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曲喜相逢简介及演奏视频
《喜相逢》是一首笛子独奏曲,也是现在很多学笛子的人想要演奏的歌曲,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笛子曲《喜相逢》的相关信息吧!
笛子曲《喜相逢》的简介
《喜相逢》是冯子存先生根据二人台牌子曲《碰梆子》改编而成,风格粗犷豪爽、热情奔放。该曲的原型最初是内蒙古的一首民间乐曲,后来被山西梆子和二人台吸收,并作为戏曲情节中的过场音乐曲牌。在剧中,当该曲牌用来表现依依惜别或动情伤感的场面时,就用慢速演奏;当该曲牌用为表现亲人团聚或欢快喜庆的场面时,就用快速演奏。乐段由对比式的二乐句构成,后加一个带有尾声性质的c乐句。
该曲共四段,用到了民间器乐曲中常见的变奏曲式,随着音乐的陈述引申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A段由两个主题(a,b)构成,a的素材富于诉说性,亲切委婉;b的素材与a构成对比,节奏鲜明,在a和b的素材中,音乐的发展手法多用变化重复。曲首采用散拍作为开始,前六小节速度很慢,节奏较自由,流畅舒展,优美如歌。在曲首还加入了夸张的滑音技巧,表现亲人之间告别难舍难分的情绪,可以想象出乡亲们握手依依惜别的那种朴实之情。而极慢的速度展开的旋律,表现出来了亲人之间互相诉说,亲切委婉。尤其在第一段中第一、第六、第十小节的由“dol”到“la”的大幅度滑音加入了较大幅度的腹震音,体现了亲人理别时难舍难分而略带梗咽的激动之情。在第十九,二十小节里,两个加花色的低音“xi”,而且用无限延长的标记出现,更加生动的描绘了亲人之间久久舍不得离去的场景。
紧接着的第一次变奏是乐曲的第二段,乐曲的速度由原较慢的速度加快到中板的速度,速度加快,加之轻快活泼的节奏,表现了久别重逢时的喜悦心情。这个时候乐曲曲调优美逐渐发展到热烈而欢快,为后面的乐曲发展作出铺垫。 在第二次变奏,速度再一次提升,到了每分钟一百七十六拍这一很快的速度。乐曲的第二次变奏中,在第63小节出现了雀跃的节奏型。在第66小节出现代表情感欢快的三吐。这一速度进一步加快和三吐的应由,加之雀跃的节奏型之后重复出现,使欢快喜悦的情绪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75小节,在演奏的时候速度要再一次小小的提升,表现出亲人见面后的诉说键入深处。 最后一段,是在前两次变奏之后的再一次变奏,速度要求更快,气氛更为热烈。固定音型的穿插进行、花舌音的再次使用,使得整个乐曲到达情感的顶峰。 整个乐曲通过及其传统的、夸张的演奏技法,变化丰富的节奏与速度,“吐音”、“滑音”、“跺音”、“花舌音”等技巧的运用,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方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特点。
该曲于1953年由冯子存先生在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汇演大会上首次公演。演出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听众的热烈欢迎,取得了巨大成功。由于这次演出是竹笛独奏作品首次在全国性的艺术大舞台上演奏,因而被认为是竹笛艺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里程碑。从此,竹笛被确立为一件独奏乐器,随之在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竹笛独奏曲。
笛子曲《喜相逢》的作者简介
冯子存,笛子演奏家。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1904出生于河北阳原县。冯子存从小学吹笛子, 冯子存 自十七岁后一直从事于地方戏曲“二人台”的伴奏工作。解放后参加察北宣传队,1953年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引起了音乐界的注目,后调中央歌舞团任独奏演员。后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冯子存在“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基础上,总结和发展了北方笛子的演奏技法,他的演奏高亢、嘹亮,具有典型的北方梆笛特色,演奏的技巧极为丰富,变化繁多,除灵活运用吐、滑、垛音外,还与有揉、震、颤等音相结合,在气、指、舌三方面的运用也非常有特点。其创作素材多源于除二人台音乐和河北、山西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大都采用在同一主题进行变奏,音乐语言以对答、模拟为主。他是笛界壮派的代表人物和很有贡献的老前辈,无论他在笛子演奏还是笛曲创作方面,都具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为弘扬民族音乐做出了贡献。
1958年以后,冯子存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频频外出演出,他的笛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不但在国内享有盛誉,而且在朝鲜、越南、瑞典、芬兰及我国的澳门、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所到之处,到处都是掌声,到处都是鲜花。冯子存的笛子演奏在国外被誉为 “魔术般的笛子”。1964年他被调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培养了刘森、马宝山、曾永清、陆金山、杨明、郭鸿五、王湘等一大批笛子演奏家和演奏员,并把北派笛子传播到全国各地。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