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父辈爱听的那些摇滚乐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父辈的歌曲,80年代和90年代,那个年代是中国最好的现代,创作者的生活从自然中彻底脱离出来,脱离了这些群体的异化;但是又没有被城市和科技异化的人生。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父辈爱听的那些音乐以及音乐时代。

人真正从乡土或者社团里面脱离出来,孤立地存在于现代之中,独立的面对城市和科技,城市和人相互影响,但是人还没有被城市吸收,或者异化。

现在这些创作者重新找到了波德莱尔的发达资本主义时代,或是我国二十年代城市中的作家诗人的“波西米亚(boheme)”式的感受。独立冷静的存在的感受,冷眼旁观浪漫和冷漠。和城市相互作用,却从不属于城市。

商业在那时候是影响音乐创作的因素。而不是现在一样把音乐作为自己的附庸。消费、大众也是一样,从影响力量变成了统治者。

我们可以将那时候的创作者和现在的__、马頔、好妹妹做些对比。5月20号好妹妹在贸大有一场演唱会,托某同学的福,我有票,我要去看。但是,鉴于__刚刚发表了他们的歌是垃圾的言论。我去看这场演唱会就特别害怕看到熟人,用大家说看小时代那时候用的比喻:“遇到熟人就和嫖娼遇到熟人一样尴尬。”嗯,也就是说我如果被发现去听这个,似乎就在熟人眼里变成了最近民谣热里加入的、从未欣赏过民谣的跟风者。然后我应该就会被鄙夷。嗯,可是,我们不去欣赏音乐本身,评判音乐本身,却却这样盲目站队,一定要构成某种装逼鄙视链。似乎很荒谬,我们看到马頔为了迎合喜好装逼的消费者的努力显而易见。实际上艺术和我们都被现代,被城市,被消费异化了。

当时的情况就稍有不同,譬如海子,诗歌真的打动人了。那时代也有跟风,但是确实有种浪漫气息,想装的浪漫幽怨美丽;现在就为了装逼,或者鄙视,可以体会下差别。就是,一个是以会去拼命体会浪漫,然后笨拙的创造浪漫;另一个则只是站队,内容本身倒是不重要,似乎大家根本就没有停下来思考过意义,正在盲目中。

父辈爱听的那些摇滚乐(精选篇1)

有一首歌《我想我想》

何勇《钟鼓楼》,不知道为什么感人,因为我是外地的老乡们么

《姑娘漂亮》流浪者呢,浪漫呢。

啊,崔健,那个时代还是得提一提崔健,

崔健的话《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一无所有》么?《蓝色骨头》好玩。但是我爸并没有听过《蓝色骨头》。不过《南泥湾》倒是听过。

我想不出来了,窦唯么?只听过黑豹的歌。《黑豹》的专辑封面很好看的。里面的歌也可以吧。Don&39;t break my heart之类的,虽然感觉去掉还可以别的不怎么样,总之就是不如唐朝乐队,似乎《梦回唐朝》的音乐水平简直好到不能形容。

还有,李宗盛和齐秦,嗯感觉逼格降下来了,不过好啊,《漂洋过海来看你》很受消费影响的一首歌,但是只是影响罢了,感情真感人。

《山丘》现在还火了当然他写的《我终于失去了你》也是一样精彩《凡人歌》我爸喜欢,我觉得好,这个甚至有儒家民间传统的一切。

齐秦的《花祭》,我始终觉得一个弹吉他的男人应该唱这首歌。

当然今天我想写的是罗大佑。

《鹿港小镇》我知道你们想起来这个,我也想起来这个,这个和今天的分析框架竟然暗合,就不讨论了。

还有《光阴的故事》《童年》消费气很重,但是很健康。

我最喜欢的啊,也是我父亲最喜欢的《恋曲1990》,我觉得情歌应该是这样,爱情应该是这样,浪漫应该是这样,思念也应该是这样。构成了我对于有关爱情的一切概念。

还有《你的样子》和《东方之珠》,我听到东方之珠会想起来一个漂亮的女生,嗯,名字也很好听,说话也很好听,但是并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分辨气体的重量,突然间裸露在一个神圣的广场。”

父辈爱听的那些摇滚乐(精选篇2)

譬如张楚,《蚂蚁蚂蚁》《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姐姐》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就是前面说的“旁观、浪漫、悲哀和独立”极好的例子。不过在《万物生长》中有了一种反讽逗乐的趣味,也是好的。

还有洪启、马条、艾尔肯。都好。

37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