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信息技术主题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优秀教案

信息技术主题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悉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了解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各种因素2、理解细胞分化的概念及离体植物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3、归纳MS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并设计表格比较微生物培养基与MS培养基的配方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培养基制备、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以及栽培等基本操作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阅读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史,课下查阅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资料,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拓展学生视野,感受科学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价值。

[课题重点]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课题难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使用的无菌技术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

导入:以胡萝卜的组织培养引入新课.提问:如何进行植物组织培养?

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与基本过程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过程.学生回答后教师播放课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1)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当植物细胞脱离了原来所在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而处于离体状态时,在一定的营养物质、激素和其他外界条件的作用下,就可能表现出全能性,发育成完整的植株(即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长出丛芽完整的植物体

2、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提问,并自主讨论:

如:什么是愈伤组织?什么是脱分化?什么是再分化?什么是外植体?3、教师归纳总结:

细胞分化:植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会出现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二、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

1、学生自学后分组讨论,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

学生回答:材料,营养,激素,pH、温度、光照等条件都有可能影响植物的组织培养.

2、教师指导并补充:

(1)材料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植物组织,培养的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容易进行无性繁殖的植物也容易进行组织培养。同一种植物材料,材料的年龄、保存时间的长短也有影响。幼龄、保存时间短的植物材料容易培养成功。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选择未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芽。

(2)营养因素的影响

需要配置适宜的培养基,常用的一种培养基是MS培养基,其主要成分包括:大量元素,如N、P、K、Ca、Mg、S;微量元素,如B、Mn、Cu、Zn、Fe、Mo、I、Co;有机物,如甘氨酸、烟酸、肌醇、维生素,以及蔗糖等。

(3)激素的影响

在配置好的MS培养基中,常常需要添加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是启动细胞分裂、脱分化和再分化的关键性激素。植物激素的浓度、使用的先后顺序以及用量的比例等,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①按照不同的顺序使用这两类激素,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使用顺序实验结果先使用生长素,后使用细胞分裂有利于细胞分裂,但细胞不分化素先使用细胞分裂素,后使用生长细胞既分裂又分化素同时使用分化率提高②当同时使用这两类激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

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

(4)pH、温度、光照等条件的影响

不同的植物对各种条件的要求往往不同。进行菊花的组织培养,一般将pH控制在5.8左右,温度控制在18~22℃,并且每日用日光灯照射12h。

3、巩固练习:

你能说出MS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作用吗?同专题2中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相比,MS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明显的不同?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提供植物细胞生活所必需的无机盐;蔗糖提供碳源,同时能够维持细胞的渗透压;甘氨酸、维生素等物质主要是为了满足离体植物细胞在正常代谢途径受到一定影响后所产生的特殊营养需求。微生物培养基以有机营养为主。与微生物的培养不同,MS培养基则需提供大量无机营养,无机盐混合物包括植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大类。

三、小结

1、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2、教师归纳总结。第二课时实验操作

一、学生自学后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

制备MS固体培养基外植体消毒接种培养移栽

二、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一)、制备MS固体培养基:

1、学生自学后简述制备MS固体培养基的过程和方法。①配置各种母液

将各种成分按比例配制成浓缩液,使用时,根据浓缩液比例计算用量,加水稀释。②配置培养基③灭菌

2、分组讨论制备MS固体培养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培养基和其他器械要一起高压蒸汽灭菌。3、教师总结。

(二)、外植体消毒:

1、学生自学后讨论外植体消毒的过程:

流水冲洗→软刷刷洗→流水冲洗20min→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中摇动2~3次,持续6~7s→无菌水清洗→无菌吸水纸吸干外植体表面→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中1~2min→无菌水中至少清洗3次。

2、教师总结注意事项:

对外植体进行表面消毒时,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又要考虑植物的耐受能力。

(三)、接种:

接种前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将工作台擦拭一遍。将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整齐地排列在酒精灯左侧。将消过毒的菊花茎段在无菌培养皿中切成小段(长约0.5~1cm)。左手持锥形瓶,右手拉开捆扎锥形瓶的绳子,并将封口膜攥于右手手心,以避免封口膜接触瓶口的一面被污染。左手持瓶,使瓶口旋转通过火焰;右手用镊子夹取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插入时应注意方向,不要倒插。接种后,将封口膜重新扎好。

(四)、培养:

在无菌箱中培养,温度控制在18~22℃,每日用日光灯光照12h。

(五)、移栽

先打开培养瓶的封口膜,让试管苗在培养间培养几日。然后用清洗根部的培养基,将幼苗移植到消过毒的蛭石或珍珠岩等环境下生活一段时间,等幼苗长壮后再移栽到土土壤中。

(六)、栽培:

将幼苗移栽后,每天观察并记录幼苗生长情况,适时浇水、施肥,直至开花。

三、教师精讲实验注意事项:

1、无菌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①植物组织培养不同于扦插、分根、叶插等常规无性繁殖。由于植物组织培养所利用的植物材料体积小、抗性差,所以对培养条件的要求较高。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同样适合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如一些细菌、真菌等的生长。而培养物一旦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就会导致实验前功尽弃,因此要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

②无菌技术包括培养基消毒灭菌和植物材料(外植体)的消毒灭菌。对培养材料进行表面灭菌时,一方面要考虑药剂的消毒效果;另一方面还要考虑植物材料的耐受能力。不同药剂、不同植物材料,甚至不同器官要区别对待。

③对接种操作中污染情况的分析:接种3~4d后,在接种操作中被杂菌污染的培养物会表现出被污染的现象。一般情况下,细菌污染可能是由接种人员造成的,如未戴口罩,接种时说话,或手及器械消毒不严等。真菌污染可能是植物材料灭菌不当。

④妥善处理被污染的培养物:操作后常出现培养物被污染的情况。一旦发现培养材料被污染,特别是真菌性污染,一定不要打开培养瓶。应先将所有被污染的培养瓶统一放在高压蒸汽锅内进行高压蒸汽灭菌,然后再打开培养瓶,进行清洗。

⑤有毒药品的用后处理:外植体灭菌用过的有毒药品要妥善处理(如氯化汞等),以免引起环境污染。

2、设置对照实验和重复组

①通过设置重复组和对照组可以选出最佳的实验材料、最好的培养基配方、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如设置对照实验可以取用一个经过灭菌的装有培养基的锥形瓶,与接种操作后的锥形瓶一同培养,用以说明培养基制作是否合格,有没有被杂菌污染。

②不同组的同学设置不同的激素浓度,相互比较植物生长的速度。

四、结果分析与评价

定期观察生长状态并记录,如果出现问题,及时分析处理。

(一)选材是否恰当: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

(二)无菌技术是否过关:如果出现了污染现象,说明某些操作步骤,如培养基灭菌、花蕾消毒或接种等有问题。

(三)接种是否成功:如果接种的外植体长出愈伤组织或释放出胚状体,组织培养的第一步就成功了。要适时转换培养基,以便愈伤组织或胚状体进一步分化成再生植株。

五、巩固练习:

1、在选取菊花茎段的时候,为什么要选取生长旺盛的嫩枝?外植体的生理状态是成功进行组织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生长旺盛的嫩枝生理状态良好,容易诱导脱分化和再分化。

稳定性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愈伤组织: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一段时间后,会通过细胞有丝分裂,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的细胞排列疏松而无规则,是一种高度液泡化的呈无定形状态的薄壁细胞。

脱分化(去分化):由高度分化的植物组织或细胞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称为植物细胞的脱分化,或者叫做去分化。

再分化:脱分化产生的愈伤组织继续进行培养,又可以重新分化成根或芽等器官,这个过程叫做再分化。

外植体:用于离体培养的植物器官或组织片段.

信息技术主题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2。理解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利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提高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增加概述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难点】

细胞膜对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地球与宇宙、中国与外国、生物与外界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细胞的结构图,提问:

(1)地球与宇宙的边界是什么?

(2)中国与外国的边界呢?

(3)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边界呢?

(4)细胞与外环境的边界呢?

(过渡语)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细胞膜,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系统的边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二、新课教学

研究细胞膜的化学组成,首先要把细胞膜与细胞的其他组分分开,怎么样获得细胞膜呢

(一)细胞膜的成分

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1)学生思考要制备细胞膜,应该选择什么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呢?PPT呈现植物叶肉细胞、神经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图片?请学生选择并说明原因,之后PPT呈现人体正常的红细胞,人的圆涨的的红细胞和人的涨破的红细胞图片

(2)确定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那又该选择什么方法制备细胞膜呢?PPT呈现3种方法:①用针扎破,让细胞的内容物流出?

②用镊子把细胞膜剥下来?

③细胞内的物质是由一定浓度的,如果把细胞放在清水里,水会进入细胞,把细胞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既可得到细胞膜。

(3)确定了实验材料和试验方法,该如何做实验呢,学生看教材“实验”这一模块,思考总结实验步骤,并在大屏幕呈现人正常红细胞和光镜图片和人部分红细胞已涨破的光镜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实验在试管中进行,细胞破裂后,还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较纯的细胞膜?

2。细胞膜的组成

(1)PPT呈现材料:①19世纪末,欧文顿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上万次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够水解蛋白质的物质,用这种物质处理细胞膜,会使细胞膜分解。学生阅读这两段材料得出结论: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环节三:总结与收获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堂课重要知识:制备细胞的材料、方法;细胞膜的成分

作业:细胞膜具有怎样的作用?学生课下预习并查找资料

信息技术主题教案设计篇3

《分子与细胞》

元素

细胞膜基质

化学成分结构与功能细胞质

化合物细胞核细胞器

细胞生物膜系统

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细胞分化细胞工程减数分裂

(一)走近细胞

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植:营养、保护、机械、输导植:根、茎、叶细胞分泌花、果、种动:上皮、结缔、肌肉、神经动:心、肝??运动、循环

消化、呼吸病毒

系统个体单细胞种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细胞神经、内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号生态系统生产者生物圈生物因素消费者Ⅱ号分解者

三、细胞学说内容(统一性)

○从人体的解剖和观察入手:维萨里、比夏○显微镜下的重要发明:虎克、列文虎克

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

起作用。

3.

○在修正中前进: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的细胞。

注:现代生物学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细胞学说2.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3.1866年孟德尔遗传学

四、结论

除病毒以外,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二)组成细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1

高一生物内容构成

一、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一、蛋白质(占鲜重7-10%,干重50%)

二、核

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是生命活动的控制者。

△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三、糖类和脂质

△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

2

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原生质层: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为一层半透膜。

四、鉴别实验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壁(植物特有):纤维素+果胶,支持和保护作用成分:脂质(主磷脂)50%、蛋白质约40%、糖类2%-10%作用:隔开细胞和环境;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间信息交流;

○具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五、无机物

六、小结

化合有机组合分化

化学元素

细胞

○原生质1.泛指细胞内的全部生命物质,但并不包括细胞内的所有物质,如细胞壁;

2.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其主要成分为核酸、蛋白质(和脂类);3.动物细胞可以看作一团原生质。

○细胞质:指细胞中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全部原生质。

真核基质:有水、无机盐、脂质、糖类、氨基酸、核苷酸和多种酶等细胞是活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分工:线、内、高、核、溶、中、叶、液、

细胞器

协调配合: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生物膜系统

核膜:双层膜,分开核内物质和细胞质

核孔: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一、细胞器差速离心:美国克劳德

△细胞器是指在细胞质中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单位,

3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三、协调配合

分泌蛋白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罗马尼亚帕拉德

有机物、O2

叶绿体线粒体

加工胞外氨基酸肽链一定空间结构

○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细胞膜+核膜等形成的结构体系

(四)细胞物质的运输

○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物质跨膜运输的现象开始的,分析成分是了解结构的基础,现象和功能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来修正假说,其中方法与技术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成分:磷脂和蛋白质和糖类

结构:单位膜(三明治)→流动镶嵌模型细胞膜特性结构特点:具有相对的流动性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对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具选择性)

保护作用

功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交换

细胞识别、分泌、排泄、免疫等

四、细胞核=核膜(双层)+核仁+染色质+核液

美西螈实验、蝾螈横缢实验、变形虫实验、伞藻嫁接与移植实验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代谢活动和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周期不同阶段相互转变的形态结构。DNA螺旋

○+=核小体染色质纤维组蛋白非组蛋白

螺旋化

0.4um超螺旋管(圆筒形)-10um染色单体(圆柱状、杆状)

一、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分

二、树立观点(基本思想)

.有一定的结构就必然有与之相对应功能的存在;○结构和功能相统一.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结构来完成

.各种细胞器既有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差异,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分工合作2.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体现细胞各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能体现出生命现象。1.结构:细胞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如分布在细胞质的内质网内连核膜,外接细胞膜。2.功能:细胞的不同结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却是协调配合的。如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3.调控:细胞核是代谢的调控中心。其DNA通过控制蛋白质类物质的合成调控生命活动。4.与外界的关系上:每个细胞都要与相邻细胞、而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的细胞都要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换。

六、总结

4

○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半透膜、细胞内外浓度差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半透膜:指一类可以让小分子物质通过而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的一类薄膜的总称。○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可拓展应用于:(指的是原生质层与细胞壁)

①证明成熟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②证明细胞是否是活的;

③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④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

2.无机盐等其他物质

①不同生物吸收无机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②物质跨膜运输既有顺浓度梯度的,也有逆浓度梯度的。3.选择透过性膜

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膜。

□生物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是严格的半透膜。

二、流动镶嵌模型

1.要点

①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但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它具有流动性。②蛋白质镶嵌、贯穿、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上,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③天然糖蛋白蛋白质和糖类结合成天然糖蛋白,形成糖被具有保护、润滑和细胞识别等

2.与单位膜的异同

相同点: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是脂质和蛋白质

不同点:①流:蛋白质的分布有不均匀和不对称性;强调组成膜的分子是运动的。②单:蛋白质均匀分布在脂双层的两侧;认为生物膜是静止结构。

三、跨膜运输的方式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胞吐

四、小结

组成决定

磷脂分子+蛋白质分子结构

具有导致保证体现

运动性流动性物质交换正常选择透过性

成分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因此决定了由它们构成的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结构的流动性保证了载体蛋白能把相应的物质从细胞膜的一侧转运到到另一侧。由于细胞膜上不同载体的数量不同,所以,当物质进出细胞时能体现出不同的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数量、速度及难易程度的不同,即反映出物质交换过程中的选择透过性。可见,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流动性总是存在的,而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生理特性的描述,这一特性,只有在流动性基础上,完成物质交换功能方能体现出来。

(五)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2外界光ICO22363252

一、酶——降低反应活化能

◎新陈/细胞代谢:活细胞内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成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1.发现

①巴斯德之前:发酵是纯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②巴斯德(法、微生物学家):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③利比希(德、化学家):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

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④比希纳(德、化学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

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⑤萨姆纳(美、科学家):从刀豆种子提纯出来的脲酶是一种蛋白质。⑥许多酶是蛋白质。

⑦切赫与奥特曼(美、科学家):少数RNA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定义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注:

①由活细胞产生(与核糖体有关)

②催化性质:A.比无机催化剂更能减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度。

信息技术主题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思路,归纳生物社会与人类相似之处

2。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3。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二、简介作家和写作背景:

1、作家简介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2、写作背景

1970年,托马斯任耶鲁大学医学院院长时,应邀在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演说。他轻松幽默的泛泛而谈被录了音。演说的整理稿传到了《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主编的手上。那位主编是托马斯实习医生时期的年兄契友,他喜欢这篇东西,便命托马斯为他的杂志写一系列短文,让他照此泛泛而谈,条件是题目不限,一文不给,一字不改。托马斯本具文才,可惜大半生献身研究,只好搁起他的锦心绣口去作那些刻板的学术论文。得此机会,他自然乐于应命。一连写了六篇,甫议搁笔,但已经欲罢不能了。热情的读者和批评家们要他把专栏写下去。于是,他一发而不可收,连写了四年。这时,出版商已争相出版。条件最优惠,许他不加修补,原样付梓。于是,我们就有幸看到了他的华章力作。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预习检测

点拨字词(展示多媒体)。

2、朗读文章,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1。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

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严格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议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你能否体会出本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一员,却能“降格自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五、探究主旨,归结理解:

1、让学生补充其他群体活动的生物例证

点拨:大雁、羊群、狒佛等;

2、综观全文,文章探讨生物的社会性,真正目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吗?

点拨:课文焦点在于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某些人(如传统生物学者)盲目自大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警示人类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危机,强调人类要有反省意识。我们还可以从动物社会行为中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合力发展科学,共创和谐世界。

3、指导学生自己归纳课文语言特点。

点拨:多用修辞,风趣幽默。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生物界还有这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内涵。人类千万不能盲目尊大,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生存危机,遇到人类种种困境,我们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走出去,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七、布置作业

1、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改写课文写蚂蚁或蜜蜂社会行为的内容,进一步体会动物的联合智慧(必做);

2、课外查找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社会性事例(选做)。

5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