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学设计 >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

时间: 新华 教学设计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理清故事脉络;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的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语言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故事脉络的基础上分析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本文,领略到以木兰为代表的古代劳动人民的乐观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在我们上课之前,先请大家来看一段动画片《木兰》的视频。(播放)介绍:这段表演截取自好莱坞卡通片《花木兰》。你们看到木兰说着英文是不是感到有些违和呢?花木兰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女性,在国际上产生了这么大的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首关于木兰的长诗《木兰诗》

2.用PPT出示《木兰诗》相关知识如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用PPT展示本文生词“唧唧、机杼、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朔气、旧时裳、理云鬓”

3.请学生简述故事的脉络是怎样的。

(起:1-3段---替父从军;承:第4段---征战沙场;转:5-6段---辞官还乡;合:第四段---故事结局)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学生对故事已有了全局上的把握,本文故事是围绕人物展开,分析出人物的特色,故事的关键就把握住了。教师将下列问题用PPT出示,请学生默读,然后教师点名回答。

1.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木兰有什么担忧?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家里没有男丁,父亲要去充军。木兰对长辈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勇敢果断的性格。)

2.从第二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身为女子,战场上奋勇杀敌,巾帼不让须眉。表现出木兰勇敢无畏爱国的英雄气概)

3.从第三部分,我们能看出木兰怎样的品质?

(木兰请求辞官还乡,说明木兰不慕名利,情系故乡,热爱和平生活;同行十二年,战友未发现木兰是女子,说明木兰谨慎小心又机智。)

4.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

(木兰是一位深爱家人,热爱和平生活,同时又英勇果敢,谨慎机制,不慕名利又爱国的女性。)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长诗,既然是诗,就同样有很多诗的特点,诗歌中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修辞,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文本找找看,本文中都包含哪些修辞?

对比阅读《陌上桑》,结合修辞分析两篇文章所展现的主角的品质精神。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中所提到的修辞,写一篇200字左右的习作,内容自定,要求用到文中提到的所有修辞。注意语言表述行文条理,逻辑清晰。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2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不进入我们的课文学习,我们不妨先进行一场进入初中语文课堂的的欢迎仪式,或者说是语文学习的启动仪式。这场欢迎仪式将分为三个主题:一、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大课堂;二、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大乐园;三、确定语文学习的目标。

切入主题之前,我首先要讲一下学习上的要求:

⒈准备四本本子:

①笔记本(学习日志):每一天都记号日期,记下错题、基础字词知识、上课要求、作业要求、课堂重点内容,来不及先记书上,课后整理,课下反反复复多回顾。

②作业本③听写默写本④作文本⑤课余读书摘抄本读书札记

⒉准备好语文学习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⒊上课要求:

①双手放桌上

②除规定的讨论朗读时间外,保持教室安静,不讲和上课内容无关的话,树立公共课堂的公共意识,上课不认真不守纪律由课代表扣分记入期末总评成绩

③主动答疑:课上完之后,都可以到办公室提出疑问。

⒋作业要求:

按时完成作业,字写端正,第二天到校立即上交小组长,没有做完的(包括听默写没有通过)中午到办公室检查,完成后回家

预习:字词摘录、课文熟读、思考课后问题

一、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大课堂

我们看到幻灯片上特别凸显了这个“大”字,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文两个字的解释是:语言和文字以及语言和文学。它有一个很大的彰显其特色的学习范围,你的视野会变得非常开阔。

初中语文的学习内容:

⒈课文:

现代诗歌、现代散文、民间传说、说明文(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小说节选、微型小说、文言文、古典诗词。

人物分析、语言分析、情感分析、段落分析、语义分析、自我启发和感悟

⒉语言文字基础:

现代文:注音、字形、多音字、成语、熟语、造句、词义、句型、修辞、语法、标点符号。

文言文、古诗词: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

⒊写作:以记叙、抒情、议论文章为主

以上这些是我们三年系统性的学习要接触的内容,由此可见第一即是内容范围上的大,跨越古今、国别,现代性、古典性、启蒙性、社会性相杂糅。第二则是学习效用之大,小学时你们的老师肯定说过,学好语文就意味着为其他学科的审题解答奠定基础,语言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最基本的条件,在一些思想家比如卢梭看来,语言文字认识和接受的不平等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之一,语言被划为了贵族语言和平民语言,文字只有少数人才能掌握,导致了人类的贵贱有别,而我们现代教育的语文学习即是要打破这种不平等,要每个人都掌握相同的语言文字运用才能,获得人类文明中平等的认知权、沟通权和思考权。

二、欢迎大家来到语文大乐园

下面我们来继续探讨语文学习的第二个主题,我们学习语文的概念,不仅仅局限在简单地阅读分析课文,写命题考场作文,以及反复的做题上,这是理科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在课堂外有很大的延伸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大乐园主题。学习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我们应该提倡一种快乐语文的学习方式,这些乐趣总的体现在:

⒈阅读的乐趣

上课,完成作业,只是我们看到的学习的表面,学好语文,离不开阅读大量的文字,阅读应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一本课外的好书可以提前几年提升你的知识境界,可以更新你的知识含量,21世纪一份报纸一周的信息量比18世纪人类一生掌握的信息量还多。你们不用抱着学会什么的任务心态去阅读,要利用课余非学习的时间,仅仅是捧起一本书,随意的翻开,不用怕读不懂,第一遍不懂,多读几遍肯定就会有自己的理解。抄下你感到有意义的句子,当你确实有了很深的感悟想要抒发的话,写一篇读后感是水到渠成的事。

⒉电影、音乐的乐趣

一本好电影比我们的课文有更深的心灵震荡,一首好的歌词会有诗一样的语言,让我们获得更美的文字体验。

三、确定语文学习的目标

阅读、欣赏电影和音乐,提升的是我们的文艺素养和气质,我希望这是你们一辈子都离不开的事。但是三年,我们有一个短期的目标,每一学期的期末考,三年后的中考,要检查你掌握的知识能力,决定你能不能升入杭二、学军、杭高这样的全国。所以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这样的:掌握良好的阅读文章能力、文字运用及写作能力;会背诵一定篇目的古诗词、文章;掌握现代文、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知识。我的要求是:把我当做你们的向导,跟着我,多思考,把每一次课当做一步楼梯,一步一步的走,认认真真地上好课,做好作业,背诵好文字,持之以恒,千万不要落下。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积累字词。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由作者对四季的雨不同性格的描绘,领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歌颂生命的情趣。

教学重点:“细致观察事物,抓住特点描述”的能力,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感情,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自读法: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课件出示不同形态的雨景,同时配以肖邦的钢琴曲《雨滴》)雨是大自然的音响师,用心倾听才能感受到它的美妙,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简介

刘湛秋,当代诗人,翻译家,评论家,1935年出生,安徽省芜湖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上的信笺》、《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

三、整体感知,鉴赏课文

1.检查字词

静谧高邈莅临粗犷咄咄逼人

2.学生自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处理好语速,突出关键字词的读法。体会作者的感情。

3.理清课文结构,思考每部分描写的内容,哪几个自然段进行了重点描写?

要点:总——分——总

第一部分总写我喜欢雨。

第二部分写四季的雨。

第三部分抒发对雨的喜爱之情。

4.找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可配乐),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各季的雨有什么样的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也可自己概括。

要点:

春雨:美丽妩媚

夏雨:热烈粗犷

秋雨:端庄沉思

冬雨:自然平静

5.教师出示问题:品味语言。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要点: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形象的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学生自由探究、交流。

四、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同学们齐读第6、7段,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出示问题: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要点:后者单纯强调一个“雨”字,显得呆板,前者充满灵动,赋予“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五、总结全文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开展了联想与鉴赏散文的方法,让我们用一颗灵动有爱的心,去感悟生活,热爱生命。

六、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请同学们利用平日所积累的诗词句,体会不同的人生感受。

七、布置作业

我们通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好在哪里”领会了本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感美和结构美。根据本文所学的细节描绘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见所想的本校夏雨过后的情景,不少于300字。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

2、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会抓住景物特征的描写方法。

3、学习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将学到的景物描写方法应用到实践中

教学难点:

欣赏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歌词,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的旋律,它不需要那些五线谱上的音符,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笔下如诗如画的文章,领略文章语言的美、意境的美。

二、基础知识:

1、作者:刘湛【zhàn】秋,当代诗人。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

2、字词积累

三、整体感知、鉴赏分析:

1、同学们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自读课文】畅谈感受,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生1:我读这篇文章完全被她的美丽感染了,这是雨吗?更像是个翩翩走来的美少女,轻柔、热烈、奔放、含蓄,我爱雨,像作者一样,爱的深沉!

生2:作者以雨为原料,以情为酵母,在心的酒窖中酿出了一坛美酒,刚一开封,那芳香就扑面而来,醉倒了我们的苍白而干枯的生命,沉淀出生命醇香而诱人的的味道,这种美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感悟

……

师:在这个匆忙的世界里,还有谁能摒弃尘世的杂念?我们无须等待四季的轮回,即使窗外寒风凛冽,我们可以搭车到心海去看雨,去那里不需要车票,但需要你带着真诚、乐观的背囊和一双清纯的眼镜,心海的雨很美丽:那里有春雨的飘飘,那里有夏雨的潇潇,那里有秋雨的潺潺,那里有冬雨的纷纷,那是雨的极致,当然也是人生的极致。

2、【音乐起】教师范读第1、2段,请同学们朗读其余段落。思考并找出体现四季雨不同性格的词语。

3、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不必强求一致):

明确:春雨:温柔、细润、甜美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秋雨:沉静、端庄、成熟

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4、这四副美图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请谈谈你的看法。【提示:可以从感情意境、语言表达、修辞运用等方面畅所欲言】

例如:春雨图中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交流,让大家真正走进美景中,从而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同时也要教给学生鉴赏方法、提高大家的鉴赏能力。)

明确:

【一】“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用于别致新颖。

【二】冬雨图中作者把雪景比作“一副干净利落的木刻”,画中是“收割过的田野”,“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似乎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勃勃的生气,但是它正孕育着所有的色彩和所有的生气,因此,作者感叹雪是“雨的精灵”。他带给人们的是内敛、含蓄和包容,表现了雪的自然和平静。

【三】他将秋雨比作“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母亲”,秋雨的妩媚、端庄的独特魅力描写得十分充分,刻画了秋雨的沉静、稳重。

……

5、请同学们齐读第一和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通过形象化的描写,写出了雨的亲切可爱,这实际上寄托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表现了作者对生命与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生:首尾呼应。结尾的“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再次强调了雨“美”和自己对雨的喜爱,表达对雨的渴望和爱恋之情。

师:全文的感情基调,也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

生:“我喜欢雨”干净利落的开篇点题,开门见山。

6、刘湛秋先生用他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深刻独到的观察,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再来想象,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身边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胸怀?你觉得象你所知的哪一位作家?

(注:此处答案灵活多变,强调发散性思维,学生可回答如李乐薇、席慕容等人,只要讲出共同点,言之成理即可。)

四、美读文章,品味情感:

作者用文字给我们提供了一场可触可感、亲切可爱的心灵雨。我们像作者一样,对雨也爱的深沉、爱的真挚!把自己的感情通过美读课文表达出来。

朗读指导:

雄壮、强健、慷慨、有力——强而浑厚

哀怨、缠绵、委婉、纤细——弱而缓

广大、空旷、迂缓——长而舒缓

急促、激动、狭窄——短而急促

优美、欢乐、活泼、轻松、清秀——清亮、圆润、饱满

【音乐起】

1、自由诵读,感悟品味;

2、踊跃美读,升华感情。

五、写作实践: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种种景物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下面让我们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手法也来写一种你熟悉的景物,一段也好,一句也罢,只要能语言优美、描写形象就是我们的收获!

(学生写,读3-5个,略评)

六、小结:

多美的文字啊!在作者笔下没有生命的树生机盎然,没有情感的花意态娇羞,没有声音的成长沙沙作响,没有味道的空气四溢芳香。这种美源自自然,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秀美的文字向我们讲述着雨的四季。它们被作者饱含温情乃至热情的情感化、人格化了,一支神来之笔点染了四季,一支升花之笔写活了万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生活,同样也会发现“美”就在我们身边!

七、作业:

1、课文脉络十分清晰,请仿照课文的结构,以“______的四季”为题(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写一份作文提纲。

2、搜集描写雨的古诗词、词语【是成语】写在笔记本上,并能理解意思,恰当运用。

3、在周记本上积累一篇类似的美文,比较鉴赏它的写作手法、语言表达等,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5

教科书分析:

1.《短文两篇》包含了唐代文学家刘禹锡《陋室铭》和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爱莲说》两篇文章。其中《陋室铭》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爱莲说》和《陋室铭》一样,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以及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的追求。

2.《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运用,提高欣赏品味。”同时要求:“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来,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获得有益启示。”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文章梳理,更要善于抓住文章中的主要形象的特点,思考感悟,生发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

3.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一方面对与学习文言文不再是“新手”,出了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文言文的简单方法之外,他们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个学段,要求学生在继续积累知识内容的基础上,打开思维,领悟文字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扎实地落实文言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4.虽然跨越不同时代,但是两篇文章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都表达了对优秀品质和人格的不懈追求。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物”后的“志”。

学情分析:

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文言的知识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文言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适当的激励,来让学生真正高效地参与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托物言志手法。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自主预习和合作完成课文梳理,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古代仁人志士对高尚品格情操的追求。

教学难点:

结合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启示。

教学准备:

学生需要提前预习,画出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老师提前准备好相关课件以及用以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知人论世

1.导语:唐顺宗时,刘禹锡热心于政治革新,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失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夏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他见刘禹锡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辩”,他的这一举动气坏了策知县,策知县又将他的房子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得胜河边,附近有一排排的杨柳。刘禹锡见到此景,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策知县气得脸都发青了,干脆将刘禹锡的房子调到城中一间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仅半年,连搬三次家,刘禹锡想,此狗官欺人太甚了,便愤然提笔写下一篇文章,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气得策知县哑口无言,这篇文章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陋室铭》。(老师书写标题和作者)

2.任务展示:如何理解“陋室铭”三个字

3.反馈指导:解题:陋室,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这篇激励了刘禹锡的“陋室铭”写了那些内容呢?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3)范读,示范朗读。(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3.小结: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第一要义。同学们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通过诵读,把握文章的读音、节奏,从而进一步

理解和感受文章。

三、梳理文意,掌握内容

1.导语:通过刚才多遍的诵读,我们已经掌握了读音、节奏等方面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需要重点强调的字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3.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1.导语:“陋室”的“陋”与“不陋”体现在何处?作者又为什么为“陋室”写“铭”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展示任务:

(1)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两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2)“德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是从那些方面说明的?结合你们想像的画面,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3)作者居于陋室却不失雅致地生活,并能充满感情地描绘陋室,可见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4)处在今天这个社会中,作为我们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生活态度?

(5)作者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陋室的情景的描绘体现出来,这是什么写法?

3.反馈指导:

(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孔子云:何陋之有?”)

(2)“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从“环境、交往的人、爱好”方面进行说明的。

(3)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4)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表见解,教师引导学生择善而从,特别强调不追求物质享受,而应注重道德修养的侧面。

(5)托物言志,也就是借助描写别的事物表达和抒发自己情感和志向的手法,这种手法含蓄隽永,内涵深刻。

4.小结:文章通过生动地描述“陋室”内外的情景,并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阐明了“陋室”“不简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以及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五、作业布置

1.笔记本上整理文言重点字词。

2.尝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写一篇100-150字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

1.导语:(展示莲花组图)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宋代的大文学家,哲学家周敦颐尤其喜欢莲花,那么他为什么喜欢莲花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

2.任务展示:

(1)欣赏莲花,说说你觉得莲花美在哪里?

反馈指导:外形漂亮,给人以素净的感觉。出淤泥而不染。

(2)我们学过的赞美莲花的名句有哪些呢?

反馈指导:“接天莲叶无穷碧”、“小荷才露尖尖角”……

(设计目的:让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写莲花的诗句并展课件:针对写莲名句进行解说,让学生对本课有初步的认识。

(3)题目:“爱莲说”题目解题。

反馈指导:“说”,一种问题,既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用抒发感情,还可以叙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爱莲说”,就是借写莲花表达自己的情操。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莲花”?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展示任务:先自由诵读,再请同学个人读。(至少要指导学生读4边,由浅入深,渐渐通过诵读让孩子们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为下一步的梳理和理解做铺垫。)

2.反馈指导:

(1)初读-读准字音(个人读)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

(2)再读-读出节奏(个人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范读-示范朗读(老师读)

配乐,强化给学生带来的第一主观感受

(4)齐读-巩固强化(师生共读)

三、梳理文意,掌握文章字句内容

1.导语:接下来,让我们通过对文章的梳理,进一步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

2.出示任务:四人小组,分工梳理文章内容(每人一句,先按照“读-重点字词-翻译”,共同解决翻译问题。然后再以“一人读句子,一人解释重点字词,一人翻译全句,一人准备上黑板书写重点字及其释义”的模式,准备做展示。梳理过程中如果遇到了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要标注出来。)

3.反馈指导(选取两个小组,先后进行小组合作梳理成果展

示,其他同学随时质疑,补充。黑板上展示的内容要随时进行确认。)

(1)重点字词;

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

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

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

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

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

②不复出焉(出去)

远:①香远益清(远播)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

(2)词类活用

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4.小结:通过刚才同学们小组间的合作,我们一起掌握了这篇文章中的重点字词以及重要的句式,对于课文内容我们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了解,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些内容,看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深入内容,把握情感

1.导语:作者“爱莲”的哪些地方呢?作者写莲花又为什么写其它的花儿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几个问题。

(屏幕显示思考题)

2.出示任务: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4)“莲”的哪些地方让作者最为欣赏,作者为什么“爱莲”?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反馈指导: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菊(陶渊明独爱)、牡丹(世人甚爱)。

(2)菊:清高避世,品格高洁超凡脱俗;牡丹:花色艳丽,雍容华贵,贪慕富贵,追逐名利。用牡丹反衬莲,用菊正衬莲,突出莲的高贵品质。

(3)菊——隐逸者——惜;牡丹——富贵者——厌。

(4)“出淤泥而不染”(洁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濯清涟而不妖”(低调谦逊);“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通达);“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高洁,孤傲)

(5)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格。

4.小结:作者以“莲花”自喻,把莲花和菊花、牡丹进行对比,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两篇短文。

2.学完两篇文章后,你获得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六、板书设计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情感朗读,感悟浓浓亲情。

2、品味语言,感受散文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深刻含义。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互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相亲相爱》。

2、导语:我们国家有14亿人口,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家庭,每个家庭每一天都发生着许多美妙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莫怀戚的家庭,来感受一下这个家庭中所发生的美好的亲情故事,你一定可以从中体会到家庭成员之间相互体谅、和睦相处的美好。

3、现实课题、作者。

走进莫怀戚,了解作者(出示投影,师读生明确)。

二、朗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进课文,听读感知(出示投影、播放录音)。

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给加点字注音:熬、霎时、嫩芽、分歧、粼粼

师提问,正音。生齐读两遍

3、结合句子,解释下列词语(生答,师引导,出示答案,完成投影)。

(1)母亲信服的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信服:原意是相信并佩服,这里是相信并听从的意思。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各得其所:意思是每个人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4、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点拨:本文蕴含着浓浓的亲情,读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声音不能过高或过低,亲切中要含着庄重。

找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把文章再读一遍。

(读后纠错、评价)

5、听读后完成下列各题(投影)。

A、散步的人有哪些?

B、散步的季节呢?

C、散步的地点?

D、散步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

E、结果怎样?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跳读课文,评谈人物(投影)

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请有感情地读出文中对他/她的描写。跳读完成后击出一家四口人的投影,并逐一提问,根据提问完成板书。生答后总结出:

母亲:体谅儿子,疼爱孙子

“我”:孝敬母亲

儿子:聪明懂事

妻子:贤惠、明理

最后追问:这几个人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尊老爱幼

这个家庭给人的感觉是什么:——幸福和睦

2、品味语言,感悟亲情

(1)本文语言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请同学们用圈点法画出你喜欢的地方,然后互相交流,说明喜欢的理由。(你可以仿照下面两个例子的样式来说一说)。

例①:我喜欢“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一句“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例②:“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2)引导学生逐段分析,回答,总结。

(3)重点点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并认真揣摩其中内涵(投影“背世界”)。

A:“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要这样?

B: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体现了什么?

四、拓展迁移,寻找亲情

其实,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请回忆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故事,把它讲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五、布置作业

请把发生在你家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用笔记述下来。

播放《让爱驻我家》,在歌曲声中结束。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科幻小说的魅力

2、把握小说主要情节,了解小说主要写作手法,悬念的设置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教学重难点:

领略小姑娘的崇高精神,感悟文章主旨。

一、导入:

上周六,我们班组织了一次旅游——文成九溪一日游,大家都说说看,我们都带了什么去旅游?(防晒用品、零食、相机、钱等)可是有人去旅游却带了别人的眼睛,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请大家翻开课文23课《带上她的眼睛》,一探究竟。

二、概括大意,梳理情节,了解悬念技法。

1、谁能解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2、刚才我们将故事大概说了一遍,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条理很清晰。作者有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明确: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阅读时充满期待。

3课文作者刘慈欣,乃悬念大师,文章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小姑娘言行举止上种下悬念,请找到一处,揭晓谜底。

三、了解小姑娘的精神品质,感受人物的伟大

1、过渡:当所有谜底都揭晓,悬念都解决后,再来回顾这个故事,此时涌上你心头的是什么感受?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例如:沉重压抑,如此年轻美好的生命,被永久地禁闭在地心,一辈子无法与外界联系。孤独到极致,也残忍到极致。

感动敬佩,最后的留言没有诉苦,没有绝望的嚎啕,只有平静的叙述,勇敢的承担。这份坚强,勇敢,和为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鲁迅: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结: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正是这份勇敢坚强乐观,愿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才铸就了小姑娘的崇高。

2、请同学们带着这份感动敬佩再来读一读小姑娘最后的留言“……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力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四、从“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中感悟主旨

1、过渡:同学们刚才的感受都是围绕小姑娘来谈的,但是却忽略了文章中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物,谁?“我”,小说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我”是参与者,我是见证者,我也是改变者。有人说,表面上看,是“落日六号”内部的小姑娘被围困了,然而实际上是“我”被激活了。你赞同这个观点吗?

明确:赞同,小姑娘虽然身体被困地心,心灵却是诗意的自由的,“我”虽然身体是自由的,心灵却是麻木封闭的。小说的末尾,“我”觉得地球变得透明了,“我”能感受到她的心跳,听到她的歌声,“不管走到天涯海角,我离她都不会再远了”,说明两个主人公已经交融在一起了,“我”被激活了,真正地打开了被世俗封闭已久的心灵,重新拥有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诗意。小说通过“我”和小姑娘的对比以及“我”前后变化,凸显了主旨。

2、运用对比词,写下感悟。

五、总结:

这个故事发生在未来,却能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这个世界的身影,当我们汲汲于名利,忙碌工作,执着于眼前的苟且时,不要忘了寻找生活里的诗意,不要忘了带上她的眼睛,让心灵去旅行。

六、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刘慈欣

让心灵去旅行。

七年级教案上册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顺畅朗读,准确翻译,概括寓意。

2、了解寓言故事蕴涵的深刻寓意,从中接受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蕴涵的深刻寓意。

难点:顺畅朗读,准确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由这句俗语,老师想到了古时候的一则成语故事——杞人忧天(投影出示)。

二、引导学生说说《列子》,了解作家作品众生共享课前搜集整理的《列子》资料(出示投影)。

三、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鼓励学生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鼓励学生领读。

2、激发学生齐读速读。

3、引导学生揣摩人物语气,再读课文。

4、正音:杞(qi)人躇(chu)步跐(ci)蹈舍(she)然中(zhong)伤(投影出示)

四、个别学生朗读、翻译,结合课下注释。(出示投影)重点句子;

(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

(3)奈地坏何?

(4)奈何忧其坏?(投影出示翻译)

五、学生讨论这则寓言的寓意。

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

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

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这句话的意思是: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无根据的瞎担心。

3、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投影出示)

六、拓展

讨论:

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

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九、课堂总结:杞人忧天似的做法大可不必,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烦恼忧愁在所难免。如何更好地化解忧愁,笑对人生?相信大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会有所感悟和启迪。

十、板书设计{投影出示)

天,积气——奈何忧崩坠乎?

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晓日月星宿,亦积气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地,积块——奈何忧其坏?

(废寝食)(忧彼之所忧者)

52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