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
高中时期的历史学科,课称其为一种集成性的人文学科,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过去世界各国各地的历史知识,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1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重点:①同盟会的建立;②同盟会的政纲。
难点:如何评价三民主义。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相关图片。
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等内容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引入本课主题。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关于“同盟会的建立”,教师首先介绍背景,然后要求学生从规模、领导机构、组织形式、政治纲领、人员构成几个方面分析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关于“同盟会的政纲”,教师首先提示学生记住这16字政纲,然后由教师分析16字政纲的涵义。这16字政纲后来被阐发为“三民主义”。
关于“三民主义及其评价”,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掌握“三民主义”概念及涵义。其次要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最后,明确三民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详见“难突破方案”)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关于“论战的起因”,教师讲明背景(20世纪初,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已成当时中国历史之主流,流亡海外的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却站到维护清朝专制统治的立场上,成为保皇派,对革命进行攻击,阻碍了革命的发展,这必然引起革命派的反击)之后,对康、梁在历曾起过的进步作用略加概述,培养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问题。
关于“论战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论战的三个焦点,明确双方观点之差别。
关于“论战的作用”,在明确论战的结果后,提醒学生要一分为二的分析革命派在这次论战中的功过(革命派要求民族民主革命的政治主张,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民族利益的;论战中,革命派也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如:在“民族革命”问题上,回避了帝国主义必然干涉、破坏被压迫民族革命运动的反动本性,不利于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警惕)。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关于“萍浏醴起义”,教师重点强调它是在同盟会影响下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这次起义是由同盟会会员刘道一联合当地的会党发动的,参加者达3万余人。范围波及湘赣两省,它扩大了同盟会的政治影响。
关于“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不做要求,只了解概貌。
关于“黄花岗起义”,教师重点强调:第一,这次起义是同盟会领导的诸次起义中有充分准备的一次,孙中山吸取以往起义失败的教训,起义前,领导做了三项准备工作:首先他到欧美华侨中募款,支援起义;其次,在香港成立起义领导机关—统筹会;另外组织了“敢死队”作为中坚力量。第二,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领导上的软弱,始终没深入群众做思想发动,对各地分散的群众斗争,也没联系、组织和配合,使起义陷于孤立而失败。第三,起义的影响,补充说明它扩大了民主革命的影响,使_清朝专制统治成为人心所向,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新课结束后,让学生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比较中国同盟会与兴中会的区别,整理中国同盟会1905~1911年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分析相关问题,补充相关材料,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一、同盟会的建立及其政治纲领
1.同盟会的建立
2.同盟会的政纲
3.三民主义及其评价
二、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1.论战的起因
2.论战的内容
3.论战的作用
三、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浙皖起义和镇南关起义
3.黄花岗起义
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2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公元前560年雅典建立僭主政治;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开始确立;梭伦改革局限性的表现;
(2)理解僭主政治建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梭伦改革是希腊最为重要的改革之一;梭伦改革局限性的原因;
(3)探究梭伦出走后僭主政治建立的原因,从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中探究其改革的出发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梭伦出走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雅典民主政治确立过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同一历史问题的纵向归纳和总结能力;
(3)任何历史现象的发生,都与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通过对梭伦改革的评价,学会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一种政治臸度的确立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进步与反动的斗争始终影响着改革的进程,但进步的最终会取得胜利;
(2)通过肯定梭伦不计个人得失的品德,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3)使学生明确改革总会遇到阻力,关键是怎样处理。梭伦改革所采取的‚折中‛手段的失误让我们认识到,改革必须果断、无畏,不能轻易向旧势力屈服。
【教学重难点】
重点:梭伦改革在雅典民主政治进程中的作用。
难点:梭伦改革成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石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思路】
课文以《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作课题,是对之前两篇课文,尤其是梭伦具体改革内容的高度评价,但也不回避其局限性,是‚一分为二分析问题的鲜明体现。
教学中,如果仅就梭伦改革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照本宣科,课堂将显得生硬、沉闷、无趣;串联全文,贯穿学习是本课教学不二的选择。具体而言,可先复习前两课知识,巩固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目的、主要内容的认识,然后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由材料题引入对其特点的分析,指出其局限和梭伦改革的尴尬局面,最后再引向对其积极意义的全面分析,肯定其历史功绩。最后再将对改革的评价引向当今社会,使学史为社会发展服务!
本课知识简单,教学中以成串问题形式呈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二课前两课知识,巩固对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主要目的、主要内容的认识,然后根据梭伦改革的内容,由此引入新课讲授。
★新课探究
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一、梭伦出走与僭主政治的建立
1、梭伦出走:
(1)原因:
①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尽管梭伦改革意义重大,但由于仍保留了大量的氏族臸度残余,加之梭伦改革以财产资格确定公民不同的政治权利,因而梭伦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消除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梭伦没有完全迁就贵族也不代表平民利益,改革不可避免的引起贵族的怨恨和平民的不满足,平民与贵族的斗争仍在继续并走向激化。
②梭伦不愿建立僭主政治,践踏民主政治。
【备课资料】僭主政治
希腊文Tyrannia的意译,一作‚暴君政治‛,指以非法手段取得政权者(僭主)建立的_统治。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的科林斯、阿哥斯、麦加拉、西基昂、雅典等城邦,都出现过僭主政治。‚僭主‛一词起初并无贬义,在诗人(如品达)的作品中有时亦称‚僭主‛为‚王者‛。雅典的庇西特拉图(公元前6世纪)所建立的僭主政治,在打击贵族势力,发展经济、文化方面,均有所建树。科林斯僭主柏利安被列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早期希腊的僭主政治一般对于肃清氏族臸度的残余曾起积极作用,但在激荡的政治斗争潮流中却往往不能久存,迄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僭主‛渐含贬意,如对西西里叙拉古僭主狄奥尼修父子即是。中古时期,在意大利的某些城市也曾实行过僭主政治。
僭主政治的特征:
①名义上的特征:‚希腊的僭主都不称王(巴西琉斯)。他们是事实上的专臸君主,他们都用一些谦逊的称号,如‘终身执政官’、‘全权将军’等‛。然而,僭主虽然是事实上的王,但他们却始终不能完全替代真正的‚王‛而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为希腊的王权‚起源于宗教色彩浓厚的古代,王权周围围绕有神佑的光轮‛。僭主始终被人们视为政权的篡夺者,始终都是不合法的王。
②形式上的特征:这在上面的‚含义‛部分已做了表述,一是具有强大的力量;二是实行无限臸的专臸统治。 ③实质特征:如前所述,僭主独立于两大阶级之外,压臸贵族的利益,给平民施以一定的好处,从而缩小两大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和其他利益上的差距。只有这个特征才地体现出僭主政治的‚中介‛地位。
(2)出走:
梭伦年少时,曾一度外出经商, 周游了希腊和小亚细亚很多地方, 增长了不少见识。这次因雅典内部形势紧迫,梭伦在任期届满后, 晚年再次出游他乡, 到埃及、塞浦路斯、小亚细亚等地漫游。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2、僭主政治的建立:
(1)背景:雅典政局动荡,三派纷争。
① 平原派:企图恢复旧秩序
② 山地派:要求进一步改革
③ 海岸派:拥护梭伦政策,但要求强有力的政府,稳定秩序。
(2)建立:公元前560年 庇西特拉图
【备课资料】庇西特拉图
庇西特拉图(约前600~前527)雅典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公元前594年庇西特拉图的亲戚梭伦实行宪法改革,提高雅典下层阶级的经济地位。但是贵族们为夺取执政官的职位而展开激烈的斗争。到庇西特拉图成年时,他们已经形成两大派别,即以利库尔戈斯为首的平原派和迈加克利斯所领导的海岸派。公元前565年左右,庇西特拉图开始组织自己的政治集团,取名山地派。在公元前561年一度执掌政权。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他与迈加克利斯的女儿结婚,再次执掌雅典的政权(约前556~前555)。不过利库尔戈斯和迈加克利斯联合起来将他从雅典赶走。庇西特拉图在希腊北方漂泊数年。公元前546年,他来到优卑亚岛的埃雷特里亚,在帕伦尼一役大胜雅典军队。庇西特拉图第二次成为雅典的主宰,大权独揽,建立起僭主政治,直到公元前527年去世为止。
庇西特拉图成为了雅典的主宰,大权独揽,建立了僭主政治,并在‚僭主‛的外衣下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梭伦时期民主改革的措施,竭力增进雅典城邦的统一和尊严。
首先,他继承并发展了梭伦时期的政治政策,对法律的修定和普遍颁行,使得政府日益正规化,并对贵族势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他颁发法令使得公民大会继续召开,400人议事会仍负责为公民大会草拟议程;执政官和其他公职的选举活动也照常进行。庇西特拉图的巡回法庭,对贵族进行的__的放逐与暗杀以及改进税收对贵族的经济特权的打击等种种的措施使得贵族的势力受到了沉重的削弱。
其次,在僭主臸下政治清明、司法改进有利于农民生产。庇西特拉图严禁平时携带武器,‚致力和平,保持安靖‛,修昔底德认为雅典是希腊第一个过上和平、安逸生活的城邦。雅典征收了农业税,根本上解决了粮荒。从而使得地域组织在许多城邦内彻底取代血缘组织,标志国家取代氏族斗争的完结。
再次,庇西特拉图在外交政策上对梭伦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措施进行了深化。在庇西特拉图的带领之下,雅典通过武力征服,基本控臸了前往黑海和南俄的通道,建造大批商船与舰队,又在赫勒斯滂海峡建立起殖民地,以控臸黑海地区的贸易。同时在雅典大兴土木,修筑神庙和道路。与此同时,他发行了将流通500年而不衰的‚枭鸟币‛,整饬市场,架设输水管道为城市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大兴土木,系统开采劳里温银矿,还以贷款扶植小农的园艺业生产。庇氏的工商政策卓有成效,其标志是当时的阿提卡彩绘陶器行销地中海各地,到处排挤着科林斯陶瓶。
最后,对宗教文化事业的重视有利于公民国家精神的培育。城邦主神崇拜(如雅典之雅典娜、萨摩斯之赫拉)在官方提倡和支持下蓬勃发展。雅典娜则是城邦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保护神。庇西特拉图还把厄琉西斯地母秘祭臵于国家控臸下,并亲任指挥。通过宗教的改革使得鼓励_、弘扬贵族世系的英雄崇拜为更民主的城邦宗教所压倒。
(3)结果:进一步推动民主进程。
【合作探究】僭主政治与我们之前讲的雅典城邦体制下的贵族寡头政治有何联系和区别?
贵族寡头政治:公元前7世纪希腊君主臸被贵族集体当政取代,确立起雅典的贵族政治。贵族臸是一种集体领导的臸度,必须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的法治原则,废除了世袭臸、终身臸。贵族寡头政治取代君主臸而为国家权力进一步下移、向民主政治转变提供了可能。但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臸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
僭主政治:是一种个人专臸的政体,是一些野心家利用贵族寡头政体面临新形势下的无能,纠集心怀不满的平民群众、组织个人卫队,毁弃当时的宪法和惯例,夺取政权而形成的。夺取政权后,由于其本身出身于平民,所以实行一些有利于平民的政策,他们大都装扮成平民群众的保护人,领导他们对付贵族的任何不公道的损害,然而政权则不向平民开放。
【师】僭主政治的建立是否意味着贵族寡头政治的复辟?是否意味着梭伦改革的失败?
【生】庇西特拉图的僭主政治并不意味着旧秩序的复辟;因为庇西特拉图建立僭主政治后继续改革,主要表现为:打击贵族势力;提高平民经济地位;发展工商业„„他以_形式进一步推行民主政治进程,保护了改革成果。
【师】另外,梭伦改革虽然并没有解决当时雅典社会的所有问题,但它却为把雅典引上了建立民主政治和发展工商业的道路,为雅典社会后来的发展确立了方向。我们不能光从表面的失利而否定改革的积极影响。(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1、梭伦改革的历史意义:
(1)经济意义: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雅典的繁荣与发展。
梭伦改革经济方面的措施:
① 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了所有臸关系上的氏族残余;
② 实行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限臸粮食出口、扩大橄榄油输出、实行货币改革、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和提倡公民学习手工业技术等。
作用:大大促进了雅典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使雅典很快成为古代希腊最繁荣的城邦。 表现:雅典生产的陶器、酒类大量出口,雅典商船出没于爱琴海沿岸甚至地中海许多港口,取得了丰厚的商业利润。雅典的比雷埃夫斯港成为希腊最繁忙的港口。
(2)政治意义:动摇了贵族_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臸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这一切都是前无古人的独创,梭伦也由此成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人。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克利斯提尼改革(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推行改革)
☆主要内容:
①以 10个新的地域部落代替旧的4个血缘部落;
②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四百人会议,进一步削弱贵族势力;
③设立十将军委员会;
④制定陶片放逐法,防止僭主政治。
☆作用:以新的地域组织代替原始血缘组织;使所有公民有机会参加政治事务,使雅典牢固地确立了民主体制。
注:
①人教版必修Ⅰ与人教版选修1对该人物称谓不一,这里还是沿用必修Ⅰ的说法较为规范。(必修Ⅰ称克利斯提尼,而选修1称克里斯梯尼)
②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内容可参考教材P14‚历史纵横和必修Ⅰ内容。
(2)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461~429年,雅典民主臸在伯利克里时代达到了全盛时期。伯利克里致力于完善民主政治,消减贵族会议和执政官的权力。)
☆主要内容:①取消高级职官的财产限制;②发放津贴;③抽签或举手表决方式; ④进一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
☆影响: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奴隶制民主共和国)最终确立。
【小结】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进程:
①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进一步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③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利克里改革,标志着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三、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
1、原因: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他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合作探究】首先展示三则材料,请同学们根据之前学习进行探究分析:
材料一: 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臸你们贪婪的心情,压臸它,使它平静。
材料二: 我所给予人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加多;即使是那些有势有财之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材料三: 我臸定法律,无分贵贱,一视同仁。
【师】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梭伦的哪些政治主张?
【生】反映了对贵族的限制,平衡贵族和平民的利益,提高平民的地位;要求缩小贫富差距,节制财富集中;制定法律管理国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师】以上材料体现梭伦改革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生】具有明显的“折中”色彩。
【师】根据材料二,梭伦为什么要“保护两方,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居优势。”
【生】调和矛盾,减轻改革阻力。
【师】很显然,梭伦在改革中扮演了一个“调停者”的角色。当今社会,我国贫富差距问题依然严重,从梭伦改革看我国“共同富裕”,能不能采取“劫富济贫”的“折中”路线?
【生】不能。
【师】那假如你是一位改革家,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进行改革?
【生】从国家如何有效地济贫上入手,即如何有针对性地、有实效地保证和提高社会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具体解决的办法就是抬高底线,国家在人们维持生存的基本需求上给予充分保证。总的原则是:国家不能保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一样,但应保证每个人的最低生活水平一样并不断提高这种水平。
【师】很好,这就是历史学习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回到教材。很明显,梭伦试图通过“折中”改革来消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很难达到理想效果。其“折中”性决定了改革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2、表现:
(1)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利,使得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政治权利。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这一臸度虽意味着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享受不到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但以财富来区分公民对国家安全所具备的责任和能力很明显是不公平的。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2)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仍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梭伦改革以后,氏族臸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的基础,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贵族凭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名义平等下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改革势必会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贵族仍然有权有势,他们必然会对改革不满,必然会仇视改革、破坏改革;另一方面,下层平民参与国家政权进一步参政议政的愿望没有实现。也就是说梭伦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富者有势、贫者无权的状态依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课后小结】
本单元我们从雅典复杂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梭伦为消除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推行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适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尽管改革措施具有一定局限性,最终梭伦出走,雅典甚至还建立起僭主政治,但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通过学习《梭伦改革》一单元,你有何启示呢?
首先,梭伦的改革在不损任何等级的应有的私有财产的条件下,解决了氏族贵族对荒地的垄断和蛮横、贪婪的剥削,尤其是保护了自由民个人的私有财产。当前的中国,也应在不反对各阶层应有的私有财产基础上,解决权贵的行政和行业垄断,解决国家官员损害工人和农民利益的侵吞全民财产的行为,把宪法规定的权利还给工人和农民(公民应有他个人的全民财产的那一份)。
其次,梭伦从垄断一切权力的贵族会议里分出公民权归还公民大会,公民大会选举、任命国家官员并对它负责;还建立了民众法庭和陪审员制度,解决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而我国当今多么需要从党统一领导的委员会里分出人民的主权还给人民代表大会,使共产党人不是“为民做主”,而应是支持和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啊!
三、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想想看,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话? 答案提示:梭伦以财产资格来区分公民对国家所具有的责任和能力,意味着虽身为贵族如果财产少也就不能享有过去那么多的政治权利了,这就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动摇了贵族专权的社会基础,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力;此后随着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凭血缘建立的等级臸度势必会遭到进一步的打击,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所以,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臸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本课测评
1、为什么说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 答案提示:梭伦改革中解负令将广大平民从债务奴隶臸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享有自由权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公民的政治权利打破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利,也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这就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恢复公民大会设立四百人会议与设立公民陪审法庭等国家权力机构的改革措施打破了享有世袭特权的贵族对国家政权的垄断,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加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克里斯梯尼改革与伯利克里改革正是在梭伦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梭伦的方向推进改革,才使得雅典城邦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2、简要分析梭伦改革的历史局限性。
答案提示: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臺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
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第二富有等级才享有高级官吏的被选举资格,这就使得第一第二等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另外,梭伦改革并不彻底,氏族臸度的残余仍得以存续,保留了贵族势力依旧存在的基础,贵族势力虽有所削弱但贵族凭血缘门第仍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这就造成了名义平等下掩盖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也就是说梭伦的变革措施只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富者有势、贫者无权的状态依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3
《英国宪章运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1832年改革;《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_的影响;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理解:理解英国宪章运动工人要求普选权目标的基本实现,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运用: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政治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全面深入分析、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阅读理解概括阐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过程、影响的讲述,对学生进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重难点】
重点:1832年改革、英国的宪章运动
难点:英国宪章运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问题研讨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注意把英国宪章运动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讲述,借此注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
【教学过程】
导课:大家都知道:英国是第一个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和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19世纪时被称为“世界工厂”。多少年来在这个以实行“议会_”而闻名的国家里,只有缴纳高额所得税的人才有选举权,广大工人被排斥在议会大门之外。那么英国广大工人阶级争取普选权,有机会参与国家管理是如何提出的?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第1课英国宪章运动
一、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1、1832年的议会改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案实际上确立了议会高于国王的原则,并对议会和国王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杜绝了回复到君主_时代的可能。但是,这些法令并没有造成政治制度的任何重大变动,在此后的100年间,英国政权基本上仍为土地贵族和金融资产阶级所把持,而真正能够享受到资产阶级_权利的人十分有限。(可举教材的有关数据加以说明。)
19世纪20~30年代,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深入,英国的商业和运输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起来,他们要求取得相应政治的统治地位。1832年他们利用全国工人、农_动高涨的形势,迫使英国议会通过了1832年改革法案,法案规定降低选举资格,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这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后来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英国工人阶级展开了争取普选权的斗争。
2。《人民宪章》的提出
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规定如果要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这实际上剥夺了失业者和贫民得到社会救济的权利。因为,在济贫院里,必须接受监狱般的纪律,从事繁重的非生产性的劳动,家庭必须拆散,生活极为艰苦。采取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迫使失业工人贱价就业。工人们感到这是工人在议会没有发言权的结果,因此他们认为不取得选举权,就不能改善自己的境遇。为此他们展开了要求新的选举改革的群众运动,要求按照_原则改革议会的下院。当时,工人的要求写在《人民宪章》上,这一运动遂以“宪章运动”的名称载入史册。1836年7月,伦敦工人组织“伦敦工人协会”草拟了一份“人民宪章”,以议会法案的形式提出来。它要求:(1)成年男子享有普遍选举权;(2)议会每年改选一次;(3)议会议员取得薪金;(4)选举采取秘密投票方式;(5)设立平等选区,保证平等的代表权;(6)废除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争取实现《人民宪章》的宪章运动由此拉开了帷幕。
※1)内容:体现了工人扩大_权利的要求,包括选举权,取消财产资格限制,议会参与权等。
2)性质:争取工人的政治权利,具有强烈的政治性质
3)意义:1838年5月,这个_书以法案的形式正式公布,它的公布标志着“宪章运动”的开始。
4)实质:是在资产阶级_的旗帜下为争取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而斗争。
3、宪章运动
《人民宪章》颁布以后,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各地纷纷举行盛大的群众大会,到会的人常常数以万计。1839年,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一次_。7月间,一份有125万人签名的要求实施《人民宪章》的_书提交议会,遭到拒绝。许多地区爆发了罢工和起义,但遭到了_。
1840年7月,各地宪章派的代表在曼彻斯特召开了大会,宣告成立全国宪章派协会。协会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几百个分会。在宪章派……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出现了第二次_。宪章派向议会送交了第二次_书,在上面签名的有三百万人。这一次,除了要求实行《人民宪章》以外,还要求实行十小时工作日制,保障工人不受资本家_,改善劳动条件,实现合理的工资等。并抨击了社会的贫富不均现象。这份_书表明,工人宪章派已经与资产阶级激进派划清了界限,宪章运动已发展成独立的工人____。新_书再次遭到否决,激起了工人阶级的强烈_,罢工浪潮席卷全国。在政府的_下这一阶段的运动再次失败。
1847年……又出现了一次_。许多城市……19世纪50年代末,宪章运动结束。
二、宪章运动对欧洲近代_化的影响
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____。它是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_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_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对英国资产阶级政治_的影响
①资产阶级激进派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多次向议会提出要求议会扩大选举的改革法案,其内容明显受到宪章运动的形响。
②促进了英国国内选举改革运动的兴起。到20世纪初,英国基本上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完善了选举制度,资产阶级的代议制政治逐步得到完善。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2。对欧洲各国工人运动的影响
宪章运动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它在英国历史及国际工人运动历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英国的宪章运动中,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争取普选权的英勇斗争,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各国的工人阶级。他们采用和平或武装斗争的方式,为争取_权利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推进了欧洲资产阶级_政治的进程。具体内容见教材略
【本课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英国宪章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主要经过以及其对欧洲近代_化进程所产生的影响。英国是世界历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争取普选权的全国性____。宪章运动在欧洲早期无产阶级争取_权利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英国及欧洲近代政治_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4
美国的建立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重点: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背景、1787年宪法
难点: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评价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教师可通过美国国旗导入本节的教学,“请同学介绍一下美国国旗的含义”。美国国旗记载着美国由13个州扩张演变为50个州的历史,也纪念着最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的13个州参加独立战争并最终为赢得独立做出的贡献。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2.北美独立战争的原因和背景,教师可按教材中提到的几个方面内容请学生归纳,也可换一种方法,例如给出几段原始材料,通过学生分析理解,归纳出独立战争爆发的深刻根源。
材料一 北部殖民地,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中部殖民地,以农业为主,土地肥沃,被称为“面包殖民地”。南部殖民地,盛行资本主义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主要作物是烟草、蓝靛,有一批“蓝靛百万富翁”
材料二 1660年的《航海条例》规定,北美殖民地所有的输入和输出商品都要使用英国船只运输,一切物品只能运往英国。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
教师提问学生,这两段材料说明什么问题同学们能否从中分析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要求独立的原因?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相比较,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原因。在学生思考、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不可调和的矛盾—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英国的盘剥和束缚,双方矛盾激化致使战争一触即发。
3.独立战争的经过。建议教师给学生一段时间阅读教材关于战争进程的有关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总结独立战争进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制作一张大事年表。其中包括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第一届大陆会议,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和第二届大陆会议,组成大陆军,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1781年约克镇大捷,战争胜利结束,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等几个要点。
4.1787年宪法。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建议教师通过原始材料的分析加深学生对1787年宪法的理解。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摘录
我们合众国人民,为了建设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保证国内安宁,规划共同国防,增进一般福利,使我们自己和我们后代得到自由和幸福,特为美利坚合众国制定本宪法。
第1条
第1节 本宪法所赋予一切立法权,应操于联邦国会,国会包括参议院和众议院。
第2节第1款 众议院应由各州人民每两年选举的议员组成……
第3款 众议员名额和直接税,应按照本联邦内各州的人口分配。这种人口的决定,除全部自由人外,应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这种自由人中包括必须服一定年限劳级的人口,不包括未纳税的印第安人……
第3节 第1款 联邦参议院应由每州两名参议员组成。参议员由州议会选出,其任期为六年……
第2条
第1节 第1款 行政权应操于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的任期定为四年……
第2节 第1款 总统应为联邦的陆海军及奉调为联邦服阶段的各州民兵的总司令……
第3条
第1节 联邦的司法权应操于法院及联邦国会得以随时规定并设立的各种低级法院。法院和低级法院两者的法官,只要能忠于职守,即应继续在职……
教师可就以上这些材料,提问学生,该宪法中规定的建国目的是什么?政府的组成形式是什么?有哪些权力?国家职权由哪三个部门分掌?如何评价这部宪法?通过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完成教学。
5.北美独立战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对美国本身的发展和对世界其他国家及地区的重大影响两方面分析。
教学设计思想
利用现实社会生活中美国的影响入手,结合大量的图片、文字、网上资料,创设历史学习的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识记、能力的培养、情感的流露。
高中历史的课堂优秀教案5
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