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音乐剧六祖慧能
《六祖惠能》是中国剧院上出演的益处音乐剧。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讲讲如何欣赏《六祖惠能》这部音乐剧。
《六祖惠能》内容
达摩当年一根芦苇渡江来到中国时,根据自己所悟创立了禅宗法门,到惠能这里,已经第六代了。弘忍法师告诉惠能不要再将衣钵袈裟传下去,以免这个有形之物影响了无形佛法的弘传,事实上达摩在创立禅宗时确实也承认,他的法只能传六代,到六代以后,就再无可传了。所以惠能的故事就只是讲惠能。
整个剧情讲了三个比较为现世人所接受的故事: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惠能为出家求佛法,一心要出门,在面对亲情的困扰,惠能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的时间,用诚心感动巨石,以使他出家成为可能。
这个道理在今天被人们形容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认真去做,一心一意,终会有金石为开的那一天。
这是佛法最接受人间哲理的说道,也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那么如果站在更好一层来看,一个人想要修佛,是不是也一样可以做到呢,答案时,当然可以,这便是剧情下一幕所要诉说的: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惠能天性与佛性相通,使他在神秀大师作了偈颂之后马上能再和一首,并最体现佛性,得以衣钵袈裟,证明他并非普通之人。一个从小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不识字的人,竟然能做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见其根基绝非凡人,再加上其顿悟佛法,更能体现他是大根基之人。
两首诗出境相似,为何惠能是佛性,而神秀是人性,其实就是佛家“色空”中的两面而已,站在人的角度看佛与站在佛的角度看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一个人始终不能向内去寻找佛性,再怎么找也是徒劳的,“返观自己”,惠能发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如果人心未见佛性,只是一昧向外去求,怎么可以求来呢。
现世之人,不论他所处的环境多么优越,生活多么自在,始终都没有达到人心的自在,没有发现各种纷纷扰扰的执著,皆因人心而动,“心不动,何见风吹幡动,心若不动,则万物不动”,正是这个道理。
《六祖惠能》顿悟与渐悟
音乐剧里提到了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对于佛法的领悟,禅宗一直存在着“顿渐之争”,神秀大师是渐悟,他不能过了嫉妒这一关,终失衣钵,因为失去,使他又证悟到了嫉妒乃修炼人之大忌,是一定要修去的,他在渐修渐悟的过程中,最终也证悟到了佛法。
惠能是顿悟,在那一刻证悟了佛法。然民间对这两种证悟一直存在争论,在历史上是确实有这样的事。如果释祖在世,他一定会说,不论是渐悟还是顿悟,只要结果是好的,不看过程,都是可以的。为什么还要分个谁对谁错,是是非非,这个本身就是一种执著。
的确,世间的渐顿之分,在更高的佛祖那里都只不过是一眨眼之事,人的一生也是一夜梦幻。释祖曾说过,法无定法,佛法无边。意指不要在佛法的证悟上过于争论,法无定法,每个境界,每个层次的众生都会体悟到不同的佛法,都是佛法在各个层次与境界的存在,不分什么对与错。
如果这样理解佛法在现世的弘传,是不是就可以这样说,只要是挽救人们心灵的,救度灵魂的佛法,造福人间与社会的都是正法呢,而不要拘于哪门哪派,甚至名份与地位呢。
《六祖惠能》落幕时掌声不断,让观众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但愿幕后人们能对这部音乐剧有更深的体悟,在遇到的种种纷扰、烦忧、快乐、幸福的同时,都能用这部音乐剧的一些启示来反观自己,真能这样,也不会辜负了演员与剧组人员的一番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