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学习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比如烧开水,在烧到80度是停下来,等水冷了又烧,没烧开又停,如此周而复始,又费精力又费电,很难喝到水。学习也是一样,学任何一门功课,都不能只有三分钟热度,而要一鼓作气,天天坚持,久而久之,不论是状元还是伊人,都会向你招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教学内容称述性知识“亚细亚”和“欧罗巴”亚欧大陆亚洲的地理位置时区与区时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评价方法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教学资源印刷资料小测试题多媒体资源flash动画模型实物:地球仪教学重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教学难点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关键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分析某个未知区域各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
联系及该区域的地理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二)新授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的大陆。学生通过阅读图1-1,进行讨论后总结。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直到认识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我们对亚洲的学习,请同学们都欧洲的地理位置,来描述一下。学生通过读地图1-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欧洲:
纬度范围:北纬36度~北纬71度之间经度范围:西经9度~东经66度之间
总结归纳了解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学生回答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两方面。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探究式学习法。
3、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4
一、学情分析:
在高二地理文理教学中,这学期我担任高二五个理科和一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其中1、2班基础较好,8、9、10、11班的基础较差。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初中和基础比较薄弱,另外一个是他们的地理学习习惯不好,不爱学习。如何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加强他们的基础知识,这是本学年的教学重点。这一切都要求老师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好教研组、集备组整体优势。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5个班学生基础都较差,在高二年级也非常特殊,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1、2班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好点。总的来说,学生的情况不够理想,给教学带来许多困难。
四、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六、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
七、具体措施:
1、加强对《课程标准》的深入研究
《课程标准》是教学、命题的标准和依据,教学过程中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制定教学目标,落实高中地理教学的目标要求,为会考和高考打下牢固的基础。
2、认真钻研教材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教材中学科知识点的落实,也要重视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视教材的整合,树立“用教材教”的新的教材使用价值观,使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料来源,根据《课标》要求选取恰当的案例,弥补教材的不足。改变传统地理教材观,由单一教材向多元素材转化,由依赖教材向主动构建教材转化。
3、重视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研究与实践。
《课标》教学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关键性目标。要在教学中倡导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重视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是建立在稳固的学科基础知识之上的。
4、重视备课环节
备课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学情和教材,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解读《课程标准》,依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制定教学目标。处理好“量”与“时间”的关系,合理取舍和整合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强校内备课组的活动,开展校际交流,寻求共同发展。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火山的概念、组成及其形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能描述火山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够体会自然地理的神奇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的组成以及火山的形成。
【教学难点】
火山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方法
设置情境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PPT展示一组日本富士山的图片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展示一组图片,大家看看图片上的地方是哪里?我听到很多同学都认出来了,说是日本的富士山,很正确,富士山是日本人的象征和骄傲。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富士山是属于我们上节课所学的三种山岳类型中的哪一类?对,属于火山。这节课,我就一起来具体学习一下——火山。(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师做演示实验,模拟火山形成过程:
在桌上放一个锥形瓶,瓶中装适量白醋和洗涤剂,用滴管向锥形瓶中滴入小苏打溶液。滴入后,瓶内产生泡沫,随着泡沫的不断增加,溢出瓶外,堆积在锥形瓶周围。
教师做实验时,学生观察实验过程,观察时注意保持安全距离,解决以下问题:
(1)学生观察后,描述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2)学生运用初中所学化学知识——酸碱中和反应,解释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3)学生类比演示实验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推理火山的形成过程。
后,教师总结归纳火山的形成过程: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这样形成的山体就是火山。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的是宽广的玄武岩高原。
2、结合课本和实验后的泡沫状态,学生思考并回答:
(1)火山由哪几部分组成?
(2)每个部分分别对应泡沫堆的哪个部位?
3、结合课本,学生回答:火山的规模范围有多大?
(三)巩固拓展
(1)PPT展示我国长白山天池的视频和图片。
(2)介绍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的相关小知识。
(四)小结作业
课下搜集其他火山的相关资料,做成PPT或视频,下节课进行汇报和分享。
五、板书设计
火山的形成:
处于底下深处的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6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
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问: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
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问:1、该图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该省的东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单元;
5、指出相应的气候特征。
6、请说出第二问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答题思路:略
五、归纳区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书设计:略
七、作业布置:
再次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2.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3.掌握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重难点
1.洋流的形成及分布状况
2.洋流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一个在美国西海岸游泳的人,拾到一漂流瓶,里面装着一位菲律宾小女孩的信。阅读课本57页,《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思考,并回答
1、漂流瓶为什么会从菲律宾漂到美国的西海岸?造成它运动的原因是什么?
2、漂流瓶可能是顺着哪些洋流漂过来的?
探究一、洋流的概念
暖流和寒流的概念建立的探究活动
一、洋流的概念
思考:洋流有什么特点?在学习中,你发现了哪些关键词?
二、洋流的性质分类
1、读图: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寻找
A组: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B组:东澳大利亚暖流、秘鲁寒流
C组:千岛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归纳探究:
⑴、它们分别处在大洋的哪一岸?
⑵、从纬度的角度上看,它们分布在哪个纬度的海区?
⑶、从图中你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寒暖流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概念后,寻找关键词,并在课本用标记落实。
让学生在地图中寻找三组洋流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并归纳寒、暖流概念,引导学生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
学情预设:学生对中低纬度的海区,副热带海区等名词比较陌生,读图时学生会出现方位上错误,所以在引导读图的问题设计要有明显的对比度,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信息提取时间,对洋流分布形成总体印象
⑷、寒、暖流概念的总结
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学情预设:由于课本的洋流分布图是一个平面的空间概念,用来归纳寒暖流的概念,只能体现大多数洋流的流动方向,归纳的概念不甚完整,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北赤道暖流的流动方向,让学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暖流都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提醒学生,让学生从相对温度的角度上归纳洋流的概念。培养学生辨证的看待问题
2、知识应用:等温线地图上判定寒、暖流
探究二: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太平洋的洋流运动方向,完成课本57页的读图思考:
⑴、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洋流的运动方向有什么差异?
⑵、在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区的大洋环流的方向是怎样的?南半球的情况是怎样的?
⑶、在北印度洋冬夏的洋流方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交流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完成1、2题。此时教师板图,绘出太平洋为中心和大西洋为中心的两种世界大洲空白轮廓图。
2、小组讨论,并归纳洋流的运动方向,请同学汇报学习成果。
3、在世界洋流分布图中观察大西洋海区,画出大西洋中心为海区洋流分布。
学情预设:课堂用的是在大西洋海区为中心的空白图,与学生课本上的地图有所不同,因此这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板图的效果并不理想,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图图转化能力
采用板演的方式,在演示大平洋洋流的流动方向和分布大致的位置。
学生动态的板演大西洋海区的大
洋环流的分布和运动,以学生实践来印证洋流的分布规律。
探究三:洋流的成因与洋流模式图的建构
学情预设:洋流的形成与大气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要理解这一重点内容必须有充足的知识准备,所以教师分层次的提出阶段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质疑问难、讨论、评价等方式的探究活动,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洋流为什么会运动?洋流的运动的能量来源于那里?
2、教师板图:在黑板上画出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的空白图。
3、学生调板:将气压带和风带补充完整。
4、观察东北信风与北赤道暖流的流向,引导学生联想:风向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
5、教师解释:盛行风对洋流的驱动作用,及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教师说明北赤道暖流的形成过程,并在洋流模式图中画出北赤道暖流。
知识链接:风海流是海水在风的切应力作用下,形成的水平运动,风海流开始运动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表层海流流向偏离原风向45?左右,(南左北右)。洋流的流向是指洋流去的方向,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6、学生思考:在西风控制地区,风向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运动方向的影响,模仿第5小题画出西风漂流。
7、观察洋流分布图中的赤道逆流的位置,在洋流模式图标出位置。
8、结合《洋流的分布图》和已有的洋流分布规律,让学生画出大洋的环流模式图
学情预设:1-3小题,由于是从旧知识引入新知识,难度不大,学生答题比较完整。5、6两小题是洋流成因的关键,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模仿来突破难点,完成洋流成因的教学任务。
知识链接:大洋的环流模式图中洋流的流动方向,可用图来帮助学生记忆
9、读《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和《大洋的环流模式图》,思考:
⑴、为什么南北球中低纬度的洋流运动方向不一样?
⑵、为什么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洋流的运动方向和中低纬的不一样?
⑶、为什么南半球没有中高纬度的大洋环流,而形成了绕极环流?
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的方向和南极大陆绕极环游方向不一样?为什么南半球的西风漂流是寒流?
知识链接:在南极大陆周围,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属极地东风流,它和西风漂流共同构成围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绕流,其中还是以西风漂流为主体。
⑸、根据大洋的环流模式图,归纳大洋东西两岸的寒、暖流分布规律,在模式图中用红笔标明暖流的位置。
10、教师讲解印度洋海区季风环流的成因。
11、教师说明赤道逆流的成因;利用地图册中的图片,以秘鲁寒流为例了解补偿流,以直布罗陀海峡洋流为例讲密度流。
学情预设:让学生明确洋流运动的成因往往不是单独只受一个因素的影响,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主要的成因是风海流。
高中地理必修1《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和衡量水资源的具体指标
2.运用图标说明全球和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
3.说明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4.树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观念,了解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策略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通过案例分析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思维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精神。
3.通过开展小组合作作业,倡导合作探究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辨证看待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情况;
2.树立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水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教学难点】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Flash”一口水”:西北是我国水资源为短缺的地方之一,什么是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1.水资源概念:水资源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
广义水资源:水圈内水量总体
狭义水资源:陆地淡水
我们前面有讲到水体的类型,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包括陆地淡水和湖泊咸水、地下咸水。其中陆地淡水仅占2.53%,陆地上的淡水种类多,有些难以利用或者目前直接利用较少,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有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这些储量仅占全球水体总量的0.007%。
承接:那么,一个地区水资源的多少用什么来衡量呢?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水资源的丰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请同学们读图3.10,思考: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三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多年平均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大洲的水资源总量是有很大的差异。
3.世界水资源分布
请同学们读图3.10对各个大洲水资源的丰歉程度排序。
亚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欧洲、大洋洲。这是各大洲的区别,那国家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位居世界第六位。
承接:中国多年平均径流总量虽然位居世界第六位,但时空分布不均匀。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展示幻灯片),请同学们读图,说出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
时间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分配不均,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5.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上是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时间分布不均------修建水库
(展示幻灯片)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人口剧增,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水资源需求量增。大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污染严重。
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呢?
控制人口增长,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合理使用水资源。保护水源、防治污染、净化污水、立法保护。
合理分配和利用水资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人们采取多种措施,力图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1、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跨流域调水;人工増雨;海水淡化等
2、节流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转折】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水资源的分布存在地区差异,从而影响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区域对比:长江中下游地区和新疆。水资源短缺的西北地区聚落规模比较小,而水资源较充足的江南地区聚落规模较大。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课前准备,收集资料】一些知名矿泉水和饮料厂的水源地
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创设情境2:如果你打算开一个矿泉水厂,你要把厂址建在哪?
展示茅台酒水源地赤水河的图片以及展示青岛啤酒和崂山水图
结论:说明了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到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展示课本的p62三张图片思考:这三张图片说明了科技进步对水资源利用有何影响
从这些图,我们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利用水资源的种类、范围扩大。
课后作业:西北是我国水资源总量少的地区,但是我国缺水却是华北。请学生分析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个原因入手。并制定一个华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策略。
板书
板书
一、水资源及其分布
1.水资源概念
2.水资源的衡量标准
3.世界水资源分布
4.我国水资源的分布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危机的原因
2、采取的措施
三、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1.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2.水资源利用的进步
3、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
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
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
1、昼长(板书)
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
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
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黑夜越短。
③、夏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大值,北极圈内出现极昼。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2)、冬半年(秋分——冬至——春分)
①、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
②、纬度越高,白昼越短黑夜越长。
③、冬至日时,昼长达一年中的小值,北极圈内出现极夜。
④、南半球日期相同,季节相反相反。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多媒体课件再次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设问: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变化有什么规律?
师生共同总结如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1)、北半球各纬度夏半年(3月21日春分日至9月23日秋分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长;冬半年(9月23日秋分日至次年的3月21日春分日)昼短夜长,冬至日昼短。南、北半球的日期相同,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2)、赤道地区,全年昼夜平分。
多媒体展示极昼极夜变化图。设问:北极地区极昼极夜何时开始?何时范围大?何时结束?南极地区呢?
学生归纳如下:
(3)、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内,极昼现象自春分日开始,夏至日的范围大,秋分日结束;极夜现象自秋分日开始,冬至日的范围大,次年春分日结束。南极圈内相反。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得出正确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板书)
太阳高度(板书)
任意时刻,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为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点(正午时刻直射点)的太阳高度为90度,A、B、C三点的太阳高度为0度(晨线上),E点(上午)的太阳高度大于0度小于90度,F点的太阳高度小于0度(夜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板书)
正午时刻(当地的地方时12时),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它是当地一天中的大太阳高度。如黑板图中,D、E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6度52分,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6度34分,F点的正午太阳高度43度08分,C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0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
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空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如黑板图中,D、E所在纬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大太阳高度),南北两侧,距离直射点纬线相差多少度,其正午太阳高度就相差多少度。A点相差43度08分,B、相差23度26分,F点相差46度52分,C点相差90度。
继续展示多媒体课件“正午太阳高度时间的变化”总结如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板书)
①、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达大值,冬至日,北半球达小值。
②、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冬至日达大值,夏至日,南半球达小值。
③、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太阳每年两次直射。其中,赤道地区两次达大值、两次达小值,其他地区,两次达大值、一次达小值。
[知识整合]
我们分别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和季节变化规律,那么,具体到某一个地区,如十堰地区(北纬320,东经1100)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三、十堰地区二分二至日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见“图片材料”一)。提问:
1、十堰地区一年中,二分二至时北京时间何时日出日落?太阳日出日落方向怎样?一年中正午太阳在天空中的什么方位?
2、该地区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长?何时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短?
小结:十堰地区二分日时,6点40日出,18点40日落,夏至日时,5点20日出,20点日落,冬至日时,8点30分日出,16点50分日落;夏半年东北升而西北落,冬半年东南升而西南落,春秋分日正东升正西落;一年中正午太阳都在正南方天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长;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白昼短,春秋二分昼夜平分。
[典例分析]
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530S,750W)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显示拍摄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B、14时C、20时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P地的昼长约为()
A、16时B、14时C、10时D、12时
参考答案1、C;2、A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这种变化终导致了四季的形成与五带的划分。这将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讨论的内容。
课后习题
1.关于晨昏线与经线圈关系的正确说法是
A、每天都重合B、只有二至日才重合C、只有二分日才重合D、永远不重合
2.在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中,正确的一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地方时,地转偏向力
B、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偏向
C、地方时,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高度的变化
D、昼夜长短的变化,区时的产生,地转偏向力
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
A、昼夜长短相同B、地方时相同C、季节相同D、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4.从秋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
A、从北回归线向南移B、从南回归线向北移C、从赤道向南移D、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
5.下列四幅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的是
6.下列日期中,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的是
A、元月一日B、六月一日C、七月一日D、十月一日
7.在我国下列城市中,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是
A、哈尔滨B、北京C、武汉D、广州
8.地球上一年内昼夜变化大的地区是
A、南北回归线之间B、回归线与极圈之间C、南北极圈以内D、赤道地区
9.极昼现象从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的时期是
A、春分日到夏至日B、夏至日至秋分日C、秋分日到冬至日D、冬至日到春分日
10.每年北半球夏半年(从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
A、夏半年过近日点B、冬半年过远日点
C、夏半年公转速度慢,冬半年快D、夏季比冬季白天长
11.下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内圆为极圈,中心为极点,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其中日期相同的是
A、abB、bcC、cdD、bd
12.正好处于晨昏线这一空间地带的地区
A、时刻为0点B、时刻必然是6点或18点
C、基本上看不到太阳D、太阳高度等于0
板书
地球的运动之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昼夜长短的产生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昼夜长短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时间)的变化规律
三、十堰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精选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
【活动】【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导入】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讲授】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概况
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
(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γ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他的能量是巨大的,据计算,每分钟太阳辐射到达地球的能量相当于燃烧4亿吨煤产生的热量。
(学生活动)思考太阳能产生这么大的能量,那这些能量来源是什么?请各组代表回答。
【讲授】2,太阳能量的来源
老师补充
(过渡)虽然太阳能量到达地球不过是他的22亿分之一,但对地球的影响却是不可估量的。请同学根据所收集的材料,用例子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活动】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由两个群众方阵来回答,互相比赛。
(板书)a、太阳辐射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即是地理环境的动力来源,如大气环流,洋流
b、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能量来源
(总结)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说明同一事物的两面性,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迁移)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在地球上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逐渐面临枯竭的条件下,如何开发利用太阳能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你对太阳能利用设想。(承接)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的,具有差异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分析课本图1.8图1.9,由各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老师补充大气上界的概念。
(迁移)为什么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不遵循这条规律,分析原因
影响太阳辐射分布的因素除了包括纬度位置,还有气候状况(沙漠地区多的原因)和地势影响(青藏高原区多的原因)。
(承接)我们所看到的太阳看上去很平静,我们感觉不到其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时刻在发展变化着,并且这种变化有时很剧烈,这些变化我们称之为太阳活动。
(学生活动)案例: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埃及的雷达受到奇怪的干扰,这种干扰只出现在白天且干扰的方向与太阳活动方向一致,埃及随即受到以色列飞机的狂轰滥炸并失去西奈半岛。埃及受到的干扰来自哪里?为什么?
【活动】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简述太阳大气结构,各层概况,归纳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板书)1、太阳大气的结构
(板书)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老师归纳总结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代表回答活动题。
(过渡)“上看天,下看地,天地之间有联系”。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很大的,太阳活动使地球所接受到的太阳辐射有一些微小变化,但可能会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重大的影响。
(学生活动)请各小组一起举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板书)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老师对发言进行分类总结
耀斑爆发发射的电磁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暴、极光黑子——降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
课后小结
这节课主要了解了太阳的概况、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大气层的分层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也有弊,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所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太阳活动的观测和预报,我国观测记录太阳黑子的变化的历史久远,古代史书上就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如公元前28年,有记载曰“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面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我国有关部门在观测和预报,力图把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的影响降到低程度。太阳活动对地球还有许多方面的影响,请同学们回去继续搜索,我们将搜集并进行交流……
板书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的概况
2,太阳辐射的概念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大气的结构
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