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优秀教案 >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

时间: 奕玲 优秀教案

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们会对祖国的山河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能提升对绿水青山的喜爱之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地理科普知识教案【七篇】,欢迎大家阅读转发。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1】

学习目标:

明确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

能根据图分析本区的气候特点和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规律。

学习重难点: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西北地区的开发。

自主合作探究

活动一 位置与范围

读课本P14和图5—25回答:

1、地理位置:西北地区是指位于中国___、___、 ___、___以北的地区。

2、范围:西北地区包括___、____、____、____、省市自治区。

3、面积:面积约占全国的_____

4、人口:人口约占全国的_____

5、民族:_____族约占全区的三分之二,少数民族有____、____、____、____等。

活动二 西北地形

读图5—25归纳:

主要地形区:高原:_______盆地:_______、_______、山地:_____、______。

地形特点:以_____和_____为主,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东部以高原为主,西部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

xq的轮廓特征_________

活动三 西北的气候

读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

主要气候类型:大部分属于________气候。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多在_____毫米以下,并呈现出_________逐渐减少的趋势。

成因:1、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____向____、____的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河流:本区河流稀少,多为_____河,_____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耐旱植物:______

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_______

灌溉农业: xq古老的引水工程_________。

农业区:____平原、____平原(黄河水),被誉为“塞上江南”河西走廊(祁冰雪融水)

议一议:在天山山麓,河西走廊、河套平原以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的边缘,为什么分布着较多的绿洲?农田、村镇、城市多沿河或山麓水源成点状或带状分布。

活动四 主要产业

”和“中国主要金属矿产分布”图,列举西北的矿产。

白云鄂博的____金昌的____鄂尔多斯的能源矿产,克拉玛依和南疆的_____石嘴山的无烟煤,伊敏河和霍林河的褐煤等。

拓展提升,学以致用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有关地球的简单知识,萌发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情感。

2、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爱护地球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家园。

3、初步认识地球,简单了解其外形特征和运转知识,激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

4、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

2、物质准备:地球仪,录像带。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

二、地球长什么样。

1、观察地球仪。

2、观看录像。

小结:地球是圆圆的,在不停地转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因为地球很大,所以感觉不到它的转动。四季的交替,昼夜的出现就是转动的结果。

三、地球上住着谁。

1、看录像,提问:企鹅、北极熊、熊猫、鲸鱼生长在地球的什么地方?地球上除了动物还生长着什么?

2、让小朋友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和其他所知国家的地理位图置,知道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3、地球这么大,我们怎样才能清楚的看到地球呢?人们根据地球的样子做了个模型。叫地球仪。(出示地球仪)请幼儿在地球仪上找出我们的祖国---中国。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名字呢?

4、地球上都有什么呢?(人、动物、植物)

四、保护和爱护环境。

1、课件展示: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

2、"地球妈妈生病了"课件展示:污染环境的种种原因与现象,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

3、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五、地球妈妈生病了。

结合幼儿美术作品讲故事: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头发剪掉了;有的人把地球妈妈的衣服弄脏了,扯破了;地球妈妈的身体发烧了。

让幼儿理解树木的砍伐,水的污染,空气污染和臭氧层的破坏是地球妈妈生病的主要原因。

六、争做地球的小医生。

自由讨论:怎样保护地球?

人们为了保护地球,规定每年的4月22日为地球日,让全世界的人们一起行动来保护我们的地球。

七、活动延伸。

把地球仪放在科学角,让幼儿在自由活动时观察、互相交流。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3】

教育目的:

1、了解构成地球的基本地形---陆地和水,认识和使用地球仪。

2、初步认识洲和洋,为下一步学习地理学做准备。

活动准备:

1、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装有水的蓝色瓶子、空的白色瓶子各一个

2、手的缩微图

3、地球仪一个

4、地球、洲、洋的标签

活动过程:

一、走线活动:播放舒缓的走线音乐,幼儿自然进行走线活动。

二、在线上活动:谈话---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内容---认识地球仪

1、老师分别将装有土壤、水、空气的三个瓶子放到孩子面前。

(1)师:小朋友,你们说这些瓶子里都有什么?这三个瓶子里有土壤、水、空气。(把以上材料放在一边)

(2)师:今天我们来观察一下地球仪

2、认识地球仪。

(1)讨论“地球”这个词的意思。

(2)师:我们所看到陆地和水都只是地球的外部,而且我们每天看到的还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到整个地球呢?(幼儿进行讨论后请个别幼儿发言。)

(3)师:我们可以开车围绕它跑,还可以乘飞机围绕它飞,这样做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部分。但是仍不能看到全部地球。地球太大了,在现实中,我们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4)出示手的缩微图,师:“画手的轮廓图时,我把它缩小了,这样就能把它画在小纸上。”

(5)把地球仪放到幼儿面前,师:“如果我想一次看到整个地球,就可以按照它的样子把它缩小,制作成一个模型,这样就能看到全部了。”

老师指着地球仪:“这叫地球仪,它不是真实的地球,只是地球的一个模型。当我们转动地球仪时,我们能看到地球的各个部分。”(教师转动地球仪并请幼儿观察。)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鼓励孩子讨论他们看观察到的东西,)

(6)师:“你们知道这些蓝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吗?(教师用蓝色瓶子里的水做提示,进行引导孩子。)

师:“地球仪上的蓝色区域代表的是水。”

(7)师:“你们说这些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什么?(用装有土壤的褐色瓶子引导)

师:“褐色的区域在地球仪上代表陆地。

(8)师:“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地球的四周都被空气包围着。”(用空的白色瓶子做提示。)

(9)师:“地球上有广阔的陆地,我们给每一片陆地起一个名字---洲。请小朋友指出一个洲。(请每个幼儿分别指出一个洲)

(10)师:“一大片水的区域我们叫做‘洋’。

(11)给幼儿发“地球(globe)”“洲(conti-nent)”“洋(ocean)”的标签,让他们配对。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柜。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地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可绘地球仪1个、白板、笔。

教学过程:

1、组建团队、成员分工(如小组长、器材师、发言人)

出示地球仪。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地球仪有什么变化?

幼:他在不停的转动。

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动物、植物生活的地方,它是宇宙八大行星中唯一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繁衍的星球。

出示“太阳系八大行星模具”模板,看一看,认一认。

你们知道吗?我们生活的地球就是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它是第五大行星。

宇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它没有边际,你们想到神秘的宇宙中去探索吗?现在你们就要好好学习。

2、讨论:为什么在地球上会有白天、黑夜?

地球它每天都在不停地公转,它是在围绕着太阳在不停的转动。太阳找到的地方就是白天,找不到的地方就是黑夜。

3、分组操作

涂一涂

用白板笔涂出地球上我们中国的形状,(雄鸡)。

看一看

观察中国的版图的边上邻国的形状及邻国的国名。(蒙古、韩国、朝鲜、俄罗斯等国)

小结:地球是一个适宜人类、生物繁衍生存的星球,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它的特殊就是它是唯一一个有适宜人类及生物存在的氧气、水、和适宜的温度。他是一个唯一一个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地球是宇宙空间的一颗普通的行星,是人类之家。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知道经线和纬线的特征及经度和纬度的分布规律,知道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的划分方法,记住东西两半球和南北两半球的划分方法。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了解经纬网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

情感目标: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教材分析是:通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的认识水平是可以不断提高的”。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是由于其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甚小,所以把它看成是一个正圆球体,这样可以为人们研究地球提供方便。

关于“地球仪”的教材分析是:地球虽然只是宇宙中一颗小小的行星,但对于人类来说体积还是太大了。为了更好的研究它,建立空间概念,人们仿照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了地球仪。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经纬线在实际的地球上是看不见的,经纬度的划分也是人为规定的。地球在不停的绕假想的轴---地轴转动,地轴目前指向北极星,它与球面的两个交点分别是南极点和北极点。为了让学生明确,可以使用地球仪模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关于“经线和纬线”的教材分析是: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都是假想的。课本上提出的问题有利于学生观察、总结经纬线的特征。

[教学方法建议]

关于“地球的形状”教学建议: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地球仪,每人一个(或2---4人一个)。建议采用观察法和讲述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看图片或动画,补充一些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资料,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引导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想象并提出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加深对地球准确形状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按照所给数据计算得出二者相差21km,再引导学生思考21km与地球平均半径的比值,使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接近于正球体。利用学过的公式,计算赤道周长,使学生知道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圆,为纬度、南北半球的划分埋下伏笔。

关于“地球仪”的教学建议是:建议用观察法、讨论法和演示法。为了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观察作业,注意作业内容要明确、清楚,如地球仪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地球仪如何摆放?地球仪的“身子”形状如何?地球仪是否转动?如何转动?学生在观察和小范围的讨论后,教师通过提示、追问等将学生的思路明确,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回答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切忌教师自己讲述或将答案直接写成板书灌给学生。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通过计算使学生明确地球仪比地球缩小的倍数很大,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为以后讲经线和纬线、经度的划分打基础。为了使学生明确地轴的作用,可以先提出问题“球是如何转动的?”让学生用篮球演示球在地上乱转的情况,再让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绕地轴斜着身子转动的情形,通过演示试验使学生明确地轴在地球自转中的重要性。在提出问题“地球斜着身子转动,地轴指向哪里?”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明确地轴、两极的位置,形成空间概念

关于“经纬线”的教学建议:利用讲述法、小组讨论法和问题解决式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仪上纵横交错的线叫经纬线,它们是认识地球上任一地点的方式,经线和纬线垂直相交成网状就是经纬网。对于经线、纬线知识,重点在于了解经纬线的`特征及其不同之处,教师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4—6人一组,分析经线和纬线的特征,15---20分钟之后进行小组汇报讲解。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同学观察经线和纬线,对照课本介绍,汇报时自己小组制定介绍经线与纬线的方法。学生充分活动、观察、介绍之后,教师对各组同学的表现给与肯定和补充,并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讲解方法的优劣,介绍对比法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明确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最后引导归纳、对比总结、列出表格。归纳时重点强调:纬线是不等长的圆,经线是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它们是经纬度划分和半球划分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经纬线的概念,可以配合动画演示,使学生有明确的空间认识,对于不同的学生可以分层次教学。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地球上的经线和纬线

难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

教学手段:地球仪模型,经线和纬线、地球大小和形状、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等动画媒体、世界两半球挂图

教学过程:

[引入] 我们都知道人类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到底是什么样子、有多大?可能没有几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方案一)

[教师引导] 阅读课本“读一读”,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阶段,并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地球的形状。(学生看书、思考、回答)

[教师讲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不断深入。通过地球卫星的精确计算,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请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差值、赤道长度(学生计算、回答)

[承转] 地球很大,怎样才能更好的研究它?人们制作了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为什么做成正圆呢?(学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 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地球仪如何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回答)

[演示讲解]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地轴组成的;地球仪上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是一个假想的轴,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承转] 想一想为什么要在地球仪上画许多的线呢?(学生回答)是为了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和方向。所以下面我们重点研究这些线------经线和纬线。同学4人一组,观察地球仪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线是经线?什么样的线是纬线?

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整圆?

所有的经线和所有的纬线是否相等?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在地球仪上你能画出几条经线和纬线?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带领学生填表对比二者的区别,加深印象)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数 量

无 数 条

[巩固练习]

(方案二)

[教师演示] 动画演示“从天圆地方→麦哲伦航海认识的形状→精确测量的地球形状”,提示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能否用示意图表示出来(学生思考)

[提问] 地球真正的形状如何描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板书] 一、地球的形状

[教师板图] 我画出我想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看看如何。你们可以找自己的观察、想象画图(学生笔记本上画图,鼓励不同,如果有教师要展示并予以鼓励)

[讲解] 地球的正确形状是“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取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km

[应用强化] 你能否举出几个例子说明地球是球形的(学生讨论回答)

[承转] 地球对于我们来说实在太大了,要研究地球上有什么,不可能一一去看看,怎么办?就需要建立地球的模型即地球仪。每个同学有一个地球仪,观察它的转动情况、形状、球面上有些什么?(学生观察、回答)

[板书] 二、地球仪

[学生演示动画] 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

[教师引导归纳] 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在转动过程中始终斜着身子绕地轴转动。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在摆放地球仪时,将地轴指向北极星方向,大家摆一摆,互相评判一下(注意教室的方向)

(学生观看:地轴、两极的空间位置)

[讲解] 地球仪是按地球形状缩小而成的(实际是一个特殊的立体地图),因为它比地球缩小很多倍,所以地球仪都做成正球体

[提问] 地球仪上有什么地理事物?(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 在地球仪上有纵横交错的网---经纬网,通过它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当然在真正的地球上没有,它是人为画出来的。下面我们学习经线和纬线的知识。

[板书] 三、经线和纬线

[提问] 请同学们分组,先看书,观察地球仪,然后讨论完成表格内容(学生看书、填表,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圆弧状况

长 度

指示方向

[教师演示动画、讲解] 经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指示方向上都是不同的,比较二者的不同利于我们更加明确它们的特征。这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比较法。

[巩固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二、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经线和纬线

经 线

纬 线

概 念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

地球仪上顺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

圆弧状况

半圆,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圆圈。

圆,每条纬线可以自成一圈

长 度

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

赤道最长,向两侧递减,到极点为零

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东西方向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6】

目的:

1.使学生学会观察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示意图;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记住南北半球的划分,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南北半球。

4.通过讲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与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掌握的。

重点: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纬度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南、北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

纬度的划分。

教具:

地球仪、投影仪、自制投影片、经纬仪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和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过程:

(引言)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板书)

第一章 地 球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看图)看地球卫星照片(课本封底彩页)指出地球形状是球体。

(出示投影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讲述)众所周知,地球是个球体,但是古代人却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是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大锅,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自然现象表明了地球表面是圆的,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球状的地球照片,更是一目了然。

(想一想)有哪些现象证明地球是圆的?

(出示投影片:人们从海边观察船从远处驶来或船离岸远去的现象)

(板书)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个球体

(提问)地球是个球体,但它是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呢?

(看图)看《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示意图》

(谈话)地球半径是否等长?(结论:不等长,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所以,地球不是绝对圆的圆球体。

(板书)

2.地球是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讲述)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只差21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其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计算)根据地球平均半径算出赤道周长:

2πR=2×3.14×6371千米=40030千米≈4万千米

(讲述)地球的体积非常庞大,人们难以真正观察其全貌。为了便于学习和研究地球知识,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板书)

二、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展示地球仪)讲述地球仪上各种颜色、符号和文字的含义。

(转动地球仪)让学生找出南北两极。

(黑板绘图)说明地球自转时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提问)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结论:没有,是假想的)

(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说明正确方法:面对地球仪,让其自左向右(即自西向东)作逆时针转动。

(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讲述)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板书)

四、纬线和纬度

(展示地球仪)说明纬线的概念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纬线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板书)

1.纬线的特点:是圆、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提问)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何规律?(结论:由赤道向两极不断缩短,赤道最长,两极点为零。)

(讲述)在地球仪上能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这就是纬度。

(板书)

2.纬度

(展示经纬仪)让学生观察赤道,通过谈话得出赤道的意义。

(板书)

(1)赤道的意义:南北半球的分界线、零度纬线、北纬(N)与南纬(S)的分界。

(看《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回答问题:亚洲大部分在哪个半球?南极洲呢?(结论:亚洲大部分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板书)

(2)纬度的划分

(黑板绘图)说明纬度的划分,并标注北纬和南纬。

(出示投影片:纬线和纬度)让学生完成"想一想"。(见教材P6)

(出示投影片:低、中、高纬的划分)让学生观察低、中、高纬度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

(提问)张家港市沙洲中学的纬度约为32°N,它位于哪个纬度带?(结论:中纬度)进一步提问学生:海口(20°N)呢?中山站(69°S)呢?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和必须记牢的两个数据,(即: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0000千米)知道了地球仪就是地球的模型,明确了纬线的特点和赤道的意义,掌握了纬度的确定方法和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对在地球仪上如何识别纬线、两极和赤道以及识别南北半球也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7】

活动目标:

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初步感受地球吸引力的存在。

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活动准备:

1 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各种小塑料玩具,糖纸,羽毛,纸偶,球,沙包)。

2 老师作挂图两张。

3 氢气球,普通气球各一个。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发现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

(1)游戏:幼儿运用操作材料,自由抛耍。老师同幼儿个别交流。

老师问:“扔到空中的物体最后会怎么样?(掉下来)。

教师问:“你们能让扔到空中的物体不掉下来吗?(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方法)。

2 初步理解为什么物体扔到空中会自由下落。

打开书第31页,教师讲述科学家牛顿爷爷的故事。

3 进一步探索不同的物体或同样的物体其形状不同,下落的情况也不同。

(1)让幼儿自己选择两种物体做实验,发现物体下落的速度有快有慢。

如羽毛和沙包,并让幼儿想一想,为什么?

(2)教师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

教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老师一松手,这两张纸片谁先落地?谁后落地?(同时落地)。

教师与幼儿共同实验,将其中一张揉成团。(教师:我们现在来看一看,比一比,谁先落地?谁后落地?为什么?)

(3)教师出示两张挂图,并设计“空气娃娃”进行讲解。

教师:我们周围,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是什么?(空气)。

活动延伸:

教师出示两个外表接近的气球(一个是氢气球,一个是普通气球)。

1 教师演示,并提问:

(1)这里有两个气球,你们想想看,如果教师一松手,这两个气球会怎样?(落下来)。

(2)为什么一个气球落了下来,而另一个气球却上了天呢?

(3)你们想一想,当我们坐着飞机去旅行,飞机会不会掉下来呢?为什么?

小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就是它具有吸引力,物体无论扔多高,无论我们

怎么吹,怎么煽,总会掉下来。只是重的物体落得快,轻的物体落得慢。

活动反思:

大班幼儿还对科普知识不太了解,大部分幼儿都是似懂非懂的样子,接受率不高。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要普及科普知识,在活动区域增设科普读物,一些科普玩具

帮助幼儿学习这门潜移默化的课程。另外,家长也要配合,经常带孩子去一些科技馆去激发孩子的兴趣。

地理科普知识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观察鱼儿的不同神态、表情,让幼儿用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学会用”污染、清清的河水、愁眉苦脸”等词语描述图意。

3.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及观察力。

4.教育幼儿懂得保护环境并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

活动准备:

1.电脑图片、录音机、磁带、图书。

2.课前参观附近河流。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师生学做鱼在水中游的动作。

2.师:老师这里有一部小电影,我们来看看电影里的鱼儿生活得怎么样。

二、基本部分

1.(出示图片一)提问:

(1)这两幅图上河水的颜色和鱼的表情有什么不同?

(2)幼儿讨论并回答。(丰富词:污染、愁眉苦脸、清清的河水)

2.教师小结:图上有一条清清的小河,鱼儿欢快地在水中游泳,玩得真高兴。

一条河的河水又脏又臭,河水被污染了,鱼儿愁眉苦脸,它们难受极了。

3.为什么这条河的水会这么脏?(出示活动片:是人们倒脏水、扔垃圾造成的。)

4.鱼儿活动在这么脏的水里,它们该怎么办?(出示图片二)

5.鱼儿搬走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再搬回来吗?

6.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努力,河水慢慢地干净起来,我们把这个消息告诉鱼妈妈吧!(鱼妈妈知道了这个消息,又搬回来了。出示图片三)

7.鱼妈妈一共搬了几次家?请小朋友把鱼妈妈搬家的经过讲出来。

(1)个别幼儿完整讲述,为图片取名。(2)教师规范地讲述一遍内容。

8.刚才老师讲了一遍内容,老师是怎样讲的,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9.每个幼儿一本图书,集体讲述一遍。

三、结束部分

1.学了这个故事,你懂了一个什么道理?(要从小懂得保护我们的环境,人人讲卫生)

2.我们生活的地球上,除了水会被污染,空气也会被污染,噪音也是一种污染,我们以后再看录像。

28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