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幻小说的及作者的有关常识。
2.扩大词语的掌握范围。
3.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合理想象的写作手法。
4.锻炼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学讨论法,想象交流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破坏大自然必遭报应,懂得珍爱环境的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预习作业及课前准备:
1.收集科幻小说及作者的相关知识。
2.字词积累与运用。
3.喜欢绘画的同学用漫画的形式来表达课文内容。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哂()笑牟()取众目睽()睽棘()手铆()钉贪婪()履()行
5.解释下列词语
哂笑:讥笑。
牟取:谋取名利。
棘手:形容事情难办,象荆棘刺手。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任劳任怨:做事不知劳苦,不怕别人埋怨。
逍遥法外:指犯了法的人没有受到法律制裁,仍自由自在。
雨后春笋:春天下雨后竹笋长的很多很快,比喻新事物大量而不断出现。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的合理,心理很坦然。
不容质疑:不允许有什么怀疑,指真实可信。
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根据课堂准备展示漫画,解说故事内容。
(教师提议:看漫画的内容是否与课文内容相符,看谁画的最好,看谁表达的最精彩。)
学生交流科幻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说说文章的标题“喂──出来”是什么意思。
(相互交流看法)
学生质疑,小组合作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1.文中的故事是否真实?
明确:不会有这样的一个无底洞,但有生活的真实性在里面。
2.你认为故事围绕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环境保护问题。
3.洞真的是无底的么?
明确:表面上是,正象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已经不堪重负
4.题目用“喂──出来”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同时有表现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环境污染中将危及人类生存。
5.洞比喻什么?
明确: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
6.文中写了几种人?这几种人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生活中人是不是有他们的影子?
明确:为了自己的名利而忙碌的各种人。
7.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一切破坏环境的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到头来危害的的是人类自己。
四、探究活动
1.探讨文章的主题
提示:这篇小说写的比较通俗,但内涵深刻,有关它的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一种?说说理由。
学生看研讨联系二,小组交流讨论。
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学生多角度理解,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2.想一想,在小说的结尾,那奇怪的叫声以及那块小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天上掉下来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
(这是一个循环式结构,体现了作者“谁制造的祸害,谁去承受”的想法。)
五、布置作业
1.展开合理想象,续写小说结尾,进一步想象生动具体的情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
(适合表达能力稍弱者)
2.自拟题目,写一篇形式新颖,保护环境的科幻小说。
(适合表达能力较强者)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2
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二)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三)情感目标
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教学难点:
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自己的故事与父亲的故事导入,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识记字词写法。
交(jiāo)卸(xiè)奔(bēn)丧(sāng)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典(diǎn)质(zhì)赋(fù)闲(xián)颓(tuí)唐(táng)琐(suǒ)屑(xiè)差(chāi)使(shi)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拣(jiǎn)搀(chān)蹒(pán)跚(shān)
2、看意思说出词语
1.乱七八糟的样子()2.纷纷落下的样子()
3.凄惨暗淡,不景气()4.失业在家()
5.短时间停留()6.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7.衰颓败落()8.看到某种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9.感情积在心里不得发泄()10.细小而繁多(的事)()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
质疑探究
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四次出现“背影”,作者重点刻画的是哪一次?
重点赏读第六段。圈点勾画出对父亲进行描写的语句。分析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挚感情。
注意父亲穿着、动作、语言以及背后的深厚感情。也可以不限制让学生品读,谈自己的感受。
教师与学生展开对话,
a、父亲的穿戴黑、深青家境不好,心情忧伤
b、走路的姿势蹒跚年龄大,腿脚不便
c、爬月台时的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艰难
四、再读首尾,领悟深情,既而把握主旨。
再读首尾段,引导学生谈自己感受,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五、聆听《父亲》,感悟艰辛。
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
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
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
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
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
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
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清歌一曲和泪唱
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理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感受桃源胜境,理解作者表达的社会理想。
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式学习。
2、导练结合,充分体现“练为主线”,培养思维和创新能力。
3、诵读法。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记”是古代一种文体,本文原是《桃花源诗并序》中的“序”,“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就出自本文。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大致内容,对学习中的疑问作出标记。
2、听课文范读,注意字音、断句,理清课文思路,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3、你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桃花源在你心目中的整体印象吗?
(美、乐、奇)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从课文的整体入手,在导语的铺垫和撩拨之下,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文,体现自主精神,教师可利用课件进行检测,如字音、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帮助学生在自读中理解大意,扫除障碍;通过范读,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桃源作出初步评价。)
三、分步品味
(一)想象桃源之“美”
1、找出描写桃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朗读并背诵。
2、桃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选一个景点用下面的句式描绘一下吗?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3、教师点拔,发现描述者对词句理解不正确的地方予以指正,对有创造性的予以肯定,注意以下字词:鲜美、开朗、交流
4、小结:听了大家的描绘,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风景秀丽,美在静谧祥和,更美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想象力、表达力和培养、训练。入情入境,展开丰富的想象,绘声绘色,进行创造性的描绘,并在课文内容的串联下,点拨字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课文的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二)理解桃源之“乐”
1、桃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那么“乐”表现在什么地方?
2、自读2、3段,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那些人为什么乐?
3、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对桃源内社会生活的描写,并调动历史知识,得出桃源之乐的根本原因。
4、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解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桃源之乐,并结合古代社会的黑暗现实,理解桃源之乐的社会根由。力求突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特征,加深理解课文,进行思维训练。)
(三)评读桃源之“奇”
1、桃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桃源厅在何处呢?
2、评说桃源之“奇”,指导朗读。
评:桃林之奇
山洞之奇
人们之奇
结局之奇
读:读出惊奇语气,读出重音。
3、小结:全文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桃源似有而无,似真而幻。作者的描绘令人心驰神往。
(解说: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发现和评论,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朗读训练繁密结合。由评读桃源之奇到探索诗人引人入胜的写作技巧。)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
1、作者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你有什么看法?
2、归纳: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中华大地的千年世态变,怎能不豪情满怀?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如果陶渊明地下有知,不知欣喜为如何?
(解说:本环节也是学习目标之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对学生进行理想主义的教育。)
五、课堂练习
(一)字词
1、注音:豁然俨然阡陌垂髫邑人诣太守骥
2、解释下面词的古义和今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鲜美
3、解释多义词:舍寻志为乃
(二)阅读后做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填补文中横线上的语句。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的意思是(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都是一个样式,很相象。
B、第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气氛,为桃源的美好作烘托、铺垫。
C、“豁然开朗”一词写出了渔人进入桃源后的感受。
D、第二段主要写了桃源的美好环境和桃源人的幸福生活。
6、“黄发垂髫”指,这里运用了的修辞方法。
(三)阅读后做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将“渔人”“村人”这两个词语,准确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8、用原文回答下面问题:桃源人“皆叹惋”的原因是什么?
9、翻译“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六、拓展延伸
1、欣赏:影视歌曲《神奇的九寨》。
2、课外阅读:《桃花源诗》(陶渊明)、《桃源行》(王维)、《桃源图》(韩愈)、《桃源行》(王安石)、《桃花溪》(张旭)、《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总说:本教案力求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结合课件,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引导自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教学中以“美、乐、奇”为切口开始全文的学习,又紧扣“美、乐、奇”收束,课堂练习力求突出基础知识的训练和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后延伸,开阔视野,提高理解、鉴赏水平,了解陶渊明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影响。挺实用。)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4
《小石潭记》
教学目标:
1、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
2、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3、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重点:朗读感知,读懂文意和脉络;细读品味,感受美景和情感。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领悟处境和心境。
教学创意:以反复诵读为手段,以抓关键词为方法,以情感变化为抓手,带动对文章脉络的梳理,对小石潭美丽景色的赏析,以及对人物内心情感的体悟。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背诵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找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两个字。没错,“孤”和“独”,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寄情山水,写了八篇游记,史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记,《小石潭记》。
二、译读,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
初读,圈出生字词,查字典读准字音。
2、读懂文意
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3、读出文脉
(1)作为一篇游记,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标示出表明作者游踪变化的词语。
从小丘西行——下见小潭——潭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记之而去
把握游记以游踪为序以及本文写景移步换景与定点观察相结合的特点。
(2)在游览的过程中,随着景物的变化,作者的心情也随之变化。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三、品读,缘景明情
柳宗元为什么先是快乐的后来又悲伤了呢?下面我们就循着文脉来找答案。
1、品读“心乐之”。结合小石潭美景,感受其“乐”。
课文开头就说“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意思是声音很好听,使我很高兴,作者是“乐其水声悦耳”。请大家读课文,试着将“心乐之,乐其----”补充在文章某句话后面,连起来读一读,感受作者的“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心乐之,乐其潭水清凉。
“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心乐之,乐其岸边石头姿态万千,形态各异。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心乐之,乐其树木青葱,藤蔓翠绿,摇曳多姿。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心乐之,乐其潭水清澄纯净。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心乐之,乐其鱼儿自由灵动,调皮可爱。
无意间发现小石潭这么个幽静美丽的地方,作者自然是激动的,惊喜的。
2、品读“凄神寒骨”,结合小石潭氛围,感受其“凄”。
景美人乐,作者是不是流连忘返了呢?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如此美景却不能长时间的停留,为何?“以其境过清”。朗读直接表现“其境过清”的句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体会作者凄凉悲伤的感情。
是什么引发了作者心境如此大的变化的呢?找到关键字。“潭西南而望”的“望”字。他望到了什么?“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并不美好的设喻,正是作者凄寒、迷茫的内心体现。指导朗读,语速要缓慢,语调要低沉,读出淡淡的忧郁之感和作者内心的迷茫。
四、悟读,知人论世
柳宗元明明站在潭边没动,眼前的景客观上也没有变,那为什么感受突然就不一样了呢?结合作者身世,从作者由“乐”变“凄”的微妙情感变化中领悟其孤独的内心世界。
屏幕显示柳宗元身世:(出身于官宦世家,少年有才名,20岁即中进士。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后任柳州刺史,4年后病逝于柳州任上,终年46岁。)
当作者向西南望去,见到了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有一种幽深不可测度的内心感受,而这一感受,似乎隐约的与自己被贬谪以来一贯的心境有某种契合,于是,眼前的景象,不再是先前的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勃勃生机了,而是显得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境遇何其相似,所以作者不禁触景伤情,为小石潭的处境感伤,也为自己感伤。所以再美的风景也只能带给他短暂的快乐,却始终走不进他苦闷而孤寂的心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小石潭的美景,感受了柳宗元情绪的变化,触摸到了柳宗元孤寂却不颓废的心灵。推荐大家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更多地感受柳宗元游记的独特魅力。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5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会员)
2.芦花荡√√(原创四课时)√√(长、详)
3.蜡烛√详案√√(原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简)√√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②√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三则
7.背影√√√
8.台阶√(Doc版,一课时)√√二则
9.老王√简案√(详)√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二则
12.桥之美√两则√(创新研究)√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简)√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9.生物入侵者√(简)√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简)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①√珍藏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2课时)√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②√√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登岳阳楼√√(名校资料)
初二语文教案反思万能篇6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左顾右盼义无反顾怜悯主宰蹒跚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39;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抄正、上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