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
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1
课堂回放
上课铃响后,同学们手里拿着记录表,有序地走进不一样的实验室里。当同学们发现桌上栩栩如生的猫的标本、鱼缸里活泼可爱的金鱼和乌龟、鸟笼中上窜下跳的鹦鹉、青蛙和蜻蜓生动形象的图片后都禁不住地叫起来,由衷地喜欢上了它们,对它们的观察、了解更为迫切。
为了保证观察的时间,同学们按照个人喜好自主的结合为六个研究小组,以获得充分的对一种动物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二十多分钟的观察,同学们发现了很多秘密。
“说说你们发现了小动物的什么秘密?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作补充。”
观察猫的人数最多,虽然给他们提供的是猫的标本,但同学们平时对猫的了解颇多,发言很踊跃。
“我们看到的是只黄猫,它身上有厚厚的毛,很浓密,手摸上去很光,很柔顺,很舒服,还掉毛呢。”
“是啊,这标签上写的是1999年做成的标本,时间好长啦。”
“这个猫标本的皮毛是真的吧?”
老师点点头,说:“大家说的是猫身体上的一些特点,关于猫的身体构造特点还有补充的吗?”(引导学生由平时凌乱、无序的观察到科学探索中的“有序观察”)
“猫的眼睛白天眯成一条线到了晚上会很亮,是为了能抓住老鼠,。”
“猫的胡须还比较长。”
“猫的尾巴总喜欢向上卷起来,卷成一个圈。”
“猫的鼻子总是湿湿的。
“其他方面有什么补充吗?”
“猫还会上树,爬得可快了。”
“猫上房子也很快的。”
“我知道猫爱吃鱼和老鼠。它每次发现老鼠后很快地抓住,不是立刻就吃,而是故意让它跑了再抓,和老鼠玩玩,然后再躲起来吃。”
“猫也有脾气,高兴时就跳到你的身上让你抱;不高兴时,就躲起来。
“猫吃饱了,喜欢玩线团,在筐子里玩。”
……
“我们小组观察的是乌龟。我想问一下,这只乌龟是老师您养的吗?”
“不是,是四(2)班陈泰宇同学养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吧。”
“它生活在水里,身上有一个壳,上面有些花纹,身体不算大。有四肢爪子,还很坚利。”
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观察自己或他人的指纹图样,让学生认识每个人指纹的独特性,学习一些观察与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能通过对自己指纹的观察,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合适的问题。能根据问题,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方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研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乐于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学习中让学生养成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每个人的指纹具有独特性。
难点:提出问题从中筛选出问题并制定方案进行研究。
三、教学准备
透明胶带、指纹卡、白纸、表格、放大镜、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看画猜疑
1.出示《雪地里的小画家》图片。谈话:在上新课这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看一幅画。猜猜这都是哪些小动物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说说你的理由。
2.世界上没有长得一模一样的人。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许多信息,可用来辨别不同的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3.揭题: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指纹。(板书课题:奇妙的指纹)
(二)搜集指纹
1.指纹奇妙吗?奇妙在哪?说说你的理由。有什么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吗?(记录问题)
2.既然我们想对指纹进行研究,怎样把指纹展示出来?你有什么好办法。
3.老师展示拓印的指纹,共同探讨制作方法及注意示项(课件出示活动建议:不要反复按、不要移位、不要涂太多铅、把手擦干净。)
4.请同学们在指纹卡上按顺序印下自己两只手的指纹。
(三)小组研究
1.看,同学们的指纹卡真像一幅艺术品。在我们这节课上,利用你们的指纹卡
可以解决哪个问题?
2.好,现在就请各小组选择其中一个自已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出示研究记录表)
3.小组讨论,汇报
4.全班评议修改方案(评议团要边听边思考,他们这组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
5.小组确定方案
6.小组活动。如果有说不清楚的,可以画下来。
7.小组汇报:学生边汇报老师边板书
8.有哪组研究了指纹的样子吗?展示交流
9.科学家经过大量研究发现可以把指纹大致分为三类。(课件出示)板书
10.师:同学们研究的真仔细,看来指纹真的是很奇妙。你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指纹吗?
(课件出示:指纹保险箱、指纹考勤机、指纹锁、指纹鼠标、指纹优盘)
11.教师介绍利用指纹破案的案例
(四)课后探究
同学们今天在课堂上已经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研究。指纹不仅可以为我们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还可以画出许多妙趣横生的画,这一切都要你们去发现。
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3
【教学目标】
根据相关内容的调整和课程标准要求,制定以下目标:
过程与方法
●知道人体有哪些感觉器官,能运用各种观察器官进行观察;
●利用放大镜、望远镜、听诊器等工具观察,体会到用工具观察更有效;
●综合运用各种感官辨识和配制饮料。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观察;
●知道观察的作用;
●知道各种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到观察是不断发现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体验到工具可以扩展人的感官功能——技术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意识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观察才会更全面、更准确。
●养成对周围物体进行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装有苹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远镜,放大镜,听诊器,显微镜,红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红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学实录】
活动一:认识眼睛的观察作用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美丽的图片,想知道是什么吗?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师:(播放图片)请静静地观察图上都有些什么?比一比,看谁观察得最仔细。
(生观察图片)
师:谁先来说说观察到了什么?比一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生描述观察到的景物,师引导学生补充)
师:(点一位没有发言的同学)他们说到的你都观察到了吗?
生:有些没有发现。
师: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生:我观察没他们仔细。
师:老师相信你以后也能和他们一样仔细观察的。
师:刚才同学们用自己敏锐的双眼观察了图片上这些景物,其实眼睛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感觉器官,我们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细地看,可以观察到很多事物。
[课中反思1]: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观察特点,选用观察图片来替代教材中观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动,便于学生与同学比较观察同一物体时存在的差异。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这一环节时,注重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在不断补充、追问等多边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到观察时要仔细、交流时要倾听,强化了观察和交流的正确方法。同时,对观察活动中没有进入角色的同学,及时给予提醒鼓励,有利于全体同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教学思想。
活动二:认识手、鼻、舌、耳的观察作用
师:(出示一黑色塑料袋)这是什么?
生:黑色塑料袋。
师:不打开袋子,你知道它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这个袋里装的是什么?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闻也应该可以。
生:我觉得还可以用舌头尝。
师:真聪明,如果老师现在就让你来确定这个袋子是什么的话,你会怎么做?
生:先用手摸。
师:你为什么先选用用手摸这种方法?
生:我觉得比较简单。
师:可不可以先用鼻子闻或用舌头尝?
(学生自主的发生辩论)
师:对,不明的东西不能随便闻、随便尝,我们要注意安全。
师:我们每个组也有一个装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请小组长从实验桌中取出来,组织小组同学闭上眼睛,用你们刚才想的方法试试。
(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闭眼摸物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活动进行得非常认真,值得表扬。谁来说说你用手摸准了哪些物体?
第2组:我们刚才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为我们感觉到荔枝比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师:用手能感觉到物体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们用手摸不能确准的,又该怎么办?
生:还可以用鼻子闻。
(小组闭眼闻物活动)
师:闻到了什么?
第5组:我们这个组的小华特别喜欢吃苹果,一下子就闻出了苹果的味道。
(其余各组各抒己见)
师:你的鼻子真灵敏。在用鼻子闻不清楚的物体时,鼻子离物应该远一点,用手扇一扇,然后慢慢的吸气。
师:还有一些通过手和鼻子不能准确感知的,怎么办呢?
生:还有一种方法可选用,那就是用嘴尝味道。
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过,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尝的。不过,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是干净、安全的东西,你们可以放心尝。
(小组闭眼捏鼻尝物活动)
师:尝出了什么味道?是用牙齿、嘴唇尝的吗?
第12组:跟第2组和第5组一样,我们也是先确准了两种,我们刚才用舌头尝出了梨子的味道。
师:哦,你们真棒,把袋子里的物体全认出来了。
[课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别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观察的活动改为由闭眼摸物、捏鼻闻味、舌头尝味等游戏活动,既可以增加观察活动的趣味性,又训练了学生观察的顺序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活动三:认识耳朵的观察作用
师:(播放音乐)你感觉到了什么?是用什么器官感觉到的?
生:我的耳朵听到了美妙的音乐。
师:说明耳朵也能进行观察,那我们现在静静的用耳朵观察一下,看能发现些什么?
(学生听并各抒己见)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几个同学是闭着眼睛听的,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这样听得清楚些。
师:是啊,有时候听不清楚,我们就要想些办法,你知道还可以用哪些办法?
生:在听的时候保持安静。
生:我发现把手放在耳朵后面,可以把声音都集中过来。
生:上周我到医院看医生,那位叔叔用一个戴在耳上的东西听了我的心跳。
师:那是医生用的听诊器。想用它来听一下自己的心跳声吗?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听诊器,我们可以来试一试。
(各小组长取出听诊器,小组成员轮流听心跳)
师:刚才我们用听诊器听到了心脏跳动的声音,很兴奋吧!谁能把你用听诊器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
(生模拟心跳声音)
师:好,学得真像。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听听大树的“心跳声”。
师:回忆一下,在前面的观察活动中我们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见,师相机板书:眼——看、手——摸、鼻——闻、舌——尝、耳——听)
师: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觉器官参与所经历的这个认识过程就叫观察。(板书:观察)
[课中反思3]:在本环节的教学中,先用一段音乐激发学生兴趣,使其认识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紧接着引导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去猜想用各种办法来听清楚生活中不容易听清的声音,给学生充分表达、详细描述的机会,并对学生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最后让学生用听诊器来听自己的心跳,这样,学生在经历了运用各种感官认知事物的完整过程后,就能轻松地理解观察的内涵,并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运用。这样设计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活动四:认识工具对观察的作用
师: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每个小组实验桌中都有一张纸,上面有一个精彩的故事,从桌中取出来读一读吧。
(生看着纸上的字好笑)
师:为什么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读起来很累。
师: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可以借助工具来观察。
生:用放大镜。
生:用显微镜。
师:放大镜是一种最简单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体。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适宜用来观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体。这张纸上的字用放大镜看就可以了。
在我们实验桌下有放大镜,拿出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各小组借助放大镜观察小字)
师:现在看清楚了吗?
生:看清楚了。
师:用放大镜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放大镜看得更清楚。
师:放大镜作为一种观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体放大,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台显微镜)来认识一下,这就是一台显微镜。请看书上55页的两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猜猜看,它们可能是什么?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中是两根木桩,第二幅图是特殊的叶片。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像两根手指,第二幅图像丝绸。
生:我觉得第一幅图更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第二幅图更像孔雀的羽毛。
师:其实,第一幅图中那像遍地落叶中挺出的两棵树其实是靠近头皮的两根头发,第二幅图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实是冬天窗户上结的霜花。没想到吧!瞧!显微镜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异的微观世界。你们有什么感想啊?
生:显微镜下的头发竞然是这个样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显微镜观察一下。
师:好啊!课后大家可以到实验室去观察。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观察工具?他们可以用来观察什么?
生:望远镜。
师:哪位同学用过望远镜?能够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知道望远镜的知识吗?
生:我家里有一台,它可以使我们看清楚远处的物体。
师:谁来用望远镜试试?
(学生用望远镜望窗外的景物)
师:把你们刚才的观察情况跟我们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觉到对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刚才观察的是操场边的大树,我也是感觉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还数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条上有11片叶子,可是我用手却摸不到。
师:用望远镜可以让我们把远处的物体看得更清楚。
师:还知道哪些?
生:我还知道潜望镜,它可以在水中观察物体。
生:还有天文望远镜,可以看到天上的东西。
师:你了解的真多!天文望远镜可以将我们的视线领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听爸爸说过有一种哈伯太空望远镜,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还从书上看到过气象卫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观察。
师: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借助气象卫星可以从太空观察地球,为观察天气提供依据。
师:你们觉得用这些工具观察和用眼睛直接观察有什么不同?
生:用工具观察看到的东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师:对,这些工具能够帮助我们更细致、更清楚、更全面的观察。(板书:工具)
[课中反思4]:用放大镜可以放大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经验,用小纸上的小字活动来引入可以用工具帮助观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教材中显微镜下的两幅图片,先让学生描述和猜测,然后揭示答案,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工具在观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观察
师:大家今天表现非常棒,现在我宣布给每个组奖一杯饮料。这是杯什么饮料呢?请小组长取出来。
师;让老师猜猜你们此时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么喝啊?是啊,怎么办呢?我们再来配制一杯和它一模一样的饮料,好不好?那么怎么配制呢?
生:我认为先要知道这是杯什么饮料。
师:哦,你的意思是它怎么做成的,我可以告诉你们一点,就是水里面放了另外一种物质,放的是什么物质我也忘了,你们有办法知道吗?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师:用眼睛能看出什么?
生:饮料的颜色。
师:根据它的颜色我们能判断出什么?
生:能判断出大概加的是什么物质。
生:还可以判断出加了多少这种物质。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生:用鼻子闻。
师:用鼻子闻能闻出什么?
生:能闻出饮料的气味,进一步判断这种物质是什么。
生:还可以用舌头尝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么了。
师:用舌头尝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尝出它的味道还能尝出什么?
生:还能尝出味道浓不浓,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师:把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们都能准确辨别出是什么饮料。
师:如果准确辨别出来了,那又怎么才能保证配制的是一模一样的呢?在配制的时候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往水中加物质的时候要一点一点的加,边尝边加,尽量保证加的量大致相同,这样它的颜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后还要搅拌一下。
师:好,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你们刚才讨论的方法,先观察出这是什么饮料,确定后再到前面来领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后仔细地配制。比一比,看哪个组观察得最仔细、合作得、配制得最准确!开始吧!
(小组探究、辨别、配制饮料活动)
师:(组织交流,展示样品和配制的饮料)你们组是怎么配制的?用了哪些感官?配制出的是什么饮料?成功了吗?
(全班交流)
师:(总结)11个小组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成功地辨别和配制出来了一模一样的饮料,说明大家已经掌握了科学观察的方法。老师祝贺你们!但是,比观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观察的态度和习惯。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我们的科学观察活动还没有结束,平时,我们要多观察和体验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你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课中反思5]:我觉得这个环节与上一个教学环节衔接得比较好,又掀起本课的一个小__。说是游戏其实是实验,把观察茶叶的活动改为了综合各种感官观察——辨别——配制饮料的活动。嗅觉、味觉、视觉的同时运用在这个小实验中得到体现。课堂上,老师只是当了一个忠实的听众,并适时地“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为学生留出了一片“天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历制作书的材料有龟壳、石头、陶土、竹片、木片、丝绸等。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3.用纸这种材料制作书,具有书写方便、装订便捷、容易携带等优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观察不同的材料,并用科学词汇进行简单的对比描述。
2.通过实践操作体验,感受不同材料制作书的优缺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围绕材料的发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制作书材料的变迁。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张、泥板、竹简、竹片、毛笔、墨水、木棒、课件、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了解书的历史
1.提问:观察自己的书本,我们的书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古时候的书也用纸做的吗?你知道古代的书是怎样的?
3.了解书的历史。播放书的历史微视频,解说词如下:
在很早很早以前,根本没有纸,人们会用树枝在陶泥上刻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后来,人们会在乌龟壳上,动物的骨头上刻划文字,这相当于最早的“书”了。技术发展了,人们会在青铜器上铸字,但这还不算真正的书。真正的书出现在战国时期,有人用毛笔将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保存,并用绳子编册成书,我们称它为简册。因为竹片和木片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用这种材料。简册,虽然使用较为普遍,当然也有一些缺点,比如简册有些重。丝绸出现后,人们便在轻巧的丝绸上写字,称之为缣帛,可是丝绸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这个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出现了——蔡伦。他是一位很会动脑筋的人,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想到了更好的办法造出了一种书写材料——纸。他用树皮、麻头和破渔网作为原料,经过多次加工,制出了最早的纸——蔡侯纸,这也是是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
4.聚焦话题:做书的材料发生了哪些变化?
5.穿插竹简观察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自己的书,图书馆里的书,认识到纸是现在做书最为广泛的材料。通过反问古时候做书的材料,引入书的历史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做出材料变化的思考。)
二、探索:尝试制作一本简易的书
活动一:
穿越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用毛笔在竹片上写自己的姓名,和同学说一说在竹片上写字的感受。音乐声响起,将毛笔放回笔筒,体验结束。
活动二:
穿越到陶泥时期,经历用木棒在泥板上写字的体验过程。
任务要求:除了在泥板上写姓名,比一比在泥板、竹片,纸三种材料上写字的感受。完成活动记录表。音乐声响起,整理实验材料,体验结束。
活动三:
1.想办法将它们装订成册,成为一本书。
2.让学生演示,体验不同材料装订成书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的穿越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在不同材料上写字的过程,感受不同材料书写的优缺点。通过班级装订成三本书的过程,体验不同材料装订的难易程度,再次感受不同材料做书的优缺点。)
三、研讨:三种材料做成书的优缺点
1.比较三种材料的书,说说它们的优点和缺点。
2.从做书材料的变化,说一说你懂得了什么?
3.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书写、装订的体验活动后,对三种材料进行客观的评价,体会到纸这种材料的优越性。提出问题:做书的材料还会有什么发展?启发学生去思考没有任何一种材料是最完美的,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不断会出现更好的材料来做书,意识到生活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学习带来的方便。)
二年级科学活动教案及反思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科学探究目标
能从对具体事物与现象的观察比较中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
3、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4、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做到保护身边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比较认识一年中季节变化的现象,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通过对不同现象的观察和比较,认识不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描述不同季节的词语、学生活动手册。
2、教师使用:课件、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四季》课文
学生读一年级学过的课文《四季》,说一说自己对课文中所描写的不同季节中的景物的认识。
2、揭示课题:在不同的季节,我们的家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探索不同季节的现象
1、出示四季的图片,学生说一说图片中不同季节的现象。
2、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这样的现象吗?
分组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四季的资料。
3、分组讨论:我们的地球家园在不同的季节有哪些不同?
4、填写记录单。
季节景物用来形容天气的词语(温暖、炎热、凉爽、寒冷)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5、看看我们的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
分组汇报,教师总结
6、在不同的季节,动物、植物和人们的衣着有何变化?
引导学生发现季节的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三、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指导学生拼贴一张四季变化图。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2、请同学们回去后收集秋季的叶和种子,做一个“季节礼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