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
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
一、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苗族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积极创办刊物,并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最多产的作家之一。1988年病逝于北京。主要文学贡献:创造了一种采用抒情笔调描写的具有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这种乡土抒情体的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三、内容精要
故事发生在湘西边境的一个名为“茶峒”的小山城。山城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老人管理着小溪边的渡船。他活了七十年了,从二十岁起便守在溪边,五十年来用船来去渡了若干人。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女孩子的母亲,老船夫的独生女,十五年前同一个茶峒军人,很秘密地背着爸爸发生了暧昧关系。有了小孩子后,军人看她无远走勇气,于是商量双双殉情。男的首先服了毒。女儿一面怀了羞愧,一面怀了怜悯,仍守在父亲身旁,待小孩生下,却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长大成人了,一转眼,便十三岁了。因为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为这可怜的孤雏取名“翠翠”。翠翠出落得很标致。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他的大儿子已十六岁,小的已十四岁。两个年轻人皆结实如小公牛,能驾船,能泅水,能走长路。年纪大的像爸爸,豪放豁达,不拘小节。年幼的气质近于白脸黑发母亲,不爱说话,眼眉却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情感。大的叫天保,小的叫傩送。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与过年。端午时节,有赛船,有人在水里比赛捉鸭子。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天保和傩送皆是泅水划船好选手。
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便这样开始了。
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上负点儿责。翠翠在一个端午节的划船赛上,偶然与傩送相遇。自那次相遇后的两年里,翠翠的心里一直装着一个人儿。而傩送的心里也萌发了微妙的情感。这时,天保让父亲派人到翠翠家提亲。但是老祖父不能明白翠翠的内心,翠翠的羞涩使她也不能直接表白。老人家想起了边城人特有的求婚方式,让天保在月圆之夜唱歌给翠翠,让他自己打动翠翠。
然而天保的事让傩送知道了。傩送同时也让哥哥知道了弟弟的心事。这一对难兄难弟原来皆爱上了那个撑渡船的外孙女。傩送想了一个主意,在月夜两人同过碧溪去唱歌。不让人知道是弟兄两个,两人轮流唱,谁得到回答,谁就娶翠翠。
在那个月夜,翠翠被歌声打动了。老祖父都看在了眼里。可是,老祖父却不知道,那晚只有傩送一个人在唱歌,天保没有生就一副好的歌喉。而老祖父却以为是天保赢得了翠翠的心。当他向天保说起翠翠听到歌声时的感受时,天保明白了一切。于是,他驾船远行了。然而,他的船偏偏遇险,天保死了。天保的死使顺顺和二儿子傩送的心里都有了一个解不开的结,他们都觉得这跟老船夫和翠翠有关。
就这样,傩送带着莫名的悲哀也下了桃源。老船夫在听说了这个消息的那个暴风雨的夜里突然去世了。顺顺说接翠翠到他家,等傩送回来完婚。但是,翠翠更想留在溪边的小房子里等待。祖父的朋友老兵马陪翠翠渡过了几个夜晚,把她以前不知道的事,全告诉了她。祖父怎样为她的婚事奔波,两兄弟之间的争夺。老兵马与翠翠做伴,把一个一个日子过下去。可是到了冬天,那个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有关评价:《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即边地的小城,同时也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边城》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绪的怀旧作品,《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
四、写作背景
沈从文是带着年青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热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于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
五、人物形象分析
(1)翠翠: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是作者笔下“爱”与“美”的化身,她是一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聪明乖巧的少女。自幼父母双亡的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内心无比孤独。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但少女的羞涩又使她难以明确表达。面对爷爷的委婉引导,旁敲侧击的询问,虽心知肚明,却又闪烁其辞地表明态度。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但她仍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总之,翠翠是一个善良聪慧温婉多情的少女,外表的温婉羞涩与内心的炽热多情融为一体,是一个成功而又独特的人物形象。
(2)爷爷:爷爷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纯朴、重义轻利、热心好客、甘守清贫。为了心爱的孙女,他献出了一切。她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后来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也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天保真诚善良,但缺乏傩送的纯洁,他爱翠翠,可又犯难:“翠翠太娇„„”在爱情里掺着世俗的计较。傩送:外在俊美,善歌。心灵勇敢、坦白、无私、正直,为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得失。他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六、文章主旨
边城描绘了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人与人之间的友爱之情的美丽,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与人物的善良心地。无论是植根于当地悠远历史土壤里的“爷爷”的那种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的善良,还是在古老传统里出新枝、尚未沾染世俗尘埃的“翠翠”“天保”“傩送”那种初涉人世而摒弃旧俗、虽历风雨而其志不渝的聪慧,作者无不凭着自己敏锐的艺术感受力,捕捉到了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反映着他对美好人性的赞颂和已被现代文明锈蚀和破坏的传统美德的呼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表达了想以此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美好愿望。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2
一、导入
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大家写了一篇奇文,说鲲鹏之大,鲲鹏展翅之时,两翼蔽日,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写事物之小,说连一根小草也能做成船。这些夸张令人惊奇,感觉新鲜,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位大家就是庄子,这篇奇文就是《逍遥游》。
二、整体把握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2.教师范读,生听读解决自读时的问题。
3.师朗读指导
4.生再读、或齐读
5.反馈:用自己的话概述本文的内容或提出疑问。
三、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1.借助注释、借助小组的力量理解课文疑难词语,粗通文意。
(要点提示:通假字,重点实词“怒”“志”“抟”“息”“负”“覆”“培”“角”“枪”“控”“适”“念”“修”“绝”“已”“正”“海运”“野马”“扶摇”“坳堂”“夭阙”“莽苍”“果然”“泠然”“数数然”等等)
2.以练习一(第3问的后一问暂不考虑)为线,继续研读课文
要求:逐题朗读,逐题作答,要求尽量用原文作答,并直译。
四、小结:(参见板书)
第一段文意上有三个要点。第一个从文章开始至“南冥者,天池也”,写鹏鸟遨游于九万里,有待“海运”。第二个从“《齐谐》者”至“而后乃今将图南”引齐谐的话,证明大鹏徙于南冥是凭借风力,再进而说明鹏和“野马”“尘埃”同样是“有所待”。第三个从“蜩与学鸠笑之曰”至第一段完说明蝉和斑鸠这两个小动物也是“有所待”。
第二段文章为了说明小与大的区别,小与大思想境界和见识的悬殊,在鲲鹏与蜩、学鸠的故事中,插入了一系列的比喻,如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的彭祖与众人之比等等,有的浅显,有的神奇,有的夸张,极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情趣。
第三段“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以及不求名的宋荣子算不得逍遥游,“列自御风而行”“犹有所待”;文末点明主旨“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3、讲解法;
4、诵读法。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认识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变”“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顺畅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复诵读,用简练的语句概括写景的内容和层次。
4、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写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并培养对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采用多种方式朗读)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5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实词
(1)臣以险衅(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
(2)慈父见背(见背:背弃我,指死亡)
(3)舅夺母志(夺:改变)
(4)门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终鲜兄弟(鲜:本指少,这里是没有)
(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刘夙婴疾病(婴:缠绕)
(8)未曾废离(废: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0)寻蒙国恩(寻:不久)
(11)则刘病日笃(笃:病重)
(12)听臣微志(听:准许)
(13)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告诉:报告申诉。
四、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状语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慈父见背
4、判断句
①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②今臣亡国贱俘
③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扩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虚实的关系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7
一、散文的定义
现代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对它又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这是我们考试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1.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3.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文、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都是典型的议论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所谓的“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的、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
教案《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的探究》教学设计》,来自网!
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尽管散文的细节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绝对真实的,这一点也应该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
2.取材的广泛性。
散文的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的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写散文要选取揭示“人类那种崇高感和庄严感”的材料,要选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灵活性
散文取材广泛,内容丰富,为其服务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①结构多种多样
散文的结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时间发展先后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组织材料,如《小桔灯》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认识和感情变化为序,如张洁《挖荠菜》和杨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为统帅,把材料分别组织在几个不同的侧面之内,如《土地》。
②表达方式自由灵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叙述、描写等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兴、联想等手法。记叙散文以叙述、描写和议论;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间用叙述、描写和抒情。
③语言运用自如。
现代散文的语言主要是现代汉语,但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词语和用法,方言俚语、歌谣谚语等语言形式。文言语辞如陶铸《松树的风格》中:“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松树要求于人的可谓少矣。”用歌谣谚语的如:朱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郦道元《巫峡》中“长江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诗意浓郁。
散文的诗意与它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分不开的,其诗意的浓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总是成正比的。为什么散文长于抒情呢?因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无论写到什么,其目的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见解,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灵的歌声”(高尔基)。同时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笔调,即所谓散文笔调。散文笔调,首先是语言凝练,优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笔法灵活疏放,挥洒自如。
5.语言优美
优美的语言是散文所以成为美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语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讲究文采。
常用多种手法,或浓墨重彩、或淡笔轻彩,着力表现事物的“画意”,再现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识地化常语为奇语,以更好地表现散文的“诗情”和“画意”。散文讲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华美的语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实的语言,写出极美的文章来。即所谓的“家常风”。如魏巍《我的老师》。
②灵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联翩,随意点染,任情穿插,时而叙,时而议,时而抒情,或将它们水乳交融起来。可谓腾挪翻飞,无不随心应手。
③注重节奏。
句式富于变化,有时骈散相间,平仄相调;有时长短交错,张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乐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层次较少,结构不很复杂,但又具有选材精要,言简意赅,立意深邃的特点。郁达夫“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现代散文序跋选》)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8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海市蜃楼图片,然后请同学们说说图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适时引导.现实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间出现一座城市吗?让我们走进《山市》,去领会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1.学生介绍作者及《聊斋志异》,课件出示资料助读。
2.师生竞读
①抽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字音﹑停顿﹑断句)
②教师配乐朗诵,学生体会停顿﹑语调﹑情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准确断句﹑读出情味。
③选派学生代表与老师比赛,学生评论并说明理由。
④集体有感情朗读.
3.译读(字﹑词﹑句解释比赛)
4.品读
(1)体会山市之“变”.
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时间很短暂,看来山市瞬息万“变”。
②随着时间推移,山市呈现怎样的景象?(学生熟悉文中的描写用语,用自己的话描述)
③山市变化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请简练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分组讨论所看到的山市奇观
参照采访提纲:你看到怎样的景色?
它有变化吗?怎样变化的呢?
你觉得这些美吗?美在哪里?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体朗读一段课文,有感情的描绘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观.(多媒体出示图片欣赏)
②师生评说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词语﹑句子体现出来。
(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汉、暗然缥缈)
三.讨论研究
为什么那时的人把山市称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议论、自由发表个人见解。引导明确:古代的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才归结为鬼在作怪。实际上我们现代科学已经完全能够解释这一现象了。自由组成研讨小组。搜集相应资料或故事,讨论、探究其中科学道理。
四.课堂练笔
学生欣赏烟花绽放情景的图片,然后用笔有顺序、抓特征、运用美的语言去描绘。
五.作业设计
1.用自己的话向家长描述美丽神奇的山市.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一)抓住贯穿课文的思想感情线索,领会课文的深刻寓意。
(二)了解课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了解课文引用史料传说的作用。
(三)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阅读分析课文。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怎样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的?
分析:本文的特点是,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写景抒情。文章开头两段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山西的新旧变化,突出了今日山西的青春活力。接着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忘”精神为中心,既介绍了晋词的名胜古迹,又引用了有关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以及名人诗文,多方面表现“难老”这一特点。让读者感受到,这里有不老的清泉,不老的江山,更有不老的人民,不老的精神。正是有这种精神,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文化才会像“难老泉”一样“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源远流长。
(二)本文是一篇晋祠游记,题为“难老泉”,是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的吗?文章前后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本文没有从晋祠或难老泉起笔。文章宕开笔墨,从山西写起,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而“晋祠三绝”,由“三绝”而难老泉。前后内容由远而近、由大到小,并有着鲜明的内在联系,看似散漫的笔墨,始终紧扣着“难老”二字。开头写历史的新陈代谢,使山西“难老”,太原“难老”,一派“繁荣、“欢乐”景象,实际是为下文抒写对“难老泉”的观感张本。写晋祠“三绝”,“宋塑侍女”似乎仍在“呼唤”“说笑”,青春常在,“古柏齐年”历经三千多年仍生机勃发,更是“难老”,这些记叙描写,继续为“难老泉”铺垫。而“难老泉”自身,则长流不绝,“千年万年”造福一方;人民又借助水力“再创造”,“一手是工,一手是农”,取得令人“兴奋”的业绩,使难老泉更焕发青春。文章就是这样以“难老泉”为核心,以“难老”精神为中心组合材料,熔景物、传说、古迹、新貌于一炉,做到了形散而神聚。
(三)文章运用抒情的笔调描写晋祠和难老泉时,穿插了许多与景物有关的古史资料和传说故事,这有什么作用?
分析:答:本文穿插的古史资料,主要有郦道元《水经注》关于晋祠的记载,《山海经》关于晋水出源的说明等;穿插的传说主要有“桐叶封弟”,“饮马抽鞭,柳氏坐瓮”、“张郎分水”等。前者表现晋祠景物的历史真实性,后者赋予晋祠景物以神话浪漫色彩。二者相结合,说明晋祠历史悠久,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有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传统,也说明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劳动、斗争,是他们用血汗和智慧,换来了绿水常青,江山不老。去掉这些材料,就将失去“难老”这一中心的深刻意义。
(四)本文直接写难老泉时,与《雨中登泰山》中写泰山,《长江三峡》中写三峡,在表达方式和语言运用方面,有什么异同?
分析:三篇文章都运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但《雨》文、《长》文在描写时更显出浓墨重彩的特点。《难》文较多地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如说难老泉“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的晋国因晋水而得名”,“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18摄氏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般。”这些文字,运用引资料、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难老泉的地质年代、地理位置、流量水温以及常流不息的特点。《难》文写难老泉,也引用了一些诗句,如引用李白诗句“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引用范仲淹诗句“千家灌禾稻,满月江南田”等。这些引用,既用以描绘形象画面,也用以表现难老泉的水质特点和灌溉农田的贡献,兼有描写和说明的作用。
(五)本文是怎样紧扣题目的“难老”二字展开描写的?
分析:课文标题是“难老泉”。“难老”为“题眼”。全文自始至终紧扣“难老”二字:写山西,写太原,都突出了他们的欣欣向荣,虽古老却又充满青春活力。记述晋祠诸多景观,也时刻不忘交待其历史之悠久而青春常在:“宋塑侍女”,站在那里将近一千年了,走近她们跟前,“仿佛听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不仅面容“不老”,连性格也还是跟年轻人一样,还是爱说爱笑!“古柏齐年”也透露出极强的生命力。至于课文描述的主体“难老泉”则更是多侧面地揭示了它的“难老”。先是由泉名而想象“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接着介绍它的历史,“倒是很老的”,但时至今日,其流量仍然“一秒钟一点八吨”,“雨涝不增,天旱不减”,而且“澄清碧绿”,“泻玉泼翠”,似乎依然豆蔻年华,楚楚动人。它“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的用水,一边浇灌一千顷稻田”,“无限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是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给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青春更加焕发。文章结尾,“五个年头过去了”,“记忆还是新的”,仍以“难老”收笔。
作者游晋祠,特别钟情于“难老泉”,行文时时紧扣“难老”,唯恐一般介绍不够,又旁征博引古代文史资料、民间传说奇闻,用来加深印象,可见不是一般地赏景拾情,而是别有深意。作者是要借此来赞颂我们的人民,他们具有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他们创造了美丽的传说,创造了美好的文化,他们正在创造祖国的今天与未来。这种深情不是显露于文字表面,但细心的读者却一定能发现!
三、教学过程设计
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
《难老泉》是一篇游记散文,阅读时可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
先要求学生用阿拉伯数字标好段的序号(全文共17个段落),快速阅读一遍课文。边默读边思考:全文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所写的内容是什么?
(同学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然后按思考题讨论,教师根据同学发言归纳。)
课文按照游踪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山西及其省会太原。
第二部分(3~15段)写访晋祠和难老泉的观感。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又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3~4段),写难老泉的名字和历史。
第二层(5~9段),写晋祠的来历和晋祠三绝。
第三层(10~11段),写有关难老泉的传说和情况。
第四层(12~15段),写“不系舟”,张郎分水的传说和今天人们对晋水的利用情况。
第三部分(16~17段),总结全文,突出“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标题-高三 导语-正文-背景-结尾)和结构形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教学设想:
1.比较阅读《心随飞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结构特点,比较《英雄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2.概括能力训练:阅读报纸的一则近期新闻,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它的特点(此时教师要有方法指导)
3.作业布置:运用题——写作训练。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激情导入为兴奋点,走进甘地,了解甘地生平以及材料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重点难点探究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从题材上抓住人物事件的典型意义,从遣词造句上体会精炼的新闻语言。
(三)以解读点击连接为切入点本文是篇事件消息,联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一文,说说这篇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哪里?找出文章的标题、高三 导语、正文、背景、结尾以及倒金字塔的结构形式)
板书
该板书学生不仅一览无遗地揭示了这则消息的内容、结构,同时也以非常直观的形式图解了“倒金字塔结构”的特点,便于学生轻松自如地理解文章的重难点。
第二课时
(一)导入:联系上节课内容。
(二)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心随飞翔》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的结构特点(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倒金字塔与金字塔相结合)
比较《英雄潇洒走苍穹》和《甘地被刺》分析消息与通讯的不同。1)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的特点:
a.篇幅较短,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b.常有一段高三 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
c.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d.更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e.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
2)通讯的概念和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及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通讯的特点:
a.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
b.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切,情景交融;
c.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d.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要求较宽松
(三)运用训练
阅读报纸的一则近期完整规范的新闻消息(包括有正标题副标题,请学生概括它的新闻写作特点。)
(四)作业设计:
根据校运会的赛情,运用消息的写作特点,写一则消息。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明确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要求(考试说明)。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高考的命题特点。
2.掌握小说阅读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3.掌握小说阅读的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小说阅读的答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介绍小说的基本知识
(1)小说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三要素”是命题的重心,下面介绍有关知识点。
(一)关于“人物”要素。
1.人物描写的方法:
(1)从描写的内容分:
①外貌描写(肖像描写):对容貌、姿态、服饰的描写称之为外貌描写或肖像描写。
②行动描写(动作描写):是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③语言描写:是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
④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内心感受、意向、愿望、思索、思想斗争等),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刻画人物形象内在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
⑤神态描写:是与外貌描写有区别的,神态描写是对人的面部表情进行刻画,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细节描写:是对人物的语言、动作、服饰及心理活动等细小环节或细微事件的描写。
(2)从描写的角度分:
①正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
②侧面描写(也就是间接描写)
2.鉴赏人物形象的几个切入点
①从人物描写切入。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从肖像、神态,典型的动作、行为,个性化的语言,细致入微的心理活动中折射出来,因此,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各种描写,能够发掘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②从分析故事情节切入。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要学会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中把握住人物在诸多矛盾冲突中的动作、内心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
③从分析环境角度切入。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对人物的命运有时也有影响,但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往往主要是社会环境。环境是小说存在的背景,为小说提供空间和时间范围,也是小说中人物活描写动的场所。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社会环境中的复合的因素,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善于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解读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关于小说“情节”要素。
1.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__、结局四个部分。
2.情节的一般作用:
①埋下伏笔,前后照应;
②侧面衬托,烘托人物;
③跌宕起伏,错落有致;
④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⑤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⑥总结上文,点明题意;
(三)关于小说“环境”要素。
1.“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也叫景物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的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的描写。
2.环境描写的一般作用:
(1)暗示主题;
(2)渲染气氛;
(3)奠定作品基调;
(4)烘托人物形象;
(5)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三、小说阅读策略
在各式文学作品中,最普及最流行的体裁要算是小说,别林斯基曾说过,什么书最被人爱读和争购?乃是小说。同样,在全国各地的高考试卷中,小说也有出现的趋势,以它为命题材料,用来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既然大家如此关注它,那么我们该如何解答小说类阅读分析题呢?
大家都知道,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这样,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故事情节的把握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温习课文内容、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赏析本文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构思艺术
3、懂得“孝”的价值观基础上,探讨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在哪?
教学重难点:
1、领会真挚感情、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悟出做真人,说真话的“真”的文化内涵,从而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获得生活的智慧。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领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之外,引领学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内涵。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用“谈-读-译-析”的教学方法和大家一起学完了《陈情表》。这篇高中名篇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诉忠情赤胆忠心。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也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让我们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时给予我们的亲人一份微薄但却真挚的回报。
至此,这篇文章的教学任务似乎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们学完这篇课文以后,无非是觉得李密很真挚,很孝顺祖母,说话很有技巧,最终说服了晋武帝。我们的学习也好像得以圆满解决。很明显,这是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然而,这篇课文最核心的价值就止于此吗?
二、回顾旧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大家现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陈情表》里的“陈情”的方法吗?
明确: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维导图:
动之以情:不幸遭遇,诉祖孙之情——进退狼狈,诉两难处境
晓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论依据——先孝后忠,想办法解决
最终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顾祖母的自由身
3、细思极恐,不单纯是警示大家“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紧迫性,老师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关乎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讨。
①李密真的是一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读书人吗?
有限地拒绝、计算着生命的安危,处处恐惧——谎言的真实
②试想,晋武帝如果标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这篇《陈情表》还能写得出来吗?
对极权的绝对服从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现得却至诚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话对抗极权的扭曲,过分的说真话,没有自由意志的真话——真实的谎言
③再来说说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复复从始至终地说相同的一件事,一样的心情呢?
27次“臣”,换一种形式表达对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结:
清代的学者文人认为这篇文章“至情至性”,这样看来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极权专制极为怖惧之时,他们的社会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鸣。把心毫无掩饰的给你,只为你同情我、爱我,为我做一点点事。
三、课堂延展
1、这篇《陈情表》如果只允许说一句话,你认为作者应当说什么?允许说第二句话呢?允许说第三句话呢?┈┈
依照常理哪些话是必须说的,哪些话是不应当说而被说了出来,从而领会作者的“犬马不惧之情”何其真也?为自由生活的意志,为真情而声声叹息
2、你对“自由”“真”这样的命题有过思考吗?结合现实生活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因为无力,所有执着,让我想起说这句话的熊培云,是从江西农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别偏爱的作家,他在年出版的《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有这么一句话:“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
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够带领干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
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厂,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把一生当作自己的远大前程,把当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当作做好,就是通向未来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自由不是执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别人冷暖妄顾,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四、课堂总结
不论怎样上课,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间构建一个平台,引领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中获得智慧,而不应止于表层的理解,取椟还珠。
这篇表的教学,学习李密机心重重的说话技巧不该是重点,领会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点;认识古代专制对人的扭曲是重点,领会自由生活的价值是重点,懂得珍惜真实的生活和对你真的人,获得生活的智慧是重点。
国破山河在,因为无力,所以执着
推荐大家两本书——熊培云《自由在高处》《思想国》
五、作业
假如我若为王,请回复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数自由,看你所写的态度和内容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梳理文章情节,总结“边城”的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
2.概括文章主题,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和桃花源一样,在大山的深处,那里和桃花源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精致一样优美。那里的天空明朗,那里的水泛着豆绿色。那里有一个渡口,一个摆渡的老人带着15岁的少女,摆渡从不收钱。那里有两个强壮开朗的小伙子,共同爱上了一位少女,他们选择走马路唱山歌的方式获得少女的倾心。这个地方就是沈从文陛下的《边城》。
今天我们就作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一起走进沈从文的理想国-《边城》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和桃花源一样,在大山的深处,那里和桃花源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精致一样优美。那里的天空明朗,那里的水泛着豆绿色。那里有一个渡口,一个摆渡的老人带着15岁的少女,摆渡从不收钱。那里有两个强壮开朗的小伙子,共同爱上了一位少女,他们选择走马路唱山歌的方式获得少女的倾心。这个地方就是沈从文陛下的《边城》。
今天我们就作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一起走进沈从文的理想国-《边城》
二、自主预习,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发起人。他的小说可以分为“湘西”“行伍”“都市”三个系列。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会明》《八骏图》等。其小说大多以湘西生活为背景,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为一炉,展示人性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2.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小儿子傩送并喜欢上了他。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傩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之后,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对哥哥的死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背景探寻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花源旅行,确想借从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个人应得的一份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4.题解
边城,即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是现代城市文明的边城。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的对立面。它代表了沈从文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一、初读课文,理清情节
课文节选部分共写了几个端午节,分别对应文章的第几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写了三个端午节。
第四部分,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傩送邂逅埋下爱情的种子。
第五部分,第二个端午节,翠翠巧遇大佬引来天保的爱意。
第六部分,第三个端午节,筹备龙舟赛祖孙二人在家各自想着各自的心事。
二、细读课文,品味边城之美
1、在文中找出描写边城自然环境的句子,并概括边城自然环境的特点。
豆绿色的水天气明朗落日、薄雾、白云
“豆绿色”——象征了纯洁、原始和无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
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风景画。
2、文中写了边城哪些风俗活动?分别有什么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明确:
端午节:龙舟赛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
中秋、过年: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
小结: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中的祥和的生活氛围,和《桃在源记》中的诗意生活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治环境。
3、文中写了哪些人物?人物间的关系怎样?
爱情:翠翠与傩送
翠翠:单纯、可爱
傩送:关心别人、古道热肠
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和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朦胧的纯洁的初恋之情怎能不令人砰然心动呢?
亲情:翠翠与爷爷
爷爷疼爱翠翠,翠翠关心爷爷
友情:
爷爷与“老熟人”
爷爷与过渡人
爷爷与顺顺
三、研读课文,探究作品主题
试从赞美、批判、呼吁三个词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题。
赞美: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拜金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四、拓展延伸
沈从文在《边城》中为什么要设置主人翁为摆渡身份?有什么象征意义?
《边城》里每个人都在摆渡着自己的命运:翠翠在苦苦地坚持着等待幸福的到来,傩送因对自己哥哥的愧疚而抛下心上人孤独地出走,老船夫在无奈中撒手人寰……十五岁的翠翠向我们展示的命运:渡人的是渡船,翠翠和爷爷长久的守候;人渡的是婚姻,翠翠和母亲一样默默地等待。等着人渡,翠翠在祖父身边,用沉默不语来等待命运的裁决。
她只是等着:渡船无法选择渡客,同样翠翠也无法选择度她的人。
五、反馈达标
试分析小说结尾“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句话的作用。
①情节:翠翠只是在那里等待——等待歌声,等待媒人,也等待心目中那个人。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离死别、会合无缘的感伤,也是作者隐伏的悲痛。
②人物形象: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更加衬托翠翠单纯、可爱以及翠翠所代表的的边城人民的淳朴民风。
③主题:一场以悲剧告终的朦胧爱情,也隐含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近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六、布置作业
学习过本文,你一定对《边城》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请仿照下面一首诗,写下自己心中的“边城”。
一条溪,
淌了千年,
却冲不淡那一份温柔的爱。
一首歌,
唱了千年,
却道不尽那一段缠绵的情。
一个是豪放豁达,
一个是美丽温柔,
却同是一种相思,
一处哀愁,
而这愁的对面,
却是一份割舍不断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柔韧、澄清,
茶峒山淳朴而坚定。
依山傍水的缘啊,
却是生生世世的一场宿命。
虎耳草采一把,
但情曲唱一夜,
你,却在梦里将泪流尽。
坍塌的白塔,
挡不住坠落的流星。
一生的亲情啊,
也随着这一场浊雨远去。
不曾回来的歌声啊,
是谁为你把灵魂浮起,
是谁为你把命运囚禁?
是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
是这一首曾经飞扬的曲。
来来回回的渡船,
只为寻找
那曾经的一片馨香,
可终究离不了摆渡的绳索,
只得翘首远方的凶滩,
守望这一溪水,
守望这一首曲。
爱情无悔,
幽幽水令。
七、课文小结
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学会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来描绘刻画人物。
⑵理解细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个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过本文看到当时西南联大怎样的校风、学风。
教学重点
____
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细节描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情节,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
2、结合作家谈创作的文章和文章的题目,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了解文章的主题;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了解小说的情节,概括选文三个部分的内容;鉴赏淳朴的人情和人物内心的孤寂之情;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难点:分析探讨文章的文化内涵,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教学方法:
1、读书指导法;
2、讨论法;
1、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6
《林黛玉进贾府》
学习目的:
1、了解《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2、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家世、版本。
3、了解《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及在全书中的作用和地位。
4、了解贾府及四大家族主要人物。
学习重点:
前五回的作用,画与判词的含义。
一、《红楼梦》的地位、作者、版本及脂砚斋
(一)地位
《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着,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她是世界文学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世界文学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学会。可见她的影响之大。研究《红楼梦》的学会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有专门的学术杂志《〈红楼梦〉研究》学刊。中国清朝有谚语说:“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
(二)《红楼梦》的作者
1、曹雪芹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约生于公元1715年左右,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
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曾祖父曹玺也有战功,官至工部侍郎。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侍读,《全唐诗》就是由曹寅主持刻印的。康熙登基以后,委派曹玺为江宁(今南京)织造,专门负责皇家的穿戴。从曹玺开始,一家三代都做皇家的江宁织造,到曹雪芹的养父曹頫(fù)为止,为皇家充当耳目,被封为一品大官。曹寅还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他两个女儿都被选做王妃。曹寅又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诗词曲俱会。曹雪芹的深厚文学修养与其家庭书香氛围有关。
曹雪芹的生父叫曹顒,曹雪芹未出世时,曹顒已亡,曹雪芹是曹顒的遗腹子。曹寅只有曹顒一个儿子,曹顒死后,曹寅过继他弟弟曹宣的儿子曹頫为己子,承袭职位,故曹頫成为曹雪芹的养父。
曹家世谱如下——
--→曹顒(遗腹子)-→雪
--→寅--→曹頫(养父)--→芹
(远祖)(高祖)——玺
曹世选--振彦----→宣--→頫
--正--→宜--→颀
康熙末年,皇子们争权夺位,最后是四皇子胤祯夺得皇位,即雍正皇帝。他即位后,立即开展打击政敌的斗争。_异王的政治势力。曹雪芹的父亲因为跟皇室派别斗争有牵连,首当其冲,被罢官抄家。曹頫下监狱,家道从此衰落。曹雪芹当时大约只有十二、三岁,还在南京,被遣送回北京,住在北京香山,即今香山公园脚下。《红楼梦》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曹家特点:①祖上有战功。②与皇室关系密切。③书香门第。
曹雪芹多才多艺,曹家遭贬以后,逐渐衰落,“举家食粥酒常赊”,曹雪芹成为一个落魄潦倒的文人。但他的性格耿介,豪放。爱新觉罗·敦诚在诗中写道:“曹子大笑称快哉,击石作歌声琅琅。”可见一斑。曹雪芹五十岁方得一子,因生活穷困,儿子得病夭折。雪芹伤感成疾,在贫病交迫中,于大年三十搁笔长逝。死后,“留下琴剑在壁,新妇飘零”。连手稿也无人整理。几位好友草草殡埋了这位伟大作家。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具体年月已无从查考,只能从书中知道他“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据专家考证:全书共110回,因为曹雪芹留下了一份完整的提纲是110回。前八十回在他去世前已传抄于世。后三十回也基本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到十八世纪末,高鹗续写了后四十回,补成了现行的一百二十回本。
2、高鹗续书的功与过
功劳:①将全书写完,使故事、人物有了完整的结果。②依据原书线索,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③部分章节和环境描写很精彩。
问题:①安排了贾府“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结局,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原意,削弱了《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力量。②某些方面歪曲、损害了人物形象的和谐统一。如黛玉支持宝玉雪八股文。
3、当代续书作者
当代影响的续书是作家张之续写的《红楼梦新补》,共三十回,依据曹雪芹留下来的后三十回提纲续写而成,但在语言、风格、诗词等方面不如高鹗的续写。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对比论证方法。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美德。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教学。
2、早自习预习文章,疏通字义。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思路。
4、利用抢答竞赛的形式,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诵,直至背下全文。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
课件、记分牌。
人教版高三语文教案篇1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主要论点,正确理解从师学习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论述思路。
3.了解正反对比在文中的运用。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及文章的结构。掌握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掌握其论证说理的特点,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先辈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县),所以后人称“韩昌黎”。
(二)写作背景
(三)识体:
许多文言文从标题中的某一个词就可以判断文章的体裁,如《小石潭记》中的“记”、《出师表》中的“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传”、《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本文的“说”。“说”——是一种有叙有议,以议为主的文体,议论文体。“师说”——即“说师”,动宾倒置的现象多见于书籍、文章标题,如《__》、《__》。解释为“说说(议论)有关老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