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数学教案反思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高二数学教案反思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高二数学教案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能借助正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推导出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3、掌握诱导公式在求值和化简中的应用.
【学习重点】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及应用
【学习难点】正切函数诱导公式的推导
【学习过程】
一、预习自学
1.观察课本38页图1-46,当-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时,角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与角2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正切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公式:
tan(2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2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2.我们可以利用诱导公式,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问题转化为锐角三角函数的问题,参考下面的框图,想想每次变换应该运用哪些公式。
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给上述箭头上填上相应的文字
二、合作探究
探究1试运用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正、余弦函数的诱导公式推证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和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探究2若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借助三角函数定义求角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的正弦函数值和余弦函数值.
探究3求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的值.
三、达标检测
1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B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C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Dtan(2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2求下列三角函数数值
(1)tan(-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2)tan240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3)tan(-1574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3化简求值
tan675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765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300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690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tan1080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四、课后延伸
求值:414【导学案】正切函数的诱导公式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2
1.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程序框图的含义,理解程序框图的作用,掌握各种程序框和流程线的画法与功能,理解程序框图中的顺序结构,会用顺序结构表示算法.难点是理解程序框图的作用及用顺序结构表示算法.
2.本节课要重点掌握的规律方法
(1)掌握画程序框图的几点注意事项,见讲1;
(2)掌握应用顺序结构表示算法的步骤,见讲2.
3.本节课的易错点
对程序框图的理解有误致错,如讲1.
课下能力提升(二)
[学业水平达标练]
题组1程序框图
1.在程序框图中,一个算法步骤到另一个算法步骤的连接用()
A.连接点B.判断框C.流程线D.处理框
解析:选C流程线的意义是流程进行的方向,一个算法步骤到另一个算法步骤表示的是流程进行的方向,而连接点是当一个框图需要分开来画时,在断开处画上连接点.判断框是根据给定条件进行判断,处理框是赋值、计算、数据处理、结果传送,所以A,B,D都不对.故选C.
2.a表示“处理框”,b表示“输入、输出框”,c表示“起止框”,d表示“判断框”,以下四个图形依次为()
A.abcdB.dcabC.bacdD.cbad
答案:D
3.如果输入n=2,那么执行如下算法的结果是()
第一步,输入n.
第二步,n=n+1.
第三步,n=n+2.
第四步,输出n.
A.输出3B.输出4
C.输出5D.程序出错
答案:C
题组2顺序结构
4.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表示的算法意义是()
A.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面积
B.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内切圆面积
C.边长为3,4,5的直角三角形外接圆面积
D.以3,4,5为弦的圆面积
解析:选B由直角三角形内切圆半径r=a+b-c2,知选B.
第4题图第5题图
5.(2016•东营高一检测)给出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
若输出的结果为2,则①处的执行框内应填的是()
A.x=2B.b=2
C.x=1D.a=5
解析:选C∵b=2,∴2=a-3,即a=5.∴2x+3=5时,得x=1.
6.写出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的运行结果:S=________.
解析:S=log24+42=18.
答案:18
7.已知半径为r的圆的周长公式为C=2πr,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周长的一个算法,并画出程序框图.
解:算法如下:第一步,令r=10.第二步,计算C=2πr.第三步,输出C.
程序框图如图:
8.已知函数f(x)=x2-3x-2,求f(3)+f(-5)的值,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算法的程序框图.
解:自然语言算法如下:
第一步,求f(3)的值.
第二步,求f(-5)的值.
第三步,将前两步的结果相加,存入y.
第四步,输出y.
程序框图:
[能力提升综合练]
1.程序框图符号“”可用于()
A.输出a=10B.赋值a=10
C.判断a=10D.输入a=1
解析:选B图形符号“”是处理框,它的功能是赋值、计算,不是输出、判断和输入,故选B.
2.(2016•广州高一检测)如图程序框图的运行结果是()
A.52B.32
C.-32D.-1
解析:选C因为a=2,b=4,所以S=ab-ba=24-42=-32,故选C.
3.(2016•广州高一检测)如图是一个算法的程序框图,已知a1=3,输出的b=7,则a2等于()
A.9B.10
C.11D.12
解析:选C由题意知该算法是计算a1+a22的值.
∴3+a22=7,得a2=11,故选C.
4.(2016•佛山高一检测)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结果为6,则①处执行框应填的是()
A.x=1B.x=2
C.b=1D.b=2
解析:选B若b=6,则a=7,∴x3-1=7,∴x=2.
5.根据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所表示的算法,输出的结果是________.
解析:该算法的第1步分别将1,2,3赋值给X,Y,Z,第2步使X取Y的值,即X取值变成2,第3步使Y取X的值,即Y的值也是2,第4步让Z取Y的值,即Z取值也是2,从而第5步输出时,Z的值是2.
答案:2
6.计算图甲中空白部分面积的一个程序框图如图乙,则①中应填________.
图甲图乙
解析:图甲空白部分的面积为a2-π16a2,故图乙①中应填S=a2-π16a2.
答案:S=a2-π16a2
7.在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中,当输入的x的值为0和4时,输出的值相等,根据该图和各小题的条件回答问题.
(1)该程序框图解决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2)当输入的x的值为3时,求输出的f(x)的值.
(3)要想使输出的值,求输入的x的值.
解:(1)该程序框图解决的是求二次函数f(x)=-x2+mx的函数值的问题.
(2)当输入的x的值为0和4时,输出的值相等,即f(0)=f(4).
因为f(0)=0,f(4)=-16+4m,
所以-16+4m=0,
所以m=4.
所以f(x)=-x2+4x.
则f(3)=-32+4×3=3,
所以当输入的x的值为3时,输出的f(x)的值为3.
(3)因为f(x)=-x2+4x=-(x-2)2+4,
所以当x=2时,f(x)max=4,
所以要想使输出的值,输入的x的值应为2.
8.如图是为解决某个问题而绘制的程序框图,仔细分析各框内的内容及图框之间的关系,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框①中x=2的含义是什么?
(2)图框②中y1=ax+b的含义是什么?
(3)图框④中y2=ax+b的含义是什么?
(4)该程序框图解决的是怎样的问题?
(5)当最终输出的结果是y1=3,y2=-2时,求y=f(x)的解析式.
解:(1)图框①中x=2表示把2赋值给变量x.
(2)图框②中y1=ax+b的含义是:该图框在执行①的前提下,即当x=2时,计算ax+b的值,并把这个值赋给y1.
(3)图框④中y2=ax+b的含义是:该图框在执行③的前提下,即当x=-3时,计算ax+b的值,并把这个值赋给y2.
(4)该程序框图解决的是求函数y=ax+b的函数值的问题,其中输入的是自变量x的值,输出的是对应x的函数值.
(5)y1=3,即2a+b=3.⑤
y2=-2,即-3a+b=-2.⑥
由⑤⑥,得a=1,b=1,
所以f(x)=x+1.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3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5
1.教材结构分析
《圆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数学第二册(上)第七章第六节.圆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圆的方程属于解析几何学的基础知识,是研究二次曲线的开始,对后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等内容的学习,无论在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解析几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圆的方程是学生在初中学习了圆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后,又掌握了求曲线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但由于学生学习解析几何的时间还不长、学习程度较浅,且对坐标法的运用还不够熟练,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难.另外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有待加强.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②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③利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①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②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对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③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②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及学情的分析,我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4.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难点:①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求圆的标准方程;
②选择恰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为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进行分析: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用环环相扣的问题将探究活动层层深入,使教师总是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上.另外我恰当的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创设实际问题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直观的引导了学生建模的过程.
2.学法分析通过推导圆的标准方程,加深对用坐标法求轨迹方程的理解.通过求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通过应用圆的标准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
下面我就对具体的教学过程和设计加以说明:
【三】教学过程与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是由七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驱动的,共分为五个环节: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深入探究获得新知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反馈训练形成方法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下面我从纵横两方面叙述我的教学程序与设计意图.
首先:纵向叙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通过对这个实际问题的探究,把学生的思维由用勾股定理求线段CD的长度转移为用曲线的方程来解决.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了旧知——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车不能通过的结论的同时学生自己推导出了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本课的主题.用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
通过对问题一的探究,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用坐标法研究圆的方程上来,此时再把问题深入,进入第二环节.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一进行归纳,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4的圆的标准方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圆心在原点,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然后再让学生对圆心不在原点的情况进行探究.我预设了三种方法等待着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是:坐标法、图形变换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圆的标准方程后,我设计了由浅入深的三个应用平台,进入第三环节.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标准方程: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经过点,圆心在点.
2.写出圆的圆心坐标和半径.
我设计了两个小问题,第一题是直接或间接的给出圆心坐标和半径求圆的标准方程,第二题是给出圆的标准方程求圆心坐标和半径,这两题比较简单,可以安排学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圆心坐标、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为后面探究圆的切线问题作准备.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点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2.求过点,圆心在直线上且与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3.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什么?
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第一个小题有了刚刚解决问题三的基础,学生会很快求出半径,根据圆心坐标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第二个小题有些困难,需要引导学生应用待定系数法确定圆心坐标和半径再求解,从而理解必须具备三个独立的条件才可以确定一个圆.第三个小题解决方法较多,我预设了四种方法再一次为学生的发散思维创设了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由第三小题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想,在论证经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的过程中,又一次模拟了真理发现的过程,使探究气氛达到高潮.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我选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数法求出圆的三个参数的又一次应用,同时也与引例相呼应,使学生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了学生建模的习惯和用数学的意识.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过原点和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
2.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3.求圆过点的切线方程.
接下来是第四环节——反馈训练.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三个小题作为巩固性训练,给学生一块“用武”之地,让每一位同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找到自信,增强学习数学的愿望与信心.另外第3题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过圆外一点的圆的切线方程,由于学生刚刚归纳了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因此很容易产生思维的负迁移,另外这道题目有两解,学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况,这时引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结合初中已有的圆的知识进行判断,这样的设计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反思——拓展引申
1.课堂小结
把圆的标准方程与过圆上一点圆的切线方程加以小结,提炼数形结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数的方法
①圆心为,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圆心在原点时,半径为r的圆的标准方程为:.
②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2.分层作业
(A)巩固型作业:教材P81-82:(习题7.6)1,2,4.(B)思维拓展型作业:试推导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3.激发新疑
问题七1.把圆的标准方程展开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图形?
在本课的结尾设计这两个问题,作为对这节课内容的巩固与延伸,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起点与终点都蕴涵着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在知识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另外它为下节课研究圆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准备.
以上是我纵向的教学过程及简单的设计意图,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横向的进一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横向阐述教学设计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突破难点
求圆的标准方程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布设了由浅入深的学习环境,先让学生熟悉圆心、半径与圆的标准方程之间的关系,逐步理解三个参数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数法的解题思路,在突出重点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第二个教学难点就是解决实际应用问题,这是学生固有的难题,主要是因为应用问题的题目冗长,学生很难根据问题情境构建数学模型,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为此我首先用一道题目简洁、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真正走入问题的情境之中,并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而消除畏难情绪,增强了信心.最后再形成应用圆的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模式,并尝试应用该模式分析和解决第二个应用问题——问题五.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了方法,难点自然突破.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探究主线
本节课的设计用问题做链,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探究活动贯穿始终.从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到应用都是在问题的指引、我的指导下,由学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点设计了两次思维发散点,分别是问题二和问题四的第三问,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为学生设立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在交流成果的过程中,既体验了科学研究和真理发现的复杂与艰辛,又在我的适度引导、侧面帮助、不断肯定下顺利完成了探究活动并走向成功,在一个个问题的驱动下,高效的完成本节的学习任务.
(三)培养思维提升能力激励创新
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我分别在问题一和问题四中,设计了两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学习思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问题的设计中,我利用一题多解的探究,纵向挖掘知识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时对所学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预设,具体的教学过程还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向生成性课堂进行转变.最后我以赫尔巴特的一句名言结束我的说课,发挥我们的创造性,力争“使教育过程成为一种艺术的事业”.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章的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思想方法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关系,4、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重点:能够把一个随机试验结果用随机变量表示
难点:随机事件概念的透彻理解及对随机变量引入目的的认识:
环节一:随机变量的定义
1.通过生活中的一些随机现象,能够概括出随机变量的定义
2能叙述随机变量的定义
3能说出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阅读课本33页问题提出和分析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了解一个随机现象的规律具体指的是什么?
2、分析理解中的两个随机现象的随机试验结果有什么不同?建立了什么样的对应关系?
总结:
3、随机变量
(1)定义:
这种对应称为一个随机变量。即随机变量是从随机试验每一个可能的结果所组成的
到的映射。
(2)表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等表示.
(3)随机变量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函数随机变量
自变量
因变量
因变量的范围
相同点都是映射都是映射
环节二随机变量的应用
1、能正确写出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能用随机变量的描述随机事件
例1: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现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其中含有的次品数为随机变量的学案.这是一个随机现象。(1)写成该随机现象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2)试用随机变量来描述上述结果。
变式:已知在10件产品中有2件不合格品。从这10件产品中任取3件,这是一个随机现象。若Y表示取出的3件产品中的合格品数,试用随机变量描述上述结果
例2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两次,用X表示这两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
量,分别说明下列集合所代表的随机事件:
(1){X=0}(2){X=1}
(3){X<2}(4){X>0}
变式:连续投掷一枚均匀的硬币三次,用X表示这三次正面朝上的次数,则X是一个随机变量,X的可能取值是?并说明这些值所表示的随机试验的结果.
练习:写出下列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并说明随机变量所取的值表示的随机变量的结果。
(1)从学校回家要经过5个红绿灯路口,可能遇到红灯的次数;
(2)一个袋中装有5只同样大小的球,编号为1,2,3,4,5,现从中随机取出3只球,被取出的球的号码数;
小结(对标)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7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工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
五,课堂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六、课后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课后小结
(1)请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老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
课后习题
作业
P107习题2.4A组2、7题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9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垂直的问题;
4.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定义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应用
教学过程
1.平面向量数量积(内积)的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与b,它们的夹角是θ,
则数量abcosq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有a×b=abcosq,(0≤θ≤π).
并规定0向量与任何向量的数量积为0.
×探究:1、向量数量积是一个向量还是一个数量?它的符号什么时候为正?什么时候为负?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与实数乘向量的积有什么区别?
(1)两个向量的数量积是一个实数,不是向量,符号由cosq的符号所决定.
(2)两个向量的数量积称为内积,写成a×b;今后要学到两个向量的外积a×b,而a×b是两个向量的数量的积,书写时要严格区分.符号“·”在向量运算中不是乘号,既不能省略,也不能用“×”代替.
(3)在实数中,若a?0,且a×b=0,则b=0;但是在数量积中,若a?0,且a×b=0,不能推出b=0.因为其中cosq有可能为0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0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菱形的判定.
2.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
4.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判定方法.
2.教学难点:菱形判定方法的综合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预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菱形的定义与性质.
2.菱形两邻角的比为1:2,较长对角线为,则对角线交点到一边距离为________.
引入新课
师问:要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菱形最基本的判定方法是什么方法?
生答:定义法.
此外还有别的两种判定方法,下面就来学习这两种方法.
讲解新课
菱形判定定理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判定定理2:对角钱互相垂直的&39;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图1
分析判定1:首先证它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组邻边相等,依定义即知为菱形.
分析判定2:
师问:本定理有几个条件?
生答:两个.
师问:哪两个?
生答:(1)是平行四边形(2)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问:再需要什么条件可证该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生答:再证两邻边相等.
(由学生口述证实)
证实时让学生注重线段垂直平分线在这里的应用,
师问: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吗?为什么?
可画出图,显然对角线,但都不是菱形.
菱形常用的判定方法归纳为(学生讨论归纳后,由教师板书):
注重:(2)与(4)的题设也是从四边形出发,和矩形一样它们的题没条件都包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
例4已知:的对角钱的垂直平分线与边、分别交于、,如图.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按教材讲解).
总结、扩展
1.小结:
(1)归纳判定菱形的四种常用方法.
(2)说明矩形、菱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题:已知:如图4△中,,平分,,,交于.
求证:四边形为菱形.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9中9、10、11、13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1
选修Ⅱ
1.概率与统计(14课时)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抽样方法。总体分布的估计。正态分布。线性回归。
实习作业。
教学目标:
(1)了解随机变量、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的意义,会根据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方差。
(3)会用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常用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4)会用样本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
(5)了解正态分布的意义及主要性质。
(6)通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图了解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7)了解线性回归的方法。
(8)实习作业以抽样方法为内容,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极限(12课时)
数学归纳法。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
数列的极限。
函数的极限。极限的四则运算。函数的连续性。
教学目标:
(1)理解数学归纳法的原理,能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一些简单的数学命题。
(2)从数列和函数的变化趋势理解数列极限和函数极限的概念。
(3)掌握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会求某些数列与函数的极限。
(4)了解连续的意义,借助几何直观理解闭区间上连续函数有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性质。
3.导数与微分(16课时)
导数的概念。导数的几何意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两个函数的和、差、积、商的导数。复合函数的导数。基本导数公式。
微分的概念与运算。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目标: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基本导数公式(c,xm(m为有理数),sinx,cosx,ex,ax,lnx,logax的导数);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和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微分的概念(dy=y'dx),了解函数在一点处的微分是函数增量的线性近似值,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微分。
(4)会从几何直观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积分(14课时)
定积分的概念。定积分的简单性质。微积分基本公式。
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基本积分公式。
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路程问题。变力作功。
微积分学建立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定积分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曲边梯形的面积等);了解定积分的定义和定积分的几何意义;知道函数连续是定积分存在的充分条件。
(2)理解定积分的简单性质(线性性质和对区间的可加性);了解微积分基本公式(牛顿-莱布尼兹公式),会用它来求一些函数的定积分。
(3)掌握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掌握不定积分的线性性质;熟记基本积分公式(c,xm(m为有理数),sinx,cosx,,ex,ax的积分);会利用线性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求较简单的函数的不定积分。
(4)会用定积分求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变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变力所作的功。
(5)通过微积分初步的教学,了解微积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进行客观事物相互制约、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等观点的教育。
5.复数(16课时)
复数的概念。复数的向量表示法。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复数的乘法与除法。
复数的三角形式。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乘方、开方。
教学目标:
(1)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掌握复数的代数表示及向量表示。
(2)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运算。
(3)掌握复数三角形式,会进行复数三角形式和代数形式的互化;掌握复数三角形式的乘法、除法、乘方、开方运算。
6.研究性课题(选修Ⅰ3课时,选修Ⅱ6课时)
有关研究性课题的要求和教学目标见本大纲必修课中“研究性课题”的说明。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2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册(x修)的第__章“__”的第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特点之二是:__。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__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__,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3
一、说教材:
1、地位、作用和特点:
《___》是高中数学课本第__册(_修)的第__章“___”的第__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__》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__;特点之二是:___。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B、C
(2)能力目标:A、B、C
(3)德育目标:A、B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__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因此,拟对本节课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反馈发展
三、说学法: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__,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五、板书设计: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六、说课综述:
以上是我对《___》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课堂中,我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并把它运用到对的认识,使学生的认知活动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方法。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4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
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函数的概念,明确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学会求某些函数的定义域,掌握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函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它是怎样表述的?
(几位学生试着表述,之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梳理,再表述或者启示学生将表述补充完整再条理表述).
设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惟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
[师]我们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并且具体研究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问题一:y=1(x∈R)是函数吗?
问题二:y=x与y=x2x是同一个函数吗?
(学生思考,很难回答)
[师]显然,仅用上述函数概念很难回答这些问题,因此,需要从新的高度来认识函数概念(板书课题).
Ⅱ.讲授新课
[师]下面我们先看两个非空集合A、B的元素之间的一些对应关系的例子.
在(1)中,对应关系是“乘2”,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n,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2n和它对应.
在(2)中,对应关系是“求平方”,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m,集合B中都有一个平方数m2和它对应.
在(3)中,对应关系是“求倒数”,即对于集合A中的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一个数1x和它对应.
请同学们观察3个对应,它们分别是怎样形式的对应呢?
[生]一对一、二对一、一对一.
[师]这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生甲]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按照某种对应关系,集合B中都有惟一的数和它对应.
[师]生甲回答的很好,不但找到了3个对应的共同特点,还特别强调了对应关系,事实上,一个集合中的数与另一集合中的数的对应是按照一定的关系对应的,这是不能忽略的.实际上,函数就是从自变量x的集合到函数值y的集合的一种对应关系.
现在我们把函数的概念进一步叙述如下:(板书)
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惟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
记作:y=f(x),x∈A
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yy=f(x),x∈A}叫函数的值域.
一次函数f(x)=ax+b(a≠0)的定义域是R,值域也是R.对于R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R中都有一个数f(x)=ax+b(a≠0)和它对应.
反比例函数f(x)=kx(k≠0)的定义域是A={--≠0},值域是B={f(x)f(x)≠0},对于A中的任意一个实数x,在B中都有一个实数f(x)=kx(k≠0)和它对应.
二次函数f(x)=ax2+bx+c(a≠0)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当a>0时B={f(x)f(x)≥4ac-b24a};当a<0时,B={f(x)f(x)≤4ac-b24a},它使得R中的任意一个数x与B中的数f(x)=ax2+bx+c(a≠0)对应.
函数概念用集合、对应的语言叙述后,我们就很容易回答前面所提出的两个问题.
y=1(x∈R)是函数,因为对于实数集R中的任何一个数x,按照对应关系“函数值是1”,在R中y都有惟一确定的值1与它对应,所以说y是x的函数.
Y=x与y=x2x不是同一个函数,因为尽管它们的对应关系一样,但y=x的定义域是R,而y=x2x的定义域是{--≠0}.所以y=x与y=x2x不是同一个函数.
[师]理解函数的定义,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注意:①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上的一种对应.
②符号“f:A→B”表示A到B的一个函数,它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三者缺一不可.
③集合A中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惟一性.
④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⑤f(x)是一个符号,绝对不能理解为f与x的乘积.
[师]在研究函数时,除用符号f(x)表示函数外,还常用g(x)、F(x)、G(x)等符号来表示
Ⅲ.例题分析
[例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1)f(x)=1x-2(2)f(x)=3x+2(3)f(x)=x+1+12-x
分析:函数的定义域通常由问题的实际背景确定.如果只给出解析式y=f(x),而没有指明它的定义域.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就是指能使这个式子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
解:(1)x-2≠0,即x≠2时,1x-2有意义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2}
(2)3x+2≥0,即x≥-23时3x+2有意义
∴函数y=3x+2的定义域是[-23,+∞)
(3)x+1≥02-x≠0x≥-1x≠2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是{--≥-1}∩{--≠2}=[-1,2)∪(2,+∞).
注意:函数的定义域可用三种方法表示:不等式、集合、区间.
从上例可以看出,当确定用解析式y=f(x)表示的函数的定义域时,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f(x)是整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实数集R;
(2)如果f(x)是分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分母不等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3)如果f(x)是偶次根式,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根号内的式子不小于零的实数的集合;
(4)如果f(x)是由几个部分的数学式子构成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各部分式子都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即使每个部分有意义的实数的集合的交集);
(5)如果f(x)是由实际问题列出的,那么函数的定义域是使解析式本身有意义且符合实际意义的实数的集合.
例如:一矩形的宽为xm,长是宽的2倍,其面积为y=2x2,此函数定义域为x>0而不是全体实数.
由以上分析可知:函数的定义域由数学式子本身的意义和问题的实际意义决定.
[师]自变量x在定义域中任取一个确定的值a时,对应的函数值用符号f(a)来表示.例如,函数f(x)=x2+3x+1,当x=2时的函数值是f(2)=22+3•2+1=11
注意:f(a)是常量,f(x)是变量,f(a)是函数f(x)中当自变量x=a时的函数值.
下面我们来看求函数式的值应该怎样进行呢?
[生甲]求函数式的值,严格地说是求函数式中自变量x为某一确定的值时函数式的值,因此,求函数式的值,只要把函数式中的x换为相应确定的数(或字母,或式子)进行计算即可.
[师]回答正确,不过要准确地求出函数式的值,计算时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噢!
[生乙]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就看其定义域或对应关系是否完全一致,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相同;不完全一致时,这两个函数就不同.
[师]生乙的回答完整吗?
[生]完整!(课本上就是如生乙所述那样写的).
[师]大家说,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的依据是什么?
[生]函数的定义.
[师]函数的定义有三个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关系,我们判定两个函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只看两个要素:定义域和对应关系,而不看值域呢?
(学生窃窃私语:是啊,函数的三个要素不是缺一不可吗?怎不看值域呢?)
(无人回答)
[师]同学们预习时还是欠仔细,欠思考!我们做事情,看问题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函数的值域是由什么决定的,不就是由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决定的吗!关注了函数的定义域与对应关系,三者就全看了!
(生恍然大悟,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例2]求下列函数的值域
(1)y=1-2x(x∈R)(2)y=x-1x∈{-2,-1,0,1,2}
(3)y=x2+4x+3(-3≤x≤1)
分析:求函数的值域应确定相应的定义域后再根据函数的具体形式及运算确定其值域.
对于(1)(2)可用“直接法”根据它们的定义域及对应法则得到(1)(2)的值域.
对于(3)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利用它们的图象得到值域,即“图象法”.
解:(1)y∈R
(2)y∈{1,0,-1}
(3)画出y=x2+4x+3(-3≤x≤1)的图象,如图所示,
当x∈[-3,1]时,得y∈[-1,8]
Ⅳ.课堂练习
课本P24练习1—7.
Ⅴ.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值域的概念)、区间的概念及求函数定义域的方法.学习函数定义应注意的问题及求定义域时的各种情形应该予以重视.(本小结的内容可由学生自己来归纳)
Ⅵ.课后作业
课本P28,习题1、2.
高二数学教案反思(万能模板15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