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1
万有引力与航天
(一)知识网络
托勒密:地心说
人类对行哥白尼:日心说
星运动规开普勒第一定律(轨道定律)
行星第二定律(面积定律)
律的认识第三定律(周期定律)
运动定律
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万有引力定律F=G
引力常数的测定
万有引力定律称量地球质量M=
万有引力的理论成就M=
与航天计算天体质量r=R,M=
M=
人造地球卫星M=
宇宙航行G=m
mr
ma
第一宇宙速度7.9km/s
三个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11.2km/s
地三宇宙速度16.7km/s
宇宙航行的成就
(二)、重点内容讲解
计算重力加速度
1在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在忽略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可用万有引力定律来计算。
G=G=6.67__=9.8(m/)=9.8N/kg
即在地球表面附近,物体的重力加速度g=9.8m/。这一结果表明,在重力作用下,物体加速度大小与物体质量无关。
2即算地球上空距地面h处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可得:
g’=又g=,∴=,∴g’=g
3计算任意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有万有引力定律得:
g’=(M’为星球质量,R’卫星球的半径),又g=,
∴=。
星体运行的基本公式
在宇宙空间,行星和卫星运行所需的向心力,均来自于中心天体的万有引力。因此万有引力即为行星或卫星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因此可的以下几个基本公式。
1向心力的六个基本公式,设中心天体的质量为M,行星(或卫星)的圆轨道半径为r,则向心力可以表示为:=G=ma=m=mr=mr=mr=mv。
2五个比例关系。利用上述计算关系,可以导出与r相应的比例关系。
向心力:=G,F∝;
向心加速度:a=G,a∝;
线速度:v=,v∝;
角速度:=,∝;
周期:T=2,T∝。
3v与的关系。在r一定时,v=r,v∝;在r变化时,如卫星绕一螺旋轨道远离或靠近中心天体时,r不断变化,v、也随之变化。根据,v∝和∝,这时v与为非线性关系,而不是正比关系。
一个重要物理常量的意义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可得:G=mr∴.这实际上是开普勒第三定律。它表明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物理量,它仅仅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在实际做题时,它具有重要的物理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它同样适用于人造卫星的运动,在处理人造卫星问题时,只要围绕同一星球运转的卫星,均可使用该公式。
估算中心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1中心天体的质量,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和向心力表达式可得:G=mr,∴M=
2中心天体的密度
方法一:中心天体的密度表达式ρ=,V=(R为中心天体的半径),根据前面M的表达式可得:ρ=。当r=R即行星或卫星沿中心天体表面运行时,ρ=。此时表面只要用一个计时工具,测出行星或卫星绕中心天体表面附近运行一周的时间,周期T,就可简捷的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平均密度。
方法二:由g=,M=进行估算,ρ=,∴ρ=
(三)常考模型规律示例总结
1.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
(1)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两物体间引力的方向沿着二者的连线。
(2)公式表示:F=。
(3)引力常量G:①适用于任何两物体。
②意义:它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的物体(可看成质点)相距1m时的相互作用力。
③G的通常取值为G=6。67×10-11Nm2/kg2。是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用实验测得。
(4)适用条件:①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引力大小的计算。当两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每个物体的尺寸时,物体可看成质点,直接使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
②当两物体是质量均匀分布的球体时,它们间的引力也可以直接用公式计算,但式中的r是指两球心间的距离。
③当所研究物体不能看成质点时,可以把物体假想分割成无数个质点,求出两个物体上每个质点与另一物体上所有质点的万有引力,然后求合力。(此方法仅给学生提供一种思路)
(5)万有引力具有以下三个特性:
①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的物体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
②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符合牛顿第三定律。
③宏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只在质量巨大的天体间或天体与物体间它的存在才有宏观的物理意义,在微观世界中,粒子的质量都非常小,粒子间的万有引力可以忽略不计。
〖例1〗设地球的质量为M,地球的半径为R,物体的质量为m,关于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于物体对地球的引力。
物体距地面的高度为h时,物体与地球间的万有引力为F=。
物体放在地心处,因r=0,所受引力无穷大。
D、物体离地面的高度为R时,则引力为F=
〖答案〗D
〖总结〗(1)矫揉造作配地球之间的吸引是相互的,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地球与地球对物体的引力大小相等。
(2)F=。中的r是两相互作用的物体质心间的距离,不能误认为是两物体表面间的距离。
(3)F=适用于两个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把物体放在地心处,显然地球已不能看为质点,故选项C的推理是错误的。
〖变式训练1〗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式中G为引力常数,是人为规定的。
B、r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穷大。
C、m1、m2之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与m1、m2的质量是否相等无关。
D、m1、m2之间的万有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
〖答案〗C
2.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解决天体运动问题,通常把一个天体绕另一个天体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处在圆心的天体称作中心天体,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天体称作运动天体,运动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运动天体的万有引力来提供。
式中M为中心天体的质量,Sm为运动天体的质量,a为运动天体的向心加速度,ω为运动天体的角速度,T为运动天体的周期,r为运动天体的轨道半径.
(1)天体质量的估算
通过测量天体或卫星运行的周期T及轨道半径r,把天体或卫星的运动看作匀速圆周运动.根据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有,得
注意: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求得的质量M是位于圆心的天体质量(一般是质量相对较大的天体),而不是绕它做圆周运动的行星或卫星的m,二者不能混淆.
用上述方法求得了天体的质量M后,如果知道天体的半径R,利用天体的体积,进而还可求得天体的密度.如果卫星在天体表面运行,则r=R,则上式可简化为
规律总结:
掌握测天体质量的原理,行星(或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来提供的.
物体在天体表面受到的重力也等于万有引力.
注意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飞船靠近星球表面运行,运行半径等于星球半径.
(2)行星运行的速度、周期随轨道半径的变化规律
研究行星(或卫星)运动的一般方法为:把行星(或卫星)运动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来源于万有引力,即:
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公式进行计算,必要时还须考虑物体在天体表面所受的万有引力等于重力,即
(3)利用万有引力定律发现海王星和冥王星
〖例2〗已知月球绕地球运动周期T和轨道半径r,地球半径为R求(1)地球的质量?(2)地球的平均密度?
〖思路分析〗
设月球质量为m,月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
则:,
(2)地球平均密度为
答案:;
总结:①已知运动天体周期T和轨道半径r,利用万有引力定律求中心天体的质量。
②求中心天体的密度时,求体积应用中心天体的半径R来计算。
〖变式训练2〗人类发射的空间探测器进入某行星的引力范围后,绕该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该行星的半径为R,探测器运行轨道在其表面上空高为h处,运行周期为T。
(1)该行星的质量和平均密度?(2)探测器靠近行星表面飞行时,测得运行周期为T1,则行星平均密度为多少?
答案:(1);(2)
3.地球的同步卫星(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相对地球静止,跟地球自转同步的卫星叫做同步卫星,周期T=24h,同步卫星又叫做通讯卫星。
同步卫星必定点于赤道正上方,且离地高度h,运行速率v是确定的。
设地球质量为,地球的半径为,卫星的质量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设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则
以上两式联立解得:
同步卫星距离地面的高度为
同步卫星的运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注意:赤道上随地球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与绕地球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卫星的区别
在有的问题中,涉及到地球表面赤道上的物体和地球卫星的比较,地球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圆周运动的圆心与近地卫星的圆心都在地心,而且两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均可看作为地球的R,因此,有些同学就把两者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
地球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但由于地球自转角速度不大,万有引力并没有全部充当向心力,向心力只占万有引力的一小部分,万有引力的另一分力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请同学们思考:若地球自转角速度逐渐变大,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而围绕地球表面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万有引力全部充当向心力。
赤道上的物体随地球自转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由于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因此它做圆周运动的周期应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即24小时,其向心加速度
;而绕地球表面运行的近地卫星,其线速度即我们所说的第一宇宙速度,
它的周期可以由下式求出:
求得,代入地球的半径R与质量,可求出地球近地卫星绕地球的运行周期T约为84min,此值远小于地球自转周期,而向心加速度远大于自转时向心加速度。
已知地球的半径为R=6400km,地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若发射一颗地球的同步卫星,使它在赤道上空运转,其高度和速度应为多大?
:设同步卫星的质量为m,离地面的高度的高度为h,速度为v,周期为T,地球的质量为M。同步卫星的周期等于地球自转的周期。
①
②
由①②两式得
又因为③
由①③两式得
:
:此题利用在地面上和在轨道上两式联立解题。
下面关于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同步卫星和地球自转同步,卫星的高度和速率都被确定
B.同步卫星的角速度虽然已被确定,但高度和速率可以选择,高度增加,速率增大;高度降低,速率减小
C.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周期是114分钟,比同步卫星的周期短,所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离地面的高度比同步卫星低
D.同步卫星的速率比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速率小
:ACD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2
复习目标
1、能说出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会画力的示意图。
2、能阐明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知道重力概念、方向,能说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记住G=mg。
复习过程
一、知识梳理,基础巩固
1、自学指导:阅读本章教材,完成“中考新突破”54、55页“考点解读”部分。(15分钟)
2、学生自学
3、教师精讲与点拨:(5分钟)
二、典型事例,抽取规律(25分钟)
考点一:力及其作用效果
例1:用手拍桌子,手会感觉到疼,这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的。用力捏一下空易拉罐,易拉罐扁了,这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发生__________。
练习1:在湖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
A、桨对水的推力B、水直接对船的推力
C、人对船的.推力D、水对桨的推力
考点二: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例2: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关于物体和地面受力情况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B、地面受到向下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C、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地面发生了形变
D、物体受到向上的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了形变
练习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是常见的测力计
B、弹簧测力计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量程
C、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D、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根据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原理制成的
考点三:重力:
例3:物体所受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__________比、公式G=mg中g表示物体受到重力与______之比,约等于________________N/kg、在要求不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10N/kg、甲、乙两同学的质量之比是10:9,甲同学重为540N,乙同学重为___________N、
练习1:重垂线是根据______________的原理制成的,瓦工常用它来检查墙壁________,木工常用它来检查工作台_______。
练习2:如果没有重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河水不再流动,再也看不见大瀑布B、人一跳起来就离开地球,再也回不来
C、物体将失去质量D、杯子里的水倒不进口里面
三、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3
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知道液体内部有压强;
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3、通过探究活动会使用微小压强计。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能用其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用"假想液柱"模型推导液体压强的公式。
2、通过实验的探究,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
教学过程
【合作学习】:
一、探究一:液体是否存在压强
1、观察实验:图1、2
2、结论:液体对容器的和都有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受到;
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是因为液体具有;
二、探究二: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v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v猜想与假设:
v设计实验:
v进行实验:
v分析总结:
1、测量液体内部压强的仪器___________。
原理:当探头的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形管中两边的液面会形成________,越大则压强越。
2、设计方案:
A、验证是否与方向有关,应选择:,结论:。
B、验证是否与深度有关,应选择:,结论:。
C、验证是否与密度有关,应选择:,结论:。
D、验证是否与质量有关,应选择:,结论:。
结论:液体压强的特点:
①液体对容器和都有压强;
②液体内部向方向都有压强,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③液体的压强随增加而增大;
④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___。
思考:
1.大坝的横截面为什么均为上窄下宽,呈梯形状?
2.为什么深海鱼类被捕捞上岸后会死亡?
3.为什么潜水员穿的深海潜水服比浅海潜水服要厚重一些?
【自主学习】:液体压强的大小计算
通过假想液体柱的办法,仿照固体压强的计算方法写出来。(P=F/S)
设平面的面积为S。在横线上填入公式
①水柱产生的压力F=②水柱重力G==________
③水柱的体积V=________
④水柱对平面的压力F=G=___=ρgSh,
⑤底面受到压强p==___________。
u推导结果:
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从上述公式以及推导过程,同时结合液体压强的特点,不难得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只与:和有关(注意深度与高度的区别,深度是指这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评测训练】:
1、一未装满橙汁的密闭杯子,先正立放在桌面上(如图A),然后反过来倒立在桌面上(如图B),两次放置橙汁对杯底的压强分别是pA和pB,则()
A.pA>pB;B.pA
2、如图所示,容器中盛有一定量的水,并静止放在斜面上,容器底部A、B、C三点的压强PA、PB、PC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
4、在年的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圆满完成了七千米级海试实验,最大下潜深度为7062m,当蛟龙号下潜到7000m的深度时。
求:⑴海水对它的外壳的压强是多大?⑵如果蛟龙号上表面积大约为20m2,它受到的压力为多少?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程引入
方法1、联系上一节的内容,知道了人类利用燃料燃烧获得大量的内能,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内能的呢?可以提供资料,学生阅读,知道内能的一个重要的应用是用来加热.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分析社区生活中哪些方面利用了内能,这说明内能的一个重要应用是用来加热.
二.利用内能来加热
方法1、教师提供关于取暖的资料,学生分析取暖的发展过程,说明从火炉取暖到锅炉集体供暖再到热电站供暖的优点:提高了燃料的利用率和改善了环境卫生.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让学生做调查和利用信息学习,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并再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做评估和实验,得出一些结论.教师可提供的方案可以是:调查社区供暖;查阅世界上先进的供暖方法.
三.利用内能来做功
方法1、实验教学,做好水蒸气推开活塞的实验,学生从实验中学习如下问题:观察实验的现象;分析活塞退出的原因;思考实验过程中能量的.转化;实验说明了什么;从实验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在此基础上介绍利用内能做功制造了热机,说明工业化社会的出现有赖于热机的发明和改进.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用上面的方法1进行实验,然后可以提供资料或学生查找资料,从利用内能来做功开始,到应用,到科技的发展,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
一.利用内能来加热
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
二.利用内能来做功
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
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
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
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
【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
【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
活动内容
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
活动准备
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
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
活动过程
1、分组调查阶段
①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
②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
③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
2、课堂讨论阶段
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
①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
②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
·燃烧燃料供热
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供热
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
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
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
·光能供热
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
③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
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
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
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
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
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
④介绍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
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
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
4、作业
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
活动小结
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能关系。
2、知道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迁移理解功能关系。
2、通过观察知道动能、势能的存在。
3、通过归纳概括得到动能、势能的概念。
4、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动能及势能的因素
5、在讨论、探究实验中总结出各因素对能量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并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素材出示和教师引导,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和学科渗透。
【教学重点】
1、观察归纳得出动能及势能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功能关系
【教学用具】
干电池、多媒体课件,斜面,铜圆柱、铁圆柱,木块,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细)弹簧,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导线,开关,小灯泡。
【教学组织】
将学生分4人一组分为10个小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2分钟)
1、播放小鸟撞飞机新闻报道。学生观看。
2、师:小小的小鸟为什么会撞坏巨大的飞机?要搞清这一问题,我们要学习能量的相关知识。能量这一词我们并不陌生,在八年级电学部分我们已正式接触过了。下面我们先来复习电学中能量知识。
二、功能关系(5分钟)
师:出示一节干电池。并提问:你怎样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生:接入一个小灯泡,如果亮,就说明它存有能量。小灯炮发光,说明有电能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电流正在做功。
师:如果我们断开开关,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说出你判断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电路连通,会看到小灯泡发光,电流会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师:很好。从做功的角度来看,我们该如何判断这节电池是否储存有能量呢?请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再给出结论。完毕
师投影:
1、现在正在做功。
2、现在没有做功,接通电路后,能够做功。
师:在电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判断电源是否还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学中,我们如何判断一个物体是储存有能量呢?
师投影如下图片,并提问:请判断下列各图物体是否具有能量?
1、流动的河水
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
3、拉弯的弓
生思考与讨论。毕。交流
生1:流动的河水具有能量。因为它对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进了一段距离,所以流水对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黄山上耸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现在它虽然没有做功。但一旦从山上滚下来,就可以对其它的物体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弯的弓具有能量。它现在虽然没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对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师:力学里我们又该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总结:也分两种情况:
一、物体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如杲它能够做功,也具有能量。
师:大家请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断的?
生找到并阅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投影:一、功能关系: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
师:刚才我们得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要分两种情况。可是教材所给的方法中没提呀。问题出在哪儿?
生(沉默后):能够。
师:能具体点吗?
生:能够做功,包含了两种情况:
一、现在正在做功。
二、现在没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师投影:“能够”的两层含义:
1、一个物体现在正在做功;
2、一个物体现在没有做功,但条件改变时,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要求:
1.复习、总结前节实验课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2.使学生掌握计算液体压强的方法和公式。
教具: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总结前节实验,得出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
问:上节课,我做过什么实验?我做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液体的压强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问:为什么液体对容器底有压强?对容器壁也有压强?
根据学生回答,着重指出是由于受到重力和有流动性。
问:上节课,同学们从自己做的实验看到了什么?能得出什么结论?哪位同学讲讲?根据学生的回答和补充,板书:
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二、讲述液体压强的计算,得出液体压强的公式
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节课文大问号后面的一段楷体字。讲:这一节,我们学习液体压强的计算。
板书:
2.液体压强的计算
2.让大家先计算一道固体压强的题“一根长方体铁柱,底面的长和宽都是1厘米,高20厘米,立在桌子上,对桌面的压强多大?”(板画一根长方体铁柱如课本图10-14乙)
找三、四名学生在黑板上计算,其余学生在本子上算。
3.讨论怎样计算水面下20厘米深处的压强。因为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压强相等,只要求出20厘米深处竖直向下的压强就行了。
可以设想在20厘米深处有个正方形水平面,边长是1厘米,这个面上方的水柱压着它,正方形水平面受到的压强就等于上方液柱对它的压强。(边讲边画出课本图10-14甲)
怎样计算这个水柱对这个面的压强呢?应该先求什么……
让学生讨论计算步骤,教师边总结、边板书:
(1)求水柱体积V=Sh,
(2)求水柱质量=V=Sh,
(3)求水柱对底面的压力F=G=g=gSh,
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4.引导学生讨论公式的物理含义:
(1)对同种液体,p与深度h成正比,h增大,p增大。
(2)对不同液体,深度一定时,p与液体密度成正比,大的p大。
(3)公式中不包含面积S,所以压强p的大小跟所取的受力面积大小没有关系。
讨论课本中本节后面的练习题2。巩固对液体压强公式的理解。
5.做模拟帕斯卡桶实验,加深印象。(用塑料小瓶代替桶,用1米长的乳胶管代替长玻璃管。用刀片在塑料小瓶壁上竖划几条缝,把乳胶管密接在瓶口上。把少量水倒入乳胶管,把胶管提起到一定高度,瓶壁上的缝即被水压开,水沿缝流出。)
6.让学生做课本上本节的例题。
(1)做题前提醒学生注意统一单位。用千克/米3,h用米。
(2)根据计算结果进一步强调p与S无关,而压力与S有关系。
7.讨论节后的“想想议议”。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节后面的练习题1,3,4。
(2)提倡课下阅读章后的阅读材料:“开发海洋”。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液体压强的计算教案示例之二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1.设计并进行实验,测定液体、固体的密度;
2.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一些应用。
3.能运用密度鉴别物质、计算物体的质量与体积。
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查密度表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让学生经历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硬币密度的实验过程;
运用密度公式 及其变形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题过程中,注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公式的物理意义。
器材准备
天平、量筒、硬币、烧杯、水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出示实物,问:
1.猜一猜,这枚硬币是用什么金属制造的?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
2.怎样知道教室内空气的质量?
3.怎样知道这个不规则石块的体积?
4. 现有一大卷细铜丝,如果不拆开,你能测定出它的长度吗?
然后告诉学生运用密度的知识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一)学查密度表
查密度表,了解一些物质的密度,加深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的理解。
阅读密度表并思考:
(1)金、铜、铁、冰、水银、水、氩、氮的密度各是多少?
它们的物理意义各是什么?
(2)金与铜、冰与水、氩与氮相比较,哪种物质的密度大?
(3)从表格中,你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二)测物质的密度
活动2 测硬币的密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教材上列举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探究活动。
思考:
(1)根据密度公式 ,要测量硬币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2)硬币的质量怎样测量?硬币的体积怎样测量?
(3)你还有其他设计方案吗?
(4)你在实验中采取了哪些措施减小误差?
(三)课题讨论
1.如何测液体(水)的密度
仿照上面的做法,写出测液体密度的方案,并思考怎样做误差小。
(1)原理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密度公式,确定要测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
(3)根据要测的物理量选择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
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要测的物理量确定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测的物理量和计算的物理量(密度)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
2.请你使用小刀、天平、刻度尺和细线测出土豆的密度。
3.如何测铅球的密度。
4.漂浮体、易吸水的物体等
(四)课本例题分析,注意解题的规范性。
课前几个问题处理。
小结
1.测定固体、液体的密度
2.运用密度鉴别物质
3.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练习设计
1.一块冰化成水后 ( )
A.密度不变,质量变小 B.密度变大,质量不变
C.密度变小,质量不变 D.密度变小,质量变大
2. 体积和质量都相同的铝球、铁球和铜球,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铝球可能是实心的,而铁球和铜球一定是空心的
B.铝球可能是空心的,而铁球和铜球是实心的
C.铜球可能是实心的,铁球和铝球也是实心的
D.铜球可能是空心的,铁球和铝球是实心的
3.一边长为2cm的正方体金属块,其质量为21.6g,。该金属块是由下表中
的某一金属物质组成,请你判断,组成该金属块的物质是 ( )
常温下一些金属的密度(×103kg/m3)
金 19.3 铝 2.7
银 10.5 铁 7.9
A.金
B.银
C.铝
D.铁
4.某施工工地购入横截面积为1cm2的钢筋7.9t,求这些钢筋的长度。
5.用天平和量筒可以测定矿石的密度。把矿石放在调节好的托盘天平的左
盘中,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
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g;矿石放入量筒前、后,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所
示。矿石的体积是________cm3,密度是________g/cm3。
6. 现有一只空瓶、水、待测液体、天平和砝码。欲测出这种液体的密度,
请你写出:
⑴主要实验步骤及所要测量的物理量(用字母表示);
⑵待测液体的密度表达式为: 。
7.小明在实验室里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体积较大的矿石的密度。
⑴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和游码
的位置如图所示,矿石的质量是______g。
⑵因矿石体积较大,放不进量筒,因此他利用一只烧杯,按图所示方法
进行测量,矿石的体积是______cm3。
⑶矿石的密度是______kg/m3,从图A到图B的操作会引起密度的测量
值比真实值_______(选填“偏大”、“偏小”、“不变”),其原因
初三物理教案电子版篇8
一。基本情况分析
今年我担任九(2)班和九(3)班的物理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学生成绩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较多,两极分化较突出。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师生在本期倍加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仅要注重科学探究,而且要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11—16章,主要是力、机械和运动能量、质量和密度等现象的基本知识及其应用。
四。教改措施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养成,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相联系的教学,将学习内容与学习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电、磁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D、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
E、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D、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E、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F、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D、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E、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F、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
六。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A、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
B、使学生养成对所做工作进行评估的好习惯。
C、重视探究活动中的交流与合作。
在现代社会和科学工作中,个人之内与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学生这方面良好素质的形成。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A、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提供广泛的信息。
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CAI课件进行教学。
B、在阅读理解,收集信息,观察记录作为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C、尽可能让学生得用身过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让物理贴近生活,让学生用物理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