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谱的乐理知识
乐理中所说的乐谱是一种以印刷或手写制作,用符号来记录音乐的方法,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发展了不同的记谱方法,记谱法可以分为记录音高和记录指法的两大类。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乐谱的相关乐理知识,欢迎阅读!
乐谱的乐理知识(一)
总谱:记载合奏或合唱的乐谱,由许多单行谱联合组成。
分谱:分别记载着每种乐器或每个声部的乐谱。
大谱表:由高音谱表与低音谱表联合组成,用于钢琴、管风琴、竖琴及混声合唱等。两谱表中隐伏一条临时加线代表中央C,故又称十一线大谱表。
五线谱的前身可追溯到中世纪的纽姆记谱法及有量记谱法。纽姆谱以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但不显示音值长短。从7世纪起,这种记谱法出现在欧洲天主教堂内,最初只用一根线代表F音高,11世纪经阿雷佐的圭多逐步发展成四根线。规定音高为d、f,a、c,并将f钱画成红色,c线画成黄色(后来又成为五线谱中高音及低音谱号的起源)。13世纪有人使用第五根线,成为五线谱的前身。到了16世纪又有了加线的办法,它更加完备了音高的记载。
有量记谱法是13世纪科隆教士弗兰科创始的。这种用音符、休止符和记号严格规定了音的长短的记谱法,是对纽姆谱的补充和丰富。在1450年左右,音符是用涂以黑色涂成的,它被称为有量黑符,以后改用空心音符,又被称为有量白符,这种记谱法在西方一直使用到17世纪左右。
五线谱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出现,到17世纪逐步完善,18世纪开始定型沿用至今。如小节线原用于文字谱,17世纪末被五线谱所采用,升降记号通用于18世纪,表情记号取自有量记谱法,装饰音记号源于纽姆谱,17世纪系统化后用于五线谱。五线谱所用的音符及休止符各有8种。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是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及新学的兴办才有所推广。在五线谱之外,还存在着各种线谱的体系。除纽姆谱外,在16世纪中意大利和英国就曾使用六线谱及七线谱(供管风琴之用)。20世纪初,也有人对五线谱进行过改革,并作过种种多线谱的尝试,但都未能普及。
乐谱的乐理知识(二)
欧洲记谱法
1985年,柏克莱加州大学的Anne Draffkorn Kilmer曾发表文章论证楔形文字板上发现了最早的记谱法。
希腊罗马时期,已经有简单的符号粗略地代表音的高低,不少诗歌会有节奏标记,如长短格(trochaic)和短长格(iambic)等等。
中世纪时代,乐谱从早期的纽姆谱(Neumatic notation)逐渐发展到现代的五线谱。乐谱从单声部逐渐增加到多声部的分谱,亦开始有不同节奏的标记。
从巴洛克音乐,乐谱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大大推动了音乐的传播,并因为乐队的发展以及各种新颖乐器技巧的出现而增添了更多的符号。作曲家会精细地标记音量、速度和音色变化。
随着爵士乐和流行音乐的发展,不少乐谱同时标有旋律、和弦标记以及吉他指法。但不少音乐直接演奏或者录音,乐谱仅仅作为一个大概的框架,而不一定会将每一个细节详细记录。
中国记谱法
中国留传下来最早的乐谱是南北朝时代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早期的乐谱为文字谱,将指法详细地以文字叙述。后来为了简化记录方法,唐朝后期出现了减字谱,记录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敦煌的莫高窟收藏了不少唐宋以来的乐谱,其中包括不少琵琶乐谱。宋代的姜白石道人歌曲出现了记录音高的俗字谱,证明当时的宋词是可以歌唱的。明清两代的戏曲,包括昆剧、京剧、粤剧以及当时不少器乐曲都应用了工尺谱。潮州音乐有其独特的二四谱。
民国年间,受到西方以及日本的影响,中国的学堂乐歌开始应用简谱以及五线谱。直至今天,无论是传统音乐还是流行曲,都是以简谱和五线谱居多,但古琴的减字谱和戏曲的工尺谱也依然有人使用。
乐谱的乐理知识(三)
乐谱作品版权的登记是自愿的,任何版权登记行为都是证实权利的初步证据
1.选择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等官方指定登记备案机构。
2.在选择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平台快速电子数据登记备案。
3 .选择具备技术背景强和可信第三方支撑平台存证和认证:大众版权保护平台,进行乐谱作品存证时间认证和多纬度智能认证,其科学性 可以自主验证对证.乐谱作品归属权纠纷时,提供初步证据,需要时司法鉴定机构,提高法律证据有效性,与官方人工登记 预防侵权相互补充。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