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 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 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 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

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朗读中揣摩课文的描写顺序,领悟作者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3.在阅读中感受日出的美和壮观,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感受沧海日出的壮观和美丽。

1.学习描写日出景色的方法。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搜集海上日出的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1.20__年我有幸去了一趟北戴河旅游,那是个美丽的地方,可惜没有看到海上日出,今天就请大家和老师一起去欣赏北戴河沧海日出的壮观与美吧!

2.(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我将和同学们一起完成以下任务,大家有信心吗?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叙述顺序。

3.全班交流

三、展开想象,细读课文

1.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么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景色是什么样子呢?

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生汇报,从而进行品读)

(1)、日出前

师:谁来说一说日出前是怎么样的,师相机说“那你来读一读这段”(指名读)。

问:听他读后你有什么感受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回答)

师:谁再来描绘一下脑海中的画面?并理解:“广阔无垠”。

师:那谁能把这样的感觉读出来么(读这广阔——明快的美)?

师:是啊太美了,四周也静极了仿佛都被陶醉了,那么谁能说一说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下面的两句话(指导学生轻声读并带有神秘感)?

问:他读的怎么样(生评)谁再来读一读?

过渡:老师也被日出前的美景陶醉了,但日出时的景色也吸引了我,请同学默读,边读边画你认为比较美的句子或词语。

(2)、日出时

问:日出时美吧?壮观吗?那你觉得哪最美?

师:朝霞色彩变化作者分为四种,可见他观察仔细,笔触细腻,这种写作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问: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生汇报并指名读)

师:他读的怎样?日出怎样(美)?

你们手中有日出的图片吗?(课件出示相关图片欣赏)

(教师范读)老师也来读一读,大家认真听,老师读的怎样(就在这时……蹦出海面,但要漏两个词不读“猛地,蹦出”)?

师:老师读的怎样?谁来评一评。

问:这样读行不行?为什么?(生评)

师:作者运用的这两个词好不好,那你来读一读这段话。

指名读(两到三名,到后来……蹦出了海面)会读了么?(齐读)

师:大自然多神奇,刚开始还慢慢升,后来一下子蹦出了海面现在谁来描绘一下日出除了美,你还感觉怎样?(壮观)

(出示课件升起那一刻)并让生理解“壮观”一词的含义。

师:说的太好了!

太阳升起那一刻天空和大海又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己美美的再读一读。(生汇报)

师:作者真的看见了大路吗?(这是什么?)引出联想。

问:此时你觉得日出还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神奇)那我们就再一次领略日出时的景色。(课件出示)

生读------(走进到大海里面去)

(3)、日出后

师:饱含感情地说:啊,美极了,壮观极了,这时我转身向西望去,只见西面的山峰树木……到红光。还有什么?大家轻声的读一读日出后的景色(生接着轻声读)。

师:此时此刻大家有什么感受?

师:老师仿佛看到日出就在我们校园里,大家想象一下,日出照在校园里,校园是什么样(可从建筑物,学生的脸,书本等想象说)?

师评: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

师:最后我们用我的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回顾全文,体会方法

1.通过本文,你学会了什么描写方法?

2.今天我们一起来到大海边看了日出,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更体会了作者细腻的描写方法,希望大家有时间多去观察大自然,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写在本上,做一个细心的人。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用手中的笔想象描写出,校园内日出前后的变化

板书:

4沧海日出

鹰角亭上看日出

沧日出前广阔

海日出时神奇

日日出后壮观

观察仔细笔触细腻合理想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3

《六个孩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援助、惟一、惋惜、一声不吭”等词语。对世界二战有所了解,认识法西斯的罪恶。

2.根据提示语,有感情地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情朗读人物语言,自主尝试以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孩子们对法西斯的痛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出示图片,积蓄感情

1.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还记得吗?那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什么?(为了……为了……为了…… 让我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的确,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令人难以忘却!不仅是大人,甚至是孩子!媒体出示“战火中的孩子”一组照片,让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积蓄感情。

2.今天我们学习《六个孩子的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二、介绍作者、背景,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1.课文的作者是捷克作者伏契克,教师介绍作者(详细见教参)

2.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学生交流有关二次世界大战,教师归纳补充: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 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为“大战的序幕与爆发”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到亚洲、欧洲和非洲,参战国家多达61个,卷入战争的人口达17亿,动员的武装力量总人数超过1.1亿。参战国军队伤亡总数为5000万人以上,再加上平民,伤亡总数达9000万。参战国军费消耗总额为13520万美元,再加上财政消耗和物资损失,损失总数达40000 亿美元。

3.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描写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远在捷克的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

三、读悟体会,感受情感

1.分组学习,阅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要求填表:

孩子姓名捐出什么物品当时的神态、动作

交流,板书完成表格。

2.学生自由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来说明。(这是一群天真、可爱、贫穷、痛恨法西斯的孩子)

3.讨论:这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吗?既然是,为什么还要捐?指名回答。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挑选最能打动你的一句话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结合犹豫、庄严、一声不响、惋惜、惭愧等词语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

5.教师引到读课文,根据表格,自主尝试以主要人物、事件为纲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主要事件?(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故事)。

(2)加上时间、起因、事件的意义用概括的语言归纳。

(课文描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捷克的安东尼、甫兰杰克、罗达、依沃塞夫等六个孩子卖掉自己的心爱之物,捐钱到前线去援助西班牙人民。反映了孩子们对法西斯的憎恨对西班牙人民的同情。)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4

《一曲胡笳救孤城》

教学目标:

1、读准“笳、啸、凄”的字音;理解“凄厉、长啸、佳话、骚扰、骚动、动静”等词语的意思;收集、积累有关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四面楚歌的相关资料。

2、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3、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读文,理解“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有条理地进行说话训练。

2、研读重点语句,体会将军士兵的思乡之情,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解释课题。

1、了解西晋的历史背景。

1)西晋建立的年代和地理位置。(媒体出示:地图)

2)西晋的社会状况。

在西晋北面,现在我国内蒙古一带,居住着以放牧为生的少数民族鲜(xiān)卑,也称匈奴(板书:匈奴,匈字板书时提醒学生切记最后一笔竖不能漏)他们逐渐强大,时常侵犯中原。

3)读句理解“骚扰”一词。

★齐读句子。(媒体出示:西晋末年,北方匈奴骑兵经常南下骚扰,北部边

疆很不安宁。)

(板书:骚扰。“骚”是“马字旁”,出示词卡和“搔痒”的“搔”的读音完

全一样,意思却不同,预习时查过字典了,说说“骚”是什么意思?)

2、揭示课题、读题。(34、一曲胡笳救孤城)

3、介绍胡笳。

1)“笳”字正音。

2)胡笳是一种乐器,文中说它是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学生呼应)

4、解释课题。

课题的意思的就是——胡笳吹奏出的曲子救了孤城。

(教师板书:晋阳城)

二、初读课文,关注“孤”字的两个层面的含义,进行说话训练。

一)理解“孤”字的两层含义。

1、介绍晋阳城和并州刺史刘琨。

1)出示介绍刘琨的资料,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媒体出示:边塞要城——晋阳城。)

2)借助资料自学第一小节。

2、课文说晋阳城是一座孤城,请男女生分别读课文2、3两节,然后四人一小组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件,概括地说说它被称为孤城的原因。

1)交流晋阳城周围的环境。

★用“孤”字组词联系晋阳城周围的环境,说说“孤”字在文中的意思。

(媒体出示:提示——晋阳城的周围只有 ,没有 )

★齐读句子。

(媒体出示:晋阳城周围只有广阔的荒漠,只有连绵的山丘,没有人烟。)

2)当时晋阳城又是面临着怎样的情境,让你感受到它是一座孤城?

(媒体出示: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3)借助“水泄不通”,理解重兵围困。

★读好这个词。

★“泄”表示向外流出。 “水泄不通”的意思是什么?

连水也流不出去,看来晋阳城被重重包围了。晋阳城与外界完全失去了联系,真的是孤立无援,情况十分危险。

(教师板书)重兵围困 骚扰

重兵围困

三、通读课文,借助“骚扰、_、动静”总体了解发生的事情。

一)在语境中理解“骚动”和 “动静”的词义。

1、由词及句,理解词义。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个词,也有“骚”这个词,读一读“骚动”。

(教师板书:骚动)

2)骚动和骚扰的意思一样吗?课文写什么地方内部发生了混乱。骚动这个词是描写匈奴兵营里发生了情况。

(媒体出示)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骚扰”是匈奴兵做的事。“骚动”描写的是匈奴兵营里的内部发生了异常情况。

2、由句到词,理解“动静”在文中就是指“幽幽的哭泣声”。

1)下文中还有一句也是描写匈奴兵兵营内部出现了异常的情况的,自己读读课文,找到后,大声地读出来。

(媒体出示)这时,忽然有人发现匈奴兵营有了动静,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这句话也有一个词是在写匈奴兵营发生的情况:动静。

★当时的动静就是(匈奴兵营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教师板书:动静)

二)读文了解匈奴兵营发出骚动、出现动静的原因。

匈奴兵营有动静,传来幽幽哭泣声。

1、读2—5小节,根据提示 当……时,

匈奴兵营里发出一阵骚动。

用自己的话概括地介绍一下。

2、指导学生说完整引起匈奴兵营骚动的原因。

1)“凄、啸”正音和解释。

(板书:一声声长啸)

2)学生交流。

(媒体出示:夜深人静,当把匈奴兵听到一声声凄厉的长啸,兵营里发生了一阵骚动。)

一声声长啸 骚动

3)同桌两人相互说说匈奴兵营有动静的原因。

★为什么过不多久,匈奴兵营又传来幽幽的哭泣声。

★同桌进行练习。

(媒体出示)当匈奴兵听到一曲曲深情的胡笳曲的时候,兵营里传出了幽幽的哭泣声。

(板书:一曲曲胡笳)

4)师生配合读媒体上的两句句子。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四、研读课文,体会引起匈奴骚动,蕴藏在刘琨长啸声中的思乡情。

一)引导学生体会刘琨“凄厉的长啸”中着急和难过的情感。

1、梳理刘琨面临的困境。

1)长啸一般说动物拉长声音叫,那刘琨为什么会发出长啸,而且是凄厉的长啸。人在怎样的情况会发出这近似绝望的啸声?

★读课文2、3小节,联系文中的语句进行交流刘琨面临的困境。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2)练习说话。

读文感悟刘琨内心的难受。

二)体会“幽幽哭泣声”中的思乡情。

1、《四面楚歌》故事简介。

(板书)启发 骚动

启发

一曲曲胡笳 动静

2、反复读中感悟思乡情。

1)所以刘琨也想到了一条计谋,那就是……谁会说?

2)引读2遍。

★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也像……还像孩子……

★他动情地吹着,他一遍遍地吹奏着那深情的乐曲,连自己也被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匈奴兵营里也有了动静。

3)以“动静”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刘琨勾起的是匈奴的思乡情。

★联系课文的相关内容,说说士兵们听了胡笳去以后的表现?先四人一小组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板书:思乡)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反馈的内容总结。

一曲胡笳曲勾起了思乡情,感染了大部分士兵,使匈奴士气低落,无心恋战,所以连夜撤退。如果说四面楚歌唱败项羽,那么刘琨一曲胡笳吹退了匈奴。

(板书:吹退)

五、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以“千古佳话”为突破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美谈。

2、真正的是让士兵撤退的是什么呀?

1)齐读第七节。

2)学生交流,教师补充:让匈奴撤兵的是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它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类内心最美好的话题,是千古佳话。

★“佳话”的意思是流传一时,当作谈话资料的好事,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根据板书,自己练习说一说)

附板书:

34、一曲胡笳救孤城 (千古佳话)

(吹退)

刘琨 匈奴

骚扰

重兵围城

一声声长啸 骚动

启发 (思乡)

一曲曲胡笳 动静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5

《院子》

教材分析:

本文写了四合院和楼房住宅的不同,指出了四合院中邻里的关西密切,楼房住宅邻里关系疏远。

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小四合院里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的那份温馨。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事情来表情达意地方法。

重难点:体会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和睦相处以及作者对四合院的留恋。

教法:讲授法

教具:多媒体

学情分析:学生对四合院比较陌生

时间:

教程: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

1.自主阅读

2.自读想象

3.体验情感

二.阅读指导

1.学生自由初读课文

读准字音,认识生字,找画词语,把课文读书读流利。

2抓住重点段,学生自读体会

(1)自读第2---4自然段,想想小小的四合院为什么给作者的印象是那样深刻,那样神奇迷人。

(2)学生讨论交流

(3)体会作者抓住具体的事例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体会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的作用。

讨论:为什么要加上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

三.语文实践

了解一下具有老北京特点的建筑

四.作业:自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6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

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

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

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 迫不及待 立刻 自豪 满怀信心 紧张极了 湿润 沉重 失声痛哭

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

表扬与批评共存

(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

矛盾 不解 困惑 不知所措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快速浏览1-14自然段,看看巴迪的爸爸妈妈是怎么说的。用直线和波浪线画出来。

(2)找出文中对爸爸妈妈的动作描写,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体会。

3.关注文章细节描写。

巴迪面对母亲雨点儿般的赞扬和热烈的拥抱,他多么渴望也能得到父亲的赞扬,我们来看细节描写----

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

七点,七点一刻……我实在等不及了。

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

4.体会巴迪正确认识父母的评价的情感升华。

(1)默读第15自然段,思考:几年后巴迪理解父母的评价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理解“不得不承认”。

板书:长大感悟 母亲鼓励,父亲严格

慈母与严父同在

(3)自由朗读第16、17自然段,思考:巴迪成年后,又是如何看待父母的爱的?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可以在句子旁边简单批注自己的感受。

(4)体验交流

①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感激的过程。

②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

③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对母亲的赞扬和父亲的批评都有了正确的认识,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提醒。)

板书: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评价相反,但是目的相同。

四、拓展延伸: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不同的教育方式

师:确实如此,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不同的爱,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被父母、师长鼓励、赞扬、批评、训斥,甚至责骂的事,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讲一讲你喜欢母亲这种鼓励的方式,还是父亲的这种严格要求的方式?(指名说)

五、总结全文:同学们,读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学了课文,我认识了严父与慈母的爱,正是他们的爱让巴迪成为了大作家。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正确地看待不同的爱。)

师:有一首诗,正说明了这一点:敌视伴随着孩子,他学会争斗;嘲弄伴随着孩子,他羞愧腼腆;

鼓励伴随着孩子,他信心倍增;赞美伴随着孩子,他鉴赏有方;

认可伴随着孩子,他爱心常存;分享伴随着孩子,他慷慨大方;

诚实与公正伴随着孩子,他领悟出真理与正义。

六、作业:小练笔

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巴迪后来的成功,与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分不开。在座的同学们,你们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感受?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曾经历过的爱的故事,以及你从中汲取了怎样的力量。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批评共存

长大感悟:母亲鼓励,父亲严格,慈母严父同在

成年体会,精彩极了是创作的源泉,糟糕透了,是警告的力量,这两种爱缺一不可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领略叙利亚的淳朴民风,感受叙利亚卖水人的质朴可爱。

2.能流畅地朗读课文,继续尝试在读句子时静心思考。

3.能恰当地运用文中的语句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出示课题“叙利亚”。简介叙利亚的地理位置。今天,我们将随新加坡女作者尤今一起去那儿领略一下异域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1—3节,用直线找出文中介绍叙利亚的有关语句。

交流:到位于沙漠地带的叙利亚去旅行,最不能忍受的,是它气候的干燥与闷热。因为这样,叙利亚境内,不论大街小巷,不论白天晚上,都有着各式各样的卖水人。最常见的,有橙水、柠檬水和萝卜水。这些新鲜果汁,价格便宜得叫人难以相信。这些都是叙利亚盛产的水果,因为生产得多,价格也就低了。

2.你能否用上恰当的关联词将这些语句连起来说一说?

3.齐读课文1—3节

4.在叙利亚,最令作者难忘的,倒不是这些又便宜有好喝的水果汁,而是那些“卖水人”。出示课题

三、深入研读他们出尽奇招装饰摊位。

1.学生自由读课文5—8节

他们可爱。

2.完成练习:“我”难忘叙利亚的卖水人是因为他们富有人情味。

3.再读课文5—8节,叙利亚的卖水人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点,并说说理由。

4.交流

第五节“出尽奇招”中的“奇”为何意?出尽奇招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师生配合读有关语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个例子。

他们为何要在摊位的布置上大做文章呢?

“这一观”文中指的是什么?为何“破财而饮”上打引号?

第六节在作者眼里,为什么最可爱的是那些吹笛子的卖水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他们的可爱?

(他们的装束,他们的眼神,善解人意)

理解句子:

1)……“咿咿呜呜”地吹出一支又一支幽幽怨怨的`曲子。

2)……他会不由自主地说:“再来一杯。”

指导朗读:他会用眼睛向你说话:“来吧,来吧,这么热的天气,来喝一杯吧!”

第七节“他竟对我们说‘你们晚上喝的,不必付钱。反正,我也要收摊了!’”句中的“竟”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你是如何理解第八节的内容?

四、拓展练习

如果有机会去叙利亚,你会怎么做?

【课堂板书】

出尽奇招装饰摊位

叙利亚的卖水人可爱

富有人情味

小学五年级语文电子版教案篇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品读文中的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作者流露在其中的思想感情。透过读和想象,

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

2难点: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关键:抓住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读、想象画面,走进人物的内心,从而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课题

1 师导: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片海峡,但你们可否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着我国不可分割的

一部分——台湾。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跨越茫茫海峡的生命桥。

2 板书课题,学生质疑

学生:这里的生命桥指什么?

学生:是什么使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指名读词语,其他正音,教师强调前鼻音,后鼻音的认读。

(2)指名反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适时板书。

(课文主要讲了大陆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

3 教师小结:同学们,抓住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时间以及关键词就可以把故事说完整说具体。

4 师导:是呀,同学们,课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那么,对于课文中那些感人至深的

部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那些能够使我们为之一动的词语或句子,我们更应该把它们画下来,

细细品读,把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概括出来,写在文中的空白处。

三 默读感人部分,体会人物精神

1 学生默读3-5自然段,找出令自己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原因。

2 与学生一起交流感受。

学生:我感动的句子是“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因为李博士在危险来临的时候,还能够那么沉着。

学生:我也被李博士感动了,因为从这里可以看出李博士是多么的(无私、有爱心)

教师:真会读书的两个孩子,一个会抓重点词,一个会体会到人物精神。

(出示课件,指名读出他的感动、敬佩。)

3 联系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无私。

师:李博士在什么情况下还那么沉着?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

教师: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

学生:“此时,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教师:“但是,李博士仍……”此时此刻,手术室里是安全的地方吗?

想象一下,手术室里还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呢?

学生:病床可能会摇晃

学生:医疗器械可能会倒下

学生:房屋也有可能会倒塌

4 教师设情境朗读:

当病床摇晃的时候,李博士……

当医疗器械倒下的时候,李博士……

当房屋要倒塌的时候,李博士……

5 师导:李博士如此的沉着、无私,真让我们感动不已。那台湾青年的哪些做法或想法也感动了你呢?

6 学生反馈:

出示课件:“在这场灾难中……”

师:想一下,台湾青年想到了谁?

生反馈:台湾青年想到了(亲人、朋友、家园……但更多的是大陆青年小钱)

师:是呀,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台湾青年多么的(无私)呀!真让我们(感动、佩服、赞叹……)

7 指导朗读:读出你的感动,你的佩服,你的赞叹。

8 师导:在这场灾难中,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大地震袭击了台湾花莲,一座座房屋倒塌了,

一座座桥梁断裂了,数十万人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园,甚至失去了生命。但是,在余震不断袭来的时候,

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出示课件:“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师导:看到台湾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你高兴吗?

学生齐读,读出你们心中的高兴。

9 引导想象

台湾青年的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反馈:流出了台湾青年的爱心;流出了小钱的希望、期待……

师导: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了希望,流出了期待,那小钱又是怎样满怀着希望的期待呢?

10 出示第二自然段,教师配乐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理解:枯萎的花苞、绽放在文中的意思

体会: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谈何容易

想象: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

11 指名反馈,教师适时引导。

学生:台湾青年的骨髓会使小钱(苍白的脸红润起来;燃起生命的火种;枯萎的花苞重新绽放)

12 师导: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带着小钱的希望出发了。

出示李博士奔波的时间表

学生观察后思考:这经过了多长时间?(差5分钟就是十二个小时)

这是怎样的十二小时?

反馈: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十二小时

师导:李博士没有停歇,一直到完成了骨髓移植手术。

出示第六自然段:男生齐读,读出李博士的不辞辛劳

找出表示漫长、紧张、让人担心的关键词(奔波)

指导朗读,读出漫长、紧张的语气

13 小结: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无私和博大爱心深深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正是因为有他们,

小钱才能燃起生命的火种。讲到这里,我们的课题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指名反馈:生命桥指什么?(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血脉亲情。)

是什么使这座生命桥跨越茫茫海峡的?(是台湾同胞的爱心)

四 出示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师导:同学们,茫茫海峡割不断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骨肉亲情。让我们用“心”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遍。

学生齐读

五 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师导:同学们,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等医护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是他们的爱心给了

小钱第二次生命。这就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血脉亲情。

2 讨论: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见面了,小钱会怎样感谢他呢?台湾青年又会说些什么?

3指名反馈

4 教师小结

六 总结全文,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

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

七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积累爱心名言警句。

56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