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榆林小曲的简介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榆林小曲是陕西省一种介于曲艺和民歌之间的传统艺术形式,又名榆林清唱曲,流行于陕西榆林一带。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榆林小曲的相关信息吧!

榆林小曲的历史源流

榆林,地处古河套文化和匈奴文化交融地带。赵汉时期。这里已是陕北的文化中心,但由于历代羌、胡、突厥等少数民族迁徙频繁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使这里的文化形态呈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据《榆林府志》载:自明成化九年(公无1473)建立卫城。大量移民实边。榆林便成为我国九边重镇之一,常年屯驻重兵。到榆林做官的外省籍人越来越多,尤其是从浙江一带来榆林做官的,先后占了外籍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此地民间至今流行一种说法,叫“南官北座”)。各地人才的汇聚,促成了各类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榆林小曲就是在这种条件下生成的艺术新品种。

据清、乾隆皇帝《衔批通鉴辑览》中关于明武宗巡边至榆林的专篇记载称: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秋七月,明武宗由山西渡过黄河,先抵陕西府谷,于十月间到达榆林,住在在城内太乙神宫(即“凯歌楼”)。每日有歌、舞、唱。直至十四年(公元1519年)二月初,方才由原路返回京师。行前纳了延德总兵戴钦之女为妃。并大征了女乐。又据《榆林府志》记载,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由江南来的谭吉聪(字舟石,浙江嘉兴人),任榆林堡同知。此人对榆林的“边韦地之形与风俗非常熟悉”,对“人物艺文也重长子之选录”对“兵食水利马政军器人物艺文宜有志此”。对江南小曲十分喜好,来榆时带了家眷及使女。歌伎和所用乐器等,闲暇时,常令其为他们演唱求乐,甚至在他主持修镇志时,也要请艺人来奏乐弹唱。榆林总兵徐占魁在《重修延安绥德镇志序》中说:“爰时聚于署之东偏日,饮绿之堂,丝竹杂奏。觞酒间行”。据《榆林府志·文艺志》中记载,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后,榆林城内“文艺其繁”,经常是“夜半曲声听满城”,凯歌楼上常有“羌笛吹新调,秦筝弄急弦”。其盛况可见一斑。据民间相传,当时镇守城堡的兵士,大都是城内的小手工业者。他们三天一小操,五天一大操,既当兵、又从业,日久开长,这些半职业兵士也听会了不少小曲。一天,府内弹三弦的艺人病死,谭为此而发愁,当地一兵士闻讯便毛遂自荐。操琴演奏了几首小调,谭听后十分高兴。从此,这里当地的半职业兵士也被允许进府内耍曲子了。足见当时府内的小曲已开始流入民间,成为当时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榆林小曲的艺术特色

南北民歌

榆林小曲所以抓人,就是由于它溶进了南北民歌的特点。原来榆林曾经是兵家要地,又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商埠,从南方来的官员和商人不断带来南方的丝竹管弦和乐妓,并同北方的民歌相融合,久而久之,榆林小曲就既有北方的阳刚之气,又有南方的阴柔之美,从而开创了“南腔北调”合二而一的独特艺术。

榆林小曲形成至今,演唱只在城区内进行,从不涉足城外。其演唱形式历来以自我娱乐为目的,室内院落均可进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合。每遇茶余饭后,艺人们相约为伴,前往参加演唱。城内年纪稍长的居民,大都能唱它一两段以自娱。没有职业班社,也没有以此为业,觅食求生的职业艺人。除了自娱性质的演唱活动外,长期以来,它和当地民俗产生了密切的联系。四时八节,婚丧嫁娶,生辰寿诞,喜庆节日,当地群众都有约请小曲艺人到家演唱的习俗。在这种场合,有时艺人自献绝技,有时主家点同曲。不论在哪种礼仪之中的演唱。对优秀的艺人,主人还要给披红挂彩,以示奖励。这种习俗一直沿袭到一九四九年前后。

唱词

榆林小曲的唱词,融雅、俗于一体,在语言风格和语言结构上既有一般文人的遗词用字,又有当地方言土语。这是在其它歌唱民间艺术中较少见的。如在《姐妹拌嘴》中就有:

“妹子颇厌烦;斜倚靠在玉栏杆;骂声泼子你好大胆;春景天景物新鲜;金镯响玉腕;香风飘起在云端。”

“什么情人什么汉;人儿虽小你话又残;慢就是你把你的母亲见;我劝你你们二人好好相与各自嫁男。”

流派

榆林小曲在长期的演唱活动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两种流派,一派是讲究声音的纯实婉转、圆润和流畅,对装饰音尤其是滑音、顿音的运用比较严格。另一派则突出顿、断刚、柔,很强调归韵。

榆林小曲的演唱形式

小曲的演唱形式简单、轻便、灵活,不化妆、不表演,也不用任何道具。演唱者多兼敲击瓷碟。演唱活动,大都先由乐队奏一、两首乐器乐曲牌,以示静场,然后开始演唱。一次演唱活动,少说也要三、四个小时。
 

猜你感兴趣:

1.

2.

3.

4.

38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