中,体现出他们的这种情感?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思乡忧国,但功业未成无归期

悠悠羌曲,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无奈、凄凉、苦闷、悲愤

(深入理解燕然未勒后的心情)

师:可见,上面的写景,都是为了后面的抒情。在寥寥的几十字间,作者既写了景,又融入了情。最后让我们带着此情此意,再一次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五、背诵并默写。

57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