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二胡曲病中吟推荐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二胡曲《病中吟》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1895-1932)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于1915年开始构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发表。下面就让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下二胡曲《病中吟》的相关内容吧!

二胡曲《病中吟》的赏析

《病中吟》一曲作者通过悲愤激昂的旋律,采用再现的曲式结构,将整首乐曲分成了三个乐段和一个尾声。乐曲第一段表现了苦闷彷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旋律如泣如诉、缠绵委婉。第二段节奏果断有力,旋律较为急速,表现了一种要从苦闷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的愿望,以及誓与周围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抱负。第三段和尾声表达了奋斗的意志不断加强和在逆境中挣扎前进的感叹和苦衷。当音乐的发展到达顶点时,旋律忽然中断、情绪急转直下,十二度的下行滑音、造成了一种回肠欲断的悲恸效果,全曲在宛如痛苦呻吟一般的颤音中结束。作者在标题中提出的人生“安适”的问题,通过音乐的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歌,时而深情倾诉,时而呻吟叹息,表现得淋漓尽致。

《病中吟》的问世给中国民族器乐(尤其是二胡独奏曲)的发展带来了非比寻常的意义。《病中吟》出现于1915年这样的年代,除了在20世纪民族器乐创作领域所具有的开拓性作用之外,还有一种文化上的象征意义。《病中吟》投入到了自20世纪初开始的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变革。而且,还带动了其他民族乐器,诸如琵琶、古筝、笛了等的创作、表演,教育传承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正是由于作者在此曲中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在仿徨歧路中寻找出路,但不奋斗是没有出路的,因此,这首作品就具有一定的战斗意义。《病中吟》以简练而又概括的手法,典型地描绘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生活的苦闷、仿徨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探索与奋斗精神。所以《病中吟》不但给二胡带来了一个重大突破,使二胡有了独立的创作作品,同时也促进了其他民族乐器有所发展与改革。它内涵的“五四”精神也使这首作品附和了时代精神,代表着进步的思想。

二胡曲《病中吟》的创作背景

《病中吟》又名《安适》或《胡适》,二胡独奏曲,是刘天华的处女作,1915年初稿,1918年定稿。曲名即“人生向何处去”之意。1915年,作者遭到失业、丧父,贫困打击,积郁成疾,病中想拉二胡以遣愁绪,又被亲友视为不务正业。他感到处境艰难,前途渺茫。在此种心境下,孕育了《病中吟》旋律初稿,把当时郁郁不得志的心情,人生安适的感叹,逆境中的挣扎和走投无路的痛苦,都倾注在乐曲中。但这并不是一首绝望的悲歌,而是有所期待的,感人至深的内心独白。

刘天华先生自己曾说过,乐曲表现的既不是“安逸而舒适”,也不是描写“病人的呻吟”,而是疑问“人生何适”之意,是一个人在“茫茫黑夜里”走投无路时所发出的“我将何处去?”的内心呼喊。因此,这个“病”字应该理解为对黑暗社会的一种隐喻。乐曲写出了作者痛苦与忧愁、挣扎与暗恨的心理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及与黑暗势力抗争到底的坚强意志。

二胡曲《病中吟》的演奏技巧

《病中吟》的曲式中,可见到《病中吟》采用的是西洋三段体A+B+A的形式,曲意表达了一个有志者在逆境中内心痛楚并要坚决奋斗的意志。第一段主题以复乐段的形式出现,由4个不断向上发展的乐逗组成;第2乐句一开始就出现七度、六度的大跳,与第1乐句形成对比,表达作者寻求光明出路的不平静的心情。第二段,运用主题音调加以发展,旋律运用较多的分割和停顿,两弦式来分,以小工调(15弦)和正宫调(52弦)为主。由易到难排列,15弦在前,52弦在后。其中15弦共37首练习曲,有8首已经进入到换把练习;而52弦的7首练习还都在第一把位。而且,15弦的练习曲无论是音符、节奏、弓法,还是左手的指法要求,都比52弦要高出许多。这表明在当时52弦的演奏技术滞后于15弦。

《病中吟》所运用的二胡演奏技巧,包含如下要素:右手各种弓法的变化,左手按音、滑音、打音、揉音、大滑、大跳、快速换把等,显示了刘天华二胡演奏技术已臻于高超。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5.

6.

39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