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3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
到的作用。
3.理解课文中涉及到的对联的意思。
4.注意积累优秀的对联作品,并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过程与方法: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对联的意思。
2.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感受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重难点分析:
1、了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和对联在作者的人生经历中起到的作用。
2、学习在生活中运用对联,丰富人生。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了解课题。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的对联?用简单的语言概括什么是对联?
2.出示春联课件引出课题,解释春联、对联的关系。
二、自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阅读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多读几遍,并写一写。
2.找出文本中与时间推移有关的词语,以时间为线索,理清课文脉络,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交流预设:
等待中,我漫不经心地打量起门上的对联来了……
那时,我虽然不尽懂得,但从此对春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我常请老师给我讲解对联。
以后,我对对联越来越感兴趣。
这样,春联越来越融入了我的童年生活。
3.边读边写,点评你认为精彩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4.留意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看看和其他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三、研读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对联对作者童年生活的影响。
精品细读课文“对联怎样融入我的童年生活”的过程。课件展示
交流预设:
1.我是怎样对对联产生兴趣的?
等待中,我漫不经心地打量起门上的对联来了……那时,我虽然不尽懂得,但从此对春联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课件:我既没有见过逆水行舟,也没有见过平原跑马,但隐约能想象出他们的样子,便聚精会神琢磨起来,连老师站在身后也没有觉察。
我指着对联问老师:“这‘不进则退’和‘易放难收’怎么讲?”
可以看出我好学好问,对对联产生了兴趣。
出示对联课件:学生自己说说对对联的理解,并借老师讲解介绍对联特点。
2.品读对联时,我明白了什么?
出示对联课件:学生谈谈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理解。
3.我写对联时,有什么有趣的事情?
重点理解:我把对联上的字顺序颠倒,年逾五十的二大娘竟然一字不差的认了出来。
出示对联课件:学生谈谈对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理解。
4.我在抄录对联时,琢磨什么?
结合作者的理解,谈谈你对对联“一弯流水斜阳外,几缕炊烟老屋中。”“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的理解,说一下:“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好在哪里?
5.你怎样理解作者最喜欢的对联。
出示对联课件:总结学生欣赏对联方法。
6.从什么地方看出,我喜欢对联?
学生讨论:每逢春节,我就跑遍全村,到大街小巷去抄录,搜集我喜欢的对联:每逢佳对,便如获至宝。
7.出示课件:谈谈作者的爱好是怎样决定作者一生的?
教师总结:爱好是自己的老师,有了爱好做什么事情就有了动力。引领学生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介绍对联知识。
1.出示课本中对联的课件:读一读,说一说,对联好在哪?
2.出示课件:对联与春联的异同。找出本文中的春联。
3.总结对联的写作要求。出示课件
4.介绍对联的来历。出示课件。
二、拓展链接。
1.说说自己喜欢的对联。
2.出示课件:对联连接、补充对联。
3.交流“联”的种类。
4.学生说一说对联之最。
三、课外拓展。
分类搜集自己喜欢的对联,并从中选一两联进行评析或者自己写对联。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感情。
2、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有没有同学喜欢雨景,请用一两句话来说说下雨是的情景。
2、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山雨的美丽。
二、自由读课文说说山雨的美。
1、自由读文。
2、你觉得那一句美,读给大家听听。
3、简单评评为什么觉得这句美?
三、知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欣赏品文。
1、指导看图。
2、动笔画一画你想像中的山雨图。
3、交流欣赏,说说你画的是文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五、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着背诵你喜欢的句子。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句。
板书设计:
山雨
声音美
颜色鲜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3
《一个这样的老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中怀特森老师的做法,懂得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
3、学会“觑、黠、抿”3个会认字和“凯、觑、黠、抿、轿、惕”6个会写字,掌握“面面相觑、狡黠、抿嘴、小轿车、警惕”等词语。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学习中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科学的怀疑精神,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教学难点:理解怀特森老师的做法,并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易读错的音:“觑”读“qù”,不要读成“xū”或“qū”;“抿”字读三声,不能读成二声。
﹡易写错的字:“觑”字,书写时,左边的“虚”字下面的“业”字,最后一笔“横”改成“提”;“黠”字左边的“黑”字也有变化;“凯”字右边的“几”不要写成“凡”。
﹡理解字词:
二、通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
怀特森老师在第一节科学课上,给“我们”讲了一种叫凯蒂旺普斯的动物。第二天测验,每一个同学的试卷都不及格。老师给“我们”解释了不及格的原因,并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逐渐地“我们”在怀特森老师的课上学会了探索,学会了“新怀疑主义”的学习方法。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11):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上课。
第二部分(12——14):怀特森老师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四、默读全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他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一样?
2、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3、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4、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5、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6、“新怀疑主义”指什么?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7、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8、怀特森老师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
9、“我们”对怀特森老师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上节课我们结识了一位极有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你们喜欢他吗?简单谈谈理由。
2、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加深的,这其中对他的情感也发生过一些转变,你能从文中找到“我”评价怀特森先生的句子吗?
3、学生默读全文,找句子,之后交流。
(1)我心中暗想,这回我遇到一位博学的老师了。——直接评价,表达了对老师的满意和喜爱;
(2)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间接评价,言外之意是他不配做老师,更不是一个好老师,表达了对老师的不满;[小精灵儿童网站]
(3)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间接评价,表达对老师的崇拜和敬佩。
4、怀特森先生做了什么,让“我们”那么气恼?后来怎么又由衷地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呢?要解开心中的迷团,就需要我们去认真地读书,细细地琢磨。
二、深入学习,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1、假如你就是怀特森先生班中的一员,他的哪些做法让你觉得“这种老师算什么老师?”让你们大家那么气恼?默读课文,找到相关内容来回答——
“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凯蒂旺普斯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
“开始老师的表现让我们都喜欢上了他,即使都得了零分也没对老师产生怀疑,可一切都是老师编造的,感觉老师是在捉弄我们。
2、怀特森先生是怎么对大家进行解释的?从他的言谈话语中你懂得了什么?出示文字,指读:
“难道你们没有想过吗?既然已经‘绝迹’了,我怎么可能那么详尽地描述它的夜间视力、皮毛的颜色,以及许多根本不存在的现象,还给它起了个可笑的名字,你们竟一点儿也没有起疑心,这就是你们不及格的原因。”
听了老师的一席话,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明白了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3、经历了怀特森先生不同寻常的科学课,不仅对老师的认识加深了,情感变化了,还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变化?——
“新怀疑主义”
循规蹈矩潜心探索
绝对相信书本和持有怀疑态度用事实和科学的方法解决疑问,探索真理
4、这种变化是思想和意识上的巨大转变,它给带来的是什么?——
捍卫真理的勇气、探索真理的信心、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5、大家是从哪感受到的?回到课文当中,把带给我们这么多思考和启迪的语句找出来,好好读一读吧!——自读,指读,齐读。
6、当我们能够对所讲的内容产生怀疑,当我们能够正视着老师们的眼睛,说出自己怀疑的理由,当我们能够潜心钻研,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当我们探索中学习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时,我们一定会想起曾经“捉弄”过我们的怀特森先生,那位与众不同的老师。在回忆当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老师的用心良苦,感受到了老师教学思想的独特。他是在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教育我们,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都要有一种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的怀疑精神,并要学会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坚持真理。
7、因此,当我的邻居惊讶地说:“那位老师不该这样捉弄你们”时,我正视着他的眼睛,告诉他:“不,你错了。”此时此刻,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被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所折服,对老师由衷的崇敬。
请大家带着这种情感说这句话。
8、学完这篇课文,不仅怀疑精神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怀特森先生——这样一位老师的高大形象,也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就是这篇课文带给我们的价值。
三、小练笔:选择其一写出自己的感受。
1、《我看怀特森先生》
2、《假如我是怀特森先生的学生》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4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读文中注音的生字,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中介绍的几项与儿童有关的发明。
4、体会课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搜集有关的发明故事,通过阅读与交流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自读课文、自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的内容,体会表达的条理性及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与交流文本了解发明与儿童的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和思考生活,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略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写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4.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1.领悟文章的说明方法,以及在说明中表达情感的方法。
2.感悟蚕的精神品质。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阅读材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学习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其中,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人们把中国称为“丝国”。同学们,中国能有这样的美誉,你们知道谁是其中的大功臣吗?(蚕)对,蚕就是首当其冲的大功臣。今天,我们就来增加一些对蚕的了解,一起来学习第8课《春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课文。
2.指名读生字,纠正错误读音。
3.齐读生字。
三、细读理解
1.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能从课文中了解蚕的哪些知识?
2.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历史悠久、生长发育、生理特点、赞美)
3.从老师的板书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
4.小结。
四、再读课文,赏读语言
1.默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好在哪里?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你在课文中划出来,并把你想到的在旁边做出批注。
2.学生交流。
3.重点探究。
(1)为什么说蚕丝是用“蚕的生命化成的”?蚕为了吐丝,耗尽了所有的生命,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2)“春蚕到死丝方尽”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春蚕这样的人,你觉得“春蚕到死丝方尽”还可以用来赞美哪些人?
4.把你喜欢的语句再一次读出来。
五、拓展阅读
1.教师朗读《春蚕的歌》选段
2.谈话小结。
六年级语文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