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
通过学习这篇简短的古文,学生们将知道,伯乐对于千里马的重要性。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7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归纳这一类怀才不遇的文学作品的共同特点,做一点初步的文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异义词。
如:“然后有千里马”“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等。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也可以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
2、学生查找有关马的成语,并作解释。
3、教师准备一个关于千里马的故事,有关“伯乐相马”“知己”等词的来历。
设计思路
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进一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是后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思考讨论:
(1)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人才。
(2)伯乐指的是什么?
要点提示:比喻识人才的人。
(3)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四、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要点提示:
(1)无识马者则千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3、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请一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
2、思考讨论:
(1)概括本段内容。
(2)“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3)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要点提示:
(1)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2)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3)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这样用使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4)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3、齐读第三自然段。
(四)归纳课文。
1、读了本文请你谈谈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
要点提示:
1、本文围绕着有千里马还是没有千里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2、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拓展探究”中的三项作业。
2、背诵课文。
资料链接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二、关于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2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 指导朗读
4、 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培养真才实学,报效国家。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理解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
2、解题。“说”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简明,寓意深刻,通常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二、疏通全文
1.范读。(学生听,划出通假字)
2.生初读,正音:祗 骈 槽枥 一食或尽粟一石 邪通耶 食马者
3、梳理课文,尝试翻译。
(1)结合注释,自主尝试翻译。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分三组翻译 。
马之千里者 (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 (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 (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 (之,语助词,延长音节)
4.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1)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 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千里马被埋没了可悲可叹,我们在读时该带着怎样的语气呢? (语速较缓,语意惋惜。)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板书: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惋惜 )
(2)第一段作者提出观点,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作者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愤怒。)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板书:食马才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 愤怒 )
(3)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排比) 文章通过哪些动作行为和语言来表现食马者的虚妄无知的?(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食马者“不知马”有眼不识千里马。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嘲讽的感情。(板书: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
三、了解寓意,深入探究
1、是什么促使韩愈写《马说》呢?是目睹了千里马的遭遇有感而发还是另有所指呢?教师简介韩愈写此文的背景。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背 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中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分别喻指什么?寄托了什么寓意?用了什么写法?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板书:托物寓意)
2、韩愈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无奈,对食马者的愤慨在文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那么他将马尽千里之能的渴望寄托到谁的身上呢?世有伯乐然…,千里马的有无关键在于有无伯乐。
四、 拓展延伸
1、你们记得《天下无贼》中贼的头头黎叔说的一句话吗?“21世纪什么最宝贵?人才。”学了这篇课文之后你们觉得在韩愈生活的那个时代,什么最宝贵?伯乐,没有发现人才的人,就不可能人尽其才。
2、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一句话: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结合本课的内容把它改写一下,应该怎样说?
3、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进程中,无数的岗位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 今天,再也不是那个人才被埋没的时代,作为学生我们应怎么做?
板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3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 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 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 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 才美不外见。
④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 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 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 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 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 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 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 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4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脉络: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教学模式:三疑三探
课时共2课时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刘翔被称为“中国的速度”他在-年雅典奥运会上以12秒91的成绩平了世界记录,取得男子110米栏冠军;在-年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奖赛男子110米栏的的比赛中,刘翔以12秒88打破了英国运动员保持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并夺取该项目冠军。刘翔书写了中国田径新的历史,除了个人努力以外,还要靠什么?
教师引导:从儿时的矮小瘦弱,到如今的身高臂长,从平庸的跳高选手到奥运会冠军,年轻的刘翔,早已习惯了鲜花和掌声,但在刘翔的背后,有那么一位默默无闻的教练孙海平。连刘翔自己也说过:“除了自己的天赋外,师傅有很大的功劳。”孙海平就是能识刘翔这匹“千里马”的“伯乐”。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文章,唐代文学家韩愈的《马说》。
2、文体介绍:
“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议论性体裁,与现代的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如:《爱莲说》
《捕蛇者说》、《说勤》。
3、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
集》。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三考进士不第,多次被贬不得志。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熟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提出相应的问题,展示出来,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①生字词:②重点词语③重点句子
2、整体感知:思考:作者流露出对“千里马”和“食马者”怎样的感情?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①生字词:
骈死于(pián)、一食或尽粟一石(sù)(shi)、食马者(sì)、才美不外见(xiàn)、槽lì(枥)、其真无马(邪)
②重点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
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
执策而临之(面对)
2、词类活用
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
3、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语气词吗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翻译下列句子。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明确:作者为千里马被埋没鸣不平,为千里马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感到同情、惋惜。同时表现了对愚蠢浅薄的“食马者”的愤懑和控诉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知马”的错误行为,但作者并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参照第二段,你认为他主张应怎样对待“千里马”这样的人才?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亦可用现代汉语回答:主张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尊之以高位,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才干。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并加以积累。①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②表现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排比句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想到: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④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⑤本文的主旨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⑥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⑦在生活中,有人常慨叹“世上的人才很多,只是没人发现而已。”我们常引用文中的一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人才的人
发泄怨愤,为怀才这遇之士鸣不平
作业布置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背诵这篇千古名作,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2、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埋没和摧残人才的现实。
教材分析重点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难点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背诵课文及重点句子的意思。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预设: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对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
(三)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分钟)自探提示: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2、本文用“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3、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写法?
4、读完全文,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须具备哪些必要条件?
二、解疑合探(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明确:
1、明确:起句就揭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策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不知马”,与开头的论点相照应。
2、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任用人才的人
千里马不遇伯乐:贤才难遇明主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3、明确: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本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
4、明确:要具备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赏识人才的伯乐;要把握住机遇;要有适合成长的环境。
三、质疑再探:(分钟)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运用拓展(分钟)
(一)根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交流解答。
请你来当小老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
(二)根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情况,教师有选择地出示下面的习题共学生练习。为了巩固本节知识,加强知识的运用拓展,老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请看:
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三)全课总结
1、学生谈学习收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马说(韩愈)名马被埋没—根本原因——不知马
寓意:寄托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
作业布置
请你给韩愈写一封信,谈谈你学完本文的感受。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6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马说教学设计教案初中篇7
《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请仔细品味——
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