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卓尼土族民歌的艺术形态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卓尼土族民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流传在甘肃省卓尼县杓哇乡一带的土族民歌,卓尼县境内的土族民歌明显地表现出藏、土融合的痕迹。其情歌称为“卡西”,酒歌称为“鲁西”,舞曲称为“格日”。所有歌词均用藏语演唱,仅在部分曲调上保留了土族的独特风格,它也属于藏语民歌的范畴。今天小编就为您介绍一下卓尼土族民歌的艺术形态。

卓尼土族民歌的艺术形态

1、卓尼土族民歌的曲调:“卡西”的曲调节奏多为二、三混合拍,以使用切分节奏为突出特征。调式中藏族民歌的风格区别在于“卡西”中的宫微调式几乎都与羽调式交替的奇特现象。“鲁西”的曲调却颇具特色,曲式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后两句重复前两句,调式大多为六式羽调(五声调式加变宫)和七声宫调式两种。宫羽调式相互交替,旋律进行中偶尔有一、两处八度大跳外,一般都为级进间夹杂一些四度跳进。

2、卓尼土族民歌的演唱形式:“卡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和对唱两种。“鲁西”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三种形式。

3、卓尼土族民歌的唱词:“卡西”的唱词多在生产生活中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抒发种种不同的情感,随感而发即兴唱出情歌。“鲁西”的唱词多在酒宴上助兴的民歌。均为哲理性颇深的格言,语言运用精辟简练、寓意深刻、涉及包罗万象。

4、卓尼土族民歌的作用:卡西:属情歌,按当地风俗,要在远离村寨的野外演唱,以倾诉爱慕之情为主要内容。鲁西:流行于土族的所有村寨,可在一切节日庆典的酒筵上演唱。歌词格式与强勒没有大的区别,均为哲理性颇深的格言。

卓尼土族民歌的历史渊源

卓尼土族民歌“鲁西”和“卡西”渊源可以追述到公元307年(西晋永嘉元年)。由于游牧在辽河流域的鲜卑族慕容部的首领土谷浑因与嫡、弟不睦,率领1700人马向西迁至洮水流域建立了游牧政权。后建都伏城号土谷浑国。到663年(唐龙三年),由于吐蕃王朝的不断侵占,延续了350年的土谷浑国终于瓦解、部众四散、部分部落依附于吐蕃王朝,为其担负守边任务,卓尼县境内的杓哇乡土族就是一部分。土族民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土族虽为土谷浑后裔 ,但由于长期与藏、汉杂居生活,民歌已明显表现出了藏土融合的特征。

 

卓尼土族民歌的文化价值

“鲁西”和“卡西”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土族民歌“鲁西”和“卡西”是土族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研究土族文化的重要依据,是藏、羌与土族文化融合的体现,是藏族与土族人民联系的纽带。

卓尼土族民歌的申遗信息

遗产级别:甘肃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文化:甘政发〔2008〕43号

批准日期:2008年6月13日

遗产序号:10

遗产编号:Ⅱ—7

项目名称:卓尼土族民歌

申报单位: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

 

37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