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1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3、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二、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会语言材料,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的天空的赞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四、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拉萨的资料、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知道,拉萨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那么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授新课

(三)精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①拉萨的天空那么蓝,那么美,你们一定想读读作者笔下的拉萨了。请打开书36页,自由大声的朗读二自然段。读完之后,找到自己最喜欢部分把它多读几遍。也可以把你感受最深的词语在书上做上记号。

②如果你认为你已经读好了的同学,请你下读给你的同桌听,让他给你提提意见。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部分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指名说)

③指导理解朗读第一句话。

A、我喜欢“在拉萨人们说话的声音能碰到蓝天,伸出手来能摸到蓝天。”这个部分。

B、那你请读给我们大家听听。

C、你能把你喜欢这一句的感受说给我们大家听听吗?

D、如果说得出来(拉萨的天很蓝)(如果说不出来)不要紧,请你再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E、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站起来,用手摸摸天,你们能摸得到蓝天吗?(摸不到)好,请你们坐下来,你们看(出示图片)你们摸不到蓝天,课时为什么在拉萨的人们就好像伸手就能摸到蓝天呢?(指名说。如果还说不出来就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看看我们这里的天空,和拉萨的天空有什么不同的吗?)(你真聪明真会想,请你坐下,拉萨的天空就像她说的那样蓝得让人感觉到用手就可以摸到)

同学们请你们再站起来,闭上你们的眼睛,你们现就在湛蓝的拉萨天空的下面,请你们把手伸出来摸摸,现在你们摸得到蓝天了吗?看谁最先摸到。

F、那么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

G、有谁想来读给我们大家听的?

H、是啊,拉萨的天空真蓝啊,拉萨的天空蓝得真美呀,来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2、指导理解、朗读第二句话。

A、拉萨的天空,蓝得让人好像就浸泡在蓝色里面,让人感觉到它伸手就能摸到,那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其它部分的吗?

B、我喜欢“有人说‘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这话真是太妙了!”这个部分。

C、那么也请你来读读。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D、是啊!掬一捧蓝天可以洗脸呢!真是太妙了。请你再读读

E、蓝天可以洗脸,你们觉得怎么样啊?(真是太奇妙了)还有谁想读读的?

F、你们感觉怎么样?(评)

G、你听得真仔细,说得也很好。那你能把你的感觉读读吗?

H、这句话多妙啊!我们一起来读读。

3、指导理解、朗读第三句话。

A、同学们,还有喜欢的部分愿意和我们大家分享的吗?

B、我喜欢“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这个部分。

C、那么请你也来读读。

D、听了你读,老师也想来读了。如果老师读得好,你们能给老师点掌声吗?(范读、边出示图片边做动作的读)

D、谢谢你们,那请你们也能像老师那样读,甚至要能比老师读得更好。别着急,先自己在下面练习练习。

E、谁想来试试?(指名读)

F、你们听了有什么感想?(自由说,说得好的请他读,说得不好的也请他读读,然后再说)

G、那还有谁想试试的?

H、在白云的映衬下,湛蓝的天空多么纯净啊!在河畔草地的对照下,湛蓝的天空多么明洁啊!来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

拉萨的天空真蓝啊,蓝得用手可以摸到,蓝得可以洗脸这么妙!蓝得无比的纯净,蓝得格外的明洁。那让我们把这纯净、明洁的蓝天的第二自然段一起读读吧!(配乐朗读)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真蓝,蓝得让人神往,它把我们的视线紧紧吸引,久久不忍离开。同学们!你们的视线想离开吗?想吗?(不想)

2、那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读读呢?(久久不忍离开,瞧他多舍不得离开啊。)

3、我们一起带着自己的感觉读读第三自然段。

4、拉萨湛蓝的天空把你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了,你们是多么舍不得离开啊!

(五)精读第四自然段

1、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就想考考你们了。你们知道拉萨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吗?

2、接下来我们就到布达拉宫去看看。

3、请你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A、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B、你真会读书,那你能把你知道的读读吗?通过读书她知道了,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你们还有帮她补充的吗?

C、你也很会读书,那你能把它完整的读读吗?

D、你们有什么感受吗?(评)

E、老师的感受很你们是一样的。通过他的读让老师看到了,一年四季中不管是隆冬,还是盛夏,布达拉宫的上空总是蓝晶晶的。

F、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来读这一句。

G、你们还知道了什么呢?(能说就指导读: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H、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I、如果说不出来就

a、请你们再读读这个自然段,告诉老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

b、提出为什么有了这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显得更加雄伟、壮丽?

(如果学生提不到这个问题,就有老师引导。同学们都没有什么问题了,不过郑老师可以有给问题想请同学们帮我解决。)

c、指名说,并出示图片,朗读这一句。

边说边出示图片。你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在这湛蓝、纯净、明洁的蓝天,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才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这是多么美啊!请你带着你的感受把这句话读读好吗?

d、你读得真好!老师仿佛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在湛蓝的蓝天下,显得更加雄伟,更加壮丽了。我们一起来读读。

J、蓝天下,依山而建的布达拉宫多么雄伟、多么壮丽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

(六)指导背诵。

A、同学们!现在拉萨想请你们当中的同学当小导游,给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你们愿意去吗?愿意吗?

B、别着急,先请你们在下面练习一下等会再请你们来当小导游。

C、你们觉得这个小导游怎么样?

D、(评读)

E、那你们能比他当得更好吗?

F、(有时间再让他们练习)没有时间就直接请。

G、这么多同学都想当小导游啊,那好你们现在都是导游了,请你们一起为游客介绍,拉萨的天空吧!(出示图片配乐齐读)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2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能真切体会许地山先生通过落花生所赞美的“从不炫耀,默默奉献”的可贵,懂得做人要做不求虚名,切实有用的人。

2、知识技能目标:学习积累生字新词,能有感情的朗读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讲己名字的含义。

3、发展性目标: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为人们“默默奉献”的是哪些人,他们的可贵之处自在哪里;能从长辈为自己起的名字理解长辈的期望。

二、适用年级:

五年级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介绍教师的名字,请同学们分析含义。

2、揭示课题:落花生系许地山先生的笔名,他为什么为自己起这样一个笔名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第一自然段为例,检验一行同学,比比看谁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统计讲评)

2、以第二自然段为例,通过举手抢读,检验以上同学朗读的程度。

3、老师带四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下面课文,看同学们朗读的情况。

4、提名四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5、分成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探究课文,理解感悟

1、请一小组到前面分角色演出,演后评议。

2、再请一小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3、公推的一组到前面演出。演后评议。

4、许地山先生为什么起名叫落花生呢?请根据课文的理解提出落花生的好处。

5、花生最可贵的用处是什么?

(通过重点词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6、许地山先生起这样一个名字是矢志做个什么样的人?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许地山先生要做的这样人多吗?举例说明。(发挥想象,踊跃发言)

2、名字可以言志,亦可以表明长辈对我们的期望和关爱,请写一二百字片断,说一说自己的名字

3、指名的人到黑板前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读己写的片断。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课文分段,归纳段意。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送情报()

半截蜡烛夫人快乐()(机智、勇敢)

儿子搬走()爱国主义

为儿端走(成功)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表演课本剧朗读课文抄词

课外:练习册中P58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定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示如下(顺便理清脉络)

课文先写……接着写……

然后写……最后……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

音:蜡烛许诺遭到盯住琳琅满目楼梯摇曳强盗秘密厄运

虽然绝妙微弱绝密镇定

义:厄运:厄,困苦,灾难。困苦的遭遇。

厉声:声音严厉

从容:不慌不忙

摇曳:摇荡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乱。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思考课后练习4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4

一、指导思想

结合本册教材相关知识、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及一学期的教与学的具体情况,系统复习,查漏补缺,提优补差,提高学生的答题技巧成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学情分析

1、整体情况分析

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认真做题、细心审题,遵循题意去做题,大部分学生可以独立阅读。个别学生审题欠仔细、不能整体上把握短文内容、不能兼顾题目要求,极个别学生因此影响了做题速度。

2、重点关注和辅导对象

杨晨宏(习作和速度)、崔利卓(浮躁)、

刘博文(书写、基础知识)、梁宸(书写、字词)、

焦家成(书写、基础知识)、李秋实(习作)、

崔颢元(阅读理解、速度)、贾雨璇(审题、基础知识)、

孟若霓(给汉字注音)

三、整体复习内容与方法

1、基础知识板块—课文中要求背诵的段落、古诗词(趣味语文—“推敲”的来历)、日积月累

复习方法—基础知识的复习以课文为中心向外辐射,熟读每篇课文,做题的时候能想到那篇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2、阅读—课内、课外阅读

(1)阅读练习

方法指导:用心读短文,心到眼到,部分题目的答案就在文中。

两个意识:整体意识(主要内容,写的谁、几件事、事情经过)、主题意识(读文收获或启发、人物品质等)

(2)阅读常抓不懈,不仅是阅读习题的练习,包括课外书的阅读,形成阅读、积累积累、问题的自觉(拿不准的字词查字典、文章主要内容、主题等)意识。

3、口语交际与习作—读后感、梗概的写法指导(教材中)

活动:浓浓的乡情、辩论会(开卷是否有益)、演讲(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复习方法—每节课前抽查一名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以第七单元“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和第八单元“我爱看的革命影视作品或课外书”为主来交流,五分钟的师生、生生交流。

读书的故事和体会、访谈录、辩论会

4、习作内容:生活中的启示、说明文、想象文(二十年后回故乡)

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课外书,写读后感或梗概

复习方法(1)片段练习—开头、结尾,一件事,一个细节,一个场面等。

(2)课堂训练审题,准确把握题眼。

四、复习重点、难点

1、改写句子:

把人物说的话转述为第三人称

陈述句改反问句(1)后边的标点—问号

(2)用“难道”还是“怎能”

2、说明方法的准确判断(举例子、假设法)

3、习作

(1)细节描写、精彩段落有所欠缺

(2)读后感—感想少,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和所读文章的主题或人物精神不一致。

五、复习策略

1、字词:以每天听写的形式,抓重点、易错点,听写后老师抽查批改,针对特别共性的问题课堂指导。

2、课堂复习与家庭练习相结合,家庭练习重点为读课文、针对课堂复习或试卷练习掌握薄弱环节的再次巩固与提高。

3、课堂抽背与默写、小检测,学生间循环批改,老师分层次抽改。

4、练习中指导、强化学生答题技巧和不空题、认真审题、整体准确把握题意、认真书写等做题习惯。

5、口头练说与笔头练写相结合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5

教学要求:

1、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学习这种品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外祖父对梅花品格的阐述。

教学准备:卡片、课件、《我的中国心》歌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学生吟诵咏梅的诗句。

2、过渡:看到那朵朵冷艳,缕缕幽芳的梅花,作家陈慧瑛常常会想起了身在异乡的外祖父,并由此勾起了她一连串的回忆。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

2、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三、细读第三段,领会爱梅之情。

1、在作者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一个爱梅的人,你能从地方体会到这一点呢?

2、自学体会,动手圈画。

3、读句交流,谈理解。

4、重点引导第二件事:从对比手法的使用及对外祖父神情、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体会对梅花的爱。

5、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品读重点段,体会爱国情结。

1、过渡:外祖父为什么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哪一段话给我们解开这个谜团?

2、自由读外祖父所说的那段话,互相交流、讨论。

(1)从这段话中你了解到哪些内容?

(2)把你了解到的内容讲给同桌听听。

(3)全班交流:a、梅花的精神(不畏严寒、坚贞不屈);b、梅花的精神象征中华民族的精神;c、保存墨梅图激励自己保持民族气节。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外祖父对梅花,对有骨气的中国人的敬佩。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3)齐读。

五、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1、学完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了吗?

2、学生结合着自己的理解来谈。

3、内容扩展,从哪些地方你也能体会外祖父那份浓浓的爱国之情?自由交流。

4、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向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它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它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一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

5、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掌握生字“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生平事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凭借诗歌语言文字,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结合作者生平及当时时代背景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并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走近古诗。

1、同学们,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朝气蓬勃,弥久不衰。我们从小一直学古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指名吟诵两至三首古诗)

2、贺知章写了一首《咏柳》,大家会背吗?(齐背),诗中的“剪刀”可以换成“菜刀”吗?(学生说说理由,教师用“推敲”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典故引导学生体味诗歌语言的精炼及韵味)

二、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2、了解诗人:《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浙江杭州人。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山西、河南巡抚,兵部尚书等职。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公元1457年,被奸官诬陷杀害,1465年,明朝政府为于谦平反昭雪,并赐谥号为“忠肃”

3、释题:吟:吟诵,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4、质疑: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大家了解石灰吗?

课件出示《石灰的自述》,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相关知识。

三、初读古诗,抓字眼,明诗意。

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

2、指名读,正音。学习生字“焚”,描红。

3、范读,明确节奏。

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4、指名读,要读出韵律美。

5、默读,想一想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集体交流:(预设)

(1)“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板书:千锤万击、烈火焚烧)

千锤万击: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击,击打、开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击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

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三、再读古诗,品悟诗情。

1、讨论交流:读1、2两句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千、万”说明次数多,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抓住“千锤万击”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见到此情此景,你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不怕磨难、不畏艰险)齐读1、2两句。

2、过渡:石灰还受到了什么磨难?读3、4两句,这时你看到了什么画面?这两句写出了石灰的什么特点?(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齐读3、4两句。

3、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

4、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勇敢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四、三读古诗,升华情感。

1、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2、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于谦生平事迹)了解于谦生平事迹及当时时代背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深入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出示)于谦:明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救济灾荒,关心百姓,深受人民爱戴。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这样的人值得我们景仰吗?齐读全诗,读出景仰之情。

(2)(出示)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导致英宗被俘,震动朝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此时,于谦后悔了吗?他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吗?引读第3、4两句。

(3)(出示)于谦被杀之后,按例应该抄家,可抄家的官员到于谦家时,才发现于谦家里什么也没有,除了生活必需品外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钱财。于谦死的那天,阴云密布,天下百姓痛心疾首,齐声为他呼冤。

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感想?于谦的一生正像他诗中写的一样:(引读全诗)。

3、这样的古诗就叫言志诗,诵读古诗,并试着默写。

五、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小结古诗意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深化对古诗及诗人的认识。

2、补充阅读于谦的《入京》以及郑燮的《竹石》。

六、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击            不怕磨练

烈火焚烧   清白留世     不畏艰险

粉骨碎身            勇于献身

附:石灰的自述

我叫石灰。

我的前身是石灰石,住在大山里,勤奋的工匠经过千锤万凿把我与大山分离。将石灰石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考验,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由碳酸钙变成了氧化钙。这时的我外形仍然象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

如果把生石灰放进水中,水立即就沸腾起来,像水烧开了一样。如果这时碰到人的肌肤,其烫伤程度要远远超过沸水的烫伤程度。经过这次巨变,我成了另一种形态——熟石灰。这个过程把我由块状的石头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我的主要成分也由氧化钙变成了氢氧化钙。

不过,这个过程对我而言不算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们把我洒在猪舍、鸡舍或刷在树上用于消毒杀菌;把我与沙子混合搅拌均匀后用来砌砖,这样砌的砖较为牢固;房子修建好后,还要用石灰浆来粉刷墙壁,让墙壁变得洁白坚硬;许多化工厂用我来处理酸性污水;果农也用我和硫酸铜配成药液来杀菌除虫。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译、愧”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澄、着”。

2.默读课文,说说你对金字塔有了哪些了解。

3.了解两篇短文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方式来介绍金字塔,两种方式有什么不同。

4.根据两篇短文介绍的金字塔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金字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金字塔的图片。学生发言,说说自己对金字塔的了解。

2.今天,我们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对金字塔的介绍有什么不同。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读课文。课文是什么体裁?结构是怎样的?(写景散文。“总—分”结构。)

(1)第1自然段总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写金字塔与周围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开阔雄浑的画卷。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么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啊”是感叹句。改为陈述句是:真是一幅开阔而又雄浑的画卷。

(3)第3自然段写作者对“金字塔”这个汉文译名来历的思考。

(4)第4自然段写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难忘。

全文描写了金字塔在夕阳照耀下的美丽图景和作者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金字塔这一人类建筑奇迹的赞叹之情。

2.《不可思议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图文结合的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篇说明性质的文章。

(1)本文由两部分组成:

①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读图和筛选信息。说一说你从这一部分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约600万吨,体积约258万立方米,塔底面积约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于开罗郊外的沙漠里。(引导:读图,有骆驼说明是在沙漠里。)

生3:金字塔历史悠久。(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观雄伟。(“共用230万块石头建成,平均每块重2.5吨。整个胡夫金字塔相当于50层楼高,塔底面积有126个篮球场那么大,体积是1万多个教室的总和。”)

(引导: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金字塔的雄伟。)

生5:工艺精湛。(“中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引导: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生6:设计巧妙。(两个“正好”突出了这一设计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时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学过的方法,筛选概括信息。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学、数学、几何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术、采石技术、造屋技术,石窟陵墓、神庙等建筑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结晶,至今仍有许多未解之谜,你能搜集资料,回答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吗?(答案不,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是一伟大奇迹,体会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包含两篇短文,体裁各不相同,描写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异。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描写一处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查找相关资料,试着介绍一下金字塔吧。

板书设计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写景散文)——金色的

五年级教案简短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拟、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__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__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人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__在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领略他的伟大情怀。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一、引入

师:我们学习了的七律《长征》,让我们一起来吟诵。我读诗题,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__……

生齐声背诵──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巨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读诗词,我们感叹是一位充满英雄气概的革命家,这位心胸宽广、豪气冲天的共和国领袖,作为一位父亲,也同样关爱着自己的孩子。让我们一起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感受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情怀和非比寻常的伟人胸怀。

二、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师:读课文,读准字音。

师:请几名同学读一读。

学生分段读。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交流一下。

拟:初步设计编制、起草。

勋鉴: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多用于政界、文界。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生命。

踌躇:犹豫不决。

黯然:昏暗的样子/心情沮丧。

师:读课文,思考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生读课文并思考。

师:请几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课文。

师:文章向我们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彭德怀司令员给发电报,告知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很伤心。

生2:毛岸英在朝鲜牺牲了,同意把他的遗体留在朝鲜。

师:__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__听闻这个噩耗后克制住极度悲痛的心情,同意将毛岸英遗体葬在朝鲜,展现了__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板书:

1950年牺牲悲痛葬于朝鲜

三、品读重点句子和重点段落,体会为儿子的爱和作为领袖的博大心胸

师:当得知自己最心爱的儿子牺牲的消息,主席默默承受着多大的悲痛,又做了怎样的抉择?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生默读并划出相关语句。

师:读一读。

生读描写主席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师:的悲痛和抉择源于一份电报。这份电报来自──

生:朝鲜。

师:是谁写的?

生:彭德怀。

师:电报的内容是──

生读第三段。

师:从收到这封电报起──

生读四五段。

师:主席自收到电报,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他在想什么?

生1:回忆和毛岸英在一起的时光。

生2:回忆和儿子在一起的情景。

师:读一读。

生读“岸英是他最心爱的长子──这次怎么会──”

师:儿子是地下党冒着生命危险救回来的,主席该是多么疼爱他,怎么忍心让他去农村艰苦的环境中?

生1:锻炼他。

生2:为祖国建设积累经验。

生3:不脱离人民大众。

师:儿子一次次与自己分离,又一次次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父子的亲情是时空隔不断的。作为国家主席,__没有给自己的孩子任何特权,而是象锻炼一个普通青年一样锻炼他。

父爱沉沉啊!

毛岸英是主席的儿子,又有文化,完全可以找份悠闲的工作,他怎样会到枪林弹雨的战场呢?

1950年10月,为抗击美帝国对中国的野心,__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决定。

毛岸英在家中遇到了准备出征的彭德怀,便要求入朝参战,并得到__支持。随后,他到志愿军司令部任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

除了彭德怀等几人了解他的身世,其他人都只知道这是一个活泼、朴实、能干的年轻人。

11月25日,志愿军总部遭到美机轰炸,毛岸英不幸倒在汽油弹的熊熊火焰之中,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

师:毛岸英参加保家卫国的战争,隐瞒了他的真实身份,那是因为──

生1:不想搞特权。

生2:做普通的战士。

师:他是多么惦念父亲啊!

在烽火连天的战场上,他想对自己的父亲说──

生写一写。

师:读一读。

指名读“毛岸英想对父亲说的话。”

师: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机会了。

父子是心心相通的啊!痛失爱子,主席无比悲痛。他──

生1:整整一天不说一句话。

生2: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烟。

生3:情不自禁喃喃的呼唤。

师:毛岸英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朝鲜首相请求──

生:把遗体安葬在朝鲜。

师:主席同意了吗?读7至10段。

生自由读课文。

师:主席同意把岸英葬在朝鲜,那就意味着──

生:连遗容都看不见了。

师:岸英去朝鲜前,主席工作忙,没见到最后一面,此时的他多么希望能……

生:看看儿子的遗容。

师:他却做出了非同寻常的决定──

生:把儿子安葬在朝鲜。

师:不能理解啊?毛岸英是国家主席的儿子啊!怎么能答应这个请求?

生1:把自己的儿子当成了普通一个战士。

师:读一读。

生读第七段相关句子。

师:身为国家领袖,忍着巨大悲痛,把自己和千千万万在战役中失去儿女的父母一样看待,把儿子像普通战士一样看待,这是怎样的精神?

生1:无私。

生2:伟大。

生3:心胸博大。

师:主席心胸博大是因为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

他在电文上回复到──

生: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金日成首先收到电文,明白了的意思。是说──

学生猜诗意。

师:“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句: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精忠报国,被赵构、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朝徐锡麟《出塞》。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生读: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师:1910年秋天,17岁的__离开家乡韶山到县城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言志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师:从诗词可以看出,少年时的__就怀有远大的理想。以诗词做回复,是想说──

生1:毛岸英是为了国家牺牲的,无论葬在哪里,他都是人民的英雄,何必非要葬在家乡呢?

师:可是主席心中是何等的悲痛,电文稿下是──

生:被泪水打湿的枕巾。

师:主席再次承受失去亲人的伤痛。

师:主席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毛岸英牺牲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已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失去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革命胸怀如海似山!

5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