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1

一、活动名称:

《认识长方形》

二、活动准备:

1、课件长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正方形娃娃介绍自己的录音。

2、长方形两张(其中一张边画有四种颜色,一张对边画同一种颜色);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幼儿每人一张(长方形的宽与正方形的边一样长)。

3、"小客人"两个:一个嘴巴是长方形的,一个嘴巴是正方形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饼干每人一张。

三、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对图形进行比较的兴趣。

2、能在周围环境中找出长方形的物体。

3、认识长方形,知道名称和基本特征,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它们的异同点。

四、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活动导入:猜一猜。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有4条边、有4个角,而且4条边一样长,4个角一样大。小朋友猜猜它是谁?(幼儿回答)(二)基本部分:

1、放课件,出示正方形,加深幼儿对正方形的认识。

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老师把它请出来!(出示正方形)原来是正方形,小朋友欢迎它(拍手欢迎)。

正方形娃娃:嗨!小朋友,我是正方形,我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我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师:小朋友,正方形说它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咱们一块来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2、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出示和正方形娃娃一样的正方形,让幼儿通过用和它边一样长的纸条进行量一量,从而感知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引导幼儿讲述正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正方形有4条边,4条边一样长,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

3、出示长方形娃娃,引导幼儿认识长方形。

师:正方形娃娃还请来了它的一位好朋友,大家看它是谁?(长方形)大家看它和正方形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幼儿讲述)让幼儿通过折一折,知道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引导幼儿讲述长方形的特征)幼儿齐拍手说特征。

师小结: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有4条边,对边一样长。

4、幼儿操作,加深认识。

师: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现在请你自己动手折一折,看一看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什么样的?它们哪些地方不一样?

5、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异同点。(引导幼儿先说,后师小结:相同点:都有4个角,4个角一样大,都有4条边。不同点:正方形4条边一样长,长方形对边一样长。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识别物体的长、宽、高。

2.激发幼儿进行测量活动的兴趣。

3.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幼儿人手1只空纸盒、1把自制多用尺(见图7―12)。图7―12自制多用尺

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

(1)教师以空纸盒、桌子、教室为直观演示教具,让幼儿分别感知它们的长、宽、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它们的长、宽、高?

在幼儿议论后教师归纳:用测量的方法。

目测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较,但不精确。

测量法:用尺子来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把多用尺,教师提醒幼儿数一下,多用尺上有几个小格子,幼儿数后发现多用尺由10个彩色小方格组成:红一黄一蓝一绿一橙五色相间。教师再提示幼儿,这把多用尺可用来量物体的长、宽、高。

2.演示

(1)教师用钢卷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长、宽、高。

(2)个别幼儿用多用尺量空纸盒的长、宽、高,说出长、宽、高分别是几个小方格。

3.操作

(1)幼儿用各自的多用尺测量空纸盒,分别量出空纸盒的长、宽、高各是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2)幼儿合作用多用尺测量小桌子,量小桌子的长、宽、高是几尺(10个小格为1尺)或几尺零几个小方格,并记录在纸上。

(3)幼儿尝试进行自然测量,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活动建议:

1.启发幼儿在使用多用尺测量时,可以1个小方格作单位,也可以1尺作单位(10个小方格为1尺)。量同样长的物体,单位小,测量的数大;单位大,测量的数小。例如,空纸盒的长可以说是2尺长,也可以说是20个小方格长。

2.可再让幼儿想想,除了用多用尺测量外,还可以用什么作为度量工具?(小棍、绳子、筷子、脚步、手等)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学习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并能用三个或更多的物体比较高矮。

2、能认真地参与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P11

2、三个不同高度的帽子。

3、一个大方块。

活动过程

1、玩比高矮的游戏。

(1)、两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观察。

"这是谁啊?我让她们都站在这平平的地面上。看看这两个小朋友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引导幼儿比较。

"又来一个小朋友,我也让他站在这平平的的地面上,并站在这两个小朋友的中间,这里就有1、2、3三个小朋友。看看她比哪个小朋友高?比哪个小朋友矮?(原来她们是比过以后才能知道高矮)。"

(3)请一个小朋友站在一个大方块上,与其他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现在谁高谁矮。

(4)请幼儿认真观察、思考:谁最高?谁最矮?为什么?想一想比高矮,怎样比最公平?

2、再次尝试比高矮: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四至五人,幼儿自己练习比高矮,并按高到矮(或矮到高)顺序排队。

3、再请三个高矮不同的小朋友,戴着高矮不同的帽子,请其他的小朋友比一比,说一说哪顶帽子高,哪顶帽子矮,怎么比?

(1)请小朋友将帽子摘下来,放在桌子上比一比。

(2)与小朋友讨论比较高矮的方法:相比较的物体必须都放在同一个面上,也就是说都在桌面上或都在地面上,而且这些地方一定要是平的。

4、做练习:《我的数学》P11,比一比谁戴的帽子高,谁的帽子矮。在高帽子上打勾,矮帽子上画小三角形。后讲评幼儿做练习的情况。

5、小朋友们,想不想让自己比别人高呀?那我们要怎么做呢?(鼓励小朋友,多吃饭菜、少吃零食,多运动,才长得高。)

反思:本次活动的重点是通过三个活动环节,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比较高矮;学会运用高高的、矮矮的.、比较高、比较矮、最高、最矮等语词,并理解物体高或矮的相对关系;初步尝试将物体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的有序排列。

小百科:高度首先是个物理空间的概念,作为物理空间概念的“高度”含意比较简单,是指从地面或基准面向上到某处的距离。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4的加减法,继续三幅图之间的关系。

2、将三幅图连起来,表达其中的含义,运用正确的词汇表达图意。

3、敢于克服胆怯的心理,大胆回答问题。

活动准备:

1、教具:有关4的减法图三幅。

2、学具:幼儿用书,铅笔。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游戏"看谁说得快"。

教师提出要与幼儿玩游戏,随后讲一讲游戏规则:教师说一个数字,请幼儿说出它后面的一个数字。教师,全体幼儿尝试回答,当全体幼儿玩的比较熟练后,可以与小组的幼儿玩。

教师说出游戏的另一个规则:教师说一个数字,幼儿说出它前面的一个数字。教师,全体幼儿尝试回答。

(2)学习4的加减法。

教师依次出示三幅图,请幼儿说出其中的含义,注意提醒幼儿用正确的词(来了,一共;走了,还剩下)表达图的含义,可以多请几个幼儿说一说。接着,教师请幼儿为图列出算式,个别幼儿列,集体进行认读两遍。

2、操作活动。

(1)看图列加减算式。

幼儿仔细观察图片的变化,幼儿用"又来了"、"一共"、"走了"、"还剩下"等词汇,讲一讲三幅图的含义,再正确区分加法题和减法题,最后,为三幅图列出算式。

(2)看图形找特征。

引导幼儿根据图片特征,分别在表格的相应上打。

3、活动评价。

展示幼儿的操作材料,请个别幼儿说一说图片的内容,读一读算式,并带领全班幼儿一起读一遍算式。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用词是否正确。对用词准确、计算正确的幼儿给予全班表扬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建立等量概念。

2.能够发现问题,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

3.体验快乐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玩具若干,玩具篓两个;苹果标记10个,西瓜标记8个;红色、黄色发圈各5个,蓝色、绿色发圈各9个。

活动过程

1.引出等量问题

(1)师交代比赛规则: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运玩具比赛,大家在规定时间内跑到指定地方拿玩具,每次只能拿一个。

(2)幼儿随着《运动员》的音乐出发“运玩具”。比赛结果:苹果队获胜。

(3)师:你们猜猜苹果队为什么能获胜呢?(他们人多)

2.解决怎样等量的问题

(1)师:聪明的雯雯发现苹果队人多了,有谁能有好办法很快知道苹果队比西瓜队多几个人呢?

(2)幼儿互相讨论。(一个一个地数;小朋友手拉手,谁没有好朋友就是多了)

(3)苹果队和西瓜队的幼儿手拉手,发现苹果队幼儿多了两个,让其中的一个幼儿把苹果标记换成西瓜标记。

(4)师:现在大家都有了好朋友,也就是两队人数一样多了,我们再次进行公平的“运玩具”比赛。

3.提出新要求

(1)师:我们分男孩子和女孩子再来一次比赛,请女孩子自由选红色和黄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男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2)女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男孩子做啦啦队为女孩子加油。

(3)同样的方法,男孩子自由选绿色和蓝色发圈。幼儿自选后,发现两队不等,由女孩子帮助检查并调整。

(4)男孩子进行“运玩具”比赛,女孩子做啦啦队为男孩子加油。

(5)引导幼儿说说哪队运玩具多又快,为获胜队发奖牌。

(6)大家戴上奖牌一起跳舞庆祝。

4.放松活动

活动评析

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将教材、教法、幼儿三方面作周密考虑,简而言之就是“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以教学活动《运玩具》为例:

一、备教材——直击教学目标,思考核心教育价值

“运玩具”是中班的一节数学活动,它的核心是等量关系的教学。按照《纲要》要求,中班的幼儿已经需要学习和了解等量的概念。因此,教师首先需要的就是找准教学原点,仔细思考本次活动的目标(核心价值)是什么,以定位准确、指向清晰的教学目标来引领教学全程。品读三个目标,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内容选择上,“等量”这一教学核心适合于中班幼儿学科学习:而游戏化教学手段,借助问题发现来引导幼儿学习的方式则体现了较好的策略和手段运用。认知对象(内容)、认知主体(幼儿)、认知策略三要素通过目标得到了有效整合,整体表述精确到位、逐渐递进,教学活动的核心价值得到了体现,目标建构成螺旋式上升态势。

二、备教法——推敲教学环节,营造自然“发现之旅”

在“运玩具”这节教学活动中,我们能够比较充分地看见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发自内心地想要习得知识。借助于教师的无形牵引,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做到了“以数学的知识和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一切显得水到渠成,教学设计显出环环相接、层层推进的特点。比如,为了使幼儿更加熟悉“等量”概念,灵活运用已得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教师安排了幼儿最为感兴趣的竞赛游戏环节。初看似前面游戏的重复,仔细推敲,我们会发现:“幼儿自由分组”区别于先前的教师预先分发水果标记,幼儿的游戏自由度得到增加;“男生女生互相检查”区别于先前的个别幼儿检查,促进了幼儿团体间的交流和伙伴关系的建立;人数不一样多时的相互调整,既有经验的运用,更增添了一丝帮助和关怀的意味。这样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在欢笑中发展了思维、丰富了技能。

三、备幼儿——了解所需。传递恰当学习方法

纵观“运玩具”的整个活动过程,没有呆板的说教,没有生硬的讲解,借由最初的比赛,人数多少的问题在幼儿的面前得到呈现。教师紧紧抓住幼儿对于公平性的质疑,发起了新的互动,以求知者的姿态来请教于幼儿:“谁能很快知道人数不等?究竟多几个?怎样才能一样多呢?”类似这样的提问,深化了幼儿自我的探究行为,逐步理解了“等量”的概念,摸索出如何使不同人数的队伍实现“等量”的方法,使学习质态得到提升,问题在摸索尝试中迎刃而解。这样的一种学习氛围,将幼儿的主体感受与教师、与教育情境紧密联系,使学习不再是教师驾驭主导之下的被动学习。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6

设计意图:

中班孩子年龄较小,平时爱将自己的东西堆乱放,有时找一样东西需要很长时间,为了纠正孩子的这些毛病,培养幼儿归纳、计数、记录的能力和操作兴趣,因此,我设计了海底世界(分类计数)这一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按照物品的种类进行分类,用数字、符号记录分类结果。

2.复习巩固对5以内数的认识。

3.培养幼儿操作兴趣,能用语言表达操作情况,促进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学习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记录海底动物的数量。

活动难点:

正确计数分类结果,并用标记方法记录分类计数结果。

活动准备:

海底世界背景图2张、9张统计表、小海螺图片、8组幼儿操作材料、1~5的数字卡片。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观察法、分类操作法。

活动过程:

一、律动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

1.师幼互动游戏《一只小鸡》。

2.提出:律动里出现了那几个数字?

3.出示数字宝宝,幼儿根据数字做拍手游戏。

二、创设情境“海底探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1.今天呀,老师要带小朋友去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动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地方吗?

2.出示“海底世界”背景图,请幼儿观察。

提出问题:猜一猜,我们这是到了那里?(幼儿:水里、河里、海里……)

3.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这里就是传说中的“海底世界”,你们知道在海底生活着那些生物吗?(幼儿:小鱼、鲨鱼、海龟、海马、章鱼……)是呀!海底有许多我们认识还有不认识的生物。咦,他们这会儿都到哪里去了呢?

三、感知动物数量,学习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记录动物的数量。

1.教师将章鱼、水母和小鱼的图片一一贴到“海底世界”的背景图上。

2.提出问题:谁能看出在海底一共有几种不同的动物,它们分别是什么?(幼儿:有三种:章鱼、水母、小鱼。)

3.引入:今天呀,海底将要举行一场运动会,想请队员最多的一组动物当裁判,到底哪一组的队员最多呢,还得请小朋友来帮帮忙,小朋友们愿意吗?让我们热烈欢迎第一支代表队—章鱼代表队。

4.请小朋友数数看,章鱼代表队一共有几名队员?应该用数字几来表示?请幼儿找出数字“3”并贴在章鱼图片的下方。

5.教师启发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感知记录水母和小鱼的数量。

四、了解分类计数的意义。

师:小朋友刚才为每一个代表队进行了数量统计,这个计数方法就叫分类计数,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哪支代表队可以当裁判,为什么?(小鱼代表队,他们的数量最多,是5条。)小朋友真能干,帮他们选出了裁判,为了表示感谢,他们决定将小海螺当礼物送给你们,想要几个就伸出几根手指吧。

五、实践运用。

1.情景拓展。

引入:海底动物为了表示感谢,还特意给我们中一班的小朋友送来了邀请函,请中一班的小朋友去观看他们的比赛,谁想来报名参加?

提出:老师想把上来的这些幼儿分成两组,可以怎样分呢?谁帮老师出出主意?

孩子们各自表述自己的想法。

那么,什么方法能最快的将他们分成两组呢?(男孩子、女孩子)那我们就动起来吧。(抽幼儿上前分一分。)小朋友们分得真迅速,那小男生、小女生各有多少?

2.幼儿操作,巩固分类计数。

将幼儿分成8组,给每组幼儿分发操作材料,要求每组幼儿分工合作完成。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辅导。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分类计数,就是先将不同的种类的物品分类后再统计其数量,这种方法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旨在引导幼儿学习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记录海底动物的数量;能正确计数分类结果,并用标记方法记录分类计数结果。整个活动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环节:律动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为分类计数打好基础。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海底探密”,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感知动物数量,学习用分类计数的方法记录动物的数量;了解分类计数的意义。

第三个环节:实践运用,通过情景拓展让幼儿上前将前面来的幼儿分成两组,并统计其数量;幼儿分组合作操作,借助老师的提示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分类计数,从而巩固所学知识。

上完这节课后,我感觉不是很理想,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1.活动时间过长,究其原因是在第一个环节中复习巩固5以内的数耗时太长,以至于幼儿后来的分类计数操作练习,教师的个别辅导没能跟到位,没有对幼儿的操作效果进行评价,以至于草草结束,幼儿的动手能力没能很好的得以展示。今后在教案设计和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考虑好时间上的搭配。

2.在教学分类计数这一环节中,数量统计的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引导幼儿用数字统计物体的数量,但是写数对于中班幼儿有一定的困难,这一技能要求有些高;课后我想如果让幼儿用画圆点、画圈的方式、找数字宝宝进行粘贴或让幼儿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数量统计,这样也许效果要好,还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幼儿。

中班关于数学教案篇7

一、活动目标

能用自然物正确地测量线段及图形边的长度,并比较长短。

二、活动准备

1.两名运动员比赛跳远的图片(运动员跳的线段长度是2的倍数),2厘米长的短棒若干。

2.幼儿用书,人手一份,回形针若干,小木棒若干。

3.实物投影仪。

三、活动过程

1.学习测量的方法

(1)提问:图上的运动员在干什么?我们来做小裁判,评一评他们谁跳得远?(启发幼儿用测量的方法来比较)

(2)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测量的方法:用小棒沿线段一一排列,使小棒头尾相接,没有空隙。在线段下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请一位幼儿上来,分别尝试测量另外一个运动员跳得线段的长度,教师帮助幼儿写下所用小棒的数量。

比一比谁跳得远,并说一说为什么。

2.讨论并尝试测量另一幅图。(方法同测量图一)

3.幼儿用小棒或回形针测量幼儿用书上运动员跳高、跳远、投掷的线段长度,并给跳得远、投得远、跳得高的那名运动员贴上小红花。

四、活动建议

在区域游戏中,继续提供小棒、回形针、火柴棒等测量工具,供幼儿操作测量图书、积木等各种物体的边长。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
57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