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生物教案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1
教师寄语:有生命,就精彩!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2.C3.D4.B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重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课前准备
教师:有条件的学校可使用多媒体,展示宇宙中各大星球的外貌,从而和地球作出对比;没有条件的学校可收集各大星球的资料,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解,另外,还准备一个地球仪。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中各大星球的资料。
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1.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2.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3.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4.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①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②学生分别扮演动物和植物在各个星球上的生活状况,表现出它们对食物、水、氧气的依赖。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3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在实验前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组成,学生对消化系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紧接着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在亲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来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从结构到功能、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
本实验是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它隐含着生物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有利的一面:
学生通过生活体验对牙齿与舌的功能有一些感性认识,知道唾液腺分泌唾液。
通过以前的学习,部分学生已领悟了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对照实验的方法。
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生命的奥秘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不利的一面:
1、实验操作技能欠缺。
2、探究能力欠缺,体现在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还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消化、物理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含义。
(2)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让学生针对实际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和验证,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2)通过学生如实记录、分析实验结论,培养他们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及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教师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整个探究过程,并抓住时机训练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观念。
四、教法学法
教法
1、通过学生咀嚼馒头的情境引入,从而提出探究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假设。
2、从分别设计牙、舌以及唾液对馒头的消化的单一变量对照到合并探究多个变量的对照。
3、采用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使学生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学法
1、学生根据体验馒头味道的变化,自主提问,作出假设。自主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观察得出相应结论。
2、自我反思,交互式评价方式分析实验失败原因,深刻领悟探究方法的内涵。
从而使启发诱导式的教法与探究式的学法和谐共振。
五、教学流程
课前准备
鉴于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能力弱。挑选部分学生实验前简短培训,了解实验原理,操作要领。在实验中让这部分学生去带动其余学生,让实验落到实处。
情境引入
品尝馒头,要求进行较长时间咀嚼,感受馒头味道的变化,从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探究实验
⑴提出问题:
馒头是怎样变甜的呢?
⑵作出假设: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作用有关。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引导分析在口腔中使馒头变甜的相关因素,然后做出合理的假设,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活跃气氛,更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了科学做出假设的方法---即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中做出合理假设。
⑶制定计划:
a、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作用。
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进行探究。
设计意图:把难点进行分解。本探究涉及到两个探究因素,让学生同时对两个探究因素设计对照试验,有一定难度,让每个组选择一个因素探究,降低了难度,学生跳一跳是能摘到桃子的。
②淀粉是馒头的主要成分。淀粉是没有甜味的,淀粉分解后形成的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③淀粉遇碘变蓝,但麦芽糖遇碘不会变蓝。
④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
b、思考:
①怎样模拟舌的搅拌、牙的咀嚼,唾液的参与以及口腔的温度?
②你选择的是什么因素对淀粉的消化?实验的变量是什么?怎样确保只有变量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
③怎样检验淀粉是否被消化?(学生说出方法后,教师建议:滴加4滴稀碘液后置于温水中水浴加热,观察颜色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这3个思考题是突破难点的关键,弄清了问题①③,不需要教师做任何强调,学生就能明白该实验有的组要把馒头切碎,要搅拌,以及整个实验要保持在37℃下进行,滴加碘液等具体操作的原因;问题②是引导学生控制变量,顺利设计对照实验的核心问题,学生只要清楚了这个问题,设计出合理的方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c、分组讨论设计(要求图示说明,图示板演)
一大组:牙齿和舌头作用实验方案;
另一大组:唾液的作用实验方案;
d、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整合
为了让学生突破难点顺利掌握从探究一个因素上升到同时探究两个因素的方法,我采用先易后难,先分解后整合的策略。具体过程为:教师根据学生板演图,把两组对照实验中相同实验组合为一体,适时点拨: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可以把两个因素放到一起同时进行探究,只要先把实验组设计出来,各对照组只要变量与其不同,其它条件相同即可。由于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e、完善实验设计
⑷实施计划
⑸得出结论
⑹表达交流
小组汇报实验完成情况,反思实验失败的原因,交互式评价。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影响做下铺垫。
进一步探究:
为什么强调在37℃条件下进行实验?你能设计实验来说明温度对淀粉消化的影响吗?
兴趣小组展示课前做好的处于60℃条件下的实验现象,从而使学生知道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存在影响。
课堂小结
1.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
3.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搅拌与牙齿咀嚼对淀粉的消化有促进作用。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受温度影响。
课后反思
1、未雨绸缪,有的放矢。实验的准备工作很重要,教师实际操作对实验能达到的效果了然于心。
2、鉴于淀粉的分解过程无法直观感受。将原实验设计中后滴加稀碘液改成先滴,通过颜色由蓝变浅蓝、再变成黄色来感受淀粉分解的过程。
3、由考虑单一变量提升到同时考虑多个变量的探究。
4、增加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是,由于学生知识储备的原因,在实验操作上有些方面不规范。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4
空气质量与健康
教学目标
1.描述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尝试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教学重点
1.通过收集资料和分析资料,了解空气
2.质量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影响。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指导学生调查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准备有关吸烟危害性的资料。
2.学生:调查家庭成员吸烟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回答问题。
复习提问:呼吸运动是如何进行的?
导言: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两万多次,空气质量直接影响人的健康。
2.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
2.1资料发布
2.1.1几位学生上讲台发布所收集的有关空气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情况的资料,其余学生聆听并对资料内容表示惊讶,产生触动。
课前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上课时指导学生发布这些信息。
2.1.2阅读课本P52~53的资料分析,并分组讨论问题。学生代表本组同学的意见,组内其他学生补充。
指导阅读,组织并参与学生讨论,分析、评价,给予鼓励。
资料分析
2.1.4说出调查结果。通过交流分析,了解吸烟的危害。
课前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家庭成员的吸烟情况,为家长算笔吸烟帐。
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的危害性。
分析资料,并质疑:吸烟危害健康,为什么有人还要吸烟呢?
小组成员阐明对吸烟的看法,并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从报纸上剪贴的吸烟危害健康的资料,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师的引导下交流,说出治理沙尘暴的对策。
出示沙尘暴的资料,让学生了解沙尘暴对人体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2.1结合肺内气体交换的原理,理解煤气中毒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
讲述煤气中毒的原理,加强学生的防范意识,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了解当地的空气质量
阅读并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疑惑。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探宄方案,让学生通过阅读,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采集和测算空气中尘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强化认识,进一步了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展示探究步骤,提出在探究中应注意的事项。
小结和练习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通过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讨论如何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探究
课后分组,小组成员分工采集和测算当地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并将结果进行公布和交流。
组织分工,强调活动的注意事项,参与交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
课后活动
到有关部门获取有关当地空气质量的资料,了解当地存在的空气质量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的条件
2、了解有机物在种子萌发时的转化和利用。
3、了解种子休眠、寿命,以及选种、测定发芽率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的原因。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
图示:学生说出种子的基本结构:
胚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种皮、胚
胚根、胚芽、胚轴、子叶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作出计划4、实施计划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创设情境,学生对种子萌发的条件作出假设
许多作物是在春天播种的,天寒地冻不适于播种。
在播种前往往要在地里浇一些水,使土壤潮湿,如果刚下过一场小雨,不用浇水就可以播种了,但是过于潮湿使种子霉烂。
播种前往往要松土,使土壤中有充足的空气。
根据情境作出什么样的假设?
假设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
分析
1、给种子萌发选择了哪几种环境?
瓶子1:没水、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2: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瓶子3:适当的水分、寒冷的温度、空气
瓶子4: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没空气
分析对照组、实验组
实验中作为对照实验的有瓶子1和瓶子2,瓶子2和瓶子3,瓶子2和瓶子4,为什么把它们叫做对照实验?
1、变量是水,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2、变量是温度,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3、变量是空气,并且只有一个,构成一组对照实验
:
2号瓶子是用于作对比的,其条件都是满足种子萌发的,叫对照组。1,3,4号瓶子是用于实验不同的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的,叫实验组。
练习
书本P92:实验中,哪些组是实验组?哪些组是对照组?
结论:
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外界条件;
除了我们探究的外在条件,对种子本身有什么要求?
1、干瘪的种子或被昆虫咬坏的种子都不能萌发2、死亡的种子不能萌发。3、休眠的种子不能萌发。
小组讨论
设想你是一个农民,从种子站买了一袋种子。要测定它的发芽率,如何?1、选怎样种子?2、选多少粒种子3、求发芽率的公式?4、实验次数?
:种子萌发的条件
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还有阳光自身条件:活的胚
教学反思:
因为这节课需要学生把种子萌发的实验先在家里做过后再讲,这样学生有了体验后再做,效果会比较好,但很多学生没有做,这样就要先把实验过程讲解,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所以要抓紧时间,把重点、难点讲到对照组和实验组时,学生不易理解,这个内容需要多加点时间讲讲,因为种子萌发的条件学生也比较清楚,而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概念因为第一次接触,感觉比较难。而后面的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学生易理解,因为这节课内容比较多,授课最后注意把本节课的内容帮学生做一个,让学生把整节课的内容充分回忆、理解,便于他们复习。
九年级生物教案篇6
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内容,此单元主要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生物的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本课内容就是在研究了植物适应环境的特性、了解了植物对环境的依赖性及不同环境里生存着的不同生物的基础上,以一个典型的生物群落为例研究生物群落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点研究食物链,为后面认识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做铺垫。
《食物链》是一节建构科学概念,发展学生思维的课。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初步感知食物链——建立食物联系——建构食物链概念——完善食物链认识——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这样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通过师生点拨互动、生生合作互动,学生初步建立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并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1.初步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知道什么是生产者、消费者。
2.经历建构食物链等科学概念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
3.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渗透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教育。
经历建构食物链等科学概念的过程,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
理解食物链中动植物间的排序及箭头的指向。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食物链模型、剪刀。
学生准备: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四人。
黑色大头笔、彩色卡纸条、回形针。
根据新课标理念、教材分析及确定的教学目标,拟以这样的设计思路进行本课的教学: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食物链;
二、寻找、发现——建立食物联系;
三、交流、分析——建构食物链概念;
四、归纳、整理——完善食物链认识;
五、拓展与思考——了解食物链若被破坏带来的影响;
六、总结;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