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1

一、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体会相声语言的乐趣。

3、懂得做人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沟通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时最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2、如果你给你的`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儿童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这么简单的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的电话,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13课《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

2、找几组同学读,听完之后,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文中这个人叫什么名字?你觉得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怎么样?

2、从哪看出他很啰唆?从文中找到,读一读。

3、看来真不愧叫啰唆!你想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

4、假如你是旁边等着要打电话的人,你的心情会怎么样?

5、读完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6、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成功的讽刺了那些说话啰嗦、缺乏公共道德的人。

(四)表演、欣赏

1、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推荐两个人表演。

2、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说学逗唱(简介相声及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老先生),老师也废话少说,快来看一下老艺术家的表演吧!(播放相声)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2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吃过花生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写花生的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落花生”就是我们平时常见常吃的花生,可为什么叫它“落花生”呢?课前同学们都查阅了资料,谁来谈一谈?

4.过渡:课文围绕花生讲了一些什么事呢?同学们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读错或读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可指名读、齐读、分行、分组比赛读)。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5.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①种花生、收花生。②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收获节做了准备。③吃花生时的议论。)

教师:按照课文讲的这三件事,我们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来理解。

三、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

(1)说一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解疑。

①“开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开发”出一块空地?

②“居然”一词怎么理解,你能找一个和它意思相近的词吗?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交待探究目标

1.回忆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2.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课文,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弄清作者对落花生为什么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要学习作者表达思想的方法。

二、深入探究课文的第三部分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部分课文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3-11自然段)讲议论花生的好处。第二层(12-15自然段)讲从谈花生到论人生。

2.自读课文,画出父亲说的话,谈谈你的理解,体会文中对花生好处的议论以及从谈花生怎么到论人生。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

(l)体会第一层意思(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指名读父亲的话,然后完成如下填空:

父亲的话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事物,父亲认为虽然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一见就________,但是和________相比,还是_______最可贵。

③分析父亲的话,学生议答。

a.“爱慕”是什么意思?什么是“爱慕之心”?

b.父亲有没有产生爱慕之心?父亲对什么产生了爱慕之心?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c.什么是“最可贵”?父亲为什么认为花生最可贵?(引导学生理解苹果、桃子、石榴高挂枝头,炫耀自己,而花生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奉献自己,具有藏而不露的美德。)

d.学生再次读父亲的话,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以下句子是否正确,并说出理由。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上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我们不需要外表美。()

④教师:本课中父亲用花生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是仅就果实是否露在外面这一点来比较,突出花生不炫耀自己、默默奉献的品格,并不是说那三种水果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际用处。

⑤生活中有没有其他事物让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的.?有没有具有花生品质的其他事物?你能用上“爱慕”一词吗?

(2)体会第二层意思

过渡:父亲给我们点出了花生有别于桃子、石榴、苹果的特点,父亲仅仅是说花生吗?

①投影出示父亲的话。

②学生齐读,谈理解。

(父亲引导孩子谈花生的目的是为了论人生,他赞美花生的品格也是为了说明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父亲教育孩子们要学习花生的优秀品格,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

③教师:父亲的话孩子们明白了吗?从哪儿看出来?

④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体面”什么意思?什么叫“只讲体面”?什么是“有用的人”?“有用的人”和花生有什么联系?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清说一说。

d.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三、分清课文的主次

1.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填空,再说说其中哪部分是主要的。(思考·练习2)

种花生→()→()→()

2.思考: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3.阅读读写例话《分清文章的主次》。

四、总结全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

3.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从课题引入,通过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点探究写吃花生时的议论这一部分,通过谈体会、做练习、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理解和感悟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育学生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分清课文的主次并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了解有关花生的知识。通过自谈自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深入探究课文。

探究活动

辩论会: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教师不要流露倾向性。

2.请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上台,想做苹果那样的人坐在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展开辩论,教师做主持人。

3.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以“我要做哪样的人”为题写一两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小学四年级语文《落花生》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失重、心驰神往、广袤无垠、嶙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3.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首次登月的伟大的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人类一直梦想着能够登上月球,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球之旅》,看看作者是怎样记叙这一真实历程的。(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读课文的情况。

2.词语的读音和写法指导。

三、自由读文,理清记叙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思考:登月分几个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每阶段的要点。

2.指名复述登月过程中的几个阶段。教师根据学生复述,板书其要点。

3.登月的全过程有三个阶段:

(1)飞船升空;

(2)登月成功;

(3)胜利返航。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四、研读赏析,激发兴趣,品味语言特色

1.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质疑并共同探究,深入体会。

(1)宇航员从月球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宇航员是怎样生活的?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些事?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3)课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合作探究:

对以上问题,小组研讨并在教师指导下达成共识:

(1)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来回经历76千米,历时95个小时。失重状态下吃饭和睡觉很有趣和特别。

(2)宇航员登月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拍摄了许多照片。“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使人类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人类开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这既是人类巨大的飞跃,也是人类迈出的第一步。

(3)语言方面:恰当的描述,用数字说明,叙述中有议论。

3.拓展延伸,联想和想象。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看插图,引导想象。

(1)科学家为什么要搜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呢?

(2)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一篇小短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4

教材说明

〔解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启示”。“启示”是受某种事物的触发,引起联想或有所领悟。本文用《滴水穿石的启示》作题目,表明本文是议论文,人们引起的联想或领悟是由滴水穿石现象引起的。“滴水穿石”,即水滴经久不息地滴落在坚硬的石头上,最终把石头穿透。这是大自然中常有的现象。本文介绍这种现象,并列举事例,论证这个现象给人们的启示,即做事应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结构分析〕

本文的结构是提出论点———摆出事例进行论证———得出结论。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提出论点。文章从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滴水穿石现象,引出本文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会使事业成功。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摆出事例进行论证。文章采用例证法论证本文论点,例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3位中外名人的故事,论证本文论点的正确性。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得出结论。由分析天上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入手,从反面证明论点正确。进而归纳出本文的结论,回应了开头。

〔语意理解〕

“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使之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这句说明太极洞中石头上圆洞的形成原因。“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日雕月琢”,每日每月都在雕琢,比喻长时间不间断地做一件事情。“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是滴水穿石的原因。水滴中含有一定的化学元素,滴落石面,能引起些微化学反应,再加上重力的冲撞,日久天长,就可能使石头出现圆坑或圆洞。“太极洞”,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是道家修炼的场所。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这句讲的是滴水穿石现象给人们的启示,点明了课题,也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任何事情。第1句分析滴水穿石的原因:第一要目标专一,就是关注一个目标,不分散注意力,这样获取成功的几率就大。这是从目标选择策略上讲的。第二,持之以恒,就是长久地坚持下去,有毅力,有恒心。这样,“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劲儿地坚持做下去,一定能赢得胜利。这是从工作态度与人的品格上讲的。第2句是反问句,指出滴水穿石启示了人们,只有具备滴水穿石精神,才能做好任何事情。

“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个反问句是对前面三个事例的总结,指出,全世界一切成功人士,都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古今中外”,指包括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滴水穿石的精神”,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滴穿”指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工作过程。“顽石”,坚硬的石头,这里比喻艰苦的工作或事业,许多工作或事业都十分有难度,不是轻而易举能干好的,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与代价。要获取工作的成效与事业的成功,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前文例举爱迪生的事例中,提到“孜孜不倦”和“专利”。“孜孜不倦”,形容勤勉,不知疲倦。“专利”,法律保障创造发明者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创造发明而独自享有的利益。在例举齐白石的事例中,提到“挥毫”“条幅”和“炉火纯青”。“挥毫”指用毛笔写字或画画。动物身上细长而尖的毛叫“毫”,毛笔是用“毫”做成的,人们便用“毫”指代毛笔。“条幅”,指直挂的长条的字画,单幅的叫单条,成组的叫屏条。“炉火纯青”,相传道家炼丹,到炉子里的火发出纯青色的火焰的时候,就算成功了。比喻学问、技术或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写作特点〕

论证过程严密。

作为议论文,讲究分析与论证。本文尽量减少理论分析,而强化事例论证,即采用了例证法。开头用事例引出论点,中间举3个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印证论点的正确性。在归纳结论前,又引反面事例,从另一角度论证论点。这样,正面论,反面论,“事实胜于雄辩”,论点就在大量事实印证下牢牢地立了起来,让人信服。作者之所以采用例证法,主要考虑读者的特殊性。本文是写给儿童读的。少年儿童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抽象思维不强。采用例证法,儿童容易理解和接受文章的观点。

本文例证很周密、严谨,举的3个名人事例都很典型。李时珍是中国明代医药学家,爱迪生是美国19世纪大发明家,这两位是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应“古今中外”中的“古”;齐白石是我国现代书画家,应“古今中外”中的“今”;李时珍与齐白石是我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中”;爱迪生是美国的名人,应“古今中外”中的“外”。3个名人中有医药学家、、发明家、书画家,概指各项事业。文章用这些事例说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都凭“滴水穿石精神”而获成功,进而证明了论点。

教学建议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5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看过电视剧《水浒传》吗?谈一谈你对《水浒传》的了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景阳冈》,去认识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书课题:景阳冈(解题)参照“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

⑴找出具体描写打虎的部分多读几遍。

⑵除了打虎,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它们与打虎有关系吗?

⑶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字音读准确,不懂的字词可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⑴小黑板出示:吓唬、诡计、踉踉跄跄、腰胯等词语。⑵指名朗读。⑶重点指导个别字词的音、形、义。⑷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板书:喝酒,上冈,打虎,下冈)三、再读课文,重点研读“打虎”片段。

1细读打虎的内容,说说老虎和武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横线画下来品析。

3展示交流打虎:⑴引导学生抓住老虎伤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对付老虎的三闪来学习。老虎:一扑一掀一剪武松:闪在青石旁闪在大虫背后又闪在一边)

⑵武松的这一系列的“闪”能否换成“躲”,说说理由。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动作描写(抡劈揪按踢提打),感受武松的英勇无畏。⑷让学生试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过程,师生共同点评。

⑸请同学们欣赏一下电视剧《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机智勇敢和打虎时惊心动魄的场面。

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老虎的&39;凶猛,读出武松的机智勇武。

⑺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

喝酒:⑴引导学生抓住武松喝酒时的语言与动作描写来学习

⑵感受到武松什么样的性格特征。(倔强豪放)

4.教师小结过渡:

刚才我们重点交流了打虎和喝酒两个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强豪放与英勇无畏。除了这些,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上冈,下冈),它们与表现文章中心有关吗?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6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领悟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理解《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情景,并懂得其包含的哲理。

设计理念:

1、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年级“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张田若先生认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诵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2、破古诗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3、教者认为学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积累,更是沟通,是学会带着情意去沟通。同时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探索中解决问题,实践中感悟真谛,朗读中品味情感。并着眼课题,启发学生思考,注意回扣主题,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过程:

一、激趣渲染,导入新课

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昨天,我们认识了宋朝的爱国诗人陆游,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

朱熹一生勤奋读书,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二、图文结合,自读课文,感知诗文内容

出示:(无题目)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自读自悟、层层深入

1、出示:一读要读通(即把诗文读准确);二读要读懂(即弄懂诗的意思,明白诗中所讲的道理);三读要读好(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吟诵诗文,读出诗文的意境)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

(2)多种形式的朗读。

【多层次、多角度、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范读、指读、评读、齐读】

(3)你有什么收获?

(4)有哪些问题你不能解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思考,在自主阅读中理解。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来的。】

(二)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感悟

活动要求:

1、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2、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质疑——解疑。

4、图文结合,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自学能力,既增强了合作意识,又增进了情感沟通。同时,使他们能主动思考,大胆表达,善于倾听,互相学习,共享成果。】

三、质疑题目,引出哲理

1、引导学生质疑

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给诗加题目。

让学生比较,质疑,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

2、讨论、交流

出示:池水清澈使人睿智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读书,不断汲取

【运用知识迁移、比较,悟出哲理。】

4、指答,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原来朱熹写方塘的景色,就是为了说明读书的道理啊!这样的诗就叫“说理诗”。朱熹先生这首优美的诗,用池塘的水来比喻读书,通过比喻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像这样的方法我们称它为借景喻理。

2、出示: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如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3、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

苏轼《题西林壁》

白居易《赋得古草原送别》

叶绍翁《游园不值》

陆游《游山西村》

4、总结:

这首诗中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更是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成为千古名句。(背一背这两句)这两句现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名句活用

1、我们学习古诗不仅是为了积累语言,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例1:这是我们班的小作家,在介绍他的写作经验时的一段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我注意平时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各种事物,把观察所得记下来,所以我的文章内容才丰富多彩、真实具体。

在这段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不仅让学生理解诗意,还举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的活用例子,引导学生运用诗句,体现了学用结合。】

2、朱熹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万卷书”就是要不断地学习,因为——(生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行万里路”就是要不断实践,因为——(生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学朱熹的《春日》。

【拓展课程时空,使学生不再局限于一堂所所学的内容。课后再次让学生走入阅读、表达中去,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阅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课内与课外互为补充】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怎么写篇7

教材简析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5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