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时间: 小龙 优秀教案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之次别开生面的演讲

陶先生非常善于演讲,他的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谁听了都会被他深深吸引,为他演讲中强大的逻辑力量所折服。在他一生无数次的演讲中,有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更是令人拍案叫绝,直到今天仍然令人回味无穷。

那是陶行知1938年在武汉大学做的一次演讲。那一天,大礼堂里挤得满满的,不仅全校师生都来听,连附近学校的师生和各界人士都闻讯赶来。他们都知道,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都想来一睹他的风采,并听他说些什么。

会议开始后,有几位先生先后上台作了演讲。轮到陶行知时,会场上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只见他不慌不忙地夹着一个皮包走上了讲台。他戴着眼镜,穿着西服,未曾开口,先向全场扫视了一遍。大家屏息凝神,都望着他,等他开口说话。有的人还打开速记本,准备把陶行知讲的每一句话都记下来。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陶行知并没有讲话。他从包里抓出一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公鸡喔喔地乱叫。台下听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接着,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他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直叫不吃。陶行知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接着,陶行知轻轻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只见大公鸡抖了抖翅膀,伸头四处张望了一下,便从容地低下头吃起米来。

这时,陶行知说话了:“各位,你们都看到了吧。你逼鸡吃米,或者把米硬塞到它的嘴里,它都不肯吃。但是,如果你换一种方式,让它自由自在,它就会主动地自己去吃米”

陶行知又向会场扫视了一圈,加重语气说:“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因硬灌给他们,他们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去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么,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讲完,把公鸡装进皮包,又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话讲完了。”便退下场去了。 听众们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但只是过了一会儿,会场上便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很多人边鼓掌边喊:“好!陶先生讲得好!讲得好!”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之学校里谁也无权搞特殊

南京晓庄师范开办时,学校聘请了一位高姓校工。陶行知很喜欢这位校工,觉得他虽不识字,

却耿直率真,颇有诗人气质。当时曾有人建议解聘该校工,对这一提议,陶行知断然拒绝,并说“他也是我们当中一个,决不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但是,当听说这位校工不听调度后,陶行知即刻写一信给他,真诚地奉劝他要尽本份、守职责。

陶行知说道:“我们主张人类平等:校长和校工一律看待,吃一样的饭,一样的要尽本分。校长不尽本分,校长的饭碗便要打破;校工不尽本分,校工的饭碗也是要打破的。”又说:“您倘若诚实到老,尽本分,听调度,帮人忙,和气待人,那您便是我们晓庄理想的校工,也可以说是校工中之圣人,保您有个铁饭碗,永远打不破。您要不信我的话,那便是瓷器饭碗,随时可以打破的。”

在主张人人平等的同时,陶行知很重视培养学生的互助品质,引导学生在说话做事中学习如何商量合作。“自己要说话,也让别人说话,最好是大家商量。自己要做事,也让别人做事,最好是大家合作。”互助即自助,一个人如果没有互助的习惯,他在社会上也是断难生存的。陶行知曾在他所创作的一部引人入胜的寓言小说《古庙敲钟录》中,诗意地表达了他对平等互助重要性的认识。“你若是办一个工场,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工人之长进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工场了。你若是办一个学校,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师生之生产的机会与平等互助的关系,便立刻变成一个有意义的学校了。你若是在改造一个社会,如果你同时注意到各分子之生产与长进的机会,便立刻变为一个有意义的社会了。”

1931年,陶行知在《中华教育界》上发表长文,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及其教育的出路在于平等互助。“不但我们民族的出路是平等的互助,即世界人类的出路,也在平等的互助”,“教人建设平等互助的世界”是学校组织必须履行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陶行知对我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等级”意识予以批判,提倡人人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同样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我们应当知道民国只有人中人,没有人上人,也没有人下人。”学校里的一切成员,无论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后勤人员,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权搞特殊。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之拜人民为老师

早在办晓庄师范学校的时候,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8219;、‚社会即学校&8219;和‚教学做合一&8219;等理论,教导师生们与劳动人民相结合,‚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8219;。

山海工学团刚成立的时候,农民的孩子有了读书的地方,烧香拜佛的红庙成了教室,可是没有孩子们用的桌椅。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带来自己的凳子,有大有小,高低不一。一星期以后,学校请来了木匠师傅,他闷着头做凳子,一天能做好几个。陶行知走过来,看见木匠师傅满身是汗,就递给他一杯水,说:‚我们不是请你来做凳子的。&8219;木匠疑惑地望着陶行知:‚那叫我来做什么?&8219;

‚我们是请你来做‘先生’的。&8219;

‚我可不识字。&8219;木匠慌了。

陶行知笑着说:‚我是请你来指导学生做木工的。你如果教会一个人,就可得一份工钱。如果一个也没教会,那么就算你把凳子全做好了,还是一文工钱也得不到。&8219;木匠显出为难的样子。陶行知亲切地说:‚不要紧,你不识字我们教你。我们不会做木工,拜你为先生。我第一个向你学。&8219;说着,陶行知拿起一把锯,对准木板上划好的线就‚吭哧&8219;‚吭哧&8219;地锯起来。

第二天,广场上摆着木匠工具,老师带着孩子们来学做凳子。有个小朋友嘟囔着:‚我们是来读书的,不是来做木匠的。&8219;一个大人看见孩子拿起工具,不小心就很容易弄破手,也皱起眉直摇头。这时,陶行知笑着说:‚我有一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你们看写得如何?&8219;小朋友都拍手说好,那个大人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从此,每天孩子们都学做凳子,他们也当‚小先生&8219;,教木匠师傅认字。3个月后的一天,教室里的50个孩子,都坐着自己做的凳子。讲台上还有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杠杆、滑车等玩具和仪器。家长们挤在窗口、门外,信服地点头叫好。陶行知在讲台前,念起了一首刚写好的诗:‚他是木匠,我是先生。先生学木匠,木匠学先生,哼哼哼,我哼成了先生木匠,哼哼哼,他哼成了木匠先生。&8219;孩子们看看坐在他们身边一起听课的木匠,大家都笑了。

姚文采是陶行知的同乡,陶行知请他到晓庄学校教生物课。第一次上课,陶行知就让他先把书本摆到一边去,要‚随时教育、随地教育、随人教育&8219;。姚老师教了10多年生物课,从来没有不带书本去上课的时候,他弄不懂陶行知是什么意思。傍晚,他看见陶先生与两个叫花子在亲热地交谈。陶先生和那两个人谈完话,就叫学生领他们去洗澡,然后告诉姚文采:‚这是我从南京夫子庙请来的两位老师,来教大家捉蛇。晓庄附近有许多蛇,经常咬伤人,让蛇花子来教大家捉蛇,你看怎么样?&8219;姚文采没说话。

‚只要击中要害,蛇并没有什么可怕呀!&8219;大家还懂得了蛇没有脚为什么跑得快,蛇没有耳朵怎么听得见声音,以及蛇是老鼠的克星等知识。姚老师终于理解了陶先生的用心。他带领学生采集辬本;把挖草药的老农请来教认草药;请种花木的花匠来教种植花木的方法;请中国科学社的专家来教怎样辨别生物科别及定学名。晓庄附近的花草树木都挂起了学名牌,生物课从此上得生动活泼。

陶行知身为高等学府的教授、全国著名的教育家,却没有一点架子,时时注意拜普通的劳动人民为老师,他是我国千百万教师的楷模,更是知识分子最早和劳动人民相结合的先驱。

45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