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这里分享一些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下载,供大家写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参考。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从文中筛选重要信息。
2、体味本文语言的准确与情趣诗意之美。
3、培养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探索过程中的怀疑和想象精神。
【教学难点】
探讨标题的独特内涵。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学时数】
第二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计】
1、导入:茫茫宇宙,充满奥秘。仰望星空之时,会有许多遐思,有没有外星人存在呢?
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你相信有外星人存在吗?提问请一两个学生说说依据,我们走进课文《宇宙的边疆》,看看被美国人称为科学代言人的卡尔萨根怎么说的,他相信有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文章的写作宗旨“探索宇宙的奥秘”。)(板书)
2、问题一:探索宇宙时,应该具有什么精神?
勇于怀疑富于想象(板书)
(设计意图:以两种精神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抓住文章的关键。)
3、问题二:文中的哪些段落体现着作者的怀疑和想象?
我们回过头来会猛然发现这么多的段落都在提到怀疑和想象,看来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确实需要这两种精神,难怪有人称卡尔萨根被为“怀疑论的马丁路德金”并且怀疑和
想象的内容“外形有无差别”“社会形态是否一样”“智能生命”“文明现象”(板书)
和我们儿时的好奇是一样的,我们常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其实我们还可以说“
宇宙辽阔无垠,很可能天外有人”。
4、问题三:宇宙有边疆吗?宇宙有中心吗?
讨论两分钟:
一部分同学认为“宇宙没有中心,没有边疆”因为“宇宙辽阔无垠、茫无际涯,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另一部分认为“宇宙有中心”因为“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还有一部分比较全面认为“宇宙有已知的中心也有一致的边疆”根据“80亿光年是我们已知的宇宙中心”和“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地汪洋之滨”。
小结:所谓边疆中心都是对宇宙探索已知范围之内,未来还要我们这一代继续探索,那么中心边疆也会随之变化。
5、问题四:分析文章某段落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语言特色?
这样的段落虽然并没有体现怀疑和想象的精神,但它们为怀疑和想象提供了一种知识的背景,或是怀疑和想象的结果。同时运用准确而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科学知识离我们不再遥远。
6、问题五:统观全文,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的奥秘?
继续开拓是职责,未来取决于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寻找我们更为美好的家园。
未来(板书)
让学生齐读最后一段,体会抒情和议论的语言,并和解说词的特点联系起来,采用这样的语言方式会更贴近关注的心理,引起共鸣。
7、总结文章写作的重要特色,领悟本文写作的深远意义。
8、布置作业:
任选一个你喜欢的题目,查阅资料,撰写一篇科学小品。
“宇宙群星知多少”“如果发现了生命星球”“地球的未来”
【板书设计】
外形有无差别
探勇于怀疑
索社会形态是否一样
宇未来
宙
奥智能生命
秘富于想象
文明现象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2
★教材分析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l、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2、惯性与质量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通过举例反复体会。
★学生分析
1、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2、惯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虽然学生在初中接触过,但仍有一些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时才有惯性”。不理解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要解决这问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实例分析慢慢接受。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知道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它是逻辑推理的结果,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3、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加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知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比如:小球、木块、毛巾、玻璃板等,来对比研究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现象明显,而且更容易推理。
2、培养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
3、利用动画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4、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认识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大胆发言,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1、对比实验、自主探索、合理推理。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贴近生活更易理解。
★教学用具:
多媒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斜槽、刻度尺、木块、气垫导轨、滑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章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第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在讲台上放一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人推车走,不推车停,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这是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的,不是我说的。是这样的吗?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
〖教师活动〗:下面你就利用桌子上的器材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投影)
让学生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⑴、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⑵、力撤物不停。
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活动〗:利用桌子上的器材:轨道、小车、小球、毛巾、玻璃板、刻度尺、斜槽。设计实验:
⑴、轨道上铺毛巾,小车放在毛巾上,推它就动,不推就停。
⑵、撤去毛巾,让小车在轨道上,推一下小车,小车运动一段才停下来。
〖教师活动〗: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吗?(投影)
〖学生活动〗:比如:自行车蹬一段时间后停止蹬车,自行车会滑行一段距离;溜冰;冰面上踢出去的冰块。等等。
〖教师活动〗:刚才的两个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在哪呢?(投影)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用小球做对比实验
A、在轨道上放毛巾,使斜槽和毛巾吻合,让小球从斜槽上滚下,标出滚动距离。
B、使斜槽和轨道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C、使斜槽和玻璃板吻合,让小球从同样的高度滚下,标出滚动的距离。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结论: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进一步总结:(投影)
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力撤物停的原因是因为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最早发现这一问题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伽利略是怎么研究这个问题的呢?
〖教师活动〗:边介绍边用多媒体播放伽利略的理想实验。要动态出以下效果: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越远。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一直滚下去。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物体将保持自己的速度不变。
〖教师活动〗:用气垫导轨消除摩擦。让滑块在导轨上滑动,利用光电门测出滑块在不同位置的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记录数据并比较。确信他的正确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认识、总结力和运动的关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
l、伽利略的观点。
2、笛卡儿的补充和完善。
3、牛顿第一定律。
4、对比三个人的观点,他们都是叙述力和运动关系的,谁的更全面?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3
(1)、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
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
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
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
二、说教法
1、教法选择:
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
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2、具体做法:
(1)、采用问题教学法
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谈话教学法
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三、学法
1、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
2、学法指导
(1)、自主探究学习法
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2)、比较学习法
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3)、归结法
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4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考点解读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2、大力发展生产力
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4、理解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教材内容变动)
5、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作用
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行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二、考点讲解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不是由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第一,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行为才算真正完成。(“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第二,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第三,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如当前汽车消费成为热点,从而带动汽车产业和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总之: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的购买能力得以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增长)。
2、社会再生产
(1)含义: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
(2)四个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
(3)四个环节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①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②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③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取发展。
④____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贯彻落实____的要求.
(2)、重要性:(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作用)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致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
①必须坚持党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③必须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④必须通过改革,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注意: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总论
(1)什么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a这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
b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2)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①根本原因: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②具体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是生产力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2、公有制经济
(1)含义(范围):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现阶段我国经济的主体。
(2)地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表现在控制力上,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
注意几个问题
a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b不能说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不能说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c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所有制结构角度);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结构角度)。
d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
e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工业是我国国家积累的主要来源。
f公有经济占主体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占主体;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并不意味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改变。
g不能说公有经济在我国每一地区,每一行业都占优势,只能说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3)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如何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a、是什么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其作用主要在于以股份形式筹集资本。
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都可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
②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企业,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则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b、为什么(为什么选择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①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动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②股份制具有其他经营形式不可比拟的优点。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许多国有企业通过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焕发了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更好地发挥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c如何正确认识股份制的性质?
(1)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实现形式;(2)股份制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它并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可以用股份制,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3)股份制企业的性质不能笼统说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关键要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里;公有制控股,则具有公有性,私有制控股,则是私有。(4)由社会主义国家和集体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5)公有制的所有制形式(基本形式: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
a国有经济(全民所有制经济)
a.含义: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以国家所有的形式存在)的公有制形式。
注意:全民所有≠人人所有,共同占有≠人人占有。
b.适应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化大生产中较高的生产力水平
c.地位: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注意:第一、当前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有进有退、抓大放小),国有企业数量减少,但国有资产相对集中到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此不但不会削弱其主导作用,反而可以增强其主导作用。
第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国有大中型企业体现出来的;国有企业通过和其它企业在市场中平等竞争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四、国有经济,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d国有经济的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e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f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
从区别来看:公有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只是公有制经济的一部分,所以公有制为主体不等于国有经济为主体。当前国有经济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整个公有资产仍占优势,所以不会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从联系来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正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之一。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才能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b集体经济
a.含义:是由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并广泛存在于城乡的工业和服务业中。
b.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c.形式:(书上:合作社、集体工商业、股份合作制等)。
注意股份合作制:①从经济性质(所有制性质)上看: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具体形式;从经济形式(资本组织形式)看:是一种混合所有制企业形式。股份合作制≠股份制 ②兼有股份制和合作制二者的一些共同特点。 ③既实行劳动联合;又实行资本联合。④既实行按劳分配;又实行按资分配。
⑤投资主体多元化:既有集体;又有个人。d.作用:集体经济可以体现共同富裕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
e.方针:国家支持、鼓励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c混合所有制经济
①含义:是不同所有制经济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联合生产或经营的经济形式。其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私人资本和外资属于非公有制经济。
②主要形式:公有资本和外资混合建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公有资本和民营资本混合建立的股份制企业。
③意义: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特别是股份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并带动其他经济的发展。
3、非公有制经济
(1)范围: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各自的含义;各自的意义。)
a非公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
a民营经济通常包括: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以劳动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私营经济:以雇佣劳动为基础;公有制经济:以联合劳动为基础。
c个体经济:存在雇佣劳动现象;但不以雇佣劳动为基础。
d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私有制为基础;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
e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股权式)、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契约式)、外商独资企业
b不能说三资企业就是外资经济(其中的外资部分属于外资经济)。外资包括:来自外国的投资,来自港澳台的投资。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
(2)为什么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①根本原因: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具有多层次性,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②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作用:第一,吸收社会资金,增加就业;第二,增加国家税收(财政收入);第三,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第四,促进对外开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表述上有区别,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3)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要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而不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公平竞争,以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误区点拨
1.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因此,消费决定生产。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
2.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是不相容的
多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
5.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只能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6.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
7.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力量。
8.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都占有支配地位。
9.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是一回事。
10.混合所有制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都采用股份制组织形式。
四、学生复习资料练习讲解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5
【目的要求】
1通过学习本篇课文,学生们能够懂得复杂记叙文如何选材:即点面结合。
2体会文章用第一人称叙述所产生的效果。
3理解表达方式上,以记叙为主,间以恰当的议论和抒情,深化主题。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吆喝(yāohe)相称(chèn)呵欠(hēqian)__(nūè)
2内容主旨
课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8段)记叙包身工起床情景。同时又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通过写包身工起床的情景,介绍她们恶劣的住宿条件;通过写包身工的来历和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第二部分(第9-17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并议及包身工制度的发展。这一部分中第9段至第11段重点描写包身工吃早饭的情景,介绍恶劣的饮食条件;第12段至第17段,作者深入分析了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包身工的三大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说明包身工制度的发展。并以“芦柴棒”被殴打侮辱为例,形象揭示出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残酷的压迫。
第三部分(第18-25段)记叙身工上工的情景,揭露帝国主义工厂对于工人阶级的残酷剥削。其中第18段至第23段,作者重点介绍包身工上工的情景。点出三大威胁,即音响、尘埃、和湿气,又指出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这三大危险。第24段至第25段归结出本文的主题,点明帝国主义由于利用了包身工这种廉价劳力而获得巨额利润。
第四部分(第26-33段)这是全文的总结,沉痛概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愤怒控诉野蛮的吃人制度,并指出黎明即将到来。这一部分,作者以墨鸭作喻,形象地揭露、控诉包身工制度的野蛮和残酷。
课文以生动、真实的笔墨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地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3写作手法
选材上注意点面结合。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夏衍先生进行了长期的深入调查,他收集了大量的素材,面对众多材料,作者进行了精心的编选。文章中的有几处简约的工人群像描写,如清早起床一场,作者点出时间:清晨四点一刻,开场便是一个凶恶男人破口大骂,在这叫骂声中,包身工们出场了,穿衣、提鞋、小便、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半__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在这让人瞠目结舌的群像,作者又点出了一个个体的形象“芦柴棒”,她的外貌只有一字可以形容“瘦”,她在忙乱地烧稀饭。这就是包身工们清早起床的场景,通过作者的笔,我们看到的是一群被折磨得忘记自己是人的可怜的工人。还有早饭一场,作者也采用这种群像与个体结合的手法。包身工的悲惨,带工老板、帝国主义者的凶残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结构上以时间为序,兼用补叙和插叙。
文章材料丰富,作者以时间为序,将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形象地表现出来,如包身工起床一场,作者将她们的慌乱、无奈、麻木展现得很生动,读到此处,读者都会惊讶,无法理解这个怪异的群体,作者此时补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使读者在惊诧之余,痛恨包身工制度,痛恨带工们的下劣无耻。接着,作者展示了包身工的早饭,这是一顿猪狗不如的饮食,清晨四点多起床,吃这样一顿早饭,然后在繁重地劳作六个小时,带工老板的刻毒不言自明,作者及时插叙之所以会有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据说这是一种极合经济原理和经营原则的方法"。进一步揭露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最后,作者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她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艰苦劳作,尽管这已耗尽她们的血汗但还要承受殴打、罚工钱、“停生意”这三种危险,包身工们完全被置于非人的境地中,此时,作者紧接着插叙指出日本纱厂吸取中国工人的血汗迅速膨大的事实,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作者如此安排,全文环节清楚,叙议紧凑,又很形象。
【重点语段研读】
1.课文第2段
这一段作为全文开篇的重点场景起到了强烈地渲染作用。包身工们起床时的慌乱,争抢让所有读者为之惊诧。这一群像中有几处描写很发人深省。“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女性所有的那种害羞的感觉,在这些被叫做“猪猡”的人们中间,似乎已经很迟钝了”。这一细节让人内心震撼,这些女工大都是年轻的姑娘,爱美、自尊这都是天性,然而就在包身工制度的控制下,她们根本无法维持自身的生命,她们每日在死亡的边界上挣扎,性命难保,又何谈自尊、自爱,她们在这种非人的摧残下,也被扼杀了人性。就是这种凶残的,奴隶制般的包身工制度使帝国主义者的腰包迅速膨胀起来。
2.课文第9段,第10段
这两段是作者描写包身工们吃早饭的情景,饮食差得无法用语言形容,尽管如此,还
会有老板娘刻毒的咒骂。这二段中有一个词让读者刻骨难忘。“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是呀,与那些用锅巴、猪食冲上冷水作为早饭的带工老板们比起来,这些肯到市场收集菜叶,给包身工们吃菜的老板真可算是“慈祥”的非同一般了。这“慈祥”一词将包身工所受的非人的待遇尽言到极点。
3.课文第6段、第31段
这两段中作者都使用“饲养”一词,不同的是,第6段中在这个词上加了引号,带工们“去游说那些无力‘饲养’可又不忍让他们的儿女饿死的同乡”;第31段开首: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我不禁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这两处都运用了“饲养”一词,然而差异极大;前一处,写那些贫苦农民,她们的贫寒、饥苦,使她们的孩子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作者说她们无力“饲养”,这是一种无奈,一种__的无奈,养活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心愿,然而在那个时代却根本无法办到,就连如同牛马一样的饲养,贫寒的农民也无力维持,社会的黑暗可见一斑。而带工老板,纱厂厂主们对待包身工却是发自内心地视她们为机器,为牛马猪狗,在这些剥削者看来包身工从来也不是人,她们只是一些可以榨取出血汗的动物,可以役使的奴隶,手段之残忍,感情之冷酷,完全达到一种野蛮的地步。作者巧妙地运用“饲养”一词,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控诉包身工制度的卑劣。【解题指导】
第一题,第二题参见【课文解析】。
第三题,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__彩。“机器”借指包身工。“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了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第2题,第3题参见【重点语段研读】
第4题,罐装了的食品与空气隔绝。“罐装了的劳动力”是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包身工永远无法与外人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无法接受思想,无法寻求帮助,可以供资本家们任意压榨。
第5题,“据说”一词表明作者对这种强盗逻辑的批判与否定,完全地引出强盗们剥削者的逻辑,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他们的无耻与凶残。
第6题,“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用在这里,强调“黎明”终究会到来,这是毫无疑义的。“某一些人”指帝国主义资本家及其走狗帮凶带工老板等。用“警告”,表达作者义愤的感情。
第四题,1第①句表达效果好些。“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这三个短语被提前强调,就突出了包身工被奴役的形象,说明生活的紧张、忙乱、劳累和辛苦。
2第①句是被动陈述句式,②是主动陈述句式,联系上下文,必须用被动句式。
3第①句是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陈述句,强调的语气比第②句重,所以①合适。
4第①句里的“粥菜”是疑问句式的独词句。一顿一问,起到了强调作用,突出包身工的饮食极端恶劣。第②句太平淡了。
【资料窗】
作者介绍
夏衍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曾参加太阳社,是左翼作家联盟的发起人之一。作品很多,的有话剧剧本《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并把小说《祝福》和《林家铺子》等改编为电影剧本。
2.文体知识: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为它是“报告”,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具有真实性;因为它是“文学”,又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一定“艺术加工,具有文学性。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6
目标:
引导学生热爱语文学科,激发他们的兴趣。
一、导语
同学们好!以后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文(自我介绍)。如果同学们在学习上有什么疑难问题,或者在生活中有什么困惑,我都愿意和同学们交流、探讨,我希望能成为同学们的良师益友。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我主要是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怎样学习语文。
初二的同学们,已经进入了知识和能力大幅度提升的关键时刻--因为在初中阶段,它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二年级进行的,我真诚地希望每一名同学都明白这一点,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在初一至初二平稳过渡的基础上,为自己在新学期制定新计划、新目标。尤其,语文的学习,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想要一蹴而就几乎是不可能的,需要同学们有明确的目标,并锲而不舍地去达成。
二、师生交流
1、师:同学们经过从小学到初一的语文学习,对这一学科应该比较了解。
哪些同学对语文学习兴趣浓厚?说说你感兴趣的方面。
哪些同学觉得自己学习语文比较吃力?在哪些方面不够得心应手?
2、通过师生交流可以把语文学习概括为两大方面:⑴阅读(现代文、古文诗词)⑵写作
3、教师简单讲述二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从而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①.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②.有所取舍的精读。
③.美文、诗词的背诵。
④.定期整理读书笔记、摘抄。
⑤.通过日记或周记记录生活点滴,作为写作素材。
⑥.与优秀范文进行比较,突破自己的写作瓶颈。
三讲故事激励
①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遇到问题,不要总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记住:成功者自救,我们只能自己救自己。)
②一位农民朋友曾给我讲述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拖着沉甸甸的板车疲惫地来到了山脚下。望着前面那一段长长的上坡路,我不禁畏而却步。心想,今天靠自己一个人绝对拉不上去了,肯定得有人帮一把才行正在为难之际,正巧过来了一个热心的路人。他看出了我的窘境,对我说:“没关系,我来帮你。”说着,便利落地卷起袖子,拉开一副推车的架势,于是,我就咬紧牙使劲地拉车。在热心人“加油,加油”的鼓劲声中,我们终于将车拉到了坡顶。当我感谢热心人的鼎力相助时,没想到他却说:“你用不着感谢我。这两天我的腰扭伤了,根本就不能用劲。我只是喊喊‘加油’而已。能将这趟车拉上去,全靠的是你自己。”
“容易走的都是下坡路。”人生之路并非一马平川,并非无须费劲就能轻松前行。许多时候,正是由于我们放弃了努力,便白白地错失了成功的良机。结果便是半途而废,无功而返。(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③父子两住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道:“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道:“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要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
四.如何学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
1.你听说过什么办法?你认为哪些比较可行?(自由发言,小组讨论,请另一人发言。也要先报姓名。)
2.老师总结:课堂内外须做到“六要四多”
课内①要认真预习、听课、作业、复习
②要积极思考并努力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要养成记好笔记的习惯
④要把字写得工整美观、笔划清楚,万不可潦草
⑤要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响亮
⑥要把作文写得新颖、生动、流畅
课外
①多阅读文章、报刊、文学作品
②多写日记、周记、心得体会
3.语文学习的具体要求
㈠、做好课文的预习:
①.标好自然段序号后读课文一遍,利用注释或工具书读准字音,在预习本上抄生字词,给生字注音、生词解释一遍,词语抄三遍。预习本第一行写课题,第二行开始写内容,抄生字词要标序号,预习作业题要写题号、抄好题目,空好位置作答。次日老师(小组长)课堂检查或者上交。
②.再读课文,完成预习作业。
试着了解作者写了哪些内容,然后明晰作者的思路是什么,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最后总结出文章的写作技巧是什么,语言运用特点是什么。文章值得借鉴的是什么,读后受到的启发有哪些,文章有什么不足及需要商榷的地方。如果是名家名篇,还需要查找资料了解作者情况及文章诞生的背景等。书上留下读过的痕迹。
③.三读课文,试着用有声的语言表达出作品的意境和思想情绪。特别是抒情性强的作品,如诗歌、抒情散文等,吟诵得好,就学好了一大半。
㈡、有目的的认真听好课,做好笔记。争取课堂多发言,积极参加讨论,注意要收放自如。有疑问的地方先做好记号,等合适的时机再问。
禁止一切违反课堂纪律的举动!
㈢、按时的、保质保量完成作业。及时掌握好字词,每篇课文字词上完后的第二天准备好听写,字词听写不能有错,(古诗文默写也不允许有错),有错误,及时订正,每个写十遍。不合格的重做重听,书上课后作业的,做在书上。练习册或者周报按要求完成,不能有空着不做的,一经发现,将此题抄写20遍。
㈣、其他事项:
1.随堂作文,45分钟完成。写在作文本上。
2.做个随笔集、摘抄集,给它取个名字,自己也可以配点画,老师有安排则按老师要求做,如果没有就每周随笔1篇,思想健康,内容自定,形式不限,字数最少300字。
3.按要求做好名著阅读。
4.每人每天练习一篇钢笔字。
5.背诵默写每个人都要过关,先找组长背,老师抽查,然后默写巩固。
6.关于早读:(自由背诵古诗词/朗读训练)、检查(古诗词背诵/默写)、订正
五、结束语
希望大家都能证明自己是真诚、善良、懂事,并且勤奋学习的人,也希望你们用信心作桨,用坚持作帆,驾驶着知识的小舟,在老师的引导下到达成功的彼岸。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7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
二、教学重难点
【教育重点】
鉴赏词的意境美,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
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掌握艺术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情景设置法、
四、教学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新课导入
导入语:大文豪苏轼的词风同学们应该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便把词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来,苏轼可以说是豪放派词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们要接触到的是另外一种词风,与豪放词的特点截然相反。没错,就是有些同学已经说出来的婉约词。
介绍: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以及婉约词的主要特点。
(二)朗读词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简介:
时代背景,突出“国破家亡夫死”这一悲惨命运;
2.学生朗读,疏通词意,初步感知词作的感情基调;
(1)提问:词中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引导学生感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意蕴,和铺垫的感情基调:
PPT展示:
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心理——→凄凉惨淡
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3)追问:联系所学诗文,说说叠字(词)有何修辞作用?
(范例引导)师总结:韵律美;增强情感。
(4)结合诗作背景,说一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词人哪些情感?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愁之一:山河沦陷悲故园荒废难回;愁之二:_永别悲美满姻缘难全;愁之三:形影相吊悲漫漫余生难度)
(5)间接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过渡语:同学们找的都很对。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是结合过我们之前学习诗词的方法,通过寻找词句当中的关键词或者是意象,品读出词人的愁绪的。接下来,我们一起结合词句,联系过去所学诗文,再次解读一下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词人是如何借助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三)结合意象,体味情感
1.随同学口述,PPT展示
“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师总结,补充并板书:酒风雁黄花梧桐雨)
2.意象分析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诗句体会词中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师总结: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为何说是“淡酒”?
引导:并非酒淡,而是愁浓
(2)“风”
ppt出示诗句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师总结:以秋风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诗句:“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延伸: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引导:“雁”是“旧时相识”,也是从北方来到南方。再者,“雁”是传递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时看到曾为她和丈夫传递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旧在,而收信的丈夫却离别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伤心。
(4)“黄花”
引导:黄花喻憔悴的容颜,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结合词句“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儿”?
引导:白日如夜,那长夜就更难熬。这就传递出词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细雨”的象征意义?
引导:梧桐、细雨是凄凉哀伤的象征。
(四)再读全词,把握情思
小结:体会“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与泪写下的千古绝唱
(五)作业
1.依据赏析《声声慢》的步骤,赏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拓展延伸)举例比较分析“婉约派”和“豪放派”词的不同特点。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掌握糖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2、使学生掌握蛋白质代谢的主要途径
3、使学生掌握脂类代谢的主要途径
4、使学生理解糖类、蛋白质、脂类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的特点
5、使学生理解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途径及其相互关系,训练学生分析、判断、推理等科学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肝脏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体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基本生物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科学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方面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人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五部分的内容。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
教材中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代谢途径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学生缺乏有关的生物化学基础知识,而这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途径实际上是由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组成的,而且这些变化又相当复杂。因此,处理这部分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学生能接受的情况下,尽量向学生展示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总体轮廓。
(1)糖类代谢
教材从细胞或血浆中的葡萄糖来源,葡萄糖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糖类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
主要内容有: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来源主要有三,即①食物中糖类物质的消化吸收②血糖浓度低于80-120mg/dL时,由肝糖元分解产生③由其它非糖物质(如甘油、氨基酸、乳酸等)在代谢中转化产生;细胞或血浆中葡萄糖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在细胞中氧化分解提供能量②血糖浓度高于100mg/dL时,在肝脏或骨骼肌中合成糖元③在细胞中转化为其它非糖物质。
(2)脂类代谢
教材选择了脂类物质的三个组成,即脂肪、磷脂和胆固醇中学生熟悉的脂肪作为重点,简要介绍了脂肪的代谢途径及其特点,并用表解的形式做了归纳总结,最后教材提了一下血脂和胆固醇相关知识。
(3)蛋白质代谢
教材也从细胞或血浆中的氨基酸来源,以及氨基酸在细胞中的利用,即去路两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蛋白质代谢,最后教材以表解的形式对这部分知识做了归纳总结。
主要内容有:氨基酸的来源有三,即①从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吸收获得②自身蛋白质分解产生③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氨基酸;氨基酸的去路也有三,即①合成各种组织蛋白和酶②通过转氨基作用产生新的蛋白质③通过脱氨基作用分解,其中含氮部分转化为尿素,不含氮部分转化糖类、脂肪等其它物质。
2、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教材指出,细胞内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三类物质的代谢在时间、空间上是同时进行的,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过程。但是,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三类物质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还应通过实例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观点,即在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关系中,糖类代谢处于中心地位。
3、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结合糖类代谢,教材简要地从人在饥饿初期和长期饥饿时血糖含量的变化,不良的饮食或偏食及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的肥胖,阐述了这些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同时给出了具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结合脂类代谢,教材从脂肪肝的产生及其预防、治疗措施介绍了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重要性。
最后教材结合蛋白质代谢,介绍了有关氮平衡的知识,如足量的蛋白质供应对于婴幼儿、儿童少年和老年人的重要意义,以及食入各种蛋白质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1、引言
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化学基础,加之有一部分内容涉及到了较深的生物化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本节的知识内容适于讲授为主。但本节内容又学生的日常生活、医疗保健、预防疾病联系紧密,因此本节的突破口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自身健康话题上引入本节课题。
在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提起兴趣后,引导学生回忆:
人类摄入的营养素都有哪些?
从而使学生全面了解营养物质除糖类、脂类、蛋白质外,还有水、无机盐类、维生素、纤维素,即七大营养物质,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膳食纤维(即纤维素)的有关问题。
2、糖类代谢
糖类代谢可以让学生听过或见过的一些生活经验入手,提出一些与糖类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分析、思考、讨论;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3、脂类代谢
(1)脂肪代谢
脂肪代谢也应从学生自身入手,设计一些与脂肪代有关的问题串,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归纳出脂肪代谢途径谢;最后教师可把学生讨论得出的结论总结成课本中的表解。
(2)血脂和胆固醇代谢
血脂的高低是人体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学生关心的话题,有条件的话可让学生参照我国正常成年人空腹时主要的血脂含量来衡量一下自己的血脂水平。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胆固醇的代谢,但胆固醇与人体的健康是学生比较关心的,有可能的话,可适当补充上胆固醇在人体中的来源与去路的问题。
4、蛋白质代谢
蛋白质代谢也可采用一边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一边总结细胞中氨基酸的来源与去路的方式进行教学,最后,把学生讨论的结论归纳为教材中表解的形式。
5、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的内容比较多,且理论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接触的生活实例也不是很多,因此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主要通过实例讲授为主,学生思考、讨论为辅。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的转化关系
①糖类代谢与脂类代谢之间的关系
教师应让学生清楚,糖类与脂肪之间的转化是双向的,但它们之间的转化程度不同,糖类可以大量形成脂肪。
②糖类代谢与蛋白质代谢的关系
首先使学生明确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概念,然后教师应指出糖类与蛋白质之间的转化也可以是双向的: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可以转变成非必需氨基酸,但糖类不能转化为必需氨基酸,因此糖类转变蛋白质的过程是不全面的;然而几乎所有组成蛋白质的天然氨基酸通过脱氨基作用后,产生的不含氮部分都可以转变为糖类。
③蛋白质代谢与脂类代谢的关系
教师应向学说明,蛋白质与脂类之间的转化依不同的生物而有差异,例如人和动物不容易利用脂肪合成氨基酸,然而植物和微生物则可由脂肪酸和氮源生成氨基酸;某些氨基酸通过不同的途径也可转变成甘油和脂肪酸,例如用只含蛋白质的食物饲养动物,动物也能在体内存积脂肪。
教师最后应总结一下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关系
(1)糖类、脂类、蛋白质之间转化是受到制约的
教师可举例说明三大营养物质转化的制约条件:
例如,糖类可以大量转化成脂肪,而脂肪却不能大量转化成糖类,而且糖类供应充足时才有可能大量转化成脂肪;
再如教师还可举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作为能源物质的先后顺序这个例子,或者提问下面的问题:长期营养不良的人为什么会全身浮肿?
教师应向学生阐明三大营养在人和动物体的作用是各有侧重的,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主要的储能物质,蛋白质的主要作用于是构成生物体和调节生命活动。人体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氧化分解,只有当糖类代谢发生障碍,人体才会动用脂肪和蛋白质氧化分解供能,当糖类和脂肪的摄入量都不足时,体内蛋白质就将成为主要的供能物质;然而当糖和脂肪供应充足,且其代谢过程又都正常时,体内蛋白质的分解供能就会相应减少。
6、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1)糖类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的血糖的来源与去路的示意图,分析人体对血糖浓度的调节机制。
人体血糖浓度一般维持在80-120mg/dL(0.1%),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被消化为葡萄糖,然后被吸收入血液,血糖增加,此时一部分葡萄糖会在肝脏和肌肉等处转化为肝糖元和肌糖元,使血糖浓度维持在80-120mg/dL(0.1%)的正常水平;反之,血糖浓度下降时,肝脏中的肝糖元又可以转变为葡萄糖陆续释放到血液中,使血糖浓度继续维持稳定状态。
人在长期饥饿状况下或肝功能减退的情况下,血糖含量降低到50-60mg/dL,为低血糖,主要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等症状。出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又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因为脑组织功能活动所需要的能是主要来自葡萄糖的氧化分解,而脑组织中含糖元极少,需要随时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来氧化供能,所以会出现惊厥和昏迷等症状,当血糖含量低于45mg/dL时,脑组织就会因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发生功能障碍。
③从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角度分析,造成人体肥胖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脂肪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讨论脂肪肝的问题,可提问:你听说过脂肪肝吗?知道为什么会得这种病吗?知道脂肪肝对人体带来的危害吗?
3、蛋白质代谢与人体健康
教师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
①你觉得动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还是植物性蛋白的营养学价值高?为什么?
②为什么说在食物中掺食豆类可以提高其它蛋白质的利用率?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9
教学目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第一国际;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欧洲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的产物;通过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学生认识到: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培养学生的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对巴黎公社战士的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情操、意志品质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在欧美巩固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制度在主要国家确立。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产生很多新的社会问题:不平等的加剧,劳资双方的冲突与对立等等,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阶级的对抗日益尖锐。
无产阶级在和资本家的不断斗争中,逐渐产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无产阶级运动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用来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
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第一国际的建立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巴黎公社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重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课重点。
马克思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出现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资产阶级为自己挖掘了坟墓。
巴黎公社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说“想知道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请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伟大尝试,代表着时代的最高峰。
同时,公社的历史经验,值得借鉴和研究。
难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是本课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紧密相连的,要分析透彻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必然性。
巴黎公社不同于以往的无产阶级运动,它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代之以新的国家机器,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这些都体现在巴黎公社的原则中。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要紧密联系工业革命影响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分析,阐明矛盾发生的根源及不可调和性,说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并对经济危机、早期工运特点加以解释。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工人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从历史条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由学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则,并得出结论:巴黎公社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同时,也有局限性;公社的原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保卫巴黎公社的战斗,可适当增加些资料,吸引学生兴趣和进行革命主义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
难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则
教学手段: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
学生阅读教材第76—78页并概括分析: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和工业革命有没有联系?能不能说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答案: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来,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经济危机频频发生。
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工业革命后,工人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向政治斗争转化,不再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
三大工人运动为科学理论的诞生奠定阶级基础。
同时,工人运动开展需要科学的理论的指导,马、恩在广泛吸收人类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其中,唯物史观揭示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产物;而剩余价值学说,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找到变革资本主义制度,创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不但符合当时的客观情况,而且经历史验证,是完全正确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共产党宣言》的有关内容。
强调:《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规律;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作用;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二、第一国际
学生阅读78页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
阅读79页关于《国际工人协会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国际的主要活动:
主要活动:声援支持各国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其顶点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帮助各国工人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独立政党,如1869年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成立。
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无产阶级由分散斗争走向国际联合。
斗争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发展到要求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目的更明确,群众影响进一步扩大。
三、巴黎公社
学生阅读79页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现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和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有必然性,同时也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的起义”,有偶然性。
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巴黎公社之间的内在关系。
学生概括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措施,并分析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及局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产物,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后,建立了新兴国家政权;公社的选举公社委员会,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国家政权,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公社的实施措施,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是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说明了公社的无产阶级性质。
但同时,巴黎公社有突发性的特点,未对所有制做出明确规定,不完全等于社会主义运动。
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实现无产阶级民主的大胆试验。
公社的原则也是最宝贵的经验,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并用无产阶级专政取而代之。
教学设计思想
运用启发式的问题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密切相关,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运动在曲折中前进,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0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考点解读: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了解信用卡的含义、功能及优点: 5.了解外汇和汇率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考点讲解
(一)、商品
1、从外延上看:商品是个历史范畴;劳动产品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范畴;物品是个永恒范畴。
2、从内涵上看: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产品是成为商品的前提条件,用于交换是成为商品的必要条件,二者缺一不可。这里的“交换”就是“买卖”,其有“销售”、“出售”、“交易”、“贸易”等。在一定条件下,商品和非商品可以转化。某些非劳动产品也可当作商品来买卖,这是特殊现象。不同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都是劳动产品,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价值。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3、从属性上看: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两个基本属性)
a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和物的关系;
c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交换劳动的关系)
d商品、价值是生产社会化的产物;商品、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e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f一切劳动产品都凝结着无差别人类劳动;只有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才是价值。
4、理论联系实际:
①、日常生活中,商品的质量、品牌是就商品的使用价值而言的。商品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是顺利实现商品价值的前提,因此,企业应当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创造自己的品牌。
②、日常生活中,优质优价、货真价实、物美价廉等说明了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优质优价(优质产品的价格通常比较高)的商品,其价格高的根本原因不是商品质量(使用价值)好,而是其包含的价值量大,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较多。③、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不能比较大小。
补充:优质优价:从生产者角度提出的要求;质优价廉:从消费者角度提出的要求。价廉:是消费者从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价格);物美:是消费者从使用价值角度提出的问题(消费者看的是使用价值)。
总结: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强调产品质量)。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能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者为了获得(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使用价值;消费者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付出价值。
b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
(二)、货币
1、产生: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注意四个公式:①直接的物物交换:w---w(买和卖同时进行);②商品流通:w---g---w(买和卖在时空上分离);③商品交换”产生在前;④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产生在后。注:货币和商品并非同时产生。
a货币是人类的发明之一。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金银充当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b“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不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金银不是唯一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c金银为什么最适合充当货币?金银具有充当货币的社会属性;
d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货币与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但将同时消失。
2、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注意:金银之所以能够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的特点。(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本质 a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b货币在本质上体现了人们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弄清几对关系:
第一、货币和其他商品: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它和一般商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第二、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但和一般等价物有别:①产生时间不同;②特征不同; ③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第三、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等价物存在于物物交换阶段,用来表现一种或几种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存在于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阶段,用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4、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与其他职能
a价值尺度(含义、原因、货币单位、价格、特点)
a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货币之所以能成为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商品价格与价值成正比,与货币价值成反比。
b货币(狭义)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无价格;其价值会发生变化。
c价值尺度和价格的关系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货币产生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对货币来说,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对商品价值来说,就表现为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d货币产生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有货币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为价格。
b.流通手段(含义、商品流通、“商品—货币”阶段的重要性、特点、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
a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商品流通强调商品如何交换。
b货币流通规律及其公式: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待售商品总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c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只能用现实的货币。
c.其他职能 流通手段:“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手段:“延期支付”或“预支”;在世界市场起作用只能是世界货币;支付≠支付手段;收藏≠贮藏手段。定金、订金(预付款)首付。信用卡日益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支付手段(支付工具)
注意:关于货币职能的执行:①价值尺度:只是观念上(想象中)的货币;②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货币。(纸币可代替执行);③贮藏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又足值的货币;④支付手段: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的)货币。(纸币可代替执行);⑤世界货币:一般说,只有金银才能执行,而纸币不行,但是目前一些国家的纸币也可执行。
(三)纸币
(1)产生: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铸币的基础上产生的。(纸币是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过程中产生的)(讲解:因为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候,人们只关心它的实际购买力,并不关心它本身的价值,从而产生了没有价值的纸币。)△金银条块→铸币(足值→不足值)→纸币
(2)优点: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3)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a由国家发行(我国:人民银行总行);现在正在强制使用。b纸币本身没有其票面代表的价值。
c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纸币的面值大于纸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时,纸币升值,纸币的面值小于纸币的购买力。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d纸币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金银纪念币:面额价值:是由国家规定的;本身价值:是由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e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只能代表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4)纸币和货币的关系:①纸币是货币的符号,纸币由货币发展而来;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②纸币没有价值,货币有价值。
(5)纸币的发行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①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可以任意发放行纸币。②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的流通速度)为限度。③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通货”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就是指流通中的纸币数量过多或过少。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含义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下跌。
表现 需求旺盛,物价上涨,纸币贬值,经济过热。 需求不足,物价下跌,纸币升值,经济衰退。
本质 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多。 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流通中的纸币量过少。
成因 ①纸币发行过多;②社会需求旺盛;③成本上升等。“热”、物价持续上涨、贬值 ① 纸币发行过少;②社会需求不足等。
“冷”、物价持续下跌、升值
影响 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 可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和紧缩的货币政策。 可采取扩张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
a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但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b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c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d不能说:只要纸币的发行量不等于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必然发生通货膨胀。e通货膨胀: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通货紧缩: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
注意: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对比
①通货膨胀: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② 内容:财政政策:有关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投资公共工程等);货币政策: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调整利率、存款准备金率、汇率等)。
③制定:财政政策:全国人大或常委会批准;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制定。
④货币政策更灵活,通货膨胀时货币政策更明显;通货紧缩时财政政策更明显。
(四)、结算与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账(非现金)结算。前者是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后者是双方通过银行转帐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信用卡
a含义: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是一种信用凭证。
b功能:存款、取款、消费、结算和查询为一体
c优点: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d.申领程序、问题的处理 注意银行信用卡的使用特点p9
3、支票
1)含义: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
2)用途:转帐支票:付款单位开出转帐支票后,收款单位凭此票到银行把这笔钱转入自己的帐户上。现金支票:现金支票由付款单位开出,收款人凭票到银行支取现金。
(五)、外汇和汇率
1、外汇与汇率
a.外汇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服务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理解这个含义要注意四个问题。
第一、外汇执行的是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第二、执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一般不是本国货币,而是外国货币即外汇,对中国而言,美元、欧元、英镑、日元都是外汇;第三、它主要是用于国际市场上国际间的结算。一般来说,在国内市场不需要支付外汇,只要支付本国货币即可。我国的本币就是人民币。第四、区分外汇和外币的有关问题。外币和外汇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范围。首先,外汇包含外币,但外汇不等于就是外币,外汇中还包括其他内容(外币支付凭证:票据、存款凭证等;外币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其他外资证明),外汇的主要内容是外币支付凭证。其次,外汇包括外币,但外币并非都是外汇。通常情况下,只有可以自由兑换的外币才是外汇,因为外汇的实质是国际支付手段,如果某种货币不能自由兑换,它就不能成为国际支付手段。
b.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我国汇率的表示方法(直接标价法,也即人民币外汇牌价)如:100美元=728元
①外汇汇率的变化: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跌落。如100美元=728元→100美元=700元;美元贬值(美元的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
②汇率变化与本币币值、外币币值的联系
一般来说,一国汇率(采用直接标价法,如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表明同量外币所能兑换的本币减少,则通常意味着本币升值或外币贬值;反之同理。
注:汇率与币值的关系 哪一种货币的汇率升高,则意味着这种货币升值;哪一种货币的汇率跌落,则意味着这种货币贬值。人民币的汇率上升(人民币的外汇汇率下降)(我国的外汇汇率下降)
③影响汇率的因素
①国际收支状况;②通货膨胀;③利率水平;④政府和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⑤重大国际政治事件;⑥国际投机;⑦心理因素。(影响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可以归结为外汇供求关系的影响。
2、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a(本币贬值):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②国际储备增加;③就业增加;④国民收入增长;⑤有利于利用外资(外资投资成本降低);(如果贬值趋势不断发展,又会引起资金外流);⑥国内物价上涨(发展下去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讲解:出口扩大引起需求拉动物价上涨;通过提高国内生产成本推动物价上涨)⑦扩大旅游业(外国货币的购买力相对提高,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吸引外国游客)。⑧主要工业国的货币贬值会影响其他国家的贸易收支,由此引起贸易战和汇率战,并影响世界经济的景气。主要货币的汇率不稳定还会给国际储备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带来巨大的影响。
b(本币升值):①出口减少,进口增加;②外汇储备缩水;③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④不利于国民收入的增长;⑤外资投资成本增加。
c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参考上一问题的思路。其它:居民可购买到相对物美价廉的商品,尤其是进口商品;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可能带来通货紧缩的危险);就业压力加大;有利于促使企业培育非价格竞争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偿还外债。(双刃剑)
3、拓展性思维:现阶段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为什么国家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增加,国际市场价格上升,从而影响外需的扩大。但是人民币升值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加剧,利润空间减少,所以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必须走依靠科技创新,增加产品附加值的道路,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币值关系到我国与许多国家的经济利益问题,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我国为了打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没有对人民币币值作出较大的调整和干涉。但是我国为了扩大外需,给予出口企业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提高了出口退税率,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等,这样做都能够降低企业的出口成本,扩大外需。
4、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外汇与对外贸易
在对外活动中,出口可赚取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外汇储备:是外汇的积累,主要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和偿还对外债务。
a不能认为外汇储备越多越好。
b正确看待我国过多的外汇储备
利:①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对外清偿能力,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对外信誉,提高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货币的信心(“信用证”);②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金融风险,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稳定器”);③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护航船”)。
弊:①不利于货币政策的自主性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宏观经济过热的时候,外汇储备的增加很可能推动货币的过多投放,从而加剧通货膨胀压力。)(讲解:外汇储备是央行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大于求时买入外汇而形成的。由于央行买入外汇必须投放等值的人民币(称为外汇占款),因此,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外汇占款在高速增加,也意味着央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在高速增加,推动了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会引起投资扩张、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资产泡沫等问题,并增加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影响到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②不利于为我国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会引起国际上对我国贸易状况和人民币币值的高度关注,容易诱发争端)
③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讲解:由于外汇占款已成为货币发行的“主渠道”,长此以往,会出现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资金多、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资金少,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多、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少等现象。)
对策:①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②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加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口,合理引导外资投向;③继续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⑤完善储备经营管理,增加储备资产收益。
(3)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
(六)、正确对待货币
1、货币被崇拜的原因: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金钱)。
2、货币并不神秘,不应盲目崇拜:
①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③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3、对待货币的正确态度: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三、误区点拨
1.商品质量越好,价格越高。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使用价值与价值量没有直接联系)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
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有价值)
4.金银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金银是自然物,货币才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5.通货膨胀必须引起物价上涨,物价上涨必然引起通货膨胀。
(物价上涨不一定会引起通货膨胀)
四、练习讲解
学生复习资料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1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机械运动是本章的第一节,同时也是后面学习直线运动的基础。
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需积累较多的相关生活经验,知道生活中关于运动和静止的一些自然常识,如地球会绕太阳转等。本节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设计从“手抓子弹”的小故事引入。通过对生活中的多个实例交流并归纳出机械运动概念。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归纳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通过对生活中典型实例的解释,进一步巩固参照物的概念,同时解决“如何选取合适参照物?”的问题。
本节课的学_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4)学会用参照物解释物体的运动情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建立参照物的我概念,形成研究机械运动时如何选取合适的参照物的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与生活有关的机械运动情况,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讨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情况的描述可能不同,认识到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进而初步体验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四、教学资源
1、器材:磁带盒,白纸。
2、学习活动卡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二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从生活中的具体例子和体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出现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然后通过实验、举例和讨论得出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即得出选取参照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方法是:当判断生活中的物体的运动情况出现矛盾时,通过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的方法得出: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前,必须先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学会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方法是:通过对几个典型例子的解释的手段学会如何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本设计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方法的教育。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2
【预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预学内容】
仔细研读教材,完成下列任务
1、扩散现象是指
2、举例说面扩散现象在科技中的应用
3、扩散现象说明了
4、教材第6页实验图7.2-4是在用观察
5、图7.2-5反映的是在(显微镜还是肉眼)下看到的,
从这个结果看出
6、关于这种运动的原因,布朗起初的猜想是,后来呢?
7、布朗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是
8、什么是布朗运动?
9、布朗运动时怎样产生的?
10、我们虽然无法直接看见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并不是,但微粒运动的无规则性,的无规则性。
【议论与思考】教材图7.2-5是法国物理学家佩兰在1908年研究布朗运动时对三个运动微粒位置变化的真实记录。根据这个事实,你能否定布朗运动时由外界因素(例如振动、对流)引起的说法吗11、什么是分子的热运动?
12、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是
高二物理选修3-37.2分子的热运动
编写人:杨晋丰,田久武审稿人:田久武编号:20____24032使用日期:20__年5月
探究案
【探究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3.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探究内容】
一、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蒋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二、合作探究:
【典例1】关于布朗运动的正确说法是()
A、因为布朗运动的激烈程度跟温度有关,所以布朗运动也可以叫做热运动
B、布朗运动反映了分子的热运动.
C、在室内看到的尘埃不停地运动是布朗运动
D、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小碳粒,小碳粒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导练1】做布朗运动实验,得到某个观测记录如图。图中记录的是()
A、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情况
B、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轨迹
C、某个微粒做布朗运动的速度-时间图线
D、按等时间间隔依次记录的某个运动微粒位置的连线.
【典例2】下列有关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是分子的运动
B、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没有本质的区别
C、扩散现象突出说明了物质的迁移规律,布朗运动突出说明了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规律.
D、扩散现象与布朗运动都与温度有关.
【导练2】对以下物理现象的正确分析是()
①从射来的阳光中,可以看到空气中的微粒在上下飞舞②上升的水蒸气的运动
③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小碳粒,小碳粒不停地做无规则
④向一杯清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红墨水向周围运动
A、①②③属于布朗运动B、④属于扩散现象.C、只有③属于布朗运动.D、以上结论均不正确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3
__届高考英语选修8unit2顶尖复习教案
unit2cloning克隆
核心词汇
1.thechemicalsthatareharmfultotheenvironmentare____________(禁止)here.
2.christmas____________(装饰品)nowhavestartedtosellwellinourshop.
3.shefellheavily,____________(撞)herheadagainstthesideoftheboat.
4.she____________(喜爱,爱慕)hergrandchildrenandisalwaysbuyingthempresents.
5.beforerulesand____________(规则)wereintroduced,thesportwasverydangerous.
6.it’snot____________(仅)amatterofcost,butwhethershe’soldenoughtogoonholidayalone.
7.iamsureshehastheabilityto____________(承担)allkindsofhousework.
8.ithoughtthepriceofthecarwasquite____________(合理的),soidecidedtobuyit.
9.用object的适当形式填空
(1)greydecidedtomovetothecountrysideandhiswifemadeno____________toit.
(2)somemembersofthecommittee____________tomyproposal,whichmademedisappointed.
10.用assume的适当形式填空
(1)weareworkingonthe____________thattheconferencewilltakeplaceasplanned.
(2)____________thathisstoryistrue,whatshouldwedo?
1.forbidden2.decorations3.striking4.adores5.regulations6.merely7.undertake8.reasonable9.(1)objections(2)objected10.(1)assumption(2)assuming
高频短语
1.________________得到好结果;取得成 功;偿清
2.________________ 沮丧;不愉快
3.________________ 反对
4.________________ 赞成;支持
5.________________ 把……归功于……
6.________________ 一定或注定(做)……
7.________________ 使……刻骨铭心
8.________________ 不时;偶尔
9.________________ 使复生;使复活
10.________________ 白费力气;枉费心机
11.________________ 状况很好/坏;情况很好/坏
1.payoff2.castdown3.objectto4.infavourof5.owe...to...6.(be)boundto(do)...7.strike...intoone’sheart8.fromtimetotime9.bringbacktolife10.invain11.ingood/poorcondition
重点句式
1.butatlastthedeterminationandpatienceofthescientists____________in1996withabreakthrough—thecloningofdollythesheep.
但是决心和耐心使科学家们最终于1996年收获了突破性的结果——克隆羊“多莉”。
2.____________thedisturbingnews____________dollyhadbecomeseriouslyill.
接着传来了多莉病重的坏消息。
3.isit____________cloningor____________it?
它是赞成克隆行为还是反对克隆行为?
4.scientistsbelievehumancloningisjust____________but____________humancloneshavealreadybeenbornhasn’tbeenprovedyet.
科学家们相信人类的克隆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但是克隆人已经问世的说法还没有被证实。
5.________________ifthereisanewillnesssomeoftheseanimalsmaydie,butotherswillsurviveandpassontheabilitytoresistthatdiseasetothenextgeneration.
其优点是如果发生了某种新的疾病,这类动物中的一些可能会死掉,但是另外一些却能存活下来,并且把这种免疫力传给下一代。
1.paidoff2.thencame;that3.infavourof;against4.amatteroftime;theassumptionthat5.theadvantageisthat
知识详解
1.objectvi.反对;不赞成
n.物体;目标
(回归课本p12)ontheotherhand,dolly’sappearanceraisedastormofobjectionsandhadagreatimpactonthemediaandpublicimagination.
另一方面,多莉的出现引起了一阵强烈的反对,对媒体和公众的想象力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牛津p1372)ifnobodyobjects,we’llpostponethemeetingtillnextweek.
如果没有人反对,我们就把会议推迟到下周。
②(牛津p1372)ireallyobjectto beingchargedforparking.
我非常反对收停车费。
③(牛津p1372)ifyou’relate,you’lldefeatthewholeobjectoftheexercise.
如果你迟到了,便不能达到整个活动的目的。
④iobjectedthathewastooyoungfortheposition.
我提出反对意见他太年轻不适合这个职位。
⑤(牛津p1372)themainobjectiontotheplanwasthatitwouldcosttoomuch.
反对这个计划的主要理由是费用过高。
[即境活用]
1.idon’tmindhercriticizingme,but________ishowshedoesitthatiobjectto.
a.itb.that
c.this d.which
解析:选a。考查代词it的用法。本题关键是并列连词but。粗心的学生可能会误选which,认为此处为一个定语从句。objectto反对;抗议。句意:我不介意她批评我,但我反对的是她批评我的方式。
2.undertake(undertook;undertaken)vt.着手;
从事;承担
(回归课本p11)itisadifficulttasktoundertake.
这是一项很难完成的任务。
[归纳拓展]
①(朗文p2241)twonewstudieshavebeenundertakentodeterminetheeffectsofthechemicals.
已经进行了两项新研究以确定这些化学制品的作用。
②(牛津p2197)universityprofessorsbothteachandundertakeresearch.
大学教授既要教学又要从事研究工作。
③heundertookto finishthejobbyfriday.
他答应在星期五以前完成那项工作。
④icanundertakethatyouwillenjoythetrip.
我保证你会喜欢这次旅行。
[例句探源]
[即境活用]
2.whodoyouthinkistherightpers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承担这项任务)?
答案:toundertakethetask
3.forbid(forbade/forbad,forbidden)vt.禁止,
不准
(回归课本p12)somebegantoreformtheirlegalsystemsandforbaderesearchintohumancloning...
有些政府开始改革他们的法律制度,禁止进行克隆人的研究……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牛津p794)youareallforbiddentoleave.
你们都不准离开。
②(牛津p794)heforbadethemfrommentioningthesubjectagain.他不准他们再提这个问题。
③iwillforbidyoutoleaveunlessyouapologizeforwhatyouhavedone.
如果你不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道歉,我不允许你离开。
④heforbidssmokingduringofficehours.
他禁止在办公时间抽烟。
[即境活用]
3.完成句子
(1)当火车行驶时,禁止我们往窗外看。
w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fthewindowwhenthetrainwasmoving.
答案:wereforbiddentolookout
(2)他甚至禁止我去网吧会见我的网友!
hehasev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yfriendsonlineattheinternetcafé!
答案:forbiddenmefrommeeting
4.owevt.欠(账、钱、人情等);归功于……,应感谢
(回归课本p13)youowetheladyanapology.
你必须向这位女士道歉。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牛津p1427)thanksforhelpingme—ioweyouafavour.
谢谢你帮助我——我欠你一个人情。
②theseearlysettlersowedtheirsurvivaltohardworkanddeterminationtosucceed.
这些早期移民把他们的幸存归功于艰苦劳动和追求成功的决心。
③ifihaveimprovedinanyway,ioweitalltomyteacher.
如果说我有一些进步,这应该全部归功于我的老师。
④(__年高考湖北卷)owingtoherassistance,wesucceededinstartingtheengine.
多亏她帮忙,我们才成功启动了引擎。
[即境活用]
4.她把她的成功归功于幸运,而不是有能力。
sh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atherthantoability.
答案:oweshersuccesstogoodluck
5.bothervt.打扰
vi.操心
n.烦扰;令人烦恼的事或人
(回归课本p14)however,theproblemthatshelaterdevelopedaseriouslungdiseasebotheredscientists.
然而,之后她患上了严重的肺病的问题使科学家们困扰。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hedidn’tevenbotherto letmeknowhewascoming.
他甚至连通知都没通知我他要来。
②(牛津p221)idon’twanttobotherherwithmyproblemsatthemoment.
我此刻不想让她为我的事操心。
③(牛津p221)sorrytobotheryou,butthereisacallforyou.
很抱歉打扰你一下,有你的电话。
[即境活用]
5.—i’msorryto________you,butcanyoutellmethewaytothenearestsupermarket?
—iwilldosomeshopping,too.shallwewalktheretogether?
a.botherb.carry
c.affect d.award
解析:选a。句中i’msorrytobotheryou相当于excuseme“对不起,打扰一下”,故选a。
6.payoff得到好结果;取得成功;偿清
(回归课本p11)butatlastthedeterminationandpatienceofthescientistspaidoffin1996withabreakthrough—thecloningofdollythesheep.
但是决心和耐心使科学家们最终于1996年收获了突破性的结果——克隆羊“多莉”。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朗文p1503)mr.liwasdrivingataxiontheweekendstopayoffallhisdebts.
李先生周末开出租车赚钱以还清他的所有债务。
②herdesignwonthefirstprizeinthecompetition.yearsofpatienceandhardworkhadatlastpaidoff.
她的设计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多年的耐心和艰苦的工作终于得到了好的结果。
③ifyoudon’tworknow,you’llpayforitlaterwhenyoufailyourexams.
你现在不好好学习,到考试不及格时就会为此而付出代价。
④hehadtoworkparttimesoastopayforhiseducation.
他必须做兼职工作来支付学费。
⑤thaticanpaybackthehelppeoplegivememakesmehappy.
能够回报人们给我的帮助让我感到很开心。
[即境活用]
6.—lifengwonthefirstprizeinthenationalenglishcompetition.
—oh,really?i’mgladthathereffortsatlast________.
a.workedout b.gotback
c.paidoff d.turnedout
解析:选c。答句句意:噢,真的吗?我很高兴她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好的结果。payoff(指冒风险的政策、做法等)带来好结果,成功,行得通。又如:thegamblepaidoff.赌赢了。
7.infavourof赞成;支持
(回归课本p12)isitinfavourof cloningoragainstit?
它是赞成克隆行为还是反对克隆行为?
[归纳拓展]
[例句探源]
①mysisterwasagainstmysuggestionwhilemybrotherwasinfavourof it.
我姐姐反对我的提议,然而我弟弟却赞成。
②couldyoudomeafavourandturnoffthelight?
请帮忙把灯关掉好吗?
[即境活用]
7.iam________yoursuggestion________weshouldspendmoretimeonthisproject.
a.infavourof;which
b.inhonorof;that
c.infavourof;that
d.inhonorof;which
解析:选c。句意:我很赞成你的建议那就是我们应该在这工程上花费更多的时间。infavourof赞成;inhonorof向……表示敬意;为纪念……。第二个空为that引导的同位语从句。
8.(__年皖南八校模拟)manyyoungpeoplelefttheirhometownforbigcities________betterjobs.
a.infavourof b.insearchof
c.inchargeof d.inhonourof
解析:选b。infavourof赞成,支持;insearchof寻找;inchargeof负责,掌管;inhonourof为向……表示敬意。结合语境应选b项。
【教材原句】thencamethedisturbingnewsthatdollyhadbecomeseriouslyill.(p12)
接着传来了令人烦恼的消息——多莉得了重病。
【句法分析】(1)表示方位、时间或方式的副词或介词短语,如here,there,now,then,up,down,in,away,off,out,intheroom,onthewall等置于句首时,句子用倒装语序。
①(__年高考福建卷)foramomentnothinghappened.thencamevoicesallshoutingtogether.
有一会儿什么也没发生。接下来传来一起欢呼声。
②thencamethenewsthatthewarwasover.
接下来传来战争结束的消息。
③outrushedthechildren.
孩子们冲了出去。
④theregoesthebell.铃响了。
(2)本句中that引导的从句为同位语从句,that仅起连接作用,无实意。
常见的后接同位语从句的抽象名词有:fact,news,hope,truth,idea,suggestion,thought,question,order,problem,belief,fear等。
同位语从句常用that引导,也可以由连接代词who,what,whose,which,连接副词how,when,where,why或连词whether来引导。
⑤thenewsthathehasbeenelectedpresidentoftheunitedstatesistrue.
他当选美国总统的消息是真的。
⑥thequestionwhetherweshouldcontinuetodotheexperimenthasnotbeenansweredyet.
我们是否该继续实验的问题还没有被解决。
⑦ihavenoideawherethenewlibrarywillbebuilt.
我不知道新图书馆将要建在哪里。
⑧wemustfacethefactthatwehaverunoutofallthemoney.
我们必须面对我们已花完了钱这一事实。
[即境活用]
9.(__年高考陕西卷)johnopenedthedoor.there________hehadneverseenbefore.
a.agirldidstand b.agirlstood
c.didagirlstand d.stoodagirl
解析:选d。考查完全倒装。副词there,here等位于句首,应用完全倒装句式。句意:约翰打开门,他从来没见过的一位女孩站在那儿。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不饱和这两组概念的区别。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沿着“问题—实验—分析—结论”的思路,以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中心内容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教材一开始就提出一杯水里是否可以无止境地溶解糖或食盐这样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带到要讨论的问题中来。接着教材分别安排了两组实验〔实验7-2〕、〔实验7-3〕和〔实验7-4〕,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只要条件固定,物质是不会无限制地溶解在溶剂中(彼此互溶者除外)。由此为依据,通过教师的.归纳和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饱和溶液的概念”。
1.通过〔实验7-2〕,学生应该了解:
(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就必须确定“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这两个条件。
(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物质溶解的确都各有其限度。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在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该状态下此溶质的饱和溶液。
如何教学生判断是否达到了溶解的限度呢?教材用“不能继续溶解而有固体剩余的时候”,这是利用可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作为判断溶液饱和的一个依据。但是利用“有固体剩余”来判断溶液已达饱和,又一定要以“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为前题,否则就没有意义。
〔实验7-3〕和〔实验7-4〕通过分析可以得到下列关系:对于大多数溶液来说:
(1)说明当改变饱和溶液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饱和溶液的状态都会被破坏,成为“不饱和溶液”。
(2)从反面证明饱和溶液定义的叙述必须有两个前提为条件,否则就没有意义。
(3)客观上向学生介绍了使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两种可能的方法,即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至于相反过程,即由不饱和溶液转为饱和溶液,由于可能会引起物质的结晶析出,在本节暂不宜展开讨论。
2.为了消除学生把溶液的浓稀与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混为一谈,教材作了一段专门叙述。
通过〔实验7-5〕,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饱和与不饱和概念及其判断方法,来分辨浓溶液与稀溶液,以及它们跟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区别,是很有说服力的,教师应很好利用这段教材,或讲解或指导阅读。在讨论时一定要向学生指明,溶液的浓稀,是指一定量溶剂中溶质的相对含量不同而言,与温度是否变化无关;饱和与不饱和是指溶质是否达到了最大溶解限度,受温度和溶剂的量两个条件的制约,表述的是溶液的一种存在状态,与溶液的“浓”、“稀”无关。
教学建议
(1)边实验、边分析、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分析溶液“浓”“稀”跟溶液饱和与不饱和这两组概念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难点:
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了对溶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以分类: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演示〔实验7-2〕在10毫升水里分别加入食盐和硝酸钾固体,直至不能再溶解。
〔教师活动〕提问: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溶液的温度是否改变?水的量是否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目的:为学生观察实验提供了一定的方向,有利于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2〕: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缓慢加入氯化钠和硝酸钾固体,边加入边振荡,直到试管里有剩余固体不再溶解为止。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并回答以上提出的问题。
〔结论〕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教师活动〕提问:在提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一定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做〔实验7-3〕。〔实验7-4〕,并思考以上问题。
〔目的: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活动〕分析讨论并总结该实验。
〔教师活动〕参与讨论并答疑,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
(1)只有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饱和”和“不饱和”才有意义。
(2)当温度确定、溶剂量确定时,某溶液的饱和状态表示溶质溶解的最大值。
〔目的: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为下一节溶解度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说明:给定条件,溶液可分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日常生活中,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溶液常常习惯被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7-5〕:在各盛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克食盐和0.1克熟石灰,振荡、并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及所列数据,试判断正误。
〔目的: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投影)提供数据: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不同物质的质量:
硝酸铵:192克碳酸钙:0.0013克食盐:36克氢氧化钙:0.17克
判断:(1)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2)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
〔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过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教师活动〕指导阅读教材第134页:如何确定某溶液是饱和溶液?
(四)总结、扩展
(1)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分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不给定条件可分为浓溶液、稀溶液。
(2)扩展练习:试判断:
①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②在一定温度下,向硝酸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如果溶液质量不变,则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③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中的溶质多。
④一定温度下,溶质的质量不改变,则无法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⑤一定温度下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一定不能继续溶解硝酸钾。
⑥两种不同溶质的饱和溶液混合,依然是饱和溶液。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5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
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
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
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写史论一般都要使用例证法,以论带史,以史证论。如果我们不看下文,推想一下作者接下来应该写什么内宾呢?
明确:写庄宗如何得天下与如何失天下的内容。
4.读课文二三段及注释,筛选下列信息:
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边讲边译,将翻译融入讲析中)
明确: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三支箭分别代表他的三个仇敌,一个是梁,一个是燕,一个是契丹。
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翻译,强调“函”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作动词,译为“用木匣子装……”
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5.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找同学翻译。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6.课文是如何表现他的“忧劳”的呢?
明确:“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这段记叙写得较细,有何作用?
明确:目的是说他的成功与其不断的努力分不开。这里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7.从极盛到极衰,作者运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对比的论证方法。
找出课文中运用对比进行论证的部分。
明确:第三段的前两个大句子,和第四段开头两个句子。
(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一扬一抑的写法。读出语气,一赞一叹。)
8.由极盛到极衰,作者在感叹之余发出这样的疑问:“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句话是什么意思?(翻译)
明确:前一句是反问句,意思与字面相反,意为“不是得之难而失之易”。第二句,意为“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回应论点。(强调“抑”,“本”字义)
9.小结:这一部分作者采用对比论证(极盛与极衰)和例证法(李存勖的成败)。
10.学生齐读第四段,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哉?”翻译。结尾一句,以问句结束有何作用?
明确:引人深思,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的治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五、总结:
全文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句来谈,因此这句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六、本文是从序文的角度命题的,《六国论》《过秦论》是从史论的角度命题的,如果也从史论的角度给本文命题,而且也有一个“论”字,怎样改好?
如:《兴亡论》等。
七、本文语言特点。
本文的语言最突出的特色是抑扬顿挫的笔法。以第三段为例,本段文字句式上有问句,有叹句,有骈句,有散句,有长句,有短句,读起来就有了抑扬顿挫的效果。从内容上看前一个大句子写的是“盛”后一个大句子写的是“衰”,读时注意语气。问句读上扬调,叹句读下降调。
八、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三段。
2.课后练习题四
高考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15篇素材稿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