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1
活动目标
1、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2、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3、愿意与同伴分工合作,体验共同完成任务的快乐。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根据提供的线索进行观察、分析,正确找到藏宝地点。
活动难点:尝试用科技产品和软件功能共同合作、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
活动准备
物质:一体机、IPAD、希沃白板、希沃授课助手、网络、拼图碎片。
经验:幼儿对幼儿园环境熟悉、会使用iPad拍照功能和微信的一些基本功能、能够进行九宫格拼图。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利用希沃白板创设和朵拉去寻宝的情境,激发幼儿兴趣。
(1)白板蒙层功能与朵拉捉迷藏。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大二班来了位老朋友,我们来看看是谁?
聚光灯到朵拉时幼儿说出名字。
(2)播放《爱探险的朵拉》动画片片段,引出朵拉的任务。
——还记得上次我们帮朵拉解决了什么难题吗?在上次的挑战中我们大二班团结合作帮助朵拉找到了捣蛋鬼藏在幼儿园的宝箱钥匙,所以这次朵拉又来到大二班请我们一起去寻宝了,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二)出示三条线索,发布任务。
1、线索一:语音每组幼儿根据语音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二:图片每组幼儿根据图片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线索三:平面图每组幼儿根据平面图线索的提示,正确找到藏宝地点。将找到的拼图碎片使用iPad拍照功能拍下通过微信回传班内,留在班级的幼儿使用iPad的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
2、提出寻宝要求:
(1)每组4-5名幼儿中,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进行寻宝。
(2)在楼道内轻声交谈、注意安全,不打扰其他班级活动。
(3)小组教师负责幼儿安全和发布线索。
(4)拍照幼儿要注意将拼图占满屏幕,以免在班内的幼儿无法拼图。
(5)每个小组要一起行动,不能单独行动。
(三)寻宝开始。
1、幼儿分三组,每组一人留在班内操作iPad与同伴沟通,其余幼儿根据线索出发寻宝,一人使用iPad接收线索、对拼图碎片拍照并随时和班内幼儿沟通。
2、寻宝正式开始,幼儿按照线索指示寻找正确位置。教师作为辅助跟随,当幼儿寻找到藏宝地点并成功拍照回传后,发布下一条线索,直至三条线索全部完成。
3、班内幼儿使用微信与小组同伴沟通,等待接收拼图碎片。使用希沃授课助手将拼图碎片上传到希沃白板中,三小组班内成员共同拼图。
(四)拼图成功,小组分享成功体验。
1、播放朵拉感谢小朋友的视频,体验成功的快乐。
2、各小组分享寻宝过程和感受。
3、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与便捷:沟通方便、开阔眼界、网络支付更安全、二维码直接扫描读取等。
(五)教师小结,活动结束。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每个小组通过三条线索的提示收集拼图碎片,并及时传给班内的小朋友进行拼图,最后找到了朵拉送给我们的礼物。每个小组有沟通、有合作,共同完成了朵拉带给我们的新挑战,你们真的太棒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及时的沟通很重要,使用一些科技产品和功能很方便、很便捷,但是为了保护眼睛也不要长时间使用。希望咱们继续加油,期待下次朵拉再来邀请咱们继续去探险吧!
活动总结
如今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越来越便捷,一些高科技软件在生活也增添了乐趣为人们提供方便。《纲要》中指出:大班幼儿要认识常见科技生活用品,初步知道其功能及用途,能对简单的用品进行操作,并能初步理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正面影响。本次活动中的三条线索分别为语音线索(简单、直接传递讯息)、图片线索(三张图片,范围逐渐缩小)、平面图线索(需要分析思考)。朵拉情境贯穿始终,利用希沃白板、授课助手、微信的功能使幼儿通过iPad之间沟通完成挑战。整体完成了目标,但活动时间较长、拼图环节不易操作需要再思考。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2
活动背景:
本活动选自大班教材《我身边的科学》这一主题。生活中的许多自然现象,如本活动中水的三态变化,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幼儿又非常感兴趣,平时遇到雨天,有孩子就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冰是由什么变的等问题。幼儿对此类科学现象非常好奇,并且也有一定的求知欲,所以根据幼儿的需求,设计了此次活动,让幼儿通过故事、实验等方式来更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积累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三态(气态、液态、固态)变化。
2.能安静倾听故事,并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冰块、干、湿毛巾、水杯、水、电水壶、小水滴变化过程幻灯片等。
知识准备:小朋友对于水的三态有一点点了解。
活动过程:
一.经验交流1.教师出示一杯水(透明的杯子装的),并提问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是一杯水。
师:恩。那水会变成什么呢?
幼:水会变成冰。
2.教师出示冰块师:那水是怎么变成冰的呢?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3.前些天,天上一直下雨,你们知道雨是从哪儿来的吗?
(幼儿自由举手回答)4.教师出示干、湿毛巾师:王老师这有两条毛巾,请你来摸一摸它们有什么区别?
幼:一条是湿的,一条是干的。
师:你们说,湿毛巾怎么让它变干呢?
幼:放在太阳底下晒晒。
幼:放在火上烤。
师:湿毛巾变干了,原来湿毛巾上的水上哪去了?
5.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说了一些有关水的变化,水一会变成冰,一会变成水蒸气,它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呢,为什么会变化,现在请小朋友来听听这个《小水滴旅行记》的故事,听完以后你也许会明白了。
(第一环节让幼儿了解水是会变化的,并根据经验讲述水的变化形式。)二.欣赏故事,理解内容,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安静倾听师:故事听完了,告诉我小水滴是怎样旅行的?
2.教师提问,帮助理解故事师:一开始,小水滴们想做什么?它们是怎么对大海妈妈说的?
师:太阳公公是怎样帮助小水滴的?小水滴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飞啊飞啊,感觉冷了,它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抱在一起,变成了什么?
师:小水滴的身体变沉了,它又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雪花?
师: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几次变化?
3.看小水滴变化幻灯片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水滴在旅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吧4.总结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小朋友知道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也就是水的三态变化过程。可是对于水到底在什么条件下变什么,具体应该还很模糊,老师来做几个实验,让你们更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第二环节让幼儿通过故事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三.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1.教师做实验,幼儿仔细观察师: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把一块冰块投进一杯开水中,幼儿发现冰块很快就没了,杯子里的水上升了。然后再把那杯水再放进电水壶烧,水烧开时有热气冒出来,热气遇到冷玻璃,又变成了小水滴。再把水放进冷冻室,水又会变成冰。
2.师:小朋友,你们刚才看清楚水的变化过程了吗?
3.教师小结:
水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它原来的样子,水在很冷的时候会结成冰,冰遇热又变成了水,水再加热,就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又会变成水。
(第三环节让幼儿通过看实验,更加清楚的了解水的三态变化)活动反思:
刚开始时,我把这个活动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而且想以自主阅读的形式来让幼儿学习这个故事,后来听了一位老师的这节课,她也把这活动定位在了语言、科学,听完后,我总觉得小朋友应该对故事内容理解的不透彻,而且对于水的三态(液态、固态、气态)也是稀里糊涂,根本不能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也有老师也说别的班级就这节课也用的自主阅读的形式来上,但是效果不理想,而且要把它定位在科学领域来上是相当困难,要对幼儿做大量的知识铺垫。他们建议我主要定位在语言领域。我左思右想,想挖掘一下故事,语言也不优美,也算不上经典,也难上。后来经师傅提点,说还是定位在科学、语言,因为这个活动本身就属于"我身边的科学"这一大主题,还是上成科学为主比较顺当,于是我才决心以科学为主,师傅给了我一些建议后,自己设计教案,把每一句要说的话,小朋友可能产生的反应都想了一下,有的都写下来了。尤其是那些引导语和过渡语,我想了很多,总觉得不太好,写了改,改了又改,就想使自己的课堂语言简练又能让幼儿听明白。
在一开始,我先出示一杯水,让小朋友想水会变成什么,然后顺着他们说到的展开我早已准备好的问题,在第一环节时,幼儿发言不积极,可能和我引导语、设计的问题有关。接着引出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让幼儿安静倾听。然后通过回答我提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因为我的问题有些不好回答,幼儿没反应,所以我当时把准备好的一个问题分解成了几个,于是就给人很啰嗦的感觉,语言就不精炼了。在第二环节的最后,我就是预测到幼儿可能还不理解小水滴在故事中的几次变化过程,所以根据故事我制作了一个简单的幻灯片。幼儿在欣赏幻灯片时很开心,可是不知他们是否真的通过看幻灯片理解小水滴旅行过程中的变化了。所以我设计了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再次理解水的三态变化,通过看老师做实验的方式,让他们更直观、更清楚理解。在做实验时,幼儿很兴奋,很好奇,好像一下子把他们的求知欲全释放出来了,四十多双明亮的眼睛都盯着我。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红、黄、蓝三原色,知道红、黄、蓝两两混合分别变成橙色、紫色和绿色。
2、探究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两混合的变化,并尝试实验。
3、喜欢探究颜色的变化,感受探究颜色奥秘的乐趣。
活动准备:
兔子图片、染缸图片、颜料、瓶子、宣纸、盘子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故事《会变色的兔子》
小兔妈妈有三个孩子,一个叫小红、一个叫小黄,还有一个叫小蓝,这三个孩子都非常淘气,有一天,他们和妈妈一起去熊猫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红不小心摔倒了黄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兔妈妈问小红,“你是谁呀”,“我是小红呀”小红说,可是妈妈不相信,小黄摔倒了蓝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我是小黄呀”,可是妈妈不相信,小蓝掉在红色的染缸里去了,当他爬出来的时候,妈妈问“你是谁呀”小蓝着急的说“我是小蓝呀”,可是妈妈也不相信。
2、教师提问:为什么妈妈认不出小红、小黄和小蓝了呢?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实验:颜色变变变
给幼儿提供红、黄、蓝三种颜料瓶,让幼儿进行实验
红色颜料和黄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橙色)
黄色颜料和蓝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绿色)
蓝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混合,有变化吗?(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师演示:将三角形宣纸的三个角放入三种不同的颜料盘里,渲染一会儿,两种颜料的交界处形成另一种颜料,即橙、绿、紫色,然后就变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儿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三、结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师小结:今天小朋友认识了红、黄、蓝三种颜色,这三种颜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们可以变化出很多漂亮的颜色来,我们还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妈妈来做好吗?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激发了幼儿对颜色的探索欲望,让幼儿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颜色变化的规律。在幼儿动手操作颜料瓶时,颜料准备的不够合理,导致颜色有的深有的浅,在结束环节,由于幼儿存在个别差异,个别幼儿不能主动地参加到展示中去,有了这次的经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表现的更好!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4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
2.引导孩子观察身边是否有洞洞,以及这些洞洞的用处。
3.初步尝试能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剪刀、皮球
活动过程:
一、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1、请幼儿找找我们的身体上,哪里有洞洞呢?
幼儿在自己身上找、也可以在同伴身上找洞洞。鼓励幼儿仔细发现身上的洞洞。
2、说说身上的洞洞的.作用。
幼儿大胆回答教师小结:嘴巴用来吃饭、眼睛看东西、鼻孔用来呼吸、耳朵听声音、肛门拉大便等等。
二、讨论如何来保护好我们身上的洞洞。
教师鼓励幼儿大胆说出保护洞洞的方法,引导幼儿学会科学保护身体上洞洞的常识。
小结:身体上的洞洞对我们的生命很重要,因此我们要保护好身体上的洞洞,不能让它受到伤害(如:掏耳朵、戳眼睛、把异物放入洞洞等等都是不科学的)。
三、幼儿体验如何制作出洞洞
(1)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老师用剪刀剪纸,请小朋友猜猜会剪出什么来。(圆形的洞洞)用湿的手戳出一个洞洞。
四、游戏:
钻洞洞教师和配班老师利用肢体做出不同的洞洞造型,请幼儿一个个的钻过去。洞洞的形状有大到小,有低到高,慢慢训练幼儿掌握钻洞洞的方法。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5
活动目标
1.寻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发现用身体说话的乐趣。
2.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体说话更有用。
活动重点:
寻找探索生活中常用的手势和肢体语言所代表的含义。
活动难点:
尝试与同伴合作游戏,知道在有些情況下,用身体说话更有用。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生活中常见的手勢、肢体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2实物准备:PPT课件、视频课件、4张图片(印有小动物、时间、地点等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手势和肢体语言。
1、教师使用手勢向幼儿问好。
提问: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这个动作是什么意思?
师:这就是手势,只要一些手部动作就可以表达向你们问好的意思了。所以在我们生活中,手势无处不在,你们还知道什么手势呢?(幼儿演示手势)
2、出示肌体动作图片,幼儿观察并讨论
提问;这个手势表达什么意思?
提问;除了手势还有什么动作,表达了什么意思?
师:有的时候,手势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就可以更清楚的让别人知道我们的意思了。
二、解读绘本,尝试解决动物王国内的问题
1、出示《动物王国》故事背景介绍。
师:在动物王国里,有许多许多的动物,它们生活的非常愉快,但是生活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它们遇到最难的一个问题就是,它们听不懂其他小动物的语言,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怎么帮?
2、出示小猴和小松鼠的图片
提问:小松鼠在想什么?(想吃饭)
提问:小松鼠怎样告诉小猴子我想吃饭?怎样做手势?(幼儿上台演示)
师:原来可以用简单的手势告诉对方自己要干什么。
3、出示猫头和狐狸的图片
提问:猫头鹰在想什么?(想知道现在的时间)
提问:现在的时间是多少?是白天还是晚上?(晚上9点)
提问:怎么知道是晚上9点?(有月亮)
提问:9点的手势怎么做?晚上的手势,月亮的手势怎么做呢?
提问:晚上8点怎么做?
师:我们有的时候也可以用手势来表示数字和时间。
4、出示小猫和小狗的图片
提问:小猫想做什么?(想去医院看望小兔子)
提问:医院的手势怎么做?(幼儿演示)
师:手势有的时候还可以表示符号。
5出示有时间、医院符号和小兔的.图片。(幼儿上台演示手势)
三、理解游戏规则,合作完成游戏。
1、介绍游戏规则。
师:老师给你们一张图,这张图里有三样东西,一个小动物,一个是时间,还有一个是它在干什么,你们三个人一组把它们表演出来,不可以说出来,你们的表演要让大家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你们才算成功。
2.小组讨论演示动作。
3.各组分别上台表演后出示图片验证。
四、观看视频,并讨论
1、观察交通指挥手势视频并尝试理解视频。
提问:交通警察为什么要用手势,不直接告诉司机呢?
2、讨论在什么时候的情况下,用身体说话更好。
3、小结。
师:在一些特别吵闹或者特别安静的地方,用身体来说话更好。
师:手势需要有彼此的默契,同样一个动作用的时间长了,人们就都知道它的意思了。在需要的时候就用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师:生活中的残疾人,聋哑人很不幸,上天剥夺了他们的说话能力,但他们同样需要沟通,感谢手勢给予了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6
科学活动:绳子的用途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各种绳子及其用途。
2、乐意开展创造活动,喜欢和同伴交流、分享。
活动准备:
1、汉字卡片:挂、系、扎、串(已认识过这四个汉字)。
2、将衣服、毛巾、图画;没穿鞋带的鞋子;各种有孔的珠子;包装盒分四组摆放。
3、收集一些关于绳的照片。
4、宝物筐:各种材质不同、粗细不同、长短不同的绳子、衣架、夹子、剪刀等。
活动过程:
一、了解材料,引出绳子的主题
(出示各种材料包括各种绳子)师:你们瞧,桌子上都有些什么?
(出示四个汉字)师:这几个字能用绳子和桌子上什么东西做好朋友?
二、分组试一试,绳子的用途
1、师:老师把它们分成了四组,每组的中间有一个字,看了这个字后,你们四人为一组就要动脑筋把桌子上的东西变一变!
2、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成果
师:你们桌子上的是什么字?怎么变了?
三、说一说用过的绳子
师:刚才你们干什么了?
你们都用到了哪些绳子?教师与幼儿一起总结绳子的用途,让幼儿了解各种绳子的特性。
如:棉绳很软,打在脸上也不痛:尼龙绳比较坚固,可以用来挂重的东西;塑料绳用来做跳绳…
四、合作玩绳子
师:绳子还可以用来玩呢,我这里就有一些绳子,带得太少了,不能每个人一根,你们可以几个好朋友一起玩一条绳子,看看哪几个小朋友绳子能玩出新花样。
玩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新的玩法,引导幼儿合作完成。
五、生活中的绳子
师:小朋友真棒!刚才我们用不同的绳子进行了扎、串、系、挂的活动,在我们的生活中,你还在哪里发现了绳子?
1、幼儿自由讨论
2、播放各种绳子的照片
师:生活中还有很多绳子可调皮了,躲起来很难发现,金老师就把这些绳子找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绳子藏在哪里了?有什么用呢?
六、结束
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有用的绳子,那楼下的小朋友肯定等不及了,我们把今天看到学到玩到的赶快去告诉他们吧!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7
设计意图
幼儿升入大班以后就成为幼儿园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了,这一角色的转变使幼儿充分体验到了长大的自豪感。该活动意在指导孩子们用科学的测量方法发现自己在身高和体重上的变化,形象地感知到自己长大一岁了。指引幼儿尝试运用不同工具和方法测量身高、腰围等,激发幼儿自主展开探索活动,让幼儿在与伙伴相互测量的过程中,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长大是一个过程,希望通过活动帮助、促进幼儿独立、自信、自主意识的建立,并使这些品质一直伴随幼儿成长,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绳子、毛线等测量人的身高和胖瘦。
2.学习简单的比较和记录的方法。
3.感受相互测量的乐趣,感知相互之间的差别。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一张身高记录纸,一张胖瘦记录纸,一盒水彩笔。
2.长短不一的尼龙绳、毛线绳若干:提早在相应高度的墙上贴上白纸。
3.《高人走,矮人走》音乐磁带、录音机。
活动过程
音乐激起幼儿活动兴趣
伴随《高人走,矮人走》音乐,带领幼儿交替变换动作做踮步、屈腿下蹲走等进入活动室。
(评析:让幼儿在音乐游戏中感受高、矮的变化,激起幼儿对高矮的探究欲望。)
学习测量身高的方法
1.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音乐模仿了高人走、矮人走,我们班小朋友个子一样高吗?谁最高?
幼儿自由讨论、推荐出自己认为最高的小朋友。
2.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身高?还有什么方法?
幼儿提出测量方法:背靠背比一比;用东西量一量(尺子、绳子、本子、书……);靠墙比一比。
幼儿每说出一种方法,教师就请幼儿上前来试一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
①站直;
②从下往上沿身体中间脊柱部位测量;③靠墙比时两人站在同一位置。
3.组织幼儿分成5组尝试测量身高,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测量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①小朋友们学会了这么多测量身高的方法,请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互相测量一下身高。
②出示身高记录表,激励幼儿用自己的方法记录测量结果。
③请各组幼儿按从高到矮排队,检测刚才的记录是否正确。
探索测量胖瘦的方法
1.教师指导幼儿思考:想知道伙伴的胖瘦应当测量哪里。
2.请幼儿互相探索测量方法。
提示幼儿在测量时注意:测量腰围时应注意从哪个地方开始测量,到哪个地方结束。
3.组织幼儿测量腰围。
幼儿自由取尼龙绳、毛线绳等不同长度的“量具”测量彼此的胖瘦(腰围)。
教师巡回指导并提示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评析:《纲要》科学领域目标明确指出:“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以上两个环节,引导幼儿看一看、试一试、比一比、说一说,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中运用多种方法测量了自己和同伴的身高、胖瘦,对自己的成长发生了兴趣。同时将身高和胖瘦记录表设计成两张独立的表格,并在每次测量活动时分发相应的记录表格,避免了幼儿出现记录上的混淆和差错。)
健康教育
引导幼儿讨论:怎样可以使自己长高、长胖,怎样使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评析:通过讨论,让幼儿知道不挑食、不贪食、勤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等好习惯的重要性,使本次活动得到升华。)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操作各种不同材料(书、本子、铅笔、枝条、纸等),在活动室测量室内物品,到户外测量大树等。
2.在益智区投放皮尺、直尺等长度测量工具,教幼儿学习精确测量和认读。
幼儿园科学活动教案怎么写篇8
一、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每次到户外游戏,孩子们对吊绳总是百玩不倦,想方设法用吊绳去击打前方的攀登架,虽然总是打不到,但他们还是乐此不疲,每经过都想尝试一下。于是我就在教室的天花板上垂吊了不同绳子,引导孩子探究绳摆的活动。
我先请孩子随意摆动系有瓶子的绳子,来感受绳子摆动的现象,并收集孩子的问题和已有经验。在孩子们了解什么是摆动后,我们进行了物体摆动条件的.探究——物体重量对绳摆的影响。在过程中,我给孩子们提供了i种绳摆(没有水、半瓶水、装满水的瓶子),引导孩子通过用绳摆击打前方固定距离的“怪兽”,发现了i种水瓶摆动结果不同,孩子们能发现其中的原因——重量不同。“那如果重量一样,绳子长短不同会怎么样呢?”便成为我们此次活动探究的出发点。
二、活动目标:
1、进一步观察绳子摆动的现象,探究长短不同的绳子摆动的距离不同。
2、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对活动中的发现进行描述。
3、对“绳摆”科学现象产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三、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天花板上垂下的长短不同的彩色绳子、相同的瓶子、被击打物若干个(相同距离)、记纸若干、幼儿姓名卡。
2、经验准备:有对物体摆动的经验。
四、重点、难点:
了解绳子长短不同是影响摆动远近的重要因素。
五、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察绳摆和以往的不同。
教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绳摆,和昨天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们很快就回答了,这些绳子刷上了漂亮的颜色,绳子有长有短,绳摆下面挂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1:红色的绳子长,绿色的绳子短。
幼儿2:瓶子是一样的,都是满瓶水。
幼儿3:昨天我们玩的,有的是半瓶水,有的重的是满瓶水,有的很轻,没有水。今天都是满瓶水,都是重的。
2、探究不同长短绳子的摆动情况。
(1)引导幼儿操作绳摆。
教师:我们上次是怎么让瓶子动起来的?
幼儿:把瓶子拉起来,再松手就动起来了。
妞妞上前演示,将瓶子稍稍拉起,再松手,瓶子小范围来回摆动。
周皓辰马上说:往后推,瓶子就摆动得更远了。
一帆:绳子拉得越远,瓶子荡得越高。
教师:那绳子拉得近一些呢?
幼儿:荡得可能就近一些吧。(一副得意的样子)
安全提示:幼儿在绳子摆动的过程中注意摆动方向,幼儿站在一边进行实验,另外一边不要站人,不要从中间穿行。
(2)请幼儿猜想:这些长短不同的绳摆都能打到前面的“怪兽”吗?
(绳摆前面放有纸盒做的“怪兽”教具)
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有的说“可以”,有的说“不行”。
(3)请幼儿验证:摆动长短不同的绳摆,来击打前方距离相等的“怪兽”。提示幼儿站在起始线后,手臂伸直,自然松手,让绳摆自然摆动。
小朋友开始依次用两种长短的绳摆,击打前面的“怪兽”。
芳芳用短绳尝试了三次都没成功,绳子末端系的瓶子始终够不到“怪兽”。于是,她又尝试用旁边的长绳子,这回成功了。她重新回到短绳子处,试了两次,还是够不到(怪兽)。这时教师问:“芳芳,你刚才用两根绳摆试了几次,有什么发现吗?”
芳芳:“我用这个绳摆(指着短的绳摆)瓶子怎么也打不到怪兽。用那根(较长的绳摆)就成功了。”
教师:“为什么会这样呢?”
旁边的几个小朋友说:“因为这根绳子太短了,那根比较长。”
佳依:“长绳子打得远,所以就够得到。”
教师:“请把你们的结果记下来吧。”
(4)及时记:请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记在集体用的大表中,在可以击中目标的绳摆标记中贴上自己的名字。
3、分享及经验总结。
(1)幼儿根据记的结果进行统计、分享。
给幼儿充分的发言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及自己的实验过程。
教师:“刚才辰辰第一个打倒。陉兽’,我们先请他来说说。”
辰辰手指长绳:“我是用这个瓶子打倒的。”
教师:“为什么这个瓶子能打打倒‘怪兽’?”
辰辰:“因为这个水装满了,它很重。”
教师指短绳子:“那这个瓶子也是装满水的,为什么它没有打倒‘怪兽’呢?”
辰辰恍然火悟:“哦!我知道了,因为这根绳子长,所以能打倒(怪兽)。那根绳子太短了,所以就够不着(怪兽)。”
(2)通过记表帮助幼儿小结“今天的新发现——绳子长短影响摆动”。
教师:“绳子的长短不一样,你们发现摆动有什么不一样呢?”
言言:“长绳子摆动得远,短绳子近。”
辰辰:“短绳子摆得太近了,够不到‘怪兽’。”
教师:“哦,小朋友发现绳子的长短不同,所以摆动的远近也不一样,长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长。”
教师:“短绳子摆动的距离——”孩子齐声说:“短。”
4、延伸活动。
提供长短和重量相同的绳摆,请孩子自由探究,看看会有什么新发现?
六、个人反思:
1、活动中的优点:
从最初的“随意摆弄绳摆”再到了解什么是“摆动”到后来的了解“影响物体摆动的条件”。孩子们积累了许多的知识和经验。在孩子猜想和验证、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原有经验是解决新问题的基础。
活动充分调动了每位幼儿的积极性,甚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2、活动中的不足:
在结束部分,我感觉应把发言的机会交给幼儿,帮助幼儿自己归纳总结,这样有助于幼儿梳理自己的经验。
七、主要内容:
1、活动设计新颖、有创意,在活动过程中处处体现了幼儿的积极参与。材料准备很细致,老师将每一条绳子都刷上了颜色,这样很清楚、直观发现规律。非常方便幼儿记与表达。
2、和绳子颜色相对应的记纸、幼儿通过粘贴自己的名字进行记,这些都适合中班幼儿,方便他们将自己的操作结果进行记以及在后面的分享活动中清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
3、老师充分地利用教室空间,大胆地在吊顶上垂下绳摆,创设的学习环境适宜进行小组探究。如果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幼儿注意力容易分散。
4、建议最后环节把总结的机会让给幼儿,可以让他们完整地表述自己的发现和结论。
八、综合评析: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去发现、思考,并及时让幼儿表达、总结新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捕捉幼儿遇到的困惑和关键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将幼儿主体地位的发挥和教师的有效指导结合。如教师先让幼儿操作摆弄不同长度的绳摆,然后请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发现,个别幼儿认为是瓶子重量不同导致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给予提示,“两个瓶子里的水满满的,重量一样”,最后引导幼儿明白是因为绳子长短不同所致的。
对“绳子”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对关键经验进行详细梳理和准备,这是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必做的经验准备。从整个过程来看,是师幼相互激发共同建构课程的过程。
从小组反思水平看,小组成员能紧紧为同绕教师开展的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主要针对教师再材料提供、环境创设、记方式等几个方面如何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不仅研讨了活动的优点,同时也为教师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小组反思的内容较细、较全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反思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