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运载火箭水下发射成功的情况,学习参试人员团结协助、为国作贡献的精神。
2、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模拟播音,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方式
自主积累
1、同学交流积累的词语。
2、(同学自学效果交流)理解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它们从容不迫地在各自的就位点下锚停泊。
(2)活像一朵硕大的莲花,怒放在蔚蓝色的海面上。
(3)并且把测得的轨道数据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中心计算机。
(4)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朗读课文
1、本文很明显有两种文字,你能说出这两种文字的不同作用吗?
黑体字报道的是事件,括号内的字是现场录音,是对录音内容的说明。文字报道和现场录音结合运用,更真实、全面地报道了事件,这是录音新闻的主要特点。
2、分角色朗读(模拟播音)要求:注意语速、语调,把握感情。
3、同学评析。
探究练习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内容,体会在播音时所应有的感情、语速、语调。
1、这里蓝天碧海,风平浪静,阳光灿烂,运载火箭的水下发射试验就要在这里进行。
2、顷刻间,火箭升高了,尾部的火焰也越来越长,如同一条出水巨龙,扶摇直上,腾空而去。
3、各位听众,你们好,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的实况。
4、各位听众,这时候我们看到直升机已经飞抵落点上方,对火箭落水瞬间施放的荧光染色剂进行精度照相测量。
5、指战员们拉响了汽笛,扩大器中奏起了国歌,参试人员一齐拥向甲板,欢呼雀跃。
理清思路,把握内容
合作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2、本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的?说说这样组织材料的好处。
3、火箭发射成功后,记者采访了发射海区指挥所负责人,听了他的话,你有什么启发?
4、如果你在发射现场,发射成功后,你的心情怎样?你能用具体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吗?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色
1、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作赏析。
例:它(潜艇)像一条大鲸鱼从水面行驶到海区以后,慢慢潜入水下。
赏析:用比喻的手法,把潜艇下沉的动作写得十分具体、十分准确、十分形象。
2.口语和书面语言的自然结合是本文的语言特色,你能从文中找出例子并说明其好处吗?
说话练习:以“我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的形式,谈学习体会。进行说话练习。
作业:1、从最近的报纸上找一则新闻,进行模拟播音,在课余时间播给同学听,并请对方评论。
2、完成本课相关的书面作业。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39;伯乐&39;和&39;千里马&39;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39;食马者&39;的&39;不知马&39;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39;天下无马!&39;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39;也&39;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39;食马者&39;、&39;伯乐&39;、&39;千里马&39;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39;托物寓意&39;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39;伯乐&39;吗?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的艺术和美。
难点:体会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艺术特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多媒体演示。)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吗?
我们来猜个谜语: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月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
(影子)
请同学们再来听首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
每当我们唱起这样的儿歌,就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和儿时的伙伴玩影子、玩各种有趣的游戏,从中获得了对生活的美好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影子的文章—一《竹影》,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二、作者介绍:
(学生交流收集的丰子恺的资料,讲述有关作者生活创作的故事。)
美术和音乐教育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投影打出相关资料)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自幼爱好美术,跟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在绘画、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这些成就与他从小就爱在生活中去发现、思考是分不开的。下面,就让我们从阅读作者的文章开始,走近丰子恺。(
三、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解决生字词:
撇蘸幽暗√包罗√惬意疏密√坐不牢朱砂水门汀√口头禅√参差不齐
2、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配以轻音乐,学生轻声朗读。学生回答有因难,教师可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以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本文以几个少年描描画画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
(或: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从中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从中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3、完成表格:
1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思考探究:
1、课文中说:“西洋画像照相,中国画像符号”,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中西方两种绘画形式的不同。西洋画重写实,重形似。中国画重写意,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2、找找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地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找到后在小组内朗读,然后教师点名朗读得好的学生示范朗读,也可鼓励学生自告奋勇来朗读。)
五、拓展欣赏
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
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欣赏图画,要求:
1、迅速浏览课文中的相应字句,你能说出下面几幅画哪些是中国画、哪些是西洋画?
2、用自己的话说说国画的精妙之处在哪里?
(多媒体展示几幅中国画和西洋画,配音乐。)
六、口语交流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过快乐的童年,也做过许多充满童趣的游戏。但当时没能像作者那样从中获得艺术美的体验,所以大多已成了过眼烟云,学了这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来想想,你儿时做过的哪一个充满童稚的游戏也是可以让你获得类似的发现、体验的?后来它发芽成长了吗?
七、作业: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归纳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2、完成本课练习卷,并预习新课。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味探险悲剧中所包含的人类精神。鉴赏作品中撼人心魄的悲壮美,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团结协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读,体会关键语句,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过程与方法:快速默读,重点朗读,品味文中的细节;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南极地图图片及南极风光图,引入探险故事,导入课题。
二、简单认识作者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传记作家。茨威格的主要成就在于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同精灵的斗争》等。
三、初步感知全文
1、读一读,写一写
2、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这个故事,注意点明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3、理清故事情节
奔向南极点→带信返程→一个个牺牲
(充满希望) (沮丧) (悲壮)
四、细读研讨
1、你认为“悲剧”之所以“悲”,体现在斯科特一行南极之行的哪几个方面?从文中哪些文字可以看出?
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为了保护同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3、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根据以上认识,谈谈你是的理解。用“悲在____,而____伟大”的句式表述。
悲在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4、找出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高尚。
5、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五、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说说你所知道的“伟大的悲剧式”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或事对你有什么启示?
1、成功的英雄
2、失败的英雄
3、小结: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里根《真正的英雄》
六、布置作业
1、学习本文后,联系自己学习中、生活中的情况,回忆一个事件,用文字的形式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慨,体现真情实感和思想深度,字数不限。
2、阅读推荐书目: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英》
《老人与海》——海明威《美》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蒲松龄的文学知识。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实词和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2、反复诵读,揣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塑造形象的作用。
3、学习屠户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培养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建议以热播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引入或与狼相关的成语引入(辨狼之本性)。
师:最爱平底锅的灰太狼是一只怎样的狼?(生答略)
二、组代表解读学习目标
三、生结合资料链接介绍蒲松龄及其作品。
四、课文研读
1、(活动一)一读课文,正音辨句,做到流畅自然。
(1)字音:缀行大窘积薪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相向少时
目似暝意暇甚隧入尻尾假寐狡黠顷刻
(2)重点句子节奏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恐/前后受其敌
其一/犬坐于前以刀/劈狼首
一狼/洞其中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活动二)二读课文,结合注释读译课文,掌握文意。
A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同只
B、一词多义
意: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前:恐前后受其敌狼不敢前
止:止有剩骨一狼得骨止
之:又数刀毙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久之两狼之并驱如故
以:投以骨以刀劈狼首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盖以诱敌
其:恐前后受其敌场主积薪其中
屠乃奔倚其下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词类活用
一狼洞其中(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狼不敢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
3、(活动三)课文悟读,理清情节、分析形象。
(1)从文中找出交代时间变化的词语:少时、久之、顷刻
(2)以“狼”为中心词,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动词,概括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毙狼——作者议狼
(3)形象
狼:凶狠贪婪:缀行甚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阴险狡诈: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屠户:忍让反抗机智勇敢细心勇于斗争、善于斗争、除恶务尽
①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大窘:骨尽狼仍从。/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一开始,屠户采用“投骨”之法,试图摆脱狼的跟从,说明他对狼的贪婪凶恶的本性缺乏认识并抱有幻想,一再妥协退让,结果失败。他有刀不敢斗,因狼有两只,而自己孤身一人,“恐前后受其敌”。发现麦场积薪后,急忙“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抢占有利地形保护自己。后来“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他抓住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由被动转为主动。他警惕性高,又转视积薪后,杀死了另一只正在柴草堆里打洞的狼,这才悟出狼的狡诈阴险。
②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写屠户试图投骨避狼,结果无效。“顾”“奔”“倚”“弛”
“持”五个动词,写屠户迅速抢占有利的地形,保卫自己,准备反击。“暴起”“劈”“毙”写屠户趁一狼径去,一狼假寐的有利时机,当机立断,奋起杀狼,取得胜利。“转视”“断”“毙”等动词写屠户高度警惕,果断出击,再获全胜。
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4、(活动四)课文理读,把握主题、写法。
(1)“止增笑耳”的仅仅是指恶狼吗?作者嘲讽的仅仅是恶狼吗?从这个故事,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恶狼,而是借“狼”来讽喻当时社会上像狼一样的恶人及恶势力。
启示: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一味退缩,只会助长敌人气焰。/要冷静,利用有利地形和条件,予以反击。
(2)文章结尾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议论。文章结尾的议论,是作者对所写的故事的看法,既是对狼的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的赞扬。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五、课外练笔:将此文改编成一篇600字左右的白话小说,注意环境、神态、动作、心理描写,可以适度创新。
提示:①开头可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来突出屠夫的紧张心理②“投以骨”时,屠夫的心理活动③屠夫看到麦场时的心理④屠夫杀狼的经过⑤两狼的动作、神态描写⑥结尾可呼应开头,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反衬屠夫得胜而归的喜悦心情
附1、创新型课文描写示例
一条小路,蜿蜒的伸向远方,夕阳的余辉照得小路发黄。在通往集市的方向,来了一个挑着扁担的生物,近一看,原来是屠夫。看着扁担中剩下的骨头,屠夫不禁笑了,小声嘟哝道:“终于攒够钱了,明天女儿过生日就送她期待已久的MP3吧!”
余辉照在他脸上,才发现时间不早了,本来打算欣赏欣赏这夕阳,可惜今天无缘了,“老婆孩子还在家里等我吃饭呢!”屠夫长叹道,“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明天又要起早了”。说罢,加快速度往前走了。
刚走10分钟,人的第六感觉告诉他,他后面有东东跟着。于是,猛地一回头。好家伙,真可谓“屠夫一回头,吓死一群牛。”后面的两匹狼脸色煞白,跟贫血没啥区别。还好这两匹狼心理素质还可以,不然,他现在已经在抢救中了。
屠夫看是两匹狼,不由得一惊,“这条路治安这么差?都有狼了,下次一定要去法院申诉。”屠夫自言自语说。立马甩下骨头,拎着空扁担,跑的比兔子还快...
屠夫跳到了一堆柴薪下,刚想喘口气,两匹狼就追上来了。“老家伙,你以为现在是什么时代,那种无聊的诱饵谁会中?”其中一匹狼说。屠夫见双拳难敌四爪,连忙下跪道:“两位狼爷爷,今天就放过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而且还没有办人寿保险,要吃我的话也等我办完人寿保险再吃啊”。“切,这种话我都听出耳茧了,谁信你”。一匹狼说。屠夫见没用,立马拿起菜刀,“来呀,谁怕谁。”那两匹狼一番耳语后,其中一匹走了,另一匹坐在原地,一言不发。
大约过了三分钟,屠夫看看手表,7点半了。他可不想让老婆担心,就豁出去了,拿着菜刀冲上来,吼道“看我,降狼十八砍!!”十八刀后,地上多了一条狼的尸体。
当他准备拿扁担时,不经意发现柴薪后面多了一条狼尾巴。
屠夫顿时明白了,冷笑道:“哼哼,你小子想阴我,下辈子吧!”说着一刀下去,血肉模糊。狼拼着最后的力气,从柴薪中爬出来,奄奄一息的说“如果上天给我一个重来的机会,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恨你,如果硬要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N年!”刚说完,又一刀下去,驾鹤归西了。
屠夫挑起空扁担,狂笑道:“狼?也不过如此。正所谓,一切皆有可能”。
附2、
与狼有关的故事:狼和小羊、东郭先生和狼
与狼有关的成语:狼心狗肺、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狈为__、狼吞虎咽、鬼哭狼嚎与狼有关的谚语: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狼披羊皮还是狼、狼行千里吃人,狗到天
边吃屎。
与狼有关的歇后语:狼吃东郭——恩将仇报狼头上长角——装洋(羊)
撵走了狐狸住上了狼——一伙更比一伙凶)
七年级语文简单教案篇6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2、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
3、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
1、朗读背诵。
2、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3、赏析人物形象。
4、理解互文等修辞句的意思。
5、分析文章内容的繁简详略,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现代人以它为题材打造了各种版本的文学或影视作品,有少儿版的动画片,有成人版的电视剧,塑造出风格各异的花木兰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木兰诗》去见识见识原版的花木兰形象。
二、资料助读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
三、学生通读全文,槪括各段的内容
讨论交流后明确:
1、第一、二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2、第三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3、笫四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
4、笫五段:写木兰胜利后还朝辞官。
5、笫六段:写木兰还乡与亲人闭聚。
6、第七段:)丨丨比喻作结。
四、复述故亊情节
要求学生比较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检査学生是否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内容。
五、赏析花木兰的形象
讨论: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提示:紧密联系课文内容,从故亊情节中体察木兰的思想、性格与感情。
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_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W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_见的完美的妇女形象。
其次,与故亊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且建功立业,却又要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六、合作探究
1、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亊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
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亊茧茧、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茧著“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
2、从这一内容的安排来看、本文作者是想衣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传颂千古的花木兰的完美品格、了解了古代民歌久远的艺术魅力。其实,在现实当中、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像花木兰一样的优秀妇女。请大家川自己的眼睹去发现现实中的“花木兰”,州自己的文笔去歌颂这现实中的“花木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