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的教案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1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在本册课程的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学习,可以为碱和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基础,完善无机物之间的关系网络。同时探究酸化学性质的学习方法,可以为碱的学习提供知识基础和学法帮助。本节课十分鲜明的体现的新课程改革的特点,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的方法获得感性认识,代替了枯燥的概念性的文字叙述,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小组合作能力。常见的酸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情分析】
从知识基础上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认识了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但是,酸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物质,酸的组成、结构和性质有何特点,这些在学生的头脑中不够清楚。这节课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39;学习,强化对酸的认知。从对盐酸、硫酸两种特殊物质的学习,推广到这一类物质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
2、通过交流讨论,总结酸的通性及原因,了解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化学方程式表述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与化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通过反思与交流,学会运用比较,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进一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盐酸的化学性质及酸的通性;
难点: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及酸的通性的理解。
【教学方法】
教法:讲解法、指导教学法。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表演小魔术:会变色的“水”(稀氢氧化钠溶液、酚酞试液、稀盐酸);看课本中的彩图:小猫烤火、水中的鸟笼,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演示[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实验编号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1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2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实验3]镁带的燃烧
[实验4]加热碱式碳酸铜
3
银白色的镁带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4
绿色粉末状的
碱式碳酸铜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这两个实验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物质发生物理变化的依据。
3、4这两个变化的共同特征是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质,这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板书: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绪言》。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讨论]这两种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和联系?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不能作为判断一个变化是不是化学变化的依据。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5页习题1、2。
[讨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等等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判断依据)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
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
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随堂练习:
布置作业
复习课本1-4页,画出概念和记忆要点
板书设计
绪言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化学反应)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3
一、指导思想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本节我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学会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发生了质的改变的基础上而展开的。开始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方向过度,能使学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从量的方向来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好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同时也完善了化学用语的教学,更关键的是为以后学习化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依据。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学生有学好化学的愿望,对该课题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动手实验,有较强的参与意识。相信他们完全可以过探究,解决问题。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科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实质分析,认识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质量总和与生成物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观察、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五、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微观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七、教学策略
1.对于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并安排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实验入手,启发学生分析产生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本质联系,利用Flash制作动画—电解水的微观分析,不但让学生突破难点,同时使学生又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及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和研究化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能从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变化的本质,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学习《酸碱盐》奠定了基础。
2.通过一个个真实的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如此贴近生活,因而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会得到进一步激发。采用以实验为先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分层次自主式教学法,根据学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中分层要求、分层质疑、分层指导、分层练习,让学生自主选择,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自信造就一个人,自卑毁掉一个人,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让每位学生都充满自信,形成对学习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学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试管、锥形瓶、玻璃棒、酒精灯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体课件:动画
九、教学流程:
总结演示
十、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展示一瓶变质的牛奶
提问:这是什么?
解释:但这瓶牛奶已变质,不能再饮用。
追问: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问题引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许多的化学变化,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如果我们转换一下思路,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化学反应提出问题呢?
【提出问题】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不会发生改变?
学生观察并回答--牛奶
化学变化
同学经过思考后提出一些问题。倾听思考、产生学习兴趣从学生生活实例入手,激发兴趣停顿,期待。引导学生能把研究化学的思路从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设疑,激发求知欲。
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1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过教师活动
过渡: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下面用实验来探究。学生活动聆听教学意图程
【演示实验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1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
【演示实验2】氯化钠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2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的关系是()。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锥形瓶+空气+白磷)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称量记录:
反应前的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是()克。反应后的总质量是()克。
初步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记录实验的方法。
【问题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呢?思考激疑、探索
【分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反应名称实验现象反应后
质量和结论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组:把学生分成三组
1:设计方案
2:实验探究
3:汇报结果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等。
带着上述问题做实验,并记录本组实验测定的数据(操作方法同演示实验2)。
1: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实验用品,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2:能积极分工、协作、观察并记录。
3: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质疑。
4:描述实验现象,归纳实验事实,试着总结规律。1: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培养操作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3:体现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略)记忆定律内容初步记住定律。
教学过程【讲述】科学家也是沿着我们刚才所走过的研究路线,发现并一次次的验证了这条定律。该定律的最早发现要归功于罗蒙诺索夫和拉瓦锡。
【投影】史实资料--《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
阅读材料渗透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学习科学家敢于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
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引导学生体会没有经过科学理论的证明的经验归纳,不能称之为定律,只有经过科学理论证明的经验归纳才可以成为定律。
【提问】我们做了很多的实验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万次实验都是平衡的,但有没有‘万一’呢?
思考
【学生实验】碳酸氢钠与盐酸的反应
师生交流:实验记录:
反应前、后质量加深对定律的理解教【问题讨论】(1)铁生锈后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2)蜡烛燃烧后无影无踪,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守律?联系实际,讨论、体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初步运用定律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定律中关键字的涵义。
【板书】2、几点说明:
(1)参加化学反应
(2)总质量(沉淀或气体)
(3)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完全反应”、“足量反应”等字所表示的意义。领会定律中关键字的意义。强化对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学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思考再次设疑,启发思考,将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过【多媒体课件】
电解水微观过程演示,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学生在观察基础上,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引导学生从化学的微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产生质的飞跃。
【板书】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不改变。
(三个不变)学生归纳并记录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迁移与应用】投影思考并回答知识的运用
程【反思评价】通过本课题,你获得了哪些知识?认识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长进?学的快乐吗?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共享。学生自由发言学习的反思是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布置作业:
(易)在反应A+B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则生成D的质量为克
(中)在反应
3A+2O2点燃H2O+CO2中,A的化学式为。
(难)1克H2和9克O2混合后,点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质量是克。记录分层作业,利于学生智力开发
课外提高:你还想知道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请你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上网去查询自愿
开拓学生视野
板书设计:
第三节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均不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十一、教学反思: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学习这一定律应注意三点。
第一点要重视实验。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
第二点正确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定律强调“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第三点从本质上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是因为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变,原子的数目没变,原子的质量没变。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它物质(生成物)的过程。
现在回想起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说的并不多,我把许多空间留给了学生,学生发挥的余地较广,从练习的情况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于是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不是可以把这节课的形式推广应用到其它章节的教学中呢?我还会努力尝试。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4)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
引入新课
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课题3、制取氧气
介绍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
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
(实验2-5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
[实验2-6]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
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
[说明]
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
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
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3.过氧化氢──→水+氧气
[过渡]
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
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
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
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1.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2.氯酸钾──→氯化钾+ 氧气
[讨论]
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AB。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
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
[总结]
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说明]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
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课堂练习
1.下列方法中不属于化学变化制取氧气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B.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C.加热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2.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
C.空气D.氧化镁
课后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5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实验室和工业上获得氧气的方法。
2、通过本实验操作过程,练习仪器的装配、物质的加热、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收集气体和检验气体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气的性质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用品:锥形瓶、带导管的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燃烧匙、棉花、高锰酸钾、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木炭、铁丝
三、预习感知
1、要获得氧气,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2、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两种方法)
3、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主要根据和来选择。收集装置根据来选择。
4、如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5、给试管加热时,有哪些不正确的操作会使试管炸裂?
6、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将氧气装在集气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怎样使收集到的气体基本不含氮气?
8、如何检验气体?
四、教学过程
(一)氧气的获得
1、阅读课本P36三、氧气的获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个问题:
(1)空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2)工业上获得氧气的原理依据
方法步骤
2、预习课本P36活动与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几个问题:
方法:
药品:
原理:
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及仪器:
步骤:
收集方法及原因:
验满方法:
检验方法:
高锰酸钾制氧气时注意事项:
①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②加热时要先预热试管再集中在有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收集时,开始排出的是空气,不宜立即收集
④实验完毕,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酒精灯。
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
3、预习课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气分别做木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填写实验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学反应表达式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①木炭及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有什么实验现象?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为什么在集气瓶低部铺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④有哪些可能会使铁丝不能燃烧?
五、轻松课堂
1、一瓶气体是氧气的方法是()
A、向集气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观察气体的颜色
C、闻气体的气味D、用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中
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其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试管B、防止产生氧气太快无法收集
C、防止高锰酸钾粉末带入集气瓶D、防止试管破裂
3、、实验室制取氧气,主要有下面几项操作:①当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可以收集;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③把导管移出水面;④把药品装入试管,并固定在铁架台上;⑤熄灭酒精灯;⑥先均匀加热,然后再固定在盛药品的部分加热。正确的操作程序是
A、②④⑥①③⑤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D、②④⑥①⑤③
4、收集氧气可用()
A、排水法和向上排气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气法
C、向下排气法D、都来可以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转变成淀粉和其文字表达式为:
6、工业上利用氧气和氮气的不同分离出氧气。首先将空气除尘净化,然后在条件下,使空气液化,接着控制温度液态空气,先跑出来,余下的是再储存在淡蓝色的钢瓶里。
六、回顾:
1、与实验前比较,你对氧气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认识?
2、查阅资料,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实验室进行?
3、可燃物(能燃烧的物质,如木炭、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和在空气中燃烧哪个更剧烈?
4、在一定的条件下,氧气能与炭、铁等发生反应,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如何?
初中化学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教学重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⑴金刚石:⑵石墨: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还原性(1)反应现象:(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a.还原反应,b.氧化反应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
(四)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课后记: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