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
目标:
1、理解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概念。
2、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
3、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正确地理解分数的概念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
教学难点:
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关键:
使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并形成表象。
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师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由分月饼不公平,引出“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分成大小的不一样的2份,不公平,再次强调“平均分”;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引出“一半”,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进行表示,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1/2的意义和读、写。
(二)认识1/3的意义。
(三)概括分数的意义并叙述几分之一。
(四)折纸游戏,补充分数的意义。
(五)引出分数的概念。
(六)自学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并指生汇报。
三、巩固练习(闯关游戏)
第一关:考查分数的读法。
第二关:看图写分数,并说理由。
第三关:判断涂色部分能用分数表示吗?
四、全课总结
这一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
五、拓展升华
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以班级人数为例,每个学生是班级人数的几分之一,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下课后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回家后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估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6240÷8320÷4420÷7
450÷9630÷7360÷6400÷5
120÷3160÷4280÷4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93
二、亲身体验,学习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西湖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223÷4100÷3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近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223=200+23223≈240
200÷4=50200÷4=50240÷4=60
平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近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习三的第3题和第4题。
课后习题
完成练习三作业题。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3、小组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倍的知识?
四、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体验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辨认东、西、南、北等方向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观察主题图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新课
放寒假时小红去了一个度假村。一天她去度假村旁的森林公园玩,可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她该向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走呢?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1、观察主题图
(1)出示第2页彩图。
(2)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你们看见了哪些建筑物?愿意当小导游为大家介绍一下吗?同桌之间互相解说。
(3)指名上台讲。
2、学习例1:出示第3页彩图。
(1)图上画的是小明和他的学校,你能告诉老师他在干什么吗?大家想和他一样去我们的操场上认识这四个方向吗?
早上太阳在什么方向?面朝太阳,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方向?背对的方向是什么方向?
学生相互说说自己前面的和后面的方向。
现在同学们像老师一样伸开两臂,我们左手指的方向是北,右手指的方向是南。
(2)让学生说说学校的东、南、西、北各有什么建筑物。提问学校的教学楼等建筑物在操场的哪一面?
(3)请4位同学面朝4个方向背对背站好,让他们说说自己面对的方向。引导其他同学观察和发现东西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南北两个方向的同学背对背。
强调东西相对,南北相对。
(4)回教室填写例1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各有什么(练习一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5人一组,1人指挥,4人做动作。(1人指挥站中间,4人听指挥站4个方向。)
四、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回家按照4个方向观察房间的摆设,明天来告诉大家。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5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上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教案首先创设了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然后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题方法,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2.鼓励算法多样化。
《数学课程标准》把“鼓励算法多样化”作为第一学段的教学建议之一,但多样化之后的重要环节是“重视算法的优化”,因此,本教案让学生在交流、比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过程,在倾听他人的想法的过程中发现最优方法,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你们爱吃水果吗?(爱吃)
师:看,老师这里有三种水果,分别是草莓、橙子和苹果,在水果盛装的过程中还有好多学问呢,你们想了解吗?(想)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那么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整百数,几百几十数又该如何口算呢?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口算乘法。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重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于是在上课开始,以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兴奋的状态下导入新课。
⊙开放探究,得出结论
一、教学例1。
1.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找出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
(2)鼓励学生根据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组织学生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题中的问题: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并列式。
(学生汇报,老师板书:15×3)
(2)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列式的理由。
(因为每筐装15盒草莓,一位阿姨买3筐,就是买3个15盒草莓,也就是求3个15是多少,所以列式为15×3)
(3)讨论、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买3筐就是买3个10盒和3个5盒,先算3个10盒是10×3=30(盒),再算3个5盒是5×3=15(盒),最后把两次口算的结果加起来,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题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汇报交流。
(口算150×3时,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个0)
(3)观察、对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处。
(15×3与150×3进行比较,是把第一个乘数15扩大到原来的10倍,第二个乘数没有变化)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掌握整十、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的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全过程。渗透转化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加深对口算除法的理解,发展数感。
3、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商是整十、整百和整千的口算除法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彩色手工纸10盒
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1、认识盒装手工纸数目
师:拿一盒手工纸,让学生猜一猜里面有多少张?
学生猜后教师打开演示:介绍每沓10张,每盒100张。
1、2、师演示、生口答
(1)1盒里面有()沓手工纸,10沓有()个十张;
(2)2沓纸有()张,有()个十张;
(3)80张纸有()沓;
(4)2盒纸有()张,()个百张;
(5)400张能装()盒,有()个百张。
【设计意图】通过边演示边说想法,明确一沓就是一个十,几沓就是几十,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探究新知
教学例1
2、1、探索6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1)
把6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6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学生思考后,以小组为单位拿出一盒手工纸或小棒操作一下,把你的想法在小组中与同学说一说。
(2)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60张纸就是6沓,先每人分一沓,共分掉3沓,剩下3沓再每人分一沓,刚好分完。这样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
预设2:60张纸就是6沓,6沓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2沓,2沓就是20张。(课件演示)
预设3:60里有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板书横式:6÷3=260÷3=20)
预设4:30×2=60或2×30=60可以得出60÷3=20。(想乘法算除法)
预设5:60—20—20—20=0共减3次,所以60÷3=20。
预设6:20+20+20=60所以60÷3=20。
【设计意图】教材在这里的编写意图,是以直观为支撑,形数结合。教师要尽量地多给出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充分的时间内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在自主探索中运用新知转化成旧知即表内除法的思想方法,化难为易,理解算理。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3相同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与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学生口算除法往往喜欢这样说: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这是一种描述的语音,是一种机械记忆的方法,这样的描述有时容易产生误解。如有学生说出,教师千万不可回避,应耐心帮助学生理清其中的道理:先不看“0”,算完后商末尾添上“0”(算法)。其实这种规律的总结是预设3(算理)的翻版。口算教学应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如60÷3表示把60看作6个十,6个十除以3是2个十,就是20;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引导学生将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转化为表内除法。只有这样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后续学习,沟通前后知识的联系,总结出来的方法才能真正地为以后的学习服务。
(4)揭示课题、巩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计算了60÷3=20(张),它就是口算除法。(板书课题)
抢答题(卡片出示正反两面)
5÷5=4÷29÷38÷4
50÷5=40÷2__________
根据前两组的规律,让学生猜一猜后面每一组算式,口算后说出算理。
同学们真厉害,下面有信心再解决一些问题吗?
600÷3=(课件出示)
2、探索一位数除整百和整千数的商
(1)你是怎样计算的?和同桌交流一下。(汇报后集体订正)
预设1:6盒除以3,每人得2盒,2盒就是200。
预设2:6个百除以3是2个百,就是200。(让多名学生再说一说,如不理解可用教具演示。)
(2)那么6000÷3呢?
【设计意图】在60÷3和600÷3的基础上,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类推出口算方法和结果。
2、3、引导小结:口算整十数、整百数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时,我们可以把整十数看成几个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把整千数看成几个千,转化成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较为简便。
1、探索120÷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2)
3个班上手工课一共用去120张彩色手工纸,平均每班用了多少张?
认真审题,独立学习。
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板书:120÷3)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总数÷份数=每份数)
想一想:应该怎样口算?
先思考,再小组合作交流,可利用盒中的手工纸或小棒边操作边说。
汇报交流、耐心倾听。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预设1:可以把120张看成12沓,12沓除以3是4沓,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生汇报师课件演示)
预设2:可以把120看成12个十,12个十除以3是4个十,就是40。分步算式:
12÷3=4120÷3=40
(3)算法优化,理清算理。
你认为以上两种算法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请与预设2相同的学生再说一说,理解后其他学生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4)1200÷3呢?(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第一节课口算除法的基础,通过复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述一位数除法的计算过程,学生会很自然地迁移类推出一位数出几百几十的口算方法,配上直观操作演示,更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在交流和复述中培养了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小结:在计算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时,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个十的数除以一位数,把它转化为表内除法。
1、探索66÷3的口算方法。(课件出示例3)
把6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
(1)摆出准备好的66张纸或小棒,让学生分一分,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2)多名学生说后,教师课件演示,并填空。
先分(),每份分得()沓,再分(),把单张的分成了()份,每份分得()张,分完后每份共有()张。
(3)说明计算方法:66张手工纸有6沓(每沓十张)和6张,也就是66可以分成6个十和6个。先分整沓的,就是把6个十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十,再分单张的,就是把6个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个一,最后再把每份中整沓和单张合起来20+2=22,就是所求的结果。
分步算式:60÷3=206÷3=220+2=22(板书)
(4)引导小结
都是“先分后合”把几十几分成两部分: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几再相加。将新问题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除尽的例题。学生通过边分手工纸或小棒操作,边说出口算步骤,让学生充分理解算理。它采用的是“先分后合——化难为易”,将新问题分两部分转化成表内除法来解决问题。为了降低难度,教师以板书分步算式来解释口算方法,这样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为笔算除法打下基础。
3、课堂练习
3、1、算一算,说一说。
8÷4=()15÷5=()
80÷4=()150÷5=()
800÷4=()1500÷5=()
9÷3=()24÷6=()
90÷3=()240÷6=()
900÷3=()2400÷6=()
你是怎么算的?对比这两组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
附答案:
8÷4=(2)15÷5=(3)
80÷4=(20)150÷5=(30)
800÷4=(200)1500÷5=(300)
9÷3=(3)24÷6=(4)
90÷3=(30)240÷6=(40)
900÷3=(300)2400÷6=(400)
左边这组题商的位数与被除数相同。右边这组题商的位数比被除数少一位。
3、2、解决问题。
一共90人,先排成人数相同的9列,再围成人数相同的3个圆圈。
(1)每列多少人?(2)每个圆圈多少人?
附答案:
(1)90÷9=10(人)答:每列10人。
(2)90÷3=30(人)答:第个圆圈30人
又出示了一组“智慧岛”习题。
附答案:
20元=200角200÷5=40(枝)答:可以买40枝铅笔。
20÷2=10(本)答:可以买10本。
4、巩固提升
4、1、填一填。
2、填出里()的数。
3、解决问题。
一只东北虎的体重是一只鸵鸟的4倍,是一只企鹅的9倍。
请你自己算一算企鹅和鸵鸟的体重。
附答案:
360÷9=4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40千克。
360÷4=90(千克)答:企鹅的体重是90千克。
【设计意图】练习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探索规律,发现简便的口算方法,正确口算出结果,注重培养学生养成验算和反思的习惯。
课后小结
a提问: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b师生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除整百整十数的口算,这些口算内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同时又可以为后面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加强这局部口算练习,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
板书
口算除法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除以一位数后再相加。
60÷3=20
600÷3=200
120÷3=40
66÷3=22
三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下面那些话是表示重量的?
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问:你见过下面哪几种秤
2.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
你知道哪个是重量单位吗?
观察图像,看看他们在说什么?
3.总结:生活中,我们常用千克和克表示物体有多重!
⑴称一称。
⑵掂一掂。
⑶估一估。
⑷找一找。
⑸猜一猜。
⑹拎一拎。
⑺说一说。
4.单位换算。
⑴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⑵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再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拓展应用
1.说一说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
2.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算一算
4.想一想: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盐比较,哪个重些?
四、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中有何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