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难点:读通,读懂文言文,能够结合注释理解疏通全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读"单元导语"

1.了解单元学习重点.

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学习时要注意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

2.提示学期学习重点.

通过前几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们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认真地读书作文,使各项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打开练习册,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口头完成各题,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

正式学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 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全部精力.)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介绍孟子资料: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yú舆.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等论点.《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

3.释题:"弈"指什么 "学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来专指下围棋,"学弈"就是学下围棋.现在的"对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围棋.)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1)谁学下棋 (2)怎么学下棋 (3)学得结果怎么样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学弈》这个故事 (不能照读译文,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听课文录音)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三,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老师指导学生标出停顿的符号.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5.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文后注释,标出重点的部分要求学生记忆.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

3.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四,自读思考,体会文中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谁学下棋 谁是老师 ――有两个人学下棋,老师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 (这两个人)怎么学下棋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学得结果怎么样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然后一个人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是什么原因使"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别,而是他们的学习态度不同——前一个专心致志, 后一个三心二意.)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4.学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以三心二意.)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联系生活实际,你能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什么道理

(一个班级四十多个同学是相同的老师教的,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很好,而有些同学成绩不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不是智力的差异,而是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专心致志.每节课都能专心致志地听讲的,学习成绩优秀;上课时三心二意的,学习就落后.所以,我们在学习文化知识也好,学习技艺技能也好,都要以专心致志的态度去学,只有这样才能学有所成.)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yù御kòu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4. 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们为什么争辩 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什么 (太阳在早晨离人近还是中午离人近)

(2) 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不同时间太阳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不同时间里的温度来判断的.)

(3)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补充孔子的资料:孔子 名丘,字仲尼.鲁国zōu陬yì邑(今山东曲fù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流传于世.

(4)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 为什么 (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保护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

(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①远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同样的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B,同一物体白色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的时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显得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②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A,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待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B,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

(1)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

(2)孔子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1,文言文两则

一人 专心致志 (成功)

学奕

一人 三心二意 (失败)

两小儿辩日

日始出近——大如车盖

一儿 日中时远——小如盘盂 (大则近,小则远) 孔子不能决也

日初出远——沧沧凉凉

一儿 日中时近——热如探汤 (凉则远,热则近)

参考译文。

学弈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他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讲课,心里却一直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两小儿辩日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学,看到两个小孩为什么事情争辩不已,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中午时要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的时候看起来小而近的时候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品质。

重点难点:

1、通过事情的发展,使学生能理解父亲为什么逼孩子跳水,并通过换位思考,分析出孩子是否也能理解。

2、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及写作方法的特殊之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质疑,激发兴趣

谈话: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学习了《跳水》一课,你还记得故事中都出现了那些角色,他们谁是主角吗?

2、既然父亲是主角,为什么在文章中所占笔墨却并不多,却主要描写了小男孩?

二、 处理字词,扫清理解障碍

出示:取乐 放肆

提问:这两个词都是说的谁?请用因为„„所以„„表达

出示:桅杆

教师:结合图讲解桅杆的高度

出示:不知所措

提问:什么意思?

三、 体会危机、渲染气氛

1、课件出图——航行的轮船和甲板上的人和猴

谈话: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这一天风平浪静,人们都在甲板上。

学生:指名读1、2段,思考:猴子为什么要摘孩子的帽子?

2、教师:猴子的行为我们可以理解,可为什么小男孩最后也爬上了桅杆?

3、学生:默读课文3—6段,找到相关的语句说明(拿帽子 水手起哄 好面子 失去理智等)

4、教师:爬上桅杆也没关系,怎么就变成了小男孩跳水呢?为什么他要跳水? 从哪看出他处境危险?

5、学生:读课文5、6、7段,课件出示重点句,指名读:你想通过读告诉我们什么?理解当时的危险程度。

6、课件出示第7段,能不能去掉两个关联词?体会危险的程度,推进理解后面毫无退路的选择

7、提问:我们在作者的文字中看到了危险,那小男孩呢?他有没有意识到?你从文中的那个词知道的?(理解醒悟,字面什么意思?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教师:刚刚还只顾着拿到帽子的孩子,这时双手是毫无攀附,双腿开始摇摇晃晃,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危险,孩子们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提问:现在的处境可以用一词来形容是什么?

(千钧一发 岌岌可危 危在旦夕 万分紧急等)

8、谈话:是啊,这是多么危险的一幕呀,必须要想办法赶紧救下孩子!(随即指名)你有办法吗?你呢?„„我们无能为力,水手们也不知所措。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孩子失足的情况下会有怎样的后果„„

四、 深入文本,品味人物品质

1、谈话:事情好像已经到无路可走的地步,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2、学生:默读课文第9段,有什么让你困惑的地方?

(引导孩子质疑出本课难点:为什么枪口指向孩子?会不会真的开枪?孩子听到之后会怎么想?根据学生提出的疑点,随机处理,重点讨论问题,船长不是孩子的父亲吗?当他用枪指着自己的孩子时,孩子会想些什么?相信父亲,不管是埋怨还是后悔,这一刻剩下的就只有服从了)

3、谈话:就在孩子跳入海中的那一刻,水手们也跳了下去,尽管在海水中只有短短的40秒钟,却仿佛让人们经历了一场生死的考验,所幸的是孩子终于得救了。

4、学生:再读第9段,思考: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组讨论并从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明。

(随机处理语句:船长机智在哪?从哪看出冷静?父亲真的会开枪吗?果断比较难,教师可以设疑:从走出船舱看到那危险的一幕,到命令孩子跳水他凭什么做出的决定?)(找到生存的概率,理解短时间的决定所透露出的果断,风平浪静、水手都在甲板上、孩子会游泳)

指导朗读,你想像一下,是你最亲近的人站在那个横木上,而惟一能救他的人是你,你要怎样对他说?你希望他快点往海里跳,以挽救他的生命。

5、教师:在这么危机的时刻,在关乎到自己亲人生死的时刻,船长竟然能想出了这么一个看似绝望的办法,这就叫“置之死地而后生”,这足以证明他确实是一位 处事冷静、果断的人。也难怪他能够带领船员们闯过大风大浪平安环游世界了。

五、 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提问:作为文中的主人公为什么此时此刻才登场?如果父亲一直站在甲板上还会有后面的故事吗?

如果让你说说故事的大概内容,你应该怎样说?(出示课件导图)

(通过这样的思考,使学生再次回顾全文,认识到前面的的描写是为了父亲 的出场做铺垫,学生能够按顺序说出主要内容)

2、提问:课件出示《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急中生智想到的办法,但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孩子理解出一个是事发突然,一个是逐步推进)

3、谈话: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个故事,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把事情推到了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就是为了父亲的出场做铺垫,作者写主人公的笔墨不多,寥寥数语,却让整个事情化险为夷。作家用这样的描写告诉我们,写作要真实、自然,而我们也明白了,写事情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境来写,这样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读者。

4、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不论是在情感上或写作上都有了新的收获,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5、教师总结提升:作为老师,学完文章我也有些话想对你们说:孩子的冲动做法是不珍惜生命的表现,我们要引以为戒。而水手们虽说与孩子很 熟悉,就像我们同学之间,但开玩笑也要适可而止,否则也会伤及性命。 我更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像船长那样处事冷静果断的人。

板书设计:

22、跳水

情况危急-----急中生智-----处事冷静、果断

孩子 船长

父亲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3

一般常态教学目标:

通过“读—述—析 ”的形式,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学习先作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基础知识积累目标:

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 器、用、恶、妖等),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阅读需要突破的核心问题设计:

荀子是怎样一步一步分析“言”和“行”的关系?他认为“言”和“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口语训练的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行”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写作训练的设计:

把本文改写成一篇现代汉语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让学生交流其预习作业:查找关于荀子的资料。

二、 自读课文: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课文。

2、 交流互答自读中的困难、

3、 梳理积累重要的实词。

三、 复述课文: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复述本文(先小组讲述再抽选讲述)。

四、请学生思考、讨论 :(1) 作者将“言”和“行”的表现分成了几类?(明确:四类)

一、 能言、能行

二、 不能言、不能行

三、 能言、不能行

四、 言善、行恶

(2)对这四种情况作者分别是什么态度?(请分别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敬、爱、任、除

(3)我们很容易看出作者对“能言、能行”者的赞美和“言善、行恶”者的厌恶,那么另外两种人作者是否全盘肯定或者全盘否定呢?为什么?从中你明白了什么?(学生讨论交流)(明确:辨证的看事物,取长补短)

五、口语训练:说说荀子认为“言”和“行”应该是怎样的关系?你如何认为?

结合日常生活:说说文章中的道理。

六、熟读、背诵本文:品味本文“先分析再下结论”的说理方法。

七、作业:

推荐阅读荀子的其它文章:《劝学》体会荀子议论性文章的严密结构和有力论证。

完成“抄、释、译”作业和练习册。

附:电子课文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荀子》

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欣赏并积累文章优美的语言。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过程与-法:

1.围绕中心句进行主题研讨。

2.抓住“第一次”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第一次挑柴的经历,体会文中蕴涵的道理。

重难点分析:理解“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蕴涵的道理。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乔传藻的儿童作品。

教学过程

一、练习生活,导入新课。

1.你们平时在家里都能做些什么事情?承担什么义务?

2.介绍本文作者当时生活的年代和生活环境,直接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

2.思考: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三、抓住重点,进行主题研讨。

1.抓住“人生的担子不管有多重,咬紧牙,挺住!”这句话,交流探讨。

(1)从文章的哪些地-可以看出作者是“咬紧牙,挺住!”找出来读一读。

(2)在他最艰难的时候,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2.抓住“第一次”挑柴,畅谈感受。

(1)“我”第一次上山的经历是怎样的?有哪些体会?边读课文,边在你感受深的地-作批注。

课件展示

(2)作者的第一次挑柴经历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课件展示

有新鲜,有快乐,但更多的是困难:路途遥远,体力不支,干粮丢了,担子越来越重。

3.再读全文,把“我”的感受读出来。

四、阅读链接生活。

将本课课文故事讲给家长听,尤其是要就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与他们进行交流,听听他们有什么想法,也想一想:自己今后在家庭生活中该做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感受人物,升华情感。

1.分自然段感情朗读。

2.交流、汇报与家长沟通情况。汇报要抓住要点,条理要清楚。

二、吸纳乔传藻文章中的山趣、野趣。

出示课件

1.谈一谈我们每天的生活轨迹。

2.再读文中描绘的具体场景,边读边想象。

3.课文除了让我们享受山趣和野趣,你还收获了什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等词语。

2、带着自己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3、体会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无奈惋惜和不虚度此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时间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检查自习

1、 揭题

⑴、板书课题:匆匆(提示不要匆匆忙忙的写漏掉了一点)

⑵、围绕文题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在匆匆?

2、 了解作者

⑴学生交流收集到的作者信息

⑵介绍作者(出示课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倾听配乐诵读,要求:边听边记,边听边思考,凡是书上你认为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把自己的体会写在旁边。

2、课文主要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 出示词语:“蒸融 徘徊、旋转 挪移”

句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

2、 自己读一遍。

3、 指名读

4、 有不同想法吗?

5、 (特别指出:旋转的转,改变方向的时候读

6、 zhuǎn。读zhuàn而围着一点,可以组成什么词?)

7、 “徘徊”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提示理解词语的方法:猜词法、查字典等)

8、 “蒸”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注意姿势。

9、 指名屏幕上的读句子。纠正全班齐读。

10、“确乎”可以换成哪个词?(提示用换词的方法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四、再读课文,领悟情感。

1、 想一想;文中哪些语句写出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呢?

2、 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令你深受启发的句子,找到这样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可以把你的体会写在旁边。

3、 指名谈谈自己的感受。

小结:同学们非常了不起,能从课文中看出这么多道道来,而且也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让你感受到的时光匆匆而逝的句子遍布全文。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

五、品读句段,读中悟情

1、以第一段为例,指导读书方法。(出示句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

⑴第一段谁读懂了什么?

⑵引导学生品读句子,抓关键词语,交流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⑶师生互动,读议结合。带着体会有感情的朗读文段。

⑷回顾、总结品读的方法,鼓励学生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迁移运用。

2、 迁移运用,自主阅读

⑴学生默读2—5自然段,选择自己感受最深或者特别喜欢的句子细读并批注。

⑵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读中体会感情,读中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⑶朗读句段。

六、总结收获,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收获

今天学得非常出色,也给老师带来很多启发,我们更感慨时光流逝,让我们共同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2、提出问题,为进一步研读做准备。

3、布置课后作业

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⑵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诗文、名言、警句。

⑶选择下面的一个内容写一写。

l按照课后的第三题要求写几句话。

l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时间的感受。

板书设计:

匆匆 倾听

花有从开日,人无再少年对话散文 思考

逝去如飞,珍惜时间 珍惜时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__的崇高精神。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圈划等学习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表达人物身份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__是个怎样的人?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_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重难点分析:

1、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2、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__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讲述故事,新课导入。

1.讲述__的故事。(注重他在狱中的经历,强调他的为人品质。)

课件展示

2.__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何谓“清贫”?

出示课件

学生先尝试解释,然后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讨论,确定“清贫”的意思。

课件展示

2.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1)自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指名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相机进行矫正。

(2)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件什么事?

3.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情况,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课文的主体是“一桩趣事”,是详细介绍的。

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是总体介绍自己的观点和情况。

三、品读“趣事”部分,朗读对话,品味语言,加深理解。

1.自读课文第2-8自然段。简要说出这部分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课件展示

3.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教师要指导学生体会国民党士兵的凶恶、贪婪,体会__的从容、淡定和对国民党士兵的蔑视。

4.圈划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品质、心理的语句,说说它们的作用。

课件展示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体会重点词句。可以从以下角度来体会:

(1)体现国民党士兵贪婪的;

(2)体现国民党士兵凶狠的;

(3)体现__从容镇定的;

(4)体现__清廉为公的;

(5)体现__对敌人蔑视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认读重点生字新词。

2.复述一件“趣事”。

教师了解学生对第一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人称的变化。

二、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1.品读课文第1自然段。让学生谈谈感受。

课件展示学习提示:

从课文的第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联系有关的语句来谈一谈。

学生谈感受时可以从__的角度来谈,也可以从革命者的角度来谈,还可以从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对比的角度来谈。

2.品读课文的第9自然段,思考:

对__“家底”的补充叙述有什么表达作用?。

课件展示

3.品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练习前面的内容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师注意让学生关注这样几个点:

(1)__的“清贫”与“洁白朴素”,体现在哪些地方?

(2)“战胜困难”又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升华认识,拓展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1.__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课件展示

2.“清贫”的生活对于革命者到底有什么意义?课件展示

3.有人说__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课件展示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郭沫若盛赞__烈士的话。

课件展示

2.小话题。

思与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精神还需要吗?

课件展示

53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