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巴巴 > 高中教案 > 历史教案 >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

时间: 沐钦 历史教案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都有哪些?考古学是一门特别有用的学科,它可以处理埋藏的遗址和物体,一旦出土,便有助于研究历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三历史教案设计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杰作,爵士乐和摇滚乐是二战前后流行音乐的主流。音乐的大众化、多元化趋势。电影的诞生;电视的出现。

2.理解:19世纪音乐发展的社会背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的变化理解20世纪的音乐流派及发展方向。影视艺术兴起和发展的条件、作用。

3.运用: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

过程与方法

1.介绍有关书目、曲目,请学生在课外阅读、欣赏。

2.通过音乐再现参与音乐作品的赏析,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通过对重要艺术家及其代表作的回顾,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认识音乐的发展与时代变迁间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全面评价摇滚乐。通过欣赏音乐名作提高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学习音乐家执著追求、热爱生活的精神和爱国情操。通过这一回顾,使学生珍惜并努力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以提高自身素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点。

难点

现代主义音乐的发展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问题:18世纪在欧洲占主要地位的音乐是什么?19世纪欧洲音乐又有哪些发展?发展的背景是什么?

1.时代背景

(1)19世纪,欧洲各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2)音乐艺术逐渐从封建主义束缚和教会压抑下解放出来,开始走向更广阔的社会阶层,更深刻地表现人性,反映更加丰富的社会生活。

(3)由于各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音乐呈现出的多样性、民族性表现得更为明显。

2.音乐成就

(1)欧洲浪漫主义

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和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学生欣赏。

问题:以上音乐作品有什么特点?

特点:注重抒情性、自传性和个人心理刻画的形式,以突出个人感受。

(3)主要表现形式及代表

①乐(交响)曲:德意志的贝多芬是连接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音乐的桥梁,被称为“乐圣”,他的《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合唱交响曲》历久弥新;奥地利的舒伯特创作出《小夜曲》,被称为“歌曲之王”。小约翰o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以《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②演奏艺术: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被誉为“钢琴之王”;③歌剧:威尔第是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威尔第创作了《茶花女》等作品。法国歌剧家比才的作品是《卡门》;④芭蕾舞剧:俄国最为著名的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创作的《天鹅湖》《胡桃夹子》等,表现了俄罗斯音乐的幽深沉静。

[感受贝多芬]

课件展示

贝多芬(1770~1827),诞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乐圣”),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以此来同命运抗争。

第三交响曲《英雄》:此曲完成于1804年春,本欲献给拿破仑,但当得知拿破仑将于五月十八日即位皇帝时,贝多芬立刻将总谱写有题词的封面撕下,并愤怒地高喊:“这是一个独裁者!”后来出版时他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死去的英雄而作”。

这部作品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第三交响曲。

(1)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贝多芬具有怎样的思想特点?

(2)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什么?试举三例。

答案:(1)向往民主,追求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的革命精神。(2)《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和《第九(合唱)交响曲》。

二、20世纪世界音乐的发展变化

问题:什么是现代主义音乐?现代主义音乐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流行音乐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1.现代主义音乐

(1)原因:20世纪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特点:在各流派中,流行音乐脱颖而出。流行音乐是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通俗音乐。

(3)兴起和发展:

①一战后至二战前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②二战后的流行音乐中有摇滚乐、蓝调和新的爵士乐“比博普”,其中摇滚乐成为主流。

③20世纪70年代以后,音乐风格更加多样,表现在具有即兴性,强调借助和运用电子手段,注重话筒的操纵技术,商业化倾向日趋明显。

[合作探究]

课件展示下列材料:

摇滚乐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世界刚刚经历了二战。战争给人类的心灵带来了严重的摧残;同时,冷战的梦魇和核战争的阴影让世界忍受着极限的煎熬与折磨。而摇滚乐正是对紧张战争状态的模拟与揭示,以此来对心灵的紧张状态进行舒解和缓冲,进而表达对战争和残酷政治的反抗与颠覆。

问题:你认为摇滚乐之所以能风靡的原因是什么?

[合作探究]

有人称赞摇滚乐有时代气息,有人反对摇滚乐,说它给青年人带来不良影响。你怎么看?说说理由。

提示: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一方面摇滚乐直白的内容、强烈的节奏中蕴涵着永恒的力量、激情和信念,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年的情绪追求,带有时代性。另一方面摇滚乐的演奏者有些着装奇特、行为怪异、吸毒等生活方式使摇滚乐有着享乐、自我膨胀和堕落的一面,给青年人带来不良的影响。

2.当代音乐发展的趋势

(1)经典精华与大众化、多元化并存。

(2)民族特色与跨国交流、共同繁荣。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起源与发展

(1)条件

①19世纪晚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迅猛发展(提供技术和物质基础)。

②社会大变化,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和商业利润的驱动(动力)。

(2)发展过程

①发明诞生(19世纪末):

19世纪末,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制成兼有拍摄和放映功能的活动电影机,1895年在巴黎首次向公众放映自己拍摄的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②无声片(又称“默片”)——20世纪初至1927年。

③电影艺术的成熟期——20世纪20至40年代。

④二战后,电影艺术发展更为迅速(1945年后)。

2.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1)产生: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机出现。

(2)发展:30年代播出世界上第一部电视剧0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3)普及:二次大战后,电视进入大规模的普及运用阶段。

3.影视与人类生活

影视艺术既反映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锐地回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合作探究]

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有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①社会进步的产物。

②引领文明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风尚,满足精神追求。

③娱乐性强、艺术鉴赏性强。通过特有的技术手段,使人感到视觉的冲击和心灵启迪。

④对人类影响无处不在。以独特的魅力,丰富和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

⑤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改变生活方式,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迅速反映生活,具有艺术欣赏的便利性。扩大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素质。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及时跟踪世界各个角落发生的重大事件;接受空中课堂教育,欣赏影视节目,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难以割舍的重要部分。

消极影响:

①导致肥胖症、视力障碍、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②电视中来自传统的价值观、暴力渲染和消费主义产生负面影响。

③电视视听影响人的左脑发展,特别对在读书时所必需的分析性思维过程起了消极的作用,电视会降低读书能力,少数青少年沉溺于电视,影响学业。

[课堂小结]

19世纪欧洲兴起的各种音乐流派,反映了资本主义的时代精神和日益增强的民族性。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兴起。它日益通俗化、大众化,轻松活泼,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影视艺术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艺术鉴赏性,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无处不在。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鉴于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中有关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所以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在此模式下,体验互动,学生分组活动: 课前,将学生分成四个调查小组:第一组—地主阶级抵抗派、第二组—洋务派、第三组—早期维新派、第四组—康梁派小组,各自收集相关人物的有关材料,包括他们的观点和具体行为,最后选派中心发言人总结陈词(形式不限)。设计意图:通过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参与互动,锻炼学生合作及自主学习精神,并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肯定学生的成果,并加以适当补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单元导言分析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背景:当英国鸦片走私船开始频繁出没于中国东南海域的时候,清朝君臣对其一无所知。(划书)鸦片战争一败涂地。(记)

在开眼看世界之前,难道清朝的君臣国民都是闭着眼睛的吗?

材料一、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材料二、因为许多洋人不肯向中国官员下跪,于是许多中国人便认定洋人的腿弯不了,倒下就站不起来。 清朝的君臣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周围国家都是蛮夷之国,禽兽之国。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

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颜面尽失,不得已向蛮夷之邦——英夷,屈辱求和,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这场战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冲击,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率先惊醒,开始开始睁眼开世界。

2、代表人物(地主阶级抵抗派)

(1)林则徐

1996年,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林则徐老乡)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由于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①活动:设立译馆,编译出《四洲志》和《各国律例》。《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为了解对手,设立翻译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积极探究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的船舰大炮加以仿制(P69插图)。主张建立一支新式海军。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

②评价: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

①活动:编撰出《海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在书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作者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参看课本资料回放)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创作背景:1841年8月,魏源在镇江与被革职的林则徐相遇,两人彻夜长谈,林则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资料送给他,嘱托他编写一部激励世人、反对外来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资料,编写成《海国图志》50卷。此后,他对《海国图志》一再增补,10年后,全书达到100卷。

“师夷”内容?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说明他认为西方近代文明的长处主要在什么方面?在军事技术上。

此书地位:《四洲志》纯是一部译作,而《海国图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此书出版后传入日本,曾在明治维新中起过一定的作用,

3、影响

(1)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洋务运动,就是受魏源“师夷”思想的影响,并加以发挥的。“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治民(镇压太平天国),与“制夷”不同。

(2)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然而,新思潮的萌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响应。也没有能够从理论转化为大规模的实践。史学家蒋廷黻曾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丧失了二十年的宝贵光阴。”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会考不考)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内忧外患的局势。要求学生解释内忧外患、

2、代表人物: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3、内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李鸿章:“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有人评价洋务运动他因模仿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只学习器物,不学习制度,思想文化)

4、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5、实践: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6、失败原因: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洋务派“自强”的迷梦破灭,“中体西用”的思想也失去原有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未从根本上变革封建制度。把西方的先进技术嫁接在落后的封建制度上,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注定破产。

三、维新变法思想

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是如何向西方学习的?维新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1、早期维新思想(会考不考)

(1)背景:洋务运动的开展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

(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

(3)主张

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②文化上: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指导学生辨析洋务派与早期维新派的差异。

2、维新变法思想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设问:有哪些核心因素推动了维新运动的深入发展?

l 政治:帝国主义侵略加剧、瓜分高潮。

l 经济: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l 思想:早期维新思想的发展。

l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2、代表人物:(资产阶级 维新派)

(1)康有为

P70页历史纵横

①活动:

A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

解放后,万木草堂一度成为一家锁厂的车间。后来又成为了40户居民居住的大杂院,住户在里面修厕所、打墙壁,严重破坏了房屋结构,仅墙体破坏就达到了20%,很多建筑部件和文物遭到破坏或遗失。2004年,广州市投入1300万元迁出40多户居民,又投入230多万进行了全面的修缮,2007年,百年草堂得以“重见天日”, 免费重新向公众开放。

B撰写《新学伪经考》。

内容;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作用: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扼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什么?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

C撰写《孔子改制考》

内容:宣称(偏于保守的)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

②理论特点:“移花接木”——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③作用:康有为的这些看法,虽都不科学,但却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提出,如不变法“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既然是他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为什么还要维护清朝统治?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人。他为什么要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因为这样“既合乎古训,又适宜诗时局”可以减小维新变法的阻力。它既反映了康有为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挑战的精神,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充分而导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

④评价: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2)梁启超

①活动:发表《变法通议》。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前夕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伸民权、设议院: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变法措施另外还有要重视教育来开启民智,变革科举等主张。阐述变法的必要性,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认为变则存,不变则亡(变法图存)。

(3)严复

①活动:发表《天演论》,指出封建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权在民)

《天演论》是严复翻译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这是一本宣传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通俗小册子, 在《天演论》问世以后,“天演”、“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最活跃的字眼。胡适的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典故。

3、实践:1898年,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

结果:最终失败。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日开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为止,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除了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废止。

失败原因:

戊戌变法失败后,作为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慨,请分析他无力回天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太过脆弱,封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什么时候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土壤上的资产阶级,技术依赖外国,受制与外国;开办企业,要封建官府批准,自然也向官府妥协。因此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缺乏彻底反封建反侵略的勇气。比如思想上“托古改制”,政治上不敢否定君主专制,经济上不敢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比如辛亥革命有同盟会,而戊戌变法没有,他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自上而下的改革。也没有军队。

③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资产阶级的剥削本性,也害怕人民群众。比如康有为的《上清帝第五书》中提到:“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脱离群众就使得他在面临封建守旧势力的进攻时不堪一击。6

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列强只想或大在华侵略势力,不响中国富强,戊戌政变前,维新派向英美日公使祈求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影响:①作用: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维新派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另外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断发易服等措施都有助人们摆脱蒙昧,存进人民觉醒。所以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形容它的影响。

②评价: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提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百家争鸣。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林则徐和魏源、洋务派、早期维新派、康有为和梁启超向西方学习和寻求变革的思想主张。

2.依据教材及导学案中的材料,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简要概括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的历程;分析其不同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并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理解他们的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重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历史意义。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有机引入】

问题:下列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1559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北京,官员在《会典》书籍上查不出有意大利这个地方,就坚决否认世界上有意大利。幸而《会典》上有大西洋国,于是利玛窦只好自封为大西洋国民。

引入:它说明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界形势的发展。于是,从鸦片战争起,“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史先进的中国人救国强国的时代主题。

【自主学习】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P68-71,在书上进行圈、勾、划,对知识点进行记忆与思考。

1.阅读教材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注意联系“前言”、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和前面所学知识)

A:简述林则徐、魏源等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做法。

【2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⑴闭关锁国与愚昧无知。⑵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⑷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做法:⑴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

⑵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B:我们应怎样评价林则徐、魏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

【3组学生板演预测】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海国图志》明确了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如何正确理解“开眼看世界”?

第一,这里的“开眼看世界”,在时间上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而不是指整个中国历史。

第二,这里的“开眼看世界”,在内涵上不是指简单的中外往来,而是指对中国之外的国家,主要是指当时的西方世界的了解与研究,明确世界发展大势。当时清朝从皇帝到臣民,所有人都认为中国是泱泱大国,物产丰富,与外国通商是施舍而非互利,根本就没有人了解,更遑论去调查、研究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国家体制,尤其是科技发展水平。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水平只是停留在知道对方是金毛碧眼的婴儿认知水平阶段。林则徐在当时举国上下一片“天朝大国”的自满无知情绪中,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另一类则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魏源撰写的《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并用了较大篇幅介绍美国和英国的政治制度,体现了他对西方政治文明的关注与推崇。他明确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第三,这里的“开眼看世界”意义重大:一是林、魏所持的抵抗外侵、救国图存、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精神,实际上支配和影响了几代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成为后来立志于祖国富强的先进人士的思想指南。二是鸦片战争时期以林、魏二人为代表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睁眼看现实和睁眼看世界结合起来,把改革和开放结合起来。后来许多改革思想家所接受和发展。三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先进思想孕育了近代外交思想的胚胎和萌芽。四是为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准备了思想条件。五是对于清朝同样面临严重阶级危机和民族危机的东亚邻国──朝鲜和日本有很大影响,它如同黑暗中的一缕曙光,指引中国乃至东北亚各国前进的道路。

2.阅读教材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注意“学思之窗”和联系必修1第10、12课)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你是如何理解这一思想主张的?

【4组学生板演预测】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林、魏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理解: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如何评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这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其灵魂是儒家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的近代文化,也是一个自有体用的文化系统。其核心是资本主义的各种制度,其灵魂是以自由、平等为标志的天赋人权思想。这两种文化经过19世纪上半期血与火的碰撞,在中国放开眼界看世界的先进知识界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2.100多年来人们对这个指导思想的评价不一。那么,怎样评价“中体西用”这一思想呢?

第一,“中体西用”是那个时代那样社会经济结构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实体都是植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结构之中的。洋务运动前夕的中国,是一个资本主义尚不存在而自然经济普遍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要建立起“西体”是不行的,因为还不具备西方式的制度所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传统的“中学体用”还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运作着,但是,面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严峻挑战,不引进西学,则国将不国,在这种情势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于是产生了。

第二,它是洋务经济深层的需要。洋务经济乃是一种以政府为依托,以集权为特征的官僚经济。无论从资金、技术、市场诸方面,它都是一刻也不能离开政府的。它是靠政府之力,集中纳税人手中的钱财,解决兴办的经费。它是靠政府之力引进技术,其原料和产品的相当一部分,都是靠政府调拨的。于是,政府的支撑就成了洋务经济存在的前提。这样,维护政府所代表的传统制度,就成了洋务运动的天职。正是这种既要举办洋务,又要依赖政府的经济现实,决定了“中体西用”的必然性。

第三,这是洋务派自存的一种需要。兴办洋务,这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既有资金之难措,又有技术的难备,还有习惯势力障碍,更有顽固派之攻击与责难……真是举步维艰。唐山——胥各庄铁路通车,顽固派提出机车轰鸣会震动皇陵,洋务派不得不一度用马匹来牵引车厢。办天文算学馆,顽固派又说这是以夷变夏,是废弃中国的封建统治秩序。这些在今天看来无须驳斥的奇谈怪论,在当年却是极具份量,可置人死地。甚至连洋务派也不得不称这些谬说“陈义甚高,持论甚正”。这样,洋务运动为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在引进传播西学的时候,维护中体就非常必要了。不如此,洋务派就无以自存。我们从“中体西用”的主旨,也可以看出洋务派的良苦用心。该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冯桂芬说:“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很明显,作者强调的,不是中学如何善,而是学西“善之善”。在这样的口号下,学西就名正言顺了。当然,这个口号的实际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当革命兴起之际,再大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重心就不在学西,而在不准革命、不准破坏中体这一层意思了。这个口号提出之初的进步用意,我们是不能抹煞的。

第四,“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播大开了方便之门。虽然中学是体、但西学既然已经为用,它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传统框架,取得了合法地位,从而有利于打破国民拒斥外来新生事物的传统文化心理障碍。于是,在“用”的招牌下,西学大量涌入。江南制造总局仅1896一年就译介西书120多种,平均每三天即译介一种,真是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伴着西学传播,中国的生产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一些主要的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了”(吴柏均:《中国工业化的发韧》)。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政治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被引入中国,并与中国文化交融,从而产生出中国自己的近代政治思想。中国新的社会,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孕育生成的。总之,一句话概括,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五,促进了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用先进的科技维护业已腐朽的清王朝,这就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这也后来历史发展所证明。

B: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其结果如何?(注意联系历史必修2“洋务运动”必修1第12课理解)

【5组学生板演预测】是否有道理: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且洋务派是林、魏思想主张的实践者,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创建了一支近代海军等。。但我们也必须明白,魏源是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的,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而当时洋务派“师夷”的首要目的却是镇压农民起义,因此两者之间尽管有继承关系,但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

结果:①引进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③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甲午战争失败,标志“西学为用”思想的破产。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林则徐、魏源与洋务派的区别:

1.背景不同 抵抗派产生于鸦片战争时期,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而洋务派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解决内政外交上的危机所产生的。

2.主张不同 抵抗派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3.结果不同 抵抗派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洋务派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抵抗派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洋务派则重在行动。同时抵抗派的主张为洋务派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阅读教材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注意“历史纵横”)

A(1):简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6组学生板演预测】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思想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早期维新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洋务运动的开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A(2):简述康有为和梁启超思想主张及其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主张:康——痛斥正统儒学;借孔子主张改制,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主张维新变法。梁——抨击封建专制与顽固派守旧;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严——主张国家属于人民,君臣是公仆。

影响: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掀起了思想解放飓风。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1.康、梁思想主张产生的历史背景: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深入,民族危机深重。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为维新变法奠定社会基础。③早期维新思想成为康梁思想的先声。

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办新式学校。③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区别: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运动。

3.洋务派与维新派的异同: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并付诸实践,顽固派主张用传统文化抵抗侵略,抵抗派主张学习西方长技,但未能实现。早期维新派强调学习西方,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相同点:两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不同点:A.政治上: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B.经济上:洋务派兴办官办工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C.思想文化上: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单纯学习外国的制造技艺,维新派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先进的思想文化。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上。

内在联系:洋务派与维新派都是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从洋务派中分离出一部分,形成早期的维新派。

产生差异的根源:A.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洋务派产生于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年代,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尚未产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暴露出一些问题和资本主义产生后出现,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条件下成长起来。B.由政治地位决定的。洋务派代表人物多是封建官僚,他们必然要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多是中下级知识分子,容易接受西方政治思想,提出变革主张。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清朝统治腐朽;欧美资本主义侵华;有识之士的认识

2.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3.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含义: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为根本;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兴办洋务,挽救清王朝。

2.主张: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3.实践及其结果:洋务运动失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产与初步发展;先进知识分子的认识。

2.早期维新思想: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局限性: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未付诸于行动。

3.康、梁、严等维新思想: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推动光绪帝于1898年6月颁布《定国是诏》开展变法,但结果失败。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起了启蒙作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

【合作探究】

材料一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o序》

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遣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材料三 泰西各国皆设议院,……民以为不便者不必行,民不可者不必强。……制治固有本也。……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尚何敌国外患之敢相凌辱哉?

──郑观应《盛世危言o议院》

材料四 一曰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下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二曰开制度局于宫中,征天下通才二十人为参与,将一切政事制度重新商定;三曰设待诏所,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请回答:

(1)概述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的核心主张。

【1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材料一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材料三是君主立宪。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材料三和材料四同属维新派的主张,就政治制度的建构而言,有何差异?据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来推断差异原因。

【2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材料三明确主张君主立宪,材料四不提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主张以君权变法,只是上书言事而已。康有为依靠皇帝来变法。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3)综合四则材料概述近代思想解放的过程与特点。

【3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从理论主张到付诸实践。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检测反馈】(完成《学法大视野》中相应的检测题)

材料一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

──《海国图志》

材料二 ……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

──张之洞《劝学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思想核心是什么?他提出这种思想的目的何在?

【4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目的在于抵抗外来侵略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2) 材料二中的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个政治派别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什么?在此种思想指导下,他们掀起了一场什么运动?他们提出这种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张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掀起了洋务运动。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3)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何在?

【6组学生板演预测】【答案提示】前者突出抵抗外来侵略,后者重在保护封建纲常与制度。

注意:应根据学生回答实际情况进行点评,特别是应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1.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主张的异同

(1)相同: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2)不同:①阶级基础和阶级利益不同:前者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后者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②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后者只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前者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③根本目的不同:前者发展资本主义,后者维护腐朽的封建制度。

2.康有为思想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融合,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2)原因:①中国传统思想根基深厚,影响深刻,康有为“托古改制”以减少变法的阻力。②中国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保守性,还打不出自己鲜明的旗帜。③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而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4)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阅读教材,识记伽利略、牛顿在力学方面所取得的主要科学成就和经典力学创立的标志;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普朗克、爱因斯坦、玻尔等人对量子论诞生与发展所作出的主要贡献。

2.在识记上述基本史实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共议、师生互议、学生质疑,通过对经典力学创立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综合分析,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对比分析经典力学与相对论、量子论的差异,认识相对论、量子论与经典力学之间的联系;并进一步认识近代以来物理学对自然运动变化规律的探索及取得的辉煌成就,带来了人类生产力的巨大进步。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典力学、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

2.难点:不同阶段物理学之间的关系,对科学发展创新性的理解。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阅读教材第一目“经典力学”

A(1):伽利略为近代科学的兴起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注意阅读“前言”、“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3组学生板演预测】创立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和观察;

发现:物理学: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

天文学: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并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伽利略的努力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伽利略、开普勒与潮汐理论。

红衣主教贝拉明1615年发表声明,称哥白尼学说不成立,除非“有物理证据证明太阳不是围绕地球,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运行”。伽利略认为他的潮汐理论足可证明地球运动。这个理论十分重要,以至于他最开始将著作命名为《关于海洋潮汐与流动的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关于f潮汐的字眼最终因为宗教法庭的指令而被删除。

伽利略认为,由于地球围绕轴心自转并围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表面运动的加速减速引发海水潮汐式前后涌动。1616年,他将第一份有关潮汐的文献整理出来,交给了红衣主教奥斯尼。他的理论第一次涉及了海底大陆架的形状尺度,以及潮汐的时刻等。例如,他正确地推算出亚德里亚海中途的波浪相对于到达海岸的最后一波来说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从潮汐形成的总体角度来看,伽利略的理论并不成立。

如果理论成立了,那么每天只能出现一次涨潮。伽利略与他的同事们注意到该理论的不足之处,因为在威尼斯每天会涨潮两次,时间间隔为12小时。伽利略认为这种反常现象不过是因为海洋形状,深度及其它的问题导致的,不值得一提。对于他这种观点是不靠谱的论断,爱因斯坦则表示伽利略只是急于给出地球运动的物理证明,构造出了这种“引人入胜的观点”并自己全盘接受了。伽利略否定了当时开普勒的观点,即月球导致潮汐运动,而后者的观点袭承了托勒密法之书中占星传统。他也拒接接受开普勒关于行星沿椭圆轨道运行的观点,认为圆形轨道才是“完美”的。

A(2):经典力学出现的标志是什么?其创立具备了那些社会条件?

【2组学生板演预测】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社会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

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

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3):经典力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的创立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注意阅读“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1组学生板演预测】基本特征:三大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集中解释自然界宏观运动;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影响:建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实践上,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发现了海王星;但仅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不可能解决所有的物理学问题。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经典力学发展史:

古希腊的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在内,可能是最早提出“万有之本,必涵其因”论点,以及用抽象的哲理尝试敲解大自然奥秘的思想家。当然,对于现代读者而言,许多仍旧存留下来的思想是蛮有道理的,但并没有无懈可击的数学理论与对照实验来阐明和证实。而这些方法乃现代科学,如经典力学,能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开普勒是第一位要求用因果关系来诠释星体运动的科学家。他从第谷o布拉赫对火星的天文观测资料里发现了火星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这与中世纪思维的切割大约发生在西元1600年。差不多于同时,伽利略用抽象的数学定律来解释质点运动。传说他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从比萨斜塔扔下两个不同质量的球来试验它们是否同时落地。虽然这传说很可能不实,但他确实做过斜面上滚球的数量实验;他的加速运动论显然是由这些结果推导出的,而且成为了经典力学上的基石。

牛顿和大多数那个年代的同仁,除了惠更斯著名的例外,都认为经典力学应可以诠释所有大自然显示的现象,包括用其分支,几何光学,来解释光波。甚至于当他发现了牛顿环(一个光波干涉现象),牛顿仍然使用自己的光微粒学说来解释。

十九世纪后期,尖端的理论与实验挖掘出许多扑朔迷离的难题。经典力学与热力学的连结导至出经典统计力学的吉布斯佯谬(熵混合不连续特性)。在原子物理的领域,原子辐射呈现线状光谱,而不是连续光谱。众位大师尽心竭力研究这些难题,引导发展出现代的量子力学。同样的,因为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在坐标变换时的互相矛盾,终就创发出惊世的相对论。

自二十世纪末后,不再能虎山独行的经典力学,已与经典电磁学被牢牢的嵌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里面,成为在非相对论性和非量子力学性的极限,研究质点的学问。

2.阅读教材第二目“相对论的创立”

A(1):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创立相对论(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6组学生板演预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经典力学遭遇困境与挑战: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等。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创立有何历史影响(请注意阅读“学思之窗”综合思考)?

【5组学生板演预测】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上的,认为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时间和空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会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不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状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影响: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特别提示:

相对论的影响:

联合国大会已把2005年确定为“国际物理年”,这是联合国首次为一个学科确定的全球规模的纪念活动。

运动中的尺子会缩短:相对论的研究对象是超越人们日常经验的高速运动世界和广阔的宇宙。狭义相对论认为,运动中的尺子会缩短。人们平时处在低速运动中当然不可能觉察,但如果以每秒26万公里的速度运动时,一米的尺子就会缩成半米。狭义相对论表明,高速旅行会使时间变慢。假定将来人们能制造一艘接近光速飞行的宇宙飞船,从地球出发飞向遥远的星系,来回的旅程仅仅几年(按飞船上的时间),但在此期间地球上已过去了几千年。

1915年,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论发展成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认为,没有物质的时空是平坦的,有物质存在的时空就变得弯曲了,两点之间的距离因物质的存在而被拉伸或挤压。一个直观的比喻是,水平抻开的一块布应该是平坦的,当你在布上放置一个铅球后,布面就变得弯曲了,这时再放置一个小玻璃球在布上,它就会滚向中央的铅球。同理,星球的质量使周围的时空弯曲,星球上的“引力”实际上是一个时空被弯曲的现象。根据广义相对论,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证明,假如星体质量聚集到一个足够小的球状区域里,引力的强烈挤压会使那个天体的密度无限增大,然后产生灾难性的坍塌,使那里的时空变得无限弯曲,这就是人们常听说的黑洞。

理论催生原子弹:作为相对论的一个推论,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质能关系式: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1939年,科学家找到了通过裂变把质量转化为能量,释放巨大原子能的中子链式反应,进而制造了原子弹,后来又利用核聚变发明了氢弹。而可以控制反应剧烈程度的核反应堆的和平利用,比如核电站、可控核反应堆供暖系统等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也依赖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爱因斯坦指出:传统的时间概念只能在简单的条件下才能确定,当多种因素暂时联系起来的时候,传统的计时方法就失去作用。全球定位卫星发出的信号,由于处在不同的参照系上,时空无法和地面同步,只有根据卫星和地面的原子钟不断调整时间,才能保证定位系统的精确。

1976年,物理学家维索特和列文向太空发射了一枚载有时钟的火箭。他们观察到,这个时钟与放置在地球上的时钟相比,多获得了1/10微秒。他们认为,为了在未来时光中旅行,就需要利用那些强度远高于地球重力的引力场,比如中子星引力场。如果让飞船到达一颗中子星上,就会在未来的时光中迈出一大步。

3.阅读教材第三目“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A(1):请简述量子论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发展过程(请注意阅读图片资料及解读综合思考)。

【4组学生板演预测】历史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经典力学遭遇困境与挑战:无法解释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等。

发展过程: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量子力学:研究微观世界粒子运动规律的科学)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A(2):量子论的提出对人类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1组学生板演预测】影响: 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步,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量子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通过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的学习,你有何认识?

材料: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通常是具有良心的智识者。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出于对人类命运的极大关注,写信给罗斯福总统建议美国务必抢在法西斯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后来,当原子弹真的从潘多拉魔盒里跳出来后,爱因斯坦陷入了巨大的后悔与痛苦之中,自认一生最大错误就是建议研制原子弹。他痛心地说,“早知如此,我宁可当个修表匠!”爱因斯坦就核武器问题的懊悔,代表了人类良知的高度,是人类良心发出的最强音。

【2组学生板演预测】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科技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反之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C科学技术能够改变人类、社会及世界的发展;D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知识梳理】【师生互动小结】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奠基:创立实验和观察科研方法;实验证明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证明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开始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建立:标志是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主要内容是物体机械运动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 ;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海王星的发现证明了牛顿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3.经典力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推动;科学家勇于的探索精神。

二、相对论的创立

1.创立条件:过去的物理学以牛顿理论为基础,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两者是没有任何直接联系的;19世纪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家发现高速运动的微观粒子发生的现象,经典力学无法解释。

2.主要内容:狭义相对论——打破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广义相对论——进一步深化对时间空间和引力现象的认识。

3.历史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绝对时空观,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三、量子力学的诞生与发展

1.历史背景:19c末20c初,电子和放射性的发现使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实验表明,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通常的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描述。

2.诞生标志: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

3.发展状况:①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②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

4.历史意义: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取得重大进步,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量子论与相对论共同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检测反馈】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拉尔夫、伯恩斯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史》这样写道:“17和18世纪的文化进步并不特别神秘……这一时代的思想进步的渊源是中世纪末期以来欧洲历史上主要的经济和文化运动所产生的一些因素。”

(1)列举17—18世纪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至少三项)。

【3组学生板演预测】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牛顿创立经典力学、胡克等创立细胞学说,瓦特新型蒸汽机改良成功。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2)17—18世纪的欧洲还发生了哪些影响世界的重大事件?

【4组学生板演预测】启蒙运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3)结合材料分析这一时代的思想进步的原因。

【5组学生板演预测】思想进步根源于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发展;此外,文艺复兴以后理性精神得到弘扬,宗教改革冲破了神学的禁锢,科学的迅速发展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工业革命改善和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进步思想的出现。

点评:视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知识讲解与思维方法指导。

课后小结

强调两点:第一,经典力学与相对论最主要的区别就在于运动与时空之间关系的区别,经典力学强调绝对时空观,而相对论则强调相对时空观。第二,相对论并没有否定经典力学,而是将经典力学作为一种特例,包含在相对论之中,是经典力学的发展。

课后习题

1、1609年8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某位科学家正在向威尼斯当时的统治者展示他的天文望远镜,而正是从这时开始,天文学进入了望远镜时代。400年后的2009年,这架望远镜被英国科学家评为“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望远镜”。当时这位科学家通过望远镜(  )

A.发现了天体运行的规律

B.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

C.确立了经典力学的体系

D.第一次发现了 “海王星”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材料可判断出相关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他用自己制造的望远镜发现了许多用肉眼看不见的星体,从而证明了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的正确性。

答案:B

2、某班同学在制作《近代物理学的成就》手抄报时,画了右面一幅漫画。他要表达的是(  )

A.伽利略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

B.牛顿在自然现象启发下开始研究万有引力定律

C.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基于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D.世界上 任何科学规律及定律的发现都是偶然的

解析:牛顿受到苹果落地的启发,开始研究并最终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任何科学规律的发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建立在科学家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

答案:B

3、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

B.改变 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

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解析:A、C、D三项都不符合对 哥白尼学说的描述,哥白尼的学说当时还无法得到科学验证,也没有直接运用于生产,推动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哥白尼的日心说从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科学的。 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都提出了对自然的新认识,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因此,B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答案:B

4、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解析: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描绘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把天上和地上的物体的运动概括在同一个理论之中,是人类认识史 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答案:B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②理解:19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

2、过程与方法

①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

②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

③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

②通过对艺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9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难点: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教学视频《西方绘画中的女人》。

提问学生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为什么视频中不同时期的女人肖像会有那么大的区别。

18世纪末到20世纪西方绘画出现的主要五大流派是什么?

一、学生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整合课本知识)

二、图片展示,学以致用(根据情况学生可独立、讨论、合作完成)

(一)新古典主义

1.《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苏格拉底之死》赏析

2.提问:看到了这类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大多以英雄为题材?

答案(1)思想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2)表现形式上,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

(3)美术技巧上,强调素描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注重以线造型,色彩的作用及其气氛的创造不甚重视。

(4)大革命时期时期社会动荡,人们需要英雄主义鼓舞斗争勇气

(二)浪漫主义

1.《自由引导人民》赏析

2.提问:这幅画的作者是谁,看到这类画的什么特征,这类画为什要画成这样?

答案:(1)德拉克洛瓦(法国)

(2)注重表现人的感情和画面整体的完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

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2)拿破仑统治结束后,(波旁王朝复辟(1815—30年代))人们对启蒙思想宣传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寄托。

(三)现实主义

1.《拾穗者》、《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赏析

2.两幅画的作者分别是谁,这个流派的作品有什么共同特征,为什么?

答案:(1)米勒法国 《拾穗者》;列宾 俄国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注重表现社会现实;同情社会下层人民的疾苦;表达民族忧患意识。

(3)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实加以暴露和批判。

(四)印象画派

1.《印象-日出》、《向日葵》、《梵高-自画像》、《静物》赏析

2.这种流派的画和现实主义从取材和视觉上有哪些不同,为什么?

答案:(1)取材上,更趋向于大自然;视觉上,一扫现实主义的沉闷,更加鲜亮、明快。

(2)①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学领域出现新成就,即“颜色是物体反射出来的光线”。

③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的主题思想。

(五)现代主义

1.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赏析

2.提问:能看懂这幅画吗,这种流派的画有什么特点,这幅画为什么会呈现这样的特点?

答案:(1)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

(2)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②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二、课堂练习

1. 选择题部分

2. 美术作品鉴赏能力练习。

小结:

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史表明,各个美术流派之间是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艺术创造即使是曲高和寡的,最终也要为世人所认知、所理解,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课后小结

19世纪以来的西方美术史表明,各个美术流派之间是互相对立、互相补充的关系,未来发展的趋势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艺术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有继承,又要有创新。艺术创造即使是曲高和寡的,最终也要为世人所认知、所理解,只有这样的艺术才是有生命力的。

课后习题

新古典主义美术和浪漫主义美术产生的时代背景有什么不同?它们的表现方式有什么重要差异?

答案提示: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美术;拿破仑统治结束后,人们对启蒙思想宣传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开始寻找新的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美术创作的领域,就是浪漫主义美术的出现。

新古典主义美术主张绘画要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在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中寻找创作题材;在表现形式上,强调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和谐。浪漫主义画家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现;注重画面整体的完整统一,却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特别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识记:罗马法;《十二铜表法》;万民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的主要内容;罗马法维系帝国的统治;对欧美法律的发展以及民主进程影响深远。

⑵理解: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是古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影响和局限性。

⑶运用:探究罗马法内容的演变;分析罗马法对于维系罗马帝国的作用;从中西历史发展的两个方面比较罗马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查阅资料;探究问题;历史比较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罗马法是通行于整个古代罗马世界的法律,对于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罗马法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维护罗马帝国统治而存在。《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史上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是重要的人类文化遗产,对后世尤其是近代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深入了解罗马法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德国伟大的法学家耶林有一本著作,名曰《罗马法精神》,他在书中如此说道:“罗马帝国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武力因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宗教随着人民思想觉悟的提高、科学的发展而缩小了影响,唯有法律征服世界是最为持久的征服。”法学家耶林先生为什么会这么说呢,罗马法与罗马帝国宏大历史有何丝丝缕缕的关系呢,罗马法又散发着什么样的魅力以至影响至今呢?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讲授新课]

一、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 《十二铜表法》

罗马法它指的是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公元前8世纪中期,罗马城建立。公元前6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建立,罗马共和国早期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无形中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

习惯法就是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的法律方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许多贵族出身的法官,往往循旧例裁判,随心所欲解释法律,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了方便。平民的权利不能得到维护,社会矛盾的加深,平民的持续抗争,使早期罗马国家局势动荡。公元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了十人委员会,制定了《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的内容相当广泛,法律条文也比较明晰,审判、量刑皆有发可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罗马共和国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十二铜表法》的颁发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根本利益,只是由于平民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一些利益。

2、公民法:

公元3世纪中期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称为“公民法”,而《十二铜表法》就是一部典型的公民法。

(二)罗马法的发展与完善

1.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自从公元前3世纪以来,随着罗马共和国征服地区的扩大,公民法逐渐发展成为“万民法”,万民法的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

造成万民法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由于版图扩大,很多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势必会出现新的矛盾,尤其是被征服者无法享受罗马公民权,不受公民法保护,引起社会动荡;另外,国际交往扩大,引起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经济活动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原来的公民法已经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

对外战争的胜利,获得了大量奴隶,由此奴隶制在罗马得到了快速发展,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奴隶主的私人利益,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法律制度以稳定统治,保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不受侵犯。

公元前27年,军阀屋大维正式确立个人独裁统治,因其采用“元首”称号(相当于皇帝),这种制度被称为元首制,实质是一种君主专制,罗马帝国时代开始, 3世纪初,为巩固统治,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士大量授予公民权。罗马帝国境内自由民之间公民与非公民之间的区别开始消失,原先的公民法与万民法之间区别也失去了实际意义。

2.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帝国前期,皇帝们高度重视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组成部分;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3世纪末4世纪初,法学家编纂了一系列法典,

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他积极改革内政,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三)维系统治 影响后世

1.罗马法的内容

从形式上可分为成文法,习惯法;从整体结构看可以分为公民法,万民法。

体现的原则: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奴隶主利益。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它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为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巩固了帝国的社会基础;顺应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私有财产加以保护,笼络上层阶级;帝国还建立了大量的自治市,把罗马法律和政治制度推向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稳固了帝国的政治和经济基础。

罗马法是世界史上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或立法产生重要影响,对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罗马法是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本课小结]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各国法律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法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具有较强的生命力。罗马帝国疆域辽阔,最强盛的时候地跨三洲,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先进罗马法的影响。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7)

第四节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重点: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和历史意义

难点:美国内战前两种经济形势的矛盾; 明治维新的社会背景和成功的原因

教学手段:利用地图、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设备,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

一、导入

引导学生分析时代特征,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如洪水般向世界涌来。

二、俄国1861年改革:

一组同学演示:“俄国农奴贫穷的生活”

主要表现大批农奴被农奴主束缚在土地上,过着贫困生活,没有自由,随时被打受虐,甚至降为奴隶。而农奴主却过着奢侈的生活,为牟取暴利,他们将大批的粮食、原料出口欧洲。导致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原料、市场和资金无法解决,远远落后于西欧。并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分析农奴制这种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已成为俄国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并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二组同学演示:“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

主要表现经济上的落后导致军事上的失败,俄国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国内人民起义不断。

一名学生演示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上台讲话:“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

引导学生分析沙皇改革的根本原因,投影显示改革内容。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废除农奴制“是一次对农奴的‘合法’掠夺?”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自然段和有关资料。组织学生探讨、评价改革的性质、作用及不彻底性。

本目小结提问:为何在封建制度最顽固的俄国会出现自上而下的改革,并且取得成功?

强调俄国改革的力量大于封建势力。

三、美国内战:

三组同学演示:“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 出示“美国领土扩张”地图。

主要表现美国自独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领土的政策、扩张的手段、结果。

播放录像:“西进运动”片断,引导学生客观评价其历史作用。

四组同学演示:“两种经济形式的矛盾”

突出表现美国北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南方的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间的矛盾。

北方的资本家因为没有充足的劳动力、原料、国内统一的市场而无法开工。

南方的种植园主一面在种植园中驱赶成批的奴隶劳动,一面与英国资本家大谈生意,竭力把棉花等原料大量运往英国,并从英国大批进口廉价工业品。

本目为难点,学生不易理解透彻,教师适当补充讲解。

先讲明两种经济形式的性质、矛盾产生的背景,并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归纳南北双方的矛盾及矛盾产生的焦点,再进一步分析这些矛盾对美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严重影响。最后简介19世纪上半期废奴运动的发展和南北两大阶级斗争的深入,结合教材两段资料探讨林肯上台与美国内战爆发的关系。

简介林肯生平,一名学生演示林肯演说的片断:“选票比子弹更有力量”、“分裂之家不能持久”。

五组同学利用自制地图讲解内战经过,包括内战爆发、初期北方失利、联邦政府颁布革命措施扭转战局、转折战役、南方投降等过程。

探讨两个法令在战争中的作用。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从战争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分析美国内战的历史意义,并客观地评价林肯其人。

四、小结

小结提问:为何资本主义的美国要用革命的方式取得成功?

强调交战双方同是资产阶级,实力相当。

小结全课:通过学习俄国1861年改革和美国内战,对比资产阶级的改革和革命有何异同。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从目的、方式、内容、作用去思考。

第二课时 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

课前发放本节预习提纲,由学生填写相关内容。包括: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特点和历史意义。课上展开充分讨论,探讨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一、导入

提问: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有哪些国家加入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大潮?

二、德意志统一:

六组同学演示:“德意志统一”

利用新闻播报形式列举统一前德意志的政治、经济状况。

思考:“德意志的分裂和资本主义的发展给德意志资产阶级提出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意志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普鲁士完成统一的优势。

学生演示俾斯麦上台,发表演说,阐明“铁血政策”。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两个资料分析“铁血政策”的性质。

利用地图简介普鲁士王朝的三次统一战争。讨论俾斯麦的统一策略对战争的作用,注意普法战争后期性质的变化。

最后分析统一的历史意义,探讨德国的强大日后对欧洲、对世界的影响。

小结提问:俾斯麦在德意志统一中发挥了什么历史作用?

三、意大利统一:

七组同学演示:“意大利统一”

展示14、15世纪意大利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文化的繁荣。对比19世纪中期意大利的社会状况,探讨意大利在历史进程中落后原因。

最后由学生归纳意大利统一的历史条件、统一的进程、特点和历史意义。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意大利统一的特点、加富尔和加里波第在统一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四、小结全课:比较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异同点。

46930