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1
教学要求:
1、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
2、感受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5节。
教学重点:
体会阿炳创作的艰辛和这首名曲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激趣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有这样一首乐曲,一首中国民间二胡曲,世界指挥家听完后感动得热泪盈眶,他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独爱此曲。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你们知道是哪首音乐曲吗?(《二泉映月》)而它的创作者竟是一位盲人音乐家,他的名字叫(阿炳,师板书)。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3课《二泉映月》,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去感受《二泉映月》的苍伤与伟大,一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阿炳是一位盲人,他为什么能创作出全世界伟人都为之感动的音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这篇课文有许多生字词(出示词语),指名读。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跃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3、通过读,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列写出了月色美,第二列写出了阿炳坎坷的经历,第三列写出了乐曲的旋律,这让我知道了《二泉映月》的背景和阿炳的艰辛创作。
三、自主读文,披文入境
师:阿炳是盲人,是孤儿。他的生活该是多么艰辛,他来到泉边,他听到什么?
1、生自由读第4节。
2、听到: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3、一齐读最后一句话。
师:在阿炳小的时候,师傅曾带他到泉边赏月听泉,那时候阿炳听到什么?从课文中找出带有“听”的句子。
四、自读自语,明理悟情
1、默读第2节,划出带“听”的句子,读一读。
2、读得好,在和师傅赏月时,师傅问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一起读。
小阿炳听到什么声音没有?(一起回答:没有)
3、过渡:小阿炳什么也没听到,师傅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奇妙)什么意思?后来,阿炳长大了,他听到了奇妙的声音吗?
(没有),那他听到什么?(齐读第4节最后一句)
“听到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
总结:阿炳并没有听到美妙的声音,听到的只是叹息、哭泣、倾诉、呐喊,难道是师傅说错了,(在第3节中找关键句:双目失明),你是怎么理解的。
4、双目失明,阿炳看不到一切,所以听着听着,渐渐的……
生:读第4节最后一句。
师:你见过阿炳街头卖艺的情景吗?
(播放有关资料,走近阿炳)
5、你看到什么?
师:阿炳坐在街头卖艺,他没有听到奇妙的音乐,他听到的只是“渐渐……“(最后一句)
师:老天为什么这么不公平呀,他双目失明
他只能听到“渐渐……” (最后一句)
师:他饱受着饥饿、病痛的折磨,他只能听到“渐渐……”(最后一句)
6、老天对阿炳是不公平的,但阿炳被困难吓倒了吗?
你从哪看出来的?
(读: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五、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1、师:他多么希望他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倾诉和呐喊,大家拿起书“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为什么要通过琴声来倾诉呢?
2、配乐读第5节。
3、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随着乐曲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边回荡,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这首动人的乐曲(播放音乐《二泉映月》)。
5、多么动人的音乐,多么伟大的音乐,一个双目失明的艺人,一个充满苦难的民间艺人,一个对未来充满渴望的民间艺人,他靠什么创造出了伟大的作品?
6、当阿炳沉浸在夜色中,忘我地拉起二胡时,他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7、是音乐安慰他孤寂的心,你想对他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们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齐读最后一段。
2、总结:苦难带给人们的是什么?悲痛、哭泣……,但是,对于勇敢的人、坚强的人和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面对苦难吧!
板书设计:
13、二泉映月
听: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阿
炳 倾诉:委婉连绵、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2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物性。
3、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4、培养观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与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紧扣“奇妙”,了解田螺的外形,生活习性和生理特性。
2、体会说明的顺序和生动活泼的语言。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螺的生活环境,田螺的外形,田螺活动图。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 一课 时
一、整体感知,提取信息,看图复述。
1、接力朗读,感受文情文脉,明确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观察的顺序是怎样的。
2、自由阅读,圈点批注重点。
3、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1)作者是在哪儿发现田螺的?田螺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田螺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3)田螺初到“新家”以后是如何表现的?第二天又是如何表现的?
(4)田螺是怎样生殖后代的?
4、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1)田螺的“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
(2)这些奇妙的特点是如何发现的?
(3)“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小结:作者通过坚持不懈地观察,发现田螺真的很奇妙。田螺的奇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外形奇妙:身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2)生活习性奇妙:田螺的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在没有受到外来干扰时,会将身体从外壳里伸出来,并能沿着玻璃瓶爬到水面以上,身体紧紧地挨着水面。但是,一旦遇到干扰,它马上将自己的身体缩进硬壳内,并将硬壳的洞口盖得严严实实,落入水底,一动也不动。(3)生殖方式奇妙:不用产卵,可以直接生出小崽儿来。
5、看图复述,巩固知识。
(1)多媒体出示田螺外形、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产崽的动画课件,要求学生对照课文熟悉内容。
(2)学生自由复述。
(3)指名学生复述课文。
6、总结交流。
(1)从这篇课文中,你学到了哪些科学知识?
(2)从“我”身上,你学到哪些科学精神?
小结: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田螺是一种软体动物。体外有一个硬壳,硬壳口盖着一层角质的硬片,保护着田螺内部的各种器官。当遇到不测时,田螺便把身体收缩在硬壳里,并用硬片将壳口严严实实地盖住。田螺通常生活在池塘、水田、小溪或河沟里。田螺的这些特点都是“我”观察到的。由此可知,只要我们能学习“我”善于质疑,勤于观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一定能学到很多新的知识。
第 二课 时
一、研读赏析,品味语言,填表比较
1、含英咀华,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小品的语言,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有趣的语句、段落,同桌共同品读精彩语段。
(1)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些语句、段落?读给你的同桌听,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学生在讨论研读中互相补充,共享品味赏析的乐趣。
(2)赏析重点语段。
重点可放在“田螺外形”、“田螺默躺不动”、“田螺活了”、“田螺下崽”等语段。体会科学小品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师可点拨指导:
①描写田螺不同状态的语句。重点体会动词的准确与生动。
②表达“我”情感的语句。重点体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动作描写。
③哪些语句体现出说明的准确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描写的生动形象性?哪些语句体现出情感的真实性?
2、感情朗读,培养语感。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3、求同此异,填写表格。
(1)再读课文,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将本文与《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小组交流,填写下表。
课文题目 | 表达形式 | 说明方法 | 语言风格 | 结论 |
《河边的卵石说些什么话》 | ||||
《奇妙的田螺》 |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小结:两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都具有准确性与生动性相结合的特点。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想象、想象产生的依据,培养想象、表达与探究、合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启发引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本丰富多彩、新颖奇特的想象,树立主动培养想象能力的意识,并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激情导入
1、学生表演自己创作的《动物夸尾巴》。主要角色可包括:机灵的猴子、漂亮的松鼠、可爱的袋鼠、矫健的燕子。台词内容:尾巴的特点及功能。(教师可与班内同学一起对各小组的表演进行评价,选出表演小组)。
师:动物最有用的工具之一是它的尾巴。每种动物的尾巴都有它的特殊用途。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令人感兴趣的科技小品,《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2、演示《长了尾巴的人类》的图片,想象一下人类尾巴的样子和作用。
二 初读课文
1、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词语,查词典,正音、释义。
脂. 穴 癌 翘 褪(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2、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课文。
3、 读懂意,能够概括文章的大意。
三 理清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 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阅读课文
1、同学们,作者的想象虽然大胆而奇特,但它都有着合理推导,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作者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新奇和合理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整体把握课文层次和内容。
把握课文层次和大意,重在归纳作者想像的人类尾巴作用与功能。(可分组活动,比一比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让各小组将提纲写在本上与其他组交流)
2、我们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一下本文想象的内容,用哪个词呢?作者的第一步想象是怎样引发的呢?作者又是怎么想到人们会珍视尾巴呢?那么什么引发了作者对尾巴功能的想象呢?结论又是怎样想到呢?
3、大家自由郎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下作者丰富而新奇的想象。以各种方式自读课文
4、同学们的回答,老师非常满意,综合同学们的意见,我们可以得到作者的每一步想象都是有依据的,而且这个依据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5、那本文想象的顺序可不可以调换呢?
三 拓展延伸
1、想象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想信同学们都想让自己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现在我们来做练习,检验一下谁的想象力丰富。“作者希望人类也有尾巴,但人类真的有了尾巴,会给我们带来什么麻烦?”
2、现在让我们打破常规,变换角度,对我们的器官大胆想象。
3、作者想象出尾巴如此丰富的作用,同学们想象出了尾巴给人们带如此多的麻烦,那么,尾巴的消失是人类的进化还是退化?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展开一场辩论。
四 布置作业:以“假如……”为题,写短文,要求在科技方面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4
一、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说吃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一首《清平乐村居》,是谁的作品,还记得吗?
2.齐背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词,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板书课题)
4. 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二、诗文了解
1.先翻开书本自由诵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这首词连课题在内共有59字,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读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生读课文2分钟 ,然后自由读---个人读---小组读----听课件范读--全班跟读。)
2.通过读,也许同学们又有了新的感悟。别急,现在我们再细细品味品味,你将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诗文赏析,再次在读中感悟课文。
再读课文,看看你是否又有了新的发现?或从中又感悟到了什么?
(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详见课堂实录。)
四、诗文拓展 ,布置作业:
1、在这之前我们还曾学过和这首诗有相似意境的诗吗?课后对山水田园诗做一点研究,开个山水田园诗鉴赏会,看谁知道得多。
2、你可以课后去研究一下,看看辛弃疾的词《破阵子》这首词与我们今天学的风格有什么不同之处。
词文: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实录(片段):
生:我知道了这首次的词义,大概是这样的:
月光明亮,惊醒的鹊儿飞绕在树枝上。清风吹来,半夜里蝉儿鸣唱。稻花飘香,老农在谈论丰收的年景。蛙声如歌,引得行人入神聆听。遥望远天,尚七八个星儿闪烁。来到山前,已有两三点雨儿飘落。拐个弯儿,溪桥一过。就在土地庙旁,出现了曾住过的旅店茅屋。
师:对这位同学的解说有不同理解吗?
生:我不认为是明月惊醒了鹊儿,从题目“夜行黄沙道中”可以推想可能是作者的脚步声惊飞鹊儿。
师:有道理,诗词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是很大的,还有不同见解吗?
生:前面那位同学说农民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夜已深,人们早就休息了。我认为是是青蛙在诉说丰收,因为稻花飘香预示着丰收在望,蛙声如歌说明害虫少,因此可理解为是青蛙在诉说丰收,是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
师: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独特的见解而感到自豪。你们都个性独特。同学们,你也可以细究词中的每个字,每句词。认为这首词中哪些字用得好的?你最喜欢哪句词?是因为什么?
生:“一片”这个字用得好,这个词说明蛙声多,害虫则少,预示丰收在望,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农民丰收而高兴的心情。
生:“惊”用得好,说明月亮太亮了,使鸟鹊产生错觉,误以为天亮了。
生:我认为整个上片都很好,通过明月、鹊儿、清风、鸣蝉、稻花香、蛙声几个景物刻画了一幅美妙的农村夏夜图,表现了作者喜悦、陶醉的心情。(出示上阕课件)
师:大家能把欣喜的陶醉的情感读出来吗?
生:读。
师:要注意句间节奏,心情要高兴一点。
生:再次齐读。
生:我觉得作者能抓住夏夜农村有特点的事物,进行描述,而且各有特点。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主要不是靠眼睛来摄取,有时还要靠嗅觉和听觉这些器官来加以捕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加以描写的。
生:还有上片虽然写的是夜晴,但却已经埋伏着雨意了。有丰富农村生活经验的人,似乎可以从“稻花香”里,从“蛙声一片”之中嗅到和听到骤雨将临的信息。
师:你的逻辑推理能力相当强,观察敏锐善于思考。老师不如你。表扬!
还有谁想说一说?
生:我最喜欢“路转溪桥怱见”,这一句写出了作者遇雨时,寻找躲雨的地方,先焦急后惊喜的心理变化,很生动。(如果学生不问,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师:你为什么认为他的情绪是先焦急后惊喜?同学们能用两句诗表现出这种心理吗?
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请一个同学试一下,注意读出作者焦急、惊喜的感情变化。
生:读下阕。
师:请同学们点评一下。
生:感情变化把握住了,但“怱见”应重读,他没有重读。
师:同学们听老师朗读一下这首词,认真比较老师在上下片的读法上有何不同。
师:读这首词。
生:上片舒缓、喜悦,下片的节奏急促焦急。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领会得很准确,就再模仿老师将这首词读一遍。
生:齐读。(投影词文)
师:你还想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整首词了?请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你对这首词的理解和欣赏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
师:好啊!
生:你能给我配上音乐吗?
生:我觉得这首乐曲应该把我们带到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师:那是个世外桃源,对吗?(生答:是!)
生:我觉得应该用琵琶曲。
师:好老师给你找段音乐。放音乐。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读出了作者对村居生活的向往、喜爱和赞美。其他同学也纷纷要求读。)
师:除了读,还能通过什么方式说明你读懂了?
生:老师,我们同桌两个能表演吗?
师:(高兴地)这种学习方式好!演好了,就说明你读懂了
(两对学生分别兴致勃勃地演起来。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老师干脆让他们自由结合演起来。同位的、座位靠近的、座位离得远的同学也纷纷扮演角色演了起来。课堂上顿时“乱”了起来。走动的、找“对子”的,以及演戏声、说话声、阵阵笑声“乱”成一团)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生:我想把这首词描绘的情景画下来。
生:老师,这首词应该有歌谱吧?我想把它唱出来。(老师让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生:用《虞美人》的曲调唱《西江月》。
师:唱得很抒情。特具有古代诗词的味道!掌声!
生:古人填词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唱的,我想将《西江月》的词填入别的歌曲中来给大家唱一唱,好吗?
生:老师,我们一组想合作创作画下这首词。
生:三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一个画人,一个画茅店、社林、山,一个画稻田等)
师:下面的同学你可以单独用你的方式展示你对这首词的诠释,也可以小组合作作画, 4分钟。 (来得及就展示一下)
展示不同的表现风格。(写的书法/画的画,改写的记叙文……)
师:通过同学们的唱和画和写,我发现你们身上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洋溢着学习的激情,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未来的辛弃疾,未来的唐伯虎。
师:好现在还没完成的,利用课余时间把它做完,作品我们将把它贴在后面的朝花夕拾上。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5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习本文寓情于物、立意独特的手法。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主题的写法。
3学习杨柳所表现出的不求索取、甘于奉献、不忘根本的可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
用对比手法突出重点。
三、教学难点:
寓情于物、立意独特。
四、教具:四张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引题:
三则科学界对植物所做的实验
分析:植物也有“喜、怒、哀、乐”。植物也有生命力,我们不能随意践踏它们,同时让学生们知道文学家赋予植物象征意义是有科学根据的。(激发兴趣)
2、指出下列花木的象征色彩:(课文延伸)
桃李——门生(俗话说“桃李满天下”只门生众多的意思)
竹——气节(四季青翠,姿态潇洒自若,有宁折不屈的气节)
荷花——清白(出淤泥而不染)
菊梅——傲骨(深秋时节傲霜怒放,不畏严寒,独步早春)
柳——依恋(枝叶软如丝,风起时柔条千缕,依依飘飘)
3、①小声默读课文(熟悉课文)
思考:作者赞美杨柳的什么精神?标段
②应弄懂的词语:荆棘、宅边、冠冕、执著、芍药、皈依、高踞
③分析1直3段,板书如下:(分析课文)
作者与杨柳有一段自然的缘分
认识杨柳、偶然
批评世人、虚伪
热爱杨柳、偶然
批评世人、虚夸
作者:率真自然
④分析4直7段,板书如下:
作者发自内心赞美杨柳
外形:珠子、S线
内质:不求索取、甘于奉献
对比牡丹、葡萄
不忘根本
对比其它花木
杨柳:朴实谦逊
⑤归纳写作特点:对比鲜明寓情于物(整合课文)
⑥归纳中心思想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5、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学生自学生字。
(2)汇报自学情况。
你可以介绍自己记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学们注意某个生字的读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读,并互相纠正。
(4)全班齐读。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
3、小组内讨论交流。
4、集体交流。(推测琥珀的形成过程→叙述琥珀的发现→描写了琥珀的形态)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图文对照,认识琥珀的样子。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2)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听写生字。
小学语文教案反思六年级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怯生生”、“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感受文学作品对人精神生活的影响,学习作者通过塑造人物形象侧面反映文学作品魅力的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题引言,揭示课题。
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欣喜、感动,甚至悲伤、失望,为什么它们能让我们产生这么丰富的情感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有魅力,在我们前两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超越时空,跨越国界,散发出持久的魅力,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直接以魅力为题,向我们展现出什么魅力呢?
板书课题:魅力
二、质疑课题,整体感知
1、学生读题后提问:是什么样的魅力?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1)读后交流:你读懂了什么?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可自由发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小结:这篇文章是写了卡佳随父亲第一次上剧院看戏的经过,写出了看戏过程中卡佳心情变化的故事。
3、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以下三个方面划分课文层次。
看戏之前→观看演出→演出结束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学生自读1~15自然段,思考:在演出前,卡佳的心情怎样?并在相关的语句上做上记号。
2、学生交流:
——从“早上起”、“好不容易等到晚上六点钟”、“在开演前一个小时”、“第一个走进剧院大厅”这一连串的时间句子,表现出卡佳等待演出的焦急心情。
——除此之外,通过“踱来踱去”、“庄重”、“严肃”、“焦急”、“怯生生”等神情和一些杞人忧天的言语,可以看出卡佳对演出充满期待的心情。
3、师问:那么,卡佳为什么这样既焦急又期待呢?
——因为她看过剧本原著,是原著的故事情节吸引着她,这就是——魅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卡佳在看戏之前那种焦急而又期待的心情,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看看在观看演出时有什么样的表现吧!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学生自读这一部分,思想:在演出过程中,卡佳有什么表现?
勾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交流后小结卡佳的表现。①灯光熄灭,专注观看;②幕间休息,忧郁抽泣;③拍卖汤姆,高价救助。
2、出示“卡佳抓住座椅的扶手,沉重地喘息着”。
——从中可以体会到卡佳的神情高度紧张,已进入原著的情境之中。
3、找到“不停地轻声抽泣”、“脸色忧郁”、“不想吃蛋糕”、“愁眉苦脸”等词体会卡佳的心情。
——因为她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知道情节的发展,她为剧中人物的命运揪心。连好吃的蛋糕都拒绝。
4、找出卡佳挺身而出,高价竞拍剧中汤姆叔叔的句子和词语,从语言的气势来体会卡佳当时的心情和思想,如“如怨如诉、铮铮作响”等词。
——学生朗读这一层,读出卡佳的坚决,读出卡佳的果断,感受到卡佳的正义、善良、有同情心、勇敢的性格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教师作相应指导。
6、思考:为什么卡佳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呢?
7、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由于受文学作品的熏陶,感染,卡佳的内心情感丰富,人性十足,纯真可爱,她会为剧中善良的汤姆大叔的命运担心、动情,才会发生以上的种.种别人认为不正常的表现,但这恰恰是文学魅力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从卡佳的性格特点中,也感受到了卡佳的形象魅力,我们也要像她那样去多读名著。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生自读这一部分,思考:这一部分写了什么?
2、小结
当卡佳看到演员后,卡佳忧伤失望,“失望”是因为原剧中命运不幸、令人同情的黑人汤姆,现实生活中是大红脸。“忧伤”的是这样的人物怎么能扮演汤姆这个令她同情的角色。所以最后她只好同意卖掉吧!她心中的那个令她牵挂、揪心的“汤姆”大叔的形象轰然倒塌,所以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作品那强烈的魅力。
四、总结全文,魅力升华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再次体会卡佳为什么竞拍汤姆的动因。
2、小结:正是卡佳读过《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是一个忠厚善良、有情有义的好人,也正是因为卡佳知道汤姆叔叔被卖掉的悲惨命运和结局,才会让她产生要救汤姆的决心与以上举动。那么,使卡佳作出以上惊人之举的根源是《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这本名著所产生的魅力呀!同学们,多读书吧!多读名著吧!他们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