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作文语文教师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即是讲有关教育的故事。它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其实质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非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通过教育叙事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对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
面对现在初中生的作文,每一个语文教师莫不愁上眉头,学生学了那么多文质皆美的课文,积累了那么多好词佳句,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学生的作文还是词汇贫乏,病句较多?究其原因,我想还是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联系分割开了。
长期以来,在语文学科中,我们的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严重脱节,讲课只是讲课,作文只是作文,两者之间少有关联。对于课文,教师逐一钻研,潜心体味:从句段到篇章,从大意到中心,从分析到归纳。备课不可谓不细,讲析不可谓不精。但在这其中,过分追求课堂的艺术性理念和应试性功利,每篇文章必然也仅就语言、层次、结构、特色、人物等一一道来,模式呆板,单调乏味,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在作文教学中则过分强调语言文字的雕琢和技术性指导,从小学到中学乃至到高中、大学,每次的作文指导与讲评也循环着相同的步骤:审题、构思提纲、选材、一般启示及要求、佳文示读、通病例讲等等,就作文论作文,学生根本无语文能力上的提高。由此,我认为,在新课标的感召下,我们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是为课文教学和作文训练搭建起一个能够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平台,让课文教学与作文训练比翼齐飞。
将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对于语文学科的教学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学语文教材,其入选范文,总体上说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今文章的水平。所以,在当代的语文教学中,要以课文为写作的突破口,及时地把写作训练有机地揉进课文的教学中,进一步发挥课文的“典型”优势,使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实现读写结合。而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不仅能直接学生的写作文的水平,而且学生通过自己在作文实践中对于内容、结构、感情的理解和运用,也会提升对课文的更为感性的认识,使课文的学习更得心应手,促进语文能力水平的整体提高。
本课题在国内的研究现状
当前,将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整合起来以提高语文的水平在语文教学中已有相关的提法,但是介绍的比较简单,而且它也并未提到真正落实的方法及措施。本课题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研究一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挖掘语文教学之巨大潜力。
理论依据
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绪等多种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学生认知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张光鉴在《相似论》中提到“只有在相似块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在外在信息进入大脑后自动去结合、接通、激活这些已存的‘相似块’中的信息,才能依据这些‘相似块’去对照、分析、比较、鉴别那些纷繁的客观事物属性,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善于迁移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之前已经有了很好的心理准备,在学习时没有字词障碍,思维又极其流畅,大脑会高速运转,寻找课文知识与作文知识之间的联系。在找到文本间的相似块后,大脑会极度兴奋,快速搜寻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激活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快速地解决问题。如此,在同样时间内,他们比不善迁移整合联系的学习者看问题看得更透彻,解决问题的质量更高,知识也学得更多。在不知不觉中,学习效率便得到提高了,何乐而不为?“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似的思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思想来找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相似论》。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这一论断告诉了我们,在语文学科中,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之间密切的联系。而且《语文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教学中要整合教学资源”。作文与课文历来是语文学科中的两大主要部分,所以,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要使其在统一的系统中,提高学生的学语文的能力、水平。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新课程的课堂学习中,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在让学生理解了课文是怎样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之后,通过仿写实践,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通过写作文的实践,提高对课文的鉴赏和理解,全面提升语文的运用能力。
1.在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学困生的面积大,厌学怕写的现象特别严重。如何通过课文与作文的整合让学困生喜读爱写,这是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2、如何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发现写作方法,总结写作规律;在学课文时,实践作文相关知识及鉴赏的方法,提高课文的学习效率,这也是需要研究的。
研究范围
1、课题的界定
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的整合,就是根据教材特点,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素材,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让学生及时进行模仿和创造性运用练习,让学生就语言的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内容上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选材角度小,思维空间大,学生易于驾驭,写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好。另外,把学生写作训练得到的知识及相关能力有机融合于课文教学之中,做到学写结合,相得益彰。
2、研究范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文教学与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中学语文课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写作的范例。除了结合结合课文教学或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学习写作外,还要在作文的训练中,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帮助学生找到作文与课文的结合点,找到提高鉴赏课文的方法、能力。
本校七年级学生
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行动研究法。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说过:“没有离开研究的行动,也没有离开行动的研究。”抓住行动研究法科学性、具体性、创新性、以及系列性等特征,以实践行动为研究核心,通过边研究、边实践、边反思、边调整的方法,强化研究的效果。同时,还要以调查法、观察法为辅助手段,以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2、研究操作的策略
(1)把握教学方法
教学中,要狠抓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实践表明,进行作文教学,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对作文点需要理解,想象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点拨和提示,为学生以后的练笔打下基础;在写作训练中,教师一方面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随文练笔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重点引导学生口述,将作文的内容有条理地、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最后将口述内容写成书面作文,并根据情况进行评价反馈。概括地说,学生随文练笔过程,是由“理解---练写---反馈”三步构成的。
(2)深挖课文内容。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是创造发明中实在的因素。”丰富的想象是一切创造的基础。要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就必须重视并加强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证明,在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在读写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失为一条易便快捷的有效途径。作文是与课文教学配合进行的,设计作文时,应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住训练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详化、延伸。讲读课文基本上都是文质兼美的名人名篇:这些文章有的词句蕴含丰富,耐人寻味;有的人物心理描写凝炼;有的省略情节;有的结尾戛然而止……总之一句话,它们熔铸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同时也给读者留有极其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学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
(3)进行适度安排
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进行写作训练要考虑训练的疏密度,一节课45分钟,有讲有练,都应有时间限制。如果贪多求全,必定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疲于应付;如果课文知识教学的“密度”不够,便来进行作文训练,也只是空中楼阁,摆摆花架子。其次要注意训练内容的难易度。偏难、偏易的训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会造成“费时低效”。再次,指导学生作文必须有机地贯穿在讲读过程中,就文取材,而不是另起炉灶,自立门户。要做到“适度”,这就需要教师钻研课标,钻研教材,研究学生,以课文内容为素材,精心设计适宜随机进行的作文训练。
课题研究程序
本课题自2007年3月——2008年3月,为期一年。
第一阶段:起步(2007.3——2007.7)
1.调查摸底,深入了解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分析现状。以此为基础,再参考,反复论证,求得共识,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
2.学习有关“将课文与作文整合促进语文水平提高”的理论。
第二阶段:实施(2007.9——2007.12)
1.根据实施方案,有计划地开展研究工作。
2.以学习、讨论、开课研究为主要方式,边学习、边实验、边研究、边小结。
3.参加各级辅导、培训。
4.抓好阶段性评价。
第三阶段:总结(2008.1——2008.3)
总结在语文学科中将课文与作文整合促进语文水平提高的经验,撰写论文和研究报告。汇总材料,完成结题工作。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及相关资料。
课题组成成员及分工
分 工 姓名 性别 年龄 学历 职称
主持人:
保障措施:
该课题得到家长、老师及学生的支持,研究教师为课题的研究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全体研究教师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并且乐于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确保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