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的教案设计
好的教案应该有合理的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好的六年级的教案设计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六年级的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
一、班级现状分析
本班学生通过前五年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比较感兴趣,基础知识掌握比较扎实,平时能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但班级中也有个别学生由于低年级时的基础不扎实,以致于现在的成绩很不理想。本学期将教给学生合理的学习与复习方法,奠定好良好的语文基础,使他们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
1、进一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言积累习惯。
4、通过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拓宽知识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会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
三、教材重点难点
1、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精读课文的学习中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
2、针对教材中的习作训练,开展一些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提供写作的素材。
3、注重课内知识向课外的延伸,力争使课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加强训练,方法多样,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2、持之以恒,不断地加强积累。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4、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理解能力。
5、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并在自学实践中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2
一、激情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教师板书:石灰吟。朗读课题。
顺势解题:
(1)吟是一种古诗的体裁。比如。有吟诵、赞美之意。
(2)看着这个诗题,你会有怎样的疑惑?
2、教师过渡:是啊,司空见惯的石灰有什么值得赞颂的?听录音朗读古诗。
二、教师范读,初步感知
1、教师朗读,提出要求:认真倾听老师的朗读,关注老师读书的节奏、停顿、语气的变化。
2、听着老师的朗读你是不是也有跃跃欲试的冲动呢?放开来,自由读读吧!
3、指名读。老师有两个低得不能再低的要求:1、能读下来。2、声音响亮地放开来读。
教师及时的评价:
(1)读下来了,而且还超越了老师的要求,谢谢你打响了头跑。
(2)符合要求,恭喜过关。
(3)他试图在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这种大胆尝试的精神值得肯定。
4、教师范读。之后师生互换读。
5、指名读。教师评价:有板有眼。已经不是在读字了,而是在读诗了。
6、集体齐读。
三、走近石灰,了解古诗大意
1、于谦笔下的这首诗,简练地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
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和珊瑚礁、大理岩的成分一样,将我放入石灰窑中与焦炭混合在一起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
(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
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运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吗?(每一次的敲打一定是很疼的。石灰被铁锤击破了头,砸断了腿。被凿子挖开的心,掏出了肚。)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
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理解“若等闲”——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发出一句呐喊吗?(让烈火来得更猛烈一些吧!我根本不在乎!)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
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
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5、引导朗读:这次我们读书的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
6、指名朗读,教师相机评价——敬佩之情早已在你的朗读中流溢了出来。
石灰听了你的朗读,一定会感谢你的!
四、走进石灰,体验于谦的坎坷人生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留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在字里行间隐隐的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28字,猜测一下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大胆猜,只要有理由,有根据。只有你不敢的,没有老师不能承受的?
3、周围合作,大胆猜测于谦会是个怎样的人?
4、组织交流:
(1)一定遭遇过挫折与打击。
(2)一定是个打不倒,压不垮的人。
(3)一定是个为人正派的人。
(4)一定是个刚正不阿的人。
(5)是一个不同流合污的人
5、于谦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出示材料: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人——今杭州。中进士,任地方官十几年。在任期间,于谦严格执法,廉洁奉公,救济灾荒,关心百姓,具有很高的威望,同时也公元1449年,明英宗贸然率大军出征与北方的瓦剌军作战。土木堡一战明军大败,50万人马全军覆没,明帝英宗被俘。于谦临危受命任兵部尚书,扶英宗之弟为景帝,并亲自督战五昼夜打败了瓦剌军,赢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也得以归国。可是回朝后,于谦不仅没有受到嘉奖,反而遭到朝中恶势力的迫害,以叛逆罪被杀害。曾有人劝其逃离,但于谦一生正气。
6、刚才发言的同学,你从这段资料中,找到了印证了吗?
7、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与际遇的预兆。
8、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学生交流,如:于谦是个很有志气的人,从小就怀有精忠报国的理想,就想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学生诵读)——教师评价: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听了你的朗读,彼时的于谦一定会和你成为好友。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学生交流,如:嗨,我于谦一生清清白白,为国为民,总算无愧于自己年少时的誓言。)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怎样吟诵这首少年的诗作——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这是于谦最后的深情呐喊。铮铮铁骨,浩气长存,这是于谦一生秉性的再次体现。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后人评价他:“有巍巍定难之功,有侃侃立朝之节,有孜孜及民之惠,有徼徼律贪之洁。”今天我们学习他的《石灰吟》,就是学习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
五、总结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同分为11个模块,内含一个期末分析模块,每个模块分两个单元。一般的,Unit1呈现要学习的语言内容,Unit2提供任务型练习,包括一首歌谣或小诗。歌谣和小诗的学习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节奏感,二是提高学生发音准确性,三是通过这些英语国家儿童所熟知的歌谣介绍一定的西方文化。不常用单词不要求掌握。在本册,我们要跟着大明去美国访问,了解一些美国的情况,初步了解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的生活。我们将进一步学习以前学过的语句结构、技能等,并将学习根据图片独立地写出完整的语句。我们要进一步复习语音,学习语句和语篇中的语音表达。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继续任教六年级教学班,学生人数共有73人。根据前一学年的素质水平检测结果看,两个教学班的.英语成绩存在一定的两极分化,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个别男学生养成了英语懒学厌学的坏习惯,对英语学习有一定抵触心理。大部分女学生基础较扎实,成绩较稳定,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优秀率。但仍有少数学生在学习上有“拉后腿”现象,成绩起伏大,心理承受力较差。六年级是小学阶段最后冲刺总复习的一个学年,学生的心理生理也都将会发生一定变化。
三、教学措施
六年级学生心理趋于大人,教师课堂用语稍有不慎可能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因此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尤为重要;在课堂上尽量的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汉语;合理确定教学要求。不要求学生自由地说出课文所有内容,甚至不要求能自由地朗读课文。纠正控制性错误,不纠正非控制性错误。多表扬多鼓励。用点读笔、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图、卡片、贴纸等。结合“合作课堂”理念,提倡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的任务,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支配感;鼓励学生们将语言看作是工具,而不是最终的产品,让学生们将注意力集中到充满合作和竞争意识的活动中,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等方式或者运用他们所能的语言(模仿、动作、关键词、图画等)交际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并汇报结果,从而达到“用英语做事情”的目的。尽可能为学生学习语言创造情境。利用图片、模型、实物、简笔画等教具,利用自己的手势、动作、表情等体态,利用CAI课件、录音、录像等现代教学设备,使英语教学变得生动、形象,为英语教学提供各种教学语境和真实的交际场合。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MU1
第二周:M1U2—M2U1
第三至四周:M2U2—M3U1(双测)
第五至六周:M3U2—M4U1
第七至八周:M4U2—M6U1
第九至十周:M6U2(期中检测)
第十一周:讲评M7U1
第十二至十五周:M7U2—M8U2(结合模拟测试卷)
第十六至二十一周:M9U1—M10U2复习模块
第二十二周:期末检测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4
教材分析
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群众发展经济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的古代官的形象,赞扬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先写西门豹通过调查得知邺地贫穷的原因;然后重点写西门豹巧破迷信,最后写西门豹发动人民兴修水利,使庄家年年得到好收成。
选编该课文的目的:1、学习抓住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
2、使学生从小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学情分析
1、本班有48位学生,有6位学生学习成绩优秀,有12位学生学习成绩良好,有10位学生学习成绩合格,其余的都很差,有的连写字都还不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少,平时不愿交流。平时的作业或测评,及格率几乎不超过60%,将近有10个学生平时成绩在10分上下,甚至有的要从基本的识字、写字开始。为此几乎所有的都得从头来。
2、形成这样的原因:(1)原任课教师不重视。(2)学生的资质差,有弱智的。(3)学校与家长缺少沟通,使认识上产生距离。
3、如何理解西门豹的办法妙在哪里?(由于学生基础差,不易理解)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闹”的在文中三个句子中的意思。
3.了解西门豹为民除害的事迹,知道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敢于破除迷信,为民办实事的好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教学的难点是:知道西门豹是如何将计就计惩治首恶,破除迷信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揭示课题:
同学们,距今2000多年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地方官名叫西门豹(板书,并学习生字“豹”),虽然他官职很小,却一直被人称颂。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通过课文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引疑
1.听课文录音,
思考:课文写了西门豹在什么地方为当地百姓做了哪些好事?
2.检查生字、新词学习情况,再读课文
3.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
三、学习“单元提示”,指导分段
1.学习“单元提示”,明确抓重点段分段的步骤,方法。
2.再读课文,根据刚才的问题,找出重点段,给课文分段。
四、研读课文第一段
1.西门豹到了邺地,发现那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于是展开了调查,现在请同学们来研究西门豹所作的调查,分析造成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大原因,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研究出来的?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
2.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1)巫婆官绅给河伯娶媳妇
(2)年年闹旱灾(板书)随机解释“闹”在三个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3.共同讨论,写调查报告
4.交流
五、练习拓展:
修改调查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研读第二、三段
1.西门豹是邺的地方官,他了解到巫婆官绅祸害百姓的事实后,可采取归些办法惩治他们?
2.但西门豹采取了什么办法?他的办法巧妙在哪里?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从西门豹的言行中去研究
3.小组汇报学习成果,教师适当引导,重点研读三个重点句,品析词句,边读边体会西门豹的将计就计。
(1)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说完,他叫卫士抱起巫婆,把她投进了漳河。
(2)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么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那个人投进漳河。
(3)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么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催吧!”说完又叫卫士把他们扔下漳河去。
4.想象说话:漳河边上的百姓看了事情的以过会怎么说?
5.西门豹还为百姓做了什么事?
三、总结,领悟人物品质:
现在谁来说说2000多年前的西门豹为什么到现在还被人称颂?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运用图形的变换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2、结合图案设计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设计图案中的作用,体验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重点难点:
1、能够有条理地表达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教具学具:
三角尺、直尺、彩笔、圆规、硬纸板、剪刀、图钉、胶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生活中美丽的图案。
2、你看到的这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你有何感想?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制作美丽的图案。
[通过欣赏生活中美丽图案,激起学生对美丽图案的探究-,唤起学生制作图案的兴趣。]
二、观察、分析图案
1、课件2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图案。让学生观察后说一说这些图案是如何得到的,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变换方式得到的?
[通过再次欣赏花瓣图案,观察分析图案的构成,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体会图案设计的基本过程。]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4、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自由讨论,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法交流。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和操作相结合,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研究空间图形的能力、初步的空间观念,体验活动成功的喜悦。]
5、课件出示
笑笑能将线面的图1变成图2,你知道她是怎样做的吗?(同桌交流后回答)
6、教师小结
其实很多美丽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的图形通过变换而来的,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找到其规律。
三、设计图案。
独立完成书37页练一练1题、2题。
四、课堂小结
1、同学们,这节课你们互相学习、互相合作,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给大家说一说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感想?
2、教师激励学生,提出希望。
通过课堂小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愉悦,知道自己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不足,今后应该注意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
小组合作设计图案。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
2掌握正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
3学会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关联):知道关联是什么意思吗?
生:指事物之间有联系。
生:也可以指事物之间相互影响。
师:对,关联就是指事物之间发生牵连和影响。
师:能举一些生活中相互关联的例子吗?
生:天气热了,我们身上穿的衣服就少一些;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就会多一些,气温与我们穿的衣服是相关联的。
生:我的考试分数多了,爸爸妈妈就很高兴;如果少了,他们的脸上就会阴云密布,所以我的考试分数与家长的脸色也是相关联的。(其他学生大笑)
生:我想姚明打球时,姚明的动作与防守他的对方队员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即姚明怎么动,对方总有一个相应的对策,不可能永远不变。
这时,一名学生干脆带着他的同桌走到讲台上,两个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做起了学生经常玩的推手游戏,即一人推手,另一人立刻向后闪开。然后这位学生说:“我们刚才的动作也是相关联的。”
生:上星期,我们班举行智力竞赛,每个小组每答对一题就得到10分,答对两题得到20分……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也就越高。因此,我认为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也是相关联的。
二、新授
师:好一个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相关联!我们把它们的情况列成下面的表格,可以吗?
师:从这个表格中。你还知道什么?
生:答对一题得10分,答对两题得20分,答对三题得30分……
师:表中有哪两个量?它们的关系怎样?
生:答对的题目与最后的成绩,它们是两个相关联的量。
师:你们能够从中发现什么规律?
生:从左向右看,答对的题目越多,分数就越高;从右向左看,答对的题目越少,成绩就越低。
师: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答对的次数扩大多少倍,得分也随着扩大多少倍;反之,答对的次数缩小多少倍,得分也随着缩小多少倍。
师(小结):也就是说,成绩随着答对的次数变化而变化,像这样的两个量也叫做相关联的量。
师:你能在这两种量中,找到一组对应的数吗?谁能说说在成绩和答对的次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的比吗?比值是多少?
(随着学生的回答,师板书:10/1=10、20/2=10、30/3=10、40/4=10……)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算出比值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怎样,它们的比值不变。
师:这个比值实际上就是什么呀?(板书:每题的分数)
师:你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吗?
板书关系式:成绩/答对的题目=每题的分数(一定)
师:我们再来看一道题目。请每个小组的小组长,将桌上信封中的信息单分给每一位同学。同学们可以根据上面的四个问题进行分析,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如果你们遇到了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老师非常乐意帮助你们。(投影出示例1)
1表中有()和()两种量。
2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3任意写出三个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算出它们的比值。
4比值实际上表示(),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学生交流汇报,师板书关系式)
师(指着刚刚学习的两个表格):这是我们刚才分析过的两个表,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两个相关联的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逐一板书,最后由学生通过看书,归纳出正比例的意义,由此完成概念教学)
反思:
从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课,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基础,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情境,课堂气氛活跃。
以往教学此内容时,学生理解相关联的量仅仅局限于“比值一定”,与后面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教学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因而教学收效不大。此次教学,首先从教学目标上进行修改,增加了第一个教学目标,即“理解什么是相关联的量”。教学设计大胆开放,真正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教材的重点并不一定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抽象的数学知识赋予了浓厚的现实背景,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教学强调接受、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似在新授之前浪费了不少时间,实则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使学生有了更多自主、个性探究的机会,值得借鉴与提倡。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7
教学内容:教材14页例4和练习二余下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柱的侧面积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圆柱的表面积怎么求?(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3、练习二第14题:根据已知条件求出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只列式,不计算)
二.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做完后,集体订正。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由此指出: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①侧面积: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1758.4+314=20__.4≈20__(平方厘米)
5.小结:
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积,求用料多少,一般采用进一法取值,以保证原材料够用.
三、指导练习
1、练习二第9题
(1)学生通过读题理解题意,思考“抹水泥的部分”是指哪几个面?(侧面和下底面,也就是只有一个底面积)
(2)指名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于课堂练习本上。
2、练习二第17题
先引导学生明确题意,求用彩纸的面积就是圆柱的表面积减去(78.5×2)平方厘米,再组织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3、练习二第13题
(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2)学生独立完成第13题:计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表面积,并指名板演。
4、练习二第19题
(1)学生小组讨论:可以漆色的面有哪些?
(2)通过教具演示,使学生明白圆柱及长方体表面被遮住的部分刚好是圆柱的三个底面积。因此,计算油漆的面积就是计算长方体表面积与圆柱侧面积之和减去圆柱的一个底面积。
(3)提醒学生将计算结果化成以平方米为单位的数,并可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10、15、20题
第三课时教学反思
学生有上一节课扎实的表面积教学作基础,这节课例4的学习显得十分轻松。在这一环节,学生共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求做这样一顶帽子需要多少面料,也就是求哪几部分的面积总和?”“结果20__.4按四舍五入法保留整十数应该约等于20__,可为什么教材中应是约等于20__?”我在此环节,将教学重点放在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所求问题到底是求什么,即要求学生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教学完例题后,运用一组选择题,提升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题目如下:
做通风管需要多少铁皮
圆柱形水池的占地面积
做无盖的圆柱形水桶需要多少铁皮
做圆柱形油桶需要多少铁皮
卫生纸中间硬纸轴需要多大的硬纸板
求水池底部和四周贴瓷砖的面积
压路机滚筒滚动一周的面积
(1)求侧面积;(2)求1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3)求底面积;(4)求2个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和
指导练习内容较多,难以在一课时完成,所以准备再补充一节练习课。
两个惊喜
1、没想到班上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袁文杰)通过比的知识发现了底面积与侧面积之间的倍数关系,从而利用这一关系提高求表面积的速度。因为底面积=πr2,而圆柱体的侧面积=2πrh,所以S底:S侧=(πrr):(2πrh)=r:2h,2S底:S侧=r:h。当已知圆柱体底面半径和高求表面积时,如果先求出圆柱体侧面积,就可用侧面积÷h×r快速求出两个底面的面积,从而提高计算速度。
2、没想到班上居然有一名同学(数学科代表江赐阳阳)会用课前我查找资料中所介绍的转化方法来推导圆柱体的表面积。在他的带领下,同学们推导得出新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体的表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底面半径)。正因为了解到这种方法,在练习中计算已知底面周长3.14米,高5米,求表面积时,全班前30名同学完成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采用了这种方法,体现出这种方法对于已知周长和高求表面积的简便之处。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8
设计理念
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__。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教学准备
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__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
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
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
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
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
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
①、自由读第一节。
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相机理解“死”与“活”
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
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
2、学习2、5节,出示: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
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
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__的傲慢神态。
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
师生合作读。
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3、自主学习3、6节,4、7节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__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9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页“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1、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2、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
【教具准备】
CAI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说明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本主题图:幼儿园大班30人,小班20人,把这些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2、请同学们想一想:你认为怎么分合理?说一说你的分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题目:这筐橘子按3:2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用小棒代替橘子,实际操作)。
(2)记录分配的过程。
(3)各小组汇报:自己的分法。
大班小班
3个2个
6个4个
30个20个
…………
2、出示题目:如果有140个橘子,按照3:2又应该怎样分?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3)比较不同的方法,找找他们的共同点。
方法一:
大班小班
30个20个
30个20个
…………
方法二:画图
140个
方法三:列式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
(还会出现用整数方法来列式计算的。)
3、小结: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选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巩固新知。
完成课本第55页:
1、独立试做:试一试
2、独立试做练一练的1题、2题,3题抢答,并说明理由。
四、知识拓展:数学故事。(共同探讨方法)
五、总结:1、学生看书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提出自己还有些疑惑的问题。
六、【板书】
比的应用
3+2=5
140×=84(个)
140×=56(个)
答:大班分84个,小班分56个,比较合理提供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
这一过程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时间,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会不断调整一次分配的数量,不断的产生新的解题的策略,理解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的意义。
有上面小组合作的经验与发现,这次可以操作、画图、列式等不同的方法来分,从实践中发现规律,理解部分量与总量的关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能及时的发现不懂的,理解不好的问题,便于及时处理。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0
1.写下所编对话2.完成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Unit4IntegratedskillsIt’s+adj.todosthItsaysthat据说Sth.happentosb.某人出了某事
反思
【当堂巩固】
A.选择题:
()1.Without___________aword,heleft.
A、sayingB、talkingC、speakingD、telling
()2.please______whobrokethewindow.
A、lookB、findC、findoutD、lookat
()3.______goodtimetheyhadyesterday!
A、HowB、HowaC、WhatD、Whata
()4._______usefulinformationitis!
A、HowB、howaC、whatD、whata
()5.Eachofthestudents________anEnglishbook.
A、hasB、haveC、thereisD、thereare
()6.There_______apairofred______underthechair.
A、is,shoeB、is,shoesC、are,shoesD、are,shoe
()7.Thesearen’t________cards,they’re_______
A、ours,theirB、our,theirsC、our,theirD、ourstheirs
()8.It______himanhourtoplaybasketballeveryday.
A、spendsB、tookC、costsD、takes
()9.Doesthisbookbelongto______?
A、meB、mineC、ID、my
()10.______knowsanythingabouthim,becausehenevertellsus_____abouthim.
A、Nobody,somethingB、Nobody,nothing
C、Nobody,somethingD、Nobody,anything
B.根据句意或用括号中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Sandylikestravelingverymuch,shewantstobea______(导游)whenshegrowsup.
2.Howmany______arethereinaman’sbody?206.
3.Thereare______(goldfish)inthetank.Howlovelytheyare!
4.Howmany______arethereinaminute?Sixty.
5.______(be)everythingreadyforyourfactsheets?
C.动词填空:
1.I’mfrightenedof______(travel)byplane.
2.What________(happen)toyoujustnow?
3.Thankyoufor_______(write)tome.
4.It’sinteresting________(look)afterthebaby.
5.It______(take)us3hours_______(finish)theworkyesterday.
6.Iwillgotothelibrary________(learn)someanimals.
7.Andyiscrazyabout________(dance).
8.ThefollowingSaturday,we_________(visit)thegreatmuseum.
9.Healwayspractises________(speak)Englishinoroutofclass.
Pronunciation
【自学探究】
(上课前预习一下课文,对你可有帮助啦,行动起来吧!)
一、试着读出下列单词:
openedworkedsearchedneededlistened
enjoyedlovedplayedshoppedvisited
二、根据所给汉语提示写出单词:
1.Wehearda_______(奇怪的)noise
2.Thepoliceare_______(搜索)theforestcarefully
3.“Doesthatkey_______(属于)toSandy?”“Yes,itdoes”
4.Danielisavery_______(努力的)student.
5.Whatfine_______(天气)!Let’sgoforawalk.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1
课题:
只有一个地球
授课时数:
2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
课文感知与初步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写10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增强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本课“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本课“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运用,感受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提问法、合作探究等
教具准备:
优盘、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出示地球图)同学们,关于地球,你知道什么?(生自由说)关于地球环境的问题,环保专家们早就意识到了,在1972年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专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只有一个地球。这成了当时环境会议的主题,也成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课题,看老师写课题。
2、指名读题(哦,你强调了。你重读了。强调了唯一性)是的,没有第二个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全班齐读)
二、初读,梳理脉络
1、作者为什么要以“只有一个地球”这句口号为题呢?让我们到文中去寻找答案。请
大家翻开书,自由地读一读课文,文中有不少生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检查字词读音,指导写词语。读句子。
3、指名交流,课文写了关于地球哪几个方面的
内容。
师随机板书: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保护地球。
谁能够看着板书,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说一说呢?
4、师小结:在读这一类说明文时,可以先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再把这几方面内容连起来说一说,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感悟“美丽渺小”,学习说明方法
1、师:课文哪几段写了地球美丽而渺小?仔细地读一读1-2段,把写地球美丽渺小的句子画下来,并想想作者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交流。
句1:说说你的感受。对着图引读。“纱衣”为什么打引号?你知道这“纱衣”指什么吗?从这个打比方,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来描写地球美丽的外形,请大家批注在旁边。蓝色和白色的纹痕是什么呢?地球正是有了水,才有了生命之源;而大气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氧气,还为我们抵挡了宇宙辐射。读到这,你觉得这句话仅仅是在写地球美吗?(读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出示图片,齐读句子。
句2: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作比较)
抬头可看见的星星都数不清,看不见的更是无数,同茫茫宇宙相比——
句3:地球又是一个半径只有6300多千米的星球。(列数字)
半径六千三百多千米,大不大?为什么?所以句子中用了一个“只有”。
句4: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打比方)
3、引读:课文先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为我们描摹出一位美丽的地球母亲,读——,再来用做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地球渺小这一特点,读——,以后我们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用上一些恰当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
4、茫茫宇宙中,只有这美丽而渺小的地球孕育了生命,难怪作者说——只有一个地球!
四、感悟“资源有限”
1、正是因为地球只有这么大,并且不会再长大,所以,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也显得十分有限,你们知道地球上都有哪些自然资源吗?(理解:可再生、不可再生)
2、这么多的资源,可作者为什么说资源有限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自然段,找出原因,并在体会特别深的句子旁,写下你的感受。
3、生读句子,谈感受,抓重点的词语理解,并朗读。
句子1: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学生说感受。照这样说,是不是地球上的资源就不能开采了呢?(是不能不加节制)什么叫不加节制?不加节制这个词,准确地告诉我们,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好好利用。大家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注意用词准确,表达恰当。(板书:用词准确)
句子2: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
学生说感受。什么是“生态灾难”?你知道哪些生态灾难?造成这一系列生态灾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举例)这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很准确?(随意、不顾后果、滥用)
出示句子1和句子2,你发现这两个句子结构上还有什么特点?(使用关联词语,结构严谨)板书:结构严谨
4、联系资料,加深理解。
出示资料,来看看地球每天在发生着什么变化吧
看到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感受?人类的不加节制、不顾后果正在毁灭自己,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听到你们的朗读,看到你们的表情,老师的心情是那样沉重,难怪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读: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也太容易破碎了!“
五、总结。
面对人类的摇篮,你一定有许多的话想说给人类听,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板书课题)(生齐读)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生齐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记住--(齐读)
宇宙空间大得很,有数不清的星球,会不会有一个像地球一样适合居住的其它星球呢?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教学反思: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理解课文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学习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
4.把课文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作者想象的奇妙。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播放以花为主题的音乐片段(如民歌《茉莉花》、世界名曲《花之圆舞曲》等),让学生静静倾听,并谈谈听曲的感受。
教案 导语:同学们,老师刚才给你们播放了几段乐曲,它们都是以花为主题的,有民歌,有流行歌曲,还有西方的古典音乐。你们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出了曾经见过的花朵的模样呢?这些都是名副其实的“花之歌”。今天我们要学习纪伯伦的《花之歌》,这是一首散文诗,是一首花的赞歌。学习这篇文章,也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就像刚才大家听那些美妙的音乐一样。
2.出示课题,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题并引发思考。
思考:“花之歌”,单从字面上看,我们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它会唱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中的《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另四首是《美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浪之歌》。纪伯伦的散文诗充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礼物”。
2.听音频朗读,一边听,一边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3.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标注读不通顺的地方。
(1)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碰到不会读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预设难词:[苍穹]天空。[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泛指帽子。
[祭献]祭祀供奉。[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很浓。[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的大。朋,伦比。
[心驰神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或思慕之极。
[顾影自怜]望着自己的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孤,单独。孤芳,单独的一枝花。
(2)各自练读,或小组内采取喜欢的方法朗读。
可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感知形象。要从整体感知花的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要读得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及语气的轻重抑扬,要体现出散文诗的抒情性。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从中感受到的花的形象,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_______的花。
预设: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是引发学生思考,把握主要内容。回答可能是:美丽的花、永远变化的花、可当礼物的花、自由的花、快乐的花……
2.教师出示“自主学习卡”,小组合作探究。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花,带给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花在诗人的笔下到底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自主学习卡
(1)议一议:读“阅读提示”,思考其中的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文中的“我”是花?
(2)说一说: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理清课文的思路,再分别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想一想:这篇课文只是单纯地写花吗?作者在花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4)学一学:课文中的语言十分优美,恰当地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请标示出相关语句,借鉴写法,进行仿写训练。
3.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1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第一人称叙述。虽然文中并无一个“花”字,但通过文中的“我”可以很容易理解本文把花当作人来写,说出了花的话,唱出了花的歌。特别是本文的前四段,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花的特征。可让学生分别说说从第1—4自然段中可以看出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在第1自然段中,“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花开花落的循环往复。
第2自然段交代了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那一朵朵花儿就犹如绿草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第3自然段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第4自然段是说花的功用,它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上的装饰,还可以作为葬礼上的祭献。
(2)汇报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2、3小题。
预设: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划分文章层次。比如课文前四个自然段都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绘,具体描述了“我”是什么,所以这几个自然段可以归纳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三个自然段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可以归纳为第二部分。但划分层次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这部分对花的形象展开了描绘,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贡献。
第二部分(第5—7自然段):这部分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绘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围的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着世界无私地给予的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和行动。
过渡:通过划分课文层次和概括主要内容,我们也感受到了作者并不只是单纯地描写花的生长与美丽,而是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也就是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那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花的身上又寄寓着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遵循自然的规律,积极、乐观、向上等。)
(3)仿写训练,交流“自主学习卡”上的第4小题。
过渡:这篇文章以花的口吻展开,把花当作人来写,通篇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另外读这篇文章时,我们能发现文中大量使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排比。排比的运用,使文章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又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还可以深化文章的中心。同学们也来试一试,展开想象,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草、彩虹、雪、雨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仿写句式: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我是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诵一诵,把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读出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请同桌评价。
预设:指名朗读,要求学生用欣赏性的语气,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来读。组织其他学生自由评议。
四、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他热爱大自然,故乡的秀美风光赋予他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在纪伯伦的心目中,祖国黎巴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所以在他的笔下,风、雨、浪、花,无不具有生命力。大家在课外可以找来他的其他散文诗作品读一读。现在,我们来读一读课文后面“阅读链接”里的文字,看看纪伯伦笔下的风又是怎样的形象。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你时而歌唱,欢笑;时而又悲叹,哭号。我们能听见你的声音,却见不着你的面貌;对于你,我们能觉察出,但却看不到。你仿佛是爱情的海洋,淹没了我们的灵魂,抚慰着我们宁静的心。
你逢山而升,遇谷而降,在原野上则伸展开去,浩浩荡荡。升时,可看出你的刚毅、坚忍;降时,可看出你的谦恭、礼让;伸展时,则显示出你的轻盈、灵敏。你犹如一位尊贵而仁义的国王,对下层弱者显得和蔼可亲,对倨傲的强者则威风凛凛。——选自黎巴嫩纪伯伦的《啊!风》,冰心译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这个文段的叙述方式和《花之歌》有什么不同。(《啊!风》使用的是第二人称,《花之歌》使用的是第一人称。)
(2)风在作者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变幻莫测、刚毅、坚忍、谦恭、礼让、轻盈、灵敏、和蔼可亲、威风凛凛……)
(3)找出文段中想象奇特的地方,读一读,说说你的感受。
五、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人生就是一朵花,失意时不要顾影自怜,得意时不要孤芳自赏。不论失意还是得意,我们的心中应该总是开满怡人的鲜花。今天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读散文诗的一些方法,比如说欣赏性地朗读,想象画面。我们更欣赏了纪伯伦优美、亲切、隽永的文字,这些文字就像一首歌,萦绕在我们的脑海、心中。今天大家的表现很不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出示课件)
爱诵读的你,可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读出花的美、花的精神。
爱绘画的你,可以画出花的色彩、花的形态、生活中的花。
爱写作的你,可以写出花的韵味、花的追求。
爱国学的你,可以搜集诗词,感受花在人们精神生活中的地位。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认识图形和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2、启发学生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之间的联系。
3、引导学生探索规律,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提高计算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问题的相关过程,体验迁移类推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数学、乐学数学的情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图形和数字的对应关系,并结合图形的变化规律,发现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难点:
探索规律并验证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形若干。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出示算式:1+3+5+7+9+11+······+=(?)你能快速口报出结果吗?观察这道算式,这些加数都有什么特点?
二、探究新知
1、化繁为简初步探究(1)1+3=()1+3+5=()1+3+5+7=()算出结果。观察算式与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1、它们都是从1开始的连续奇数数列求和。
2、它们的和是一个数的平方。)
(2)像这样的算式会有什么奥妙呢?今天我们就借助小小的正方形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列求和的奥妙(板书课题:数与形)
教师演示1可以表示1个正方形,1+3可以用1个正方形和3个正方形拼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是几行几列呢?(2)数形结合在拼好的稍大正方形、较大正方形上涂一涂,分别找出加数1、3、5在图形上怎么表示?一个数涂一种颜色。
(3)观察算式与图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规律:1、这样的数列求和: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2、每多一个加数,图形上会增加一个“L”形。
3、和是一个数的平方,这个数是组成正方形行与列小正方形的个数。(正方形边长))(4)利用规律完成练习1+3+5+7+9=1+3+5+7+9+11+13=()=9的平方11+9+7+5+3+1=3、深化规律,探究求和通式(1)引导;
1+3=2的平方,结果中2的平方,这里的2与哪个加数更为紧密?(3+1)÷2=2(2)学生推出1+3+5=3的平方(5+1)÷2=34、独立验证求和通式1+3+5+7+9=1+3+5+7+9+11+13=三、深化练习1+3+5+7+9+11+······+=(?)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受益、出人意料、目瞪口呆、饶有趣味”等词语。
2、读懂课文描写的故事,理解怀特森先生独特的教学方法,体会到一个人具有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怀疑能力的重要性。
3、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的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怀特森老师运用与众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具有怀疑精神的做法。
教学难点:
探究怀特森先生使我的老师的原因。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学生读题,说一说什么样的老师才称得上的老师?(严格要求、关心爱护学生、教学方法独特、把学生当成自己孩子的老师是的老师……)
2、学生回答后小结: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好老师的标准,作家大卫、欧文认为谁是他的老师呢?
板书:怀特森先生
3、导入新课:为什么这位老师是作者的老师?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一位的老师?让我们看看教案 导语给我们提出的要求,画一画。
4、教师导读: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中,只要大家认真阅读,很快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的。
二、指导自读,初读感知。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自学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我”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3、汇报交流
(1)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读准字音。
编造破绽强调教训驳倒论证权威糊弄
出人意料侃侃而谈目瞪口呆想方设法深信不疑饶有趣味受益终身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说怀特森先生是怎样的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三、探究个性,质疑“”。
1、看来作者认为的老师就是科学老师怀特森先生。但作者一开始就这么认为吗?
出示句子:怀森特算哪门子老师?
思考: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这种老师不算什么老师。这种老师不配当老师。这种老师根本不符合好老师的标准。……)
2、怀特森先生究竟做了什么让我们这么生气,这么气愤?默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学生交流。
感悟读句子: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1)怀特森先生编造上课内容,有关猫猬兽的一切都是他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没有存在过。
__如果你的老师也编造内容来上课,把错的知识教授给你,你遇见过这样的老师吗?而怀特森却真的是这样的老师,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2)我是完完全全按照怀特森先生所说的写却得了个大大的红叉。测验不及格。
__如果你认真听讲,认真答题,结果却是零分,你会怎么想?而怀特森却真的这样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3)班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及格,如果有一两个有困难的同学是正常的,但全班都不合格就说明老师的教学有问题了。
__而怀特森先生却为自己的行为理直气壮的回答我们,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的确如此,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我们试卷的零分是要登记在他的成绩记录簿上的。这意味着什么?但怀特森先生真的照做了。所以我们全都气炸了,一起读: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
4、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最初在我心目中不可理喻的老师,居然成了我心中“的老师”。
四、探究“”,释怀“”。
1、怀特森先生的种种举动真是让人出乎意料,不可思议。他这种举动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默读课文第5--7自然段,找出有关句子。
2、课堂交流。
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句子来回答
(1)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观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2)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
(3)怀物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3、他是用怎样的教导让我们明白了原委,改变了看法呢?让我们学着用怀特森的语气解释给同学们听,化解下我们之前的气愤。要求:先写一写,再说一说。
①出示句式: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你们应该()啊!
我之所以(),是希望()!
(①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头盖骨呢,你们应该提出质疑啊!我之所以编造假的内容,是希望你们能学会思考,而不是只相信我说的。②我既然告诉过你们有关这种动物的一切都没有遗留下来,那么怎么会有这种动物呢,你们应该反驳我啊!我之所以给你们打零分,是希望你们从中吸取教训,学会思考,一有疑问马上指出来。③学会思考,而不是让脑子睡大觉,而是要------时刻保持警惕,提出质疑,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我之所以欺骗你们,是希望你们明白老师的话也并不一定是对的。)
②学生说,老师板书: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学会质疑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4、小结:是啊,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并敢于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反驳,从而证明自己的想法,这是一种质疑精神。
5、听了怀特森先生的解释,你们还气愤吗?你们认可这样的老师吗?
6、小结:原来怀特森先生是想通过这节课启发我们学会怀疑,学会思考,学会判断,而真正的质疑是要在课堂上随时保持警惕,一有疑问马上提出来,培养自己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怀特森先生真是用心良苦啊,他的教训真让我受益终身啊。
7、用赞美的语气朗读第7段
8、怀特森先生用了如此独特的、巧妙的方法教会了学生求真务实,不愧是一位——(齐读课题)。
9、怀特森先生的这种做法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当我把怀特森老师的做法介绍给一位朋友时,朋友是这样评价的。
①出示
“他怎么能这样来糊弄你们呢?”
对于朋友的评价,我是这样说的
“不,你的看法错了。”
②小结:从作者的坚定的眼神以及肯定的语气中,怀特森生先生是的一位老师,是一个极具个性,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的老师。
五、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不迷信权威的事例。(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通过试验证明重的铁球和轻的铁球是同时落地的。《画家和小牧童》中敢于给戴嵩指出错误的小牧童,《臭苹果》……)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具体的一件事,为我们阐述了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道理。科学需要怀疑,需要“冒险”,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具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3、作业:学习写法,写一个用一事例论证一观点的片段。
4、推荐图书:《第一家爸爸银行》(大卫。欧文)
板书设计:
21、我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独特
哪门子老师?→的老师!
学会独立思考和判断,学会质疑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会用分数表示有关单位换算的结果;能列式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与除法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构筑探索交流的平台,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4张同样大小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揭示例题
口答题
1、把8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2、把4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3、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块?
怎样列式?板书3÷4
引导: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能分到1块吗?
不满1块那该怎么表示呢?
生:小数或分数
二、实践操作探索研究
师:那怎样用分数表示3÷4的商呢?请大家拿出3张同样的圆片,把它看作3块饼,按题目的要求把它分一分,看结果是多少?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怎样的想的,当学生表述比较好时,教师有选择的.把圆片贴在黑板上,等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汇报一下他们研究所得结果。
(生讲述这样分的理由)
教师总结:
(1)把一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所以就平均分成4份,每人就可分得1/4块,现在一共有3块饼干,每人就可得到3个1/4块,就是3/4块。
(2)如果把三块饼干放在一起分,每人就可以分得3块的1/4,就是3/4块。
总结:把3块饼干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3/4块
板书:3÷4=3/4(块)
师:如果我想把3块饼干分给5个小朋友呢?,每人分得多少块?
学生口述理由。板书:3÷5
师:想想该怎么去分?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下。
指名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板书:3÷5=3/5(块)
师:如果分给7个小朋友呢?
学生口述3÷7=3/7(块)
三、归纳总结,围绕主题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上面的两个等式,你发现分数和除法算式之间有和联系?这也正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生相互交流。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
师:除法算式又可以写成什么形式?
生补充: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a÷b又可怎么写?
生:a÷b=a/b
师:这里的a和b可以取任何数吗?为什么?
生:除数不能为0。
师: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们吗?
生交流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被除数相当于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母,除号相当于分数线。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请大家把书本打开到第45页,马上完成“练一练”的第一小题。
集体校对。
师引导:比较上下两行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导:用分数可以表示整数除法的商,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成两个数相除。
师:接下来请大家独立完成“试一试”两小题。
然后小组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师:把7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生:7÷10=7/10(米)
师:第二个呢?
生:23÷60=23/60(时)
师:独立完成“练一练”的第二题
集体讲评校对。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一题口答
师:完成“练习八”的第三题
学生在书本上完成,
教师追问:把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把2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3份,求1份有多长,可以列怎样的除法算式?
五、课堂作业
完成“练习八”的第二题
六年级的教案设计(格式16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