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音乐教案 >

西方音乐历史两千年下

时间: 小龙 音乐教案

聊到音乐不就得不提到西方音乐。西方音乐的两千年历史悠远而古雅,今天是小编为您做的关于西方音乐历史上的艺术家们和音乐的最后一篇介绍。

30-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上)

尽管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Schubert,1797-1828)是四位古典时期作曲大师之一,然而就他作品本身风格而言,很多已经完全属于浪漫主义的范畴,尤其是艺术歌曲——他一生创作了六百余首艺术歌曲,并拓展了声乐套曲这一形式,因此被称为“艺术歌曲之王”。

舒伯特才华横溢,却从不随波逐流,他信奉歌德的一句名言:“宁死也不愿空虚无聊。”因此,他的最初只是在少数朋友间流传,没有得到广泛的关注。他在公众中的地位才开始确立是在1822年,然而不幸的是,不久他身染梅毒,这导致了他年仅31岁就英年早逝。

《纺车旁的格丽卿》、《野玫瑰》、《魔王》、《死神与少女》、《鳟鱼》、《圣母颂》、《听,听,云雀》、《岩石上的牧羊人》等等,都是舒伯特最经典的艺术歌曲杰作。《纺车旁的格丽卿》刻画了一位对爱情满怀憧憬然而却极其不幸的女性,表达了被抛弃的少女内心的渴望与痛楚。《魔王》如同一阙短小的戏剧,讲述了魔王如何引诱父亲怀中的孩子,并夺去他的生命,歌德具有民间气息的叙事歌,在舒伯特的歌曲中变得更加形象化。

《死神与少女》所表现的是一位少女与死神的对话,表现了少女对死神的反抗,和死神对少女的诱惑。《鳟鱼》描写的是溪流中善良的小鳟鱼在欢快地游动,然而邪恶的渔人搅浑了水面,将小鳟鱼捉去。前者的旋律曾被用于《D小调第14弦乐四重奏》中,后者的旋律曾被用于《A大调钢琴五重奏》的第4乐章“小快板”,二者均因此而广受欢迎。

《岩石上的牧羊人》是舒伯特最后的作品之一,它是一首抒情迷人、生机勃发的歌曲,它最为与众不同之处,是使用了单簧管和钢琴来做伴奏,在长长的器乐引子中,以单簧管来表现牧羊人的号角;而且在歌曲中,为女高音写有非常华丽和灵活的花腔唱段,以一连串高昂婉转的花腔乐句,来宣示春天的来临。

31-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下)

舒伯特三部声乐套曲皆为珠玉之作,为缪勒诗篇谱写的《美丽的磨坊女》是其创作的转折点,被认为“是艺术歌曲有史以来最凄美绝伦、感人肺腑的作品”,其主题是“爱情”。描写一个浪迹天涯的青年磨工与美丽的磨坊女相遇相恋,幻想着爱情的欢乐,但心上人却嫁给了森林猎手,他最终安息在碧绿的小溪中。

为缪勒诗篇谱写的《冬之旅》是舒伯特声乐套曲的巅峰之作,其主题是“孤独”。描写一个被爱情抛弃的磨房工,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在寒冬的冰天雪地里,漫无目的地四处漂泊,饮尽漆黑寒夜的北风,从绝望至癫狂到麻木,记忆中剩下的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所面对的是不复存在的未来。著名的《菩提树》是这部套曲的第5首。

《天鹅之歌》为舒伯特最后一些艺术歌曲的合集,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套曲,其中尽人皆知的、雷尔斯塔作词的《小夜曲》,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命的热爱;海涅作词的《城市》,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神地表现了内心的情绪。

在艺术歌曲之外,舒伯特最杰出的室内乐作品是《C大调弦乐五重奏》,它散发着古典的馨香,凝聚了作曲家一生的丰富感情;凄美迷人的《C大调幻想曲“流浪者”》,溶汇了古典与浪漫的激情;绝世的《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打破了古典主义所追求的建立在理性思考下的清晰平衡的原则,凸现了浪漫主义精神。

完全违背传统、只有两个乐章的《B小调第8交响曲》,被爱因斯坦称为“一首无与伦比的哀歌”;最后的《C大调第9交响曲“伟大”》,是对古典主义传统的发扬光大。还有简洁短小、兴趣盎然的6首“音乐的瞬间”和11首“即兴曲”,是浪漫主义钢琴小曲的早期名作。

舒伯特为后世留下如此珍贵的音乐遗产,而当他去世时却十分贫困,人们清点他的遗物,只发现一些衣物、一条床单、两条被子、一只床垫、一床鹅绒外罩、一条床罩,及一叠旧乐谱。

32-浪漫主义音乐的早期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时期大约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随后一直持续了大约100年时间,这一时期的音乐与以往音乐的最主要不同在于强调个性与自我感受,对情感世界的表现无拘无束,体现了浪漫主义所特有的激情。从本文开始,将对浪漫主义音乐做一个全景式的解说。

在古典时期与浪漫时期之交的德国,除了贝多芬,还有一位著名作曲家韦伯(Weber,1786-1826),他创作了德国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自由射手》,使得德意志民族摆脱了意大利歌剧的束缚,并为瓦格纳(Wagner,1813-1883)的兴起打下了伏笔。他还作有歌剧《奥伯龙》、《欧丽安特》和《单簧管五重奏》、《单簧管小协奏曲》等名作。

那时的意大利,还诞生了举世闻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Paganini,1782-1740),他的杰出贡献在于开拓了小提琴的演奏技术,主要有6首著名《小提琴协奏曲》和24首《随想曲》流传后世。在莫扎特去世第二年降生的罗西尼(Rossini,1792-1868),是意大利歌剧最多产的作曲家,他生活在浪漫主义早期,所作《塞韦利亚的理发师》与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并称为最杰出的意大利喜歌剧。

多尼采蒂(Donizetti,1797-1848)和贝利尼(Bellini,1801-1835)延续和发展了罗西尼的歌剧风格,前者以戏剧性的抒情风格而著称,所作《拉美摩尔的露西亚》和《爱的甘醇》为其倾情之作,后者的风格偏向于纤细柔美,所作《诺尔玛》和《清教徒》,特别是《梦游女》,以其抒情和细腻的而令人陶醉。浪漫主义早期的法国歌剧主要以奥柏(Auber,1782-1781)和梅耶贝尔(Meyerbeer,1791-1864)为代表,其中梅耶贝尔来自德国,但一生主要在巴黎度过,他的歌剧风格以气势宏伟著称,主要名作是《胡格诺教徒》。

在贝多芬和舒伯特之后第一个写出交响曲的人是法国作曲家柏辽兹(Berlioz,1803-1869),这部交响曲就是大名鼎鼎的《幻想交响曲》,它完成时贝多芬仅去世三年。柏辽兹还被看作标题音乐的创立者,较早使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他还特别注重管弦乐色彩,所作中提琴主奏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和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诸多方面打破了传统的形式。

33-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

随着浪漫主义的发展,大量作曲家和杰出作品涌现了出来,欧洲各国的浪漫主义逐渐趋于成熟。

在德国,出现了两位作曲大师: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和舒曼(Schumann,1810-1847)。门德尔松的音乐有着诗意的风雅和古典的意蕴,所作迷人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旋律之优美可令所有人倾倒;精致的钢琴曲集《无词歌》,48首小曲各具情韵;神话色彩的戏剧配乐《仲夏夜之梦》,含著名的《婚礼进行曲》;题材古老的清唱剧《以利亚》和《圣保罗》,兼容抒情性与戏剧性。舒曼是历史上最杰出的钢琴音乐作曲家之一,他将古典结构与浪漫情感相融合,音乐风格清新而有活力,所作钢琴套曲《童年情景》(含《梦幻曲》)、《蝴蝶》、《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等钢琴套曲,以及《交响练习曲》和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代表了其最高成就。

同时期的法国音乐领域更加异彩纷呈,素以《圣母颂》闻名的古诺(Gounod,1818-1893),延续了柏辽兹之后的法国风格,以歌剧《浮士德》最为知名;来自德国的两位作曲家奥芬巴赫(Offenbach,1819-1880)和弗洛托(Flotow,1812-1883),分别创作了《霍夫曼的故事》和《玛尔塔》,前者含著名的《船歌》,后者含苏格兰民歌《夏日最后一朵玫瑰》。

在当时的巴黎,另两位外来作曲家的名声甚至超过了法国本土作曲家,他们是:来自波兰的肖邦(Chopin,1810-1849)和来自匈牙利的李斯特(Liszt,1811-1886)。肖邦有“钢琴诗人”的称誉,一生大部分作品都是为钢琴创作的,其音乐风格柔美纯朴,热情洋溢。他的“夜曲”和“圆舞曲”不乏沙龙气息,“玛祖卡”和“波罗乃兹”具有强烈的波兰民族风格,“叙事曲”和“幻想曲”有着史诗般的气质,“前奏曲”和“即兴曲”记录了自己的各种情趣和情感。李斯特作为钢琴演奏家被称为“钢琴之王”,所作《超技练习曲》、《旅行岁月》、钢琴奏鸣曲和两首钢琴协奏曲不仅有很强的技术性,还有着澎湃的激情;作为作曲家,他是交响诗的创立者,所作《前奏曲》、《塔索》、《普罗米修斯》等作品为最早的交响诗名作。

之后,随着瓦格纳的宏伟乐剧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繁盛到来了。

34-瓦格纳与德奥浪漫主义的鼎盛

浪漫主义音乐的鼎盛是由德国作曲家瓦格纳(Wagner,1813-1883)带来的,他是浪漫主义的集大成者,他十分注重歌剧的交响性,开创了“乐剧”这种新的音乐形式。他还在音乐中大量使用了半音和声,被认为是二十世纪音乐的先声。瓦格纳的作品充满了各种繁复的矛盾,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并且他的乐剧唱词诗意盎然,通常都是由自己撰写的。

瓦格纳的《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被认识是最杰出的乐剧,剧本根据中世纪故事写成,描写一对情侣的不朽爱情,结尾时的“情死之歌”是瓦格纳最感人肺腑的杰作。规模庞大的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根据古老的北欧神话编剧,描写莱茵黄金令众神疯狂直至毁灭,真爱的力量让宁静又重返世界。著名的“婚礼大合唱”出自《罗恩格林》,除上述三剧,再加上《唐豪瑟》、《漂泊的荷兰人》、《纽伦堡的名歌手》、《帕西法尔》等作品,瓦格纳由此将浪漫主义的激情推向了极致。

大约同时代的另一位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Brahms,1833-1897),是浪漫主义时代的古典主义者,他的作品形式和结构遵循古典主义传统,音乐蕴藏深奥而内向的精神和情感,其中尤以室内乐最能体现其内心世界。例如他的《圆号三重奏》以绝妙的乐器组合,营造出沁人心脾的效果,《单簧管五重奏》在古典形式之外,散发着晚期浪漫主义的悲凉情调。勃拉姆斯为纪念自己的母亲而创作的大型声乐作品《德意志安魂曲》,体现了他最深沉的情感。还有四首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等作品,皆为勃拉姆斯的杰出之作。

奥地利作曲家布鲁克纳(Bruckner,1824-1896)的音乐通常不恰当地被与瓦格纳联系在一起,其实尽管他的作品气势宏大、复杂静谧,但是所继承的却是来自舒伯特的古典主义传统,还吸收了帕莱斯特里纳的复调技巧,他的音乐虽然表面平和,却揭示了虔诚的宗教信仰。他的创作主要是在交响曲领域,总共创作了十首,其中第七首中的柔板乐章就是“预先”献给瓦格纳的著名“挽歌”。他的五首弥撒曲、《D小调安魂曲》和《感恩赞》等声乐作品,更直接地体现了他的宗教信仰。

35-威尔第与意大利歌剧的繁盛

在19世纪,意大利歌剧也进入了一个繁盛的时期。自蒙特威尔第之后最杰出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威尔第(Verdi,1813-1901)为自己民族的歌剧艺术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威尔第歌剧的非凡气势前所未有,充满了激动人心的饱满热情,尤其注重旋律,他认为旋律是人类情感最直接的表达。威尔第生活的年代正当意大利处于奥地利的统治之中,所以他的歌剧里充满了民族主义激情,他的早期歌剧《纳布柯》和《伦巴第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弄臣》、《茶花女》、《假面舞会》等歌剧,将他的事业带到了顶峰,其中根据小仲马同名小说谱写的《茶花女》一剧凄美迷人,剧中的《饮酒歌》更是家喻户晓;还有《弄臣》中的《女人善变》,可说是朗朗上口。进入创作晚期后,威尔第依旧创作出了《阿伊达》、《奥赛罗》和《法尔斯塔夫》这样的杰出歌剧。

比威尔第稍晚出现的作曲家中,蓬基耶利(Ponchielli,1834-1886)和博伊托(Boito,1842-1918),分别以《歌女焦空达》和《梅菲斯托菲勒》闻名。

普契尼(Puccini,1858-1924)是威尔第之后最出色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他的音乐风格极富抒情特质,尤其是他那些优美的咏叹调,总会令人如痴如狂。特别是《艺术家生涯》,包含了作曲家最动人心弦的咏叹调,例如《我的名字叫咪咪》和《冰凉的小手》,还有《托斯卡》中的《为艺术为爱情》、《蝴蝶夫人》中的《晴朗的一天》、《姜尼•斯基奇》中的《我亲爱的爸爸》、《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能眠》,均为扣人心扉的名段。

到19世纪晚期,受左拉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影响,意大利出现了真实主义歌剧,它强调表现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内容多涉及憎恨、凶杀和背叛。马斯卡尼(Mascagni,1863-1945)的《乡村骑士》和莱昂卡瓦洛(Leoncavallo,1857-1919)的《丑角》是最具代表性的两部歌剧,乔尔达诺(Giordano,1867-1948)的《安德烈•谢尼耶》以及普契尼的《托斯卡》也都应属此列。

比普契尼稍晚出生的作曲家雷斯匹基(Respighi,1879-1936),是一位与真实主义相对抗的意大利作曲家,他创作了大量管弦乐作品,如《罗马三部曲》、《教堂之窗》和《格里高利协奏曲》等,他十分注重音乐的色彩,多选择与古代艺术有关的题材。

36-法国浪漫主义和英国音乐的复兴

在法国,浪漫主义的繁荣更多体现在多位作曲家身上,其中比才(Bizet,1838-1875)是最著名的一位,他的歌剧《卡门》尽管因表现了普通人的爱恨与欲望,内容极为接近现实,在当时惹来极大的争议,然而随后却大受欢迎,常演不衰。剧中的《爱情是一只不羁的小鸟》(哈巴涅拉)和《花之歌》以及《斗牛士之歌》,几乎成为了比才的招牌唱段。而他的另一部歌剧《采珠人》和戏剧配乐《阿莱城姑娘》,则以抒情性见长。

在同时代作曲家中,德里布(Delibes,1836-1891)的两部芭蕾《希尔维娅》和《葛培丽娅》,继承了法国路易十四时代的芭蕾传统;拉洛(Lalo,1832-1892)为小提琴与乐队的《西班牙交响曲》,有着激情奔放的异国情调;圣桑(Saint-Saens,1835-1921)的音乐以晶莹剔透的美感而著称,交响诗《死之舞》、《管风琴交响曲》和歌剧《参孙与达丽拉》最能代表其个性。

稍后出现的马斯奈(Massenet,1842-1912),创作了歌剧名篇《维特》,人们所熟悉的《冥想曲》出自歌剧《黛依斯》。现已被公认为法国最杰出作曲家之一的弗莱(1845-1924),其音乐细腻而富于感染力,作有《安魂曲》和包括十三首《船歌》在内的大量钢琴作品和不少室内乐。丹第(D’Indy,1851-1931)和杜卡(Dukas,1865-1935),分别以《法国山歌交响曲》和《魔法师弟子》,为法国晚期浪漫主义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浪漫时期末期最重大的事件是沉寂已久的英国音乐的复兴,埃尔加(Elgar,1857-1934)成为珀塞尔之后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英国作曲家,其音乐继承了古老的英国民族音乐传统,是文艺复兴与浪漫风格的交融,名作有《谜语变奏曲》、《杰隆修斯之梦》、《海景图》和《威风堂堂进行曲》。

随后涌现出的英国作曲家有:戴留斯(Delius,1862-1934),创作了大量怀旧色彩的管弦乐曲,如《孟春初闻杜鹃啼》;霍斯特(Holst,1874-1934),其音乐多源于伯德时代的牧歌或英国民歌,富于幻想色彩的《行星》组曲在今天最为流行;沃恩•威廉斯(Vaughan-Williams,1872-1958),从古老的民谣和赞美诗中汲取素材,创作了《绿袖主题幻想曲》和《泰利斯主题幻想曲》。

37-俄罗斯民族乐派

19世纪最独特的现象是俄罗斯和各国民族乐派的兴起,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从自己本土的文化中汲取素材,创作出异彩纷呈的音乐作品。

俄罗斯第一位有世界影响的作曲家是格林卡(1804-1857),他被尊为俄罗斯音乐的创始人,他创作了第一部俄罗斯民族歌剧《伊凡•苏宁》,并以《鲁斯兰与柳德米拉》闻名。随后,著名的“五人团”确立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

穆索尔斯基(Mussorgsky,1839-1881)是五人中最具独创性的一位作曲家,这主要体现在歌剧《鲍里斯•戈杜诺夫》和《霍万斯基党人之乱》以及包括《跳蚤之歌》和声乐套曲《死之歌舞》等艺术歌曲当中,他的钢琴套曲《展览会图画》和交响诗《荒山之夜》是描绘性音乐的杰作。相比而言,里姆斯基-柯萨科夫(Rimsky-Korsakov,1844-1908)较为传统,以富于色彩的配器技巧而闻名,名作为《天方夜谭》。另外三位作曲家留世的作品不算太多,鲍罗丁(Borodin,1833-1887)的《在中亚西亚草原上》也许是其中最知名的一部作品了。

柴科夫斯基(Tchaikovsky,1840-1893)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为人熟知的作曲家,他的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和《睡美人》几乎无人不知。而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悲怆”交响曲、《曼弗雷的交响曲》和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更将俄罗斯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拉赫玛尼诺夫(Rachmaninov,1873-1943)是柴科夫斯基的直接继承者,所作四首钢琴协奏曲为这一形式作品中最伟大者之一,所作交响诗《死之岛》延续了穆索尔斯基对于死亡主题的探索。

稍晚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1872-1915)又将俄罗斯风格与现代主义风格相融合,他创作的早期具有肖邦风格,后受印象派影响,晚期又接近于无调性,他的音乐具有神秘主义倾向,重要作品有交响曲《神圣之诗》、《狂喜之诗》、《火之诗》和大量的钢琴作品,包括10首奏鸣曲、24首练习曲及85首前奏曲。

38-民族乐派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捷克是另一民族主义音乐大国,斯美塔纳(Smetana,1824-1884)不仅是捷克民族音乐之父,还被捷克人看作自己的民族英雄,他的音乐与捷克历史和神话有着密切联系,所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和歌剧《被出卖的新嫁娘》为捷克民族音乐中的珍品。

随后,德沃夏克(Dvorak,1941-1904)进一步发展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并以捷克民族风格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吸收黑人灵歌的因素,创作了著名的《“自新大陆”交响曲》,他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和歌剧《水仙女》等也均为杰出之作。到20世纪,亚纳切克(Janacek,1854-1928)成为更具纯粹捷克民族风格的作曲家,其音乐有着极广的感情幅度,并富于深刻的哲理性,其歌剧《耶奴发》、《死屋》等以及钢琴独奏作品别具一格。

在北欧,芬兰的西贝柳斯(Sibelius,1865-1957),以七首交响曲而成为20世纪上半叶最杰出的交响曲作曲家之一,其音乐语言精辟而深刻,风格偏向于暗色调,所作交响诗《芬兰颂》、《塔比奥拉》、《莱明凯宁》传奇四首和戏剧配乐《库奥莱玛》、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深具芬兰民族风格的杰作。挪威的格里格(Grieg,1843-1903)的音乐诗意盎然,犹如北欧秀丽的风光,主要作品是《A小调钢琴协奏曲》和戏剧配乐《培尔•金特》。

其他国家的民族乐派兴起稍晚,罗马尼亚的埃奈斯库(Enescu,1881-1955)以两首热烈的《罗马尼亚狂想曲》知名。西班牙的阿尔贝尼兹(Albeniz,1860-1909)和格拉纳多斯(Granados,1876-1916)分别以民族色彩浓郁的钢琴组曲《伊比利亚》和《戈雅之画》闻名,随后的德•法亚(de Falla,1876-1946)创作了色彩绚烂的《三角帽》,罗德里戈(Rodrigo,1905-1999)以《阿兰胡埃兹协奏曲》将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又延续到20世纪。民族乐派的影响传播到南美,巴西的维拉•罗伯斯(Villa-Lobos,1887-1959)结合巴西民族风格与欧洲音乐传统,创作了著名的《巴西的巴赫风格》。

另外还应提到的是,约翰•施特劳斯家族的圆舞曲,属于纯粹的奥地利民族风格,我们所熟知的《蓝色的多瑙河》,同样属于民族主义的作品。

39-晚期浪漫主义和印象派

晚期浪漫主义大约是19世纪于20世纪之交的二三十年间,这一时期新兴的印象派音乐也同时产生了。

马勒(Mahler,1860-1911)是晚期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生前主要以指挥家而闻名,其作品一直没有得到重视,直到死后几十年,那些辉煌的交响曲才受到正确评价。马勒的作品多表现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蕴含了深奥的思想。一生中完成了9首交响曲,第2首是“复活交响曲”,第8首是《千人交响曲》。他的《大地之歌》采用中国古诗词来做歌词,表达了悲凉的心境以及对生命的眷恋;声乐套曲《旅行者之歌》和《亡儿悼歌》与之异曲同工。

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R.Strauss,1864-1949)可算是浪漫主义的终结者了,他的创作结合了瓦格纳的风格与古典传统及不谐和的手法,主要成就在于大量的歌剧,包括《莎乐美》、《玫瑰骑士》、《没有影子的女人》等。他的另一成就是将交响诗发展到极致,《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音乐化的尼采哲学诗,《英雄的生涯》是作曲家的音乐传记,《死与净化》和《变形》是成就最高的两部。死前完成的声乐套曲《最后四首歌》,为浪漫主义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Debussy,1862-1918)在开创印象派风格时也许并未想到,自己会引发20世纪音乐连续不断的巨大变革。就像当年贝多芬冲破了海顿的古典主义传统那样,德彪西冲破了瓦格纳的影响。他在自己的音乐中开始挣脱调性的束缚,其音乐犹如朦胧的色彩与闪烁的光影的交织。他的钢琴作品《月光》、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版画集》等以及《弦乐四重奏》、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最能体现印象派的梦境,管弦乐作品《牧神的午后》、《大海》和《夜曲》等,更着意于印象派的色彩。

拉威尔(Ravel,1875-1937)通常被视作印象派作曲家,但其实他的音乐富于古典气质,钢琴作品《水之嬉戏》、《镜子》、《库泊兰之墓》,和管弦乐作品《鲍莱罗》和《西班牙狂想曲》,具有更为浪漫化的倾向。另一位同时代作曲家萨蒂(Satie,1866-1925)及“六人团”——其中最著名的三位是普朗克(Poulenc,1899-1963)、米约(Milhaud,1892-1974)和奥涅格(Honegger,1892-1955)——则与印象派相对立,萨蒂的音乐风格简单而古朴,他的《梨形曲》和《裸体歌舞》等钢琴曲最为著名。比萨蒂稍晚的作曲家鲁塞尔(Roussel,1869-1937),则发展出一种独特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40-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上)

我们这个时代的音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20世纪上半叶,民族乐派与上个世纪音乐传统的联系相对密切一些,前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Shostakovich,1906-1975)和普罗柯菲耶夫(Prokofiev,1891-1953)尝试将现代技法与传统相结合,前者更加注重将个人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其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深度;后者则较强调音乐中丰富的形式,其作品一贯具有谐谑乐天的性格。他们的同胞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1882-1971)一生都生活在西方,他的音乐以风格多变著称,其创作从原始主义和民族主义开始,随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美国时期、序列主义几个阶段。

在同时期作曲家中,匈牙利的巴托克(Bartok,1881-1945)在弦乐四重奏中开创了拱形结构,作为钢琴演奏家,他创作了大量杰出的钢琴独奏和协奏作品,作为民俗学家,他广泛研究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美国的格什温(Gershwin,1898-1937)将爵士乐因素用于古典音乐,他的歌曲经爵士天后埃拉·费茨杰拉尔德的演唱而广受欢迎。英国的布里顿(Britten,1913-1976)糅合了从珀塞尔到无调性的多种因素,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德国的兴德米特(Hindemith,1895-1963)和奥尔夫(Orff,1895-1982)在坚持调性原则的同时使用现代技法,创作出一些颇具欣赏价值的作品。出生在瑞士的布洛赫(Bloch,1880-1959),以创作犹太风格的音乐而著称。出生在法国的瓦雷兹(Varese,1883-1965),是最早开始尝试使用录音带和电子仪器进行创作的作曲家。

20世纪音乐最大的变革在于打破了调性的统治,奥地利的勋伯格(Schoenberg,1871-1951)在自己的作品中大量使用无调性,接着又创立了十二音体系。随后他的弟子贝尔格(Berg,1885-1935)和韦伯恩(Webern,1883-1945)发展了这一技法,其中前者倾向于将十二音技法与传统调性相结合,后者则以前所未有的严密性使用十二音序列进行创作。历史上称他们三人为“新维也纳乐派”。

法国的梅西安(Messiaen,1908-1992)承前启后,将序列主义发展为更完善的整体序列主义,因而被称为“现代音乐之父”。他的具有奇异幻境效果的音乐,多涉及三个方面内容:对宗教的虔诚、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爱情的赞颂,并融合西方与东方、现代与古代的文化。

41-二十世纪音乐全景(下)

到20世纪下半叶,先锋派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德国的施托克豪森(Stockhausen,1928-)在自己的音乐中大量使用电子元素,被称为先锋派电子音乐的领袖;他将乐队摆放在不同的位置演奏,创作了空间音乐;他还以文字代替乐谱,创作了概念音乐。法国的布列兹(Boulez,1925-)将整体序列技法进一步与法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创作出极富独创性的奇妙作品。意大利的诺诺(Nono,1924-1990)在作品中更密切地与现实相联系,其音乐以极具毁灭性的强烈音响而令人震撼。他的同胞贝里奥(Berio,1925-)是拼贴音乐开创者,匈牙利的利盖蒂(Ligeti,1923-)则致力于新音色音乐。

在美国,凯奇(Cage,1912-1992)成为继勋伯格之后又一位大胆的改革家,他以随机的方式作曲,是“偶然音乐”的创始人;为追求与众不同的音色,他在钢琴的琴弦中插入各种物件制成加料钢琴;同时他还将无声和噪音使用到了极端。“简约派”是产生在美国的另一重要流派,其音乐特征是有限几个音的不断反复,代表作曲家有格拉斯(Glass,1937-)、赖克(Reich,1936- )和亚当斯(Adams,1947-)等人。克拉姆(Crumb,1929-)则创作了20世纪最富诗意的一些作品,他的音乐空灵迷幻,给人以超现实的浪漫。而另一位作曲家巴比特(Babbitt,1916- ),同时还是一位数学家,他结合人声创作了色彩奇幻的电子音乐。

除此,还应提及两位作曲家:卡特(Carter,1908- )——美国现代作曲家中的精英人物,亨策(Henze,1926- )——以多产闻名的德国老牌作曲家。

俄罗斯的施尼特克(Schnittke,1934-1998)和古柏杜丽娜(Gubaidulina,1931-)、波兰的卢托斯拉夫斯基(Lutoslawski,1913- )、潘德雷茨基(Penderecki,1933-)和格莱茨基(Gorecki,1933-)、阿根廷的皮亚佐拉(Piazzolla,1921-1992)等作曲家,以各自迥异的民族风格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当代作曲的另一新的手段,是在电子计算机上创作并演奏,这种音乐是传统乐器所无法演奏的,所发出的声响也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自纽曼·古特曼开创了电子计算机音乐之后,此类作品便层出不穷,萨伯特尼克(Subotnick ,1933- )、迈克纳布(M.McNabb,1952- )、奥伯斯特(Obst,1955- )、文奥(Viñao,1951- )等人创作了最富于想象力的电子计算机音乐。

在东方,音乐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世界级的作曲家,例如日本的武满彻(Takemitsu,1930-1996),中国的谭盾、盛宗亮、秦文琛,等等。

20世纪的另一独特景观是爵士乐、摇滚乐和金属音乐的兴起,并与古典音乐形成界线明显的两个阵营,直至形成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平分秋色的局面。未来的音乐将是怎样的,今天的我们无法知晓,不过有一点却可以断定,那就是只要人类还存在,新的音乐就将会不断地涌现。

37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