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讯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着惊海天”,是我们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背景透视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三、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四、预习检测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桅杆(wéi)凛冽(lǐnliè)舰艉(wěi)浩瀚(hàn)

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澎湃(péngpài)

2.掌握释义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五、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朗读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时间顺序,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

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__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三)课文品读

1、第一部分(1—4段)

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第二部分(5—19段)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心动魄的气势。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场面。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3、第三部分(20—25段)

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六、品读语言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这两段文字,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

七、技法总结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总结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2

1、本节课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

2、探究鸡卵的结构时,让学生亲自动手,能让学生感悟到平时自己熟悉的事物原来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用鸡卵做为实验材料,与生活联系紧密,突破了重难点。

3、课堂上,每一环节我都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学生在探究卵的结构时,实验时间不够充分。

2、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有时给的时间不够富余,有的问题启发性还存在差距。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花费一定的功夫去备课,比如准备探究的材料、查阅资料、收集资料、研究教材,并能预见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做到心中有数,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

思考与实践:

课堂教学的方式有多种,教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学生的主体参与更重要。我是这样想的,你呢?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3

平行四边形这个内容是学生在认识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后又一个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在上本节课之前我让学生每个同学用木条分别制作一个长方形和三角形本节课就是利用学生自制的长方形拉成一个新的图形导入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字就被激发起来了。他们对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很有兴趣。

因此利用这个热度让他们对自己手中的新图形进行观察,看一看,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新图形的特征多。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出来了。然后让他们把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进行对比,进一步认识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对平行四边形的特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用途有了新的认识。

本节课的优点就是在于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让他们在与同伴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参与面积很广,热情很高,就连我们平时不爱说话的郝立荣同学,在这节课上竟然站了起来,说出了自己的发现,发表了小组的意见。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因此课堂的效率也大大的提高了。

美中不足之处就是:注重了学生的参与度,时间却也浪费了许多,因此课堂上的内容涉及的不是很多,在练习这个环节上就显的很仓促,没有做什么练习,下课的铃声就响了。所以只能在下一节课上进行练习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入,为感受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作渲染铺垫。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广为人知。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叙事顺序和线索?明确:时间为序,以舰载战斗机着陆的过程为线索。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学习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重点

1.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难点

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略读文章,概括大意

检测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略读、浏览等方法阅读实用性文体,每分钟500字。本文510字,如果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1分钟完全足够。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引出新闻的文体知识。

活动二、阅读,凝练语言

3分钟,熟悉消息内容,尝试用短句或短语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标题和 导语具有高度概括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同时明确 导语的位置,了解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表述通常是由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构成。

活动三、精读文章,概括段意

分别概述文章每一段的内容,思考标题和内容、内容和内容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图示标明

第1段交代颁发机构、时间以及颁发对象;第2、3段详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时间和地点;第4段进一步介绍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明确新闻主体和背景部分,理清主体和 导语的关系,明确主体部分通常解释“为何、如何”的问题;明白背景的补白作用。

活动四、自我总结,掌握结构

补充三篇结构清晰的消息,让学生对四篇消息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消息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标题——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呈现最关键信息。

导语——新闻的第1段或第1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鲜明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 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 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 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 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总结:

快速读出新闻事件——关注标题和 导语

具体了解新闻事件——关注主体(有时主体中也有背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5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