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_
①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②营造_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⑤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
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
1,2,4,8,…,263
再来看两个数列:
5,25,125,625,...
···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
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2,-4,-8…
-1,2,-4,8…
-1,-1,-1,-1…
1,0,1,0…
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
(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
(3)q>0是递增数列吗?q<0递减吗?
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_。
3.尝试推导通项公式
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导方法:叠乘法。
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
4.探索等比数列的图像
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
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
(学生自己动手解答。)
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
6.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
7.性质应用
例3.在等比数列{an}中,a5=2,a10=10,求a15
(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由题意列方程组解得
方法二:利用性质2
方法三:利用性质3
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
8.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3、等比数列应注意那些问题(a1≠0,q≠0)
4、等比数列的图像
5、通项公式的应用(知三求一)
6、等比数列的性质
7、等比数列的概念(注意两点①同号两数才有等比中项
②等比中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8、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思想
——类比思想
9.布置作业
习题3.41②、④3.8.9.
10.板书设计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数学知识:掌握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有关性质;
2、数学能力: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类比学习,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的能力;
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研究方法;
3、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分类讨论,函数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比数列的概念及其通项公式,如何通过类比利用等差数列学习等比数列;
难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的探索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
问题1:满足什么条件的数列是等差数列?如何确定一个等差数列?
(学生口述,并投影):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要想确定一个等差数列,只要知道它的首项a1和公差d。
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a1和d,那么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板书)an=a1+(n-1)d。
师:事实上,等差数列的关键是一个“差”字,即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
(第一次类比)类似的,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问题2: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叫做……数列。
(这里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法,对于“和”与“积”的情况,可以利用具体的例子予以说明: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和”(或“积”)等于同一个常数的话,这个数列是一个各项重复出现的“周期数列”,而与等差数列最相似的是“比”为同一个常数的情况。而这个数列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等比数列了。)
2、新课:
1)等比数列的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公比。
师:这就牵涉到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问题,回忆一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怎样得到的?类似于等差数列,要想确定一个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要知道什么?
师生共同简要回顾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推导的方法:累加法和迭代法。
公式的推导:(师生共同完成)
若设等比数列的公比为q和首项为a1,则有:
方法一:(累乘法)
3)等比数列的性质:
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等比数列的性质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发现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之间似乎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为我们研究等比数列的性质提供了一条思路:我们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性质,通过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性质。
问题4:如果{an}是一个等差数列,它有哪些性质?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例子,寻找规律,如:
3、例题巩固:
例1、一个等比数列的第二项是2,第三项与第四项的和是12,求它的第八项的值。_
答案:1458或128。
例2、正项等比数列{an}中,a6·a15+a9·a12=30,则log15a1a2a3…a20=_10____.
例3、已知一个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能否在这个数列中取出一些项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使得{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若能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本题为开放题,没有的答案,如对于{cn}:2,4,8,16,……,2n,……,则ck=2k=2×2k-1,所以{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2k-1项。关键是对通项公式的理解)
1、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有关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以及它的性质,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不仅学到了关于等比数列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由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思维的过程。
2、作业:
P129:1,2,3
思考题:在等差数列:2,4,6,8,10,12,14,16,……,2n,……,中取出一些项:6,12,24,48,……,组成一个新的数列{cn},{cn}是一个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请指出{cn}中的第k项是等差数列中的第几项?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和重难点:首先作为等比数列的第一节课,对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及其性质是学生接下来学习等比数列的基础,是必须要落实的;其次,数学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科学的研究方法,等比数列是在等差数列之后学习的因此对等比数列的学习必然要和等差数列结合起来,通过等比数列和等差数列的类比学习,对培养学生类比——猜想——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是有利的。这也就成了本节课的重点。
2、教学设计过程: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类比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3)等比数列的性质;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复习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探求思路,一方面使学生回顾旧
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联想,为类比地探索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奠定基础。
在类比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再对几个具体的数列进行鉴别,旨在遵循“特殊——一般——特殊”的认识规律,使学生体会观察、类比、归纳等合情推理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得到等比数列的定义之后,探索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又是一个重点。这里通过问题3的设计,使学生产生不得不考虑通项公式的心理倾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使学生主动完成对知识的接受。
通过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比较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等差和等比的相似性,为下面类比学习等比数列的性质,做好铺垫。
等比性质的研究是本节课的_,通过类比
关于例题设计:重知识的应用,具有开放性,为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的:
1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运算规律;
2能利用数量积的5个重要性质及数量积运算规律解决有关问题;
3掌握两个向量共线、垂直的几何判断,会证明两向量垂直,以及能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数量积及运算规律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启发学生在理解数量积的运算特点的基础上,逐步把握数量积的运算律,引导学生注意数量积性质的相关问题的特点,以熟练地应用数量积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两个非零向量夹角的概念
已知非零向量与,作=,=,则∠aob=θ(0≤θ≤π)叫与的夹角
2.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与,它们的夹角是θ,则数量cos叫与的数量积,记作,即有=cos,
(0≤θ≤π)并规定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3.“投影”的概念:作图
定义:cos叫做向量在方向上的投影
投影也是一个数量,不是向量;当为锐角时投影为正值;当为钝角时投影为负值;当为直角时投影为0;当=0时投影为;当=180时投影为
4.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
数量积等于的长度与在方向上投影cos的乘积
5.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设、为两个非零向量,是与同向的单位向量
1==cos;2=0
3当与同向时,=;当与反向时,=
特别的=2或
4cos=;5≤
6.判断下列各题正确与否:
1若=,则对任一向量,有=0(√)
2若,则对任一非零向量,有0(×)
3若,=0,则=(×)
4若=0,则、至少有一个为零(×)
5若,=,则=(×)
6若=,则=当且仅当时成立(×)
7对任意向量、、,有()()(×)
8对任意向量,有2=2(√)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4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的图象
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
三、学法指导
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
,即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
五、重点与难点探究
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2)
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3、求证:的周期为。
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5、(1)求的周期。
(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的周期为()
A、B、C、D、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4、函数的周期是()
A、B、C、D、
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
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
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
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
的值是
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
10、若函数,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
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
正整数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
成立,
(1)证明:是周期函数;
(2)若求的值。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5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3、利用圆的方程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39;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应用待定系数法寻找圆心和半径。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4、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过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4、求圆x2+y2=13过点P(—2,3)的切线方程。
5、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1)知识性小结:
①圆心为C(a,b),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当圆心在原点时,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方法性小结:
①求圆的方程的方法:I。找出圆心和半径;II。待定系数法
②求解应用问题的一般方法
2、分层作业:(A)巩固型作业:课本P81—82:(习题7。6)1、2、4
(B)思维拓展型作业:
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的曲线是什么图形?
设计说明
圆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线。初中平面几何对圆的基本性质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因此这节课的重点就放在了用解析法研究它的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的一些应用上。首先,在已有圆的定义和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步骤的基础上,用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获得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利用圆的标准方程由潜入深的解决问题,并通过最终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引例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这样的设计不但突出了重点,更使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本节课的设计了五个环节,以问题为纽带,以探究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我的指导下把探究活动层层展开、步步深入,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锻炼了思维、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兴趣、增强了信心。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5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复习教案怎么写篇7
重点难点教学:
1.正确理解映射的概念;
2.函数相等的两个条件;
3.求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一.教学过程:
1.使学生熟练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映射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3.使学生掌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二.教学内容:1.函数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
(),yf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A叫值域(range)。显然,值域是集合B的子集。
注意:
①“y=f(x)”是函数符号,可以用任意的字母表示,如“y=g(x)”;
②函数符号“y=f(x)”中的f(x)表示与x对应的函数值,一个数,而不是f乘x.2.构成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3、映射的定义
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
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
4.区间及写法:
设a、b是两个实数,且a
(1)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表示为[a,b];
(2)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表示为(a,b);
5.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①解析法②列表法③图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