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浅谈中国音乐剧的未来发展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近年来,音乐剧创作在国内已成风潮。各文艺院团和文化企业在演出形态开拓、寻求市场卖点上,对音乐剧寄予了太多的厚望。在经历了一阵热火朝天的制作之后,看上去是四面开花的中国音乐剧,却迟迟不见灿烂春天。无论是演出票房、观众口碑还是艺术奖项,中国音乐剧仍处于表现平平的尴尬境地。接下来小编将为您简述中国音乐剧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出路。

中国音乐剧的发展现状

中国音乐剧在我国历经了近30年的历史,与欧美音乐剧100余年历史相比,中国音乐剧还只能算是一个“年轻”的剧种。这种经验上的“家底不足”,首先表现在编剧、导演、演员和制作团队的人才匮乏。与京剧、话剧、歌剧、舞剧等相对成熟的剧种比较起来,音乐剧从创作理念、人才选拔、市场运作、人才培育等方面,仍还有较大差距。其次,中国音乐剧从引进之日起,就已经形成了套路,形成了“韦伯模式”,形成了“百老汇”教科书式的模仿模式。这种纯靠仿造,没有本民族风格特点的音乐剧,一开始就丢失了文化底座和民族品牌。

中国音乐剧的种种弊端,首先表现在音乐剧从业者对音乐剧本身规律、受众审美和商业经营上的生疏,缺乏对音乐剧深层次的实质剖析,导致在一二度创作、市场运营诸方面都长时间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创作上大张旗鼓,但“夹生饭”也层出不穷。我们对西方音乐剧的历史发展、风格样式及其成功奥秘,还只知皮毛不明就里。于是就有了剧本创作中的“淡化情节、淡化人物”之说,导致许多剧目情节简陋、人物苍白;于是就有了舞蹈创作中的纯粹色彩性、风俗性场面的泛滥;于是就不分青红皂白对音乐剧演员提出“歌、舞、演”全能的严苛要求;于是就有了音乐创作中的“最接近歌剧的音乐剧”之说,导致重唱和合唱的滥用,而美妙动人的旋律却迟迟没有从作曲家笔下流淌出来。

虽然欧美音乐剧是中国音乐剧的范模和源水,向其借鉴学习是毫无疑问的,但可怕的是学习中的媚崇,不可取的是惰性的“一锅端”。有人说中国音乐剧一直在走“描红”的路线,不无道理。有人把欧美音乐剧的某些剧目、某些风格、某些手法奉为圭臬,视为不二法门,好像非如此便“不是”或“不像”音乐剧。中国,形式相同而文化各异,中国的音乐剧创作需要完成这种文化心理的转换过程,即用音乐剧这种舶来形式,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性和当代趣味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唯其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欢迎。

音乐剧创作的本身规律被我们忽视或者有意避讳后,很多人把宝押在了奢靡豪华的制作上了。把“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视为音乐剧取得成功的秘诀,这种无视观众的消费能力和艺术创作上的懒汉作风,难以掩盖音乐剧艺术想象力的极度贫乏,难于掩饰音乐剧整体驾驭力的低能。这种哗众取宠的创作,不是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长久之计。

中国音乐剧所形成的三种风格

中国本土音乐剧在创演实践中,初步形成了三种不同的风格——即都市化风格、乡土化风格和综合化风格。

“都市化”风格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代表作有《现在的年轻人》《风流年华》《未来组合》《中国蝴蝶》等。所谓“都市化”风格,就是用国际流行的音乐剧形式来演绎当代中国人的都市生活。这种国际化风格,在综合性艺术思维、舞台组合模式诸方面尽可能向欧美音乐剧靠拢,题材选择上一般以表现现代都市生活见长,音乐、舞蹈的语言和风格追求流行化、时尚化,二度创作以写实的生活化表演和通俗唱法为主,整体风格以载歌载舞的“歌舞型”音乐剧居多,也有少数“话剧加唱型”音乐剧形式。

所谓“乡土化”风格,就是把中国原有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主要是戏曲艺术,特别是像黄梅戏、采茶戏、花鼓戏、花灯戏、二人转等民间小戏)时尚化,以构建一种新型的现代民族歌舞剧。这种乡土化风格,敢于借鉴欧美音乐剧的综合性艺术思维、舞台组合模式以及一切可用的表现手法,对各个不同的剧种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和舞蹈进行时尚化改造,使传统艺术转型为现代艺术,传统歌舞剧转型为现代歌舞剧,以适应当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在题材选择上,这种民族化潮流通常善于表现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其音乐、舞蹈语言和风格与民族民间艺术有深刻而明显的联系,在二度创作上每每显出写意性和写实性相融合的特征,程式化的表演有所削弱,生活化表演有所加强;在唱法上一般以民族唱法为主。“乡土化”风格出现在90年代中后期,较“都市化”风格为晚,其主要代表作有《秋千架》、《白莲》、《小河淌水》等。

所谓“综合化”风格,就是在艺术思维、表现手法、音乐舞蹈素材处理等方面广泛吸收欧美音乐剧和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有益经验和形态特征,并根据剧目创作使命的需要加以灵活运用和自由嫁接,因此在整体风格上兼具“都市化”和“乡土化”这两种特色。其代表剧目有《黑眼睛,蓝眼睛》、《玉鸟兵站》、《中国蝴蝶》、《快乐推销员》等。

以上三种风格,各有各的美学追求和市场定位,在具体的舞台体现和艺术处理上也各有各的长处和不足,不能简单地判断其孰优孰劣。

中国音乐剧的前景:坚定不移地走民族化、本土化的原创思路

从中国音乐剧在创演实践中形成的三种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音乐剧从下车伊始到发展至今,已从初期对于欧美音乐剧的舞台语汇和时尚概念的粗浅理解和单纯模仿中摆脱出来,开始注意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被我们吸纳的艺术元素并给以时尚化处理,尝试运用于当代音乐剧的创演实践之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发展音乐剧,应当“原创”与“模仿”并举,在引进欧美经典音乐剧剧目的基础上,把音乐剧这种外来的综合舞台戏剧样式充分本土化,经过近20年的积累之后,人们对此的理性认知逐渐清晰起来。

中国音乐剧或许并未完全清楚可以做成什么,但至少应弄清楚什么不可以做。首先是不能一味模仿的“洋味”,理由是中国音乐剧一旦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底座,就已经变成了俗气。对于国外市场来说,感兴趣的不是“中国仿造”,而是“中国制造”。《云南印象》、《空中少林》等舞台剧作品在国际上的成功,靠的就是中国本土特色文化。

毋庸置疑,中国音乐剧的发展需要借鉴,我们可以借鉴西方音乐剧的一个形式外框,来填充中国文化。借鉴国外音乐剧的这种符合最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欣赏口味的“形”,而把中国文化的独一无二的“神”作为主要的创作方向。这是引导中国音乐剧走民族化路线,走出具有自身特色,最终具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认识前提。

首先是素材的民族性。

在音乐剧的创作中,第一考虑的是素材的选择,即我们要给观众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其次则考虑讲故事的方法。音乐剧创作者的创作目的,在于将一个故事有效地通过舞台技术手段和演员的表演技能来完成艺术表达。其质量的高低之判,就是所讲的故事以及讲故事的手段是否能吸引观众。如果说,讲故事的方法是音乐剧是否成功的关键,那么,故事则是一部音乐剧的灵魂。

我们的音乐剧面临的是广大的中国观众,而中国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定是有着浓浓“中国味”的作品,即便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这种“中国味”也正是国外市场所期待的。所以,音乐剧从业者在素材的选择上,即在设计故事的时候,应从市场的角度,从观众的文化心理出发,赋予音乐剧这种舶来艺术一颗“中国心”,以求得广大观众在文化上的认同。这一点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难,因为中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其积淀有太多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然而,我们的音乐剧创作者们很多时候热衷于自己创造或者设计剧本,对于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视而不见。殊不知,只要我们把视线投向中国文化,我们将拥有适应于音乐剧创作的取之不尽的素材。

其次是表演形式上的民族性。

在音乐剧的创演上,我们做了太久的学生,所以,已经习惯性地将国外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奉为至尊,但我们不能永远当学生,在音乐剧的表演形式上必须有自己的创造,唯如此,中国的音乐剧才能自成门派。就拿音乐、舞蹈这两大块来说,我们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路子来。

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的音乐、舞蹈各具特征,异彩纷呈,我们应该从民族民间歌舞吸取养分,将民族民间歌舞加以时尚化处理。从培养观众的角度讲,我们用音乐剧这种舶来形式,按照中国人的审美习性和当代趣味来表现中国人的生活和情感,可以消除广大观众对音乐剧的隔膜,让他们看得懂,听得懂。如此,我们的作品才能获得老百姓的欢迎。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讲,我们的音乐剧创作者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些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搬上舞台,并把它们介绍给全世界。同时,将民族民间歌舞搬上舞台,也是中国音乐剧走向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中国音乐剧的前景:建立完善的音乐剧人才培养机制

中国的音乐剧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涉及到音乐剧人才培养的问题。基于此认识,诸多专业院校,如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知名艺术院校都相继开设了音乐剧系或音乐剧专业,将培养自己的音乐剧人才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作坊”式的短期培训亦炙手可热。

音乐剧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新课题,其间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一:硬件与软件设施的问题。音乐剧专业的开设存在着非理性的因素。许多开设音乐剧专业的学校本身的条件并不完善,也没有足够的具备从业经验的专业教学队伍,从而导致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学生就业难度大。问题二:专业体制的问题。音乐剧是集戏剧表演、音乐、舞蹈和舞台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可目前的艺术院校中,专业教学体制多是单科性的,这种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专长突出,但在综合艺术中的表现较弱。这样的问题,上海的一所音乐学院就已然碰到。由于学科的限制,该学院的音乐剧专业设在音乐表演专业下,音乐课占到了60%至70%,而戏剧表演相对较弱。中国音乐剧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剧主任金复载教授认为,事实上,音乐剧的本质是戏剧,将音乐剧归于音乐舞蹈口,本身并不太合适。

所以,在音乐剧专业的开设上我们虽然鼓励大家摸着石头过河,但还是需要理智,不能一窝蜂。必须有硬件、软件的准备。一般的音乐院校在硬件上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关键是软件设施的问题,如:相关的音乐剧音频、文字资料的储备,音乐剧教育梯队的建设等问题,尤以后者为重。笔者认为,由于音乐剧专业所囊括的艺术门类太广,所以,在教育梯队的建设上,单靠某艺术学院本身的力量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这其间必然涉及一个资源整合的问题,一方面充分整合校内不同学科之间的力量,集中各方面的优势资源,达成综合型人才的综合性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院校之间的优势互补。比如,音乐学院可以发挥作曲的优势,舞蹈学院可以主攻舞蹈表演、编排,而戏剧学院则可以在戏剧表演、舞美方面贡献力量。除此以外,教学单位还要与校外的各类院团加强合作,还可以向民间艺人学习。通过这种教学资源的内外大循环、整合,音乐剧教学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就音乐剧人才的培养问题而言,还必须从音乐剧产业的角度考虑,与市场保持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专业的设置上有合理的安排,我们除了培养音乐剧表演人才之外,要重视编剧、作曲、导演等创作人才的培养,另外,还必须培养营销和推广人才,引进具备丰富市场经验的制作人。从国内的现状来看,在音乐剧的市场化上还存在大片的荒地,在市场还未形成规模的时候,我们的音乐剧人才培养就必须涉及到音乐剧从创作到表演到市场开发的方方面面。

中国音乐剧的前景:开发与培养市场

中国的音乐剧事业要持续健康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方面,市场的开发与培养是另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相比,中国的音乐剧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受众,在市场开发与运营上也处于探索阶段,虽然有一些成功的例子,也只是偶尔划过天空的流星。在音乐剧市场的开发与运营上,我们的音乐剧从业者们任重道远。

在市场的运营上,我们可以向京剧学习,我们知道,京剧有专门的剧场,正是剧场给了票友们一个心灵上的归属感。而中国音乐剧则处于游牧状态。既然音乐剧属于剧场艺术,我们不妨考虑建设专门的音乐剧剧场,这样一来,可以在观众心里建立起有关音乐剧的一个心灵标识,从认同音乐剧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是很有价值的。再则,有了专业的剧场,我们就可以吸引社会资金加盟,并依托剧场将定期地交流、展演形成制度,从而营造出一种专业氛围。对音乐剧的市场化效应和剧场本身的收益而言,设立专门的音乐剧剧场有望达到双赢。

440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